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资料
曾国藩
毛泽东:予于近人,独 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 杨一役,完满无缺。
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 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 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 “曾文正家书及书札......, 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 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 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
唐浩明,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湖南衡阳人, 1946年生,先后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华中师范学院, 后入岳麓书社工作。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杨度》、《张之洞》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重磅发布,唐浩明以82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 富豪榜第6位,引发广泛关注。
“湘乡派”是近代古文 流派之一,因其代表人物曾 国藩为湖南湘乡人而得名。 湘乡派继承并发展了清代桐 城派古文,扩大了桐城派的 影响。于桐城派标榜的义理、 考据、辞章之外,又加“经 济”一条,使文章内容更加 面向社会现实。为文少禁忌, 奇偶并用,舒展雄厚。
清代姚鼐所编 各类文章总集
曾国藩编选《经史百 家杂钞》,补充了姚 鼐《古文辞类纂》摒 弃经史的缺陷
曾国荃 左宗棠 胡林翼 彭玉麟 李鸿章 刘坤一 罗泽南 李续宾
两江总督,一等伯爵,湘军重要将领 闽浙总督,楚军首领,二等恪靖侯 湖北巡抚,湘军重要将领 两江总督,湘军重要将领 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侯,淮军首领 两江总督,湘军重要将领 湘军将领 湘军将领
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 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 运动就此失败。曾国藩、 曾国荃以及湘军的声望此 时达到顶点。
左宗棠: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梁启超: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 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 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 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 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 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 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 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 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曾国藩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军事功劳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立地方团曾国藩铜像练,称为湘军。
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
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后沉静自省,重整旗鼓,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
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如虹;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
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
曾国藩入南京后,信守对将士们的诺言,「……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
」(李圭:《思痛记》)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曾国藩家书主要内容
曾国藩家书主要内容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
他以其才智和忠诚于国家而闻名于世。
他的家书是他给子孙后代的信件,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军事、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等方面。
首先,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了忠诚于国家和责任感。
他教导子孙要时刻怀念国家的繁荣与安定,并敦促他们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他认为个人的成功不能脱离国家的发展,只有国家稳定才能有个人的幸福。
其次,曾国藩的家书中还提到了政治和军事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使命和责任,鼓励子孙要学习政治和军事知识,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他还分享了自己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子孙们能够从中受益。
此外,曾国藩的家书还涉及到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
他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鼓励子孙要尊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并为人父母时要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
