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会计学之收益概念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本得到补偿以后, 多 余的部分才能确认收益, 这实际
上是陈报收益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目的, 即对资本收益
和资本回收两个不同的概念, 应当严格加以区分。而资
本收益和资本回收它们两者之间的不同划分, 又导致不
同的资本保全概念。如财务资本保全概念和实物资本保
全概念等。
三、会计学收益概念
一般认为, 会计学收益 又称为“利润”或“损益”, 即 指一 定 时 期内 企 业 已 实现 的 收 入与 其 相 关 的 成 本、 费用之间的差额。会计学收益概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特征:
第 4 卷第 3 期
程淮中 经济学与会计学之收益概念的比较
47
场份额、客户群体等也不能不说是经营成果; 其次, 利润 的定义即“经营成果”一词, 很难说能把营业外的利得和 损失包括进去; 第三, 准则定义只是一种偏 重于反映企 业经营业绩的指标的概念, 其包括的内容与其说是性质 上的, 还不如说是计量上的。也正因如此, 将“利润”作为 一个独立的会计要素项目是否很有必要, 可能值得进一 步研究。第四, 利润定义与资产、负债等要素中强调的经 济利益内涵没有挂起钩来, 不能体现利润 的“经济利益 的净增加额”这一本质。可见, 人们对收益概念的本质认 识仍未取得共识, 它必将随着会计环境的变迁而继续深 入下去。
在确定事前收益和事后收益时, 有 6 个变量是相关
联的,
它们可以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如下:
C
0 0
表示估计时
的时间为 0 时, 在时间为 0 时的资本价值( 当期估计) 。
C01 表示根据在 t0- t1 期间揭示的附列资料修改时
间为 0 时的资本价值( 事后修改) 。 C10 表示估计时的时间 为 0 时, 时间为 1 时的资本
基于以权责发生制 确认的收益具有虚拟性, 是“观 念收益”, 国内有学者提出“真实收益”概念, 认为真实收 益应包括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和对外投资 分得的股利、债券利息以及收益所得的现金。它具有以 下三个特点: 1) 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 出; 2) 可以使企业的盈利性与支付能力保持一致; 3) 可 以用真实收益指标真正反映资产的服务能力, 即其创造 现金流量的能力[ 6] 。
某一期间的收入超过费用的部分。1980 年, 美国 FASB 在第 3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还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 并把它定义为: “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 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 净资产) 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 的权益的一切变动。”与传统净收益概念相比, 全面收益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全面收益是计量交易、事项和 情况对一个主体所产生影响的总括指标。它比净收益涵 盖的内容 要广, 净收 益被归 为全面收 益的一 个组成部 分。第二, 全面收益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将不创造价 值的分配活动从创造价值的活动中区分出来, 如果不作 这种区分, 会计人员就不能对权益变动进行适当的会计 处理。第三, 只有在保证资产和负债计价真实的情况下, 才能正确计算出全面收益[ 5] 。
价值( 事后预测) 。
C11 表示根据在 t0- t1 期间发现的资料修改的时间
为 1 时的资本价值( 事后修改) 。
R
0 1
表示估计时的时间为
0
时,
t0-
t1
期间的收入。
R
1 1
表示 t0-
t1 期间的实际收入( 实际情况) 。
利用这些符号, 希克斯的事前收益( I1) 可用如下公
式表示:
I1 =
摘 要: 人们对“收益”概念的认识与应用早已有之, 但至今仍未取 得共识。通过对历史 变迁中的收益概念的 考察, 着重分析了经济学收益与会计学收益的本质 、特征和各自 的优点, 并 得出几点比较结论, 用来指导财 务会计目前可 能的选择方法。
关 键 词: 收益; 经济学收益; 会计学收益 中图分类号: F 234.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013( 2003) 03-0046-03
( 5) 会计学收益是依据配比原则计量出来的。即以 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其相关费用相配比, 与本期收入不相 关的成本, 则作为资产, 结转为以后会计期间的费用。
四、比较结论
