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部编版)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答案1.北京的春节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大家找〕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课文在处理详略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作者这样写使得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更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答案大家找〕春节是我最开心、最快乐的日子,小年到来的时候,我总要缠着爸爸到街上买爆竹,这天傍晚就可以燃放一部分烟花爆竹了,可以说我们孩子的春节从这天就开始了。
在以后的几天里 ,我们可以到街上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除夕之夜是我最快乐的时刻,年夜饭前,我们把鞭炮拿出一大部分,尽情地燃放,放完鞭炮之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一家人谈笑风生,气氛特别融洽。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答案大家找〕老舍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称为“零七八碎儿”;称风筝、空竹、口琴为“玩意儿”;“闲在”指的是闲暇的时间, 通俗幽默、明白如话,充满北京的地域特色,读起来犹如一位长者话家常、讲故事一般亲切有味。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答案大家找〕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语言通俗直白,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序,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俗白之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第一课时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1)解释重点字词。
咬:坚劲:任:(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二课时(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2)C(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
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
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课《北京的春节》课后习题答案:1、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
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例: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
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3、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老舍先生多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让文章的语言充满了浓浓的“京味儿”第一句中的“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就是其中的代表。
另外,老舍先生还大量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闲在:北京方言,是“悠闲、清闲”的意思,读来具有浓厚的北京味,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过年》这篇短文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
《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特忙,迎新送旧,忙围炉的年饭。
重点描述一家人在这一天的忙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北京的春节》中的除夕则是赶做年菜,穿起新衣,贴对联、年画。
语文 部编 六年级下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㊀北京的春节第1题㊀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腊八㊁腊月二十三㊁除夕㊁正月初一㊁正月十五这几天写得详细.正月初六㊁过了二十三㊁正月十九写得简略.好处:这样写使文章点面结合㊁重点突出㊁主次分明,让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2题㊀孩子们过春节: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㊁胶枣㊁榛子㊁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 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 风筝㊁空竹㊁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庙会),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示例:我过春节,有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有时候自己在家玩电脑游戏;还有时候随家长出门拜年,还能得到压岁钱.第3题㊀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㊁句式㊁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幽默㊁口语化,俗白浅易,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第4题㊀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是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对过春节进行了表述.而 阅读链接 的文章则是抓住事物的不同方面,详略得当地进行了表述.2㊀腊八粥第1题㊀略.第2题㊀等粥部分写得详细.能突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的急切心情.喝粥部分写得简略.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八儿吃得肚子鼓鼓的,突出八儿的贪吃㊁可爱.第3题㊀①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 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②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感受:作者只写了粥的样子,却无端让人觉得面前出现了一锅色香味俱佳的腊八粥,令人不禁垂涎欲滴.小练笔㊀示例:天下之大,无食不有,人间的食物不计其数,但我却对它情有独钟,那就是西瓜.在西瓜行列里数 地雷瓜 最好吃了.远远望去,西瓜地里,数地雷瓜绿得发亮,那深深的黑绿交错的花纹,让人看了就走不动路了.打开瓜,看看红色的瓜瓤,闻闻甜滋滋的西瓜香味,馋得人口水直流,恨不得一口吃个精光.3㊀古诗三首第1题㊀略.第2题㊀本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是写织女思念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第3题㊀示例:天净沙 秋思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秋㊀思[元]马致远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唐]张籍枯藤老树昏鸦,㊀㊀㊀㊀㊀㊀㊀洛阳城里见秋风,小桥流水人家,㊀㊀㊀㊀㊀㊀㊀欲作家书意万重.古道西风瘦马.㊀㊀㊀㊀㊀㊀㊀复恐匆匆说不尽,夕阳西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行人临发又开封.断肠人在天涯.选做题㊀«寒食»写了寒食禁火的习俗,«十五夜望月»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习俗.㊀㊀㊀㊀节令门 端阳㊀㊀㊀[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第二单元5㊀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第1题㊀流落荒岛ң建房定居ң畜养种植ң救 星期五 ң回到英国第2题㊀(1)住 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座简陋的帐篷;(2)吃 打猎㊁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3)安全 插上树枝作防御;(4)孤独 救助 星期五 .初落荒岛,鲁滨逊的心态孤独㊁忧伤㊁沮丧㊁绝望,后来鲁滨逊用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厄运,并从他在荒岛上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鲁滨逊是一个不畏艰险㊁机智勇敢㊁聪明能干㊁乐观积极的人.选做题㊀示例:坏㊀处好㊀处学习压力很大可以学到知识课堂上人很多学习气氛浓父母唠叨为了我们好在校外会有比较大的自由空间,自己支配的时间多在学校里会有一个相对紧张的学习环境这样对照看,我能理智地面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了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第三单元8㊀匆㊀匆第1题㊀略.