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品牌的培育与打造

合集下载

河南济源王屋山旅游风景区导游词

河南济源王屋山旅游风景区导游词

河南济源王屋山旅游风景区导游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道教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根深蒂固,自唐代开始已经形成了各路神仙修行居住的洞天福地,计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些均被称为天下名山,而今天我要带大家前去游览的是被列为"天下第一洞天"的王屋山。

王屋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65平方公里。

王屋山以主峰天坛为中心,这里一山突起、群峰环绕、丘阜卑围的拔地通天之势,独具"王者风范",大有"众诸侯仰面朝天"之意境,据中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记载,"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称王屋也。

主峰天坛山,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祭天之所,干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华夏炎黄子孙大统天下的圣地。

誉满中外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发生在这里,老愚公挖山不止的雕像已经成为我们济源市的市标,也是激励济源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动力。

王屋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为特色的道教圣地。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以黄帝、老子学派思想为基础的"黄老道"发展而来,带有浓厚的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特色。

仙境,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美丽的王屋山,自然成了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的理想场所,也是历代道家人物的主要活动场地之一。

唐著名高道司马承祯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天下名山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为"天下第一洞天",号"小有清虚之天",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宗旨地位。

王屋山的兴盛和道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传轩辕黄帝大统天下之后,于八月十五日在天坛山重会西王母,欲求得道成仙之术,并在此建上访院,访寻四海仙人。

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四方善士、各路神仙皆云集王屋山。

被称为道教鼻祖的老子李耳,也曾入王屋山修炼,天坛山绝顶至今尚有"老子炼丹池"遗迹。

道观旅游景点营销策划方案

道观旅游景点营销策划方案

道观旅游景点营销策划方案第一章:项目背景与总体分析1.1 项目背景道观旅游景点是一种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以道教文化为主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然的敬畏之情。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生活和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增加,道观旅游景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1.2 市场分析道观旅游景点可以吸引各类游客,包括道教信徒、文化爱好者、自然爱好者、以及普通的旅游者等。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道教信徒人数超过3000万,道教文化影响力巨大。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和养生,道观旅游景点作为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能满足人们对于身心健康与精神愉悦的需求。

1.3 竞争分析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道观旅游景点,如青城山、五台山等,它们以自然风光和道教文化为主要卖点。

但是,它们的营销手段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亟待创新和提升。

第二章:营销目标与定位2.1 营销目标通过本次营销活动,将道观旅游景点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实现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具体目标如下:- 3年内将年接待量提升至50万人次;- 5年内将旅游收入提升至1亿元以上。

2.2 定位道观旅游景点将定位为“和谐自然,修身养性”的旅游目的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吸引并留住不同类型的游客。

第三章:市场营销分析3.1 目标市场道观旅游景点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道教信徒:本土和海外的道教信徒,对于道教文化和道教名山非常感兴趣,是道观旅游景点的主要目标客群;- 文化爱好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群,他们希望通过旅游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 自然爱好者:热爱大自然的人群,通过道观旅游景点可以欣赏自然风光,感受自然的伟大;- 普通旅游者:普通的旅游者,他们对于新鲜、独特的旅游体验感兴趣。

3.2 市场调查通过市场调查,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营销。

旅游策划中旅游资源评价的实例

旅游策划中旅游资源评价的实例

资源评价是旅游策划的基础,准确、客观、真实的资源评价,有助于策划符合项目地实际情况的旅游产品,有助于精确地完成项目定性定位,有助于制定符合项目地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

本部分选取了成都来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济源市王屋山景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部分读者可从中学习如何准确、客观地评价旅游地的旅游资源。

(一)王屋山景区概况王屋山景区位于南太行山区,河南省济源市西北40公里处,距离世界文化名城洛阳市60公里,距离河南省会郑州市180公里。

王屋山被誉为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是轩辕黄帝祭天之所、道教“天下第一洞天”、《愚公移山》原型地。

千百年来,帝王将相、高道名士纷至沓来。

王屋山主峰天坛山海拔约1715米,世称“太行之脊,济水之源”。

王屋山地质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地质陈列馆和天然“地质史书”,2006年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王屋山生物多样性特征和生态完整性特征极其显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领域和世界猕猴群分布的最北界。

由于王屋山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地质遗址遗迹,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王屋山是一处有着亿年地质之奇,万年文化之存,千年道风之盛,融自然、人文为一体,品位极高的山岳型旅游景区。

王屋山集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于一体。

经过多年有效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景区已形成科学有效的保护与管理体制,景观资源和文化系统完整性得到了有力的保护,并开发了主题性极强的多样性旅游产品,市场影响力大幅提高,赢得了极好的国内外市场美誉度和知名度。

