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实录)1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时目标:1.认识“庭、未、磨、盘”4个生字,学会“镜、未、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学习1.师生趣味诗句接龙(教师说前一句,学生对后一句),教师根据学生的接龙情况师生共同进行点拨、指导,同时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肯定、表扬,并以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设置悬念。

2.过渡引入:孩子们,刚才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课件出示诗歌)。

3.简单介绍诗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趣味诗句接龙游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诵读故事的兴趣,同时以待学诗句作为契机,自然引入本课所学诗歌。

二、探究交流,感悟诗意1.课件播放洞庭湖月夜风景图片,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引导学生边听边展开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学生交流(仿佛看到了一幅朦朦胧胧的画面……),教师适时引入:孩子们,诗人刘禹锡到底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还是走进诗歌中看看吧。

3.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根据经验读准诗歌的朗读节奏。

4.指名朗读诗歌,教师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齐读诗歌。

5.再读诗歌,试着借助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

6.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通过探究交流或请教老师的方式争取弄明白。

7.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相和”(互相映衬)、“镜未磨”(水面无风,波平如镜),同时在学生对诗歌大意描述的基础上补充诗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影像资料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山水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赞美祖国山清水秀的诗《望洞庭》。

(书写课题,强调“庭”的写法)2.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

自由读,指名读,强调“和,螺”等字的读音指名读,齐读。

2.孩子们你们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谁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呢?再读古诗,读出情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3.同学们,通过读,你能发现作者描写了哪些美景吗?(板书:湖光秋月)三、品词析句感悟美景1.你从哪里感受到湖光和秋月很美呢?“两相和”是什么意思?强调学习方法(注释)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一下“两相和”的画面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形容这样的画面的3.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4.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5.谁能把这种朦朦胧胧的美景读出来呢?指名读、男女读、齐读1.同学们,作者是哪个角度欣赏这样的美景呢?“遥望”:远望。

点题2.请同学们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3.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两句。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庭、潭”等5个生字,会写“镜、未”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这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优美,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悟古诗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略洞庭湖的独特之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洞庭湖的景色。

谈话导入: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诗人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起领略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望洞庭。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理解“和”的意思,感受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的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体会“镜未磨”的比喻,想象洞庭湖湖面平静如未打磨的镜子的景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感受其生动形象的比喻。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景色描写中体会洞庭湖的宁静、优美。

探讨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的巧妙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6.拓展延伸介绍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让学生对比欣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洞庭湖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洞庭》这首古诗,欣赏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今天,我们运用“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三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领略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白帝城独特的美景。

在古诗的王国里,山水诗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继续去领略祖国山水的壮丽和古诗的魅力。

活动意图说明: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

交流学习所得,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将内化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固着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板书设计】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教后反思】【作业设计】【字词小明星】一、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妈妈把盆里的一堆抹.(mā mǒ)布洗干净,然后在手上抹.(mā mǒ)上了护手霜。

2.爷爷年轻的时候开过磨.(mó mò)坊,学过磨.(mó mò)玉器的手艺。

二、读拼音,写词语。

yáo yuǎn yín pán jìng zi( ) ( ) ( )【阅读对对碰】一、先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 镜未磨。

, 一青螺。

1.这首诗是代诗人所作的《》。

2.诗歌从一个“”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和“”是遥望所得。

3.全诗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一面未打磨的镜子,还比作“”,而“”是对洞庭湖中的君山的比喻。

4.读了后两句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二、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背诵小能手】背诵《望洞庭》《早发白帝城》。

《望洞庭》课堂实录

《望洞庭》课堂实录

名师指路---- 《望洞庭》课堂实录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31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31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词典,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洞庭》,并能正确默写。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中美景,想象画面。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师: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郊,岳阳市附近,有著名的岳阳楼,
是我国的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朝晖夕映,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古诗《望洞庭》。

2.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刘禹锡吗?(指名回答,师适当补充。

)。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望洞庭》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望洞庭》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望洞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望洞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望洞庭》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我上了一节关于《望洞庭》的语文课,现在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教学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觉得我在课堂上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提问、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诗文解析时,我通过对比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使他们对诗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写作练习中,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望洞庭》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望洞庭》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文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望洞庭》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望洞庭》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望洞庭》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望洞庭》教学目标和《望洞庭》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望洞庭》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文具等。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 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鉴赏方法,诗句中的意象及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5. 鉴赏古诗:教师讲解古诗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品味。

6. 背诵古诗:学生分组背诵,教师检查,确保全员掌握。

7.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洞庭》2. 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望洞庭》。

