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曾国藩苦其心三句名言第三句是“识人心、懂人性,注重人才”,强调了了解他人的内心和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人际关系和维护团队的稳定。
2、用人极难,辨识别人说的话也很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仔细思考谨慎处置,心中要有一定的权衡。
3、曾国藩:"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正道行事,起见必量其果,功力实在,循正道可远行。
4、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5、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
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6、用人八法: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前贤之大识大观、八字余谓民之望利、凡事求其惬意、临事无不了了、言不美不恶无所劝惩、不知厚重悠长、有恒为作圣之基。
7、“国家之强,以得人得天为先。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8、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治理山西期间总结了一套独特的识人之术,被誉为“曾氏四条识人之术”。
这四条识人之术包括: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善于用人、明辨才能。
下面分别对这四条识人之术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是审时度势。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质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会有所变化,所以在识人时要善于审时度势。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与时俱进,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变革,才能在政治、军事和社会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因此,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
其次是明辨是非。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是识别其价值和能力的重要依据。
他强调要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来判断其品德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是否遵守道义和法律,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第三是善于用人。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能力是识别其价值和潜力的关键。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才能和能力,才能在工作和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具备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是否具备领导和管理他人的能力。
最后是明辨才能。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能力必须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和职责相匹配。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和发展。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适应岗位和职责的能力和经验,是否具备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总结起来,曾国藩的四条识人之术是一套全面科学的识人方法。
在识人时,我们应当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善于用人,明辨才能。
只有通过这些准则,才能更好地识别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在工作和事业中找到合适的人才,发挥他们的潜力,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曾国藩用人核心四步骤
曾国藩这套识人、用人的本领,重点又在哪里呢?以后我们会为《世纪名堂》微友们陆续介绍曾国藩的那本相学名著《冰鉴》。
曾国藩总结了相人之术的总口诀:要看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关键要看他的眼睛和鼻梁。
要看一个人是不是虚伪,是不是喜欢说谎话,主要要观察他的嘴唇。
要看一个人将来能做多大事,要看他的气概和气度。
要看一个人有没有富贵命,也就是将来能不能飞黄腾达,主要要看他的精神状态。
要看一个人聪不聪明,要看他的手,其实也就是动手的能力。
要看一个人会不会经历磨难,要看他的脚和脚筋。
要看一个人说话、干事是不是有条理,主要要凭借他的说话内容与说话方式来分析。
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他做事的成败,所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
究其本质,曾国藩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是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
倘若我们如果能够综合曾国藩在家训中,包括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所提出的用人理论,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相比较于“唯才是举”这种说法,还是相当独特的,也就是说,确实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事实上,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会发现并使用人才,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条件。
像刘邦,相比较于项羽,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要知识没知识,要文化没文化,要长相没长相,要力气没力气,甚至出身也远不如项羽,人家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刘邦呢,最早不过是个无业游民。
但刘邦只有一点比项羽强,就凭这仅有的一点优势,他最终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
刘邦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他肯用人,他会用人,他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甚至连陈平这种据说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他也不管,也照样重用,这才叫真正的唯才是举!总的来说,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部来进行,我们可以称之为“用人四部曲”。
