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效果导向及其实现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来源:中国人大网 2018年8月31日 19:42:15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标准、普查和监测第三章预防和保护第四章风险管控和修复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农用地第三节建设用地第五章保障和监督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土壤污染防治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第三条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污染的义务。

土地使用权人从事土地开发利用活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土壤污染,对所造成的土壤污染依法承担责任。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负责。

国家实行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内容。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

第七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措施

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措施

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措施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治理土壤污染,以下将就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措施做详细介绍。

一、政策法规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作为治理土壤污染的法律依据,强调了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等原则,对土壤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规支持。

此外,政府还颁布了《土壤环境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法规,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二、监测评估为全面了解土壤污染状况,我国建立了国土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开展土壤污染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通过密集的监测网络和高效的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为有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修复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我国积极开展土壤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

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修复技术手段,如土壤热解、修复植物等,通过技术手段改善土壤质量,减少环境风险,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产业转型政府鼓励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向清洁生产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土壤污染源头。

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激励,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为减少土壤污染提供了长期解决之策。

五、社会参与我国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土壤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组织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提升,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总而言之,我国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土壤环境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保护土壤环境出一份力,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

土壤污染防治保障措施及治理方案

土壤污染防治保障措施及治理方案

土壤污染防治保障措施及治理方案引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但由于过度利用、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工业废弃物排放以及化学品的不当使用等原因,土壤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此,本文将探讨土壤污染防治的保障措施及治理方案,旨在保护土壤的质量,确保人们的生态环境安全。

一、制定严格的土壤环境标准制定严格的土壤环境标准是保障土壤质量的基础,确保国家与地方对土壤污染的监测和管理具有统一的标准。

这包括设定合理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准确划定不同类型的土壤环境质量限值与阈值,并建立定期更新监测数据的机制。

二、完善土壤污染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监测网络是及时掌握土壤环境状况和污染程度的重要手段。

需要增加土壤监测站点数量和布局,重点监测农业、工业、城市和采矿等潜在的土壤污染源,并采用科学手段进行土壤污染物的监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三、推广绿色农业和循环经济模式农业生产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为减少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等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需要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

如加强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推广,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的使用,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作为资源。

四、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措施工业废弃物的排放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加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与监管,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高效的治理技术,确保工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处置。

同时,应加强对建设项目及企业的环境管理,防止污染源的扩散和渗漏。

五、加强土壤修复与治理技术研发针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需要加强土壤修复与治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修复技术的集成应用,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利用和植物修复等生态修复技术的推广。

同时,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长期监测,确保修复效果符合安全要求。

六、加强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意识和参与程度,培养社会普遍关注土壤污染的环保意识。

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理土壤污染。

一、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针对土壤污染问题,国家应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土壤保护法律和法规,明确土壤环境的保护责任和相关处罚措施。

政府还应推出一揽子的政策措施,为土壤环境治理提供支持和激励,鼓励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

二、加强农业管理农业是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农业管理是防治土壤污染的关键。

首先,农民应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按照使用说明正确施用,避免过量使用导致残留。

其次,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肥力。

此外,科学制定农田休耕制度,合理轮作农作物,以减少土壤的疲劳和劣化。

三、加强工业监管和治理工业活动是土壤污染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工业监管和治理是必要的。

首先,要建立健全工业企业的环境监测和排污监管制度,强化对排放情况的监督检查,严禁非法倾倒和随意排放有害物质。

其次,加强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处理,采用科学的处理技术和设备,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

四、推广土壤修复技术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需要采取修复技术来恢复其功能和生态价值。

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多种手段。

例如,利用植物的修复能力,通过植物修复技术将有害物质转化、减少或吸附,恢复土壤的健康状况。

此外,也可以利用生物活性炭、菌剂和吸附剂等物质进行修复,以减少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五、加强监测和评估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壤污染问题,需要加强土壤监测和评估工作。

建立土壤监测网点,定期对农田、工业区和污染源周边区域的土壤进行采样和监测,掌握污染情况和变化趋势。

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和土壤环境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防治土壤污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参与。

只有通过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加强农业管理、加强工业监管和治理、推广土壤修复技术以及加强监测和评估,我们才能有效地防治土壤污染,保护土壤资源,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土壤污染防治法解读

土壤污染防治法解读

土壤污染防治法解读土壤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化工厂、农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土壤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我国于201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了《土壤污染防治法》。

