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17 古诗三首之《望洞庭》
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 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千里洞庭 的秋夜景色,诗人选择了月 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 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 裁的描写出湖光山色的优美 动人,俨如山清澈明 净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显得十分和谐。
湖光
交融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
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 无风,水平如镜。
注释: 潭面:指湖面。 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图1
图2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 居易称作“诗豪”。他的 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 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 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 和:和谐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的望洞庭湖,山水的景色一 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的光交相融和。 水面风平浪静就好像未磨铜镜。 远远的望洞庭湖,山水的景色一片 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想一想
• 诗文运用了几次比喻手法? 分别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 诗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译文:
水面风平浪静就好像没有磨过的铜镜。
图1
图2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 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显得十 分和谐。 水面风平浪静就好像没有磨过的铜 镜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3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1、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时目标:1.认识“庭、未、磨、盘”4个生字,学会“镜、未、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学习1.师生趣味诗句接龙(教师说前一句,学生对后一句),教师根据学生的接龙情况师生共同进行点拨、指导,同时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肯定、表扬,并以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设置悬念。
2.过渡引入:孩子们,刚才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课件出示诗歌)。
3.简单介绍诗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趣味诗句接龙游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诵读故事的兴趣,同时以待学诗句作为契机,自然引入本课所学诗歌。
二、探究交流,感悟诗意1.课件播放洞庭湖月夜风景图片,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引导学生边听边展开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学生交流(仿佛看到了一幅朦朦胧胧的画面……),教师适时引入:孩子们,诗人刘禹锡到底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还是走进诗歌中看看吧。
3.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根据经验读准诗歌的朗读节奏。
4.指名朗读诗歌,教师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齐读诗歌。
5.再读诗歌,试着借助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
6.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通过探究交流或请教老师的方式争取弄明白。
7.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相和”(互相映衬)、“镜未磨”(水面无风,波平如镜),同时在学生对诗歌大意描述的基础上补充诗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望洞庭》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tíng
yǔ xī tán
洞庭湖 刘禹锡 潭水
jìng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wèi
镜子 未来
mó
磨刀
pán
luó
盘子 青螺
磨
摩擦mó:磨刀、磨墨、磨练 粉碎粮食的工具mò:石磨、磨坊、磨盘
mǒ
淡妆浓抹总相宜
mā
抹布
找一找
湖光秋月两相和
你知道作者写诗的时间吗? 秋月
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物?
湖光、秋月
“和”怎么理解?和谐、协调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前半句写“潭面无风”, 后半句写“镜未磨”, 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镜子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3-优质课件

白银盘 青螺
全文翻译: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 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 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想一想
诗文运用了几次比喻手法?分别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诗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年上半年副一店的经营情况不是特别理想,1-6月份销售只实现啦xxx万元,毛利实现啦100万元,利润实现啦30万元;与200万元的销售计划相差甚远,销售完成计划的%,毛利完成计划的50%,(利润完成计划的215%)。上半年的销售计划没有完成好,下半年的任务又接踵而至,感觉压力甚大,面对困难和压力,我觉得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调整好自已的心态,多想办法,加倍付出,尽自已最大努力 做好销售。管理出效益,一切管理都是为销售服务。为保证副一店的正常运行,我们保证畅销商品的货源,不能使销量好的商品、季节性商品有缺豁、断货的现象发生。由于供货商送货不及时,我们每次的订货都得提前备好一个月的库存。考虑到本店大部分商品都是代销经营,按销量结算,可以不占用本店的流动资金,而直接利用厂家的资金达到存货的稳定。虽然这样保证啦库存量,但也是导致我们店库存量过大、商品周转缓慢的直接原因之一。 超市员工春节工作总结篇二伴随着平安夜的降临,20xx年的各项工作渐渐进入尾声。我作为xxx超市的一名员工很荣幸得到这次机会,把自己在 xxx超市工作的心得体会写出来同大家分享。 