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指南--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指南)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腹腔淋巴结炎,经方四两拨千金,一剂知,二剂止
![小儿腹腔淋巴结炎,经方四两拨千金,一剂知,二剂止](https://img.taocdn.com/s3/m/33ec333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4c.png)
小儿腹腔淋巴结炎,经方四两拨千金,一剂知,二剂止
刘某某,女,9岁,腹痛3天。
2020年10月13日初诊。
3天前学校组织室外活动,出了一身大汗后,又贪凉喝了一瓶冷饮,不久出现腹部疼痛,位于中腹部,呈阵发性隐痛。
老师遂电话让某母带到医院就医,腹部彩超检查示:腹腔淋巴结稍大,予抗生素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缓解不明显,后至我处就诊。
查体:脐周深压有痛感。
不畏寒,不发热,不伴恶心、呕吐、腹泻,舌质淡苔白,右关尺沉紧。
证属:腹痛(寒邪内阻)。
治则:温经散寒,缓急止痛。
拟方:理中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处方:制附子10g,先煎半小时,焦白术10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20g,炙甘草10g,艾叶6g,炒小茴10g。
2帖,1帖症状减轻,2帖疼痛消失。
体会:此病看似简单,但也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常见病例,现在很多患儿都是独生子女,兜里都有些零花钱,常会饮冷过度,导致肠道寒邪偏重,出现腹部隐隐作痛,至医院影像检查,结果常常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者查不出原因,门诊大多予以静滴或口服抗生素,但大多疗效不佳,原本一个很简单的病,迁延十余天不愈大有人在。
若发病初期,能知晓运用中医思维,识得个中因,服用附子理中丸,大多两三次即可化解,又何须大费周折,执迷于抗生素治疗呢?毕竟中医认为抗生素是寒凉药,以寒治寒,寒何时休!
此案经方诊治,四两拨千金,一剂知,二剂止,信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药治疗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药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77ebad1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b.png)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药治疗小儿易感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方-----刘启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急慢性腹痛的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脐周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疼痛发作间隙症状较轻,伴见食欲减退,甚至恶心、呕吐、发热、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系症状病变。
常反复发作,据其特点及伴随症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辨证病位在脾及肠胃。
小儿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足,易于感触外邪,脾常不足,易聚湿生痰,复感外邪,邪壅气滞,痰气交阻,结于腹部,“不通则痛”,则生此病。
治宜益气固表,补脾实卫,通络散结,消肿止痛。
方用小儿易感腹痛方。
方药组成:黄芪15克,炒白术8克,防风3克,板蓝根6克,白芍5克,炮山甲2克,蜈蚣1条,甘草3克。
水煎2次混合,分2~3次温服。
功效:益气固表,补脾实卫,解毒散结,消肿止痛。
调护:平素要注意增强小儿体质,预防感冒,不吃生冷、不卫生和不消化食品。
服用中药最好坚持一段时间,以患儿不易感冒、腹痛消失为佳。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刘荔芍药甘草汤加减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作者:谭洪福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病,一般以脐周腹痛,彩超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为特点,西医输液虽可缓解,但往往容易反复发作。
在临证中,笔者诊治过数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用中医辨治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案一解某,男,7岁,2012年4月2日初诊。
平素易腹痛,以脐周为主,曾查腹部彩超示:“肠系膜淋巴结炎”。
每因感冒诱发,伴见咽痛,咳嗽等。
发作时输液治疗可缓解,但腹痛易反复。
现腹痛1天,兼见咽痛,大便秘结,隔日一次。
脉浮略数,舌红苔后部薄黄。
诊断:腹痛;病机:风热犯肺,热结肠胃;治则:清热宣肺,缓急止痛。
处方:银翘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双花15g,连翘15g,射干10g,防风10g,白芍15g,当归15g,白术15g,半夏6g,苏叶10g,陈皮15g,甘草6g。
服药5剂,腹痛消失,共服12剂,随访2年腹痛未复发。
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相关性腹痛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相关性腹痛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ac6afc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1.png)
2020 第二十二卷 第一期 ★Vol. 22 No. 1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糸膜淋巴结炎相关性腹痛的研克进展**收稿日期:2019-11-14修回日期:2019-12-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院项目(15XMZ055):西南少数民族汉丈医药古藉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负责人:彭聲* *通讯作者:彭鑼,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人丈医学。
李小兰'**,陈宗礼2,吴泽湘幕彭馨I **(1.遵义医科大学人文医学研究中心 遵义563006; 2.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遵义5630023.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阳550001)摘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Brennemann syndrome),是引起小儿急、慢性腹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因本病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常致小儿再发性腹痛,且抗生素的反复使用也易降低患儿抵抗力,增加二重感染的机会,还会加重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与家长的焦虑心理。
目前西医对本病的诊治仍存在不确定性,临床主要予抗感染、解痉止痛等治疗,虽可不同程度地缓解患儿腹痛、纳差等临床不适,但仍未能完全有效控制。
此外,近来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探索对本病疗效更好,复发率较低的治疗措施成为儿 科医生们当前最关心的课题。
近年来众多临床研究报道,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满意、复发率较低、费 用少及家长易于接受等特点。
但也存在诊疗与评价标准不统一、药物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样本量少及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等;同时随着中医药现代化与中医药研究不断深入,将中西医理论有机结合,进一步 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实现中西医互补,为今后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做准备。
