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丛林的禅修与管理制度
禅修班规章制度范本
禅修班规章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禅修班的正常秩序,保障学员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禅修班全体学员,以及参与禅修班活动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禅修班的管理工作,应遵循民主、法治、科学、文明的原则,尊重学员的合法权益,维护禅修班内的和谐氛围。
第四条禅修班内所有学员应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产,维护禅修班的荣誉和利益。
二、禅修班日常管理第五条禅修班上课时间,学员应准时到达禅修室,并保持手机静音,以免影响他人修行。
第六条禅修期间,学员应保持正念,专注于修行,不得私下交谈,不得随意离开禅修室。
第七条禅修班内应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不得播放音乐、视频等影响他人修行的声音。
第八条学员应爱护禅修班内的设施,不得随意损坏,不得占用公共设施。
第九条禅修班内应保持整洁,学员应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不得乱丢垃圾。
第十条禅修班应定期组织活动,如禅修讲座、禅修分享等,以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三、禅修班纪律处分第十一条对违反本规章制度的学员,禅修班有权进行批评教育,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十二条纪律处分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第十三条学员对禅修班的纪律处分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禅修班应认真听取学员的申诉,并做出公正的处理。
四、附则第十四条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五条本规章制度的解释权归禅修班所有。
通过以上规章制度,禅修班可以更好地维护正常的修行秩序,帮助学员更好地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希望每个学员都能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共同维护禅修班的和谐氛围。
百丈清规丛林二十要则
百丈清规丛林二十要则百丈清规丛林二十要则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出家的条件和方法(一)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以及国家相关规定。
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佛制可通融),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有的地方不要)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 四肢齐全(佛制)。
(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佛制)。
(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佛制,病好了可以出家)。
(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
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 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佛制,债务还清了可以出家)。
(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 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
(指遭警方通缉者。
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佛制可通融)7. 沙弥年龄不小于7岁(佛制),沙弥年龄不小于17岁(政府)。
(佛制年满二十受大戒,不满二十的可以出家做沙弥。
出家年龄没有上限,佛在世时有一百二十岁才出家受戒的。
但是最少要生活能够自理,有能力修学受持戒律,否则不许出家。
)8. 精神健全(佛制,病好后可以出家)。
(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
禅林规范的与典故
总之,“百丈清规”的制订,为禅门创造一个秩序井然的良好修持环境,同时也为禅宗取得独立地位,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宗派。特别是“普请法”的制订,使僧团完全摆脱印度佛教的生活模式,得以在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流传千古。
1、精神方面:“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时,皆以“不立佛殿,唯树法堂”为施设原则,彻底的将禅行者直接引向内心的修证。
2、领导方面:尊“长老”为一寺之主,相当於“住持”,必须道高腊(戒龄)长,具道眼者,方堪担任。“长老”以下,设十寮舍,以安置全寺僧众,并各请“首领”一人,及“职事”数人,网维僧众生活,领导大众修行。后世“丛林四十八单”的形成,即源於此。
(一)唐宋禅门规范的基本内容——百丈清规
中国禅林中,具有组织、规模的禅林规范,始於马祖道一(西元七零九-七八八年)。他的弟子百丈怀海,更秉承师志,以超然见地与恢宏器度,背负“破戒憎”的辱骂、毁谤,大力阔斧的改制,始有中国佛教丛林制度、清规的产生,故称“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的制订,对后世中国佛教的影响非常深远,且具划时代意义。一者,直接推动禅宗的发殿;二者,间接的影响其他宗派制度;三者,为中国文化注入新内涵——礼仪、社会法规等。今日,“百丈清规”原文早已散失,唯有从现存的《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禅苑清规》及《敕修百丈清规》,还可略知大要。兹略述其精神、内容如下:
虽然禅师与我们吃同样的食物,呼吸同样的空气,然而禅师可以做的事,凡人未必可以做;禅师可以说的话,凡人未必可以说,这说是“证量”有无的差别。
南泉斩猫,究竟犯杀生戒否?一般人见此公案,通常会生起这样的疑问——这就是“凡情知见”,凡夫就是被这种“凡情知见”闭住了清净的心性。其实在南泉心中,并无杀与不杀的情见,他只是把刀与猫用做“选佛”的工具。南泉对猫儿的这一斩,石破天惊,具有一时千载的效能。直到现在,南泉禅师尚未把刀放下,因为众生的无明烦恼尚未断尽。如是参道,即能会意南泉老人深彻的慈悲心。
禅学与管理者的养心之道
第四种含义是禅学,它是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 即用哲学的历史的方法,分析禅的发展演变,包含 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有人说研究禅学最容易, 类似于绘画者说画鬼最容易。其实,禅学很难研究, 我建议我带的研究生先学教门再学宗门。因为禅宗 是百丈竿头更进一楼,百丈还没有研究深入,如何 去研究禅宗?
