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临床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对策
1 - 2 分析方法:分析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以及药物种类, 将患者 自身『 青 况与不 良 反应症状进行比对分析,统计数据并分析。 1 . 3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采用S P S S 1 6 . 0 软件处理,用例数、百分
数 ( n ,%)进行数据表示 ,组 问数据 用 检 验计数资料 , P<O . 0 5 具有
【 摘 要 】 目的 分析 临床 中药制 剂 的不 良反 应 并探 究预 防对 策 。方 法 收集 2 0 1 3年 6月至 2 0 1 4年 6月在 我 院就 诊 的 3 2 0例 中药制 剂不 良反 应 案例 进行 分析 研 究 。结 果 研 究得 出 ,性 别 、年龄 、 药物种 类 、药物 使 用方 法等 均对不 良反应 的发 生率 具有影 响 ,且 具有 统计 . 1 不 良反应与患者 自身情况 的联系 :根据统计分析 ,女性 ( 2 0 5 / 3 2 0 )
周岁以下 ( 8 5 / 3 2 0 )和6 O 岁以上 ( 1 3 2 / 3 2 0 )的儿童和老年人不良反应
发生率 也高于其他 年龄段。 中药 制剂会造成不 同程 度的呕吐 、发热 、 胸 闷、皮 肤过敏 ,甚至出现过敏性休 克、肝损伤 。为预防 中药 制剂 的 不 良反 应 ,需要 加强对 药物的控制 和用药者 的监管 ] 。对 中药制剂 的
发生不 良 反应的概率高于男性 ( 1 1 5 / 3 2 0 ),原因可能与男女之间的身体
素质不 同有 关,女性体质多数较弱且不耐受药物团 。此外年 龄也具有很
大关系,1 2 周岁以下 ( 8 5 / 3 2 0 )和6 0 岁以上 ( 1 3 2 / 3 2 0 )的儿童和老年人
不 良反应 发生率也高于其 他年龄段 ,原因可能为 儿童的身体还 处于发
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
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治疗疾病、调理身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如同其他药物一样,中药处方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预防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药处方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包括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胃肠道不适可能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而肝肾功能损害则较为隐匿,需要通过定期检查才能发现。
那么,如何预防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呢?医生方面,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严格遵循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这意味着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准确判断证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具处方。
不能盲目套用固定的方剂,或者随意增减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同时,医生要对所开的每一味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禁忌等有清晰的认识,避免使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物。
在用药剂量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对于一些毒性较大的中药,如附子、乌头、雄黄等,更要严格控制剂量,遵循药典规定和临床经验。
此外,医生还要注意中药的配伍禁忌。
某些中药配伍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比如“十八反”“十九畏”等,应避免此类配伍。
患者方面,在服用中药处方前,应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的过敏史、既往病史、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等信息。
这有助于医生全面评估用药风险,制定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包括用药的时间、剂量、方法等。
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改变用药方法。
比如,有些中药需要饭前服用,有些则需要饭后服用;有些需要温服,有些需要凉服。
如果不按照要求服用,可能会影响药效,甚至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患者要注意饮食禁忌。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与中药药性相冲的食物。
例如,服用清热凉血的中药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温热的食物;服用补药时,应避免食用萝卜等泄气的食物。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预防
Th d c n  ̄u y e me i i e t a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 ju ]o tnmeiiea d e n pamay hn s oma fe o dcn n t oh r c h h ・3 l・
中药 不 良反 应 产 生 的原 因及 预 防
要表现为心悸 、胸 闷、 心律失 常 、 眩晕 、 头痛 、 惊厥 、抽搐
、
雄黄在体 内被 部分 吸收并 蓄积 ,引起砷 中毒 。朱砂 安 神丸
服用 过久 ,可造成慢性汞 中毒 。
呼吸抑制 、恶 心、呕吐 、上消化道 出血 、肾衰等 。
2 16 每味中药都有其限定用量 ,这 是中医在 长期 临床实 ..