(二)创建范围王屋山景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面积为9.87平方公里,包括道境广场、阳台宫、愚公广场、不老泉、王屋山地质博物馆、紫微宫、天坛神路、天坛顶区域,创建区严格按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配套各项旅游功能设施和服务设施。

(三)评价标准本项目的评价采用国家旅游局编制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一2003)中景观质量评分细则。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分析——以七曲山大庙为例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分析——以七曲山大庙为例
衷于从门票、香火、法事中获取经济来源;对道教进行过度旅游 开发,对一些宗教仪式和场所进行过度商业化开发,由于改变了 宗教仪式的流程和日期,导致一些宗教仪式娱乐化和商业化,破 坏了宗教仪式的神秘性和对游客的吸引力。比如不顾景区的承载 力,过量接待游客,导致建筑文物受损;庙会香客众多,喧嚣之 声不绝入耳,破坏了道观原有的气氛。
四、结语
传统的宗教旅游已不能支撑道教旅游,新时代道教旅游发展 要以道教文化为根基,突破传统宗教旅游的范式。除了在旅游开 发中要对道教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更重要的是通过道教文 化向其他旅游业态延伸,结合道教文化开发出适合新时代、受观 众们喜爱的旅游产品。七曲山大庙景区具有丰富的道教文化旅游 资源,在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要顺应时代潮流,充分把握好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与游客需求的关系。道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道 教文化的发展是良性的循环过程,但是在开发过程中要以道教文 化为基础,不可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进而破坏道教,要把握好宗 教的文化内涵。总之,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 创新性开发。
一、道教旅游资源的发展优势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中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通过 较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拥有丰富的内容。道教珍重生命,崇拜神 仙,敬畏自然,其以“道”为理论核心,主张崇尚自然、顺应自 然、清静无为、追求境界超脱,以导引、吐纳、符箓、斋醮、烧 炼金丹及内丹炼养为主要内容。其中一部分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 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以 后我国提出文化自信战略以及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为深度开发 道教旅游资源带来了时代机遇和重要契机。道教旅游资源从总体 上说与道教、道家经典,道士的实践活动,部分原始宗教、神仙 思想神话传说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 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略论王屋山道教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

略论王屋山道教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

略论王屋山道教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作者:段亚利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9期摘要:开发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弘扬本土道教文化,挖掘道教文化有益于现代社会的精髓,使之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

王屋山目前已开发了部分旅游产品和项目,已具备的旅游线路与商品,并建立了相应的设施与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王屋山;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开发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重塑王屋山“天下第一洞天”的道教名山品牌,不仅可以弘扬本土道教文化,挖掘道教文化有益于现代社会的精髓,使之可以继续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可让广大民众消除思想上对道教的成见和偏见,激发人们保护道教文化遗产的热忱和积极性,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力度。

一、王屋山道教文化资源得到了相应保护和开发王屋山是济源的宝贵财富,是济源旅游业的核心资源。

在王屋山对外开放前,济源市就开始重视保护王屋山的人文和自然资源。

先后修复了一批重要道观,并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

济源市还对王屋山幸存的珍贵古树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并加快了公路、步游道绿化的步伐。

王屋山不仅是济源旅游业的品牌,也是河南省乃至国家的宝库。

2008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贾庆林对王屋山综合保护开发高度重视并做了批示。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王屋山综合开发保护领导小组,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到王屋山考察,制定了《王屋山总体开发保护规划意见》,并于2009年经国家建设部批准实施。

2011年,按照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归政府、经营权归企业的三权分离原则,王屋山进行了景区体制改革,真正实现了优势资源和优势资本的对接,将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济源景区发展的资金、管理和人才等瓶颈问题。

2012年3月,完成了对王屋山景区的总体策划和规划。

此规划预计王屋山景区将投资30.07亿元,以“悟道仙境,养生福地”为总体定位,建成集“祈福朝圣、道文化体验、山水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中国道文化旅游度假聚集区。

现已投入2000万元,天坛顶至王母洞步游道、王母洞至灵山顶步游道、林山至王母洞车行道、架设月华峰至三官坪处索道等工程已经或即将开工建设。

道教旅游市场运营方案

道教旅游市场运营方案

道教旅游市场运营方案一、市场概述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道教旅游市场也逐渐崭露头角。

道教旅游以其独特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成为旅游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目前,道教旅游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领域。

道教旅游市场主要包括了道教名山古寺、道教文化节庆、道教文化体验等内容。

道教名山古寺是指那些在道教中具有特别重要地位的名山古寺,如武当山、嵩山、青城山等;道教文化节庆则是指一些与道教相关的传统节日和庆典,如道教节日、庙会活动等;道教文化体验则是指游客可以在这些地方亲身体验道教文化,如参加道教修行活动、学习道教文化等。

