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ppt6(课件试题,打包15套) 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它也叫截句、 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 称七绝。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只是它不像律诗那样中间两联必 须对仗。
绝句也是高考命题者常选的诗歌鉴赏体裁。要把握这种诗体,最主 要的是把握它的结构。绝句的一般结构为起承转合。第一句叫起,开启 下文;第二句叫承,接着第一句展开;第三句叫转,转移内容或手法; 第四句叫合,总结全文。其中,“转”是绝句中最见写作者功力和诗体 特征的一部分。这个“转折”,可以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前两句不同,也 可以在前两句写景的基础上转为写情,也可以在写作手法上与前两句不 同。而结句,则是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的重要部分,可谓绝句中的主笔, 它一般为卒章显志,总结全诗,有时开辟诗的新境界。
鉴赏点拨
古诗中的对比、烘托和衬托
一、理论讲解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
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
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战士
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
答案
读写空间
文本素材挖掘
1.唐诗中的忧郁王子 李商隐十岁,父亲卒于幕府。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 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虽在故乡,却形同逃荒者。 或许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羸文弱,形成了他易于感伤的性 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在“悬头苦学”中获得 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韧执着的追求精神。
二、真题剖析 1.(2013·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 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全诗并没有直接写 “梅”,而是采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如“前时雪压无寻 处,昨夜月明依旧开”就用大雪来对梅进行烘托。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 所用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登高临远不仅使作品描写的形象更为生动,同时,登临所见的那种 “一览众山小”的效果能使作品的艺术境界壮阔雄浑。唐代大诗人杜甫的 《登楼》,颔联描述了山河的壮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 今”。凭楼远眺,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气势 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 的风云变幻,给人以沧海桑田之感。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 骋遐思,天地高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答案 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 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 者的内心世界。
解析 答案
三、技法规律 在解答要求鉴赏分析含有对比、烘托、衬托等表现手法的诗歌时,可按 如下步骤进行: 1.首先,结合作品内容,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 2.然后,结合作品内容,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3.最后,要分析出此表现手法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或表达 效果。
不仅如此,登临行为几乎无一例外地引发了作者的情感,何以如此? 原来,登临高处后,视野立即开阔,空间立即扩大,见到了平时所见不到 的景物,于是便勾起了各种愁绪。例如当崔颢登上黄鹤楼,眺望汉阳城, 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便引起了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 人愁”。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看到广袤的大地,无垠的天空,不禁想起 了燕昭王等人的事迹,随之悲从中来,“独怆然而涕下”。唐代花间词派 作家温庭筠描写一位深闺女子“独倚望江楼”。但见千帆过尽,斜晖脉脉,
对比、烘托、衬托三者的相似之处是都写到了两种事物,但三种手法是 有严格区别的:
对 把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相对照,对比双方不

分主次。
衬 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
托 一方是目的,两种事物都出现。
烘 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现的对象写出来,不是
对比、烘托、衬托是诗人常用的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的手法,用典是诗 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态度的常用方法。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熟悉这些常用表现手法,明确这些常用表现手 法的表达作用和效果。这些是鉴赏诗歌必备的知识点。
专题六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专题整合
内容索引
归纳提升 整合拓展,对接高考 读写空间 积累素材,赏读佳作
归纳提升
文体链接 绝句
绝句在唐及以后的古代诗歌中是一种使用频繁的格律诗体,特别在 唐代诗歌中与律诗一并成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最充分地显示了它那 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其句式短小、自由灵活也被后代的历代文人喜爱。
别时的江洲依旧,却不见所思,能不“肠断白 洲”?五代南唐后主李 煜“无言独上西楼”,遥望天边如钩的月亮,俯视深院中寂寞的梧桐, 不禁悲从中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 词句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哀之痛与思之切。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 所特有的“一登楼,就‘发愁Biblioteka Baidu”的现象。
然而,对于胸襟阔大的人来说,这种阔大的空间与豪迈的性格、宽 广的胸怀结合在一起,却又能引发另一种感情。例如当唐代大诗人李白 登上宣城谢朓楼时,“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广阔空间就引发了他的“俱 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豪情。宋代王安石登临飞来峰, 攀上高山之塔,极目远眺,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不畏浮云遮望 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于江山雄伟处,见形 胜依旧,而英雄已去,看着滚滚的长江,思接千载,一腔豪气奔涌而出: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 滚流。”诗人们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饱蘸浓墨,抒发了满怀豪情。 这是何等的雄伟,何等的壮美!