科植 物蝙蝠葛 的根茎 ,具有 清热解毒之功 ,治疗咽喉肿痛 。 2 12 随着 我国农业的发展 ,由于普遍地 使用大 量含有 机 .. 氯 、有机 磷等 成分 的农 药 及 一些 含 有害 金 属 的工业 废 水 、
废气 对土壤 、空气 等 自然环 境造 成污染 。这些 污染 源会 对
副作用 ”或是 “ 有病治病 ,无病强身 ”的观点 ,从而导致滥用现象出现 。如何正确地看待 中药不 良反应 ,已成为 中医药工作 者面前刻不容 缓 的问题 。为此 ,我们就 目 中药不 良反应 的发 生原 因及 预防作一综述 。 前
【 关键词 】 不 良反应 ;产生原 因;预 防
【 中图分类号 】P 6. O 11
代闻蒂 郭静波
1 昆明医学 院第一 附属 医院,云南 . 昆明 6 03 ;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云南 50 1 2 昆明 60 0 50 0
【 摘
要 】 中药 以其安全有效 、毒副作用小 的优点一直受 到患者的青 睐。但 是 ,随着长期 的使用 ,出现 了 “ 中药是天 然药物 ,无毒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研究对策摘要:中药具有商品的特殊性,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危,而中药在药品中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经过中医理论的指导,来源于动物,植物,矿物等的多种中国传统用药[1]。
由于近年来中药药剂使用的多样化和广泛的使用范围,关于中药药剂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多了起来,这值得我们用心关注。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本文首先阐述了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以及中药不良反应的多种表现形式。
同时,本文科学的详细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的引起原因。
最后,通过对原因的合理分析,给出了对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对策。
1.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中药的不良反应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诊断、治疗、预防人体疾病和改善人体功能为目而给与患者正常计量中药或中药制剂而出现的非预期的有害的影响。
2.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2.1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是由于患者的体制差别,病理程度或者同时服用其它用药而引起的对药物敏感性增加,在正常计量下引起了患者的某项功能或某个器官的损害,毒性反应可发生在身体的各个系统内,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
2.2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由于药品作为全抗原或者半抗原刺激机体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是中药不良反应中反生频率最高的一种,中药变态反应除了常见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类型多样,如当归、白芍等多种药物会引起荨麻疹,而川贝、两面针等多种药物却可能会引起猩红热[2]。
2.3后遗作用后遗作用指血药浓度下降到有效血药浓度一下仍然存在一定的生物效应。
如患者用过苦寒卸货药物以后,患者在短期内还会有腹痛、食欲减退等现象。
2.4特异质反应特异质反应指因先天遗传失常,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与该药物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
如个别患者口服板蓝根溶剂发生溶血现象。
2.5依赖性、成瘾性、耐受性中药的的依赖性是指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使用某种中药制剂,导致对这种中药产生了依赖性,中断服药后会产生不适感。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关键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中医药学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辉煌科学成就的代表。
几千年来,中医根据辨证施治运用中药防治各种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受到临床患者的青睐。
随着对中药大量、长期的使用,认为“中药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或者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观点,从而导致中药滥用现象的出现。
随着中药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随之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临床对中药的使用必须高度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作以下浅析。
1 中药质量问题1.1 品种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药物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所难免。
这些药物的药性悬殊,不同品种的药物之间相互替用或乱用就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金钱草异物同名品甚多,有四川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有江苏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各地称金钱草的药用植物还有很多,临床治疗肝胆结石的以四川大金钱草(过路黄)的老草疗效为好,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则以唇形科活血丹(连钱草)为佳。
各品种功用不同,临床用药若不辨清楚,则易导致不良反应[1]。
山豆根主要有广豆根和北豆根,前者为豆科槐属植物,而后者却是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常入药治疗咽喉肿痛,而广豆根易致呕,实验表明,广豆根毒性明显大于北豆根,又如苦楝子与川楝子,有些地区当川楝子不足时,以苦楝子代用,这是不妥的,苦楝子是有毒之品,不可与川楝子混淆入药。
1.2 产地自然环境对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的合成、代谢和积累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类型和数量,影响中药的品质。
中药强调地道药材,其目的是保证中药所含有效成份的相对固定。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摘要:中药在我国疾病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我中华名族传承的瑰宝,随着临床中药应用频次的增加,多数人对中药应用效果产生错误认知,认为中药具有天然性其药性相对平和,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中药不合理应用情况频发。
本文主要针对中药应用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控制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炮制中药临床应用中应借助中医理论要求进行合理用药,通过分析既往用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针对性提出相关措施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意义重大[1]。