第2题㊀(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第一个问号看似在问,实际上是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怀念.破折号后面的问句运用设问句式和拟人手法,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2)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做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 轻烟 薄雾 ,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轻烟 薄雾 瞬息之间被 吹散了 ,被 蒸融了 ,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这说明了作者是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的.以自问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已逝时光的惋惜.好处: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第3题㊀作者围绕 我 一天的日常生活,从人们都必须亲身经历的琐事入手,浓墨重彩地描绘时光的匆匆流逝.作者为了更加显豁地表现时光的迅忽,描写是步步紧逼,越来越匆匆.一开始,借以表现时光流逝的事物所绵延的时间还比较长,如 早上起来 洗手 吃饭 默默时 ,与此相对应的时间的流逝还不是十分迅疾,而只是 挪移 过去 .接下去用以比喻的现象经历的时间更短促,时光的飞逝也更迅捷,由 挪移 过去 进为 跨过 飞走 溜走 ,直至最后的 闪过 .这种步步逼紧,越发匆匆的描写,不仅形象地表明了时光须臾即逝的特点,而且使读者的感受由浅入深,体验由淡渐浓,不由自主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强烈的 惊异之感 油然而生.示例: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9㊀那个星期天第1题㊀期盼 兴奋 焦急 懊悔 失望 绝望第2题㊀(1) 我 盼望着母亲赶紧洗完衣服,然后带 我 出去玩.通过 我 的动作㊁心理等描写,写出 盼 的心情.(2)表现了 我 悲伤㊁绝望的心情.用光线的变化和母亲洗衣服的声音写出了 我 等待中的孤独㊁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示例: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这句话写出了我 心里渐渐失落㊁失望,但仍心存期盼.)第3题㊀相同点:都运用比喻㊁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动作㊁语言㊁心理等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不同点:①«匆匆»一课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也流露出为前途不明㊁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㊁彷徨㊁伤感的低沉情绪.在«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的叙述过程中满满的都是对母亲的抱怨和不满,但这看似平常的抱怨却是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对童年的回忆,而时间如梭㊁光阴似箭,就如白驹过隙般无法挽回,也无法倒退,只有无穷无尽的回忆,想再去挽回时,一切都已经晚了.②«匆匆»一文中,作者列举了几件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情感,但更多的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事物中,在叙述中流露情感.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我 起初非常讨厌语文课,后来在出国前又非常喜欢和眷恋语文课.作者用几个具体事例写出了 我 对语文课的情感变化,中间还插进了一段独白,直接表达心情,最后告别中国时,选取了重点事例突显气氛与心情.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从两家人的生活中,我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和作者对母爱的赞美㊁感恩.作者通过写 母亲把老阳儿叠起来 和 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这两件事,反复提到 老阳儿 ,用 老阳儿 贯串全文情感脉络,将情感融入具体事例中,并在最后一段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第四单元10㊀古诗三首第1题㊀略.第2题㊀(1)什么时候这匹马才能戴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好让我在这清爽的深秋尽情地驰骋呢?(2)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3)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第3题㊀«马诗»是通过咏马㊁赞马㊁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㊁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在«石灰吟»这首诗中,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㊁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自己像竹子一样具有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三首诗的共同特点是借物言志,都是借助一种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表达了自己坚强不屈㊁刚正不阿的品质.11㊀十六年前的回忆第1题㊀略第2题㊀写了李大钊被捕前㊁被捕时㊁法庭上㊁被害后这几件事.印象深刻的事情是被捕时和法庭上.第3题㊀(1) 平静 说明李大钊面对残酷的折磨依旧坚强, 慈祥 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2)由 坚决 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由 不能轻易 哪能离开 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由 现在是什么时候 多么重要 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3)说明他对敌人早有防备,从容不迫.示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 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 瞅了瞅 ,没有说一句话,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原因是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能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㊁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 安定 沉着 影响着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第4题㊀前后照应.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使行文结构更严谨,使读者读后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2㊀为人民服务第1题㊀略.第2题㊀全文围绕这个中心,依次讲了完全㊁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㊁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等五方面的问题.这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第3题㊀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㊁四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且会改正错误.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再抓住这段话中的关联词语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第4题㊀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像周恩来总理这样为党㊁为国家㊁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那些贪生怕死㊁祸国殃民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第五单元14㊀文言文二则第1题㊀略.第2题㊀(1)善:善于,擅长.㊀(2)之: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㊀(3)决:裁决,判断.第3题㊀(1)«学弈»: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大雁一类的鸟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人.