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期末复习考点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乃至塑造个人的精神风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一、儒家文化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儒家始终倡导仁爱之道,主张以“仁”为核心,提倡仁爱亲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孔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倡导仁爱之道,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3. 论语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共20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二、道家文化1.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刻意施为,重视修身养性、养生保健,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和解脱。
2. 老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其代表作。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德经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道德经》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共有81章。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足不辱”等。
三、佛家文化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解脱生死轮回,超脱尘世,追求涅槃。
2.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有何特点?《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主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哪些本土文化元素?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道教、儒家等本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以上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期末考试《中华传统文化》_20230802105226
期末考试《中华传统文化》一、单选题(共25题,50分)1、()的“保民思想”,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潮的先河(2.0)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2、对宋明理学地位及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2.0)A、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B、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于一身的庞大的思想体系C、对中华民族性格和人的发展没有积极作用D、宋明理学的适应新时期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而形成的3、最早发现茶并且利用茶的国家是:()(2.0)A、日本B、韩国C、中国D、印度4、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2.0)A、启发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5、宗法制度的核心是()(2.0)A、嫡长子继承制B、封邦建国制C、宗庙祭祀制6、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2.0)A、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B、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C、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D、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7、下列哪项不属于四书?(2.0)A、周易B、中庸C、大学D、论语8、最早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家是()(2.0)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这句话出自哪位思想家?()(2.0)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10、孟子的儒学思想主张不包括()(2.0)A、施仁政于民B、人民比国君更重要C、提出“三纲五常”D、主张人性本善11、“主席”、“列席”、“席位”三个词出自:()(2.0)A、服饰B、饮食C、婚俗D、节日风俗12、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2.0)A、孔子B、王夫之C、孟子D、墨子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哪位先贤讲的?(2.0)A、孟子B、老子C、荀子D、孔子14、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思想体系的核心是()(2.0)A、克己复礼B、宽刑薄赋C、仁D、民贵君轻15、认为把握理需要通过“格物致知”,这里的“格物”指的是()(2.0)A、客观存在的事物B、普遍存在的原理C、对各种知识的体会D、先天的“理”16、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0)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17、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2.0)A、“和为贵”和“仁”的思想B、农本思想C、有教无类思想D、民为贵,君为轻思想18、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题.doc11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一、填空题(10分,每题1分,共10题)1、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
2、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
3、理学“二程”指的是程颢和。
4、周易包括和。
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6、“民为贵,社稷为重,”是思想家孟子对春秋以来民为本思想的高度概括。
7、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和。
8、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
9、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荀子的,和董仲舒的。