关键词:Brennemann 综合症 腹痛 中医药doi : 10.11842/wst.20190630004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1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概况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mann 综合症,是引起小儿腹痛最常见病因之一W 临床上以反复 发作性腹痛为主症,部位以脐周及右下腹居多,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中7岁以下儿童最多;本病易反复 发生,病程缠绵.常致小儿再发性腹痛(RAP),因此,常 降低患儿生活质量,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精编版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81b2c1f87c24028915fc3c1.png)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近二、三年来在临床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其发病有增长的趋势,好发年龄以2—6岁的患儿多见,其临床特点为脐周及小腹痛,其时间多发在2—5分钟左右,好发在活动后或晨起及饭后,饮食失节时。
疼痛性质多为非痉挛性,锐痛,较难忍,其病多见于易感儿,反复发热者,素体痰热较重的患儿,多为恣食生冷、肥甘、鱼腥、油腻之品,少食蔬菜的肺胃积热的患儿由于本病的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治疗较慢,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防治肠道内毒素的产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治疗者及患儿家长严格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杜绝含有激素类等化学因素食物的摄入,控制好患儿的食谱,以清淡、易消化、低糖、维生素及植物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为主,并郑重告诫禁食生冷、瓜果、饮料,如荔枝、草莓、樱桃、桂圆等水果的食用,及糖类、海鲜鱼腥肉食和油炸食物的摄入,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衍生它变,确保早日康复。
Qq158508664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中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发炎有优势:1无痛苦2无毒副作用3疗效好,1到2天就临床治愈(腹疼明显减轻或消失),若能坚持用药3付即可病理治愈,淋巴结明显缩小,复发几率小4花费比较少,缘分重要,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5用法:用比较致密的布料缝制一个袋子月15*15cm,把药物装入,放入不锈钢锅内煮沸。
等水温适宜时(以患者能够承受的水温为准),放在神阙穴(即肚脐眼)敷15到30min每天2—3次6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防治肠道内毒素产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7郑重告诫禁食生冷、瓜果、饮料,如荔枝、草莓、樱桃、桂圆等水果的食用,及糖类、海鲜鱼腥肉食和油炸食物的摄入,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衍生它变,确保早日康复如果你正在为孩子的者病情犯愁,请联系我。
QQ庞运刚免费送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有好方法解孩子病痛,愿为孩子成长护航中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发炎有优势:1无痛苦2无毒副作用3疗效好,1到2天就临床治愈(腹疼明显减轻或消失),若能坚持用药3付即可病理治愈,淋巴结明显缩小,复发几率小4花费比较少,缘分重要,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小儿腹痛辨治经验
![小儿腹痛辨治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2743cfb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6.png)
在这个演示中,我们将介绍小儿腹痛的辨证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帮助您更 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常见问题。
常见小儿腹痛病因
消化不良
食物过敏、食物引起的腹痛。
便秘
大便困难或不规律引起的腹痛。
肠胃感染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痛。
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腹痛。
腹痛的症状和特征
1 持续性疼痛
常用中药治疗腹痛
柴胡
能舒肝、解郁,适用于肝郁气滞型腹痛。
白芍
养血活血,适用于血虚引起的腹痛。
大黄
泻下行滞,适用于大便秘结引起的腹痛。
木香
理气行滞,适用于肠胃气滞型腹痛。
中西医结合辨治方案
1
中医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病机进行中医辨证论治。
2
西医辅助
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西药辅助治疗。
3
调整饮食
推荐健康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增加纤维摄入。
小儿常常表现出持续性的疼痛感。
3 伴随症状
可能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2 脐周疼痛
疼痛多集中在脐周区域。
4 活动或进食后加重
可能在活动或进食后疼痛加重。
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辨证分类
针灸疗法Βιβλιοθήκη 根据不同辨证情况进行分类治疗。通过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来治疗 小儿腹痛。
艾灸疗法
通过艾绒燃烧热熏蒸的方式治疗 小儿腹痛。
营养保健和预防措施
1 均衡饮食
提供均衡的营养摄入,增强抵抗力。
3 充足水分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消化。
2 适度运动
保持适度的运动,促进肠胃蠕动。
4 良好卫生习惯
教育孩子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https://img.taocdn.com/s3/m/0ef471801a37f111f1855bd4.png)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摘要】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弱3个方面论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病机,并探讨该病的治则及辨证论治。
指出中焦气机瘀滞,湿痰食互结,搏结肠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从病因着手,谨守病机,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解毒散结为主。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学;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病机;辨证论治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男童发病率较高。
该病多因病毒、细菌感染所致,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近几年来,该病有增长趋势,若病情迁延,常致再发性腹痛,伴发食欲不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广谱抗生素、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如头孢类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甲硝唑等。
而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等优势,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此领域的独特作用,本研究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