他还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鼓励子孙要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素质。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家书涵盖了政治、军事、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等
方面的内容。
他通过家书向子孙后代传递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教导他们如何为国家和家庭做出贡献,以及如何成为堂堂正正的人。
这些家书不仅对曾国藩的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人生节点的国内外大事
曾国藩人生重要节点及国内外大事(根据资料梳理)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辛未年、羊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曾国藩出生。
——林则徐考中进士。
——3月25日,发现大慧星——7月5日位于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宣布独立。
1815年(嘉庆二十年)——曾国藩5岁,在家发蒙读书——12月30日,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姚鼐(1731—1815逝世——2月26,拿破仑·波拿巴逃出流放的地中海小岛厄尔巴岛,回到法国,建立君立宪制,但只是“百日王朝”, 6月18日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惨败,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宣布退位,被英国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
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曾国藩6岁,入家塾“利见斋”读书。
——清廷责令英使回国嘉庆二十一年(1816)七月初八日,因英使拒绝行三跪九叩礼,嘉庆帝颁布谕旨,责令英使回国。
1826年(道光六年)——曾国藩16岁,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贺长龄、魏源等编成《皇朝经世文编》,内容包括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大类,皆为经世致用文章,为研究清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情况的重要史料。
——世界第一台相机诞生。
——曾国藩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
次年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改号涤生。
——法国七月革命:路易·菲利普被立为法国国王,建立七月王朝。
——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到达广州,是第一个到中国来的美国新教传教士。
1833年(道光十三年)——曾国藩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6月,德籍传教士郭士立(又译郭实腊)在广州创办汉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为中国境内第一家中文杂志。
——林则徐奏请改革币制,清廷部分地接受了林的建议。
1834年(道光十四年)——曾国藩24岁,春入岳麓书院。
秋,参加乡试中第36名举人。
——4月22日,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特权正式停止。
1835年(道光十五年)——曾国藩25岁,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
曾国藩家书阅读材料
关于《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位毁誉参半的领袖!他组建湘军,振兴清廷军政,尊为中兴第一名臣;他效法泰西;力主富国强兵,向称洋务运动先驱;他义理考据,成就斐然,公推天下文章领袖;他杀人如麻,"刽子手"、"曾剃头",生前令人闻名丧胆;他割地求和,"大汉奸"、"卖国贼",身后骂声仍不绝。
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荷叶镇】,1811年11月26日出生在一个偏僻山村的地主家庭里。
曾国藩有兄弟5人,他排行老大,另有1姐3妹,家中对他们兄弟严加管教,希望他们能光宗耀祖。
曾国藩的祖父自幼教育他们“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从小发愤图强,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
初授翰林院检讨,1846年充文渊阁直学士,次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曾国藩少年得志,官运亨通,10年之中连升10级,官至二品。
他能获得这么快的擢升,关键在于他刻苦修身。
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
《曾国藩家书》优秀(课堂PPT)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
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
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
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
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24
25
词一 修一 “ 曾 章者 齐者 吾 国 之修 之进 辈 藩 述业 道德 读 说 ,之 ,之 书 : 以事 以事 , 图, 图, 只 自操 无讲 有 卫习 忝求 两 其乎 所乎 事 身记 生诚 : 。诵 ;正 ”
5
•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 但受祖父和父亲影响,从小 发愤图强。
• 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 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 取秀才,28岁中进士。初授 翰林院检讨,1846年充文渊 阁直学士,次年升内阁学士 兼礼部侍郎衔。曾国藩少年 得志,官运亨通,10年之中 连升10级,官至二品。他能 获得这么快的擢升,关键在 于他刻苦修身。
31
译文
•
凡是做官的人家,从俭朴到奢侈容易,
从奢侈回到俭朴就困难了。你现在年纪还