与经济学的收益概念相比, 会计学的收益概念具有 如下优点: 1) 会计Hale Waihona Puke Baidu益是建立在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基 础之上, 因而它是客观的和可以验证的; 2) 会计收益所 依据的是收入确认的实现原则, 即在收入实现后才确定 收益, 因而它符合稳健性原则; 3) 会计收益 概念能够反 映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业 绩。如企业资产 是否完整无 缺, 以及企业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会计学收益概念 的应用尽管得到了著名会计学家科勒和利 特尔顿等强 有力的支持, 但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如托 马斯在美国 会计学会第 3 期《会计研究论文集》中的《财务会计中的 分 配问题》和第 9 期《会计研究论文集》中的《会计分配 问题》等文章中, 严厉地批评了传统的会计收益概念, 其 理由如下: 1) 由于会计收益概念依据收入确认的实现原 则, 从而使利润表上所反映的企业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 部收益, 即会计收益不包括未实现的 利益, 其中主要是 资产置存收益; 2) 会计收益概念由于是以现时价格计量 收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 从而使得成本不 能得到真正 的补偿, 从而必然会产生虚盈实亏的现象; 3) 由于资产 计价的混乱, 从而使各年度会计收益缺乏可比性。如依 据会计收益概念所计算出来的各项财务比率, 往往不能 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经营成果; 4) 由于依赖历史成本计 价, 使得企业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价值失去意义[ 8] 。
尽管如此, 财务会计上对收益仍有不同的解释和观 点。如 1955 年, 美国会计名词委员会认为: “净收益是指 从收入或者营业收入中扣除销货成本、其他费用和损失 后的金额。”1970 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认为: 净收益是
收稿日期: 2003-03-24 作者 简介: 程淮中 ( 1964-) , 男, 汉 族, 江苏 淮阴人, 湖 南 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R
0 1
+
( C10 -
C00)
即 t0 -
t1 期间的预计收入加
上资本价值预计增加额。希 克斯的事后收益( I1* ) 可用
公式: I1*
=
R11 +
( C11 -
C
1 0
)
表示, 即 t0 -
t1 期间实际
收入加上资本价值增加额。
综上论述, 经济收益同“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解释
是密不可分的。或者说, 经济收益概念是建立在资本保 全概念之上的。所谓资本保全, 是指在资本得到保持或
一、收益概念的历史变迁
在会计文献中, 收益是一个重要 的会计概念, 其理 论及其计量一直是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与方 法中的一个 核心问题。追溯历史, 人类对“收益”的认识与应用早已 有之。1494 年, 卢卡·帕乔利在其编著的《算术·几何· 比与比例概要》一书中, 系统地介绍了流行 在意大利威 尼斯一带的复式簿记方法。复式簿记体现着收益确定的 思想。帕乔利在该书中提到, 为了计算商人的损益, 必须 设置收支帐户、小营业费帐户、临时费帐户等一类帐户, 并应一律在旧总帐—— 损益帐户的借方汇总, 然后从损 益帐户再往资本帐户中结转。著名会计学家 A. C. 利特 尔顿认为: “如果忽略收益确定, 去掉损益汇总帐户和成 本费用帐户, 特定活动的可比结果, 就不能 通过帐簿得 以反映, 可转入资本帐户的充分相关连帐户体系的内在 严密 结构就 不可能形 成, 帐簿系 统也将 残缺不 全。”因 此, 他得出结论: “收益决定着复式簿记的基本特征。”[1] 公元 18 世纪, 英国开始关注并研究“收益”这一问题, 当 时的直接动力是为了筹措应付拿破仑一世 战争的开支 而开征的所得税[2] 。最早使用“净收益”概念的是美国的 鲁帕公司( Ruber Company) [ 3] 。在我国, 对“盈利”的认识 可追溯到西汉时期[4] 。20 世纪 80 年代, 经济效益会计思 想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中倍受重视并得到充分发展, 会 计理论强调会计与经济效益的血缘关系。
现的 损益, 因物 价变动 所引起的 未实现 损益则不 予确 认。根据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在企业某项经济业务有多 种会计方法可资选择时, 企业会计应选用最不会高估收 益的那种方法, 其内容包括不应高估收入和不应低估费 用两个方面。
( 4) 计算会计收益的成本、费用是按照历史成本原 则计列的。由于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的资产是按历史成 本计价的, 以交易法推导的已耗成本就是历史成本的转 移, 因而也是历史成本。运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 会计会 自发地要求记录过去所有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从而 可以保证会计记录的连续性和客观性, 这一特征是其他 计量属性所不具有的。