本文现对中药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措施进行综述如下。
1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1.1 中药用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在短期应用时没有或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及用药剂量的加大对机体造成的损害逐步加重。
如:甘草可清热解毒、补脾益气,但长期用药可导致无力、血压偏高、水肿等不良反应。
另如:关木通用药剂量一旦超过常用剂量则增加患者急性肾炎发生危险性。
1.2 中药自身毒性及个体差异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自身带有一定毒性,如动物类中药蜈蚣、全蝎、斑蝥等;矿物类砒霜、轻粉、信石;植物类马兜铃、关木通、天南星、马钱子、巴豆、半夏等;比如可能引起过敏症状的中药泽泻、大黄、延胡索、三七、何首乌、葶苈子、菊花、泽泻、番泻叶等[2];虽然上述中药存在一定毒性或可致过敏,但并非每个人应用均可产生相应反应与用药者自身差异存在关联。
因此在临床需借助上述药物治疗时应加强用药监测,特别是孕妇、儿童及老年群体。
不同中药饮种植栽培方式、气候、地理环境、采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均会对其有效成分造成影响,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相应产生不良反应。
1.3 中药炮制与不良反应中药应用之前进行炮制的主要目的为降低或消除药物自身毒性,经过炮制不仅可消除毒性还有增加治疗效果的作用。
如附子、半夏等中药未经炮制用药出现毒性反应的几率较高。
如首乌未经炮制用药容易导致腹泻,半夏未炮制用药则易产生喑哑、舌麻等症状。
因此按照正确方式进行中药炮制十分重要。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在 2001 年和 2009 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中心两次通报了双黄连注射剂的超敏反 应。
2007年,《中国中药杂志》刊载中国中医 科学院翁维良等医生的研究报告称,双黄 连注射液的变态反应的发生率达8.6%。。 过敏性休克占严重病例报告总数的36%。
SDA建议:
不可与5%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 修改药品说明书:增加“偶见急性血管内溶血”
鱼腥草注射液
鱼腥草以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癸酰乙醛, 挥发油提取)的中药注射剂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抗病毒、广谱抗菌,对流感病毒、腺病毒
有灭活作用,对肺炎球菌、流感杆菌有明 显抑制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炎作用 用于肺脓疡、痰热咳嗽、白带增多、尿路 感染、痈疖等病症的治疗
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9万多份,其中, 在不良反应事件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中,中药病例报告各占13.8%和12.2%。
2012年
在中药病例报告中,中成药占99.7%
活血化瘀药 辛凉解表药 清热解毒药 凉开药 益气养阴药
报告数量前20位的品种中,中药注射剂有 17个品种,前三位分别是双黄连注射剂、 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
(例)
2003 254 3
6
2
2004年 509 2
7
2
2005上 半年
243
6
5
4
合 计 1006 11
18
8
注:表中数据截止时间为2005年7月5日(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接收时间 计)
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
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背景中药在治疗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时候中药会引发不良反应,给使用者带来健康风险。
为了及时应对中药不良反应,并保障使用者的健康与安全,制定一份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是必要的。
目标本应急预案的目标是在中药使用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症状,并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展与恶化。
应急流程1. 监测与记录:- 使用中药的个人应定期对自身体感进行监测。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寻常的身体反应或不适感,如头痛、恶心、皮肤过敏等。
- 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记录相关信息,如时间、症状描述等。
2. 停药与联系:- 在发现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使用中药。
- 如果症状较轻,可以采取自行处理的方式,如饮用大量水、休息等。
- 如果症状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联系医生或药剂师,并向其提供详细的症状信息。
3. 医疗评估与处理:- 在与医生或药剂师的沟通中,提供详细的症状信息,包括开始使用中药的时间、用药剂量等。
- 医生或药剂师将根据症状信息进行评估,并推荐适当的处理措施,如调整药物剂量、更换中药等。
- 根据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或观察。
4. 记录与反馈:- 在完成治疗或观察后,应当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治疗过程、效果评估等。
- 反馈治疗结果给医生或药剂师,以供其参考和调整治疗方案。
应急预案的培训与宣传1. 针对使用中药的个人,进行相关应急措施的培训。
包括如何监测身体反应、如何正确停药等内容。
2. 提供中药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的宣传资料,鼓励使用者了解并掌握应急预案的内容。
总结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旨在保障使用者的健康与安全。
通过有效的监测、记录、停药、医疗评估与处理等流程,能够及时应对中药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症状。
同时,培训与宣传也是保障预案有效落地的重要环节。
浅析中药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所吸烟 , 预防大气污染 , 加强有 害粉 尘作业 的防护 等 ; 另一方 面对高发患者群 进行重 点普查 , 期发现及 时治疗 。 目前 , 早
肺 癌 的全 球 发 病 率 以每 年 0 5 的 速 度 在 增 长 , 者 呼 吁 应 .% 笔
中 国现代 药 物应 用 2 1 0 dD u plJn2 1 , o. N . hnJMo rgA p , 0 0 V 1 a 4, o1
・
2l ・ 1
癌症学会将结核列为肺癌发病 因素之 一。有结核病史 , 尤其 是结核瘢痕 者 , 男性患肺 癌 的危 险是 正常人 群 的 5倍 , 女性 患肺癌 的危 险是正常人群 的 1 。此外 , 毒的感染 、 O倍 病 真菌 毒素( 黄霉曲菌) 机体 免疫功 能的低落 、 、 内分 泌失调 以及家 族遗传等 因素对肺 癌 的发 生可 能也起 一定 的综合作 用。肺
吸 收 , 而 缓 和 了泻 下 作 用 。 从
