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命以成长的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生命以成长的智慧
——对德育使命的思考
‚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题记
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能优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教育中‚人本‛意识已经觉醒,‚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社会的共识,然而作为教育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却还显得过于羞涩,依然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嫌,还没有彻底撩开遮掩的面纱来直面现实。
自古以来,我们的国家一直是一个社会本位的国家,我们倡导教育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服务,德育更是首当其冲,这是毋庸臵疑的。教育及其德育确有其鲜明的阶级性,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东方抑或是西方,尽皆如此。然而我们目前的德育发展似乎又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和西方的道德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
现在教育中的德育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落后古人之嫌。古人讲‚大学之道,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早就知道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修身‛这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我们现在的德育却恰恰忽视了这一基础,甚至是给弄反了。我们不是一直在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而在大学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吗?
我们总是将道德内容泛化,将道德对象物化,将道德方法简单化,将道德过程形式化。仿效‚文化快餐‛现象,将德育‚快餐化‛,打德育的‚短平快‛,凸显出相当浓厚的急功近利色彩,而结果却适得其反。想来不在‚修身‛上下一定的功夫,是难担当‚治国平天下‛之重任的。
欧洲的道德教育则是首先强调更多地满足人的成长,为人的成长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然后才上至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相比之下,这似乎更符合人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道德自身的发展规律。
毫不讳言,我们的德育功利色彩太浓厚了,过于急功近利了。为什么这样讲呢?首先,我们赋予德育太多也太沉重的使命,同时又寄托了太高的希望,添加了太重的负担。当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或生态等领域出现问题时,我们往往求救于德育,德育于是成为人们企盼的万能的金钥匙。正是这种虚幻的理想,带来了对德育的过高期盼以及现实德育实效性低下所导致的失落。其次,是太急功近利的德育目的。我们往往按照社会本位的思想,去把人塑造成‚社会的人‛。诚然,为社会培养人,为民族、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是德育的任务,然而,‚成人‛是基础,是前提,只有先‚成人‛,才有可能进一步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其三,在德育方法和德育过程上都忽视了德育的本性。我们总是把学校当成加工厂,把教师当成工具,把学生当成产品,忽视道德学习的主体,无视青少年自身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和个体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的发
展,不顾品德内化的规律,过分地突出空洞教条式的宣教,割裂了德育内部的相互联系,更多地受外在功利制约,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最终导致‚极具生命活动的道德活动蜕变为对规范与守则的盲目遵从与机械的行为操练‛。总之,无论是从德育内容、德育目的,还是从德育方法和过程方面来看,德育均呈现出极端的功利色彩。
究其原因,在于对人的忽视,对生命需求的忽视,对生命智慧的忽视。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德育当然也是如此。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等量齐观,使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互为前提与基础,这样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道德自身发展的规律。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德育之于社会发展之功用,而忽视了其对人的发展之功用,是偏离了德育的本质。未来社会的发展更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过去我们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规律的,今天我们应该这样说:‚小河无水大河也会干,小河有水大河才会满‛。社会越是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越是密不可分。
德育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是人们对德育的漠视和德育对自身的漠视。现实生活中,学校、教师、家长往往过分强调智育的开发,提出了儿童智力开发从0岁开始的口号,却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儿童在幼年时期就形成了一些不良品质,到了青年时期再进行纠正和教育,结果是事倍功半,德育低效,甚至无效。当今社会向知识经济型转轨,‚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等口号似乎都在强调知识便是人才,高科技便是人才。似乎人才中已不含任何德育因素,而人又是极现实的动物,于是‚重智轻德‛、‚以智代德‛,堂而皇之流传开来。甚至连学校中的‚德育处‛也自惭形秽,仿佛矮了‚教务处‛一截。殊不知,考上多少大学生,那只是教学的成绩,而绝非教育的全部成果。
众多的学子中,有多少人是为着‚修身‛而读书?又有多少人是为着丰富自身的精神家园、为了健康而快乐地生活、为了学习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智慧而读书呢?大多数人还都是为着老祖宗的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吧!不知这些是否会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和谐与幸福?记得有人说过,和谐和幸福决不等于当前功利和物欲的满足。
德育的出发点是人,是让人学会做人;德育的终极目的还是人,是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实现‚人的大写‛。因此,德育应该给生命以成长的智慧,即在尊重人的生命及其成长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更多地观照生命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深入到生命的内心世界,去呼唤‚人性的觉醒‛。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最终给生命个体以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使之能够向往快乐,崇尚幸福,期盼意义,创造价值。
以往的德育由于过分地强调理性、公正,强调其社会工具性,因而导致了对其主体——具有活生生生命的人的忽视,忽视了生命本身成长的规律要求。我们的当务之急是首先要把德育对象转变为德育生活的主体,尊重生命成长规律、更多地顺其‚自然天
性‛,关注生命的成长,努力开发心灵智慧,陶冶情感和人格,提供心灵的呵护,丰富精神的家园,树立积极的信仰。这更多需要的是情感,是能够拨动心灵的乐音,而绝不仅仅是认知,是干瘪空洞的宣教、规范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生命自身的‚内省‛。德育应该主动让生命经历这一‚内省‛的过程,使个体生命体味到自身道德精神的需求以及道德情绪的体验,获得精神的收获,并使其逐渐积累陈酿,进而内化为精神与灵魂的营养。人的精神、人的心灵是另外一个宇宙,其广阔、博大、丰富不亚于自然界。这一世界的丰富与净化,如果没有其内在自身的努力与执著,只靠外在力量的规范与清除,势必导致整个精神世界由内而外的衰亡。生命的成长需要自身的体验,只有生命自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真正内化为其灵魂深处的养料,在生命成长中发挥作用。注重生命自身的‚内省‛,表里兼治才是使之生动活泼成长与发展的唯一途径。我们的德育应该像春雨滋润万物,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生命肌体内部,使之获得纯洁的生命内容,进而和谐发展——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在于一种心灵的唤醒。
此外,德育还应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以及德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改变其方法和过程的反生理反心理现象,从小抓起,从具体的小事抓起,从小进行道德文明教育,进行做人的教育;引导孩子从爱父母、爱家庭、爱同学、爱集体、爱学校、爱家乡做起,进而去爱祖国、爱人民;从实实在在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地培养品行,由浅入深地逐步进行理想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而不是本末倒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