小,千万不要贪图奢华,不能养成懒惰的
习惯。无论是大户人家和小户人家,士农
工商各种人,只要勤俭节约,家业没有不
兴旺的;骄奢倦怠,家业没有不衰败的。
你读书写字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
要丢掉自高曾祖父相传下来的家风。我的
父亲和叔父,都是黎明就起床,这是你所
39
• 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 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 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古人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又云“煅诗未就 且长吟”,可见古人惨淡经营之时,亦纯在声调 上下工夫。盖有字句之诗,人籁也;无字句之诗, 天籁也。解此者,能使天籁人籁凑泊而成,则于 诗之道思过半矣。
曾国潘家书简介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而《曾文正公全集》流传至今,并受世人重视的,亦只有其中的“家书”真正遗留下来了。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大致有三个阶段性特点:(一)京官得意时期的特点:首先是亲情浓郁,琐细录切。
游子离乡,家山万里,白云亲舍,最是仕宦难耐之事。
其次是神采飞扬,志趣高昂。
稍后,曾国藩便在家书中改谈诗文之道,也不免好为人师之。
第三是报喜慰亲,宦情蓬勃。
升官以后家书,多谈部中公事,而对家中琐事之问讯,进德修业之说教,则大为减少了。
(二)南北征战时期的特点:一是危急之时,不避生死,而得失之际,则计之过熟。
二是责弟严切,而教子温婉。
一般说来,为父训子,类多威严,而为兄诱弟,类多平和,但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个严厉的兄长,而找不到一个威严的父亲形象。
(三)暮年羁绊官场时期的特点:一是他饱谙宦味,意绪萧索,对得失浮沉日渐漠然;二是注重亲情,追求平,对子侄之身体学业,甚为关切,似乎他此时最大的奢望只是保全门户、消灾祛祸。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
此书收集及整理了曾国藩家书之精华部分,按年代顺序并合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等部分,基本包括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思想。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格训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格训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国兴,号岱岳。
他是清末的有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家训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国藩注重家庭教育,他的家训经典被广泛流传,对于后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家训以格训为主,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以培养德才兼备、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为目标。
以下是曾国藩家训经典的格训要点:1. 修身正心: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追求无私无我、忠诚正直的品德。
修身正心: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追求无私无我、忠诚正直的品德。
2. 持家有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德治从家庭做起。
要注重家风,以良好的家风影响家庭成员,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持家有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德治从家庭做起。
要注重家风,以良好的家风影响家庭成员,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3. 兴学育人:教育是传承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曾国藩强调勤学苦读、明理识理,倡导实际的研究方法和知识的应用。
兴学育人:教育是传承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曾国藩强调勤学苦读、明理识理,倡导实际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应用。
4. 治家有方:要具备良好的管理和决策能力。
曾国藩主张合理安排时间、严守纪律,注重细节管理和对问题的及时处理。
治家有方:要具备良好的管理和决策能力。
曾国藩主张合理安排时间、严守纪律,注重细节管理和对问题的及时处理。
5. 为政育民:作为一位政治家,曾国藩注重政治伦理和为民服务的精神。
他强调廉洁奉公、负责任的政治行为,以自己的榜样来感染和引导人民。
为政育民:作为一位政治家,曾国藩注重政治伦理和为民服务的精神。
他强调廉洁奉公、负责任的政治行为,以自己的榜样来感染和引导人民。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格训概括了他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和理念,充满智慧和教育意义。
这些格训不仅是曾国藩自身实践的总结,更是他对后人传承的宝贵财富。
通过研究和践行曾国藩家训经典的格训,我们可以加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素质,并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共同构建和谐、进步的社会。
曾国藩家书翻译
曾国藩家书翻译摘要本文将对曾国藩家书进行翻译,意在传达曾国藩的家书思想,并让读者了解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和家庭教育理念。
通过翻译曾国藩家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对子女的期望。
导言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孝,号樊梨花。
他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子女的信件,内容丰富,涵盖了家庭教育、人生哲学等多个方面。
