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六十五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孤军远征十个月,艰苦转战万余里,先期到达陕北,为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别具特色的光辉篇章。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五周年的前夕,我们访问了原红二十五军的老战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请他回顾了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有关情况,并给了这段历史一些重要的补遗。
问:刘老,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五周年,您作为当年长征的亲历者,请为我们介绍一下红二十五军这支部队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情况好吗?答:好的。
红二十五军组建于1931年10月,隶属红四方面军。
1932年10月,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分别编入方面军各师,红七十三师跟随方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红七十五师留在鄂豫皖边坚持斗争。
同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以红七十五师和红九军二十七师合编,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下辖第七十四师和第七十五师,继续坚持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
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经受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严峻考验,先后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长岭冈、斛山寨等战斗的胜利,一度发展到12000余人,并重新组建第七十三师。
但由于敌人的强大,加之省委领导左倾盲动错误的战略指导和肃反,红二十五军自身损失很大,处境十分艰险。
1934年8月,中央军委派粤赣军区红22 师师长程子华到鄂豫皖苏区,向鄂豫皖省委传达了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红二十五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这样,不仅部队能够得到发展,同时也能把敌军主力引走,减轻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利于留下的部分武装长期坚持斗争。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实际,省委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实行战略转移。
问: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红二十五军是打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长征的,红二十五军为什么要打出这样一个旗帜,他的意义是什么?答:1934年7月初,在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示,曾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先期由瑞金出发北上,向闽浙赣边区挺进。
吴焕先:红25军不灭的“军魂”
吴焕先:红25军不灭的“军魂”作者:来源:《党史天地》2016年第20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领导人1907年7月31日,吴焕先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省新县)。
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五卅”运动以后,在武汉读书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戴克敏、戴季伦、曹学楷、陈定侯、郑位三等人暑假回到家乡。
他们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传播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思想,并准备发展一批优秀工农分子和革命知识分子入党。
吴焕先和戴克敏、戴季伦是姑表兄弟,由于互相了解、志同道合,吴焕先成了他们发展党员的首批对象。
1926年初,由戴克敏、戴季伦介紹,吴焕先在黄安七里坪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11月,著名的黄麻起义爆发,吴焕先是起义的领导人之一。
战斗过程中,他曾以诗明志:“赤胆忠心为工农,气壮山河志不移。
何惧今日艰苦多,坚持斗争定胜利!”1929年12月,鄂豫边首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今新县陈店召开,产生了鄂豫边最高革命政权领导机关———鄂豫边革命委员会。
曹学楷当选为主席,吴焕先当选为土地委员会主席。
次年,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吴焕先任特委委员。
1931年4月,正当鄂豫皖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发展巩固之际,张国焘来到鄂豫皖苏区。
根据中央指示,撤销鄂豫皖特委,成立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
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吴焕先担任红25军政委,不久,调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
鄂豫皖省委成立后,他又当选为省委常委。
重建红25军1932年6月,蒋介石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
10月,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后至川陕。
鄂豫皖根据地遭到敌人的残酷“清剿”,在此严重的形势下,该地区急需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急需有一支强大有力的红军坚持斗争。
正担任鄂东北游击司令的吴焕先挺身而出,他找到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建议省委把留在根据地的5个主力团尽快集中起来,重新组建一支主力红军,独立坚持武装斗争。
沈泽民立即采纳了这一建议,表示“应当重新组建一支坚强有力的主力红军”。
永坪会师:最早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
永坪会师:最早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作者:呼东方来源:《新西部》2016年第07期红二十五军在中共军史上是一支谜一样的部队。
这是惟一一支没有过雪山和草地的长征部队,也是长征中惟一一支创建了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队伍。
这支长征中人数最少的队伍,在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
更让人称奇的是,这支队伍后来走出了97位共和国的将军。
1935年9月16日,陕北永坪镇。
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前的一个月,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与一天前刚刚到达这里的红二十五军正式会师。
