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望洞庭》专项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课内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课内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课内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寒山:生:坐:红于:_________ 3.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象?()A.初秋。

B. 深秋。

(二)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和:白银盘:青螺:3.“潭面无风镜未磨”指的是湖面,像。

古代铜做的镜子,需要,才能保持光亮。

4.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大青树下的小学》片段,回答问题。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了,鸟儿不()了,蝴蝶()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1.我能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2.读了这段课文,小问号想知道明明是写同学们课上课下的情景,为什么还要写小动物呢?我来回答:这样写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为学校增添了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读得,读得;三是突出了下课后孩子们引得小动物们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3.我能写出这段课文提到的那些小动物。

4.我很喜欢这个小学,因为:三、阅读《灰雀》片段,回答问题。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

他每天到公园散步。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专项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专项练习(附答案)

三年级上册古诗专项练习(附答案)一、选一选,填一填。

1.下面诗句中,对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B.荷尽已无擎.雨盖(举,向上托)C.知有儿童挑.促织(挑选)D.远上寒山石径斜.(歪斜,不正)2.《赠刘景文》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

横线上填写的内容()。

A.唐叶绍翁B.唐王维C.唐李白D.宋苏轼3.下列诗句描写的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D.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4.对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句诗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B.这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二、积累与运用。

1.查字典填空。

“欲”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欲”在字典中的解释主要有:①欲望;②想要,希望;③副词,将要。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山雨欲.来风满楼。

()(2)欲.把西湖比西子。

()(3)小明上进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2.字词积累与理解。

(1)给加点字“坐”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星期天,我们全家人坐.()车去郊游。

傍晚时分,大家席地而坐.(),我望着远处的枫林,忽然想到了杜牧的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A.乘、搭B.因为C.把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重量(2)“荷尽已无擎雨盖”中的“擎”读(),意思是()A.qíngB.qíngC.双手捧着D.举,向上托(3)“一年好景君须记”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____________”,在诗中指____________ (填人名)三、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写景,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处景物,描绘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 望洞庭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 望洞庭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二)、反复诵读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相机指导。这首诗里有许多后鼻音,正音:光、风、镜 3.同桌互读。 4.划分诗的节奏,找出韵脚并读出诗的节奏。(二二三节奏,这首诗中押o韵,押韵的字 是磨,螺)
(1)齐读,读出诗的韵律。 (2)吟诵。(平长仄短入声促) (3)镂空背诵。
2.板书课题,读音指导,释题。
3.洞庭湖简介。(洞庭湖在我国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以南,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自 古就有“八百里洞庭”的称呼。洞庭湖风光秀美,湖中有美丽的君山,周边还有很多风 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阳楼,站在岳阳楼上便可俯瞰洞庭湖。)
【设计意图:明确这是一首风景诗,形成从题目入手学习古诗的习惯,加深对洞庭湖的了解, 同时为文本学习做铺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 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望洞庭》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望洞庭》描绘的景色。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望洞庭 》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
一、课文主题: 本文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和赞美之情。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 古诗三首-章节测试习题(1)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 古诗三首-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1.【答题】填入横线处的诗句是:()。

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

A.碧水东流至此回B.山色空蒙雨亦奇C.潭面无风镜未磨D.孤帆一片日边来【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诗词的积累。

【解答】做此题要多读多听多说多写,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让学生在熟读熟记中,感受道理,受到教育。

2.【答题】给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A.中午的时候会断开。

B.从中间断开。

C.天门山的中间断裂。

【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中字、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此类试题必须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诗句的整体意思,然后确定字词的意思,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3.【答题】读诗句,给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A.māB.mǒ【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字的辨别能力。

【解答】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当然组词也不同。

要想正确解答此类试题,就得识字量大,做到见到就能拼出拼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4.【答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A.宋代叶绍翁B.宋代苏轼C.唐代柳宗元D.唐代李白【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作者的掌握。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宋代苏轼。

5.【答题】填入横线处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

A.水光潋滟晴方好B.遥望洞庭山水翠C.欲把西湖比西子D.一年好景君须记【分析】本题考查了诗词的积累。

【解答】做此题要多读多听多说多写,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拼一拼,写词语。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zhìcǐgū fān yǐn jiǔ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chū qíng jìng zi wèi mòyáo wàng yín pán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比一比,组词语。