1西医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本病于1921年首先由Brennelnann报道,故亦称为Brennelnann综合征。
其发病机制可能因反复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肠系膜根部、回盲末端及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发炎,或局部受凉或饮食不节导致肠壁缺血,或交感神经兴奋致肠蠕动紊乱有关。
由于本病的病因并未完全阐明,故亦称之为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
小儿肠管及肠系膜相对比成人长,且肠系膜淋巴结、肠壁血管丰富,但肌层薄弱,神经调节功能不稳定,容易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导致肠道的分泌、吸收、蠕动功能紊乱。
淋巴系统是身体重要的防御装置,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较差。
细菌或病毒感染时,淋巴系统更容易被入侵。
细菌或病毒均可经淋巴管到达相应的局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可阻截或清除这些异物,阻止病变的扩散,此时淋巴结内的细胞迅速增殖,功能旺盛,体积增大[2]。
常见的感染病毒有埃可病毒1和4及柯萨奇病毒B1和B5。
【育儿】儿童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
![【育儿】儿童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https://img.taocdn.com/s3/m/f27d023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7.png)
【育儿】儿童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
的中医调理
儿童腹痛病因复杂,若是急性腹痛,多见于急性肠炎,胃炎,胰腺炎,阑尾炎,肠套叠,肠梗阻,肠扭转,急性腹膜炎,疝气等,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找出病因,对症治疗。
若是7岁以下儿童在感冒,咳嗽,扁桃体炎引起发烧时伴有腹痛,表现为隐痛或钝痛按压右下腹或脐周小孩会疼痛加重,通常是由于肠膜淋巴结炎症或者肿大而引起的腹痛。
是门诊中比较常见的儿童腹痛类型,中医来说,是余热未清,积聚肠胃,腹痛并伴有腹胀,间歇性发作,有时候是饭后或者睡觉时腹痛,不爱吃饭,有口气或者口臭,大便酸臭、腹泻或便秘,舌红苔黄厚。
食疗方:火炭母猪红汤
材料:火炭母,猪红,瘦肉,黑枣,生姜。
做法:将火炭母洗净、浸泡,猪红、瘦肉切块。
然后火炭母、瘦肉、生姜和黑枣一起放入煲内,加入清水3碗左右,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煲半小时,加入猪红煮熟约1碗水,即可调味服用。
用量:为3岁以上的孩子量。
3岁以内的孩子,药量、食材、汤水减半。
功效:清湿热,利大肠。
火炭母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猪红除中满腹胀。
日常护理:
1、腹痛时要忌口,饮食要清淡,少吃辛辣、发物、海腥类食物。
【锦囊】中药'忌口'原则,学会就不再迷茫
2、要想小孩少腹痛,就要健好脾胃,这个是根本,脾胃好,消化道疾病就少。
【育儿】春天小孩容易厌食不吃饭,家长用对方法可快速改善
3、多见于热滞引起腹痛,平时有热滞表现时,要及时清除,一般
用清热滞的方法3-5天。
【育儿】小孩不睡觉,口臭大便硬,小儿热滞易发烧(内附食疗方)。
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c4d4914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2.png)
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传统中医治疗方法认为湿热蕴结是病变的根本,而腹痛则是其中的主要表现之一。
结合方外敷和推拿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本文旨在观察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对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一、研究背景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以腹痛为主要症状的小儿疾病,常见于3-6岁的儿童。
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精神疲乏、发热等症状。
这种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容易导致慢性化,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会有一定影响,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湿热蕴结所致,而腹痛则是湿热蕴结的主要表现之一。
结合方外敷和推拿治疗对该病的疗效值得关注。
方外敷是中医特有的外治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特定的药物,可以起到散结、清热、止痛的作用。
推拿治疗则是通过专业的按摩手法,在腹部穴位进行刺激,对腹痛症状进行缓解。
通过对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进行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观察,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20例确诊为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男女不限,年龄范围3-6岁。
2. 研究手段(1)治疗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每日一次,连续7天为一个疗程。
方外敷:选用艾叶、白芷、细辛等药物,制成外敷剂,施于脐周与肚脐穴,每次外敷30分钟。
推拿治疗:经过专业培训的中医推拿师,采用特定的按摩手法,在患儿腹部特定穴位进行治疗,每次治疗20分钟。
(2)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患儿的腹痛症状、腹泻情况、发热情况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评价标准:腹痛症状改善标准为VAS评分由治疗前的7分以上降至3分以下;腹泻情况改善标准为每天次数由治疗前的3次以上降至1次以下;发热情况改善标准为体温由治疗前的38度以上降至正常体温。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56373d011ca300a6c390bc.png)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1)患儿可有外感风邪、乳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或诱因。
(2)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脐周及右下腹为主;疼痛性质:隐痛、钝痛、胀痛、刺痛、掣痛;疼痛特点: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后自行缓解;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啼哭不宁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3)典型症状: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以脐周或右下腹最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无固定位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偶可在右下腹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
(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5)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最长直径)≥10 mm或短轴(最短直径)≥5 mm,纵横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
较重者可见腹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1)腹部中寒证:腹部疼痛,拘急疼痛,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黯,肢冷不温,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红。