说起禅学与管理者的境界,引用青年方丈:明海,他毕业于北大哲学系。 他为北京的企业家作过演讲。他把现代企业经营战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无意识经营管理――即在无理论指导下的凭感觉进行的经 营管理。 第二层次是上升到了一定的哲学水平――即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理 论,并以理论指导实践。 第三层次是上升到数学问题――即量化的管理。 第四层次即最高层次,便是禅学的管理。 最后,我们将本文总结一下共分为十然:自处超然,待人蔼然,有事井然, 无事澄然,得意澹然,失意泰然,生活纯然,死生了然, 有无或然 , 一切本然。
第二种含义是禅宗。它是中国化佛教宗派。一个 印度的佛教是如何在中国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特 殊的背景之下完成了中国化。它是佛教发展史上一 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人文精神的 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作为一种佛教派 别,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所谓宗,指直契佛心, 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大致可 以说,禅宗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论为理论 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主义 态度。
第三种含义是禅机,这是一种教学方式与人生 态度。禅师们活泼自在、解粘去缚的大机大用,诸 如机锋棒喝超越佛祖、冲决一切教条束缚、高扬人 的主体性的作略,可称作禅机、禅意、禅味、禅风、 禅境等。它超出了宗教的范围,为历代士大夫所激 赏。从积极的方面说,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本质 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 的道路。
丛林飞跃管理制度
丛林飞跃管理制度一、前言丛林,是自然界的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得丛林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
丛林飞跃管理制度是一个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对于丛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丛林飞跃管理制度做一系列阐述和探讨。
二、丛林飞跃管理制度的概念丛林飞跃管理制度是指在丛林领域中,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和科学技术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丛林的可持续发展。
其核心在于推动生产力的提高,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丛林飞跃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丛林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丛林飞跃管理制度,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2. 提高生产效率丛林飞跃管理制度可以通过改进管理模式和引进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丛林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丰产增收。
3. 保护生态环境丛林飞跃管理制度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保护丛林生态环境,减少砍伐和破坏,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4. 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丛林飞跃管理制度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效益的提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四、丛林飞跃管理制度的关键技术1. 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通过对丛林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类型以及资源分布等各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丛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可以对丛林资源进行远距离的观测和监测,获取丰富的信息数据,为丛林资源的管理和监管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3.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可以通过人工干预,改善丛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感知装置和通信网络,实现对丛林资源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提高丛林资源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释妙祥 丛林请职制度
释妙祥丛林请职制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释妙祥丛林是一家位于山林深处的禅修中心,专门为寻求心灵净化和内在平衡的人们提供庇护所。
在这个丛林中,每天都有许多人来寻求宁静和平静,以寻找自己内心的答案。
为了维持这个祥和的氛围,并确保丛林的运作顺利,释妙祥丛林制定了严格的请职制度。
所有前来丛林寻求庇护的人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筛选和审核。
他们需要填写一份详细的申请表格,描述自己的背景和动机。
丛林的管理人员会对申请者进行面试,了解他们的真实目的和期望。
只有在通过审核后,才能入住丛林并接受教导。
在丛林中,每个人都被要求遵守严格的规定和纪律。
这些规定包括日常作息时间表、饮食规定、参与禅修和冥想的要求等。
所有人都需要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且不能在丛林内使用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
在丛林中禁止吸烟、喝酒、吃肉等行为,以保持祥和的能量场。
在丛林中还有一套严格的服从和管理制度。
每个人都需要服从丛林的管理人员和导师,听从他们的指导和教诲。
丛林的管理人员会定期组织团体冥想和禅修活动,帮助居民深入修行和内观。
他们也会关注居民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丛林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和制度。
