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诗词鉴赏
张九龄《感遇(其四)》

张九龄《感遇(其四)》张九龄《感遇(其四)》引导语:《感遇十二首·其四》是唐代张九龄创作的诗词。
《感遇》系列诗张九龄一共做了十二首,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第四首。
感遇十二首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⑷。
侧见双翠鸟⑸,巢在三珠树⑹。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⑺?美服患人指⑻,高明逼神恶⑼?今我游冥冥⑽,弋者何所慕⑾!【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⑷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⑸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⑹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⑺“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⑻“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⑼“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⑽冥冥:高远的天空。
⑾“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作者介绍】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
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
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
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
有《曲江集》。
拓展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感遇十二首·其四》此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感遇十二首·其四唐代: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感遇十二首·其四》译文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
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感遇十二首·其四》注释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分别为第四、第一、第二和第七首。
鸿:雁类的泛称。
池潢(huang):池塘,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矫矫:超然出众的样子。
“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患:怕,忧虑。
“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恶:忌妒,厌恶。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冥冥:高远的天空。
⑨“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感遇十二首·其四》赏析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
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
感遇张九龄其四首解析精选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7。
侧见双翠鸟8,巢在三珠树9。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10?美服患人指11,高明逼神恶12?今我游冥冥13,弋者何所慕14!注释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美多彩。
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忧别人指责。
“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冥冥:高远的天空。
“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解析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
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二年后诗人就去世,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比照。
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
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诗人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忆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燃烧到它们。
而且,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侧见〞两字显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他们窃据高位,就象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
可是,不要太得意!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难道就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诚恳的劝告。
张九龄《感遇(其四)》

张九龄《感遇其四》张九龄《感遇(其四)》张九龄的《感遇(其四)》借物喻人,而处处意存双关,分不出物和人来,而且语含说理和劝诫,颇得诗人敦厚之旨。
感遇十二首1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⑷。
侧见双翠鸟⑸,巢在三珠树⑹。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⑺?美服患人指⑻,高明逼神恶⑼?今我游冥冥⑽,弋者何所慕⑾!【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⑷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⑸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⑹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⑺“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⑻“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⑼“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⑽冥冥:高远的天空。
⑾“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赏析】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
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
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
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而且,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侧见”两字显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唐诗解读——张九龄之《感遇十二首》(其四)

唐诗解读——张九龄之《感遇十二首》(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募。
注:池潢:池塘。
三珠树:即三株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矫矫:鸟飞动的样子。
冥冥:高远的样子。
弋者:弋射飞鸟的人。
解读:唐玄宗曾经为李林甫担任宰相一事征求过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认为宰相一职,四海具瞻,如果用人不当,就会殃及国家。
然李林甫善于谄媚,历史上曾以口蜜腹剑著称,他通过谄附玄宗宠妃武惠妃而逐渐获得皇帝恩宠,最终走上了宰相之位。
他与牛仙客联手,将张九龄排斥出朝廷,贬为荆州刺史。
张九龄这首诗自比海上来的孤鸿,而李林甫、牛仙客则是巢居宝树的双翠鸟,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的情怀,同时也是对奸佞微妙的讽刺和劝诫。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首联呈现给读者的一幅这样的画面:一个孤零零的大雁从遥远的海上飞到繁华的都市,一切都显得那样陌生和无助,甚至连回望一眼身后的护城河水都不敢。
联系到诗人的身份,我们不难看出这是诗人夫子自道。
这是作为平民子弟的一贯所持有的清醒,他原本就来自岭南荒蛮之地,是凭借着科举取士一步步走向了相位。
“池潢”喻指朝廷。
全句是对朝廷黑暗政治的揭露,也是提醒自己要警惕小人的陷害。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双翠鸟”是作者要嘲讽的对象,一个“侧见”与前文中“不敢顾”,其用词背后的心理状态是一致的。
都是表现对李、牛二人嚣张气焰的刻画,让人不敢正面直视。
三珠树,原野是神话中的宝树,用来说明所居之处的华丽,这个连孤鸿都不敢回顾的地方,但双翠鸟却毫无怯惧。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双翠鸟在珍木的巅峰,难道它不怕遭到金弹丸的袭击吗?作者这种诘问的语气意在劝诫双翠鸟不要得意忘形,“珍木巅”用来象征宰相这一职位极人臣,这些首理难道李、牛二人不知,并非真得不知,只是他们早已经被权势冲昏了头脑。
虽然张九龄与李、牛二人政治上是势同水火,但张九龄并未对他的政敌恶语相加,还是进行善意的劝诫,这也体现作者君子风范。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作品简介】《感遇·其一》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参考阅读:《感遇·其二》。
【原文】《感遇·其一》押屑韵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①葳蕤(wēi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
生意:生气勃勃。
自:各自。
尔:如此。
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
坐:因而。
④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翻译】:兰花到了春天枝叶茂盛,桂花遇秋天则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向荣生机勃发,所以春秋也成了佳节良辰。
可是谁能领悟山中隐士,见到此情此景而产生的仰慕之情?花木流香原为天性,它们并不求美人采撷扬名。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
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及翻译