(2)乳食积滞证:脘腹胀满,按之痛甚,嗳腐吞酸,不思乳食,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吐物酸馊,大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指纹紫滞。
(3)胃肠积热证:腹痛胀满,疼痛拒按,或伴发热,大便秘结,烦躁口渴,手足心热,口唇舌红,舌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指纹紫滞。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a43dc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d.png)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1)患儿可有外感风邪、乳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或诱因。
(2)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脐周及右下腹为主;疼痛性质:隐痛、钝痛、胀痛、刺痛、掣痛;疼痛特点: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后自行缓解;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啼哭不宁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3)典型症状: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以脐周或右下腹最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无固定位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偶可在右下腹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
(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5)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最长直径)三10 mm或短轴(最短直径)三5 mm, 纵横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
较重者可见腹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1)腹部中寒证:腹部疼痛,拘急疼痛,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黯,肢冷不温,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红。
(2)乳食积滞证:脘腹胀满,按之痛甚,暧腐吞酸,不思乳食,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吐物酸馊,大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指纹紫滞。
(3)胃肠积热证:腹痛胀满,疼痛拒按,或伴发热,大便秘结,烦躁口渴,手足心热,口唇舌红,舌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指纹紫滞。
中医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分析
![中医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8bdb8ebe23482fb5da4c22.png)
中医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分析发表时间:2017-10-26T11:30:40.16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5期作者:王雪松[导读]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中的一种表现,在临床治疗中并不多见,并且目前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发病原因较为繁多[1]。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中蒙医院内蒙古赤峰 024005)【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医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
方法:将我院从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选取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中医诊断对该病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及采用中药治疗方法。
结果:患儿临床特点表现有腹部阵痛且痛点并不固定,面色潮红以及鼻根发青等临床特点,应用自拟中药方治疗后,大部分患儿均明显治愈或者好转,其治疗有效率为87%,且未见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结论: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包括转移性腹痛、进食不畅以及口唇苍白等临床特征表现,应用中药治疗后,大部分患儿都能够康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断;治疗方法【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5-01146-02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中的一种表现,在临床治疗中并不多见,并且目前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发病原因较为繁多[1]。
本次主要探讨分析中医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为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明确诊断特点,以及应用中医进行辩证治疗,提高该病症的诊断以及治疗质量,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从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选取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1例患儿入院后均经过彩超等相关检查确诊,符合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
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596e068a417866fb84a8edc.png)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 V ol.(9) No.17 -138-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研究进展A review on treating 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n TCM岳上赛荣昊*(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R6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17-0138-【摘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疾病,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彩超技术的提高,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检出率直线上升。