第一步“广收”。
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曾仕强一、识实务者为俊杰。
识实务者为俊杰,不是跟着世界潮流走,不是投机取巧,要看适合自己出来不。
不同于俊杰,英雄是不管怎样都硬拼,多半是结果坏的。
为了空洞的“我说了算”,却是担责任。
中国人争气,争“我说了算”,但是,这是空洞的,你说了算你才有责任。
are you ready?不是你准备好了吧吗?而是你心中有数吗。
时候不到宁可归隐,务本务实,顺应时势。
人和人大致相同,不同的过程,不要重视结果。
挫折是好事。
大器晚成。
二、十年锻炼铸良基。
每个人一辈子都是起起伏伏,老天是公平的,我们都要喝2杯酒,宁可先喝苦酒。
十年锻炼铸良基:1、忍辱。
年轻时难以忍辱,后来明白,要看自己心态:侮辱者是菩萨。
变卦,自己的卦自己变。
2、刚强坚忍建德修业,忍等时机。
3、胸襟宽广,适时调整。
和小人适当距离。
听到任何一番话,都可以把它转一转,都变成好的,你看到坏人你把他当成镜子,你和他不一样就是好事情。
你看他好,他就会变好,相反。
成功的原因:1、良师益友。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内圣,修养自己。
慎独:小心地走好自己的路,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主敬:看重眼前的人事,别人看不起你的原因往往是你看不起他。
求仁:心诚:3励志:以别人困难为忧,以小人没有被感化为忧。
来不及管自己的得失。
4明强,。
智仁勇(中国三联字者,中间者主要。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担当大事,修养品德,养家教子都要以明强为本。
男儿自立要有倔强之气。
气是看不见的、重要的,形成“实”后就没那么重要了、难改了,如形成习惯,。
5坚忍,等待时机。
做老实人,坏人那一套你学不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刚柔并济。
儒:柔。
7. 修养自己。
8廉矩:腐败时人走“近道”,不贤者志满气得。
9勤敬:喜爱的人要知道其短处,相反。
爱民,不是顺民。
察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
知人要会听话。
10、诡道:多变化。
可以脸色暗示,不可脸色威胁。
恩情不如仁义,威严不如礼遇。
我们曾经梦想:大学生多了则社会进步,人们有钱了就安定了。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0. 前言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
因此,识别有才之人,用好有才之人,是领导艺术的最高体现。
而在中国历史,关于用人识人,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便是曾国藩。
1. 曾公简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对曾国藩,有人称之为“圣相”,有人称之为“罪臣”。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过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养分,他面对现实,奏陈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他招兵买马,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王朝的“中兴名臣”;他在一定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倡导洋务,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国藩的确做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
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认为,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人用人,爱才聚才的一生。
通过门徒,幕僚、学生去推行他的儒家思想,政治抱负,利用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容闳在《西学东鉴记》这部名著里记载了他对曾国藩在识人、用人这一点上的称赞,他用了整整一段讲述了当时曾国藩身边人才的之多。
他说,当时各处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200人,大半都是怀着一种目的而来的,而种种幕府中有一百多人,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有怀才之志士。
凡是法律、算学(数学)、天文、机器等等专家们无不聚集,全国人才的精华都汇集到这里来了。
因此,对于当代管理界来说,曾公的很多高明之处,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并且运用到日常管理实践。
2. 曾国藩爱才之道曾公第一大可贵之处在于爱才。
曾国藩是属于真心实意喜爱人才的这类人物。
这很大的原因也有他性格上的原因。
第一就是他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恰好是相反的,总是善于看到别人的缺点。
第二,他性格上的特点,他乐于广交良友。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
曾国藩用人之道
文职官员的标准:
第三是有条理。条理就是将事情分门别类,分出轻重缓急,然后 知道那些事今天该做,哪些事可以明天再做,哪些事情是重点,哪些 则只是一般。人有没有条理,是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几乎在所有事 情里,都要找出第一要义,要处理相关问题的抓手。
第四是少大言。大言就是放空话、说大话。他说,这是文人习气, 胸中有些墨水的人,往往认为天下事情容易,所有经常方言高论,说 话不着边际。少大言,就是要讲实话,讲真话。而对于品行的考察更 为重要,大抵观人之道,朴实廉洁为质,有其质而傅以他长,斯为可 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
曾国藩识人之道
• 对“德”的重视 • 历代重才者所希求的最理想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曾国藩也一
样,他评价、衡量一个人,首先是看德,突出德的地位。曾国藩 所谓的德,含义甚广,具体而言,就是政治上忠诚、作风上质朴、 精神上坚韧不拔等。他称具有这些品德的人为“血性男子”而极 为称颂。 • 山乡之民多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拙 朴之夫。
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 的状态。 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 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曾国藩为人之道