10、在中国,笔、墨、纸、砚被合成为。
二、选择题(20分,每题2分,共10题)1、中国历史上开始实行郡县制的朝代是()。
A.秦朝B.宋朝C. 元朝D.明朝2、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是()。
A.君主制B.科举制C.宗法制D.九品中正制3、汉代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所谓“五常”指的是()。
A.仁、义、礼、智、信B.仁、义、礼、智、勇C.忠、孝、仁、爱、信D.知、礼、义、廉、耻4、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于()。
A.汉代B.隋代C.唐代D.宋代5、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朱熹B.王阳明C.张载D.陆象山6、中国文化的两大基石是()。
A.科学和法律B.科学和道德C.道德和艺术D.道德和宗教7、()是中国形成辽阔版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A.五河流域文化融合B.黄河文化的辐射C.长江文化的辐射D.北方文化向南迁徙8、中国古代“多子分继财产制”取代“嫡长子继承制”的财产分配形式渊源于汉代的()。
A.分封制B.世袭制C.贵族制D.推恩制9、文化的核心层次是()。
A.物态文化层B.制度文化层C.行为文化层D.心态文化层10、原始儒学经典中的“五经”是指()。
A.《诗》、《书》、《礼》、《乐》、《易》B. 《诗》、《书》、《礼》、《论语》、《孟子》C.《论语》、《孟子》、《春秋》、《大学》、《中庸》D.《诗》、《书》、《礼》、《易》、《春秋》三、判断题(10分,每题1分,共10题)1、中国文化讲究不偏不倚,不讲个性。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答案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白居易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1、天人之辩的主要观点(ABCD);A、重人事,轻天道B、天道自然C、天人相分D、天;2、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ABC);A、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追求B、重言志,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白居易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
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
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1、天人之辩的主要观点(ABCD )A、重人事,轻天道B、天道自然C、天人相分D、天人交相胜,还相用2、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ABC )A、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追求B、重言志,追求美善合一的审美旨趣C、圆融贯通的表现手法D、较强的功利性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ABCD )A、以人为本B、强大的延续力C、以和为贵D、重道德4、造成中国文化近代转型迟滞的原因主要有(ABCD )A、腐败的专制制度和残酷的经济剥削B、腐败专制的官僚政治C、禁海锁国,画牢自封D、文化专制,扼杀异端5、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ABCD )A、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B、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C、有助于祖国统一、振兴中华D、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6、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总体特征包括(ABD )A、实用功利性B、辨证整体性C、科学实践性D、经验直观性7、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ABCD )A、侧重于人生哲理的探讨B、哲学与政治、伦理含融不分C、整体把握、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D、注重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较少做细部论证;注重对道理的直觉体悟,而较少做逻辑分析8、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ABCD )A、天台宗B、唯识宗C、华严宗D、净土宗9、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ABCD )A、造纸术约在唐朝中期传入西亚,再到欧洲B、火药13、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很快被应用于军事C、中国美术、绘画、陶瓷对欧洲人来说不仅实用,而且是有价值的艺术品D、在学术思想方面,儒家思想由传教士传播到欧洲10、中国优秀的史学文化传统包括(ABCD )A、求实精神B、惩恶扬善的批判精神C、以史为鉴的经邦致用精神D、融贯诸学,吸纳百家的会通精神1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仁爱孝悌、谦和好礼B、诚信知报、精忠爱国C、克己奉公、修己独慎D、见利思义、勤俭廉正12、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有哪些方面(ABC )A、人君受命于天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效法天道,德刑并用D、经世致用13、四谛包括(ABCD )A、苦B、集C、灭D、道14、中国古代书法的特点(ACD )A、通过书法的点、划结构和章法表现形式美B、通过字的力度来展现神采美C、通过字的形态来展现神采美D、通过字的形、神表现书法家的精神美和时代特征15、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ACD )A、史著数量大为增加B、史学发展成熟期C、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D、史著种类繁多16、属于明代小说的是(BCD )A、蒲松龄《聊斋志异》B、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C、吴承恩《西游记》D、施耐庵《水浒传》17、《阳关三叠》是(ABCD )A、是唐代歌曲,歌词取自唐代诗人五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B、因诗中有"阳关"一词,又称"阳关曲",又因"西出阳关无故人"句重复三次,故称《阳关三叠》C、《阳关三叠》使原诗中抒发的依依惜别之情更加深挚、强烈,富于感染力D、著名诗人白居易赋诗赞道:“最忆阳关道,珍珠一串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题型:1、标点题。
(共3题,每小题5分,共15分)(重点放在庄子的常见篇章,一般一篇论语两篇庄子,基本就是逗号句号问号以及可能有必要的分号,算是送分题。