《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一、《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二、《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翻译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
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三、《感遇十二首·其四》作者介绍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迁右补阙。
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
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有《曲江集》。
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
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
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四)》是一首寓言诗,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感遇十二首1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⑷。
侧见双翠鸟⑸,巢在三珠树⑹。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⑺?美服患人指⑻,高明逼神恶⑼?今我游冥冥⑽,弋者何所慕⑾!【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⑷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⑸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⑹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⑺“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⑻“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⑼“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⑽冥冥:高远的天空。
⑾“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赏析】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
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
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而且,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侧见”两字显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他们窃据高位,就象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
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难道就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
《感遇十二首(其四)》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1
其四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⑷。
侧见双翠鸟⑸,巢在三珠树⑹。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⑺?
美服患人指⑻,高明逼神恶⑼?
今我游冥冥⑽,弋者何所慕⑾!
【注释】
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⑷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⑸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⑹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
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
⑺“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
弹弓的子弹。
⑻“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⑼“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
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
⑽冥冥:高远的天空。
⑾“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
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感遇(其四)》张九龄

《感遇(其四)》张九龄《感遇(其四)》张九龄张九龄的《感遇(其四)》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感遇十二首1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⑷。
侧见双翠鸟⑸,巢在三珠树⑹。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⑺?美服患人指⑻,高明逼神恶⑼?今我游冥冥⑽,弋者何所慕⑾!【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⑷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⑸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⑹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⑺“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⑻“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⑼“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⑽冥冥:高远的天空。
⑾“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赏析】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
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
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
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而且,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侧见”两字显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张九龄《感遇》赏析

张九龄《感遇》赏析张九龄《感遇》赏析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九龄《感遇》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其二》作者:张九龄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译文: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赏析: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
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张九龄《感遇》赏析

张九龄《感遇》赏析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九龄《感遇》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其二》作者:张九龄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译文: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赏析: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
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张九龄《感遇-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张九龄《感遇-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感遇·其四【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初中作文辅导古诗鉴赏:《感遇十二首(其四)》

初中作文辅导古诗鉴赏:《感遇十二首(其四)》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感遇十二首(其四)的阅读附答案

感遇其四的阅读附答案感遇十二首(其四)的阅读附答案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四)》是一首寓言诗,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遇十二首(其四)的阅读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感遇十二首(其四)答案①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③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感遇【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时李林甫接替张九龄作宰相,与牛仙客一起把持朝政,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
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③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诗的第一首以大海衬托孤鸿,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廖落。
B.诗的第二句写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连护城河水也不敢看,这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
C.诗的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果三珠树、珍木颠上,影射李林甫、牛若仙窃据高位,终将被“金丸”射中。
D.“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屈原《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
E.这首诗在结构上首位照应,布局缜密,首尾写鸿雁,中间六句“侧见”领起,写“翠鸟”的招摇及对它的警告。
15.这首诗塑造孤鸿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4.(6分)BD15.(5分)诗人以孤鸿自喻,托物言志。
(1分)以孤鸿的`失群寂寞,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1分)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作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牛若仙之流的讽刺和警告;(2分)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
(1分)(意思对即可)。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张九龄是我国唐朝的诗人、名相,《感遇十二首其四》就是他的作品。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⑷。
侧见双翠鸟⑸,巢在三珠树⑹。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⑺?美服患人指⑻,高明逼神恶⑼?今我游冥冥⑽,弋者何所慕⑾!【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⑷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⑸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⑹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⑺“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⑻“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⑼“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⑽冥冥:高远的天空。
⑾“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赏析】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
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
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
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而且,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侧见”两字显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张九龄感遇其四解释

感遇·其四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释
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分别为第四、第一、第二和第七首。
2、鸿:雁类的泛称。
池潢(huang):池塘,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3、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4、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
5、矫矫:超然出众的样子。
“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
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6、“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患:怕,忧虑。
7、“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恶:忌妒,厌恶。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
8、冥冥:高远的天空。
9、“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译文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
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
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
感遇张九龄其四首解析

感遇张九龄其四首解析感遇【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7。
侧见双翠鸟8,巢在三珠树9。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10?美服患人指11,高明逼神恶12?今我游冥冥13,弋者何所慕14!注释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冥冥:高远的天空。
“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解析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
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二年后诗人就去世,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
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
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诗人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诗词鉴赏
感遇十二首·其四
唐代: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译文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
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
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
注释
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分别为第四、第一、第二和第七首。
鸿:雁类的泛称。
池潢(huang):池塘,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
矫矫:超然出众的样子。
“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患:怕,忧虑。
“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
贵的人。
恶:忌妒,厌恶。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
冥冥:高远的天空。
⑨“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
取鸟的*。
鉴赏
诗一开始就以孤鸿与大海对比。
沧海浩大,鸿雁孤小,足已衬托
出人在宇宙之间的渺小,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居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孤寂不遇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笔势陡转,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
的惊涛骇浪,为什么见到城墙外的护城河水,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
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因为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警惕,同时也反衬
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
它们。
这个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侧见”两字暗示李
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他们窃据高位,就如同一对身
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
不过,“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意思是说: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
的羽毛这样显眼,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这两句,诗人假托
孤鸿的口吻,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
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