禁止私生活,不能与他人发生不正当关系,也不能与他人争吵和打架。
在丛林中,每个人都被要求保持谦逊和敬畏心,不以任何方式干扰他人的禅修和内观。
释妙祥丛林的请职制度是为了维护丛林内部的秩序和祥和氛围而制定的。
通过遵守这些规定和制度,每个人都可以在丛林中找到内在的平衡和心灵的净化。
只有在尊重他人、遵从规定的前提下,才能共同享受丛林带来的恩典和祝福。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前来释妙祥丛林寻求庇护,找到自己内心的答案,实现心灵的觉醒。
【2000字】第二篇示例:释妙祥丛林请职制度一、背景介绍释妙祥丛林,位于中国南方的一座山脉深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丛林。
这里山青水秀,环境清幽,一直以来吸引着众多虔诚的信徒前来朝拜礼佛。
随着信徒的增多和朝圣的需求,释妙祥丛林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僧侣来守护庙宇、传播佛法。
佛教丛林与现代管理
佛教丛林与现代管理佛教丛林是佛教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种自给自足、自我管理的社区。
丛林中的僧侣往往过着简朴的生活,以求得内心上的净化。
而现代管理则是以效率、生产力为导向,强调规范、科技等现代化手段。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形式看似难以结合,但事实上,佛教丛林也需要一定的管理,而现代管理也可以从佛教丛林中汲取一些灵感。
下面就分别从佛教的自我管理、规范化管理、领导塑造、问题解决、组织建设等方面,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佛教丛林与现代管理的共通之处。
1. 自我管理:佛教丛林中的僧侣要遵循一系列清规戒律,这些规定内容涵盖了他们的行为、思想、仪式等方面。
这样一来,僧侣们就可以在规则的框架下,自我管理自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与此类似,企业也可以制定一些行为准则或者管理规定,使员工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规范员工的行为,防止员工出现不当行为。
2. 规范化管理:佛教丛林中的僧侣们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规范化管理寺院的日常事务。
他们通常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分管管理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样地,现代管理也重覆制定规章制度、分工管理,以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
3. 领导塑造:佛教丛林中的僧侣需要一位慈悲、智慧的领袖来引导他们前进,而这种领导者通常是高度受人尊敬的老僧。
现代管理也十分注重塑造出一位优秀的领袖,使企业内部能够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达到高效运转的目的。
4. 问题解决:佛教丛林中的比丘们也经常面临一些难题,比如生产、伙食等。
他们通常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将问题拆解成小部分,分别通过讨论、协商解决。
现代管理也重视问题拆解、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使问题解决更加高效,质量更加优秀。
5. 组织建设:佛教丛林中的僧侣们通常通过建立清真、寺院这样的组织形式,在普及佛法的同时,集中管理寺院的资源。
而像寺院这样的组织形式也在现代企业中诞生。
企业通过建立分工合理、职能分明的组织结构,构建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提高组织的协同性。
丛林寺院清规大全
丛林寺院清规大全以下是关于丛林寺院清规大全,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丛林寺院清规大全编者按:众所周知,佛学经典之翻译,距今远矣!直接读诵原典固然最好,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文化断层,能否读通,又或读通之后能否正确理解,都是一个现实问题。
故此大德们不惜眉毛拖地呕心沥血苦口婆心讲经说法,所谓何来?只为佛道昌隆普利群生耳!提倡大家多读原典,经典的作用在于指路,指导我们当如何快捷回归如来本家。
经典不是教条,不是约束,不是神秘,不是偶像,而是打开智慧之门的指示牌,所谓标月之指也。
只有自己证悟的才是真的,一切文字无非接引而已。
祝愿大家早日穿越历史的尘封,穿越贪嗔痴的阻碍,早开般若智慧利益大众!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一、何为丛林?丛林,指僧众聚居的寺院,尤指禅宗寺院。
过去,印度多·在都城郊外选择幽静的林地,营建精舍,所以僧人所住的地方,就称之为丛林或兰若。
经典中对"丛林"一语的解释颇多。
据《禅林宝训音义》载:"丛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义。
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
二、丛林清规的由来丛林清规是僧众行、住、坐、卧生活之准则。
印度僧尼以戒律为生活规范,我国僧团除戒律外,还制定其他若干约束僧尼言行的清规。
我国的丛林规制形成于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根据中国国情和禅宗特点,制定了丛林清规,后人称为《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的"清规"二字,有"清净规约"的意思。
它是禅宗的丛林制度,也就是禅宗寺院组织的程序和寺僧日常行事的准则。
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住持德辉禅师重编,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大诉校正,定名为《敕修百丈清规》,颁行全国,共同遵守。
这些规定,一直在寺院中广为遵照执行。
三、丛林设置的"五大堂口"包括哪些?近现代丛林,基本设置有五个部分,即所谓"五大堂口",其中包括:禅堂:禅堂是丛林的核心,专指坐禅的道场。
科学视角中的寺院管理制度——禅宗清规——黄奎
科学视角中的寺院管理制度——禅宗清规——黄奎禅宗清规作为禅宗僧团关于僧职设置、法事仪轨、行为规范和惩戒措施等的制度汇编,是佛教戒律与中国古代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佛教中国化在制度层面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结晶。
禅宗清规既有宗教性的一面,又有世俗性的一面。
在世俗性的一面中,有许多很有价值的东西。
从唐代中叶百丈怀海立足百丈山僧团实际而创立的《禅门规式》,到元代后期东阳德辉奉敕编成诏行天下丛林、集历代清规之大成的《敕修百丈清规》,禅宗清规从草创到烂熟走过了五百多年的沧桑历程。