)2、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3、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4、材料分析题(共1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5、论述题(共1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一、儒家:1、儒(2点)大致有以下三种界说:第一种,认为儒是种达名,是术士之称,通常指特定礼仪或仪式的文化人;第二种,认为是类名,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第三种,则认为是私名,指儒家、儒学。
三者关系首先,儒有达名、类名和私名之别,这三种既是种类的区别,同时也体现了儒的历史发民过程,即“儒”日益专名化,并且自孔子之后开始日益作为“儒学”、“儒生”、“儒教”等特定内涵的专有名词,而这一过程是自孔子开创的,即日益赋“儒”予孔门学说的精神内涵;其次,儒虽然日益专名化,但是“儒”的达名、类名仍然影响着作为私名“儒”的发展趋向,即“儒”并非总是向上的,也是向下的,即面向最为广泛的人间的,只是这种影响也是在私名的规范、场域之下进行的。
2、孔子(2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言论收录在《论语》中,其主要思想有“礼”、“仁”等。
3、《论语》(2点):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汉世共有三个版本,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主要通行本有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等。
4、孔子的正名学说(3点):“正名”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主张。
“名”以言“礼”,“礼”意味着规范、秩序本身,而规范、秩序却是需要通过“名”来加以具体表征和具体呈现,“名”确立起为全社会所认可的规范、秩序,确立起不同人的不同职权,也确立起不同人之不同职权的使用范围等。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期末复习考点及答案
xx 传统文化与社会期末复习考点及答案1.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答:第一,自己所在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第二,天下的大地仿佛一个棋盘,或者像一个回字形,由中心向四周不断延伸;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
2•什么是“ xX”五服”。
九州”就是在《尚书禹贡》中邹衍提出来的关于把天下分成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个州的说法。
“五服”即甸、侯、宾、要、荒,也是在《尚书禹贡》中提出来的。
具体是说除了王”所在的洛阳一带“中心”以外,围绕着中心的“王畿”的,是方方正正的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以及遥远的荒服,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一个类似于“回”字形的大地。
3 .为什么佛教的天下观没有对中国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第一,古代中国的“国家”是中心明确、边界模糊的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现代的国家的概念。
第二,中国的文明史非常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只有出现另一种高度发达、可以与华夏文明相对抗的“文明”,才可能对中国的传统产生根本的影响。
第三,佛教有三条理论与观念是中国文明不能兼容和接纳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天下之中心在印度”。
第四,后来,佛教中国化了,变成了“三教合一”中的一教,甚至屈服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儒家学说。
4.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后,中国人的天下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答: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到中国,向万历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这幅地图告诉中国人——第一,在这幅地图中,人生活的世界不再是平面的(这针对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而是一个圆形的。
第二,世界非常大,而中国只居亚细亚十分之一,亚细亚又只居世界五分之一(这瓦解了“天下”的传统观念),中古并不是一个浩大无边的唯一大国,反而很小。
第三,古代中国的“天下”、“中国”、“四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中国不一定是世界的中心,四夷则有可能是另一些文明国度,而在他们看来,中国可能是“四夷”。
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期末考试试题和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期末试题和参考答案一、九州和五服指什么?答:1,九州:世界由九个大州组成,每个州由瀛海环绕,九州又由九个小州组成,每个小州由稗海环绕,中国只是这九九八十一个州中的一个州,成为“赤县神州”。
2,五服的两个含义:a,《尚书》中记录的天下的概念之一:畿为中心,天下由内到外包括: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
b,丧服分为五等,称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二、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答:古代华夏族人将世界称为天下,认为“天圆地方”,自己处在方形天下之中,所以自称“中国”,这个观念延续了几千年才破除,而“中国”的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古人的这种天下地理观助长了唯我独尊的天下政治观,并对我国历代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利玛窦《山海愈地图》向中国人传达了怎样的世界观?答:1,人类生活的世界不是平面,而是圆的。
2,世界很大,中国很小,中国只是亚洲的五分之一,亚洲只是世界的五分之一。
1,中国人观念中的天下四夷是不能成立的。
四,为什么古代中国人特别重视丧礼?丧礼中的五服是什么?答:丧礼包含了对家庭、家族亲疏差异的认识,亲疏和差异包含了同时也衍生出社会的等级秩序,等级和秩序规定了家庭甚至是国家的基本结构。
丧服分为五等,称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五、三亲指什么?答:宗亲:父系亲戚。
外亲:母系亲戚。
妻亲:妻子的直系亲属。
六,中国人关于亲族称谓的用途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答:用途:区分身份和关系。
原则:a,男女有别:父党与母党的差别。
b,长幼有序:兄弟、姐妹之间一定要分清排行。
七、中国古代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答:1,祠堂祭祀、乡约族规、家谱家法是中国社会法制的基础,这在中国古代法律不是很细的情况下,对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到,党国家力量强大时,家族就要起到抵消国家对个人生活的直接干预的隔离层的作用;国家动乱时,家族成为民间社会,来维持社会稳定。