把自己在xxx超市所接触的所有事仔细归类,分为两种:一是“公”,二是“私”。先从“公”谈起,它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字“严”。这么说是有原因的,第一, xxx超市公司对下属门店的日常工作都有严格的书面流程。不但收银员、保安员有严格的工作流程,理货、验货中的细节也有明确的规定 ; 第二,处理问题的态度很严肃,大到公司总部的老总经理违纪,小到顾客调换一件商品。针对此类问题,我们的态度都以严肃谨慎为准则。起初员工们认为没有这种必要,但在店长的带领下经过学习实施后,才发现这样做的重要性。它使我们 xxx超市在顾客眼中不仅是一个好的购物场所,还是一个经营规范的企业,同时也让供货商觉得xxx超市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再说一下“私”。 在店里那么多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相互间的言语冲撞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令人欣慰的是,同事之间不管当时有多大的误会,总在下班的一声“路上小心”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大家出来工作挣钱都不容易,在忙时互相帮忙自然就成啦一种默契。在这种默契中一团活气,团队精神自然体现的淋漓尽致。店里处于公私分界线上的便是我们的店长,她是我们的骄傲,因为店长从来都是公私分明。于公,她对属下员工要求严格,处理问题干净利索,决不拖泥带水,但却不会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到私下。于私,她关心员工的每一件事,每次下班总不忘问一下家远的员工是否有人结着伴回家。我们有如此好的店长真是上天对我们的眷顾 ! 或许我的体会不够深,看问题也不太全面,但在新的一年中定要广增阅历,希望自己在xxx超市做得越来越好。最后祝公司全体同事新年快乐,也希望公司业绩蒸蒸日上,一年胜过一年。我是xxx超市站街店一名普通的员工,从踏入xxx超市那天起,我就把自己融入其中。忙碌的工作,使我的生活变得格外的充实。 刚加入xxx超市的时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也是陌生的。许多东西都需要老员工教,我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太多啦。于是,他们做什么我都仔细的看,耐心的学,从商品的陈列到缺货的补报 ;从商品的促销到新品的开发一点一滴的学,一点一滴的记。两年的工作,使我得到啦锻炼,日常工作逐渐得心应手。我们的工作于细节处见真功,所以必须认真仔细。 因此,我认真啦解每种商品的功能、价格,随时检查商品的生产日期,及时啦解同类商品的市场信息,并向店内汇报我始终坚持:做什么事情,做啦就一定把它作好。对工作抱以热情,对同事抱以关心,用积极的行动来感染周围的人,带动周围的人这是我在 xxx超市感受到的,也是希望我能够切切实实做到的。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7.古诗三首 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共张PPT)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译文: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远望湖中的景物,
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连一连
柔美似水的 波光粼粼的 银光闪闪的 玲珑剔透的
潭面 秋月 青螺 玉盘
合作与探究
整首诗哪些诗句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白银盘里一青螺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1.8. 321.8.3 Tuesda y, August 03,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04: 42:3804 :42:380 4:428/ 3/2021 4:42:38 AM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 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 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 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 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 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 “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 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 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 年8月3 日星期 二上午4 时42分 38秒04 :42:382 1.8.3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 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鉴赏方法,诗句中的意象及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5. 鉴赏古诗:教师讲解古诗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品味。
6. 背诵古诗:学生分组背诵,教师检查,确保全员掌握。
7.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洞庭》2. 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望洞庭》。
2. 摘抄诗句中的美词佳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洞庭湖美景的图画。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 在古诗鉴赏环节,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个别辅导。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优质课件

结构:上下
音序:P 部首:皿
组词:棋盘 盘山公路
书写指导:舟字首撇要短,
造句:小明的盘子里已经空了。
第二笔是竖撇要长,中间一 横稍长,上下各有一点。
多音字
mó(磨炼 磨难) hé(和气 和睦)
磨 mò(石磨
和 磨坊)
hè(唱和
和诗)
理解词语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和】 【镜未磨】 【遥望】 【青螺】
书写指导:右上边四笔要
小、写紧凑,下边的午和 造句:遥望远山,一片生机盎然山。中间一竖是一笔。
学习生字
yín
白银 银
结构:左右
音序:Y 部首:钅
组词:银两 银花火树
造句:妈妈的耳环是用白 银做成的。
书写指导:右上边横框要 窄、里面有一短横,竖提 的竖要长,捺上边有一短 撇。
学习生字
pán
盘子 盘
17.古诗三 首 --望洞庭
目 第一部分 课前导入 录 第二部分 生字学习
第三部分 课文浅析
第四部分 课文赏析
第五部分 课文拓展
壹 课前导入
趣味引入
我国名山大川众多,景色秀 丽神奇,畅游其间,让人觉得诗 情画意,不禁浮想联翩起来。今 天就让我们跟随这位诗人,一同 去欣赏洞庭湖的朗朗清月的雄姿 吧!
延伸问题
《望洞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望的? 《望洞庭》作者站在远处看到了:湖光、秋月、洞 庭湖、君山岛,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看的。
根据诗意,想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洞庭湖静美、和谐。
延伸问题
《望天门山》《望洞庭》都是作者从不同视角描写天门山 和洞庭湖的,查阅资料,了解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说说它们 有什么区别?