曾国藩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 的三十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渡过,曾国藩也 没有忘记 ,每天仍然是吾每日三省吾身。除了以上五个字之外, 他还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 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 脚跟”、“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
四败:
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曾国藩,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在用人识人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一个人的品德就像是根基一样,根基要是不牢,就算有再多的才能,那也是白搭。
在他的观念里,忠诚、诚信、正直这些品德是最为关键的。
忠诚的人会对自己的团队、对自己的事业忠心耿耿,不会轻易背叛。
就好比战场上的士兵,如果对自己的将领不忠,那打起仗来肯定会出大问题。
诚信的人呢,说话算话,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大家都愿意相信他,这样的人在团队里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情的推进。
正直的人不会搞那些歪门邪道,处理事情公平公正,大家都会服气。
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总是先考察品德这一关,只有品德过关了,才会进一步去看这个人有没有才能。
他还有一个很厉害的识人的方法,那就是观察细节。
从一个人的小习惯、小举动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能力。
比如说,看一个人在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如果一个人一看到一点小利益就两眼放光,迫不及待地想要据为己有,那这样的人往往是比较贪婪、目光短浅的。
而如果一个人在利益面前能够保持淡定,考虑的是整体的利益或者是更长远的利益,那这种人就比较可靠。
再看一个人对待小事的态度,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马马虎虎的,那大事肯定也难以托付。
相反,那些对待小事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人,往往有着很强的责任心,是值得信赖的。
曾国藩用人也是很有一套的。
他懂得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不会强求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
他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来安排合适的职位。
比如有的人擅长出谋划策,那他就把这样的人放在谋士的位置上,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有的人勇猛善战,那就把他们安排到战场上冲锋陷阵。
他不会让擅长谋划的人去打仗,也不会让只会打仗的人去做文案工作。
这样一来,整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团队的力量也就发挥到了最大。
而且,他用人还讲究用人不疑。
一旦他认定了一个人是可用之才,他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
识人知人用人
• 一、 借鉴当代科学措施,实现选拔、使用人才 旳民主化、科学化。
• 借鉴当代科学措施,努力使对人才旳考核和测评估量化、详细化、 制度化,建立科学旳考核、考试和测评体系及措施,实现选拔人 才旳民主化、科学化。
• “用人要疑”,就是在用一种还不是很了解甚至是还不 很成熟旳人旳时候,本着对企业对这个人负责旳态度, 疑问在先,把可能产生旳风险降到最低。
• 疑人要用,就是在其人格、能力不拟定旳情况下,本着 保护人才、爱惜人才旳目旳,观察他,大胆选拔和使用 他,不至于造成埋没人才和挥霍人才。这是不拘一格旳 大胆用人观。
• 所以,要下大力气提升他们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 升他们利用马克思主义旳立场、观点和措施观察和分析 问题旳能力。对人才,在政治上要严格要求,经常进行 党旳性质、理想、宗旨和作风教育,尤其是进行勤政廉 政教育;
• 在管理上要严格监督,经常检验和指导他们旳学习与工 作,发觉不足及时指出,给以必要旳提醒和帮助。
• 用人要疑:这个“疑”主要是指约束和监督机制。人才 也不能为所欲为,必须在制度范围内行事。企业管理中, 既要有鼓励机制,又要有监督制约旳机制,这是企业管 理不可或缺旳“两个轮子”
• “用人要疑”,是事物发展变化旳要求,是对人才对企 业负责旳态度。任何事物不是静止不变而是不断发展旳, 人旳品性、观念、知识也是不断变化旳。这就要求我们 要用发展旳观点看待人才,不能盲目地一信究竟。
• 某些企业经营者大肆使用令自己放心旳人,有旳更是使 用自己旳家族亲信,而对他们旳工作不予过问,自觉得 这是对其“不疑”,而等到事情办糟甚至企业倒闭后才 懊悔不已。另有些管理者对某些人才存有偏见,便错误 地施行“不用”旳原则,这是用人不成熟旳体现。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
构非常稳定,大多数人都和曾国藩走到最后。如果轻易更换关键岗位,
付出的成本不菲。
曾国藩用人之道
•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 曾国藩的人才观,最可贵的莫过于“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也在 治学修身之道上苛求完美。他治学思想包括立志、有恒、专一、从 良师、择益友。在自身修养上要求不忮不求,不忌贤害能、妒功争
赵欣然上路,十二月到了南康大营。而当年虽然贵为大清朝的总
督大员,而一年的薪水也只有一百八十两白银。曾国藩以两百两 银子向赵烈文表示诚意礼聘,实在是惊世之举。而后来赵追随其
左右,被称为曾国藩身边的小钦差。
曾国藩用人之道
• • “取之欲广,用之欲慎” 关于人才的招引使用与培养,曾国藩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概言之叫做“取之欲广, 用之欲慎”。 • 试以危艰,责以实效: “试以危艰,责以实效”是曾国藩在用人方面非常重要 的思想,也是对重要人才、关键岗位提出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二曰主敬则身强:就是保持一种非常好的精神状态,对外要有
威仪要端庄,只有这样人的身体才可以强壮,他很反对儿女的精 神不振颓废。
三曰求仁则人悦:这是指爱心。 四曰习劳则神钦:劳动则身轻
曾国藩一生的事业, 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以立志来奠定人生的大格局。曾国藩为自己的人
生立下了大小两个方向,大的方向就是效仿前贤澄清天下, 就是以古代的圣贤为表扬,要为自己澄清天下,使天下得 到澄清,这是大的志向。
•
湘军开始创建时,国家给政策,地方搞团练,所以要自筹兵饷。太平军进攻湖北
时,当地有钱的士绅都出去避难了,金银等重要资产也转移了。在最艰难的时候, 曾国藩邀请胡大任帮助湘军筹集军饷。胡受邀后在汉口、新堤等地筹集饷银。后 来曾国藩上述朝廷,举荐胡大任说:我认为求才必须放在艰难危险中考验,用人 应当注重实效。现在查明有四品卿衔礼部外郎胡大任,当烽烟四起之时,居住在 湖北的豪绅大多迁徙殆尽,而只有胡大任能在万难艰险之际,奋不顾身,经营策 划。正因为筹集饷银关系湘军生死存亡,因而,曾国藩保举的东征筹饷局的人员 就有近五百人。
国学做人要学曾国藩
做人要学曾国藩一、慧眼识才,用才得当人才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有了人才并不一定就会取得成功,这还涉及到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