中国文化期末考试重点及答案
一、填空题1.宗教崇拜阶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远祖崇拜—后世圣贤崇拜的源头;近祖崇拜—后世宗法文化的先导。
2.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三宝:佛、法、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
3.先秦诸子:儒道法墨阴阳兵农纵横家杂家小说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4.先秦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东汉七经:五经加上《论语》《孝经》合称七经唐代十二经:“明经”科以“三礼”、“三传”合《易》《诗》《书》为九经;合《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宋十三经:合《孟子》为十三经。
南宋四书五经: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合《论语》《孟子》为四书;与汉代五经合称。
5.程颢说:“学也者,使人求之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
”程颐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敬而已矣”“格物致知”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朱熹:理气论,“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存天理,灭人欲”。
6.陆九渊:“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7.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榜眼、探花。
二、大题1、如何理解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也”,中国“反向性”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反”)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
老子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
1)道动于!反!,是指!道"从!无"到!有"的生成运动&,!道"从!无"到!有"的生成运动,就是从无规定到有规定的否定运动&2)道动于!反",是指对立面的!互相依存"与!物极必反"&相互依存是!我"与!他"’!显"与!隐"’!阴"与!阳"’!虚"与!实",!动"与!静"的暂时平衡&如老子所言:!有无之相物极必反是对待双方的平衡被打破,当一方获得过度发展而导致向另一方的转化&!阴盛阳衰"!否极泰来老子的!反也者,道之动也"就可译为!道所启动的是反向转化"3)道动于!反",是指!道"的运动是使万物!回归"于道&回归是从有入无,是文明的归藏’归潜’归化,是与道俱化①在第一层次上,!反"的回归义是指死亡"&②!反"的回归义是指!人性自然"的回返因此,在人性回归主题上,反是归潜,是对有死速朽和归因空无的超越,是生存意义上的文明智慧通化&③反"的回归义是指!始卒若环"的大化& !反"的回环式的回归义,就不再是线性的生成’逆反’对反’反转’平衡,!反"不再是逻辑的单行道运作,而是大道圆通,是圆观宏照和化感通变老子’庄子的!反"道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反向性"思维方法的体现与运用& 美国学者郝大维指出:!中国文化传统是由反向性概念奠定的&"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是这种!反向性"文化的典型体现,秦汉以后的经学’玄学’佛学’理学’心学’朴学等同样是这种!反向性"文化的精神传承&然而,人们却大多将这种!反向性"文化简单片面地解释为!复古"’!倒退"’!回返",从而遮蔽了!反向性"文化的丰富意蕴,2、恒、常、庸①《庄子》的关键词“庸”和《老子》的概念“恒”“常”,都是指向和描述“道”之特性的重要线索。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试题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试题期末考试试题(考试形式:开卷,满分100分)一、中国传统文化,有的学者也将其称之为国学,目前国学专家非常活跃,通过多种形式,比如电视媒介,进行国学知识的普及,且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一百多过国家设立了二百多所孔子学院,国学由国内日趋世界化,针对此种现象,请举例说明,并谈谈对此问题或现象的看法。
(论述。
25分)1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
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而这些传统文化的观念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日趋世界化。
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正引起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主办的首次全球联合祭孔活动28日在包括德国、美国在内的东西方国家同时举行。
全球联合祭孔是今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核心内容。
在经历了上世纪初开始的几十年的暗淡之后,儒家思想如今不仅在中国重新得到重视,影响在海外也渐趋扩大。
中外企业家也从儒学中得到了启迪。
日本企业普遍推行儒家思想与西方经营理念相结合的企业文化。
个人认为,国学在传播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学术研究和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
既要让民众接受国学,又不能有损国学原貌,把握好传统观念和现代理念之间的关系。
国人的思想,根源于历史,但又有所发展。
古代的一些理念,在今天看来的确已经不大适宜,这就要求在传播的时候注意扬弃。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每一位华夏儿女都应该从小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终身研读不止。
只希望国学热中的“热”字,是对国学的热情,而非一种热闹。
二、请简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关联。
(10分)2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文化: 1)广义: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2、宗教:宗教是以对神灵或超自然力的信仰为核心的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行为和组织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文化系统。
3、图腾信仰:是原始人将动、植物或天体等无生物视为祖先,认为它们进入了人的生殖序列,成为人类自身繁殖的某一性系(男性或女性始祖);同时,图腾也是部族的标志、旗帜或图腾。