在后来的中共党史和军史中,都对这次的会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创建陕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西北地区红军,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一起,打破了敌人的重兵…围剿‟,为党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安置在西北创造了条件。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也曾说:“徐海东部队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为何一支远离中央苏区、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出发的年轻部队,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一支“儿童军”的远征1932年10月,在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中共鄂豫皖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在黄安西北的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除留红二十五军的两个师和地方武装部队就地坚持斗争外,主力部队转移至外线作战。
据原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军参谋长戴季英回忆:“四方面军走后,省委在长冲开过好几次会议。
我是从四姑墩赶到长冲的。
大约半个月之后,省委就决定以七十五师和皖西部分红军为基础,重建红二十五军。
为什么叫红二十五军?主要是为了纪念红二十五军的原军长蔡申熙,当时已得知他在河口战斗中牺牲了。
”而据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证实,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932年秋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仅一个半月后,“那些牺牲者的遗孤以及留下来的红军子弟,重新组建了红二十五军。
这支地道的儿童军就连各团、营、连的领导成员,也都是些20岁上下的毛头小伙子。
”据军史记载,红二十五军长征时,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年龄稍大一点的是副军长徐海东,也才33岁。
数说长征
数说长征《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1日10 版)长征历时两年整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今吴旗)镇。
红25军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永坪镇,是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部队。
红四方面军1935年3月嘉陵江战役起开始长征,于1936年10月到甘肃的会宁与中央红军会师,是长征时间最长的一支红军部队。
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等地出发,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将台堡(今属宁夏)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最长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中央红军长征行程25000里红25军长征行程近10000里红四方面军长征行程10000余里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行程近20000里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央红军渡过24条江河,翻越18座大山红25军渡过4条河流,翻越5座大山红四方面军渡过15条江河,翻越20多座大山红二、红六军团渡过7条江河,翻越10多座大山英勇转战十几省中央红军转战11个省: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红25军转战4个省:河南、湖北、陕西、甘肃红四方面军转战4个省: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红二、红六军团转战7个省: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陕西到达陕甘六万余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86000余人,走完长征时6000余人红25军长征出发时2980余人,走完长征时3400余人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时80000余人,走完长征时42000余人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出发时17000余人,走完长征时11000余人。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精神与红色基因
国共 产党 红 色基 因 与精神 族 谱” 的协 同 这 些 “ 十 五 六 岁半 大 的孩 子,打 仗 都是 遭 到敌一个团袭击,后卫 背水 而战的危机 不 要命 的。 敌人 被这 支 衣衫 褴褛 但 视死 时刻,吴焕 先高 喊 : “ 同志们, 压住敌 人
关 系,不 仅有 助 于 了解长 征精 神 的来 龙 歼灭 ,前 来督战 的马鸿宾险被生擒 。8月 1 9 3 5年 8月 2 1日红 二 十 五 军 抵 达 甘 肃 省
去脉,增强文化 自信,而且对于发挥 “ 中 2 1日,红二十五 军遭 敌骑兵 2 0 8团袭击, 与整体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己 的光辉 历程 和伟 大 功 勋诠释 了伟 大 的 究在鄂豫陕边 区建 立根 据地 的问题,作 出 家 河 战 斗 中 , 一 颗 子 弹 从 其 左 眼 底 打 进 , 长 征 精神 。红 二十 五军 是 一支 对 中国 革 命作 出独特 贡献的部队。
一
了 《 关于创建新苏 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 从 颈 后 穿 出。 由于 失血 过 多, 整整 昏迷 决议 草案》 ,此后, 红二十 五军在粉 碎蒋 了 四 天 四夜 , 第 五 天 才 醒 来 。 介石 派 出的 1 1 个 团的 “ 围剿” 中, 先后 五 是长 征 中部 队人数 逐 步增 加。 红 二 十 五 军 从 罗 山 县 何 家 中出发 时 只 有 2 9 8 0人,到达 陕北 则有 3 4 0 0人,在鄂豫 六是 最 先到 达 陕北 并对 将 革命 大本
伟 大 的精 神造 就 伟大 的战士 、伟 大 1 9 3 4年 1 2月 i 0日, 红 二十 五 军 进入 陕 岁。军 长程 子 华在 ~次 战 斗 中双手 被打 的军 队和 伟 大 的奇迹 。红 二十 五军 以 自 西洛南县后,省委在庚家河召开 常委会研 残 。副军长徐海 东 1 9 3 4年 3月 1 O日在庚
孤军北上: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孤军北上: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作者:杨军红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17年第6期■杨军红国内外对红军长征的研究,很多集中于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而对红二十五军长征的研究相对薄弱,有待于深化。
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最先到达陕北,成为三大主力红军的开路先锋,显著增强了陕北苏区红军的力量,为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在陕北安家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其他红军队伍相比,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具有鲜明的特点,创造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奇迹。