因此,如何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学习的事情,善于识别人才并赋予适当运用是一个管理者成功的重要条件。
1. 知人善用,网络人才2. 区别对待,驭人有术3. 合理安排,用其所长4. 善用偏才,扬长避短5. 多方观察,选才有道6. 观人入微,相认有术7. 用人不当,慎加防备二、广结人缘,网罗天下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分工明细,每个人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单枪匹马是无法取得成功的,竞争的激烈更需要我们借助他人的力量依靠团队取胜,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1.广交师友,谨慎为先2.相交以诚,大度宽容3.以恕代人,不求全责备4.交结贵人,择人而从5.与人为善,取人为善6.严于自省,和气待人三、小心谨慎,得意而不忘形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由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不同,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时不可避免的。
如何使自己在这些冲突和矛盾之中处于不败之地需要每个人仔细思考,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必须小心谨慎,得意而不忘形。
1. 谨小慎微,安度危机2. 以缓济急,稳中求成3. 如履薄冰,处处谨慎4. 藏锋圆通,含而不露5. 不慌不忙,稳重当头6. 言多必失,适可而止7. 以“浑”入世,难得糊涂8. 防危虑败,明哲保身9. 远离虚妄,懂独反思10. 谦虚谨慎,力戒傲气四、刚柔相济,能伸能屈在面临挫折和挑战时,有的人不知所措,一味意气用事,结果碰得头破血流;而聪明的人则懂得刚柔相济,能屈能伸,使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所乐于见到的。
1. 利益为重,能屈能伸2. 忍得一时,伸得一世3.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4. 静观时势,屈伸有度5. 刚柔相济,自立自强6. 耐烦应事,不忮不求五、持之以恒,奋发进取无论是干什么,希望一蹴而就是不可取的,希望没有一点苦难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奋发进取。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2.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3.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4. 才干,定要表现之。
5. 有才干,定要表现之,埋头苦干,不理闲事,乃其职也。
6. 现在最大的爱国是专心读书。
7. 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
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
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
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
8.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9.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0. 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
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
皆自己真实受用处。
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曾国藩,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卧虎藏龙”,他在治理江南、平定太平天国等重要历史事件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治理才能和军事才华。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是一个善于用人和识人的领袖。
他的用人和识人之道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曾国藩认为,用人是治国安邦的首要大事,一个领导者要能够善于用人、善于识人,才能使国家兴盛,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在任官江宁时,重用一批有识之士,在官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
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曾经说过:“治一国犹如经营一家,用人不当则无法立足,用人得当则国家繁荣。
”曾国藩的这番话,深刻揭示了用人之道的重要性。
曾国藩在用人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注重选人而不在乎他的出身资历,只要这个人有能力,有胸怀,有真诚,他就会给予信任和重用。
在曾国藩的身边,有许多出身低微的人,但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勉努力,得到了曾国藩的重用,并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这个人有能力、有操守,就可以成为他的得力干将。
他曾说过:“不必问他的出身,只要他的才能和品行卓越,就可以任用。
”这种独特的用人标准,使曾国藩在政治和军事事业上得以顺利发展。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要善于洞察人心,善于辨别人的优缺点,才能选对人、用对人。
曾国藩强调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从中窥得他的品行和性格,判断他是否可信、可用。
曾国藩还强调要善于交流,要主动与下属、同事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困难,给予及时帮助和支持。
只有深入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与他们合作、协同工作。
曾国藩曾说过:“要用心去了解每一个人,懂得他的长处和短处,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曾国藩的识人和用人之道,深刻影响了后人。
他的用人标准:“重才不重名”,“不问家世,只看才干,不考怀才不遇”,提倡以人的才干和操守为依据,而非以其社会地位、背景和身世为标准来选拔和使用人才。
漫谈曾国藩修身与识人、用人之道
引言
许嘉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 毛泽东: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办事兼传教之人 蒋介石: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足以 为吾人之师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成就,源于读曾公家训
曾国藩人生三境说 少年经不得顺境 中年经不得闲境 老年经不得逆境