其间王朝更替不断,战乱兵燹难免,水火天灾多有,禅宗内部的五家七宗也兴衰不定,但几部重要的清规却都难能可贵地保存下来了(尽管《禅门规式》久佚),这说明禅宗确实需要清规,清规也确实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尽管因时损益、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处甚多,但禅宗清规中确实有很多共通的东西和很有价值的东西。
有些内容如祝圣等在封建社会非常重要,现在已毫无价值,而有些内容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审视,也还闪烁着不朽的价值。
本文选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寺院管理问题、信息传递问题和清净问题,尝试从科学角度加以探讨,希图达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目的。
1、寺政管理学问题唐宋元禅宗寺院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甚至上千人。
要使禅寺内部僧众和合有序,僧制运转良好,对外获得官方好评,与世俗民众和睦相处,无疑存在一个寺政管理学的问题。
管理水平高低、管理效果好坏,将直接决定一座寺院的兴衰成败。
寺政管理学的具体内容,狭义上涉及对于寺院内部人、财、物的管理问题,属于寺院“内政”;广义上还涉及对外关系,即与皇帝、地方官吏、施主及一般民众的关系,属于寺院“外交”。
因篇幅所限,下面仅对寺院“内政”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禅宗寺院对于人即僧众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各种礼仪规范、法事仪轨和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其中各级僧职的设置与选任制度以及住持的管理才能问题尤为关键。
关于住持的管理才能甚或管理艺术,宋元禅宗清规和禅宗史料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可见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禅修管理制度
禅修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禅修活动,保障禅修者的身心健康和安全,特制定本禅修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禅修场所的禅修活动。
第三条禅修活动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传统文化,遵循禅修的宗教原则。
第四条禅修管理应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确保禅修者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禅修场所应配备专业的禅修指导人员,确保禅修活动的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禅修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六条禅修者有权利选择禅修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第七条禅修者有义务遵守禅修场所的管理规定,服从禅修指导人员的安排和指导。
第八条禅修者应尊重其他禅修者的宗教信仰和个人隐私,不得干扰其他禅修者的正常活动。
第九条禅修者有权利对禅修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有义务积极参与禅修活动,增强体能和心理素质。
第十条禅修者有义务配合禅修场所的管理工作,共同维护禅修场所的秩序和安全。
第十一条禅修者应自觉遵守禅修场所的饮食规定和卫生要求,保持禅修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第三章禅修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第十二条禅修活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禅修计划和安排。
第十三条禅修活动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不得擅自更改或取消。
第十四条禅修场所应配备足够的禅修指导人员,确保禅修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第十五条禅修场所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指导,引导禅修者正确理解禅修的宗教原则和方法。
第十六条禅修场所应定期组织禅修者进行心理咨询和体能训练,保障禅修者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第四章禅修场所的环境和设施第十七条禅修场所应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氛围,有利于禅修者的身心健康和修行效果。
第十八条禅修场所应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设备,满足禅修者的基本生活和修行需要。
第十九条禅修场所应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和设施维护,保证禅修场所的整洁和安全。
第二十条禅修场所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应急预案,确保禅修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五章禅修指导人员的资格和责任第二十一条禅修指导人员应具有专业的宗教背景和心理咨询经验,具备相关的资格证书和执业资格。
现代丛林制度
丛林制度起源“丛林”梵语“贫婆那”,此云“丛林”指挂单接众可以安僧办道的大寺院,许多僧众合聚共住一处,犹如大树丛丛聚处,得名丛林。
丛林制度,最初只有方丈、法堂、僧堂和寮舍。
以住持为一众之主,非高其位则其道不严,故尊为长老,居于方丈。
不立佛殿,唯建法堂(后世乃立佛殿)。
所集禅众无论多少,尽入僧堂,依受戒先后腊次安排。
行普请法(集体劳动),无论上下,均令参加生产劳动以自给。
又置十务(十职),谓之寮舍;每舍任用首领一人,管理多人事务,令各司其局(《景德传灯录》卷六《禅门规式》)。
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成长了近两千年,不仅寺院的经济是完全依附于封建统治阶级,即从寺院制度中也可看出封建势力是从教外、教内控制着整个佛教,使佛教为封建主义服务。
现今佛教寺院中的丛林制度,并不是自古就如此的。
在隋唐之时,只有“寺”和“兰若”之分。
寺的建立要经过政府许可,所谓“敕建”寺的名称要由政府颁发,寺中设首座,寺主、维那,称为三纲,是要由政府任命的,兰若的性质,仿佛近代的茅蓬,只供少数人居住的,兰若也叫做佛堂。
到了唐末,由于禅宗衣法相传的习惯,于是寺院的住持有了世代之分,如南宋初正觉为天童寺的第十六世。
然而这时宗派的修行,随主持而变易,住持个人所传承的法派与寺院主持的世代无关。
到了元宪宗时分天下寺院为禅、教、律,各守其业,不相变易;于是法派与寺院成了固定的关系。
这就是明清时代汉地十方从林制度的起源。
现在汉地寺院大约分为四类:十方传贤寺院:由十方僧伽中公选戒德品学兼优的贤能僧伽充任住持。
无法派,也不受法卷、虽名有先后而无世系。
凡退居与住持,都是平等待遇。
十方选贤传法寺院:由本法门于十方僧伽中选戒德品学兼优的贤能僧伽,先传法印或依法派更改法名,各按其本门习惯行之,按照世代次序传授法卷。