第 4 卷第 3 期 2003 年 9 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 Hunan A g ricultural U niv ersity ( So cial Sciences)
V ol. 4 N o . 3 Sep. 2003
经济学与会计学之收益概念的比较
程 淮 中
(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管 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 1) 会计收益是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 即 以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 减去为实现收入所耗用 的费用计算而得。显然, 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 来确认收益, 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 2) 会计收益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也就 是说, 会计收益是期间 收益, 它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期间 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早期的会计收益是根据现金收 付制来计算的, 而现代的会计收益是按权责发生制划分 当期收入和费用, 在进行恰当的配比后计算出来的。
在上述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中, 精神收益是无法计 量的, 因为人们需求的满足包含有很大程度的主观和精 神因素。而货币收益则是非常易于计量的, 因为它不必 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化。所以, 经济学家侧重于研究实际 收益。费雪还对资本和收益进行了区分, 他认为: 资本是 某一时刻财富的存量, 收益是某一时 期劳务的流量; 资 本是未来劳务的化身, 而收益则是这些劳务在特定时期 内的享受, 是补偿资本之后的一种增量[ 7] 。
二、经济学收益概念
客观 地说, 收益 这 一概 念 最早 出 现在 经 济学 中。 1776 年, 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的 研究》( 即《国富论》) 中首先提出了 收益的概念, 他将 其定义为“财富的增加”。1890 年, 艾尔弗雷德·马歇尔 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 将“财富的增加”这一收 益 观念引入企业, 并提出了区分“实体资本”和“增值收 益”这一重要的经济学思想, 进一步具体区 分了资本和 收益。20 世纪初,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发展了 经济收益理论, 他在《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提出了 收益的 3 种不同 形态, 即: 1) 满足人类需求的 —— 精神 收益; 2) 物质财富增加 的—— 实际收益; 3) 增加资产货 币价值的——货币收益。
1946 年, 英国经济学家 J. R. 希克斯在其著作《价值 与资本》一书中给经济效益下了一个至今仍广泛流传的 定义: 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 度的前提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这个定义虽然是针对 个人而言的, 但企业效益也可以用这个基本的定义来解 释, 即在期末、期初企业资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 企业本 期可以消费或分配的最大金额。但是这个定义对什么才 算“保持同等富有程度”并未作出明确说明, 因而具有很 大的主观性。为了尽量补救主观因素, J. R. 希克斯又提 出了他的事后收益定义: “一定期间内, 消费额与资本价 值的增值与贬值之和或之差。”
在我国, 收益、利润与损 益这三个词通常看作是同 义的, 因为收益和利润都隐含 着其对立面—— 亏 损, 除 非同时提及, 均包括亏损。同样, 净收益与净损益也是同 义词, 均指收益计量的结果。一般而言, 我国政府的官方 语言大多是以“利润”这个词出现的, 如《企业会计准则》 中利润要素的设置, 并把利润定义为: “企业在一定会计 期间的经营成果, 它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实现的收 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对此, 笔者不敢苟同。首先, 这个 定义并不严密, 它体现了总括利润观与本期营业观的折 中态度。“经营成果”所包含的范围未免太宽泛了, 利润 是经营成果, 营业收入也是经营成果, 甚至销售渠道、市
( 3) 会计收益的确认要遵循收入实现原则。“实现” 在会计上的意义, 是可以保证收入确认和计量的客观性 和可验证性。根据收益确定的实现原则, 企业收益应划 分为营业收益和持产收益。营业收益的确定必须在商品 销售或劳务提供发生以后, 持产收益是指持有资产而实
48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年 9 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