二、市场机会1. 宗教文化受众需求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宗教文化产生兴趣,并希望通过旅行来了解和体验宗教文化。

道教作为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很多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2. 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增加随着国家对旅游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增加,道教旅游市场也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投资力度的增加。

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加大对道教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希望通过开发道教旅游资源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 旅游业升级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随着旅游业的升级和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追求深度体验和文化内涵。

道教旅游在这一趋势下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市场挑战1.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道教旅游资源大多位于风景秀丽的自然环境中,但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让更多的游客参与到道教旅游中来,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2. 旅游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不足一些道教名山古寺的旅游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不能满足游客对舒适度和便利性的需求。

需要加大投入,改善旅游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

3. 传统宗教文化与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合传统的道教宗教文化与现代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融合挑战。

济源市王屋山景区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济源市王屋山景区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4 . 政府 大力支持。
近几年来 , 济 源市 委 、 市 政府 非 常 重视 旅 游业 的 发 展, 把旅游产业作为一项综合性 的产业 开发 , 充分利用 自 身旅游 资源 优势 , 不断 加大 旅游 发展 力度 , 集 中打造 生 态、 文化 、 休闲旅游品牌 。 在济源市委 、 市政府的大力 支 持下 , 2 0 1 0年 4月 , 第 四届 王屋 山国际旅 游登 山节成功举 办。这项 活动 自启动 以来 , 社会各 界反 响强烈 , 国内外 登 山爱 好者报名踊跃 。很多 企业 、 商家 也纷 纷报 名参与 冠 名权 的角逐 , 很好地 提升 了济 源市及 王屋 山景 区的知 名
王 屋 山景 区 的相 关策 略 。
关键词 : 王屋 山景 区; 优势; 劣 势; 策略 中图分类号 : F 5 9 2 .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济 源市位于河南 省西北 部 , 是 传说 中愚公 移 山的地 方 。济 源市北依 太行 , 西踞 王屋 , 南 临黄河 , 东 接华 北平 原 。济源 因济水 而 得名 , 古 时济水 与长 江 、 黄河 、 淮 河并 称“ 四渎” ,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济源 曾是 夏王朝的都城 , 战 国至两 汉时期就 已闻名 天下 , 悠 久 的历 史 给后人 留下 了许 多 文 明瑰 宝 , 被 誉 为 中 原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 王 屋 山 景 区作 为济源市旅游业 发展 的代表 , 有 着 丰富 的 自然 旅游 资源和人文旅 游资源 ; 王 屋 山还 是 一 座 道 教 文 化 名 山 , 有 着独特 的地 质构造 , 具有极 大的旅游发展潜力 。 王屋山景区旅游发展优势 1 . 区位 优 势 明 显 。 济 源市 自古有“ 豫 西北 门户” 之称 , 在 区位上是 沟通 晋豫两 省、 连 接 华 北 平 原 和 中 西 部 地 区 的枢 纽 。在 全 国 经济布局 中具有东 引西进 , 南下北 上 的有利 条件 。焦枝 铁路 、 侯月铁 路在 济源境 内交 会 , 2 0 7国道 、 济 新公路 、 济 阳公路 穿境 而过 , 济( 源) 洛( 阳) 高速公路 与连霍 高速公 路、 长( 垣) 济( 源) 高 速公路 相连 , 长 济高 速公路 与 京珠 高速公路相交 , 四通八达 的交通 网络 , 使 济源市成 为豫西 北、 晋东南的 区域 中心城市 , 济源市现 已与 中原城 市群 同 频共振 , 融为一体 。济源 市便利 的 区位 交通 为王屋 山景 区旅 游 发 展 提 供 了有 利 条 件 。 2 。 自然 景观独特 , 人文底 蕴深厚。 王屋山是 中国九 大古代 名 山之一 , 也是道 教 十大洞 天之首 。它的风景与环境是不 言而 喻的 , 山峰奇险 , 洞深 谷幽, 飞瀑碧 潭 , 林 木葱 郁 , 环境清幽, 自然 景 色 雄 奇 险 秀。在 主峰天坛峰 区域 , 如果 遇到适 宜 的天气 和气 候条 件, 还能观赏到 “ 天坛云海” 、 “ 天坛倒影 ” 、 “ 天坛 日出” 和 “ 王母仙灯 ” 等 天象 奇观 。 …另外, 王 屋 山景 区稀有 动植 物非常多 , 具有很 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 数千年来 , 在 我国广为流传 的“ 黄 帝祭 天”、 “ 女娲补 天” 、 “ 大 禹治水 ” 、 “ 后羿射 日” 、 “ 愚公移 山” 等古老传说 、 神话 故事 以及重要史迹 , … 都与王屋 山息息相关 , 王屋 山 可以说是我 国古代文化 的重要 见证 。王屋 山也 是一处 以 道教文化为特色 的道 教圣 地 , 被奉 为道 教鼻 祖 的老子李 耳, 曾在 王屋 山修炼 , 至今 天坛 峰顶 还有 “ 老子炼 丹 池 ” 遗迹 。道教早期 的一些 著名人物 , 如升仙 太子 王子晋 、 清 虚真人王褒 、 道教理 论家 葛洪 等都 曾在此 修炼 。药王孙 思邈 晚年 隐居 于王屋 山 , 曾在 王 屋 山上采 药行 医 救人 。 另外 , 李 白、 杜甫 、 白居 易等 皆在此 留下 过脍 炙人 口的名 篇佳作 。李 白就 曾说 过“ 愿随夫子天坛上 , 闲与仙人 扫落 花” ; 自居易也 曾称赞过 “ 济源山水好” 。 … 3 . 地质 资源 丰富 , 气候得天独厚 。 王屋 山景 区国家地 质公 园位 于太行 山南 麓 , 面积 约 8 6 7平方 千米 , 是一 座 以裂谷 构造 、 地 质 工程 景 观 、 典 型