[关键词]红军;长征;二十五军[中图分类号]K26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7)06-0134-0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抗战初期青年知识分子赴延安历程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7XDJ010)、贵州大学重大科研项目“长征文化研究”(GDZT201606)、贵州大学长征文化研究专项课题招标项目(GDZX2017007)杨军红,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贵州贵阳 550025)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对于红军整体的长征,乃至中国革命胜利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研究红二十五军如何走上长征之路,又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灵活地调整行进方向和目标,以及他们如何在排除万难中开拓前进,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二十五军长征决策关于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决策,中共中央和鄂豫皖省委经历了曲折的认识过程。
直接要求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向外部创建新苏区的,就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
在周恩来的指导帮助下,鄂豫皖省委一改前期的徘徊犹豫,最终正确决策了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问题。
(一)红二十五军的坚守1932年10月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突围西征后,蒋介石从鄂豫皖抽出主力部队集中进攻江西中央苏区,而以地方保安部队配合国民党留守部队,对鄂豫皖进行持续“围剿”。
为集中力量打击敌人,保卫根据地军民,11月29日鄂豫皖省委决定,以红四方面军留下的七个主力团为基础,组建红二十五军,全军7000人左右。
红军长征到陕北后究竟还剩下多少人
红军长征到陕北后究竟还剩下多少人?[博客帖]文章提交者:passional 加贴在中国历史铁血论坛/bbs73-0-1.html1934年10月,在夜色掩护下,中央红军从赣南的于都县突破敌军包围圈开始长征。
出发前夕的10月8日,中革军委做了一个《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里面分别统计了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军委纵队、中央纵队共计86789人。
上述人员中除了红军部队外,还有中央纵队中的少量政府机关人员和几千名临时召集来搬运物资的民夫。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武器弹药十分缺乏,全军共有枪4万支、子弹80万发,平均每支步枪只有十几发子弹,轻机枪才有百余发子弹。
中央机关的许多人手里只有刀矛,长征队伍中年纪最大的徐特立(出发时58岁)为自卫,手里拿着一支红缨枪,有时还当拐棍用。
[ 转自铁血社区/ ]突围西进之初,由于领导人过分强调保密,事先没有做好动员,广大干部战士都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对于久经战斗考验的老战士来说,坚决服从命令已成习惯。
刚动员参军的一些新战士和民夫看到越走越远,却出现思想波动,加上行军疲惫,陆续出现一些掉队落伍。
在赣南、粤北突破第一、第二道封锁线时战斗并不激烈,却减员1.3万人。
通过第三道封锁线即湘粤交界的郴县至宜章一线时,发生了激烈战斗,减员8600余人。
由于红军在经过粤汉铁路时动员了部分工人入伍,部队略有补充,接近湘江前还有近7万人。
11月下旬中央红军进至位于湘江附近的第四道封锁线,经九天血战才杀出一条通道,减员高达3 万多人。
特别是多由新兵组成的八军团下属两个师基本被打散,全军团仅剩1000余人。
许多领导人后来感慨,长征前匆忙组建这种新部队,虽名义上增加了番号却缺乏战斗力,还不如把这些新成分用来充实久经战斗锻炼的老部队。
与张国焘南下错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一方面军在北方却获得了新的发展。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会合了在当地的红军7000余人,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番号。
当时陕北人少地贫,发展红军困难,于是1936年春红一方面军东征山西,扩大了红军8000人。
红25军的光荣历史和战斗故事精选
红25军的光荣历史和战斗故事精选提起长征,人们往往注重的只是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长征队伍,那就是诞生于我们安徽金寨的红25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1931年建立于金寨县麻埠镇,原属红四方面军编制。
1932年10月,其73.74师随红四方面军向川陕转移。
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以其留下的75师和皖西部分红军为基础,重建了红25军。
蒋介石闻讯即集中重兵对鄂豫皖苏区进行连续的“清乡”、“清剿”和“围剿”。
对此,红25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第一篇:红25军的光荣长征史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召开常委会,讨论红25军战略转移问题,最后决定红25军向平汉铁路以西的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转移。
11月16日,红25军共2900余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
1935年5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建立了鄂豫陕苏区,部队发展到3700余人。
1935年8月3日,红25军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县城。
随即北上,11日北渡渭河,进占秦安,威逼静宁,切断了西(安)兰(州)公路交通。
17日攻占隆德,尔后翻越六盘山,向东挺进。
21日,在泾川县的四坡村与拦截之国民党军1个团激战,将其全歼。
战斗中,政治委员吴焕先牺牲。
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结束长征。
1935年8月18日,红军第25、第26、第27军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
红25军改编为第75师。
毛泽东曾称赞红25军的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一、出师北上1934年深秋,大别山地区。
由于10多万国民党军队在这里围剿红军,破坏人民政权,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因而很多地方成了庐舍成墟、田园荒芜的无人区。
坚持大别山武装斗争的红25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下,虽然不断打击敌人,终因人少(只3000人),武器弹药缺乏,供给困难,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苏区形势。
红25军创下的“6个之最”
红25军创下的“6个之最”作者:马令闫石海洋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6年第11期马令闫石海洋1935 年7 月,在战斗中缴获的一张国民党统治区报纸,让时任红25 军军长的徐海东,仿佛在黑夜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很多年后,父亲仍清晰记得报纸上的一段内容。
”徐海东的女儿徐文惠回忆说。
那是报纸上的一条消息:“共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后,继续向北逃窜,先头部队到达松潘……”自从1934 年11 月11 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光山花山寨举行会议决定长征以来,红25 军第一次知道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消息。
1934 年4 月17 日,鄂豫皖苏区红25 军在安徽金寨豹迹岩重新组建,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独立挑起坚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任。