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在总结回顾阶段,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课后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如,放学路上的夕阳、家乡的河流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望天门山》一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句解析:山红、水尽、天际、孤帆、日边等意象的描绘。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新课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有效的。当他们能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然而,如何让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是我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际”、《望洞庭》中的“潭面”,这些意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形成具体形象。
部编《17、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附教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二、学情分析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积累,学生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认知能力上,均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提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从单元选编的课文中感受其景色之美。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体会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说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有以下几点:1、情境创设法:创设春天的情景,感受春天的美好,通过诗词比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二、我会认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三、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四、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五、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三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望洞庭》3∣人教部编版PPT完美课件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7 古诗三首《望洞庭》3∣人教部编版(共9 张PPT)
古诗四首
《望洞庭》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7 古诗三首《望洞庭》3∣人教部编版(共9 张PPT)
《望洞庭》作者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匈奴族后 裔,唐代中期诗人、政治家、哲学家。政 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 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 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 客”。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 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 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 (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 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 《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 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和: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 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 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 楚。 两说均可。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青 山。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 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 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想一想
诗文运用了几次比喻手法?分别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诗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1.经 典 电 磁 理 论很 容易解 释原子 的稳定 性. 2.根 据 经 典 电 磁理 论,电 子绕原 子核转 动时, 电子会 不断释 放能量 ,最后 被吸附 到原子 核上.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公开课获奖课件_0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 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 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 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 唐代文学家、哲学 家。与白居易并称 “刘白”。代表作: 《乌衣巷》、《陋 室铭》。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读一读,写一写
洞dòng 庭tíng 和hé
(洞庭湖 (庭院 (和谐
你知 道吗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 阳市附近,面积约2740平方千米, 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 ,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 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 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洞庭湖风光
洞庭湖风光
洞庭湖风光
读一读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 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 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 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 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 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 惹人喜爱。
“两相和”——〉 湖光与秋月之“和谐”。这是水月澄洁 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
)
)
)
潭tán 磨mó 螺luó
(潭面 )
(磨石) (青螺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遥望 / 洞庭 / 山水翠, 白银 / 盘里 / 一青螺。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解释;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宁静美景,通过对月亮、湖面、山色等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句的解读、生字词的学习、诗歌背景的介绍以及诗歌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掌握生字词。
2.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正确理解并解释一些较为复杂的诗句;将古诗的学习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望洞庭》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自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诵读: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望洞庭》,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
3. 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绘画: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 诗歌《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重点词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青螺- 诗句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突出意境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望洞庭》。
2. 解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3. 写作:写一段关于洞庭湖美景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湖光”、“秋月”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教具,增强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4.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 《望洞庭》古诗插图或视频。
- 诗歌解析资料。
2. 学具:- 学生自备诗歌抄写本。
- 学生自备彩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3.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5.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最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语文17 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部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ppt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思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一只青螺,生动形象,语言优美。
课堂小练
《望洞庭》这首诗中,“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的 “白银盘”指的是(洞庭湖的湖面),“青螺”指的 是( 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句诗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 ( 山水的色彩美 )。
课堂小练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比喻 )
诗题为《望洞庭》,是( C )时候望洞庭的? A.早晨 B.中午 C.夜晚 诗中“翠”的意思是( C ) A.翠鸟,鸟名 B.绿色的硬玉,翡翠 C.绿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句。
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这句诗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
)。
诗 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抒
发
了
诗
人
对
大
自
然
的
热
爱
与
赞
美
之
情
。
镜未磨:水面无风,波平如镜。
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联想到白银盘、青螺。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君山 在这湖中就好像一只青螺,生动形象,语言优美。
课文讲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人教部编版古诗三首望洞庭语文三年级上册

【教学重难点】
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个小巧的青螺。 第二段:(17自然段):写家长会上,家长们的反映。
6、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把文中现象说清楚,教师适时点拨、简评。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
湖月辉映 风平浪静
喜爱、赞美
山水一色 盘内青螺
(1)回家后将自己学到的三首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
· 三年级(上册)· 人教
17.古诗三首
望洞庭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 豪”之称。主要作品:《陋室 铭》《乌衣巷》《石头城》等。
望洞庭
tínɡ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wèi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mó
pán
“磨”是半包围
mó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的看。
青绿色的螺。这 里用来形容洞庭 湖中的君山。
2、熟读课文。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②你想给这样的画面起一个怎样的.名字呢?