亭________ 挺________ 潭________停________ 庭________ 淡________累________ 音________ 胡________螺________ 谙________ 湖________3.查字典填空。

(1)“厌”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螺”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4.《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_图。

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A. 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B. 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C. 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对这句理解正确的是()(多选)A. 这句写的是: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B.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课内阅读练习(有答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课内阅读练习(有答案)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寒山: 生: 坐:红于:3.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象?( )A .初秋 B. 深秋(二)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和: 白银盘: 青螺:3.“潭面无风镜未磨”指的是湖面 ,像 。

古代铜做的镜子,需要 ,才能保持光亮。

4.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二、阅读《大青树下的小学》片段,回答问题。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 )了,鸟儿不( )了,蝴蝶( )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1.我能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唐 杜牧深秋时节的山 产生,生出 因为 比......更红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比二月春花更红。

B 唐 刘禹锡 和谐 比喻洞庭湖 比喻君山 平整却又朦胧 未打磨的镜子 不时打磨遥望洞庭湖美丽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摇 叫 停2.读了这段课文,小问号想知道明明是写同学们课上课下的情景,为什么还要写小动物呢?我来回答:这样写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 突 出 了 , 为学 校 增 添 了 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 ,读得 ,读得 ;三是突出了下课后孩子们引得小动物们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3.我能写出这段课文提到的那些小动物。

4.我很喜欢这个小学,因为:三、阅读《 灰雀》片段,回答问题。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专项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专项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专项测试一、选一选,填一填。

1.下面诗句中,对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B.荷尽已无擎.雨盖(举,向上托)C.知有儿童挑.促织(挑选)D.远上寒山石径斜.(歪斜,不正)2.《赠刘景文》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

横线上填写的内容()。

A.唐叶绍翁B.唐王维C.唐李白D.宋苏轼3.下列诗句描写的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D.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4.对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句诗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B.这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二、积累与运用。

1.查字典填空。

“欲”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欲”在字典中的解释主要有:①欲望;②想要,希望;③副词,将要。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山雨欲.来风满楼。

()(2)欲.把西湖比西子。

()(3)小明上进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2.字词积累与理解。

(1)给加点字“坐”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星期天,我们全家人坐.()车去郊游。

傍晚时分,大家席地而坐.(),我望着远处的枫林,忽然想到了杜牧的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A.乘、搭B.因为C.把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重量(2)“荷尽已无擎雨盖”中的“擎”读(),意思是()A.qíngB.qíngC.双手捧着D.举,向上托(3)“一年好景君须记”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____________”,在诗中指____________(填人名)三、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写景,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处景物,描绘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望洞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望洞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望洞庭体裁:诗题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名字:刘禹锡年代:唐代描述: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授监察御史。

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翻译: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原文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赏析二:思想内容《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赏析三:艺术特色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理解性默写汇总练习题(含解析)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理解性默写汇总练习题(含解析)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理解性默写汇总练习题(含解析)统编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理解性默写汇总练习题(含解析)一、默写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默写古诗《望洞庭》。

3.默写古诗。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___ ,___ 。

___ ,___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赠刘景文》的作者是代诗人。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刘景文的勉励之情,从“___ ,___ "这两句中可以看出。

(2)《夜书所见》的作者是代诗人,其中描写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儿童夜捉促织,勾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 ,___ 。

”(3)本课的三首诗描写的季节都是,可以从诗中的、、等词语中了解到。

5.填空(1)灯不拨不,理不辩不。

(2)走遍天下,寸步难行。

(3)一时强弱在于,万古胜负在于。

(4)我发现这些谚语都是与有关的。

6.根据课文内容或积累填空(1)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中,老屋是小猫的地方,是老母鸡的地方,是小蜘蛛的地方。

(2)胡萝卜先生的那根胡子因为蘸到了而一点一点地变长。

这根长胡子被小男孩用来;这根长胡子可能被鸟太太用来。

(3)在《不会叫的狗》一文中,这条不会叫的狗先是跟学叫;结果引来了;再是跟学叫,结果这条狗差点被打中。

(4)根据意思写俗语。

①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___②比喻人的智慧多,有事情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___7.按古诗原文补充诗句。