子孙传法寺院:本寺子孙剃度,徒僧先向十方传法寺请法,接受法印。
但于子孙剃度僧徒众中遴选贤能者嗣法,继续主持,未嗣法子孙不得争求。
十方僧众也不得过问。
中国古代丛林基本制度简介
中国古代丛林基本制度丛林最初是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中国禅宗从曹溪慧能后,四传至于怀海,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处。
到了唐贞元、元和间(785-806),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
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创意别立禅居,此即丛林之始。
丛林建立以后,百丈禅师又根据佛教律仪和丛林实际创制了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后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修改完善,形成了流传久远的丛林制度。
本文现对丛林的基本制度分别作一介绍。
一、挂单与安单“挂单”与“安单”是我国汉传佛教中经常习用的名词。
“挂单”是指我国汉传佛教寺院中有一些已受过具足戒的比五,为了悟道求法,常常遍行天下,游历各地寺院,求学于诸高僧大德。
佛教中将他们到云游地佛寺中借宿称为挂单。
与挂单相应的是“安单”。
所谓“安单”就是指云游僧参访到心仪已久名山古刹之后,要求在该古刹常住下来,寺院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考察,确认讨单僧人符合入住的条件,便会允许其入住下来,这一过程称为“安单”。
本文现分别对两者分述如下:1、挂单从古到今,每个时代都有许多僧人为了探求佛法的真谛,常常不畏艰辛到各大名寺古刹参访善知识。
这些行脚云游的游方僧到寺暂住,目p称之为“挂单”。
“单”,指寺院僧堂东西两序所录的寺中僧众名单,平时寺中僧人的衣钵就挂在名单下的钩子上,行脚僧入寺,要在东西两序墙壁上贴上名字,并把衣钵挂上,这就叫“挂单”。
“挂单”也称为“挂搭”、“挂锡”,“搭”亦指衣钵,“锡”指行脚僧随身携带的锡杖。
一般行脚僧入寺暂住,也要把锡杖挂在名单之下,《祖庭事苑》卷八曾说:“西域比丘,行必挂钩,有二十五威仪。
凡至室中,不得着地,必挂于壁牙上,今僧所至住处,故云挂锡。
”但后来寺院的“挂单”,已渐渐失去原来的挂衣钵之意,而仅有入寺暂住之意了。
凡是受过具足戒的比丘,都可以以行脚僧的身份,到其它寺院“挂单”。
但一年十二个月中,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可以挂单,每年从正月十五日(冬安居结束)至四月十五日(夏安居开始)、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结束)至十月十五日(冬安居开始)的这六个月,是云游求学期。
佛教丛林管理制度
佛教丛林管理制度一、丛林管理制度的历史渊源佛教丛林管理制度源自佛教建立之初。
佛陀创立佛教教团后,便制定了一系列丛林管理规定,以确保僧团的纯正和正常运转。
随着佛教的传播,丛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在印度,佛教丛林的管理严格按照佛陀时代的制度执行。
丛林内的事务由长老会管理,他们负责授予新比丘、解决纠纷、审查戒律违反者等事务。
同时,丛林内还设有日常管理机构,如客堂、饭堂、医务室等,负责日常的生活和禅修事务。
在中国,丛林管理制度得到了汉传佛教的继承和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的佛教丛林管理制度日臻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在丛林的管理中,除了长老会之外,还设有方丈、住持、行者等职位,分工明确,协调运作,保障了丛林的正常运转和僧众的修行需求。
二、丛林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1. 比丘戒律管理比丘戒律是佛教丛林管理的核心内容。
戒律的严密执行是保障僧众慎行、清净的重要手段。
比丘须遵守具体的比丘戒和比丘尼戒,禁止违反戒律,一旦违反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和制裁。
比丘戒律的管理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服装、交往等,严格规定了僧众的行为规范,保持了僧团的圣洁和清净。
2. 财务管理丛林的财务管理也是丛林管理的重要内容。
佛教丛林依赖信徒的供养维持生计,丛林内必须建立起清晰的财务制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同时,财务管理还要保证丛林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且合理安排,避免浪费和滥用。
3. 修行制度修行是佛教丛林的基本任务,丛林管理制度要确保僧众能够顺利开展修行活动。
为此,丛林内要设立各种禅修场所,提供丰富的修行资源,如佛堂、禅堂、讲堂等,为僧众的修行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也要对僧众的修行进行指导和督促,确保他们的修行能够顺利进行。
4. 丛林规范丛林规范是丛林管理制度的集中体现。
丛林内必须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休息时间、工作安排、学习任务等,以规范僧众的生活和行为。
这些规范不仅对僧众的修行有利,也保障了丛林的正常运转和秩序。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藂林规范。
百丈大智禅师已详。
但时代寝远。
后人有从简便。
遂至循习。
虽诸方或有不同。
然亦未尝违其大节也。
余处众时。
往往见朋辈抄录藂林日用清规。
互有亏。
后因暇日。
悉假诸本。
参其异。
存其同。
而会焉。
亲手缮写。
颇为详备。
目曰藂林校定清规总要。
厘为上下卷。
庶便观览。
吾氏之有清规。
犹儒家之有礼经。
礼者从宜。
因时损益。
此书之所以继大智而作也。
是皆前辈宿德。
先后共相讲究纪录。
愚不敢私以所闻所见。
而增减之如前。
所谓参其异。
存其同。
而会焉尔耳。
观者。
幸勿病诸。
咸淳十年甲戌岁。
结制前二日。
后湖比丘(惟勉) 书于寄玩轩。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目录金华后湖比丘惟勉编次卷上一告香依戒出班烧香之图二告香普说立班之图三四节住持特为首座大众僧堂茶图四四节知事特为首座大众僧堂茶汤之图五四节前堂特为后堂大众僧堂茶图六僧堂钵位十六板首之图七诸山法眷特为住持煎点寝堂庙坐之图八诸山特为住持煎点寝堂分手坐位之图九特为新旧两班茶汤管待之图十夏前住持特为新挂搭茶六出坐位之图十一夏前知事头首特为新挂搭茶八出之图十二新住持入院知事交寺记状式十三知事请新住持斋状式十四知事请新住持特为茶汤状式十五住持请新首座特为茶榜式十六四节住持免人事榜式十七四节茶汤榜状式十八夏前请新挂搭特为茶单式十九报兄弟谢挂搭榜式二十住持知事头首回礼新拄搭榜式二十一众寮解结特为汤状式二十二头首点众寮江湖茶请目式二十三诸山尊宿相见请升座状式二十四节节给暂到榜式二十五专使请住持住持受请二十六新住持入院二十七进退两班(附进退侍者请名德首座)二十八请立僧二十九解结冬年特为煎点茶汤(附新请首座特为茶汤)三十特为小座汤三十一夏前特为新挂搭茶三十二众寮解结三十三头首众寮点江湖茶三十四住持头首行堂点茶三十五法岁礼仪三十六特为住持前煎点三十七住持出入三十八侍者职事三十九兄弟相看礼仪卷下一上堂普说小参(巡堂茶见此)二告香入室请益三坐禅坐堂放参四念诵巡堂(朔望巡堂见上堂篇)五诸山尊宿相见六圣节启建满散七请楞严头八建散楞严会九四节土地堂念诵十排钵位十一钟鱼鼓板十二进退寮主十三病僧念诵十四当代住持涅槃十五诸山尊宿迁化下遗书十六亡僧十七法嗣师忌辰十八祖师忌辰十九月分须知二十无量寿禅师日用小清规丛林校定清规总要目录(终)No. 