1934 年11 月16 日,红25 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孤军长征,穿越平汉路,转战桐柏山、伏牛山,进至陕南,以2984 人的兵力粉碎了20余倍于己顽敌的围追堵截,在鄂豫陕边区站稳了脚跟。
当在国民党统治区报纸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的动向,徐海东随即召集军部人员在长安县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25 军西进、北上,“配合红军主力在西北的行动,迅速创造新的伟大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徐海东说,即使全军3000 人都牺牲了,也要把党中央迎接过来。
西兰公路是各路国民党军围剿中央红军的一条大动脉。
8 月中旬,为钳制敌军,配合中央红军北上,面对人数众多、武器装备精良的敌军,红25军主动出击,整整切断这条公路18天。
1935 年9 月15 日,红25 军到达陕北延川永坪镇,成为长征到达陕北“落脚点”的第一支红军队伍,并于一个月后胜利地与党中央、中央红军会师。
红色经典《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享誉全国。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是红25 军在长征途中最先唱响的。
入陕后,为加强红军的性质宗旨教育,时任红25 军政治部秘书长程坦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填入《土地革命歌》的曲调,发到每个连队教唱。
红25军的长征简史
红25军的长征简史红25军的长征简史(组图)2016-04-28 10:20:12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安徽省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 胡遵远提起长征,人们往往注重的只是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长征队伍,那就是诞生于我们安徽金寨的红25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1931年建立于金寨县麻埠镇,原属红四方面军编制。
1932年10月,其73.74师随红四方面军向川陕转移。
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以其留下的75师和皖西部分红军为基础,重建了红25军。
蒋介石闻讯即集中重兵对鄂豫皖苏区进行连续的“清乡”、“清剿”和“围剿”。
对此,红25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召开常委会,讨论红25军战略转移问题,最后决定红25军向平汉铁路以西的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转移。
11月16日,红25军共2900余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
1935年5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建立了鄂豫陕苏区,部队发展到3700余人。
1935年8月3日,红25军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县城。
随即北上,11日北渡渭河,进占秦安,威逼静宁,切断了西(安)兰(州)公路交通。
17日攻占隆德,尔后翻越六盘山,向东挺进。
21日,在泾川县的四坡村与拦截之国民党军1个团激战,将其全歼。
战斗中,政治委员吴焕先牺牲。
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结束长征。
1935年8月18日,红军第25、第26、第27军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
红25军改编为第75师。
毛泽东曾称赞红25军的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一、出师北上1934年深秋,大别山地区。
由于10多万国民党军队在这里围剿红军,破坏人民政权,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因而很多地方成了庐舍成墟、田园荒芜的无人区。
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的经验启示
农家参谋社会视野-212-NONG JIA CAN MOU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的经验启示胡友锋(中共金寨县委党校,安徽六安,237300)【摘 要】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诞生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的麻埠镇,是第一支胜利完成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建立了特殊历史功勋。
红二十五军依靠信念坚定、真理指引、牺牲奉献、永跟党走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给今天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长征;经验启示1 红二十五军是四支长征队伍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一共有四支红军队伍参加长征。
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西延川的永坪镇,长征出发时2900余人,到达陕北4000余人,并创造了红军人数不减反增,在长征中红军人数发展壮大的奇迹。
红二十五军是1931年10月25日在皖西重镇麻埠成立,至1932年10随红四方面军向西转移,这期间主要是策应红四方面军主力活动。
在红二十五军成立之前,鄂豫皖苏区只有红4军(由红1军和红15军组建)一支红军主力部队,红二十五军的成立后同红4军组建为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在策应红四方面军进行第二次,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敌人加强围剿鄂豫皖苏区兵力和根据地内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思想,红四方面军在接下来经历了攻麻城、守霍邱的失败,红二十五军长旷继勋在霍邱保卫战重伤,之后由蔡申熙接任军长。
红四方面军转战金家寨,和红二十五军会师,但国民党军卫立煌部队,攻入金家寨,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退守金寨南部的燕子河地区,在这里面对敌人即将发起的第四次围剿,张国焘主持鄂豫皖分局会议,决定红4方面军向西转移。
1932年11月红25军重建至1934年11月长征开始,主要是坚持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鄂豫皖苏区这期间遭受国民党第四次围剿损失巨大,红二十五军完成了几次红军力量的重组,并且发动了几次战斗,围攻七里坪失利,鄂东北、皖西北中心保卫战失利,后期坚持游击战争,取得奔袭太湖战斗的胜利,但根据地形势依然严峻。
长征练习题{填空题}