本文将对该法进行解读,详细介绍其主要内容和实施意义。

一、土壤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1. 法律适用范围:土壤污染防治法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土地资源和土壤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预防、控制和修复土壤污染。

2. 定义和分类:法律明确了土壤污染的定义,并对土壤污染进行了分类,分为农业面源污染、工业面源污染、城市面源污染和自然源污染。

3.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法律规定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的限制排放标准进行了明确,以保护土壤环境质量。

4. 排污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强调了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取得土壤污染排放许可证,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土地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5. 土壤污染调查和监测:法律要求制定土壤污染调查监测计划,加强土壤污染源调查,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

6. 预防与治理措施:法律规定了预防与治理土壤污染的措施,包括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推动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农药、化肥的安全使用等。

7. 法律责任:法律明确了对违反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对违法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处罚力度。

二、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意义1. 加强土壤保护和修复: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将有力地推动土壤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开展,通过加强管理和监测,减少土壤污染源的排放和扩散,促进土壤的恢复和修复。

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土壤污染防治法通过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引导合理的土地利用,减少高污染产业对土壤的影响,促进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 保护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将有效保护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减少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正文:----------------------------------------------------------------------------------------------------------------------------------------------------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良好人居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开展土壤基础调查、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强化污染源监管、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组织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土壤环境面临严峻形势。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土壤污染防治的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意义重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

2024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2024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2024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起草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防治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土壤污染的挑战,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制定了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1. 制定和完善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土壤保护政策体系。

2.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提高土壤修复效率和技术水平。

3. 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

4.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减少土壤污染产生和扩散。

5. 提升社会公众的土壤环境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的良好氛围。

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措施1. 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力度,推动土壤修复技术应用,优先治理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

2. 建立健全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土壤污染风险。

3. 推动技术创新,加强土壤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土壤修复效率和效果。

4.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土壤污染物的排放。

5. 加强土壤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升社会公众对土壤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关注度。

6. 建立全国土壤环境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土壤环境数据共享和统一管理。

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评估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土壤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和执行效果。

2. 推动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实施,达到治理效果,改善土壤质量。

3. 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提高土壤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增强社会公众对土壤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的良好态势。

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土壤污染防治的力度,不断完善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土壤修复技术水平,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保护氛围,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生存的土壤,保障地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法对土壤污染的治理

环境保护法对土壤污染的治理

环境保护法对土壤污染的治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环境保护法。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法对土壤污染的治理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也是治理土壤污染的法律基础。

其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污染者负责、资源综合利用、公众参与等。

这些原则的制定和强制执行使得治理土壤污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预防为主是环境保护法的核心原则之一,也是治理土壤污染的基本出发点。

环境保护法要求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进行项目规划和决策时,要考虑土壤环境影响,采取预防性措施,减少土壤污染的发生。

另外,环境保护法还规定了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新项目和规模较大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其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污染者负责原则是环境保护法的又一重要原则,也是治理土壤污染的重要手段。

根据这一原则,任何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的单位或个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进行相应的修复和补偿。

此外,环境保护法还规定了污染物的责任追溯制度,要求污染者对其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准确记录和报告,以便相关部门能够对其进行监管和追责。

二、环境保护法的具体措施环境保护法还规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以治理土壤污染。

其中,对于土壤污染的监测和评估,环境保护法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对重点区域和污染源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了解土壤污染的现状和趋势,为制定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土壤污染的防控方面,环境保护法要求各级政府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并加强土壤污染的预防和整治。

对于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土壤污染,要采取限制和禁止使用土壤的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土壤的进一步受污染。

同时,环境保护法还规定了土壤修复的具体要求和程序,鼓励利用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技术手段,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和恢复。

三、环境保护法的意义和挑战环境保护法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土壤污染防治法规

土壤污染防治法规

土壤污染防治法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土壤污染对环境、农田和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一、土壤污染防治法规综述1. 土壤环境保护法土壤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以土壤保护为主题的立法。

该法规定了土壤保护的基本原则、责任主体和管理措施。

它要求减少和防治土壤污染源,开展土壤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并强调生态修复和监测评估的重要性。

然而,尽管土壤环境保护法在法规制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执行和执法力度上仍存在不足。

2. 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土壤污染的法规。

该条例规定了土壤管理、监测评估、污染源控制、修复治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它明确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对严重的土壤污染行为进行了法律制裁。