能说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2)«两小儿辩日»: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寒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第4题㊀①一小儿的观点是: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依据是: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15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1题㊀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最后把 ? 拉直变成 ! ,找到了真理.㊀㊀㊀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第2题㊀第一个事例:化学家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进行多次实验后发现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会改变颜色,利用这一特点制成了酸碱试纸 石蕊试纸;第二个事例:因病住院的气象学家魏格纳无聊时受到墙上世界地图的启发,结合生物学家米歇尔逊的发现,系统整理 大陆漂移学说 ,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第三个事例: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由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猜测这可能与做梦有关,并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这一结论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小练笔㊀示例: 有志者事竟成 这句话阐述了 有志 与 事成 之间的关系: 有志 才能 事成 ,若无 志 则 事 不成.蒲松龄在科举考试屡次不中㊁落魄至极之际,亲自写下励志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开始时是刻在铜尺之上,后悬置于书屋聊斋书房.终于,他凭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不懈努力,以一部«聊斋志异»名垂青史,成就一番大事.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 卧薪尝胆 的千古美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面对 没有数学头脑 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 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㊁科学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动证明了 有志者事竟成 这句话的正确性.16㊀表里的生物第1题㊀这篇课文主要写小时候的 我 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事情.第2题㊀ 我 是一个善于观察㊁善于思考,具有强烈好奇心,富有探究精神的孩子.相关的语句:(1)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2)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 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3)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选做题㊀示例: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把家里的小闹钟拆了,结果花费了好长时间,才重新安装好.小闹钟又可以定时提醒我起床.我把这件事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了很多次,每次我都很兴奋.。
人教部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部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1.北京的春节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大家找〕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课文在处理详略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元旦”和“元宵”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作者这样写使得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更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答案大家找〕春节是我最开心、最快乐的日子,小年到来的时候,我总要缠着爸爸到街上买爆竹,这天傍晚就可以燃放一部分烟花爆竹了,可以说我们孩子的春节从这天就开始了。
在以后的几天里 ,我们可以到街上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除夕之夜是我最快乐的时刻,年夜饭前,我们把鞭炮拿出一大部分,尽情地燃放,放完鞭炮之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一家人谈笑风生,气氛特别融洽。
3.读下面的例句,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答案大家找〕老舍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称为“零七八碎儿”;称风筝、空竹、口琴为各种“玩意儿”;“闲在”指的是闲暇的时间, 通俗幽默、明白如话,充满北京的地域特色,读起来犹如一位长者话家常、讲故事一般亲切有味。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答案大家找〕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语言通俗直白,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序,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俗白之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完整word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后题答案(全)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后题答案(全)1、《文言文两则》《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后第3题: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答: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答: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③孰为汝多知乎?答: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2、《匆匆》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课后第2题:“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答:作者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日记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3、《桃花心木》这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课后第2题:①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答:“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生活中的“不确定”,比如生病、父母下岗、遇到自然灾难等。
②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答:因为种树人不定期、不定量地给树浇水,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所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6、《北京的春节》本人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第1课《北京的春节》(含答案)
1.北京的春节课后作业一、书写1.看拼音写词语。
luòtuóqiàhǎo yīlǜcǎi huìfèn wàiwàn xiànɡɡēnɡxīn二、填空题2.联系课文《北京的春节》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色味双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腊七腊八,冻死寒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下列的句子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今天是元宵节,( )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2)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不跑到街上去淘气。
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3)北京()是城市,( )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 )过得分外热闹。
4.辨字组词。