其实广义毒性与药物的治疗作用 密切相关 , 中医认为人 体 的疾病最终可归结于“ 阴阳失调” 而中药 就是利用其偏性 ,
重点防治肺癌 , 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及生命 的质量。
参 考 文 献
[ ] 邹萍 , 1 魏武. 内科学. 民卫生出版社 ,07:1 2 人 20 9 - 9
含有致癌物质 的污染 空气 和粉尘 , 动员戒 烟 , 止公共 场 如 禁
浅 析 中药不 良反 应 及 应 对 措 施
王春梅 丛琳
期 服用 “ 味 地 黄 丸 ” 阴 补 水 , 龙 胆 泻 肝 丸 ” 热 祛 斑 来 六 滋 “ 清
证论治是 中医的灵魂 , 中药正是在 中医理论 指 导下使用 的 而 物质 , 例如甘 草 , 方或为清 热解毒 , 主 或为止 咳化 痰 , 为缓 或 急止痛 , 或为缓和药性 , 都应付给生 甘草 ; 主方 为益气补 中 若 则应付给炙甘草 , 不能传 统认 为 , 甘草在 《 神农本 草经》 中列 为上品就笼统地 付给生 品或 炙品 。通过 现代药理 研究 生甘 草有类 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 期服用可引起水钠 在体 长 内潴 留而产 生水肿 。还有 麻黄治 疗外感 , 非外 感风寒 不用 ,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分析及其防范建议一、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随着中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也逐渐增多,这给患者的安全和合理用药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一则典型的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二、案例描述某患者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了中药雷公藤制剂。
服药后,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同时伴有皮疹、皮肤瘙痒等症状。
经医院诊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和肾功能异常。
经停药和积极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教训深刻。
三、分析与讨论雷公藤制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抗炎、抗风湿等作用。
然而,由于雷公藤成分复杂,且个别成分具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应用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药剂量。
在此案例中,患者可能对雷公藤中的某些成分产生了过敏反应或药物性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此外,制剂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药品存储等方面也可能存在问题。
针对这一案例,我们应该在剂量控制、制剂质量、药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应该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明显不良反应的中药成分;其次,应提高制剂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药品质量稳定;最后,应加强药性研究,充分了解中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四、防范与建议结合本次案例,我们提出以下预防类似不良反应发生的建议: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对于某些具有明显不良反应的中药成分,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合理确定用药剂量。
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加强药品质量监管:政府部门和制药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药制剂的生产和销售环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
同时,加强药品抽检和信息公开力度,让公众了解药品质量和安全信息。
强化中药药性研究: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防治对策
成 药 。 日常 购 药 ,一 定 要 当 心 含 有 西 药 成 分 的 中成 药 ,避
免由于忽视其中所含西 药成分 的作用 及使 用禁忌 而导 致重 复用药、过量用 药后 引起 不 良反应 。
总 之 ,原 药 材 因 素 、假 药 、药 物 污 染 、制 剂 粗 造 因 素 ,
认识 中药 制剂在 临床应用 中所 出现不 良反应对 人体 的危 害
[ ]朱敏文 ,尹桃 ,王丽.丹参 注射液小 良反应 同顾 性研究 [ ] 中国医 5 J. 院药学杂志 ,20 , ( 8 :1 2 . 08 9 1) 5 6
[ ]吴宏卫 。陈仁吴.1 6 5例细辛脑注射 液引起 的不 良反应 分析 [ ] 中国 J. 临床药学杂志 ,20 ,1 ( ) 8 . 0 8 7 3 :18
中药制剂 常见不 良反应 过去人 们往往 对西药 的不 良反 应比较 注意,因为西 药在药 品说 明书上 将不 良反应 标注得
比较 清楚 。在 认 识 上 存 在 “ 中药 制 剂 绝 无 毒 副作 用 ” 的 纯 误 区 。 随着 中药 应 用 的 日益 广 泛 和 国 际 上 中药 制 剂 不 良反 应报 道 逐 年 增 多 , 导 致 其 不 良 反 应 屡 见 增 多 ,甚 至 危 及 生命 。 最常见 的不 良反应 是 过 敏性 休 克、皮肤 过 敏 、胸 闷 、
何 玉 芹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医院 ,江苏 淮安 2 3 2 2 20
【 摘
要】 :目的:指 出中药制剂种种不 良反应 ,以引起重视。方法 :收集文献及 临床报道 ,结合 I 临床经验加 以归 纳总结。结果 :对 中
药制剂 常见不 良反应 、 生原因、防治对策作一专题报道。结论:不可忽视 中药制剂 的不 良反应 ,在临床实践 中要特别注意 。 发
简述中药不良反应的治疗措施
简述中药不良反应的治疗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的治疗措施
中药在治疗疾病时,虽然副作用较小,但仍有不良反应发生。
下面将不良反应按照类别分别介绍治疗措施:
1.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可根据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如口服止吐、止泻等药物。
2.呼吸系统不良反应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喉头水肿、哮喘等,可采用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等治疗。
3.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心悸、头晕、血压波动等,可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如调节心悸的药物、增加血容量等。
4.肝肾功能损害
肝肾功能损害表现为黄疸、肝酶升高、肾功能不全等,可采用肝肾保护药物、透析等治疗。
总之,中药不良反应的治疗需要根据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在用药时应当严格遵守医生建议,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及防范措施
生率为 1%位列第 3位 , 2 仅次于抗生素 与解 热镇 痛药 , 现将 中 药不 良反 应 的发 生 原 因 和 防 范措 施报 道 如 下 。
・
7 0・
』
icl aoa Du s,c br00V 1 01 n a Rtnl r Ue0t e 21.0 3N .9 i i g 0 .