红军长征练习题(填空题)1.(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这是红军第一支长征队伍,中央红军以后改称(红一方面军).2.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般指(红一方面军)军的行程队伍).中央红军再夺遵义.8.中央红军先遣队通过彝族地区后,1935年5月24日,赶到(安顺场),5月25日,红一军团第一团第二连17名勇士,从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9.红军翻越的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夹金山)10.1936年9月16日下午,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红四团逼近甘肃南部要隘(腊子口).这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隘口,是四川通向甘肃的要道.俗称天险.1月17日,红军夺取了天险(腊子口).11.红军长征途中,有几次重要的会师,(懋功会师)是长征途中重大事件之一.红军先头部队于1935年6月14日到达*地区的(懋功)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12功会师以后,(陈昌浩)任红军总政治委员,随左路军行动,但他反对中共中央红军北上的决定13.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宣布另立(伪中央),自封(主席)另组"中央政府","中央政委"14.(1936)年(6)月(6)日,张国焘宣布取消(伪中央),6月10日,张国焘复电中央,表示同意于月底北上.15.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立即迎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直罗镇)全歼国民党第一零九师又一个团的胜利.16.在中央苏区时(林伯渠)、(谢觉哉)、(董必武)、(徐特立)、(何叔衡)五人被尊为"苏区五老"17.1934年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以后,中央苏区成立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分局和由(陈毅)任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18.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少将军衔的唯一一位越南籍将军是(洪水),他曾于1924年随胡志明来到中国.投身中国革命.19.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词作者是(毛泽东)20. 毛泽东在谈到长征的意义时,这样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红25军在长征时创造了哪五大奇迹
内蒙古人大2016/10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25000里红军长征是人类史上的奇迹,中国工农红军付出了极大的牺牲,由长征开始时的20余万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不足3万人,而且沿途还发展了几万人,其中湘江一役,中央红军就损失过半。
然而,在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中,在三大主力即红一、二、四方面军之外,还有一支部队却创造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可以说是当时红军中最成功的长征队伍,这只队伍就是三大主力之外的红25军,至少创造了五大奇迹是其他三大红军主力不可想象的。
第一,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
在三大主力先后长征之后,红25军在程子华、徐海东的带领下,于1934年11月开始长征,转战5000余公里,于1935年9月就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仅只用了1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胜利大转移,而且在与中央失去联系之后,在三大主力还不确定最终在哪里落脚时,红25军就为红军主力指明了方向,当时主力红军在无意中看到国民党报纸上刊载陕北有红军会师时才确定去陕北,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不得不佩服红25军的高瞻远瞩。
第二,唯一一只人数不降反增的队伍。
红军经过长征之后,三大主力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三大红军主力从出征时的20余万到达陕北之后仅剩下不足3万人,而红25军从长征时的2980人,到达陕北时竟然达到了3400元,而且还有一只部队红74师留在长征途中建立革命根据地,人数为2000多人,也就是说红25军从开始时的2980人发展到总人数为5000多人,近长征开始时的2倍,既完成了胜利大转移,又发展了队伍,还扩大了影响。
第三,唯一一只在长征途中成功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队伍。
红25军在长征的同时,不忘发展革命根据地,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人口超过50万,一直比较稳定,在红25军主力继续长征之后,留下来的红74师发展壮大了革命根据地,扩大了红军在老百姓中的影响,根据地军队人数也超过2000人,成为后来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这也是红25军人数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精神与红色基因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精神与红色基因作者:孙伟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7年第10期文/孙伟红二十五军是从大别山走出的一支英雄部队,是四支长征红军中率先到达陕北苏区的部队,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弘扬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的讲话中,多次提到这支部队,如“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
在列举他们在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役战斗时,专门讲到了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
还讲到“西北地区红军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一起,打破了敌人的重兵‘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安置在西北创造了条件” 。
红二十五军能作出这样的贡献,与弘扬长征精神、传承大别山红色基因与精神密不可分。
探讨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精神与红色基因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了解长征精神的来龙去脉,增强文化自信,而且对于发挥“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与精神族谱”的协同与整体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二十五军的伟大功勋与长征精神伟大的精神造就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军队和伟大的奇迹。
红二十五军以自己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功勋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红二十五军是一支对中国革命作出独特贡献的部队。
一是孤军北上的童子军。
1934年8月,中央军委派粤赣军区红22师师长程子华向鄂豫皖省委传达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红二十五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在花山寨会议上,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到桐柏山或伏牛山一带创建根据地。
当时的省委书记是徐宝珊。
红二十五军政委是吴焕先,军长是程子华,副军长是徐海东,他们都是革命斗争中历经不同工作岗位历练,具有坚强党性和丰富经验的领导者。
当时红二十五军平均年龄大约在13~18岁,军长程子华29岁,政委吴焕先27岁,副军长徐海东34岁。
后来被《共产国际》刊物称为“儿童军”。
红二十五军在孤军北上途中遭到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马家军、东北军、西北军的围追堵截。
重走长征路 不忘长征魂——武汉市组织“重走红25军长征路”大型采访报道活动记
重走长征路不忘长征魂——武汉市组织“重走红25军长征
路”大型采访报道活动记
武轩
【期刊名称】《湖北宣传》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从湖北黄陂北部山区诞生的一支革命队伍——红25军,汇入了长征的伟大壮举。
它的长征为中央红军的长征开辟了路线,有“中央红军向导”的美誉。