然而,条例的实施情况也面临诸多挑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测手段制约了其有效性。

二、土壤污染防治法规的评估与展望1. 有效性评估土壤污染防治法规至今已经实施多年,一些研究机构对其进行了评估。

研究发现,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壤环境质量,减少了污染排放。

然而,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如监测手段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强等问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加强法律和行政手段的配套措施。

2. 发展方向展望在土壤污染防治法规的发展方向上,有几个关键点需要考虑。

首先,应加强对土壤污染源的管控,特别是工业和农业活动等重点领域。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的土壤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监测评估、修复治理和污染防控等方面。

此外,应提高相关法规的实施力度,提升执法效果。

三、国际经验借鉴1. 欧盟土壤保护指令欧盟土壤保护指令是欧洲国家进行土壤保护的重要法规。

该指令要求成员国建立土壤保护策略和监测网络,控制土壤污染源,进行修复和复肥工作。

欧盟的土壤保护指令体系相对完善,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环境法中的土壤污染治理政策

环境法中的土壤污染治理政策

环境法中的土壤污染治理政策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多,土壤污染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难题。

为了保护土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各国纷纷制定了土壤污染治理政策。

本文将介绍环境法中的土壤污染治理政策,并探讨其实施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土壤污染治理政策的重要性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工业废料以及废弃物的不当处理等原因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不仅对农作物生长和食物安全造成威胁,还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人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土壤污染治理政策至关重要。

二、土壤污染治理政策的形成各国在制定土壤污染治理政策时,通常参考国际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一般而言,土壤污染治理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包括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制定监测标准和方法,并定期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这有助于准确掌握土壤污染程度,为后续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土壤质量标准:制定适用于不同用途的土壤质量标准,根据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进行分类管理,确保土壤的健康与安全。

3. 加强源头减排措施:加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防控措施,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和使用,减少土壤污染源。

4. 实施土壤修复和治理措施: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受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和治理,恢复土壤功能,并减少人类与土壤污染物接触的风险。

5.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制定与土壤污染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构,加强对土壤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

三、土壤污染治理政策的实施效果各国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日本通过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法,建立了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和修复机制,有效减少土壤污染,提高土壤环境质量。

中国也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加强了土壤环境监测和修复工作。

环境法中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

环境法中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

环境法中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土壤污染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并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本文将探讨环境法中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以期对现状有更深入的理解。

土壤污染的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环境法中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措施、污染物监测与管控、土壤修复和责任追究。

首先,预防措施是土壤污染治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环境评价制度、建立土壤环境保护纲要等措施,预防土壤污染的发生。

政府可以颁布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或避免对土壤的污染。

企业应当按照环境法律的要求,制定并执行环境管理措施,有效控制土壤污染。

其次,污染物的监测与管控是治理土壤污染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掌握土壤污染的情况。

对于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可以采取定期监测、在线监测等手段,确保土壤环境的质量。

同时,政府还应采取合理的管控措施,限制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控制土壤污染的扩散范围。

第三,土壤修复是治理土壤污染的关键环节。

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手段,恢复受污染土壤的功能和环境价值。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修复标准和技术规范,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推动土壤修复的研发和应用。

企业应当承担修复责任,按照规定进行土壤修复,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最后,环境法中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还包括责任追究。

对于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政府可以建立严格的行政处罚制度,加大对土壤污染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公众也应积极参与环境监督,提高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度。

综上所述,环境法中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预防措施、污染物监测与管控、土壤修复和责任追究等手段,才能有效地治理土壤污染,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污染严格管控工作方案

土壤污染严格管控工作方案

土壤污染严格管控工作方案【篇一】土壤污染严格管控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清洁土壤行动计划》,按照《人民政府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农用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方案》,为了保护和改善全耕地环境,进一步增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改善全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和农产品安全,促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结合我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十九大推动绿色发展为导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强化耕地土壤污染管控和治理修复”为重点,以生产力持续提升、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目标,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为前提,以保护耕地资源、治理环境污染、修复农业生态为手段,推动农业发展方向绿色转变,建立耕地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有机结合,提升农业生态文明水准,保障我耕地土壤资源永续利用。

二、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一)工作思路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及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为基础,以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的根本出路,促动农业生产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增强科技支撑,创新体制机制,逐步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和第三方治理,探索建立场化、多元化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生态补偿机制。

(二)主要目标到2021年,完成全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主要内容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积极展开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摸清耕地污染底数,全面推动分级管理,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积极推动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改善土壤污染状况。