4、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是中国的本土宗教。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取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的。
道教从产生时起就表现出宗教“杂家”的面貌。
5、三礼:是中国礼学和礼制的渊薮(sou 三声),奠定了中华礼仪之邦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三礼之学”。
《周礼》原名《周官》是一部通过管制来改变治国思想的著作,成书年代说法不一(西周到汉王莽时代)记录五礼及周代的官职。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仪礼》共 17 篇,记载上古社会的礼仪规范,成熟最早,文字古奥(包括士冠礼、士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士丧礼等)《礼记》是对《仪礼》的解释和论述,对礼的理论层面的问题的阐述注意发挥礼义,论述的问题多具有普世价值,文字平易,颇有文采。
又称《小戴礼记》6、孔子:公元前44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路过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推行“礼”,倡导“仁” ,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后人尊其为“至圣先师” 。
“万事师表” 。
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观和价值观。
7、三孔:1)孔府:衍圣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始建于宋代(1308 年),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贵族庄园。
孔府是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文化大一期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大一期末答案
一、原题:
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二、答案:
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为辅体,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以“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以“礼仪之邦”为社会秩序,以“礼乐之邦”为文化
精神,以“书法、国画、诗词、戏曲”为文化表现形式,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文化内容,以“礼仪、习俗、节日、风俗”为文
化表征。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一是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以
儒家的“仁政”为政治理念,以“封建制度”为政治体制,以“礼仪之邦”为社会秩序;二是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农业社会”为经
济基础,以“科技发展”为经济支柱;三是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以“书法、国画、诗词、戏曲”为文化表现形式,以“礼仪、习俗、节日、风俗”为文化表征,以“礼乐之邦”为文化精神。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二是影响深远,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三是发展多样,不断演变,不断发展,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四是传承绵延,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答案填空题:1. “仁者爱人,_________,更能爱物。
”(两个汉字)2. “一日不见,如隔_________。
” (三个汉字)答案:1. 爱物者慎终2. 三秋同梦选择题:1.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诗句?A. 杜甫B. 白居易C. 王之涣D. 李白2.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是哪位唐代诗人的诗句?A. 杜甫B. 白居易C. 王之涣D. 孟浩然3. 中秋节吃的主要食品是?A. 汤圆B. 莲蓉月饼C. 豆沙月饼D. 牛肉干4. 以下不属于“六艺”的是?A. 射箭B. 社交舞C. 乐器演奏D. 书法5. 下面哪个不是座山雕的造型?A. 森林座山雕B. 金色座山雕C. 银色座山雕D. 珠光座山雕答案:1. B2. D3. B4. B5. D判断题:1.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
(T/F)2. 春联可以在新年期间贴在门上祈求好运。
(T/F)3. 《红楼梦》是唐代的一部长篇小说。
(T/F)4. 风筝最初起源于中国。
(T/F)5. 中药是现代医学的产物。
(T/F)答案:1. T2. T3. F4. T5. F简答题:1.请简述“礼仪之邦”的含义。
2.请简述“三纲五常”中的“佑”和“庶”。
3.请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
4.请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的概念和应用。
5.请简述“尺八”乐器的起源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答案:1. “礼仪之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强调了礼节、仪式,具有较高的文明水平和人文精神,人们注重仪仗、礼节,尊老爱幼、礼贤下士、孝敬长辈,形成了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守法、守规矩、守信誉等几十代人的道德准则。
2. “佑”是指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庶”是指爱护妻子和尊重长辈。
3. 《诗经》其内容包括民间情感、政治文化、礼仪风俗等多个方面,以民歌、赋、比舞等形式,描写了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内容包括爱情、友情、家庭、政治等。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期末考试答案
1.0分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3温婉含蓄及讲究蕴藉深厚是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最典型的区别。
1.0分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4建国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做的很好。
1.0分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重视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传统。
1.0分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6立德、立功、立言都有着很大的社会政治作用。