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病机;中医药疗法;临床研究【Abstract】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s a common disease of children with abdominal pain. In recent years, due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hanges in lifestyl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the, the identified rate of 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appear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The efficacy of the TCM therapy on 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received a good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words】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Pathogenesis; The TCM therapy; Clinical research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17.070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肠系膜淋巴结的非特异性炎症,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疾病。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疗效分析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6454c24431b90d6d85c757.png)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7-02-06T15:38:30.1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作者:文昱[导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幼儿群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腹痛、发热淋巴肿大。
(蓬安县中医医院四川蓬安 637800)【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6%要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79.3%,在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上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治疗中的效果显著,能够进一步缓解患儿的病情,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值得参考。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辨证论治;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095-02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幼儿群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腹痛、发热淋巴肿大。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在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疾病的治疗中,把中医的治疗手段与该病的实际治疗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给予有效的辩证治法,从而科学的对患儿进行对症下药,促进治疗这类疾病的实效性、有效性的实现[1]。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法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治疗中所具有的应用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
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22例,女性患者118例,年龄为2~9岁,平均(5.9±1.8)岁,病程2~9周;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为4~10岁,平均 (6.8±1.7)岁,病程2~10周。
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功能性腹痛(公示稿)
![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功能性腹痛(公示稿)](https://img.taocdn.com/s3/m/27a7ed640740be1e640e9a08.png)
C**团体标准T/CACM ****-20**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功能性腹痛Guideline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Clinical Trials for Chinese Medicine in Common Pediatric Diseases: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目次前言........................................................................ II 引言....................................................................... III 儿童功能性腹痛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1)1 范围 (1)2 概述 (1)3 术语和定义 (1)4 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 (1)4.1 临床定位 (2)4.2 试验总体设计 (2)4.3 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 (2)4.4 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 (2)4.5 给药方案 (2)4.6 有效性评价 (3)4.7 安全性观察 (3)4.8 试验流程 (3)4.9 试验的质量控制 (3)4.10 儿童临床试验相关的伦理学要求 (3)5 说明 (4)附录A(资料性附录)功能性腹痛-非其他特指的诊断标准 (5)附录B(资料性附录)小儿腹痛中医辨证标准 (6)附录C(资料性附录)腹痛严重程度的评价方法 (7)附录D(资料性附录)小儿腹痛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8)参考文献 (9)前言本《指南》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和中药临床药理分会委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出。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指南负责起草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本指南参加单位(按首字母排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泰州市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中医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院、中草药杂志社、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c32cb980eb6294dc886c3e.png)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 4 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1)患儿可有外感风邪、乳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或诱因。
(2)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脐周及右下腹为主;疼痛性质:隐痛、钝痛、胀痛、刺痛、掣痛;疼痛特点: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后自行缓解;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啼哭不宁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 8 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年)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多见于 7 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3)典型症状: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以脐周或右下腹最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无固定位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偶可在右下腹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