第一讲 曾国藩成大事的五大要义
1、目标认同--有主义的团队
赤地立军
痛痒相关,生死不弃,胜则举杯 酒以相让,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曾国藩
2、机制吸引---高薪养廉
大帅—统领--营官--哨官---士兵 文人领山农 湘军之制,上下相维,将卒 亲睦,各护其长。其将死,其军 散;其将存,其军实,岂所谓以 利为义者耶?---王闿运
4、选好接班人
曾国藩与诸葛亮的最大不同是选 好接班任 --------许倬云
接班问题始终是对任何最高管理层和任何 机构的最后检验标准。---德鲁克 清末学者夏震武说:“合肥(李鸿章)、南 皮(张之洞)一生所为,其规模皆不出湘乡(曾国 藩),数十年来朝野上下所施行,无一非湘乡 之政术、学术也。”
薪尽火传
说说湖南的骡子脾气
蛮且智 , 认准目标 , 不计成败 , 不 计利害,不屑更改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 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 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吾兄弟皆秉 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
5、一生贯注 掘井理论
梧鼠五技而穷 五到:身 言 心 口 手
第二讲 用人八诀
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 勤教、严绳,对人才 求之不嫌其 广,用之唯求其慎,而又能诲人 不倦,执法无私,行见人才济济。
8、不得有效忠分歧 李元度案例
总兵陈由立事例 同治元年,河南巡抚郑两次给曾写信,希望 调陈,当时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身份督办河南团 练事宜的毛昶熙也给曾写信,曾回信:我岂能不 顾大局,吝惜一将?难以遵从的是,该镇起自勇丁, 经过举荐现职,长久隶属鲍超,待之甚厚,调河南 命下,正攻青阳,托病告假养病,并将哨弁三十多 人带走,五月初郑巡抚说已经到河南:如果仅仅 不忠于安徽,尚能有益于河南,海内一家,何妨楚 材晋用?但观人者恒在出处进退之际,选将者最 忌浮华取巧之流.以夙昔所依附,功名所从出,一 旦视若弁髦,则中道相从者又安能保其晚节不渝 ?且近来用兵连十余省,倘相率效尤,流弊滋多,再 四踌躇,于17日具疏严劾,一面函复郑巡抚,请撤 去其募勇差事----曾国藩
曾国藩十大识人技巧
曾国藩十大识人技巧曾国藩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官员、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家。
他在史书中被称为“曾侯乙”,以其深谋远虑和高超的治理能力在历史上留下了卓越的业绩。
曾国藩不但在政治、文化和军事领域上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他的“识人择善,用人慎不误”的处事风格,更是颇有名气。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讨论“曾国藩十大识人技巧”。
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曾国藩在训练自己的识人能力时,极为注重开发自己的感官,特别是眼睛和耳朵。
他常常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身边的优秀之人,从而引导他们加入自己的团队。
二、认真分析身边的人物曾国藩在分析身边的人时,善于从人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职业能力和性格特点等方面对人进行分析。
这使他能够迅速了解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在使用人才时更加得心应手。
三、重视团队精神曾国藩在使用人才时非常注重团队精神,他通过改变管理方式和理念,寻求符合其要求的人才,通过团队精神的培养,不断地加强团队发展的实力。
四、对接触到的每一个人给予尊重曾国藩显然是一位十分尊重他人的人,他不仅会对自己的下属、同事等团队成员给予尊重,还会对所有接触到的人给予同等的待遇。
无论是进入国门办事的使节、还是偶然路过的行人,曾国藩都会以同样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
五、追求真诚和诚信曾国藩在使用人才时是非常追求真诚和诚信的人,他认为一个人的诚信度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他往往要求人们要诚实,不欺瞒,把工作能力真实地呈现出来。
六、崇尚专业知识曾国藩非常崇尚专业知识,并深刻认识到,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在工作中胸有成竹。
他倾向于选拔那些在专业领域有卓越表现的人,并鼓励和赞赏那些不断学习的人。
七、关注人才的思维方式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习惯以及态度能够非常明确地表露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才干,他会密切关注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从中分析出该人的优势和缺陷。
曾国藩的识人之术
GUOXUE·如果没有独具慧眼的识人能力,就是一个才华超群的人主动投靠你,也不会得到你的重用。
选人、用人首要的是凭借自己的眼力。
选准人、用准人,是每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选准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又是一件必须要做好的事。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能够为一支军队挑选一个各方面都出色的将领,就会使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如果有几个很有才能的人在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那我们办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但是,用“他人之力,成己之事”,首要的是识才,它要求识人者必须具备慧眼识珠的眼光。
曾国藩就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人,很善于在乱世中发现人才,刘蓉就是其中一个。
刘蓉是曾国藩的老乡,也是湖南人,他是清末桐城派的古文大家。
少年刘蓉孤傲自负,三十多岁了还未中秀才,但刘蓉绝对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谈经论典样样精通。
县令朱孙诏惊叹他的才华,认为埋没了可惜,就私下让他的父亲督促刘蓉参加考试。
刘蓉就参加了县里举行的一次考试,考了第一名。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学习的时候,初次结识刘蓉,交谈了一阵,曾国藩也为他的学识所折服。
随即与郭嵩焘、刘蓉二人结拜为兄弟。
道光十九年(1839),刘蓉闲居在家,曾国藩到北京参加了一次识人之术DE曾国藩。
●司马志S H I R E N Z H I S H U致用·处事ZHIYONG ·CHUSHI50考试,没有考中,就回到了家乡。
曾国藩一到家就专程到刘蓉所住的乐善里去看望他,勉励他攻读史书,勤奋写作。
这个时候曾国藩还只是一个落第的书生,但他坚信自己以后要成事,刘蓉一定能为自己所用。
几年后,曾国藩收到刘蓉的一封信,见其学业增进不少,非常高兴。