曾国藩是一位重视家庭教育的父亲,他为子女撰写了一系列家书,以传授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这些家书充满智慧和温暖,是曾国藩对子女的期望和教诲的真实写照。
本文将选取曾国藩家书的部分内容进行翻译,力图传达出曾国藩对子女的期望和他的家庭教育理念。
正文第一封家书:“为人子孝悌的重要性”亲爱的儿子(或女儿):你们是我的宝贝,也是祖国的未来。
作为父亲,我希望你们能成为栋梁之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最重要的是,你们要具备为人子孝悌的美德。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也是你们作为个体的基础。
孝顺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奉承和尊敬,更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动去体现。
你们要尽快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为父母分担一部分负担。
同时,你们要尊重长辈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教导,并将教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作为兄弟姐妹,你们也要互相关心和支持。
要学会团结合作,不要嫉妒和争斗,要懂得包容和宽容。
我希望你们能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愿你们健康快乐、顺利成长,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努力和付出!父爱如山,曾国藩第二封家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亲爱的子女们:人生就像一座山峰,需要不断攀登。
只有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成长为强大和成熟的个体。
在面对困难时,你们要保持精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有真诚地对待问题,并付诸行动,才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同时,你们也要牢记,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困境,要放眼未来,思考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
历史手抄报资料:曾国藩.doc
历史手抄报资料: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年),原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
曾国藩幼从父学。
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
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
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
后丁忧在湘乡老家,此时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
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1811-1872年),原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个人资料
精心整理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个人资料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
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个人概况姓名: 个动,之一。
8岁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
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兼署吏部左侍郎。
后丁忧在湘乡老家,此
精心整理
时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
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曾国藩家书(二则)
曾国藩家书(二则)一、课时安排:2节课二、教学目标: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2、了解曾国藩及《曾国藩家书》的一些情况;3、理解学习两封家书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1、理解学习两封家书阐明的哲理。
2、理解学习两封家书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1、理解学习两封家书阐明的哲理。
2、理解学习两封家书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内容:曾国藩家书(二则)曾国藩一、作者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
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
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从文才上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
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官吏中如此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
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
他推崇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
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
曾国藩挺经全文翻译
曾国藩挺经全文翻译展开全文【挺经曾国藩-作者简介】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涤生,号伯涵,湖南湘乡人。
道光进士。
为抗拒太平天国革命,练湘军。
任两任总督、钦差大臣。
赠太溥,谥文正。
晚清政治家、文学家。
能诗文,其古文继桐城之后,加以扩展,溯源经史,奇偶互用,别衍为湘乡派。
学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并重,并以“经济”来充实,讲求经世济时之道。