1.0分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7和谐社会只是落实在社会关系这一层面。
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V8自然规律就是一种“中和”的规律,这种说法正确吗?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V9古代历朝历代商人都不能为官?1.0分正确答案:x我的答案:x10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
1.0分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11西方文化中主客体之间总是一种对峙的状态。
1.0分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12从政治角度而言商业的互通有无的前提是人人平等。
1.0分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13中国早期引进外国汽车生产线的时候,要引进的是日本的吗?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V14“和谐社会”的理念取自中华传统文化,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
1.0分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15我国现在高等教育院校的数量少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分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16上个世纪,我国推广简化字是为了更好的普及文化吗?1.0分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17法律解决的是外在的问题,道德解决的是人内在的问题。
1.0分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18《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1.0分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19唐宋科考与明清科考有所不同,唐宋重诗词歌赋,明清重四书五经。
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V20东西方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的教育是让社会承认你是社会精英。
1.0分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21“孝”也是中国长期小农经济基础孕育出来的观念吗?1.0分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22古代的“小康社会”的概念比改革开放之初所提的“小康社会”要相对全面均衡?1.0分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23甘阳认为中国传统文明本身就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题库(附答案)
传统文化知识题库一、选择题1. 先秦时代, 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 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D)A. 射B. 御C. 礼D. 武2.经魏晋多名士, 有著名的竹林七贤,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B)A. 阮籍 B. 嵇康 C. 刘伶 D. 向秀3.“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为哪位诗人的作品?(D)A. 李白B. 杜甫C. 李商隐D. 李清照4. “豆蔻”是指(A)岁A. 十三B. 十五C. 十八D. 二十5.友谊的深浅, 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C)A. 莫逆之交B. 金兰之交C. 刎颈之交D. 点头之交6.鲁迅先生称(A)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A. 史记B. 汉书C. 三国志D. 资治通鉴7.“天道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C)A. 孟子B. 韩非子C. 荀子D. 老子8.魏晋时期, 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 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D)A. 嵇康B. 曹植C. 山涛D. 阮瑀9.“茕茕子立, 形影相吊”出自(C)A. 《出师表》B. 《答司马谏议书》C. 《陈情表》D. 《报刘一丈书》10. 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C)A. 周易B. 尚书C. 史记D. 尔雅1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B)A. 慧思B. 慧能C. 神秀D. 玄奘12. 下列名句出处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C)①方今天下, 舍我其谁。
②朝闻道, 夕死可矣。
③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④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A.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B. 孟子孔子老子庄子C. 孟子孔子庄子老子D.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13. 西汉哪位皇帝在位是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A )A. 汉元帝B. 汉武帝C. 汉高祖D. 汉明帝14. 李贺在唐代诗坛被称为( D )A. 诗佛B. 诗仙C. 诗圣D. 诗鬼15.“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谁提出的( A )A. 白居易B. 柳宗元C. 周敦颐D. 刘禹锡16.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哪国人?(B)A. 秦国B. 楚国C. 魏国D. 赵国17. 我国历史上著名故事《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 B )A. 诸葛亮B. 蔺相如C. 曹操D. 越王勾践18. 下面哪个不是《易传》的内容:( B )A. 彖传B. 穀梁传C. 象传D. 文言传19. 下面哪个选项是”四书”的构成( B )A. 大学、中庸、论语、尔雅B.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 大学、孝经、论语、尔雅D. 大学、孝经、论语、孟子20.“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期末复习考点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期末复习考点及答案1.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答:第一,自己所在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第二,天下的大地仿佛一个棋盘,或者像一个回字形,由中心向四周不断延伸;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