1249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卷上金华后湖比丘惟勉编次一告香依戒出班烧香之图<PIC>X63059301.gif</PIC>二告香普说立班之图<PIC>X63059302.gif</PIC>三四节住持特为首座大众僧堂茶图<PIC>X63059303.gif</PIC>四四节知事特为首座大众僧堂茶汤之图<PIC>X63059304.gif</PIC>五四节前堂特为后堂大众僧堂茶图<PIC>X63059305.gif</PIC>六僧堂钵位十六板首之图<PIC>X63059401.gif</PIC>七诸山法眷特为住持煎点寝堂庙坐之图<PIC>X63059402.gif</PIC>八诸山特为住持煎点寝堂分手坐位之图<PIC>X63059403.gif</PIC>九特为新旧两班茶汤管待之图<PIC>X63059404.gif</PIC>十夏前住持特为新挂搭茶六出之图<PIC>X63059405.gif</PIC>十一夏前知事头首特为新挂搭茶八出之图<PIC>X63059406.gif</PIC>十二新住持入院知事交寺记状式(无可漏)当寺库司比丘某等。
禅修的管理之道
禅修的管理之道相传五祖弘忍有一天令门下弟子各作一偈呈解所悟,大弟子神秀就作了这首“身为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时引起众僧的赞叹。
这时一个叫慧能的扫地僧偶然听到神秀所作的谒,感到此偈未见本性,于是也作一偈,因不识字,请人写在壁上,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全然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在看了慧能的谒后,认为慧能比神秀更有慧根,于是就将衣钵传给了他,令他为第六代祖。
不过虽然是慧能最终胜出,神秀的号召力也挺大,君不见现在的禅修仍是出家人修行中的关键,它甚至比念经还要重要。
因此在禅宗丛林里面,禅堂是整个寺院的核心,就像车子里转动的轴。
从早上到晚上,整个禅宗寺院的活动都是由禅堂里面的钟板带起来的,由禅堂的钟板指挥整个寺院一天的生活修行作息。
到了普通人这一层,由于在生活中更常受到各种诱惑的羁绊和干扰,看来神秀的谒更让人受用,因为它要求人们要注重个人的修行,要时时警示反省自身,不要让本心受到污染。
开场白说完了,转入管理的正题。
没有规矩成不了方圆,企业不论大小,或繁或简总是有一些制度的。
在企业管理中,原来似乎不能例行化的东西已经被例行化,而已经被例行化的东西又需要不断改进,制度的规范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
例行管理是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保健因素,也是一个制度沟通过程。
沟通的次数、环节多了,进而就需要沉淀为制度,将日常工作例行化。
例行管理体现的是组织沟通,它不同于人际沟通,因为组织沟通有它自己特定的规则,企业里基本的沟通是通过制度这种组织来实现的。
然而制度定了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制度一方面需要在运行中才能发挥其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呢?它还需要不停地维护。
举个例子吧,大家知道,空气中存在着大量悬浮物质,对通信设备形成危害的主要有无机盐、硫化物、磷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氮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等)、油烟成分、农药、金属离子、负离子等,它们在空气中浮荡,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机房,吸附在线路板上,形成带电灰尘,就会程度不同地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对通信设备的危害,因此必须定期对相关设备进行清洗。
谈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谈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一、引子丛林是佛教特有的名词,通指禅宗的寺院,所以也把它叫做禅林。
又以芳香之梅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清净丛林,故也称之为旃檀林。
《大智度论》卷三载:僧众和合居住於一处,犹如树木聚集之丛林,故以之为喻;《大庄严经论》谓:众僧乃胜智之丛林,又《禅林宝训音译》载:“丛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意,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曰:“梵语贫婆陀那,此云丛林……草丛生藐。
”《百丈丛林清规正义记》曰:“丛林二字喻也,丛林乃草木葺聚集之义,喻僧坊为众所止之处,行人栖心行道之所。
能生道芽,趋登圣果,福利群生也。
又此名义,具经解,《华严离世间品》颂曰:‘菩萨妙法树,生於直心地,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杆,五度为繁密,定业神通花,一切智为果。
'又法华经药草品亦卉木丛林,喻随机受化。
又律中,凡四僧以上,至百千,同住一处,作法游事,如水乳和,皆名丛林。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之际,大放异彩,同时形成了佛教的黄金时期。
丛林制度在此一时期亦应运而生,于是就有马祖设丛林,百丈立清规的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本文,就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略抒管窥之已见。
二、佛教原始制度简介伟大的释尊在青少年时代,曾受过宫庭式的高级教育,对古印度之各种礼教,都有非常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为了探发解脱自我与众生苦迫的大道,他决意摆脱一切入山修行,热肠而冷眼的透视人间,审思、参究、体证,以敏锐的智慧,从中道的缘起观,完成了圆满的正觉,成为人间的佛陀。
释尊创觉佛教后,凡是正式出家的弟子们都必须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离情绝俗,断家室之累。
男的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
比丘(尼)们严格遵守佛陀的戒律和制度,立志精勤,以求佛道。
除了应当守心修性,和行为上等等的戒律以外,佛陀又为他们定下了个人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各种制度:1、衣:如《三中彼经》说:“佛告迦叶周那沙弥,舍粪扫中物至阿耨达池浣洗,诸天遥为作礼,取其浣汁以自沐浴,外道持净毡次后将洗,诸天遥遮,勿淤池也,然此粪衣,竟是世人所弃碎帛收拾抖缀以为法衣,欲令节俭,少欲少事,一纳之外更无余物。
禅并举与禅门丛林制度