探索通过水肥调控、生物调控、钝化调控等措施,支持实现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土地污染防治法

土地污染防治法

土地污染防治法土地污染防治法是为了保护土地环境和人民健康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它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土壤污染的治理和防控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该法依法保护土地资源,预防和牢牢控制污染,促进土地资源的持续合理利用。

下面将详细探讨土地污染防治法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和前景。

一、制定背景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土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土地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

因此,为了解决土地污染问题,保护土地环境,维护人民健康,土地污染防治法得以制定。

二、主要内容土地污染防治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建立土地污染防治的法律框架。

该法规定了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土地污染防治中的义务和责任,确立了土地污染防治的目标和原则。

2. 加强土地污染的监测和评估。

土地污染防治法要求建立土地污染监测网络,对土地污染进行及时监测和评估,为土地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制定土地污染防治计划。

土地污染防治法要求政府根据土地污染的具体情况制定土地污染防治计划,并加大对污染严重地区的重点治理力度。

4. 加强土地污染风险管控。

土地污染防治法要求加强对土地污染的监管,加强土地使用权的管理,防止破坏土地生态环境和滥用土地资源。

5. 加大土地污染治理力度。

土地污染防治法要求对已经受污染的土地进行治理,采取相应措施修复受损的土地,恢复土地的功能和价值。

三、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在实施土地污染防治法的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挑战:1. 资金不足。

土地污染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财政预算的限制,资金供给可能不足。

2. 技术难题。

土地污染的治理需要高技术含量,有些污染物的治理技术还比较落后,需要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

3. 部门协调不力。

土地污染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协调不力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4. 法律执行不到位。

土地污染防治法的执行需要有严格的法律监管和执法机制,如果执行不到位,可能导致法律效果不佳。

土壤污染防治法规

土壤污染防治法规

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引言:土壤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保护土壤环境对于维护人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地防治土壤污染,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法规、规程和标准,以规范土壤污染的治理和管理。

本文将围绕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展开论述,包括基本原则、监测与评估、治理与修复、立法与管理等多个方面。

第一节:基本原则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依法管理。

土壤污染防治应从源头控制入手,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土壤受到污染。

同时,必须实施综合治理,采取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各项措施以达到最佳效果。

土壤污染防治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管理,重视立法与管理工作,确保土壤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

小节一:监测与评估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估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环节。

各国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方法,以确保监测与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流动监测,可以通过采样、样品分析等手段获取相关数据。

评估则是根据监测数据,综合考虑土壤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等因素,对土壤污染情况进行评价。

小节二:治理与修复治理与修复是土壤污染防治的核心任务。

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和修复措施。

常见的治理与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改良、重金属迁移转化、土壤修复剂的应用等。

治理与修复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并确保治理与修复后的土壤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小节三:立法与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法规的立法与管理对于确保土壤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不同国家对土壤污染防治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立法工作应重视立法原则、立法过程和立法效果等方面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法规和标准。

管理工作涉及监管、执法、宣传等多个方面,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

结语: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对于保护土壤环境、维护人民健康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应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加大立法和管理力度,同时加强监测与评估、治理与修复工作,推动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土壤污染控制法规

土壤污染控制法规

土壤污染控制法规介绍土壤是我们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控制和治理土壤污染,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土壤污染控制法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土壤污染控制法规,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实施效果。

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是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法规,旨在防止土壤污染的发生、控制和修复已经发生的土壤污染。

该法规严格规范了土壤污染的预防、监测和管理措施,对于土壤污染的防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相关法规的名称和内容有所差异,但基本原则大体相同。

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一部重要的法规,该法规的制定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土壤环境。

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不得损害环境质量。

该法规对土壤污染的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了土壤污染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是规定污染物排放限值的标准,包括土壤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根据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污染物排放标准可以有所不同。

这些标准规定了不同行业和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以及相应的监测和管理要求。

通过制定和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污染的发生和传播。

土壤污染修复管理办法土壤污染修复管理办法是规定土壤污染修复工作的管理办法,包括修复技术和修复项目的评估、实施和监测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土壤污染的程度和性质,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并进行有效的监测评估,以确保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土壤污染修复管理办法的实施,可以实现土壤污染的有效治理和修复。

重要性和实施效果土壤污染控制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土壤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法规的制定可以提高人民对土壤污染问题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其次,法规的实施可以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防止和减少土壤污染的发生。