干山鸟飞绝,孤舟蓑笠翁,(柳宗元《江雪》)8.背一背,填一填。

(1)人心齐,。

(2),其利断金。

(3)三个臭皮匠,。

(4)一个篱笆,一个好汉。

9.按课文内容或积累填空(1)“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这声音包括、和。

(2)“林子里有不少鸟。

”父亲喃喃着。

父亲是通过看到和闻到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

(3)在《带刺的朋友》一文中,小刺猬是这样偷枣的:。

(按先后顺序写序号)①摇晃树枝②爬上树③在地上打滚④掉下树⑤驮着红枣跑了(4)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的诗句是:___ ,___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题(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题(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题(附答案)基础积累大巩固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湖光...。

..无风镜未磨..秋月两.相和.,潭面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阅读能力大提升三、重点诗句品析1.根据诗意写诗句(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思维创新大拓展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1.李白“诗仙”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第一课时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第二课时一、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三、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四、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第三课时一、默写古诗《望洞庭》。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1.湖光...。

..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一、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古诗词专项训练(三)(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古诗词专项训练(三)(含答案)

三年级上册期末古诗词专项训练(三)一、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5.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

6.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7.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8.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

9.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10.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二、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全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从第、句诗中可以看出。

2.诗人笔下的秋景图,主要写了、、、四种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3.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前三句是为第四句做铺垫的。

B.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C.“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D.古诗歌颂的虽然是大自然的秋色美景,但是通过诗中的“寒山”“霜叶”等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对秋季到时的哀伤叹息深秋。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诗中的“西子”指,把西湖比作西子,可以看出西湖。

(三)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首诗中的“两”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的意思是:______ 。

诗中写的是_______________ 的景色。

2.“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中,诗人把()比喻成未经打磨的铜镜;3.“白银盘”是喻体,它的本体是(),作者同时把()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后题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后题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后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一日边来△ 。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

(2)背诵课文。

2.默写《望天门山》。

默写《望天门山》,要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可以先做诗句填空题,或者看图片默写诗句,再进行整首诗的默写。

默写时要注意古诗书写的格式:第一行居中写古诗题目,第二行居中写朝代和诗人的名字,第三行开始每行写一句古诗,标点符号占一格,每行的左右两边空格要大体一致。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先熟读《望天门山》和《望洞庭》这两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字词,就看看书中的注释;最后与同桌说说诗句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是: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远处驶来,好似来自天边。

(2)“湖光秋月两相和,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是: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互为映衬,水面风平浪静,如同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望洞庭的练习题

望洞庭的练习题

望洞庭的练习题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和湖北省之间,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洞庭湖周围的风景秀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洞庭湖,并提供一个练习题目,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洞庭湖的知识,并附上一些练习题供大家使用。

一、洞庭湖的景点1. 洞庭湖“三面为山,一面鱼腹”是一句十分形象的形容。

请问,这句话描绘了洞庭湖的哪个特点?2. 洞庭湖畔有一座以“岳阳楼”而著名的建筑,它是湖南岳阳市的重要景点。

请问,岳阳楼是在哪个时期建造的?3. 洞庭湖对于鸟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每年都会有大量候鸟在洞庭湖停留。

请问,以下哪种候鸟在洞庭湖最为常见?A. 天鹅B. 鸿雁C. 白鹭D. 麻雀二、洞庭湖的特产洞庭湖不仅风景秀丽,还有丰富的水产资源,以下是洞庭湖及周边地区的一些特产,请根据描述回答问题。

4. 这是洞庭湖最有名的一种鱼类,身体纺锤形,身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鳞片。

它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当地人最喜欢的美食之一。

请问,这种鱼叫做什么?5. 这种特产是一种淡水藻类,生长在洞庭湖的水中。

它呈现出细长的形状,色彩鲜艳,并且富含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

请问,这种特产被当地人称为什么?三、洞庭湖的保护意义洞庭湖作为中国的一大淡水湖泊,对于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洞庭湖保护的问题,请回答并简要解释。

6. 洞庭湖的保护对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7. 洞庭湖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何作用?四、洞庭湖的传说洞庭湖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说故事。