2. 摘抄诗句中的美词佳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洞庭湖美景的图画。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 在古诗鉴赏环节,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个别辅导。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古诗三首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4个生字。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中华悠久文化之瑰宝。

那么今天我们就以一首诗走进洞庭湖。

师:出示:洞庭湖图片)师: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师:出示(古诗)生:齐读古诗,纠正读音听读古诗,画出停顿。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有停顿才更能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味道。

请大家听老师读一读这首古诗,并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二、自学古诗师:拿到一首古诗,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意思。

同学们平时都怎样理解?生:一起交流理解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注释的方法自学古诗。

三、理解古诗1、运用自己喜欢的自学方式,自主理解古诗的意思。

2、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并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运用比喻句有什么好处?3、师:谁能说一说,诗人从哪个角来写洞庭湖的?4、明白了诗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洞庭湖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师: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色?师:作者是按从近到远的方位顺序去看洞庭湖,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洞庭湖呢?师:诗人仅用28个字,3个比喻句不仅从不同的方位写出了洞庭湖的美景,而且还生动形象的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

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

三上《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 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目标1.会写左窄右宽的生字“遥、磨”等9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望天门山》《望洞庭》。

教学重难点借助关键词语,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PPT、作业设计教学过程一、单元导读,初读指导明节奏。

1.出示人文主题与单元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祖国,我爱你。

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围绕一个意思写。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第六单元,进入古诗学习,感受祖国壮美山河。

出示整组古诗(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提出这节课学习《望天门山》《望洞庭》。

2. 多种形式认读生词。

中断楚江至于孤帆洞庭镜未磨白银盘铜镜未来3.指名朗读第《望天门山》《望洞庭》。

4.按照划出的四三节奏朗读古诗(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5.引导学生拍手读,强调句末拖音。

6.指导写字“遥”“磨”。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开启新的单元学习,在单元语文要素的指引下,有方向、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中年段识字写字还需要着重指导一二,古诗朗读有明确的指导,学生会朗读得更有趣、更到位。

)二、读懂诗题,整体感知山与水。

1.出示《望天门山》《望洞庭》指导学生解诗题。

2.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1)教师指名交流。

都是写景。

追问:两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两个地方的景呢?都是唐朝诗人。

都是大文豪写的。

追问:李白被称为——“诗仙”刘禹锡被称为——“诗豪”。

题目中有“望”,理解诗题换词理解“望”——“看”。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解释;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秋夜的宁静美景,通过对月亮、湖面、山色等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句的解读、生字词的学习、诗歌背景的介绍以及诗歌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掌握生字词。

2.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正确理解并解释一些较为复杂的诗句;将古诗的学习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望洞庭》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自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诵读: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望洞庭》,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

3. 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5. 绘画: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 诗歌《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重点词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青螺- 诗句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突出意境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望洞庭》。

2. 解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3. 写作:写一段关于洞庭湖美景的短文,不少于100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湖光”、“秋月”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教具,增强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4.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 《望洞庭》古诗插图或视频。

- 诗歌解析资料。

2. 学具:- 学生自备诗歌抄写本。

- 学生自备彩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3.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5.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统编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统编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17《望洞庭》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中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清,一片和谐开篇。

再用“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的朦胧之美。

最后诗人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色调淡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量的诗词积累,但是对于古诗的意境感悟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去感悟,根据诗中的关键词想象画面,从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

3.反复吟诵中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象诗人笔下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湖的画面美,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方法: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准备: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图猜诗,入题1.出示图片,猜诗句:《中国诗词大赛》节目中有这样一个游戏:看图猜诗。

规则就是出示一幅图,选手根据图上的画面猜一句诗,同学们想不想也来挑战?2.出示洞庭湖美景,看到这些画面你会想起哪些词语?3.诗人和你们一样,他望着洞庭湖烟波浩渺的水面,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板书:望洞庭)听,他正在朗诵……二、初读古诗,读顺(识题材,会诵读)1.《望洞庭》是一首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有严格的格律,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

2.回忆我们以前都是怎么学古诗的?谁来交流一下指名说。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写景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重点)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重难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天门山》课时目标1.识记“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3.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展现祖国山水的视频,激发学生情感。

导语: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青山碧水,美不胜收。

不管是巍峨俊秀的名山大川、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圣洁无瑕的雪域高原,处处都有无尽的宝藏。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纵横四海,去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去感受古今文人骚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深情。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集体吟诵。

3.出示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

4.出示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预设:引导学生做一做“望”的动作,从而理解诗题。

“望天门山”,就是说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远望天门山见到的景象。

全诗都是围绕这个“望”字来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默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齐读。

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

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5.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齐读诗歌。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小组讨论。