此外,法规的实施还可以促进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措施

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措施

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措施近年来,土壤污染成为了我国环境保护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数据,我国地表总面积的16.1%受到严重的土壤污染,其中污染超标地区的面积高达3.3%,而这些地区多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这对我国的环境和民生影响不容小觑。

因此,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事业也日渐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在政策和措施上也逐步得到了加强和完善。

政策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一些重要的法规文件,包括《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土壤污染考古工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这些文件为治理土壤污染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行动指南。

特别是,2016年颁布施行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设置了土壤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责任,明确了污染源头防治、土壤环境监测和修复、污染风险管控等一系列土壤污染防治的实施方法和措施,可以说是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工作中的重要里程碑。

除此之外,党和政府还在制定一系列支持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和计划,例如近年来频频提到的“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土壤污染治理进程的开展。

在具体行动上,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土壤环境调查评价、制定污染防治和修复方案实施工程修复等一系列行动,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首先,要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对重要的土地资源和农产品实施严格的监管,确保土壤污染的治理和农产品质量的安全。

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重视劣质土壤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无污染土地开展农耕生产,不能利用已被污染土地进行农作物的生产,并定期检测农产品的质量,及时发现问题而予以处理,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其次,重点对重污染区域治理以及现存着污染风险的地区,实施工程修复,例如选用群落重构、土壤改良、渗漏液堵截和尽量原位修复等方法,实现污染物减轻或清除及土壤功能恢复。

在土壤修复方面,我国也逐步建立了一套技术规范和方法官方上述法律条例作为基石,开展步入新的阶段。

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实施与效果评估研究

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实施与效果评估研究

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实施与效果评估研究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关注焦点。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积极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致力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本文将以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实施与效果评估为研究主题,探讨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实施策略以及评估方法。

一、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土壤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是非生物和生物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介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危害食品安全,而且还会影响到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已成为我国当务之急。

二、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的实施策略1.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

政策法规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土壤污染防治的实际需求,确保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2.土壤污染源治理加强对土壤污染源的监管,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地,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减少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3.土壤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建立健全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风险评估。

通过对土壤污染状况的全面了解,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降低农业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5.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同时,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水平。

三、土壤污染防治项目效果评估方法1.指标体系的建立建立科学、完整的土壤污染防治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土壤污染程度、土壤修复效果、政策法规实施情况等多个方面。

2.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环境法中的土壤污染与治理措施案例分析

环境法中的土壤污染与治理措施案例分析

环境法中的土壤污染与治理措施案例分析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法作为保护和治理环境的重要法律工具,对土壤污染的治理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环境法中的土壤污染与治理措施,以期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案例一:某地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某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由于周边工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物质,导致该地农田土壤出现重金属污染问题。

当地政府依照环境法的相关规定采取了以下治理措施。

首先,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环保部门,负责监测和治理该地区的土壤污染问题。

他们采集了大量土壤样本,并委托专业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确定了土壤污染的范围和程度。

其次,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规定了土壤中重金属物质的含量限值。

对于超标的农田,政府实施了限制耕种措施,暂停种植农作物,以避免重金属物质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

此外,政府积极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减少排放。

针对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政府要求企业进行配套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并加强监管力度,对违规排放行为进行严肃打击。

另外,政府还开展了土壤修复工作,通过添加特定的修复剂,促进土壤中重金属物质的迁移、转化和稳定化,使其达到环境标准要求的安全水平。

通过以上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实施,该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和治理。

案例二:某工业园区的化工废料处理某工业园区的化工企业长期存在废弃物的不当处理问题,导致土壤污染严重。

当地政府根据环境法的相关要求采取了以下治理措施。

首先,政府责令该化工企业立即停止不当处理废弃物的行为,并进行整改。

企业需要配合专业的废物处理公司,采取规范的废物处理措施,确保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以减少对土壤环境的进一步污染。

其次,政府对该企业进行罚款,并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对于违法违规的行为,政府没有容忍的余地,并通过法律手段对企业的行为进行严肃惩处,以起到震慑作用。

此外,政府鼓励该园区的其他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加强废物处理的监管和执行力度。

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总结

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总结

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总结2024年,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综合治理、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完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下面对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行总结,具体如下:一、政策法规体系完善2024年,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的出台对于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家在立法上更加注重对土壤污染的预防和防控,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法规,包括《土壤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