现在我们再回到白鹭的画面,看从这样的画面当中,你又能感觉到怎样的心情呢?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师)这样精巧如诗的白鹭,它的色素的配合是适宜的
结构,不是上下结构。
jìng
pán
yín
书写“遥”字
yáo
时,注意先内后外。
wèi
注意“未”字的
两横要写得上短下长,
与“末”区分开。
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指湖面。
没有。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湖水交 相辉映,融为一体。无风的湖面虽然平静,但 有点朦胧,像没有磨平的铜镜。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研探究学习两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研探究学习两篇第一篇:《望洞庭》课堂片段赏析遥望洞庭山水“翠”刘禹锡《望洞庭》,要理解不难,体会三个比喻,也能够实现。
倒是我读着读着,发现解释不对劲:“遥望洞庭山水翠”,既然是月夜,湖面模糊朦胧如未磨之镜,哪里能看得清君山是翠绿的?应该是白亮的水域之中黑黝黝一团才符合月夜遥望的常理。
此“翠”一定是“青翠”“翠绿”之意吗?1.查词典,“翠”还有“鲜明”“分明”意。
白亮与黝黑,何尝不是鲜明的对比呢?“青螺”原也有“画眉之螺形墨”的一层意思,是黑色的,并不仅仅可以理解为“青色田螺”。
2.模糊的释义,“翠”还可以理解为“美丽、美好”。
这两种理解,似乎比“翠绿青翠”来得更合理一些。
一切解读皆误读。
斯人已乘黄鹤去,一切凭君各自悟。
教后记:开课时,复习了上节课学过的古诗《宿石邑山中》,想象:如果让我们根据诗意画画,会画什么?曹轶彬说:“首先画一座耸立在云中的山峰。
”接着,同学们说出了古诗描绘的画面,完整而清晰。
石邑山如画,洞庭湖呢?我出示了洞庭风光图片,请学生用一个词语、一句话、一句诗来形容画面。
结合我们上周五开展的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很多学生加入了描绘画面的朗诵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那么洞庭湖在刘禹锡的笔下是怎样的呢?了解刘禹锡时,有学生课外背诵过他的《陋室铭》,陈胤羽知道他曾经被贬到湖南。
我说,刘禹锡是个牛人,不是他写的诗多,也不在于他多有才华,像韩翃一样是全国十大才子,而是……我卖了个关子,先读他写的诗。
这首诗,先读三遍,再议诗意,学生很快就学懂了。
进入品味古诗阶段,我的问题是: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洞庭的美?学生很快找了三个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
为什么这三个比喻好呢?在这样的问题中,学生体会了比喻的贴切和新颖。
“翠”的问题也是这时提出来的,我的问题是:“翠”指的就是碧绿的颜色吗?学生一开始都说是,我引导大家一起看诗句,时间是“湖光秋月”的夜晚,此时的湖面都是朦胧的,遥望湖中岛,还能看见君山是翠绿的颜色吗?回答是肯定不能,那么,这里为什么用“翠”呢?我告诉学生,“翠”有“鲜明”“美好”的字义,学生马上有人说出,白银盘里一青螺,黑白分明,这里的翠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
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把 让我们感受到 (3)“ 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 ,潭面 比作
,
, 。 。” 。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参考答案: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小舟乘风 破浪,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洞庭湖上水光和秋月交相融和,湖面风平 浪静,如同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尊重他人的劳动是一种美德。
范范 2018年秋天
tín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wèi mó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án
磨盘 磨房 打磨 磨粉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近景——柔美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 和谐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 水平如镜
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湖水交 融在一起非常和谐。湖面无风,平 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请打开《语文作业本》P57。
3.读句子,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1)妹妹是个淘气包,拿着画笔在墙上乱涂乱抹(mǒ mā ),
妈妈拿着抹( mǒ mā)布跟在她后头,擦得满头大汗。
(2)这块磨( mò mó )盘被打磨( mò mó )得很光滑。
请打开《语文作业本》P57。
4.给下面正确的说法画上“√”。
(1)李白写过许多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如《望天门山》
《望洞庭》。
(2)“白银盘里一青螺”是说洞庭湖中有一枚大青螺。
(3)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的美景。
请打开《语文作业本》P58。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古诗三首》描写了
天门山
、
西湖
、
洞庭湖 这三处美丽的风景。其中李白写的《 望天门山 》,
请打开《语文作业本》P57。
1.把下面的字写端正,写正确。
请打开《语文作业本》P57。
2.看拼音,写词语。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gū fān yǐn shuǐ
(中断)(楚江)(孤帆)(饮水)
jì ng zi yáo wàng bái yí n pán
(镜子)(遥望)(白银盘)
近景——柔美
远景——壮美
远看
遥望洞庭山水翠,
比喻洞庭湖 比喻君山
比喻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远景——壮美
诗人为什么把潭面比喻成未打磨的铜镜?
一是因为月光下看 不真切;二是湖面 宽阔,波光粼粼, 迷迷蒙蒙。
只有“镜未磨”才 能形象贴切地表现千里 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 柔的景象。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课件说明
1.呕心原创。本人上传之课件,乃新部编之版本,所有课件
皆根据本人教学实践精心制作,并且有与之配套的教学设计可 以参照下载个人以任何形式转载!请勿侵权, 侵权必究。 3.可以修改。课件均经过本人仔细检查后上传,但某些课件 可能仍有个别错误之处,可修改,可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