当作家登临高处时,便获得了一个居高临下、俯视山川的特殊视 角。他能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自然、人文景象,看到他平时看不到的 各种各样的景观态势,写出这些景观别具一格的风貌来,给读者带来 美的享受。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脍炙人口的写景名句都出在登临之 作中。如崔颢题黄鹤楼的绝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都是与登临所拥 有的特殊视角,所获得的特殊美感分不开的。诚如古人所云:山水非 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
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平等”、“同情”、“真诚”等话题作 文中。家世促成的易于感伤的李商隐,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富 有同情心,常用一颗真诚的心审视天下弱者。
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家境与性格”、“家境与心态”、“知识 与命运”、“顽强面对生活”等话题作文中。时世、家世、身世等各方 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禀赋的才情, 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灵心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 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 发他丰富的感情活动。
即讲即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陌上桑(节选) 汉乐府民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之美的?
答案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结合全诗,分析“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案 “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用了反衬手法。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 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 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
——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 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 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 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烘托也叫侧面描写。本专题中《寄扬州韩绰判 官》,诗人描绘了扬州美丽的景观,在清丽俊爽的画面中,烘托出对朋 友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流露出了自己对扬州的怀念。《长安晚秋》的作 者将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入诗,加之以晨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
如何阅读、赏析登临诗呢?结合唐诗部分所选的登临诗,应该注意以下 几点: 1.注意登临诗的结构。登临诗大多为律诗,首联是交代登临地点,点明 景或情的特点;中间两联写登楼所见所闻;尾联抒发登临所感。 2.注意写登临所见的观察角度。如赵嘏《长安晚秋》首联先写全景;颔 联仰视,写高处之景;颈联俯察,写低处之景;全诗景物描写层次感强, 情景结合。 3.注意诗人抒写的感情。如前所述,“一登楼,就‘发愁’”,登高望 远,或怀古,或思远。总有一种深沉、邈远的幽愁在其中。当然,有不 少登临诗抒发一种豪情壮志。宜仔细理会抒情的复杂性。
解析 答案
2.(2013·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反映出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使 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商山早行》诗人抓住足以 代表村野清晨特征的景物,通过精心的选择配置,构成一个完整的带有 典型意义的环境,从而真切地烘托出羁旅之愁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 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 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 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 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
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 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 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三、四句虽然写到了 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 “自”落,鸟是“空”啼。“自”和“空”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 孤寂和失落。属典型的乐景反衬哀情。
2.纯情的爱,不朽的诗 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在 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商隐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我国古代不 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 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 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他曾在《别令狐绹拾 遗书》中对女子被深闭幽闺缺乏婚姻自主权,寄以极大的同情。
杜牧被称为“晚唐绝句大家”,他的写景和咏史绝句写得相当出色。 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这些绝句读读,会加深对绝句这种诗体的结 构的认识。
登临诗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可见古人登山、登台、登楼的记载。登 高的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在原始居民的观念中,高山属于神奇之地, 登临高处,意味着接近了天神,因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后来,登临行 为的这种宗教意义逐渐褪去,与文学的关系倒日益紧密起来。翻开《唐 诗宋词选读》,其中收录的古代作家描写登临的作品俯拾即是。写景则 美丽多姿,且意境雄浑,有囊括天地之感;抒情则豪情满怀,如滚滚江 水,虽逾越千年仍能撼人心魄,引起人的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