这些法规的出台,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为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二、综合治理成效明显2024年,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采取了综合治理的方式,通过整合各方力量,集中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投入,加强了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土壤污染治理行动,对污染程度较高的区域进行了集中治理。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我国许多污染严重的区域的土壤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修复,土壤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三、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明显2024年,科技创新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进步。

一方面,科技创新推动了治理技术的创新,例如土壤修复技术、土壤监测技术等,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工具和方法。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也带动了土壤污染防治装备的更新和升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2024年,我国在土壤污染防治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和成果。

四、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2024年,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资金保障。

同时,政府还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吸引外商投资等方式,壮大了土壤污染防治产业发展的资金规模。

这些资金的投入,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推动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一、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总结1. 2024年土壤污染现状分析在2024年,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工业污染、农业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等方面。

不同地区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超标的情况较为普遍,给农田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 2024年工作亮点2024年,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取得了一些成效。

各级政府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加大了对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的监管力度,推广了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模式等。

3. 不足之处及反思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仍面临诸多挑战。

存在着执法监管不力、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监督力度,提高治理效果。

二、2024年工作计划1. 制定更严格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2024年,我们将加大对污染源头的治理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监管体系,规范土壤污染排放行为,努力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2. 推动土壤修复工程在2024年,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土壤修复工程,加大对受污染土地的修复力度,采用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技术手段,努力恢复土壤生态功能,提高土地质量。

3. 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管理农业是重要的土壤污染源,2024年,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管理,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倡导有机种植,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2024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土壤污染的认识和环保意识,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5. 加强科研技术支持在2024年,我们将加强科研技术支持,推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升工作效率,加快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程。

结语2024年是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努力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效果导向及其实现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规制形势以及具体的规范内容,坚
持立法的效果导向,要对控制土地污染物的源头,调整废弃物以及废水的排放制度,并要实现食品安全以及居住环境安全的效力,并且要挣脱现行法律的效果桎梏,对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效果导向应当注重保持土壤的质量。

保障国家以及社
会和阶层的权利,明确土壤各层次的权利属性,不断提升土壤的权利结构。

关键词: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效果导向;实现渠道
随着我国工农业的持续发展,使得土壤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对生态环境。

公众健康以及食品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土壤污染的现状以
及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并明确土壤污染的源头,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条文就显
得十分迫切了。

但是,根据我国土壤的发展情况以及污染程度,针对性地制定污
染的防治立法的困难就比较凸显,首先是对立法模式的争论,是沿用水污染的防
治立法还是对城市土壤和农村土壤进行分级立法是目前比较有争议的话题。

1、解读土壤污染现状的法律意义
土壤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存在的污染物超过了土壤自身的承受能力。

根据某
地土壤污染的防治规定中对土壤污染物的概念是这样表述:土壤的各层性质由于
某种物质的侵入而发生较大的改变,降低土壤的实用性,并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生
态环境,使土壤产生严重的质量恶化。

该表述中虽然没有明确某种物质的具体范围,但是这透漏出土壤污染的源头是独立存在的。

此种立法方式实质上是借鉴了
水污染防治的相关条文,但是本人认为,法律上对于土壤污染的概念表达应当包
括以下方面:
1.1明确土壤污染源
首先明确土壤污染的主要源头,获得公众选择的污染源分别是化学原料、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等物质。

但是在保护土壤环境的相关内容上,由于外源导致土壤
污染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造成土壤污染还具有其他的原因,例如地理持续
衰退,水土严重流失等情况,所以法律上对于土壤污染的概念表达应当是:污染
型土壤的质量受损。

1.2法律上对于土壤污染源的评价具有二重性。

工业废水以及化学原料的未处理排放导致土壤质量受损,但是也存在处理之
后的工业各种排放物降低土壤的质量,这就形成了合理排污导致土壤遭受污染。

因此对于土壤污染立法也应当针对合法排放这一问题设置相关条文。

1.3确定土壤污染的防治责任者应当结合土壤的污染源头以及原因入手。

关于土地污染源不仅存在时间的较大跨越,也存在一定的空间跨度,这就增
加了确定责任主体人的难度。

此外,污染的土地也存在城乡之分,城市土地占用
主要在于工业和建筑,农村土地占用主要在农田以及建设,这就很难以统一标准
来衡量土壤污染情况。

2、确立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导向
对于土壤无污染防治的立法只能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土壤污染,并需要对立
法导向进行科学指引。