“平生好雄奇瑰玮之文”;重视字句声色的修辞技巧,主张以一定骈体的“华丽文采”来矫正桐城派古文语弱的弊病,文学史上有称他为桐城派“中兴明主”的说法。
论诗受宋诗派影响,推崇杜甫,标榜黄庭坚,又不拘囿于宋诗派,对后来“同光体”诗派的产生影响较大。
编选有《十八家诗钞》28卷,《经史百家杂钞》26卷,《曾文正公文集》等作品。
【内圣】内,心也;圣,异于常人也。
功修于内,怀日月之明,雷霆之奋,修身自强,名配尧禹也。
为体,为用,气之帅,行之范也。
内圣者恭形于内,敬主于中,坚挺拔俗,不卑之亢,为曾门《挺经》十八篇开山之作,念武功之隆,文德之盛也。
【“内圣”法(上篇)】【译文】细思古人修身功夫,其成效特别显著的大约有四方面:慎于独处,则心胸安泰;端恭谨慎,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人们敬慕热爱;正心诚意,则神灵钦敬。
慎独,就是说遏禁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时时如此,内省而无愧,成以心泰。
主敬,就是说仪容整齐严肃,内心思虑专一,端恭不懈,所以说身体强健。
求仁,就是说从本体上讲,有爱民惜物之怀,大公无私,所以人悦。
思诚,就是说内心忠贞无二,言语笃实无欺,以至诚感应万物,所以神钦。
如果真能达到上述四方面的修身功夫,效验自然而至。
我虽然年纪衰迈,但还想讲求此修身之功夫,以求得万一之效。
【“内圣”法(中篇)】【译文】所谓“独”这个东西,是君子与小人共同所有的。
当小人在他单独一人之时往往会产生一个狂妄的念头,狂妄之念聚得多了就会产生纵肆,而欺负别人的坏事就会发生了。
君子在他单独一人之时产生的念头由其禀性决定,往往是真诚的。
曾国藩简介资料
曾国藩简介资料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曾国藩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2月26日)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思想家曾国藩的简介资料
思想家曾国藩的简介资料曾国藩,他是曾子的第七十世孙,近代杰出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曾国藩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曾国藩,清朝晚期人,字伯涵,号涤生,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他从一介书生到进京赶考,进了进士之后又一直留在京城,短短十年时间,连续升职七次,年仅37岁就已经官至二品,这在清朝历史上也只是独一份的。
后来恰逢太平天国乱世,当时正是因母丧而在家的曾国藩趁势在家乡创建了湘军,并且作为统帅者,曾国藩带领湘军和其他的义军一起历尽艰苦的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挽大厦于将倾,救清朝于乱世,因为这巨大的功绩,被封为了一等勇毅侯,这是清朝以来第一个以文人封武侯的人。
后来又升职至一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为官平稳,可以说是实现了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一生所处的年代,正是国家由盛转衰,动荡不安的年代,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豪杰”,正是这样的乱世造就了曾国藩的一生。
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呈现出同治中兴的盛况,险些就力挽狂澜,将清朝从危机之中救回。
作为同治中兴的时期的主力,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让曾国藩成为了近代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的后代曾国藩的子孙后代有很多,他一共有三个儿子,依次叫曾纪第、曾纪泽和曾纪鸿,他的大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所以历史上对他几乎没有记载,他的二儿子是一个外交家,曾经和俄国人力争,还使沙俄交还了伊犁等地方。
他的三儿子是一个数学家,平时十分地刻苦,甚至勤劳过度而死。
曾国藩的女儿一共有五位,长女曾纪静不是很幸福,也没有孩子,因为忧郁得了疾病,和大女儿不同二女儿曾纪耀和家人相处很和睦,虽然也没有孩子但是过得很幸福。
曾国藩的三女儿叫曾纪琛,她的婚姻不是很幸福,因为丈夫的脾气很火爆。
曾国藩另外两个女儿叫曾纪纯和曾纪芬,其中比较幸福的是曾纪芬,曾纪纯结婚三年就成了寡妇,命运比较凄凉。
曾国潘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潘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
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
他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
他曾对4位弟弟说:“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读书讲究“志、识、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曾国藩极重择师交友,立志向圣贤看齐。
他在诗中写道:“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
”曾国藩在其志向的激励之下,终生勤俭谨慎,学修不断。
因此,当清国镇压太平军起义屡遭败北时,他创立的湘军却能扭转败局,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清政府称他是“学本有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赞扬他是“中兴第一名臣”。
在极重“立德、立功、立言”的湖湘学派中,曾国藩既是一名推波助澜者,又是一位成功的佼佼者,因而青年毛泽东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曾国藩家书最有名的一篇(精选3篇)
曾国藩家书最有名的一篇(精选3篇)【曾国藩家书最有名的一篇第1篇】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
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治理湘军、洋务运动)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天津教案、镇压太平天国)。
作为汉族人,他能在满清的统治下官至一品,同时言、行、德又为后人所传颂。
因此,作为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他的思想和学识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其中《曾国藩家书》作为其代表作,与《傅雷家书》、《一生忠告》并称三大家书。