(1)大声诵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17 -3《望洞庭》 教案1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17 -3《望洞庭》 教案1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六单元17·3《望洞庭》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螺”,正确认读多音字“磨”。

3、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更是秀丽迷人。

谁能给大家分享下在你印象当中最美的景色是哪里? 师∶你最先举起了手,请你先来说一说。

师∶你说你去过苏州园林,听了讲解员对园林的讲解,让你更加的喜欢上那处地方。

师∶你也有想说的,快起来说一说。

师∶你说你去过杭州西湖。

师∶说到杭州西湖啊,老师的脑海中就浮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了。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今天呢,老师同样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处美丽的景色,那就是洞庭湖。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入古诗《望洞庭》。

(板书课题:望洞庭)二、初读师∶现在老师先为大家范读一遍,在范读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重点生字词,并注意划分朗读节奏。

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好了,老师读完了,老师看到很多同学边听边做了标注。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习惯非常棒,老师给你们点个赞。

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啊,老师发现大诗人刘禹锡为同学们设下了关卡,需要我们一一闯关才能够读懂他的这首诗。

师∶那同学们愿意接受他的挑战么? 师∶看到大家都自信满满,那我们现在立即开启第一关,也就是字词关∶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谈谈"螺"字的书写。

师∶现在老师已经把这些生字请到了多媒体上,它们正迫不及待的想跟大家交朋友呢,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师∶哪位小勇士愿意率先读出它们的名字? 师∶你的手举的最快,就请你。

刘禹锡《望洞庭》教学实录

刘禹锡《望洞庭》教学实录

刘禹锡《望洞庭》教学实录刘禹锡《望洞庭》教学实录《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这首诗与其它诗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抓住了月下洞庭最富有特征的湖光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别出心裁地描绘了一幅玉宇无尘、澄静空明、淡雅静丽的洞庭山水美景。

这首诗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走进诗境,体悟诗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的后两句比拟好理解,利用插图,让学生想象一下,较易形成感知,大脑中容易构勒出千里洞庭,青翠君山的画面。

但对前两句的意象可能一时还不能体悟。

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来展开:师:“潭面无风镜未磨”你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未就是──没有,磨就是──磨拭,打磨。

生:湖面上没有风,就像还没打磨的镜子一样。

师: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生:把湖面比作铜镜。

师: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还没打磨的铜镜。

假设有风呢?还似镜子吗?生:有风的话就有波纹了。

师:那又为什么比作没打磨的镜子,为什么不比作已打磨了的镜子呢?(古时的镜子是铜做的)生:已打磨的镜子很亮。

生:已打磨的镜子在月亮照耀下会闪闪发光。

生:已打磨的镜子很光滑。

师:没打磨的镜子呢?生:没打磨的镜子有点粗糙。

生:没打磨的镜子不太光滑。

生:没打磨的.镜子还不能很清晰地照见人影。

师:那你想象一下,这秋月下的洞庭湖不那么光滑,不那么亮,是怎样的风光呢?生:有点模糊。

生:有点看不清。

生:有点朦朦胧胧。

师:对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的风光啊。

假设改成“潭面无风镜似磨,你看又是怎样的景象了呢?生:很亮,有点刺眼了。

师:说得真好,那就不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了,就不和谐了嘛!师:孩子们,这就是(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一片段紧紧扣住“镜未磨”来理解,虽只一字之差,但在辨析、交流、碰撞中,学生一步步走进了诗的意境,真正理解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象,从而体悟到古诗的深层内涵。

这一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相互穿插渗透的又一范例。

最新《望洞庭》教学实录-word文档

最新《望洞庭》教学实录-word文档

《望洞庭》教学实录【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 tán、螺 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⑴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于永正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于永正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于永正教学实录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 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
教学目的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风光。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风光。

教学过程
1.齐读课题?望洞庭?
2.读课文注释一,说说洞庭湖分别位于哪个省?
3.生交流〔洞庭湖湖南省北部〕
4.师:这节课我们就要随着诗人一起走进这些名山大川。

我们说三分诗七分读,我们先来好好的读一读来。

5.请一生读
6.师生合作读,〔师前四个字,生后三个字〕
7.全班齐读,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8.第二首诗也是七言诗,请按照这样的节奏男女生合作读。

〔男先女后,读完换过来,女先男后〕
9.出示课前预习题——“找出两首诗一样之处〞的统计结果
10.望什么意思?〔向远处看〕
11.望哪里?〔天门山/洞庭湖〕
12.李白——诗仙,刘禹锡——诗豪。