禅并举与禅门丛林制度2010年04月08日17:00凤凰网华人佛教【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丛林的梵语叫做Vindhyavana,是僧侣聚集与修道的场所,亦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所以有时候也叫做禅林。
中国的禅宗从曹溪慧能后四传至于怀海,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处,或寄住律宗寺院。
到了唐代贞元、元和年间(785-806年)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
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创意别立禅居,此即丛林之始。
丛林的意义,旧说是取喻草木之不乱生乱长,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
从唐朝到清朝中叶,中国的经济社会稳定的安定因素是来自禅门丛林制度。
这种制度的核心是集体生产集体耕作,以同修互助的团体生活方式,不断扩大寺院的规模,致使佛教各宗派与佛学在中国历史上刻画下了深刻的影响。
宋代开国以后,宋儒理学家们不但在学术思想上受到禅宗的影响,而且还以此为依托建立自己理学的门庭。
甚至在讲学风格、书院规范、人格教育上等方面,无一不受丛林制度与禅宗精神思想的影响。
甚至于唐宋以来,帝王朝廷的经筵侍讲与侍读等职位的制度,也是受到佛教开堂说法制度的影响。
所以禅宗丛林制度于中国文化与中国教育都有着深刻的关系。
宋代的禅文化能够得到延续能够得到发展进而走向成熟,从而影响到天子以致庶人,因为他背后必须有经济的动力,这是和现代的文明一样的。
真正的丛林生活绝对是事事讲平等,事事有规矩,由一日而至千百年,由管理自己的身心开始,并及大众,都是循规蹈矩,至于详细细则,更不止此。
所以宋代大儒伊川先生程颐,在慕名参观了禅门丛林风俗纯化,井然有序的僧众生活后,出而感慨曰:“三代礼乐,尽在于此矣!”佛教的真正中国化:应时而生的禅门丛林制度“农禅并重”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按照印度佛教的传统,僧尼是属于不生产的消费阶层,生活依靠民众的布施,比丘以托钵乞食维生。
东晋时沙门“安置四宅、一切种植、斩伐草木、垦土掘地”都是被禁止的。
丛林僧职:班首、执事
丛林僧职:班首、执事丛林中除设方丈和尚作为僧团的首领之外,还设有“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
他们是方丈的助手,辅佐方丈的工作。
班首一般都由戒腊较长、威望较高的僧人担任,与方丈共同组成掌管丛林大事的最高五人核心班子。
他们平时住在禅堂两侧的班首寮内,有事则入方丈共议。
首座地位仅次于方丈和尚,常由丛林中德业兼修者充任。
他的责任是表率丛林,辅佐方丈,人天眼目,启迪后昆。
他在禅堂带领僧众参禅打坐,在厨房监督执事们搞好斋饭;他模范遵守丛林清规,对违犯戒律者依规示罚。
有的丛林,首座之上还有座元,为众执事的上首。
座元必须由德高望重的佛门耆宿担任,否则,此执事之位可空缺。
西堂地位乃次于首座,才德不愧为班首。
他负有教化僧众、宣讲开示的责任。
虽然高居班首之位,但处处以身作则,如同普通参学之人。
后堂首座位居前班之首,称前堂;他位居后班之首,故称后堂。
他的责任是扶赞宗风,为僧众的楷模。
平时不过问丛林的日常事务,但受方丈的委托,可专管某项或某些事情。
堂主主要指禅堂堂主,一般由才德兼备、修行有素的僧人充任。
他负有对寺院僧众进行开导教化之责,地位十分重要。
有的寺院,各大堂口都设有堂主,掌管本堂之事,但这不属于班首的范围。
属于丛林领导核心的人员,除了方丈和尚与“四大班首”之外,还有“五大堂口”的主要执事:监院、知客、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僧值等八位,称为“八大执事”。
各丛林根据自身的特点,所设的“八大执事”不尽相同。
例如,当代有的丛林,接待云水僧人很少,云水寮形同虚设,工作多由客堂管理。
但是,寺庙经济发展,库房工作日显重要,因此,在“八大执事”中,取掉了寮元,增加了库头,仍是八位。
方丈和尚与“四大班首”、“八大执事”一起,组成掌管丛林大事的十本人领导集团。
当代的丛林,尽管另设有“寺庙管理委员会”,但其成员,基本上和这十三人中的大多数是相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丛林的禅修与管理制度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3日来源:不详作者:不详81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近代丛林的禅修与管理制度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聚众而居,体制自兹而始。
在唐代,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故又称禅林;又以芳香的旃檀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处,故又称旃檀林。
但是,到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亦仿照禅寺制度,故亦称丛林。
丛林之中,寺产一切归公,且依一定规矩而容十方来往的僧众。
丛林住持是经僧众普选,由十方名德出任,故丛林又称为十方丛林。
另据《大乘义章》卷十三载:丛林能生智慧、神通等功德,故又称功德丛林。
最初时,丛林规模较小,于一寺之中,仅有法堂、方丈、僧堂及寮舍,以住持为一寺之主,尊为长老,居于方丈。
初不立佛殿,唯建法堂(后世乃建佛殿),所有僧众尽入僧堂,依戒腊而安排位次。
又置十职,称为寮舍,每舍有首领一人。
其后,丛林建制渐臻完备,内部分工甚细,清规甚严。
方丈之下,有“四大堂口”:一、禅堂,为丛林的中心;二、客堂,职司接待客人及内务;三、库房,掌管收支及购置物品等事;四、衣钵寮,经理方丈的事务。
重要事务则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及四堂口的上首共议进行。
教门的兴衰,实赖于清规。
自百丈立清规,代代相传,有丛林而安居,依清规而立志。
清末民初,此法衰微,虚云、来果禅师,尽其全力,光耀法门,接引海众,高提祖印,力倡清规。
来果老和尚曾说:“无规矩,地想盖天;无规矩,宾将轻主;无规矩,国法懈纲;无规矩,家难就范;无规矩,寺僧无倚;无规矩,习恶难除;无规矩,身心不静;无规矩,不能守法;无规矩,不能参禅。
喜规矩人,初则称好人,次则称善人,再则称贤人,进则称圣人。
”清末,特别是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禅林遭到严重破坏。
洪秀全政权灭亡后,由当时的天宁寺大定禅师从终南山出来,中兴金山江天禅寺,恢复祖庭,法忍时称“天下首座”,住湖州赤山寺,后建江浦县狮子岭兜率寺,座下高僧辈出。
长江一带,上有文殊院、宝光寺,下有金山寺、高旻寺陆续恢复祖制,建十方丛林,永远海单,立共住规约。
其中以“金山规约”最完善。
另外,各寺院各有规约,客堂、库房、禅堂、方丈室,四堂口齐全。
丛林机构设置与运作机制一般的丛林,是三进两围,以山门、天王殿(韦陀殿)、大雄宝殿、法堂或戒台,为中轴线。
韦陀像对着大雄宝殿,中间有大丹墀,前有月台。
大雄宝殿后有大院,大殿北门对法堂正门,法堂分二层,楼上供藏经,楼下堂内设狮子座,供大和尚上堂说法之用。
东边一路是:钟楼、客堂、伽蓝殿、库房、祖堂;西一路是:鼓楼、功德堂、祖师殿、禅堂、方丈室;东二路是:香积厨、斋堂、关房、云水堂、上客堂;西二路是:大院、晒场、厕所、汤药寮。
金山江天禅寺、天台国清寺、汉阳归元寺、五台山塔院寺等因地势方位、朝向不同,则别具一格。