他在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三的日记中写道:“最近接到了刘蓉的书言恳切,文笔流畅,也很有见地,可见学问增进了不少。
我和他一别四年,没有想到他的进步如此之快,再想想我自己,再不努力,就真无颜面去见他了!”道光三十年,刘蓉隐居于深山,将自己的居室取名“养晦堂”,过起了隐居生活。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治理江南地区时,总结出了一些识人之术,这些识人之术不仅适用于政治和军事领域,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曾国藩的四条识人之术。
第一条:观其言行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映出他的性格和品德。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从中了解对方的性格和品德。
如果对方言行举止得体,有礼貌,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人;如果对方言行粗鲁,不讲礼貌,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粗鄙无礼的人。
第二条:听其言语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言语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和态度。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听对方的言语,从中了解对方的思想和态度。
如果对方言语清晰、有条理,表达得恰当,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思维敏捷、有见识的人;如果对方言语含糊、不清晰,表达得不恰当,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思维迟钝、不够敏捷的人。
第三条:看其交友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交友可以反映出他的性格和品德。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观察对方的交友情况,从中了解对方的性格和品德。
如果对方的交友广泛,朋友众多,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待人友善、性格开朗的人;如果对方的交友圈子狭窄,朋友不多,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性格孤僻、不善交际的人。
第四条:察其为人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修养。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观察对方的为人处世,从中了解对方的品德和修养。
如果对方为人正直、诚实守信,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如果对方为人虚伪、不诚实,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品德低下、没有修养的人。
曾国藩的四条识人之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识人之术,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简论曾国藩的用人观
简论曾国藩的用人观曾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二十三年,以检讨典式四川,再转侍读,曾国藩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部。
纵观曾国藩的仕途历程,可谓位高权重,善始善终。
这在专制制度,兼有“外族”把持朝政的情况下,实属不易。
那么曾国藩是怎样做到这种功德圆满呢?这里只从曾国藩“用人”这一方面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曾国藩的用人是以忠诚于大清王朝,恪守封建纲常礼教的人才为前提的。
1、重视人才,礼遇人才是曾国藩用人的基础曾藩对于人才的重视几乎达到了爱才如命的地步。
为了吸引和聘请更多更好的幕僚,曾国藩尽了很大的努力,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他“率军”东征之际,即号召封建知识分子奋起捍卫孔孟之道,反对太平天国,盛情邀请“抱道君子”参加他的幕府。
其后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察访,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已用。
遂有爱才之名闻于全国,也使山野才智之士感其诚,莫不前往。
因为曾国藩急求人才,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喷饭”的笑话: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有一人前来拜访,席间,高谈阔论大有不可一世之慨。
曾国藩礼贤下士,对投幕之人都倾心相接。
中间谈及用人须杜绝欺骗时,其人正色到:“受欺不受欺全在于自己是何种人。
我纵观当世,略有所见,像中堂大人至诚盛德,别人不忍欺;像左公(中堂)严气正性,别人不敢欺。
别人不敢尚怀疑,别人欺骗他,或已被欺骗而不知的人也大有人在。
”曾国藩素重条理,见此人讲了“四欺法”很有道理,不禁大喜。
待为上宾,暂时让他督造炮船。
多日后,有人向曾报告此人挟金逃跑,请求发兵追捕。
曾国藩不准。
事后重提,幕僚问为什么不追捕,曾国藩回答“现今发捻交织,此人又以计骗钱,若追之过急,恐入敌营,为害实大。
区区千金,与本人受欺之名皆不足道也。
”从这件常人所不能忍而曾国藩忍之的事实上,我们也可见曾国藩用人的一斑,不能成为朋友也不要成为敌人。
曾国藩用人在于他的明辩英才以予取舍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明白,要做到才尽其用,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才是最终目标。
因此1861年,曾国藩竭力保奏李鸿章,左中堂等人。
曾国藩处事三绝
曾国藩处事三绝:识人用人管人内容提要:人到用时方恨少,人到用时用不了。
用钱总有用尽时,用人才才能坐拥天下。
曾国藩处世三绝,独到的听声辨人之绝学。
道破世间用人的各种禁忌及任用天下智才、天下偏才、天下奇才、天下权者等的妙法。
识人不准,用人不当,管人不精,则功亏一篑。
无须通天本领,无须绞尽脑汁,只要掌握了鉴人的妙招,就能洞察人性优劣,识别人心好坏,精明老练的用人,得心应手的管人。
成在识人,败也在识人;好在用人,坏也在用人。
你明白吗?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不是豺狼虎豹,而是人!你知道吗?世界上最大的秘密不是UFO,不是百慕大三角,不是艾滋病,而是关于人自己的秘密!人们总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们常说:千难万难,最难的事在于识人、用人、管人。
纵观历史上重大的阴谋,都是从不识人开始的;考察社会上最大的悲剧都是从用错了人开端的。
真可谓:“好在用人坏亦在用人”,“成在识人败也在识人”。
于是有了《识人·用人·管人》一书的问世。
本书所要告诉人们的,绝对是一些能让你“恍然大悟”、“霍然而起”、“拍案叫绝”的识人、用人、管人秘诀。
有人说一般人学会识人即可,聪明人学会用人则妙,而天才、大才、领导之才就一定要学会管人之道。
不能识人,何谈用人?不能用人,何谈管人?不能管人,何以打天下,创事业?根据五行的分类,各种形态类型的分述如下。
(1)金形人。
形貌:面额和手足方正轻小,如一块方金,骨坚肉实。
肤色:白色。