旦()但() 拌()伴()恰()给() 轿() 娇()三、选择题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间.断(jiān)白云观.(guàn)B.火炽.(zhì)娴.熟(xián)C.擦.黑(cā)掺.和(chān)D.菱.角(léng)榛.子(zhēn)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同仇敌忾临危不惧不屈不饶奋发图强B.披荆斩棘任重道远再接再厉前扑后继C.举世闻名破烂不堪小心翼翼安然无恙D.不容争辨低头折节风欺雪压倾盆大雨7.《北京的春节》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为纬线展开的。
A.地点B.人们的活动C.人物8.《北京的春节》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不能体现“京味儿”的句子是()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B.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杂拌儿。
C.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D.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9.关于《北京的春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老舍的作品B.写法注重有详有略C.北京的春节历时一个月左右D.高潮是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E.以时间为经线,以人的行为为纬线结构全文F.作者讨厌有些年俗10.“‘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答案1北京的春节1、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
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例: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
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3、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闲在:清闲自在。
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过年》这篇短文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
《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特忙,迎新送旧,忙围炉的年饭。
重点描述一家人在这一天的忙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北京的春节》中的除夕则是赶做年菜,穿起新衣,贴对联、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序。
课外拓展:与“春节”有关的古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守岁》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长江之歌补充习题答案三、你是指“长江”,把你比作“母亲”,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的思想感情。
四、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五、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她能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她能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所以是“无穷的源泉”;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所以“有母亲的情怀”。
2。
三亚落日补充习题答案二、逊迅训驯溅渐荐渐泄泻不懈三、1.由“担心”一词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白鸥的喜爱,也表现了三亚海水之蓝,海鸥之白,白鸥飞翔得很低,让人觉得快接触到海面了。
2.由“感染”一次体会到: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海天变成一片金红,突出了夕阳的光艳,同时这奇异景象也感染了作者,使其浑身充满了力量。
3.由“惊讶”、“生怕”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三亚落日的喜爱、欣赏、留恋和惊叹。
4.总领全文的作用,与这句相呼应的句子是:“这就是三亚的落日!”四、1.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晴朗的天气和有云天气两种情况下的日出奇观。
2. 用“过来一会儿”和“到了最后”有序连接。
负着重荷、上升、冲破、跳出等几个词语,我们感受到了太阳跃出海面时的艰辛和努力。
3.这是伟大的奇观。
作者用反问手法的好处是加强语气,更加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海上日出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3。
烟台的海补充习题答案二、前赴后继:到(某处)去。
锲而不舍:用刀子刻。
崇山峻岭:高。
三、1.涌浪比做小山、狮子,“扑向”“掀起”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巨浪拍打堤岸的壮观景象。
作者先写“冬天烟台的海”,是因为在一年四季的海上奇观中,冬天烟台的海的景色尤为独特,堪称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具有代表性。
使人在强烈的震撼中进入课文的情景,去细细品味不同季节的特点。
2.顽皮的孩子,“扑”字形象地写出了“微波泛起”的可爱和轻盈,赋予了浪花孩子般的天真和烂漫。
2020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课后题参考答案1.北京的春节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大家找〕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课文在处理详略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作者这样写使得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更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答案大家找〕春节是我最开心、最快乐的日子,小年到来的时候,我总要缠着爸爸到街上买爆竹,这天傍晚就可以燃放一部分烟花爆竹了,可以说我们孩子的春节从这天就开始了。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可以到街上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除夕之夜是我最快乐的时刻,年夜饭前,我们把鞭炮拿出一大部分,尽情地燃放,放完鞭炮之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一家人谈笑风生,气氛特别融洽。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答案大家找〕老舍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称为“零七八碎儿”;称风筝、空竹、口琴为“玩意儿”;“闲在”指的是闲暇的时间, 通俗幽默、明白如话,充满北京的地域特色,读起来犹如一位长者话家常、讲故事一般亲切有味。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答案大家找〕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语言通俗直白,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序,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俗白之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题参考答案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题参考答案1.北京的春节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课文在处理详略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作者这样写使得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更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春节是我最开心、最快乐的日子,小年到来的时候,我总要缠着爸爸到街上买爆竹,这天傍晚就可以燃放一部分烟花爆竹了,可以说我们孩子的春节从这天就开始了。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可以到街上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除夕之夜是我最快乐的时刻,年夜饭前,我们把鞭炮拿出一大部分,尽情地燃放,放完鞭炮之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一家人谈笑风生,气氛特别融洽。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老舍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称为“零七八碎儿”;称风筝、空竹、口琴为“玩意儿”;“闲在”指的是闲暇的时间, 通俗幽默、明白如话,充满北京的地域特色,读起来犹如一位长者话家常、讲故事一般亲切有味。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语言通俗直白,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序,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俗白之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生活的热爱。