从表相来看,区别十方丛林还是子孙丛林,要看常住斋堂前悬挂的梆鱼。
梆鱼头朝山门方向的是十方丛林,如果梆头朝向里面,属于子孙丛林。
也有的梆鱼头朝大殿的,也是十方丛林,如广东南华寺、云门寺。
梆头对客堂,一半属子孙丛林,一半属十方丛林,如汉口古德寺。
丛林,全赖职事维持。
为众办事,尽心服务之执事谓之列职;提纲祖道、辅翼门庭之执事谓之序职。
列职有缺,序职便补。
列职、序职总有四十八单。
列职次序:东序——都监、监院、副寺、库司、监收、庄主、磨头、寮元、殿主、钟头、鼓头、夜巡;西序——典座、贴案、柴头、饭头、菜头、水头、火头、茶头、行堂、门头、园头、圊头、照客;序职次序:东序——维那、悦众、祖侍、烧香、记录、衣钵、汤药、侍者、清众、请客、行者、香灯;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藏主、僧值、知客、参头、司水。
客堂由知客、僧值负责。
僧值是临济宗的称呼,曹洞宗称纠察师。
知客负责接待外来挂单的僧人及一般的信徒,任职总以事熟资深者为之。
当值知客必穿袍子,衣着清洁整齐。
每见云水上士来者,一肩行李者,拗蒲团者,持锡杖者,无衣钵而欲挂单及有衣钵而来过午者,均须见机行事,如法接待。
如有僧人挑高脚担子来客堂,将担子放门口北柱,进门有问讯或礼拜者,即先派照客到外客堂,向挂单人合掌,请问曰:“您老菩萨到常住有什么事?”彼可能答:“打扰常住挂一单”,或“特来发心住禅堂”,或“会某某师父”,或“当行单”。
问毕即报知客,值日知客穿袍子出外客堂,先到门外看彼有无衣单行李,看毕进客堂内就坐。
此时,挂单人起身作拜势云:“顶礼知客师父”。
知客问讯后,随即问:“师父您从哪里来?”又问:“往哪里去?到常住有什么好事?有何特长?”等等,另须查看其有无戒牒、衣钵之物。
凡挂单僧人,背架不能带进客堂,放在客堂门口,不管有无知客、僧值,进门两步半,面向佛龛,拜三拜,坐在挂单凳上。
如果知客出来问话,起身向上说:顶礼知客师父!知客说免礼,就问讯。
知客问话,要如实而答。
问从哪里发足?答曰:某地某寺;再问衣钵堂是哪里?或问忏悔堂是哪里?答曰:某地某寺;或问哪一年受具足戒?答曰:某年某月,得戒和尚上某下某大和尚;开堂是谁?答曰:上某下某师父;衣钵具足否?答曰:具足;又问:您来常住有什么好事?答曰:亲近客堂常住。
知客师问定叫照客送单。
挂单人问讯而出,挑衣单走在知客师或照客师后,走至上客堂外,知客先弹格子,内应方进。
低声招呼挂单人,将衣单放丹墀或廊下,进堂礼佛三拜,后拜寮元师、香灯师,又东单一拜及西单一拜后,知客、寮元同合掌而退。
有道之人来,可以休息一天或半天,若有年青知识稍浅之人,须好言安慰,次则正声厉色劝之,继则依规约诫之。
如有病者或远来辛苦者,可先令其休息不随众,但有四条规矩,挂单人必须遵守:一、动静中不得大声讲话;二、同单人不得打架吵闹;三、不得私出山门或闯别寮;四、不得违拗寮元,必听寮元招呼行事。
违规矩者通知客堂处置。
所谓“单”,通常指衣单(三衣)或指随身日用的被、衣物、鞋等,用背架打好,另有棕蒲团、斗笠、方便铲等。
方便铲是汉传佛教游方僧人所带器物,长三尺三寸,表三十三天,铁铲长一尺八寸,中间有一铁结,表十方法界,有四环表四谛。
如行脚时,路遇有动物尸体可使铲用土埋葬,表僧人的慈悲心。
客堂遇有朔望或诵戒,结制解制,解夏结夏,佛菩萨诞辰,祖师忌日,各种牌式,到时即挂,不能误事。
每逢解制结制,结夏解夏牌挂三天;大请职牌挂三天,请职二字牌亦挂三天;令各寮到库房取过年物件牌及扫尘牌均挂三天;请班首执事牌挂三天。
祷雨祈晴牌挂大殿外柱上,其余午饭以前的佛事牌,早粥听打过叫香挂;点心以前的佛事牌,午饭听打过叫香挂。
早课普佛牌,在头天点心打叫香挂;晚课普佛牌,在当天点心前打过叫香挂。
每逢双供、单供牌,早粥打过叫香挂。
到午饭打过三下火点,照客记好,将牌收回客堂,放回原处。
其余翻经牌、诵经牌,皆事毕方收。
凡斋堂挂上供牌,必要招呼照客,报供菜,取铛铪,各处供上毕,供菜派香灯送斋堂,如朔望供,知客定要上午挂,大殿供毕,领东单人,到大寮伽蓝殿,供毕回客堂,照应钳椎礼拜。
丛林行事通知的方法,通常有知单、贴榜、书状和牌示等。
如住持宴请首座或远来尊宿茶汤,皆开列名单,由侍者报知,谓之知单;方丈、库司招待大众茶单的请柬则用榜;首座请柬用状。
方丈请首座,榜贴于僧堂前东边牌上,库司请首座,榜贴于西边牌上。
首座请下头茶,状贴于僧堂前下间板上。
丛林从来最重茶礼,有谢茶不谢食之说。
又,丛林行政性的通知,用挂牌方式传达,名为牌示。
其挂牌地点随各种行事而不同。
如结夏、诵戒(布萨)、请职、贴单、普佛等牌示,皆挂斋堂前;上堂、秉拂、祈晴、祷雨,挂大殿前;起七、解七,挂禅堂前;升座挂客堂前;免礼挂方丈室门外。
僧值一职是代方丈监察,使僧众威仪,循规蹈矩。
充此职者,应不阿谀、不委曲、不回护、不偏党,居心如水,执法如山。
早四板响,僧值起身盥洗礼佛,坐听钳椎,至大钟毕,听大鼓打二阵至大殿礼佛三拜。
看佛前香、灯、蒲团、木鱼、鼓、法器是否如法放置本位,有不如法者随说,或自行调放。
听鼓煞三阵,禅堂套钟板,扬板出堂三报钟,菜头接火点三下,接打“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三阵套。
接大殿引磬铃鼓,大众礼佛三拜,待煞鼓接大木鱼三下,走至中间,木鱼五下,僧值展具问讯,听大磬一下礼佛,计大鱼三阵,大磬四下,礼佛三拜。
后出殿礼四圣,即祖堂、韦驮、伽蓝、监斋。
拜毕至楞严咒三会大磬处回大殿居中向上一问讯,向西转至海岛礼观音三拜,从东下至大木鱼左边站立,照应钳椎唱诵,观看各人掌心合什,向外看班次前后次序,错乱者扯好,见有不如法者随说。
僧值看大众礼拜,如有不如法时,可表堂直言几句,但不可多说。
然后,立东格门口面向内,待首领出殿,至和尚蒲团前向外立,悦众见僧值面外,方转面向外立,跟堂师后出殿,待大众出殿毕,僧值方可回寮。
饭头开梆后,僧值至斋堂看两序人等碗筷是否整齐。
从东绕西,有出碗行堂不知者,即招呼某序续饭菜。
持碗时,四指托底叫龙含珠,拿筷叫凤点头,持碗须要平胸,口就碗吃,不许作声,吃完将碗筷出齐桌边,此须在期头叮咛教诫。
若观众食毕,居中结斋合掌,维那举腔。
结斋毕,立门东面向上,待首领出,走向法位前中间,面向外站,大众出已,随众回殿绕佛。
凡在佛殿上普佛、回向及各处上供,或礼祖、影、法堂等,皆僧值前引。
若有亡僧洗澡装缸,荼毗捡骨皆须照应。
焰口、水陆法事,僧值监坛,不谙之处,问妥适而行。
僧值要求勤察门户,谨慎火烛,严查住众夜间在外者,不可懈怠疏忽。
僧值还要查看各寮口的僧人是否到齐,各寮口因病、因事要向其请假说明。
早晚殿要出位礼四圣,顺便察看是否有偷闲的人。
遇到坡事,他打板“普请”集体劳动,突击帮行单僧人劳动,拖柴、运煤、插秧、割谷、采药、制茶等农活。
若知客外出,僧值代职外出知客行事,僧值下有门头师、夜巡师、圊头师。
佛事、普佛、焰口、诵戒(布萨),要挂单,开牌悬挂,传送大殿,香灯事完收牌由书记书写作记录。
大凡丛林重大的寺务,先到客堂招集各寮口首领职事及班首商议,修建等方面事务要呈报方丈,再经三纲:监院、维那、首座定板。
库房由监院负责,下属统称副寺,会计叫“贷帐”,出纳叫“管钱”。
库房有库头师,采购员称“买办师”。
库头有管粮油的,有管日常用品的。
年底吃普茶时,向两序大众报帐,全年各类帐目收支、付出、结存。
监院管理全寺日常事务。
香积厨主要由典座负责,下属饭头、菜头、水头、火头、茶头、贴案,另有小寮师。
典座安排每天粥、饭、菜。
早斋稀饭、馒头,午斋干饭。
下午5点,午斋留下的菜饭煮在一起,作“药食方”,便堂用之。
饭头早殿念“摩诃般若波罗密”时,拜佛三拜出殿,煮稀饭。
菜头炒菜、蒸馒头,到时送至斋堂,僧值打收香,外寮师先进斋堂等候。
禅堂由首座带班进斋堂,维那到位,大和尚进堂,大家起立。
饭头开梆,菜头打火点,接念供养咒,侍者出生,僧值入座,食毕结斋,去大殿回向,僧值招呼双班出殿。
午斋时,饭菜做好,由饭头打一阵,第二由菜头打一阵,第三阵由僧值打,开斋堂门,饭头送饭,菜头送菜,送到斋堂,行堂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