(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5)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 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最长直径)≥10 mm或短轴(最短直径)≥5 mm,纵横比> 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
较重者可见腹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 4 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年)。
(1)腹部中寒证:腹部疼痛,拘急疼痛,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黯,肢冷不温,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红。
(2)乳食积滞证:脘腹胀满,按之痛甚,嗳腐吞酸,不思乳食,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吐物酸馊,大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指纹紫滞。
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方
![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方](https://img.taocdn.com/s3/m/f7125db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b.png)
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的“腹痛”、“瘰疬”范畴。
患儿以3~8岁最常见。
小儿多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多发肿大淋巴结。
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
其病机主要是毒壅气滞,湿热交阻,不通则痛。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专家崔文成主任医师以解毒燥湿、清热散结为治法,对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之消瘰丸和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消瘰丸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研制出了消瘰止痛颗粒,用于临床,共治疗2000多例,均有较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1典型病例。
王某,男,5岁2个月。
2010年5月10日晚饭2小时后出现腹痛,5~6分钟左右缓解。
此后,活动、晨起时疼痛多次。
后来,因脐周腹痛伴腹胀,腹痛较重,难以忍受,遂由家长陪同,于2010年5月16日10时来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就诊。
患儿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查体:咽红,腹软,未扪及包块,脐部有轻微压痛,脐周叩呈鼓音;舌红、苔黄微腻,脉滑数。
血常规正常。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见多发肿大淋巴结。
诊为腹痛、瘰疬(肠系膜淋巴结炎)。
辨证属湿热蕴结,毒壅气滞。
治以解毒散结,化湿清热,行气止痛。
方用消瘰止痛颗粒:夏枯草0.5克,连翘0.5克,黄连0.5克,牡蛎0.5克,生姜0.5克,木香2克,砂仁0.5克,延胡索1克,白芍1克,浙贝母1克,大枣2克,甘草1克。
全方共计11克。
药物由江苏省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制备,提供单味中药配方颗粒。
服法:每日1剂,水冲100毫升,分3次以上温服。
2010年5月19日复诊,患儿述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晨起时已无腹痛,活动后时有腹痛,舌略红,舌根有少许黄腻苔,脉缓。
证属湿热病后,气阴两伤。
治以益气养阴,佐以祛湿散结。
方以消瘰止痛颗粒加党参、麦冬。
4剂后腹痛症状消失。
随诊3个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未见复发。
消瘰止痛颗粒中,君以牡蛎,化痰、软坚、散结。
臣以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夏枯草、连翘、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肿散结。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cbb22bf3c1c708a1284a44fd.png)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住院患者。
一、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痛(TCD编码:BEZ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编码:I88.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常见证候:腹部中寒证乳食积滞证胃肠积热证气滞血瘀证肺胃热盛证湿热蕴结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住院患者。
2.阵发性腹痛,可伴发热、呕吐、便秘或腹泻等。
3.出现严重腹腔积液、腹膜炎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观察小儿腹痛时的疼痛程度、疼痛性质、持续时间,疼痛诱发因素,压痛部位及反应等主症,同时观察食欲、呕吐、发热、咽痛、二便、睡眠等次症以及舌苔、脉象的特点,并注意上述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尿常规、便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3f2206bb2e3f5727a4e9620e.png)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河北邯郸市/徐华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腹 痛”“瘰疬”范畴,患者以3 ~ 8岁最常见。
该病多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腹部彩色多 普勒超声检查示多发肿大淋巴结,严重影 响小儿的正常发育。
其病机主要是毒壅气 滞,湿热交阻,不通则痛。
中医辨治以清 热燥湿、解毒散结为主。
根据中医基础理 论和中药透皮技术相结合,运用消肿止痛 贴结合组方散结止痛散治疗,疗效较好。
【临床资料】选取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58例,男33例,女25例,最大12岁,最小2岁,淋巴结最大的2.2厘米x0.7厘米,其中经 其他治疗后复发5例。
全组病例均经B超 检查,符合腹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
【治疗方法】选药组方:大黄、芒硝、延胡索、良姜各等份,共研细末,组成散结止痛散。
使用方法:每次取散结止痛散3克,以消肿止痛液调制后湿贴神阙穴,每天1次,连用7天为一疗程。
【疗效观察】经1次治疗,腹痛消失者38例;3次淋巴结炎消退明显,体温正常。
次日停用 小金丸、消炎痛,连用上述中药透皮技术 巩固治疗,7天痊愈。
【体会】运用中药透皮技术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治疗,腹痛消失者20例。
所有病例经_疗程治疗均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无一例复发。
【典型病例】7岁张姓女童,脐周疼痛,尤以右侧明显,夜间更重,曾在县医院住院输液治疗22天,无效。
遂去邯郸某医院就诊,查B超示:腹腔淋巴结肿大。
继续输液4天,夜间腹痛一直未见减轻,反而更甚,于是前来就诊。
用散结止痛散3克,消肿止痛液调制,湿贴神阙,热敷10分钟,当晚腹痛减轻。
其后连续贴敷7天,一直未疼痛。
每月电话随访1次,连续随访3个月无复发。
【讨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看似不是大病,但西医治疗该病没有较好的疗效。