为缅怀红军长征的丰功伟绩,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武汉市组织了“重走红25军长征路”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忠实记录了长征途中的动人往事和革命老区的巨大变化,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我们特刊发此稿,以飨读者。
【总页数】2页(P7-8)
【作者】武轩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4.4
【相关文献】
1.重走长征路见证新发展——“长征路上奔小康”大型主题采访走进贵州 [J], 苏江元
2.黔西南日报社记者重走红军长征路与基层党支部联合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活动
[J], 龙波;
3.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四川省广电媒体“重走长征路”大型采风活动记 [J], 张婉琪
4.重温辉煌历史、体认长征精神——建党90周年全国党刊重走红色贵州长征路掠影 [J], 一知
5.重走长征路重温红色心——广西国土资源规划院开展“重走长征路,纪念建党94周年”主题活动 [J], 张桂香;杨忠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的宣传动员工作
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的宣传动员工作作者:王加友徐波王刚来源:《百年潮》2017年第05期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省光山县花山寨举行第十四次常委会。
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16日红二十五军2900余人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红二十五军历时10个月,途经四个省,转战近万里,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省延川县永平镇(今永坪),16日同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胜利会师。
红二十五军是长征先锋,是长征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工农红军。
红二十五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武装,在长征途中,从部队领导到普通战士,都非常重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努力做好宣传、组织工作,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为长征胜利和创建新的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行战略转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红二十五军的诞生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地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有关文件精神,作出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重大决定。
16日,红二十五军发布了由省委常委兼秘书长郑位三起草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简称《宣言》)。
《宣言》本着“不能坐视国民党将中国出卖给日本,特调动一部分队伍组织北上抗日先遣队,领导并组织群众去打日本帝国主义,收回华北失地”的精神,对红军指战员、沿途群众进行党的抗日政策教育,对围堵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势力进行“反对投降卖国”“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抗日宣传,充分调动广大红军的积极性,激发广大人民的抗日热情,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宣言》的发布,对沿途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红军长征的意义起了重要作用。
11月下旬,红二十五军途经河南泌阳时,当地有许多地主豪绅盘踞的围寨,而且大都配有武器,不时对红军进行骚扰阻拦。
红流万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社会视野农家参谋-275-NONG JIA CAN MOU红流万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胡友锋(中共金寨县委党校,安徽六安,237300)【摘 要】1931年10月,红二十五军在安徽省金寨县成立之后,立即投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中,红二十五军先后在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大别山区的武装斗争,坚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保卫了鄂豫皖苏区。
后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开始实施长征转移,孤征十月,红流万里,在中国红军长征史上书写了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传奇。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长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 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背景红二十五军是诞生并主要活动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支红军队伍。
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明确指示,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大别山区河南罗山的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永坪镇,行程九千多里,同陕甘苏区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成为第一支成功到达陕北苏区的红军长征队伍,被誉为“长征先锋”。
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背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敌强我弱的局面短期不会改变,鄂豫皖苏区的红军力量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敌人占据有绝对优势,而且由于敌人长期的“住剿”、“追剿”,根据地内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兵源短缺,武器弹药和生活物资均得不到有效补给,而且国民党还在不断增加兵力。
另一方面,中央指示红二十五军作战略转移。
如何改变当前根据地的严峻形势以及红二十五军如何突出重围的现实,中共鄂豫皖省委及时总结反“围剿”斗争的经验教训,1933年11月,以省委书记沈泽民的名义,向中央汇报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情况和面临的实际困难。
党中央在收到中共鄂豫皖省委写给中央的关于鄂豫皖斗争形势报告后,中央军委周恩来副主席决定将中央苏区武装斗争经验丰富的程子华调任到鄂豫皖苏区去担任领导工作,同时,程子华也负责传达党中央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如何坚持斗争的重要指示。
红25军:游击战术显神威
、
红二 、 红 四方 面军 ) 之外 、
唯一一 支参加 了长 征的特殊 限 令 3个 月 内 剿 清 红 军 队伍 . 而且率先 到达 陕北 . 成 为长征先锋
红 2 5军 . 1 9 3 1 年 建 立 于
为 了 粉 碎 敌 人 的 “围
. J 2 ∽ z一 . f I ~ } { 一 一 c 一 6 . 中国工农红 军第 2 5军 . 是 除红 军三支 主力部 队 ( 红