2.什么是“九州”和“五服”。
答:“九州”就是在《尚书·禹贡》中邹衍提出来的关于把天下分成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个州的说法。
“五服”即甸、侯、宾、要、荒,也是在《尚书·禹贡》中提出来的。
具体是说除了“王”所在的洛阳一带“中心”以外,围绕着中心的“王畿”的,是方方正正的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以及遥远的荒服,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一个类似于“回”字形的大地。
3.为什么佛教的天下观没有对中国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答:第一,古代中国的“国家”是中心明确、边界模糊的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现代的国家的概念。
第二,中国的文明史非常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只有出现另一种高度发达、可以与华夏文明相对抗的“文明”,才可能对中国的传统产生根本的影响。
第三,佛教有三条理论与观念是中国文明不能兼容和接纳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天下之中心在印度”。
第四,后来,佛教中国化了,变成了“三教合一”中的一教,甚至屈服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儒家学说。
4.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后,中国人的天下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到中国,向万历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这幅地图告诉中国人——第一,在这幅地图中,人生活的世界不再是平面的(这针对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而是一个圆形的。
第二,世界非常大,而中国只居亚细亚十分之一,亚细亚又只居世界五分之一(这瓦解了“天下”的传统观念),中古并不是一个浩大无边的唯一大国,反而很小。
第三,古代中国的“天下”、“中国”、“四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中国不一定是世界的中心,四夷则有可能是另一些文明国度,而在他们看来,中国可能是“四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三亲”指的是什么。
答:
第一就是“宗亲”,就是自己同一祖先的亲人,以及他们的配偶,是最亲近的血缘关系。第二是“外亲”,就是指母亲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是第二重要的亲族。第三则是“妻亲”,就是妻子的直系亲属,亲缘关系最远。
7.中国人关于族亲称谓的用途是什么,这种称谓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
答:
用途:
区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秩序,依靠这种观念、制度和仪式维持大家族内部的团结和延续。原则:
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统一姓氏的夫党与不同形姓氏的母党之间,有明显的等级或价值差别,长幼要有秩序的分别。
8.家族在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佛教的天下观没有对中国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答:
第一,古代中国的“国家”是中心明确、边界模糊的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现代的国家的概念。第二,中国的文明史非常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只有出现另一种高度发达、可以与华夏文明相对抗的“文明”,才可能对中国的传统产生根本的影响。第三,佛教有三条理论与观念是中国文明不能兼容和接纳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天下之中心在印度”。第四,后来,佛教中国化了,变成了“三教合一”中的一教,甚至屈服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儒家学说。
17.老子的道和xx的道有什么区别。
答:
老子论“道”,既把“道”用于社会治理上,又把“道”用于保养个人生命上;而庄子论“道”,更偏重于人对社会的态度和人对自然的关系,更注重个人的精神自由。在思想上探索的是一种宇宙与人共有的终极意义——道。
18.道家和道教有什么区别。
答:
道家是一种学说,道教却是一种宗教,如果说思想学说关心的、讨论的是宇宙、社会和人的智慧,它的理解和解释是可以检验和反驳的,那么宗教关心的是人的灵魂与生命,它是一种信仰。
四谛是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佛教持一种对人生的悲观态度,认为世俗生活就是苦难,人在时间中流转生存,必须忍受这种痛苦;集谛,指造成人世间苦难的原因,即由“无名”引出的“惑”或“业”;灭谛,指苦难的消灭;道谛,指超越苦难,达到“涅槃”的种种理论与方法。
八正道是指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正见,即远离邪恶的正确见解;正思,即远离世俗的思想意志;正语,即纯正的佛教语言和说话方式;正业,即按照佛教规定的正当行为;正命,即符合佛教要求的生活方式;正勤,即正确而努力的修行;正念,即专心一意观想佛教真谛;正定,即正确的禅定。
xx
1.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答:
第一,自己所在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第二,天下的大地仿佛一个棋盘,或者像一个回字形,由中心向四周不断延伸;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
2.什么是“xx”和“五服”。
答:
“九州”就是在《尚书·禹贡》中邹衍提出来的关于把天下分成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个州的说法。“五服”即甸、侯、宾、要、荒,也是在《尚书·禹贡》中提出来的。具体是说除了“王”所在的洛阳一带“中心”以外,围绕着中心的“王畿”的,是方方正正的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以及遥远的荒服,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一个类似于“回”字形的大地。
答:
第一,在古代中国,家族的祠堂祭祀、乡约、族规、家法和家谱,是社会生活里非常重要的基础,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法律并不是很细致的情况下,会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秩序,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在支撑它,组成一个的社会单元。第二,从历史上我们还可以看出,当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强大的时候,宗族、亲族相对抗和抵消国家控制力量的一个隔离层,防止着国家力量对于个人生活的直接控制。而国家力量一旦削弱,它就会作为民间社会,补充国家队秩序的控制。