・
用 药 经 验
・
中药 不 良反 应原 因及 防范措施
王 若琪
【 关键词】 中药 ; 良反应 ; 因; 防措施 不 原 预
复 方 , 不 是 该 方 所 含 各 药 原来 药效 的机 械 相 加 。如通 过研 究 绝 白虎 加 人 参 汤 对 试 验性 糖 尿 病 的 药 理 发 现 , 味 知 母 、 参 均 单 人
理 , 理阐述药品可能发生 的不 良反应 , 免因商业利益驱使 合 避 而 回避不 良反应 、 禁忌等警示性 内容。( ) 7 大力宣传 药品不 良 反应的相关 知识 , 提高全民对药 品不 良反应 的认识。
【 中图分类号】 R2 【 8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 17 39(00 1 — 00 0 64— 262 1)9 07 — 1
中药 不 良反 应 是 指 在 中 医药 理论 指 导 下 , 为预 防 、 断 、 诊 治 可 生成 具 有 毒 性 的溴 化 汞 或 碘 化 汞沉 淀 , 致药 源性 肠 炎 ] 导 。
13 剂 量 不 当或 长期 服 用 . 如 中医有“ 辛不 过钱” 说 ; 细 之 人
探讨中药的不良反应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中医中药毒。
对上述药物在调配时要准确无误才能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3 准确调配剂量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
是本渡边熙说:“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
准确掌握中药的用量颇为重要。
调剂人员在调配处方中决不能凭感官抓药或估计分量。
枳术汤和枳术丸,虽同为枳实和白术两药组成,但枳术汤中枳实用量倍于白术,故以消极导滞为主;枳术丸中,白术用量倍于枳实,以健康和中为主。
即使同一味药,其剂量的大小亦可导致其作用相反。
大黄,小剂量收敛止泻,大剂量则泻下;红花小剂量养血,大剂量破血;黄连小剂量健胃、大剂量清泻实火;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力增强,大剂量则使子宫麻痹,收缩停止。
另外,处方中的并开药如乳没,龙牡等应分别称量,不得以一味找齐。
4 防止缺药和漏配对方中的药味,均有其特定的作用,如果缺味或漏配,格局部会发生变化,药效及主治证也相应地出现差具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的功效,若漏掉桂枝,则成为三拗汤、因方中无桂枝,发汗解表作用就小于麻黄汤,重在宣肺止咳平喘。
调配处方时需认真核对、检查,防止缺药和漏药。
5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分或趋向中医对于疾病的部分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的作用部分及走向以升降浮沉来表示。
通过炮制可引药入经,改变使用部分及趋向。
如大黄本为下焦药,酒制后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火邪的作用;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疾病。
6、提高鉴别能力药材鉴别是调剂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中药质量把关的首要问题。
只要根据药材的科属及药用部位的主要特征、性状、气味就能很好地鉴别混乱品种。
如掌握菊科植物的茎是圆形、唇形科植物的茎是方形的特点,在装斗橱时,就可区分容易混淆的佩兰和泽兰;了解地骨皮为“得气浓厚”的杠柳皮。
对于单凭性状特征不能确定的药材,可进一步通过理化、显微鉴别等来解决,以防伪劣药材入斗橱,使地道药材在临床上发挥其真正的疗效。
作者单位:158100 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医院药剂科探讨中药的不良反应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于 强【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7-0098-02【摘要】中药理论是传统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药性及中医辨证,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正气 消残 , 则任 受 补 ”《 问 ・ 元正纪 大论篇 ≥“ 素 六 :大积 大聚 . 可犯也 , 其 大 半而 止 ”为后 世 医家 辨冶肝 硬 其 衰
化提供 了思路 贾春 华教授 亦认 为 . 治疗 肝硬 化务要 审
病 因 、 病性 、 主症 、 查 抓 适攻 补 。 大抵 来 说 , 据 病 机 演 根 变过 程 中 正 虚 邪 盛 的 趋 势 . 攻 或 补 , 或 或攻 补 兼 施 并 行, 权衡斟 酌 治之 , 未伤 正之忧 . 既 又无 留邪之 虞 ; 肝 为刚 脏 , 疏泄 , 喜条 达 , 阴用 阳 . 柔 不克 . 强 主 性 体 非 故 调柔 肝 为治疗 大 法 . 肝 、 疏 滋肝 、 软肝 兼而 用 之 . 贯穿 并 治 疗 的 始 终 ; 时不 忘 见 肝 之 病 , 肝 传 脾 , 同 知 当先 实 脾 ”且特 别重 视顾 胃气 。 , 临证 治疗 时 . 贾春 华教 授据 多年 经验 , 以其 自拟 常
中药的不 良反应及预 防
佟 继 铭 魏 晓 芬 冯 军 . .
(. 德 医学院 , 北 承 德 I承 河
0 70 ;. 德 医学院 附属第 二 医院 ) 600 2承
【 键词 】 关 中药 ; 良反 应 ; 不 药源 性疾 病 ; 防措 施 预 【 中图分 类号] 8 R21 【 文献 标识 码I A 【 文章 编号 10 46 7 (020 0 40 1 0—8 92 0) 10 3—3 正常 用法 用 量情况 下 出现 的 与治疗 目的无关 的有 害反
维普资讯
l uRNAL OF CHENGDE M EDI o CAL COLLEGE
使用中药也要注意不良反应
使用中药也要注意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临床中使用的部分中药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和毒性,我们使用这类中药主要是要利用其能够起到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但又不可避免的要接受其具有副反应和毒性的现实,临床上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毒副反应。
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就临床上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作如下论述:1 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1.1消化系统的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损害等。
1.2神经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口唇或肢体麻木,瞳孔缩小或扩大,严重者可见抽搐、昏迷等。
1.3循环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或升高、心电图改变。