声音:圆润亢亮。
性格:刚毅果决,睿智机敏。
(2)木形人。
形貌:瘦直挺拔,如笔直大树,仪态轩昂,面部上阔下尖,眉目清秀,腰腹圆满。
肤色:青色(白中透青)。
声音:高畅而洪亮。
性格:温和宽仁。
(3)水形人。
形貌:圆满肥胖,肉多骨少,腰圆背厚,眉粗眼大。
肤色:略黑。
声音:缓急不定。
性格:情感丰富,富有想像力,聪明机智,多变。
(4)火形人。
形貌:头额窄下巴宽,鼻子高大而露孔,毛发较少。
肤色:赤色。
声音:燥烈。
曾国藩用人司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曾国藩识人四法(2007-03-21 07:35:01)转载重人、识人、取人、用人是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特长。
尤擅长于通过人的身体语言来判断的对方的品质,性格,情绪,经历,并对其前途作出准确的预言。
某天,有新来的三位幕僚来拜见曾国藩,见面寒暄之后退出大帐。
有人问曾国藩对此三人的看法。
曾国藩说:“第一人,态度温顺,目光低垂,拘谨有余,小心翼翼,乃一小心谨慎之人,是适于做文书工作的。
第二人,能言善辩,目光灵动,但说话时左顾右盼,神色不端,乃属机巧狡诈之辈,不可重用。
惟有这第三人,气宇轩昂,声若洪钟,目光凛然,有不可侵犯之气,乃一忠直勇毅的君子,有大将的风度,其将来的成就不可限量,只是性格过于刚直,有偏激暴躁的倾向,如不注意,可能会在战场上遭到不测的命运。
”这第三者便是日后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罗泽南,后来他果然在一次战争中中弹而亡。
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
当时曾国藩晚饭后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李鸿章不便打扰,就与那三个人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个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是惊讶。
曾国藩解释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
第一个人低着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善良之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
第二个人喜欢弄虚作假,我眼光扫过他时他毕恭毕敬,等我一转身,他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
第三个人气宇轩昂,双目平视,始终挺立不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来他的功名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个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
而那第三个人便是台湾的首任巡抚刘铭传,他为收回台湾、治理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有人向幕府推荐了陈兰彬,刘锡鸿两人。
陈兰彬,刘锡鸿颇富文藻,下笔千言,善谈天下事,并负盛名。
接见后,曾国藩对陈,刘二人作了评价:“刘生满腔不平之气,恐不保令终。
陈生沉实一点,官可至三四名,但不会有大作为。
不久,刘锡鸿作为副使,随郭嵩焘出使西洋,两人意见不和,常常闹出笑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鼓励独立谋求发展
曾国藩用人之道
• 待人之道——“人才重于一切” •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之强”。而 在各种人才中,他又特别强调处于领导地位者的突出作用。他强 调一支军队的状貌决定于其带兵长官,一省风气系于督抚及首府
数人,居于一方支配地位的人才的重要性是无可否认的。“变风
曾国藩用人之道
• 人才要济之以福泽 • 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人才要储存在我的口袋里面,平时要注意 识拔这些人,一旦有机会’就要让他们各建其业,才识都准备好 了,还需要济之以福泽。
• 赵烈文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时代三应乡试不中,于是绝意仕途'一
心钻研学问,博览群书’留心事实闻名乡里。咸丰五年底,周腾 虎极力推荐赵烈文。曾国藩立即下聘金两百两,修书一封请赵,
曾国藩用人之道
武职官员的标准:
第一要“才堪治民”。就是说你的才能要能够服众,能够让下面的
人由衷地钦佩你。与文职官员不一样,武职官员必须要到战场的第一 线去,必须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本事和成绩来,把山头地盘打下来,这
就必须要服众。
第二是不怕死。曾国藩认为作为一名武职官员,战场上生死就在一 线之间,若是贪生怕死,是万万不能当一个好兵的,更合况一个武官。
其中,不觉令人生妒也。”又说庄子云:‘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阁下 以一省为笼,又网罗邻封贤俊,尚有乏才之叹。蜀营盘为笼,则雀且远引高翔 矣。” 表示要向胡林翼学习。据统计,曾国藩的幕僚中,就籍贯而言八十九人中, 湖南籍二十一人,仅占四分之一;江苏籍十七人;安徽籍十六人; 浙江籍十人; 其余四川、贵州、广东、湖北、江西诸省均有人入幕。其人员分布,共达九省, 就出身身而言,上至进士、举人,下至诸生、布衣,等级不一,均为座上之客。
• • 以天下为笼,雀无所逃 当一个人的舞台不大,吸引人才的办法不足以鼓舞群伦时,所能使用的人才也必 定有限这是客观现实对人才的限制。而个人的修养、眼界这些主观因素也会影响 人才的聚拢和使用。 • 曾国藩善于总结,还虚心体察自己在用人上的缺失。当他发现自己不如胡林翼对
人才更有吸引力时,立即给胡林翼写信,说:“台端如高山大泽,鱼龙宝藏荟萃
宠,不贪图名山。八个总督,有五个是曾国藩这里走出去的;巡抚十四个中有八 个处于湘军阵营;副省级职位有五十三位之多,省以下的无法统计。
他用人强调择将分枝,让他们去各展宏图。蒋介石写给蒋经国的信
中说:曾国藩不但自己立得住,也让别人立得住;不但自己发达, 也让别人发达,仅此一点就足以作为我们的老师了。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
曾国藩为人之道
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七年,曾国藩在翰林院工作对自己的人生修
炼十分重视, 归纳起来有五个字。
准 则 来 对 待 要在 按没 照有 圣任 人何 的监 标督 准的 ,情 按况 照下 最, 高都 就是诚实、诚恳 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敬畏,不能无法无 天,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 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 的状态。 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 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曾国藩用人之道
文职官员的标准:
第一是有操守。操守的含义是清廉,有节操,有节气,有一种临
事不惧,临难不苟的胸怀和修养。过去有一句话说,文官不要钱,武 官不怕死,天下得太平。曾国藩把有操守作为用人的第一标准,可见
他的用意深远,眼光长远。
第二是没有官气。曾国藩提出:一个人无论是发展到什么程度, 只要你的官气很重,那你的发展就已经受到局限,不会再有大的发展
四败:
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曾国藩识人之道