2020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课后题参考答案《北京的春节》一简介《北京的春节》选自《老舍全集》,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
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二难点1.北京的春节为什么第一自然段末尾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农业产品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2.第八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除夕真热闹”的?(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写。
“家家赶做年菜”“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必定”,体会到人们非常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的亲情(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从香味到色彩再到声音,作者描写的细腻。
(3)除夕夜的“守岁”,体现厂人们对时光的珍惜和对长翠安康,长寿的企盼,浸润着传统美德。
这是点睛之笔,让春节的热闹有了丰富的内涵,3.第十一自然段中“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如果把这句话中的“逛”改为“赶”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因为“逛”字体现了老北京人的悠闲、轻松的生活状态,而“赶”给人一种吋间紧迫的感觉,用在这里效果不好。
三课后练习题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课文在处理详略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好处是作者这样写使得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更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1到15课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1到15课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1到15课时间:2020-09-03 11:26:18志恒 1147你辛辛苦苦找的答案都在这里给你整理好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1到15课,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1到15课11.十六年前的回忆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答:本文按时间顺序,先写了父亲被捕前烧掉文件和书籍,以及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敌人的残暴,父亲的处变不惊;接着写了法庭上父亲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遇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虽然遭受了严刑拷打,但是他毫不动摇,依旧坚定;面对家人的时候,他用“安定”“沉着”感染着亲人,使亲人化悲痛为力量。
3.下面的句子分别写了李大钊的动作、外貌和语言,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答:类似的句子:“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不但毫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悲伤。
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4.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遇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
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六下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答案■课文1《北京的春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详写,而对于“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几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这样写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展现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传递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文中有多处描写孩子过春节的部分,例如第3 自然段写了小孩过春节要做的几件大事,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因为在这段日子里,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吃,尽情地玩儿,作者把这些事情说成是“大事”,写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欢喜和对春节的期盼。
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
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他.....。
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加点词是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这些词展现地域特色,富有艺术表现力。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闲在”是清闲自在的意思,这是北京方言,这些词展现地域特色,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老舍《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民俗的全景画卷。
详细地介绍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风俗和春节的食物,写得十分有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课文1 北京的春节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作者这样写使得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更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示例:春节是我最开心、最快乐的日子,小年到来的时候,我总要缠着爸爸到街上买爆竹,这天傍晚就可以燃放一部分烟花爆竹了,可以说我们孩子的春节从这天就开始了。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可以到街上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除夕之夜是我最快乐的时刻,年夜饭前,我们把鞭炮拿出一大部分,尽情地燃放,放完鞭炮之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一家人谈笑风生,气氛特别融洽。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1)老舍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称为“零七八碎儿”;称风筝、空竹、口琴为“玩意儿”。
(2)“闲在”指的是闲暇的时间,通俗幽默、明白如话,充满北京的地域特色,读起来犹如一位长者话家常、讲故事一般,亲切有味。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文章语言通俗直白,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序,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俗白之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生活的热爱。
课文2 腊八粥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从他“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体现了八儿焦急的心理,一个天真、嘴馋的可爱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描写“等粥”这部分详写,“喝粥”这部分略写。
对“八儿等妈妈煮腊八粥”这一过程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八儿嘴馋与天真可爱的特点,还写出了妈妈对八儿的疼爱,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塑造了令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而喝粥部分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家人吃粥时的场景。