1.4呼吸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
1.5泌尿系统的主要症状是排尿困难或尿道灼痛、尿毒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1.6血液系统的主要症状是白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2.1服用剂量不当有些中药含有有毒成分,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
2.2辨证用药不当得了感冒人们第一反应就会自己到药店买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服用,以为中成药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
殊不知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感冒症状分寒症和热症,如果自行服用抗感冒的中成药,症候不对就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2.3中西药配伍不当现在临床上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现象非常普遍,也被医生和患者广泛接受。
但是中药治病的机理复杂,与西药的联合使用产生的相互作用绝大部分尚不为人所知,中西药联合使用要慎之又慎。
例如当甘草与降血糖、降血压的药物合用时,会抵消或降低降血糖、降血压药物的降糖、降压作用[1]。
还有些中西药配伍会发生化学反应,如中药乌梅、山萸肉、五味子及其制剂均含有机酸,不宜与氨茶碱、苏打片、胃舒平合用,因各自成分中酸碱中和反应使得疗效下降[2],与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会析出结晶。
中药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 北豆根 ) 药典》记载有小毒 ,用量为 3 g ,《 ~9 ;南方习用豆 科植物柔枝槐的根 ( 广豆根 ) 《 , 药典》 记载有小毒 ( 苦寒有毒 ) ,
中药在我国具有悠久 的临床 使用 历史 ,人们普遍认 为中药
药 性 平 和 服 用 安全 、无 毒 副 作用 ,可 长 期 服用 ,有 病 治 病 ,无
辨病精确得 当,遣方用药合理 ,才能药到病除,确保疗效;临 床 因辨证失准 ,寒热错投 ,攻补倒置,而 引起不 良反应 或药源 性疾病 的案例时有发生。如用黄连 、黄芩 、黄柏和 大黄组成的
23 中药 的品种与质量 :如 中药材品种、产地 、采收 、加工、 . 农 药残余量不符合规定及炮制不 当等 问题 ,均影响饮片质量 , 进 而导致 中药不 良反应。我 国药用资源丰富,地域广阔,药材 来源复杂 ,存在 同名异物 、异物 同名 、品种混乱等现象 ,中药 因品种混乱引起 的中毒事件 已不少见 。 例如 山豆根在我国南北
一
过敏反应 、继发反应 、特异性遗传因素等 。药物 的不 良反应, 是由药物本身所固有或 因不合理用药所引起 的,中药也不例 外。引发不 良反应的 中药,既可 以是中药饮片,也可以是 中成
o d c e a v r er a t n h v o u d n e f e u et d e s e ci a es meg i a c r h o
[ y o d ] T M; d es a t n ; r g r a trP e e t eme srs Ke w r s C A v re e c o s T i e c ; rv ni aue r i g f o v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防范对策
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中药的不良反应及防范对策国凤杰李振民1(河北省滦县中医医院药剂科,河北滦县063700)【关键词】中草药;副作用【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3)01-0098-021河北省滦县中医医院内科,河北滦县063700作者简介:国凤杰(1973—),女,主管中药师。
从事中药专业临床工作。
研究方向:中药房管理。
近年来,随着中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不断增加,我们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并制订了相应的防范对策,从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保证。
1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1.1药材因素中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的有毒活性成分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毒性损害,如乌头、马钱子、雷公藤、曼陀罗、麻黄等所含的生物碱,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表现为眩晕、头痛、惊厥、抽搐、呼吸抑制等。
银杏、苦杏仁含氰苷类,水解后析出氢氰酸,抑制呼吸中枢,甚者导致死亡。
关木通、马兜铃、厚朴、防己、泽泻、柴胡、雷公藤、益母草、使君子、苦楝皮、苍耳子、牵牛子、大青叶、山慈姑、千里光、补骨脂、草乌头、胖大海、千年健、钩藤、曼陀罗花、斑蝥、蜈蚣、海马,及含砷、铅、汞的矿物药长期或过量服用,易导致肾损害,出现少尿、血尿、蛋白尿、水肿等,严重者可导致肾衰竭。
半夏、蒲黄、桑寄生、山慈姑、苦楝子、黄药子、蓖麻子、雷公藤可导致肝功能异常,甚者发生中毒性肝炎。
中药的成分相当复杂,通过现代药理研究被发现的只是其中的很少部分,随着药理学的发展,对中药研究的深入,引发不良反应的成分将会不断阐明,对预防中药的不良反应有积极意义。
1.2炮制不当炮制是药物应用前的必要加工过程,中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消除或降低毒性和不良反应,炮制不当或不进行炮制,是产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川乌头、草乌头有大毒,不可生用,如不依法炮制,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较高,服用后会出现口腔灼热、流涎、恶心呕吐、四肢发麻、头昏眼花、呼吸困难、瞳孔散大、心律失常等乌头碱中毒症状。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随 着新 药 的不 断 产 生 。 物 不 良反 应 的危 害 已 成 为 W HO 共 同 关 注 的社 会 问 题 , 在 各 国都 已 药 现
成立 了药 品 不 良反 应 中心 , 已 通 过 互 联 网互 通 情 报 。 1 9 并 9 1年 7 月 美 国 替 马 沙 星 因 引 起 溶 血 性 贫
死 亡 比例 在 住 院 患 者 死 因 排 序 中 占第 五 位 。
据 国家 药 品 监 督 局 不 良反 应 检 测 中心 推 算 , 国 每 年 5 0 我 0 0多万 住 院 病 人 中至 少 有 2 0 7 2 因 5 5 "
・
1 4
・
维普资讯
见 报 道 。 为 此 , 究 人 员 选 取 了 2 8 例 女 性 HC 患 者 , 从 HC 患 者 的 女 性 亲 属 中 选 择 3 - 研 3 C 并 C 5l