一
东北军 、国民党第 4 0军 、 陕 全 旅 向 华 阳 河 扑 来 徐 海 东 军等共 3 O多个 团的兵力 . 对 决定 调动该 敌 . 寻 机歼 灭 . 便 鄂豫陕 根据地 实施 “ 围剿” . 率 2 2 3团 向镇 安 方 向奔 去
中共鄂 豫皖 省委 以其 留下的 师 山熟 、 路熟 、 人熟 、 机 动灵
第 7 5师 和 皖 西 部 分 红 军 为 基础 . 重 建 了红 2 5 军 1 9 3 4年 1 1 月 1 6日 . 重 建的红 2 5军 由 河 南 省 罗 山 活 的有利 条件 , 大迂遛 、 绕 圈 子. 去调 动敌人 、 疲 劳敌人 。 1
以西转移 , 开始长征 。
石 塔 寺伏 击 战 .就 是 一 例 。 装死 . 得 以逃脱 . 其余 大部 分
1 9 3 5年 3月 6日 . 红2 5军 副 军 长徐海 东率领 2 2 3团 在 华
l 一、 游 击战术显神 威
。
被 歼 被 俘 的敌 团长 刘 长生 说 : “ 我 们 追 了你 们 天 j
降 .有 的连衣 服也没 来得 及
穿。 仓 促 应 战 。这 个 3 0 0 0之
北上先锋——红25军的长征
独树镇恶战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在河南省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议,决定率领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越过平汉铁路,在桐柏山或豫西伏牛山区创建新的根据地,并留一部分兵力再建红28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游击战争。
11月16日,红25军2980余人在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和红25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等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红25军以秘密的行动,突然越过国民党军设置的平汉铁路封锁线,向桐柏山转移。
到达桐柏山后,徐宝珊、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发现该地区距平汉铁路和汉水太近,回旋余地狭小,再加上蒋介石为了围歼孤军远征的红25军,急令“鄂豫皖追剿纵队”5个支队和东北军第111师跟踪追击,并令驻河南的第40军和驻老河口的第44师迎头阻击,企图以30多个团的兵力,进行前堵后追,把红25军歼灭于桐柏山区。
鉴于上述严峻形势,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25军领导人决定放弃在桐柏山创建根据地的原定计划,率领红25军取道泌阳、方城,向伏牛山区转移,寻机创建新的根据地。
11月26日,衣着单薄的红25军指战员,冒风雪,顶严寒,忍饥饿,艰难地向方城县独树镇地区进军。
大约中午时分,前梯队已经进至独树镇附近,准备从七里岗通过许(昌)南(阳)公路。
这个时候,国民党军第40军第115旅和驻叶县骑兵团已经封锁了许(昌)南(阳)公路,并在独树镇四周布下重兵,将红25军前梯队团团包围,企图彻底歼灭。
而红军先头部队因风雨交加,能见度低,未能及时发现隐蔽集结的国民党军,再加上天气寒冷,许多指战员的手指都被冻僵了,连枪栓都拉不开,手榴弹也扔不出去,零星的火力也不足以有效地阻止敌军的进攻。
而国民党军的火力却非常猛烈,仿佛像一座火墙封锁着红25军的去路。
红25军第224团伤亡极大,特别是走在最前面的第1营,许多人被击中倒地;紧跟其后的第2营以及第3营,由于均处在国民党军的包围之中,左右都遭到敌军的猛烈火力扫射,部队被压制在河沟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走出了97名共和国的将军。
——这,就是孤军完成长征的红25军。
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却能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主动策应全局,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就是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独特的作用的红25军。
组成红25军的战斗员,大都是13岁至18岁的“红军子弟”红25军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部。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说,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932年秋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仅1个半月后,那些牺牲者的遗孤以及留下来的红军子弟,重新组建了红25军。
“这支地道的‘儿童军’,就连各团、营、连的领导成员,也都是些20岁上下的毛头小伙子。
”这些年轻的红军将士以尚显稚嫩的肩膀,独立撑起了曾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大旗。
国民党集中20万兵力的反复“围剿”,加上红军本身“左”倾冒险主义和错误“肃反”的影响,红25军重建不久就面临生存危机。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1个多月后,中央指示终于随着程子华的到来传到了25军:到外围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16日夜晚,在夜色掩护下,这支仅余2900人的队伍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迤逦西进。
“完全是孤军行动,经常与强敌打遭遇战。
”河南省罗山县史志研究室主任王远德说,蒋介石调动30多个团的优势兵力进行堵截、追击,红25军几乎每天都行走在死亡的边缘。
“走着走着,数不清的敌人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紧要关头,军政委吴焕先抽出一把大刀第一个冲上去。
军领导带头,大家都不要命了。
就靠这么一股劲,一次次从敌人虎口脱险……”曾任军部卫生员的老红军李天忠,忆及70多年前的往事仍感惊心动魄。
部队最高领导带头挥刀在一线冲杀,是这支部队中常见的现象,也正是他们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一个重要原因——军长程子华直到逝世前,仍担任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
他那双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所描述的“爪子似的伤残的手”,正是长征给他留下的永久印记;副军长徐海东在一次激战中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
这位英雄的红军将领,此后是躺在担架上指挥全军到达陕北的;当陕北在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再次身先士卒地冲锋时,不幸英勇牺牲……红25军未经雪山也未过草地,却是四支长征队伍中唯一牺牲了主要领导人的一支红军。
徐占权说,主要领导人一死数伤,部队却能最后胜利,纵观世界军事史,这实在悲壮,也实属罕见。
万里征战,人数不减反增,红25军到达陕北,让当地军民耳目一新。
延安革命纪念馆刘煜研究员说,指战员都戴着八角帽,上面缀着红五星,服装整齐,枪支弹药充足,每个连队甚至都有6挺轻机枪,俨然一支正规军,装备和战斗力都大大超出了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陕北红军。
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20余万人,结束时仅剩5万多人。
而红25军由一支弱小的红军队伍,却在国民党统治的中枢地带纵横驰骋,越打越强。
为何能创造这一奇迹?“25军每个同志都是一副铁腿铜脚。
”李天忠说,“因为常打恶仗缴获多,武器较好且弹药充足,就连后勤保障单位都战斗化,全军行动便捷,战斗力强,一天一夜就能走100多里。
”“进攻时突然、勇猛,防御时敢于和敌人白刃格斗,转移时迅速持久,使敌人追不上,堵不住……”中央党史研究室王新生研究员指出,靠这种成熟的战术素养,国民党军队虽然常常数倍乃至数十倍于红25军,却总是被各个击破。
“红25军非常善于做群众工作。
”王新生说,“从军领导到普通战士,每个人都是出色的宣传员,部队每到一地都能发动起一片群众。
1934年底进至秦岭以南时,全军只剩2500人,但照样派出大量干部到群众中。
”此后的半年中,红25军开辟了一块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边苏区,招收数千青年参加红军。