所以它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社会”,维持着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平衡与稳定。第三,中国宗教与仪式的重大变化出现在近代,由于市场一体化、交通的便利和人口的流动,由于国家渐渐直接干预着个人生活,这种中国式的宗教形式在近代逐渐瓦解。
9.怎样看待古代xx国与家的关系。
答:
在古代中国,家是国的基础,家族的秩序和原则,放大了就是国家的秩序和原则,古代中国很多伦理观念和社会秩序,是从家庭、家族、宗族关系中引申出来的,认同的合理性基础建立在人们对于身边的家庭、家族和宗族的感情上,这种感情承认的秩序渐渐放大,就成为普遍的社会伦理和国家制度、法律。
10.为什么说儒家特别重视礼仪和服饰的象征意义。
答:
儒家学说是关于秩序的学说,在儒者看来,仪式不仅是仪式,而是一种暗示,衣服不仅是衣服,而是一种象征,这种仪式和象征在社会是对秩序的确认,是个人对嗜欲的制约。所以在儒家看来,服饰象征人的身份、修养甚至状态,而象征又反过来制约着人的身份、修养和状态,通过这种象征系统,儒者相信可以整顿秩序。而礼仪的秩序,象征着一种社会秩序,象征包含着关于家庭、家族、宗族以及共同体的秩序知识。
答:
诸善奉行,诸恶莫作,因果报应,有求必应。
24.中国民众宗教观念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答:
第一,固定的寺庙法会及临时性的民间故事。第二,通俗性的善书、善歌及参透了佛教伦理思想的民间艺术形式。第三,常备经文中的教义及其中的伦理思想。
25.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
第一,家族伦理本位。作为古代中国社会的基础,家庭、家族或宗族的亲族关系,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拥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第二,天人合一,顺天应物。“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古代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的理解,相当特殊。而“阴阳五行”的观念,对于古代中国的汉族人思维上的影响非常之大。
第三,中国人使用的汉字,对于中国古代的思想方式有重大的影响。
第四,中国文化包罗万象,注重融会贯通。中国古代的儒家、佛教和道家、道教最后都融会贯通,成为不可分割的中国传统文化。
21.道教的神仙体系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答:
南朝时的xx,由xx创立。
22.道教沟通人、鬼、神的仪式、法术主要有哪些。
答:
仪式主要有“斋Βιβλιοθήκη 和“醮”。人要与神沟通,就要先干净自己的身心,身体要沐浴,心灵要纯净,这就叫“斋”。“醮”则主要是指祭神仪式。
法术主要有祝咒、符箓(画符)和法器(如剑、镜、印)。
23.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基本观念是什么。
19.xx和外丹指的是什么。
答:
外丹,就是通常所说的炼丹术,它主要是依靠外在的特殊药物来保持生命的方法,所以叫做外丹。内丹,其本质就是我们熟悉的“气功”、“养生术”,道教中的人把吐纳呼吸修炼精气的方法和吃丹药的内在方法相对比,所以才称它叫“内丹”。
20.什么是“三清”。
答:
三清即玉清、太清、上清。这本是对应想象的天上三种境界,但是道教想象这三种境界都有主宰的神。玉清是元始天尊,他象征着“道”,他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又是一切事物的主宰,还是众神之神,又象征着“无”;太清是灵宝天尊,仅次于元始天尊;上清则是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是老子本人的神话。
十二因缘:
无明,行,识,名,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13.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观念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
第一,是中国人接受了身虽朽,神不灭的观念;第二,是中国人接受了地狱与六道的思想;第三,是中国人接受了善恶与报应的观念;第四,拓展了中国人的时间与空间观念。
14.禅宗神秀、惠能两首偈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11.怎样理解儒学是一门关于秩序的学说。
答:
第一,儒学中,从家族仪礼之“礼”,到社会道德伦理之“礼”,发展到国家制度性的“礼法”,说明儒学是一门关于秩序的学说。第二,儒学中,从仪式之“仪”与“分”到社会等级之间的“正名”,再到国家各阶级的身份清理,说明儒学是一门关于秩序的学说。第三,儒学中,从仪式中对神灵之“敬”,到社会上对他人的“仁”,到国家内部的和睦与稳定,说明儒学是一门关于秩序的学说。
4.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后,中国人的天下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
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到中国,向万历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这幅地图告诉中国人——
第一,在这幅地图中,人生活的世界不再是平面的(这针对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而是一个圆形的。
第二,世界非常大,而中国只居亚细亚十分之一,亚细亚又只居世界五分之一(这瓦解了“天下”的传统观念),中古并不是一个浩大无边的唯一大国,反而很小。
惠能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象征意义:
一切都是虚幻的,既没有智慧树一样的身体,也没有什么透彻如明镜的心灵。外面的世界和心中的世界都一样,都是“空”,都是幻相,这样就把佛教大乘般若学的“空”这个概念推向了极端。反映了“顿悟”的修行方式。
这两首偈语质疑了宗教组织存在的必要,预示着作为宗教的佛教的自我瓦解的开始。
第三,古代中国的“天下”、“中国”、“四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中国不一定是世界的中心,四夷则有可能是另一些文明国度,而在他们看来,中国可能是“四夷”。
第四,应该接受“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想法,承认世界各种文明是平等的、共通的,而且真的有一些超越民族、国家、疆域的普遍真理。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传统中华帝国作为天下中心,中国优于四夷的的预设就被渐渐打破。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渐渐开始被迫接受一个痛苦的事实:
答;神秀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象征意义:
代表了佛教一直奉行的一种传统观念,就是说世界分裂成两个:
一个是混浊的世俗世界;另外还有一个清净的超越世界,佛教告诉人们,你要回归到内心中去,但是你的心就像一个镜子,灰尘不断会落下来,要不断地擦拭。反映了“渐悟”的修行方式。
xx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5.为什么古代xx人特别重视葬礼。
答:
简单地说,就是为了通过对死者的追悼仪式,维护活着的家庭、家族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