HC 无 关 对 照 者 ( 括 1 8例 一 级 和 1 6例 无 生 物 学 相 关 性 亲 属 ) 检 测 其 AR—C C 包 8 6 , AG 重 复 序 列 的
药 物 不 良 反 直 住 院 治 疗 , 0万 人 为 严 重 不 良 反 应 , 死 人 数 高 达 l . 5 致 9 2万 人 , 中 不 合 理 用 药 比 例 其
高 达 1 一2 % . l 6 比各 种 传 染 病 致 死 人 数 高 出 数 倍 。 我 国 1 0万 聋 哑 儿 童 中 , O 以 上 由 于 不 合 理 8 6 %
世 界 1 3死 亡 病 例 不 是 死 于 疾 病 本 身 而 是 死 于 不 合 理 用 药 。 /
1. 概 况 2
据药 品不 良反应监 测 中心 的有 关 资 料 显示 : 国每 年 有 1 美 0万 人 死 于 ADR: 1 9 9 8年 对 美 国 1 3家 医 院 研 究 后 指 出 : 1 6 3 从 9 6—1 9 9 6年 美 国 住 院 病 人 中 , 重 药 品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6 9 由此 严 . 致 死 的 0 3 % ; 9 4年 2 1 6万 住 院 病 人 对 所 服 药 物 发 生 不 良反 应 , 中 1 . .2 1 9 2. 芙 0 6万 人 因 此 而 死 亡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逆性损伤:如肝脏细胞、肠上皮细胞 不可逆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胞、致癌、致突 变、马兜铃引起的肾损害
7.即刻和滞后毒性
概念:
即刻毒性:一次给药后在短时间内(<24h)出 现的毒性反应。 滞后毒性:多次给药后,经一段时间才出现的 毒性反应。
(二)按作用靶器官分
1
2 3 4 5
肝脏毒性 肾脏毒性 神经系统毒性 造血系统毒性 心血管系统毒性
中药制剂引起的变态反应
原因
应用范围广泛 制剂不纯 炮制不当 药材质量存在问题
机理
全抗原成分:蛋白质\多糖\多肽 半抗原成分:小檗碱\莨菪碱\茶碱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致敏淋巴细胞反应
临床表现
速发型变态反应 :78.72% 迟发型变态反应 :21.28%
皮肤疾病:荨麻疹、皮炎、湿疹样药疹、剥脱 性皮炎等;药热;喉头水肿;胃肠道反应;肝 脏损害;肾脏损害;心律失常;血液系统疾病; 过敏性休克
维生复方电解质MG3注射液(高糖维持液)、复方 乳酸钠 维生素C、维生素B6 青霉素、乳糖酸红霉素、盐酸林可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 肾上腺素、重酒石酸间羟胺、多巴胺、盐酸洛贝林
双黄连注射剂
由金银花、黄芩、连翘 3 味中药按一定比 例提取精制而成 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 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风热、咳嗽、咽痛等 症,是具有抗病毒及抗细菌双重作用的药 物 1992年12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全 国中医院首批急诊必备中成药。
2、类脂沉积症或脂肪肝(脂质>5%)
症状:轻度不易观察。肝重增加、体积增大、变硬、 表面和切片滑腻、光镜可见细胞内大量脂滴、苏丹 染色阳性。 原因:酒精中毒、营养过剩或不足、中毒 机制:
脂蛋白的蛋白质部分合成受阻(高剂量四环素、乙硫酸) 极低密度脂蛋白的磷脂部分合成受阻 细胞内丢钾,脂肪的运输受阻
按作用靶器官分类
(一)按毒性反应分类
1
过敏(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 光敏感反应 局部毒性 全身毒性 可逆和(或)不可逆毒性损伤
2
3 4 5 6 7
即刻和(或)滞后毒性
1.过敏(变态)反应
概念:药物或其代谢物(作为抗原或半抗 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和)致敏淋巴 细胞,当再次用药时,药物与相应的抗体 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导 致。 特点:与已知药物的药理特性无关,效应 与剂量无线性关系。
2004 年 12 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通报了莪术油注射液 ADR 221 例,并将其 列入第七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病例报告中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 占62.4%;用药原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主要 不良反应表现有过敏样反应64例次(占21%), 皮疹45例次(占15%)。此外,呼吸困难17例 次(占6%),过敏性休克12例次(占4%), 死亡1例。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理系 张硕峰
目录 CONTENTS
概述 毒理学基本概念及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的防治
*
1 概述
*
现状
纯中药制剂不会中毒,无副作用,无不良 反应 “无毒”、“纯天然”、“绿色”的中药
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与中药有关的病 历数和死亡人数占5%(全国123种期刊) 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9万多份,其中, 在不良反应事件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中,中药病例报告各占13.8%和12.2%。 2012年
莪术油注射液
从姜科植物蓬莪术、温郁金、广西莪术中 提取的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多种倍半萜 类,含有莪术醇、莪术酮、莪术双酮、β-谷 甾醇等多种成分 抗肿瘤;抗炎;抗病原体;免疫增强作用 临床广泛用于呼吸道疾病、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治疗。
4、肝硬化
慢性或反复肝损害可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引起成纤 维细胞聚积,产生过量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沉积即 形成纤维化。由于纤维化时胶原性中隔遍布几乎整 个肝脏,肝细胞索被这些纤维分隔成为小结节(假 小叶),引起肝结构的紊乱,最后导致肝硬变。 三种病理改变交错进行,肝小叶结构和血循环途径 改建,肝变形变硬。 四氯化碳(工具药)
某些生物碱(士的宁、吗啡可蓄积肝脏,缓慢释放, 减少中毒) 脱氨作用:在肝内合成尿素排除
二、肝毒性反应及其机制
(一)肝毒性类型及机制
1、肝坏死: 肝细胞死亡、局灶性或弥漫性。氯 仿、甲醇、四环素、氨甲碟呤、川楝子、黄药 子、蓖麻子
机制
自由基学说(CCl4):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内钙离子稳态 共价结合学说:如对乙酰氨基酚经肝代谢活性物质与DNA 或RNA或蛋白质形成共价键结合 活性氧形成:P450在催化过程中,第二个电子被引入,产生过 氧化氢,GSH大量消耗,细胞对活性氧的防御能力降低.