长征中的红军能建立一块较稳定的根据地,仅此一例。
这支打不垮的红军引起了蒋介石的不安。
他先后调动驻河南、湖北、陕西的41个团,组织了两次大规模“围剿”。
第一次“围剿”结束,红25军增至3700人;第二次“围剿”,红25军诱敌进至根据地中心区,全歼敌整旅1700余人……刘煜指出:“能够在一次战斗中歼灭装备精良的整团整旅之敌,标志着红25军在军事指挥方面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
”1935年7月,为配合中央红军行动,红25军再度远征。
沿陕甘边界行军时,整个部队断粮已经几天,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昏倒在地……“没有一个人开小差。
”李天忠回忆,“大家同吃一锅饭,同睡一个炕,小鬼们经常枕在军首长的腿上就睡着了。
共同的革命理想,情似手足的氛围——这,给了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巨大力量。
”9月15日,红25军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胜利完成长征。
这时全军共3400多人,还在陕南留下了2000多人的地方武装。
5000大洋救急中央长征中,25军军政委吴焕先和副军长徐海东都经常说,歼敌两个师,不如缴获一部电台。
长征中,红25军曾长期与中央失去联系,独立作战、艰苦卓绝。
曾走访过多位历史见证人的王远德说,直到1935年7月,红25军才从国民党报纸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北上动向。
7月15日又接到交通员带来的几个月前的中央文件,确认了此消息。
“当晚吴焕先就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主力西征迎接中央。
第二天部队就迅速行动。
”王远德说,红25军一度袭占了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天水城,迫使国民党军从川西调兵回援,一下子打乱了其阻截红一、四方面军的部署。
蒋介石恼怒之下,把徐海东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全国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人,标定头颅赏格均为25万块大洋。
“即使我们这3000多人牺牲了,也是光荣的。
”徐海东曾这样动员部队。
8月14日,红25军逼近静宁县城,横贯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安)兰(州)公路被切断18天,迫使敌人一再抽调原用于堵截中央红军的兵力对付红25军。
“更可贵的是,红25军能自觉分析形势,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事实证明这符合党中央的战略意图,从而为中国革命胜利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中央红军经过宁夏回族聚居区时,受到了当地群众亲人般地热烈欢迎,当毛泽东知道是因为红25军之前经过这里时赢得了群众信任,连夸红25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长征出发时,红25军即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一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徐焰指出,张学良正是因为最初与红25军的数度交手,得出了“和红军打仗没法打”的结论。
与陕北红军会合后,他们先后发起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奠定了基础。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徐海东则下令把军中积蓄的7000银元拿出5000元交给急需补充的中央红军,还抽出许多重要物资和大量驳壳枪送去。
1967年,正当林彪加紧迫害徐海东的时候,毛泽东亲自提名徐海东为党的九大代表和主席团成员。
当9次负伤的徐海东坐在手推车上出现在会场时,毛泽东向他点头致意。
“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就是毛泽东对这位红25军主要领导人的评价。
李天忠说,这无疑也是对红25军全体将士的肯定。
徐海东的军事才能在开国将帅中应排前三,人品第一。
各位网友在评论新中国将帅的军事才能时,几无例外地只在彭、林、刘、陈、粟等人中排列顺序;又无一例外地把徐海东这位“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排除在外,本人认为这对徐大将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虽然徐大将从1940年后就再未能驰骋沙场,也未再建战功,但他在此之前所显现出的军事才能,是绝不低于其他的将帅!要是以此来评判徐海东军事才能,应排在开国将帅的前三!主要体现在:1、徐海东所部一直处在孤军奋起之中,对这3000人进行围追堵截的国军常在十万人左右,其所承载的军事压力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的主力红军,但徐海东却能在这种极其险恶的绝境中力挽狂澜、游刃有余。
2、徐海东所部是唯一的一支经过长征而人数未减反增的主力红军,虽然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路线最短,但对比一下,征战距离比红二十五军要短得多的部队中,方志敏、寻维舟、粟裕所率7000人的红七军团几乎全军复灭;任弼时、肖克、王震所率9000人的红六军团在与贺龙会合途中损失三分之二;及徐向前陈昌浩所率红西路军21800人也基本上全军复灭相比,难道说还不能显出徐海东超人的军事才能吗。
3、从征战过程看,徐部只有几百人时,能整营地歼敌,当有3000人的部队时,能经常整团整旅地歼灭国军,而击溃师旅级部队的战斗更是不计其数,当与陕北红军会合,部队人数达到7000人后,第一战就能整师地歼灭敌军,徐海东所部这样不是一两次,而是长期保持的部队人数与所能歼敌的高比例、高效率,在红军中无人能及;徐海东所部的战绩,在红军同人数、同级别的部队、同级的将帅中,处在绝对第一的位置!,如果给徐海东更多的部队,那将会什么样呢!徐海东所部虽然只有区区3000人,却能纵横驰骋几千里,也同样充分展示了徐海东独挡一面的驾驭战略的才能。
4.在徐大将无可挑剔的人品面前,包括后来叛党的张国焘,也只能表示钦佩,毛、周、朱等,更是都给了高度地评价。
可以设想,如果徐大将的身体允许,毛主席肯定会给徐海东以更大的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其独挡一面,如果这样,徐海东是极有可能创出不低于其他将帅的更加辉煌的战绩。
可遗憾的是:这些只能是“如果”!徐是一位比较单纯的军人,他对红四的贡献远被低估(这里不多说,他从士兵中提升刘震,类于刘备发现王平,还培养出一代名将韩先楚,但最大的贡献是在红四草创之时,个人认为徐的贡献不亚于另一徐)。
徐部系红四突围后,残留下的部队;红二十五军新建无强战斗力,后来合并的红二十五军,除了徐,无人能横刀立马。
共和国十位大将中,他是出身最苦的一位,也是战斗中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人,在红四方面军中人称“徐老虎”5.国民党政府把他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个人,赏额均为25万块大洋6.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斯诺得知徐海东一家被杀了66口,就此懂得什么是中国的阶级战争。
7.我们党三代领导人对徐海东大将的一生都有很高的评价。
毛泽东同志说,徐海东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邓小平同志说,徐海东“对党是一颗红心”;江泽民同志最近为《徐海东纪念文集》题词:“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我们党三代领导人对徐海东大将的一生都有很高的评价。
毛泽东同志说,徐海东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最好的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邓小平同志说,徐海东“对党是一颗红心”;江泽民同志最近为《徐海东纪念文集》题词:“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8.参加革命只为求阶级的解放,日后想做个普通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