采用中药透皮技术,运用消肿止痛贴结合组方散结止痛散,消肿止痛、软坚散结,疗效不错,方法简单,安全高效,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编辑丨桔梗并发颈淋巴结炎,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安全快捷、毒副作用小。
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b4c95f9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e.png)
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诊疗难度较大。
针对这种类型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推崇采用外敷结合推拿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认为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的腹痛症状。
本文通过对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的观察,旨在探究这种治疗方法对该疾病的临床疗效,为推广该疗法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
一、患者基本情况本次观察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间在本医院就诊的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
共计纳入50例患儿,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为2岁至10岁不等。
患儿均具备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诊断依据,包括腹痛、腹泻、发热等临床症状。
二、治疗方法本次观察采用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的治疗方法。
首先为患儿进行腹部推拿,采用中医经络穴位推拿手法,辅以理气化湿的推拿技巧;对患儿进行腹痛方外敷,选用艾叶、薄荷等中草药进行外敷和温灸处理,以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散寒的效果。
三、观察指标1.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患儿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的缓解情况;2. 对患儿进行数项生化指标检测,包括白细胞计数、CRP、肝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测;3. 观察患儿的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
四、观察结果治疗后的观察结果显示,50例患儿中,在经过3-5天的治疗后,腹痛、腹泻等症状有所缓解,其中40例患儿(占80%)症状明显缓解,10例患儿(占20%)症状未见好转。
生化指标检测显示患儿白细胞计数、CRP等炎症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五、讨论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方法,以中草药外敷和推拿手法为主要治疗手段,辅以温灸处理,具有疏通经络、祛湿化瘀的作用。
研究表明,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和病程与湿热之邪的侵袭有密切关系,而腹痛方外敷结合推拿治疗方法正以舒经活络、祛湿化湿的作用来对症治疗湿热蕴结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 4 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1)患儿可有外感风邪、乳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或诱因。
(2)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脐周及右下腹为主;疼痛性质:隐痛、钝痛、胀痛、刺痛、掣痛;疼痛特点: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后自行缓解;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啼哭不宁等。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 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年)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多见于7 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3)典型症状: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以脐周或右下腹最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无固定位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偶可在右下腹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
(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5)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最长直径)≥10 mm或短轴(最短直径)≥5 mm,纵横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
较重者可见腹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 4 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1)腹部中寒证:腹部疼痛,拘急疼痛,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黯,肢冷不温,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红。
(2)乳食积滞证:脘腹胀满,按之痛甚,嗳腐吞酸,不思乳食,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吐物酸馊,大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指纹紫滞。
(3)胃肠积热证:腹痛胀满,疼痛拒按,或伴发热,大便秘结,烦躁口渴,手足心热,口唇舌红,舌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指纹紫滞。
(4)气滞血瘀证:腹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腹部癥块拒按,肚腹硬胀,青筋暴露,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指纹紫滞。
(5)肺胃热盛证: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咽红,咽痛,喉核赤肿明显或溃烂化脓,或发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6)湿热蕴结证:脐周腹痛拒按,胸闷不舒, 咽红,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 腹部中寒证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1)推荐方药:养脏汤加减。
木香、丁香、香附、当归、川芎、肉桂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推拿疗法:揉一窝风,揉外劳宫,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拿肚角等。
(3)灸法:根据病情选择应用艾灸、雷火灸等疗法。
选取胃脘部、神阙、天枢、足三里、气海、脾俞、胃俞等穴位随证加减,每日1 次,每次10~15min。
(4)穴位贴敷:以胡椒、丁香、小茴香等为基本处方,粉碎研磨后加姜汁或料酒调匀放在专用贴敷膜上;选取神阙、天枢、中脘等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药贴于相应穴位上,2~5 h 取下即可。
(5)中药离子导入:选择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中药,将药物浓煎备用。
每次取药液50~100ml 浸入治疗垫,置于中脘、神阙、天枢穴,通过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导入,使药物通过皮肤直接浸透和吸收。
每日 1 次,每次20min。
(6)中药热熨技术:选择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中药制成中药封包,装入无纺布袋,或者使用盐包,加热至45~50℃,放置于肚脐周围及小腹部热熨敷治疗,每次15~20 min ,每天1~2 次。