13.七言绝句可以按照四三的节奏来读
14.诗中的山和水在哪?
15.师总结:你看这两首诗有山有水,山不离水,水不离山,山水相依。

但是李白侧重写的是什么?〔山〕,刘禹锡侧重写的是〔水〕,这是一样之处的不同。

师板书:山水。

16.两首诗给我们留下的感受一样吗?〔不一样〕
17.望天门山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壮观〕
18.望洞庭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秀美〕
19.四人小组讨论,你是从哪些诗句或是哪些字词当中感受到了这种壮观和秀美?
20.请人读一、二两句,说说从哪感受到了壮观?
生1:天门,天上的门,这个名称感受到了壮观。

生2:天门,从名称上就感受到了很高。

21.师补充:这个天门山有1260米高,相当于你们100个你们叠起来的高度。

你看,天门山高耸入云,连顶都看不到了。

所以……
生:都插到云里去了。

22.天门山高耸入云,高大巍峨。

读出这种壮观。

23.山高耸入云,水怎么样?
生:水像斧子一样,把天门山劈开了。

24.学“断〞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左边就表示丝线,右边表示一把利斧,把这个丝线一段一段的给他截断了。

长江的水就像这把利斧一样,把天门山劈开啦,来,这种感觉有没有让你感受到壮观呐?
25.一个“开〞,一个“断〞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高大,水的力量。

来,让我们想象画面读。

26.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个“回〞又让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天门山就像两扇门,宏大的门把滚滚的长江水给阻挡住了。

你看水拍打着悬崖,激起了千层浪,发出了阵阵轰鸣。

这种感觉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

27.当李白披着霞光,乘着一夜小舟顺流而下的时候,他眼前又出现了这样的景象,谁来读?〔多生朗读,读出壮观〕
28.“两岸青山相对出〞什么感受?〔生:比美,对话,比力气〕
29.看视频理解“出〞。

〔小船顺流而下,你看两岸的青山向我们迎面的扑来啦。


30.请多生读出壮观,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

31.一个“出〞让本来静立的山……〔活了起来,动了起来〕
师:你就是李白的知己。

你读懂了李白。

32.师生合作读。

师:你看,面对着这样友谊的青山,李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33.你发现了吗?诗中所有标红的字都是……〔动词〕
师:看这些动词,把山和水写活了,让山和水有了生命,有了气势,所以才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好。

那么刘禹锡又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这份秀美的呢?谁来读这两句诗?〔请两生读〕
34.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天上一轮明月,与湖光交相辉映,真是美不胜收啊。

35.谁再来美美的读读?
36.为什么要把潭面比作未打磨的镜子,比作亮堂的镜子不好吗?
师:因为是晚上啊,孩子们你看,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上看上去是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这种感觉就是……〔潭面无风镜未磨〕。

37.你看,如此贴切的比喻,这样的美景被摄影师就定格在了镜头里。

这样的美景在诗人的笔下是这样描绘的。

谁来读?
38.那是一种朦胧的美。

孩子们假如有一天你就站在这样的湖边,看到了这样的一幅美景,你也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湖光秋月两相和,谭面无风镜未磨〕
39.你看,就是这样贴切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中有话,话中有诗。

像这样的写法在这首诗当中还有吗?比喻的写法。

师:把又大又圆在月光下闪着荧光的洞庭湖比作白玉盘,把湖中的那绿树葱葱的君山比作是青螺。

这样的形状,这样的颜色组合在一起,就像两件精巧的工艺品。

我说完美太美了,来美美的读一读。

40.知道君山和洞庭湖有多大吗?
41.洞庭湖可是被称作八百里洞庭,它的面积为2579.2平方公里,相当于130个西湖。

君山有多大面积?君山为0.96平方公里,它相当于我们普通教室的24个,你们上课的教室那么大。

42.你看这么大的湖,这么大的山,却被诗人比作了餐桌上的白银盘里的小青萝,你有什么感受?〔夸大/诗人像巨人一样——诗人有宽广的胸怀〕
43.把这么大的东西比作这么小,是为了凸显洞庭湖的什么?
师:你看诗人采用这种化大为小的神奇的夸大的比喻,是为了让我们感受这份秀美。

44.孩子们,你们真会读诗。

好,你看两首诗都是写山写水,但是因为诗人抓住了他们不同的特点,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让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接下来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去体会诗人的这份赞美之情。

假如你已经会背的,那你就背。

假如不会的可以看书好吗?望天门山……〔配乐:平湖秋月〕
45.端正默写或抄写?望天门山?中自己最喜欢的诗句。

〔提醒“断〞的书写〕
46.展示同学作品
总结:我们不仅要把诗写在纸上,更要记在我们的心里,希望这样的美景永远留在我们的身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