曾国藩识人好像有特异功能一样,往往初次见面,就能够初步 判断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清史稿》中有一段记载:曾国藩为人 威严庄重,胡须漂亮,眼睛呈三角形且带有棱角,每次接待客人的 时候,往往注视很久一言不发,被注视的客人或者毛骨竦然,更多
二曰主敬则身强:就是保持一种非常好的精神状态,对外要有
威仪要端庄,只有这样人的身体才可以强壮,他很反对儿女的精 神不振颓废。
三曰求仁则人悦:这是指爱心。 四曰习劳则神钦:劳动则身轻
曾国藩一生的事业, 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以立志来奠定人生的大格局。曾国藩为自己的人
生立下了大小两个方向,大的方向就是效仿前贤澄清天下, 就是以古代的圣贤为表扬,要为自己澄清天下,使天下得 到澄清,这是大的志向。
构非常稳定,大多数人都和曾国藩走到最后。如果轻易更换关键岗位,
付出的成本不菲。
曾国藩用人之道
•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 曾国藩的人才观,最可贵的莫过于“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也在 治学修身之道上苛求完美。他治学思想包括立志、有恒、专一、从 良师、择益友。在自身修养上要求不忮不求,不忌贤害能、妒功争
的人因此对曾国藩肃然起敬,然后曾国藩开始问话,最后等客人走
后,自己记录下来这个人的优劣,没有一点差错。“尤知人,善任 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品辄目其材,悉当。”由于曾国
藩阅人无数,又注意观察,还经常总结、验证,因而能够以知人闻
名于世。
曾国藩识人之道
• • 对“德”的重视 历代重才者所希求的最理想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曾国藩也一 样,他评价、衡量一个人,首先是看德,突出德的地位。曾国藩 所谓的德,含义甚广,具体而言,就是政治上忠诚、作风上质朴、
•
湘军开始创建时,国家给政策,地方搞团练,所以要自筹兵饷。太平军进攻湖北
时,当地有钱的士绅都出去避难了,金银等重要资产也转移了。在最艰难的时候, 曾国藩邀请胡大任帮助湘军筹集军饷。胡受邀后在汉口、新堤等地筹集饷银。后 来曾国藩上述朝廷,举荐胡大任说:我认为求才必须放在艰难危险中考验,用人 应当注重实效。现在查明有四品卿衔礼部外郎胡大任,当烽烟四起之时,居住在 湖北的豪绅大多迁徙殆尽,而只有胡大任能在万难艰险之际,奋不顾身,经营策 划。正因为筹集饷银关系湘军生死存亡,因而,曾国藩保举的东征筹饷局的人员 就有近五百人。
第二,不以做官发财。曾国藩说自己这一辈子绝对不以
做官来发财,不要靠朝廷给自己的俸禄成为富翁而传给子 孙,至于说贪污受贿更是可耻的事情。
第三,守住做人的原则 。
第四,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 第五,帮助打仗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曾国藩识人之道
端莊厚重是貴相, 謙卑含容是貴相, 事有歸著是富相, 心存濟物是富相。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 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 脚跟”、“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
情里,都要找出第一要义,要处理相关问题的抓手。
第四是少大言。大言就是放空话、说大话。他说,这是文人习气, 胸中有些墨水的人,往往认为天下事情容易,所有经常方言高论,说
话不着边际。少大言,就是要讲实话,讲真话。而对于品行的考察更
为重要,大抵观人之道,朴实廉洁为质,有其质而傅以他长,斯为可 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
曾国藩用人之道
• • 不轻易进人,不轻易退人 曾国藩集团里的高级和中层以上人员,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莫过于“纳 新不吐故”最适合。他说:古人曾经说,“利不百,不变法。功不什, 不易器”。就是说,如果没有百倍的好处,就不能轻易改变过去的规章 制度,和祖宗传下来的做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把旧的器物丢弃。 虽然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必须要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但在当时,他改 写了这句话,更体现了他的人才观,即“人不什,不易旧”,意思是, 如果没有十倍的好处,是不会淘汰旧人换上新人的。 湘军中层以上的架
曾国藩为人之道
曾国藩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 的三十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渡过,曾国藩也 没有忘记 ,每天仍然是吾每日三省吾身。除了以上五个字之外, 他还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等
曾国藩为人 之道
曾国藩到了晚年,知道自己的地位,故而对自己各方面的要 求更加严格,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成为一个后人可以 学习的楷模,同治四年他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了最后的遗嘱。
一曰慎独则心安:就是一个人当独处的时候也不犯任何的过
错,心里是最安宁的,没有任何可以担心的地方,慎独都可以保 持自己的完美,一颗心就会永远在安宁中。
精神上坚韧不拔等。他称具有这些品德的人为“血性男子”而极
为称颂。 • 山乡之民多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拙
朴之夫。
曾国藩用人之道
• 唯用人极难,听言亦殊不易。全赖见多识广,熟思审处,方寸中 有一定之权衡。 • 以有操求而无官气,多条理而无大言者为主。 • 犹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的人,日久必有大效。
赵欣然上路,十二月到了南康大营。而当年虽然贵为大清朝的总
督大员,而一年的薪水也只有一百八十两白银。曾国藩以两百两 银子向赵烈文表示诚意礼聘,实在是惊世之举。而后来赵追随其
左右,被称为曾国藩身边的小钦差。
曾国藩用人之道
• • “取之欲广,用之欲慎” 关于人才的招引使用与培养,曾国藩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概言之叫做“取之欲广, 用之欲慎”。 • 试以危艰,责以实效: “试以危艰,责以实效”是曾国藩在用人方面非常重要 的思想,也是对重要人才、关键岗位提出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气为第一,而荡平疆土二千里次之”。
曾国藩用人之道
有用之人,强与附之 对自己创业、打江山有用的人,要千方百计让他们加入到自己 的事业中来,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有用之人强与附之”。“附” 就是附着在事业上,靠这个来凝聚人心。他说:“求人之道须如白
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不达目的不罢休。
曾国藩用人之道
大气之人不适合当武职官员,无法带领好一队人马,更无法让人服从
他。 第四是耐受辛苦。打仗是件辛苦艰难的事,作为一名武职官员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