(7)中药泡洗:选用白胡椒、艾叶、透骨草等,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 次,每次15~30 min ,水温宜在37~40℃。
2. 乳食积滞证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1)推荐方药:香砂平胃散加减。
香附、苍术、陈皮、厚朴、砂仁、枳壳、焦山楂、神曲、麦芽、白芍、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推拿疗法:补脾经,顺运八卦,推四横纹,揉板门,清大肠,揉中脘,揉天枢,分腹阴阳,拿肚角等。
(3)穴位贴敷:以鸡内金、厚朴、苍术、麦芽、山楂、丁香、砂仁等为基本处方,粉碎研磨后加姜汁或料酒调匀放在专用贴敷膜上;选取神阙、天枢、中脘等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药贴于相应穴位上,2~5 h 取下即可。
(4)中药离子导入:选择消食导滞,行气止痛中药,将药物浓煎备用。
每次取药液50~100 ml 浸入治疗垫,置于中脘、神阙、天枢穴,通过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导入,使药物通过皮肤直接浸透和吸收。
每日 1 次,每次20 min 。
3. 胃肠结热证治法:通腑泄热,行气止痛。
(1)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等。
肝热犯胃而实热腹痛者,用大柴胡汤加减。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推拿疗法:顺运八卦,清胃经,退六腑,推四横纹等。
(3)穴位贴敷:以大黄、厚朴、枳实、陈皮等为基本处方,粉碎研磨后加料酒调匀放在专用贴敷膜上;选取神阙、天枢、中脘等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药贴于相应穴位上,2~5 h 取下即可。
4. 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1)推荐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肉桂、干姜、小茴香、蒲黄、五灵脂、赤芍、当归、川芎、延胡索、没药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推拿疗法:补脾经,顺运八卦,推三关,分腹阴阳,摩腹,揉天枢,揉血海等。
(3)中药离子导入:选择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药,将药物浓煎备用。
每次取药液50~100 ml 浸入治疗垫,置于中脘、神阙、天枢穴,通过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导入,使药物通过皮肤直接浸透和吸收。
每日 1 次,每次20 h 。
5. 肺胃热盛证治法:清泻肺胃,散结止痛(1)推荐方药:凉膈散加减。
芒硝、大黄、栀子、连翘、黄芩、甘草、薄荷、竹叶、赤芍、元胡、枳实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推拿手法:清肺经,清天河水,顺运八卦,清胃,退六腑,推四横纹。
6. 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化湿, 理气止痛(1)推荐方药:消瘰丸合香连丸加减。
玄参、牡蛎、黄连、木香、夏枯草、连翘、紫花地丁、延胡索、浙贝母、半夏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推拿手法:清补脾,清大肠,推天柱骨,揉内关,推四横纹,摩腹,捏脊。
(3)穴位贴敷:以黄连、木香、苍术、厚朴等为基本处方,粉碎研磨后加料酒调匀放在专用贴敷膜上;选取神阙、天枢、中脘等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药贴于相应穴位上,2~5 h 取下即可。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 针刺疗法:取足三里、合谷、中脘、天枢。
一般快速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捻转或提插,较大儿童可留针15 min 。
2. 耳穴压豆:选穴胃、脾、肝、胆。
实证加三焦、大肠,便秘加直肠。
1 日按压3~5 次,每周换贴2~3 次。
3. 拔罐疗法:选取合适的体位,按照拔罐操作技术进行操作,在神阙穴、气海、中脘、天枢以及脾俞、胃俞等相应穴位进行操作。
留罐5~8 min ,每天 1 次。
(三)西药治疗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原发性或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具有自限性。
继发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明确细菌感染的可采用抗生素治疗。
由病毒感染所致者多可自愈,无需抗生素治疗。
同时针对发热、腹痛等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必要时禁食。
若经上述治疗仍不见好转,淋巴结形成脓肿或出现腹膜炎症状,则行手术引流。
(四)护理调摄要点1. 饮食调理:注意饮食卫生,忌过食生冷瓜果、饮料、不洁食品,防止暴饮暴食。
根据病因给予相应饮食调护。
食积腹痛者暂禁食,或给流质、半流质饮食,热症腹痛者,忌食辛甘厚味,虚寒腹痛宜食甘温之品。
可暂时回避鱼虾、鸡蛋、牛奶等易引起肠道过敏食物。
2. 情志调理:减少情志刺激,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心情愉悦。
三、疗效评价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陈佑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出版)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7 年)拟定。
(一)评价标准1. 疾病疗效标准(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疼痛减轻的百分数>75%。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消失或基本消失。
(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疼痛减轻的百分数>50%,≤75%。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减小或减少。
(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但改善并不明显,疼痛减轻的百分数>25%,≤ 50%。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无消退。
(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疼痛减轻的百分数≤25%。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无消退。
2. 中医证候评价标准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治疗前后量化评分对比,拟定评分标准。
治疗前证候积分和- 治疗后证候积分和证候疗效数=×100%治疗前证候积分和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 95%。
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 70%,<95%。
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 30%,<70%。
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值减少<30%。
(二)评价方法1. 疾病疗效评价初诊及治疗第7 天、14 天按照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脸谱疼痛评分法(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 e FACES 法)、数字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 法)、划线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法)进行评价(见图1)。
图1 疼痛评分图示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法患者入院及出院时按照小儿腹痛中医证候积分表进行评价(见表1)。
表1 小儿腹痛中医证候积分表主症积分0 2(轻)4(中)6(重)疼痛程度无轻微腹痛,时作时止腹痛明显,尚能忍受疼痛难忍,甚则哭闹压痛程度无压痛不明显稍加压不能忍受疼痛拒按疼痛次数无1~2 次/ 日3~5 次/ 日不定时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