《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
修身篇中:“凡人作事,便须全部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忧为用。
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通,行得通也”劝学篇中:“盖世人读书,第一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交友篇中:“凡事皆贵之,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涂以扩其只,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当然,曾国藩是功还是过,后人如何评价,历史终究是客观和公正的。
正如丘吉尔所说:“建筑师造就了建筑物,建筑造就了建筑师。
”对于曾国藩,历史造就了曾国藩,曾国藩也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
【曾国藩家书最有名的一篇第2篇】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感谢广州市委宣传部的邀请,使我能够借广州讲坛这个平台,与大家相聚在温暖的冬日中的南国。
我今天的讲题是曾国藩的人生大成功,说的是人生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人生,没有人不希望通过一个好的人生,那么好的人生怎么界定?我以为所谓好的人生有着大致三个层面,一是平顺的人生,平平凡凡、顺顺当当,有一句歌词平平凡凡认认真真。
第二个层面是快乐的人生,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快乐中度过。
第三个是成功的人生,所谓成功的人生是指有事业、有成就,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那么在成功的人生中也有一些层面的区分,有小的成功也有大的成功,我今天说的这个曾国藩,是属于大成功者,大成功是指人和事两个方面的成功。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政治家或者是政客一个最为显著的地方,说的具体一点,曾国藩在仕功建业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同时又以人格修炼的完善来促进仕功的建立,这一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很少有人自觉去做,做的好的就更少了。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曾国藩这个人物,我先将把人生的履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关于曾国藩,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教科书上会有这个人物出现,也会有一个介绍。
我今天的这个简单介绍,完全是根据史册,不是小说中人物的介绍。
曾国藩活了62岁,但是拿今天来说是60岁,也可以勉强说61岁,他的一生大概有四个阶段。
一个阶段是作为一个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第二个阶段北京城里的太平京官,第三个阶段就是与太平军作战的军事首领,第四个阶段就是直隶两江最高行政长官。
嘉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湘香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现在这个县已经被分为两个县了,划开,他是属于双峰县,他的家在双峰县也是很偏僻,是位于四个县的交界地方,我们中国的边区都是贫穷、偏僻、交通不方便,相对比较落后,这是我们中国边区的特点。
当时他家里有这样几个特色,一个是四代同堂,他出生的时候他曾祖父还在,一直到他五岁时曾祖父去世。
第二点,他家里三代同堂维持了很长时间,家里的实际当家人是他的祖父,他的祖父一直到他的孙子正式做了吏部侍郎,才以78岁当时的高寿去世。
第三点,他们家是一个耕读之家,家里本业是种田,但是家里有读书人,他的父亲三兄弟,父亲是老大,一辈子做乡村小学的教师,是塾师,曾国藩的弟弟,老二也是以读书和种田双重身份度过一辈子,最小的一个弟弟刚刚成年就去世。
这是他上两代的情况。
曾国藩的兄弟姊妹很多,有五兄弟,四个姐妹,也就是兄弟姐妹有九个人,上面老大是一个姐姐,他是兄弟辈里排行最大的,长子。
而他的叔叔却一个儿女都没有生,他有一个弟弟排行老六,也就是曾国发被过续给叔叔做儿子。
他家里女的都比男的大,而且大很多,祖母比祖父大七岁,母亲比父亲大五岁,但是家里并没有娶小老婆的情况,大这么多也是很和谐的在一起生活。
另一个特点,他们家是真正世世代代以作田为生的,曾国藩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家里没有人做过官,也没有人有过科举上的收获,完全是一个农民家庭,直到他的父亲才有了一个秀才,而这个秀才得之很不容易,曾国藩的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
曾国藩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他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所以在评点曾国藩家书中说他是他们家破天荒的翰林。
他中了翰林,28岁,按照当时的规矩要读两年书,可以在北京读也可以在家里读,曾国藩没有在北京读而是回到家里读,读了二年到30岁时才正式离开家乡走出湖南到了北京,通过翰林院的最后一次考试,正式成为翰林院的一个翰林,也开始了曾国藩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北京城里的太平京官。
曾国藩的起步是翰林院的检讨,官品是从七品,什么意思呢?从七品就是我们今天的副处级。
处级是七品官、七品县太爷,县长就是处级,他是从七品,比正七品矮一个级别。
他由这个很低的,可以说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的时间,在他37岁时就已经是从二品的大员了。
当年37岁做到从二品大员,在湖南一代是空前绝后,此前没有,此后也没有,因为之后清朝很快就灭亡了。
在全国范围,这么快速度的升官,连他在内只有三个人。
到了39岁,也就是二年之后,他正式的做起了吏部侍郎。
二年前是副部级,具体了做副部长的资格,薪水和待遇都是副部长,但是没有一个空缺出来,二年后有了空缺正式做了副部长。
大家不要以为副部长也不是很高,今年在北京听我讲课,来了175个副部长级的,已经算是比较多了,他们说北京有五到七倍左右的部长级。
但是曾国藩时期不一样,当时中央只有六个部,北京六部口就是当年六部衙门的口子。
六个部每一个部是两个正部长四个副部长,也就是两个尚书四个侍郎,为什么设两个部长呢?是为了照顾满人,有一个部长一定是满人,还有两个副部长也一定是满人或者是蒙古人,汉人只留下三个缺,一个部长二个副部长,北京城里的副部长只有18个缺,可见不容易,一辈子做到这样的大官,已经是祖宗三代极大福了,大员已经是中央高级官员了,要从二品以上。