这样写详略得当,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3.“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看”“闻”“吃”等角度写出了腊八粥引人垂涎,美味可口,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
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示例:上至头发花白的老人家,下至刚会走路的小朋友,提到饺子,谁不立马口舌生津?把白菜、葱姜、精肉剁碎,加上食盐、香油、醋调和均匀,用筷子夹起一团放在面皮上轻轻捏,一个匀称健美的饺子便诞生了。
包完数十个,放入沸水滚滚的锅里,单看它们优美的舞姿,就垂涎欲滴了,何况是,满盘地盛出来,一口一个往嘴里塞呢!课文3 古诗三首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迢迢牵牛星》表面上写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实则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
诗人借天上的爱情悲剧来表现人间爱情的相思悲情,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懑不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盼。
3.《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在你读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等都是思亲的诗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选做: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十五夜望月》写了中秋佳节望月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写了七夕节的习俗;《寒食》写了寒食节的习俗。
还有不少古诗也写了传统习俗,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王安石的《元日》等。
通过阅读这些描写传统习俗的古诗词,不仅让我了解到传统节日的相应习俗,提升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而且还充分感受到古诗的优美凝练,以及古人过传统节日时浓郁的节日氛围。
课文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1.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2.读节选的片段。
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同学交流。
鲁滨逊缺乏纸笔,只能用刀子刻痕记录时间;从船上虽得到了不少东西,但缺少的东西还不少;工具的缺乏使他建木栅栏围墙的工作进行得非常吃力;没事时,他在岛上各处走走,为自己寻找食物。
鲁滨逊最开始是忧伤沮丧的,但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他克服了千难万险,尽可能安慰自己,心平气和、一心一意地安排和记录生活,他从不幸中找乐趣、找幸运,尽可能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
鲁滨逊具有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课文8 匆匆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首先认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然后多读几遍,融入情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
这篇抒情散文语言清秀隽永,篇幅短小精悍,是积累语言的良好素材。
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全文。
另外,还应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以便条理清晰地进行背诵。
2.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找出来读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这一连串的发问,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又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2)“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四个问句是点睛之笔,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流逝、不甘虚度年华的强烈感情。
文中一连串的问句像一条线,在全文中巧妙地起到了牵引情感的作用,层层紧扣,深化了主题。
3.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读了课文,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 3 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1)作者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流逝写得非常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2)仿写示例: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学习的时候,日子从书本里流逝;发呆的时候,日子从那美丽的风景中飘过;骑车的时候,日子从耳边呼呼的风声中过去。
课文9 那个星期天1.默读课文,说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妈妈答应带“我”出去玩的热切盼望、等待过程中的焦急无奈、最后的失望委屈。
2.读下面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
在课文中再找一找类似的语句,仔细体会。
(1)“我”盼着妈妈早点儿洗完衣服,带“我”出去玩。
作者通过动作、心理等描写,写出了“我”盼着妈妈早点儿洗完衣服带“我”出去玩的这种心情。
(2)表现了“我”知道不可能出去以后失望、难过的心情。
从环境和声音的描写衬托出“我”当时的心情,从侧面描写更能反映出“我”的失望与悲伤。
3.《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
《匆匆》一文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那个星期天》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不同点:《匆匆》一文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那个星期天》一文作者则是通过多处的心理描写,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惑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我们感同身受。
课文10 古诗三首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根据书中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再进行背诵。
在熟读背诵《竹石》的基础上,默写古诗,做到正确书写,没有错别字,不加字,不丢字。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3)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3.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马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石灰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情操。
《竹石》借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
这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都突出了所咏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
《马诗》通过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石灰吟》突出了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骨碎身而把白白的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竹石》突出了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
在表达方式上都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课文11 十六年前的回忆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多读几遍,融入情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本文按时间顺序,先写了父亲被捕前烧掉文件和书籍,以及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敌人的残暴,父亲的处变不惊;接着写了法庭上父亲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遇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