在中药病例报告中,中成药占99.7%
活血化瘀药 辛凉解表药 清热解毒药 凉开药 益气养阴药
报告数量前20位的品种中,中药注射剂有 17个品种,前三位分别是双黄连注射剂、 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
近年国家SDA通报严重ADR的中药
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葛根素注射液、 鱼腥草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存在多发、普遍、临床表 现的多样、不可预知、不良反应种类的不确定、 批与批之间不良反应存在差异性等特点。其中 主要不良反应成因有患者个体差异、剂型与给 药途径、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5、血管损伤(小静脉闭塞综合症)
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最为常见,同时在一份123例清开灵 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分析中显示,发生皮肤反应 和药物热的患者分别占到33.3%和21.1%,过敏 性休克所占比例为13%。 胃肠道反应、发热、心脑血管反应 、呼吸系统 不良发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以及其他不良反 应。
SDA建议:
建议配伍后的PH值在6.8-7.5,4小时内; 清开灵注射液-不可配伍制剂
ADR发 ADR报 死亡 急性血管内 生时间 告总数 总数 溶血例数 (年) (例) (例) (例)
2003 2004年 2005上 半年 合计
溶血引起死 亡例数 (例)
254
3
6
2
509
243 1006
2
6 11
7
5 18
2
4 8
注:表中数据截止时间为2005年7月5日(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接收时间 计)
建议
临床医师严格掌握适应症,用药过程中避免给药速度
过快,加强临床用药监护。对此药过敏者禁用,过敏 体质者慎用。 禁忌与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庆大霉素、 速尿配伍使用 建议生产厂家加强对此产品的上市后监测,并进一步 开展完善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
2
毒理学基本概念及中 药的不良反应
*
2.特异质反应
概念:机体对外源化合物的一种遗传性异 常反应。
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 血清胆碱脂酶缺乏
3.光敏感反应
类型:光毒性、光变应性 概念:
光敏感性药物反应:注射或内服光敏性药物引 发的皮肤炎症。 光接触性皮炎:外用药引发。 光毒性皮炎:与免疫机制无关。 光变应性皮炎:与其他类型的迟发性变态反应 相同,第一次发生有一定的潜伏期。
1
肝脏毒性
一、肝脏组织学及生理学基础
(一)肝脏的组织学特点
富有血管(入肝、出肝) 肝细胞在代谢上起重要作用 药物毒性的主要靶器官
(二)肝脏的生理功能
参于代谢(生化反应500种以上)、糖原储存、 分泌胆汁、具解毒、吞噬、防御机能。
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
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在酶的催化下进行氧化、还原或水解等。药物 经过转化后,药理活性可能出现、增加、减弱或被灭活。 失活占大部分。水合氯醛还原成三氯乙醇,毒性增强。 第二步,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体内的某些物质,如葡萄 糖醛酸、甘氨酸、硫酸等结合,或发生甲基化或乙酰化。 结合以上基团后,药物极性增加,水溶性增加,活性减 弱或消失,同时也有利于排出体外。
毒理学: 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外源性化合物 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分支学科: 药物毒理学、食品毒理学、临床毒理 学、分析毒理学、工业毒理学、环境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按毒性反应分类
过敏(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光敏感反应、 局部毒性、全身毒性、可逆和(或)不可逆毒 性损伤、即刻和(或)滞后毒性 造血系统毒性、呼吸系统毒性、心血管系统毒 性、神经系统毒性、内分泌系统毒性、肝脏毒 性、肾脏毒性、免疫毒性、生殖毒性。
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贯叶连翘提取物光毒试验结果(豚 鼠耳朵)
A:对照组UVA照射后六天;B:补骨脂素160mg/kg组UVA照 射后六天;C:路优泰1.2g/kg组UVA照射后六天;D:贯叶连翘 提取物1.2g/kg组UVA照射后六天;E:贯叶连翘提取物 0.6g/kg组UVA照射后六天
4.局部毒性
在 2001 年和 2009 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中心两次通报了双黄连注射剂的超敏反 应。 2007年,《中国中药杂志》刊载中国中医 科学院翁维良等医生的研究报告称,双黄 连注射液的变态反应的发生率达8.6%。。 过敏性休克占严重病例报告总数的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