曾国藩在北京呆了七年,就已经做到了从二品大员,九年之后正式做了吏部侍郎,也就是副部长,非常不容易。
还不止这些,他42岁离开北京,这三年时间他六个部遍兼五个部的副部长,哪一个部缺了部长,临时找不到就是他来兼,除了财政部他没有兼任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等等他都当过。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第一曾国藩的官运很好,很会做官,第二他的官声很好、名声很好,大家都要他去。
假设如果没有后来的事变发生,我们可以充满信心的估计,他是晚清政坛上一颗新升的新星,不用十年十五年完全可以从尚书到大学士,这是毫无问题的。
他是怎样做官的,为什么官可以升的这么顺利这么快,他有一次一次性升了4级,这是真实的,确实是这样。
我曾经在评点家书中说到,做官一定要有这样的阶段,否则他按照级别去熬,九品十八级,熬到退休的时候也可能只是一个三品官、四品官。
如果你要在中年的时候,能够进入高位,以后能够从容的施展你的政治才干,必须有这样一个跳跃式的过程,所谓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官如果没有超级提拔的过程,也很难成就一个政治家。
因为今天的时间有限,主持人给我两个小时,我不能展开了,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不是说教给大家怎样做官,而是我们很好的研究中国的官场文化,今后有机会我再跟大家讲一讲曾国藩为什么官运亨通,他是真的有做官的诀窍。
从30岁到42岁,他在北京城里做了12年的太平京官,将官做的可圈可点。
在42岁这一年,他因为母亲的去世回家奔丧,当时朝廷不管你做多大官,你的父母去世必须要回家奔丧,官要辞掉,朝廷的俸禄不能拿,要回家守三年。
我在评点家书里说到这真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现象,以孝道来平衡了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中国的文化我们过去都是批判很多、否定很多,比如说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确实不合理,但是有另外的东西来平衡,使得这些东西能够和谐的存在,如果没有这样平衡的机制,中国女性几千年都是受压制的阶段,何来一个民族的生机?如果女性就是受压没有出头的日子,这个社会怎么能够和谐?为母亲守三年,这就是一个平衡的机制。
曾国藩回到家里为母亲守丧,这时太平天国从广西杀出来,来到湖南,很快战火燃遍三湘四水,中央很短时间下了43道圣旨,在江南任命了43名团练大臣,曾国藩第一个被任命为团练大臣,这也不是随便任命的,曾国藩是当年43个团练大臣里最具备条件的人,一个他是中央暂时在地方为父母守丧的二品大员,在海内外很有高的声望和号召力,年龄也正当做一番事业的壮年,42岁,非常理想的一个团练大臣。
而且湖南历史上有办团练安定地方的沿革,湖南有这样的一个基础,白莲教动乱时期,湖南就是靠团练安定了地方,所以太平军打进湖南很快湖南各地就办起了团练。
曾国藩就从这里从一个文官转变成了一个在军营里,在戎马中办事的将军,开始了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第三个阶段。
经过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曾国藩将一支湘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在同治三年将南京打下。
朝廷封他为一等侯爵,当时到曾国藩时,前面被封为侯的人只有四个人,曾国藩是第五个人,而这前面四个人全部是军人出身。
自古以来书生是很少有封侯的,曾国藩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往往不止当年那个汉代的万户侯,他是一等“毅勇”侯,当时他的身份是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做到了。
同治四年五月到同治五年十一月,曾国藩奉命与捻军作战,但是这个仗打的并不好,他辛辛苦苦布置的策略,在同治五年八月被冲破之后,宣布了他治捻无效,怀着愧疚的心情,曾国藩在同治五年年底离开了军营,回到了两江总督任上。
军事首领的人生阶段就结束了,后来曾国藩做过保定直隶总督,历史上最大的事件就是天津教案(?),本来身体就不好,这件事给他很大的刺激,后来同治九年八月又发生了刺马案(?),曾国藩又奉命调到南京,再次担任两江总督。
同治十一年2月初4,也就是15年前同一天他父亲去世的一天,曾国藩因脑中风去世,发病到去世也就是45分钟。
他死后朝廷封他一个谥号文正,只要有翰林做过二品大员朝廷都会给号包含“文”字,然后再加一个字,这个字就看你在生表现业绩而定。
我们以中国主流文化来界定曾国藩人生的大成功,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被历代统治者所认可的文化,也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华夏文化,要求人积极的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那么传统主流的文化对大成功也有一个表述语,那就是“内圣外王”,所谓的内圣也就是指心中充实着圣人的学悟和道德,或者说按照圣人的标准来进行人格的修炼,让自己的人格日趋完善,人品的不断圣化。
我们过去中国提倡圣人作为标准,他实际上是要求你不断的向着圣人的方向努力,其实是不可能做到圣人,人非圣人谁能无过?外王就是建立王者之业施王者之政。
我们以这个标准来看看曾国藩,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方,甚至提出了不为圣贤极为禽兽的极端口号,内圣他做到了,奉旨平定叛乱,将动乱14年社会重新纳入了封建社会的管理。
因为今天的时间关系,今天不能展开,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是很大的一个课题,在曾国藩日记里真实的记着当年因为长年战争的原因,公然有人肉出售,一开始是80文,后来是120文,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人间悲剧,就是因为战争,所以当时首要的任务是要安定,是要结束这个战争,让人真正过上人的生活,所以我们不来评价这个战争是正义还是不正义的,曾国藩平定了这场战争,使这场战争早日结束,就是对中国社会的贡献。
如果我们从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他走的是一条标准的内圣外王的道路。
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大成功还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业,左传中有说到如果做到这几个方面,人就是获得成功了。
曾国藩在中国的近代被称为完人,道行被获得赞美,他的文字有千语万言流传于世。
在中国世人的心中,一般都认为人格的修炼也就是圣化,他是与从政,也就是从事公共事业的管理,是很难完好的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