立法导向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2.1明确立法导向的三大要素
首先要详细了解和掌握我国土壤污染现状,明确没有涉及到的防治环节,并
反思制度下的土地污染防治为何没有得到该有的反馈,对于没有涉及到的防治环
节进行专门立法。

对于立法导向的内容,既要强化和不漏现行的法律体制漏洞,还要对土壤污染进行规范倒逼。

我国现行的土壤防治立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农业政策中涉及的土地管理内容。

我国对于城乡土地的用途做了规范调整,禁止有污染性质的企业搬移,实行监测和评价农耕营地,并且严格控制污水浇灌等政策;提升农田质量的保护措施,并不断提升农业土壤的有机质。

(2)科技用土。

加大土壤肥料的培育力度,并优质土壤进行肥力保护,治理污染土壤,并在环保产业中实施土壤修复技术。

针对土壤污染源头制定对应的处理工程,并不断调理土壤的性质。

(3)城市规划用土内容。

在最求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对于开发力度较大的城市制定针对性的土壤防治条例;对于老旧工业区的迁移以及主体功能区改造等方面,也有相关的政策扶持,例如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等具体措施。

2.2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应当坚持效果导向
指引土壤污染立法的基础在于土壤污染的现实,因此立法导向应当按照土壤污染现状和土壤污染的发展风险。

所以,在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时需要坚持以下几个效果导向:
(1)立法要针对污染治理的内容展开,不能过度追求形式主义,必须严格按照土壤污染的现状,制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不仅要包括探究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性,还要包括现行法律中对于土壤污染源的治理,并建立关于防治出现水土流失以及地力退化等相关制度。

为了避免出现重复立法的窘状,应当将重点放在如何保持土壤质量方面。

(2)立法应当围绕控制土地污染风险展开,在进行新制度的建立时,不能将重点放在条目的繁杂性,而应当注重社会各界对新立法制度的实行反馈,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执法不严,缺乏较高的各种参与度,强化制度中的薄弱部分。

(3)新型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也应当注重社会安全问题,提升土地源食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并以此作为新立法实效性的检验准则。

在设计和实施新立法时,注重社会各界对于食品安全以及生活质量的反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法律的保护功能。

3、实现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效果导向
效果导向能够使新立法将中心工作放在土壤防治的实效性上,土壤治理的效果不单单是指改善土壤污染的现状,还包括处理自然因素以及排污行为导致的土壤污染问题。

3.1注重土壤质量的立法
首先需要制定土壤质量的标准,任何行为都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执行。

不仅要限制土地资源使用者以及排污者的行为。

不仅仅限于立法的书面制度,还要明确执行力的时效性,如果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个人行为导致的土壤污染,仅仅追求个人行为而没有注重当权者的不作为。

因此,在对土壤污染进行立法时不能沿用传统的立法思想以及责任追究体系,而是按照社会各界行为导致的土壤污染武器设定土壤质量的底线,不仅包括对个人行为的控制,还应当强化当权者对于土壤保护的法律责任。

3.2以保持土壤质量为中心义务体系
(1)私人用地应当承担土壤质量不降低的责任。

对于企业排放污染物应当制定针对性地立法,主要围绕禁止性规范的内容:所有土地使用者都需要棒针土壤质量不降低,不能提升用地的污染现状,对于违反规定者,可以对其用地进行收回,并对其进行眼里出发。

(2)应当分情况应对土壤的历史性污染。

对于农田用地的污染,在维持土壤质量的现状条件下,将农业扶持政策与提升土壤的质量联合的起来,这样有利于农业用地的多样化发展,还能使土壤的治理改变为农民的非农就业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民的收入。

对于老旧的工业用地,政府应当对其进行土壤修复治理资金的扶持,明确受资企业的土壤治理责任。

4、结束语
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需要国家以及社会各个阶层都参与其中,一方面能够提升立法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社会公众对于政府工作的积极性,既检验了政府的执行能力,又使得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有法可依,这样从制度上降低土壤污染的严重性。

参考文献
[1]王有强,董红.我国农地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22):150-154.
[2]刘畅.论土壤污染防治中的公众参与的保障——基于《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对公众参与的规定[J].法制与社会,2017,01(25):39-40.
[3]本刊讯.农业部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意见[J].中国猪
业,2017,03(12):20.
[4]王水,蔡安娟,曲常胜.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土壤环境安全——《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解读[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7,02(11):1-5.
[5]本刊讯.农业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J].中国农技推广,2017,04(21):23-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