以下是一段关于洞庭湖的传说,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在古老的传说中,洞庭湖常常被形容为一位美丽的仙女的眼泪所化成的。

仙女流泪的原因是她深爱的王子因战争牺牲了。

为了纪念这位王子,她的眼泪化成了洞庭湖,而她则变成了一条美丽的鱼。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纪念这位仙女和她深爱的王子。

8. 为什么洞庭湖被形容为一位仙女的眼泪所化成的?9. 人们每年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的目的是什么?请根据以上题目,结合相关知识和理解,给出相应的答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赠刘景文____________擎雨盖,____________傲霜枝。

____________君须记,____________橘绿时。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A.唐代诗人李白B.唐代诗人刘禹锡C.宋代诗人苏轼[3]“白银盘”指的是_______,“青螺”指___________。

[4]诗中“______________”一句总写洞庭湖的秋色,表现了秋月湖光互为映衬下洞庭湖_______、_______的美。

[5]诗中“和”的读音是(____),意思是(____)A.he B.huo C.和谐 D.温和,温暖[6]诗的前两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比作_______,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_______与_______。

饮湖上初晴后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诗中的“西子”指________。

[3]下列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正。

B.亦:也。

C.欲:贪心。

D.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4]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西湖________和雨天的景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理解课堂知识练习题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理解课堂知识练习题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理解课堂知识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我最棒。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望洞庭》是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

在诗中,诗人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美景。

[2]诗题为《望洞庭》,是什么时候望洞庭的? ()A. 早晨B. 中午C. 夜晚[3]在正确的解释后面画“√”。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和”的意思是相安、和谐。

()(2)“和”的意思跟“同”相同。

()(3)“镜”指的是一面铜镜。

()(4)“镜”指的是洞庭湖的湖面。

()[4]《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天美景的诗,你能再默写出两句连续的反映秋天景色的古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专项训练。

(一)叶子是树的羽毛叶子,是树的羽毛. 张着翅膀却不能飞翔鸟巢,是树的眺望满目波浪却心静如水果子,是树的耐力树的暖阳树的梦,又香又亮(二)不能飞翔的鸟儿一棵果树就是一只鸟儿一片叶子就是一片羽毛这是一只无法飞翔的鸟它的羽毛有时脱落有时繁茂在秋天里这只鸟儿会下很多很多的蛋有的挂树杈有的挂树梢[1]这两首诗都把叶子想象成__________,诗(二)还把果树想象成_________,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2]用“______”画出两首诗中描写果实的句子。

诗(一)把果实想象成__________、__________,富有哲理;诗(二)把果实想象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富有情趣。

[3]我会想象。

鸟儿,是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3. 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________,江上秋风________。

知有儿童________,夜深篱落________。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专项练习(含答案)

山行[ ],。

,霜叶红于二月花。

寒山:生:坐:赠刘景文[ ],菊残犹有傲霜枝。

,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擎:君: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挑:促织:篱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

望:开:回: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色蒙雨亦奇。

,。

饮: 潋滟:方:空蒙:亦:欲:相宜: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望:和:磨:司马光,一儿登瓮,。

众皆弃去,,水迸,。

庭:于:没:持:击:所见[ ]牧童,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千里江陵。

两岸猿声啼不住,。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

,闻歌始觉有人来。

答案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生:产生坐:因为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赠送擎:举,向上托君:您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风吹树叶的声音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促织:蟋蟀篱落:篱笆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遥望开:劈开回:回旋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 饮酒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方:正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亦:也欲:如果相宜:合适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远看和: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磨:打磨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庭:庭院于:在没:淹没持:拿击:砸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望洞庭》专项练习含答案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银盘里一青螺。

1.将故事补充完整。

2.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___比作
____________,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__________________。

我能写出这两
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湖光和月光互相映衬,突出了洞庭湖的宁静、柔
和之美
B.诗的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作青螺,写出了湖水的
清澈
C. 这首诗勾勒出一幅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
1.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2.湖面未打磨的镜子平静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光交
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

湖面上没有一丝风,就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3.B
解析:此题考查考查理解古诗的能力。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古诗的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是正确的,但是是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写出君山的清脆,因此B项是错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