6、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6、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济渎路学校“弘扬新愚公精神争做新时代少年”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根据《济源市研学旅行管理办法》、《济源市中学校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和《济渎路学校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为推进我校研学旅行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本着让让学生们游览、考察王屋山,开拓学生视野,探索地质地貌,欣赏奇石之美,感受自然的神奇。

让学生们亲近大自然,融入山水之中,放松在校园里的紧情绪,达到学生知行合一的目的特制定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实施方案。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利用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这一优势,结合境丰富的文化资源而设计。

目的在于弘扬“愚公移山敢为人先”新时代愚公精神,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研学线路道境广场--阳台宫--中华愚公村--愚公群雕像--银杏树不老泉--王屋山地质博物馆四、适用学段小学学段五、课程主题弘扬新愚公精神争做新时代少年六、课时安排07:30 济渎路学校指定地点集合,乘车出发赴道境广场(车程约60分钟)08:30 参观道境广场(约60分钟)09:30 参观阳台宫(约90分钟)11:00参观中华愚公村、愚公移山群雕(约60分钟)12:00中餐及休息时间(约60分钟)13:00带领学生徒步至银杏树、不老泉(约60分钟)14:00参观银杏树、不老泉(约30分钟)14:30参观地质博物馆;(约90分钟)16:00 银杏树广场做活动(约60分钟)17:00 集合返程;18:00抵达济渎路学校,结束行程!七、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研学活动,感悟愚公移山精神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通过调查、收集、整理、研讨交流等方式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活动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四)核心素养:通过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能力等跨学科素养。

旅游方向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

旅游方向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

旅游方向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在线旅游mba论文选题1、计算机技术在旅游经济管理中的应用2、旅游行为激励机制的建立3、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失灵的原因分析与科学规划4、对导游员从业行为规范的设想5、旅游企业形象塑造的必要性与对策6、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饿意义与策划7、旅游景区品牌化经营策略研究8、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国外旅游市场开发的思考9、节假日旅游的动员与组织10、人文旅游资源的审美性阐释11、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12、湖南省导游员心理健康现状调查13、对湖南女子大学毕业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14、旅游者旅游动机浅析15、论旅游服务心理与旅游服务技能16、浅论导游员的个性要求17、对湖南省导游员(生存健康或其他)现状的调查18、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包装19、国内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及前景20、互联网与旅游业发展21、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22、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23、论自助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前景24、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处理25、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26、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评析27、街区记忆与旅游认同28、基于文化体验的丝绸之路旅游开发模式研究29、亳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30、苏家屯区东部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31、沈阳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研究32、分享经济背景下旅游供应链关系的信任机制研究33、基于游客感知的韶山市红色实景演艺优化研究34、盘锦市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政府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35、天山北坡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开发研究36、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龙门石窟景区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37、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研究38、山西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39、梵净山景区旅游开发与运营分析40、政府责任视域下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41、承德旅游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42、南宁大明山景区创建国家 A 级旅游景区项目规划管理研究43、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44、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游客满意与游客忠诚的关系研究45、真人秀节目对常德旅游者到拍摄地出游意向的影响研究46、安徽宏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47、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育的影响研究48、韶关市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49、基于客户感知的酒文化旅游开发市场特征与定位研究50、基于“互联网+”的旅游整合营销策略研究旅游文化论文题目1、生态旅游视角下的码头文化--以无锡码头文化为例2、“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3、试论深度旅游视角下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路径4、基于茶文化的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5、西藏旅游文化宣传要注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6、甬子峪村打造乡村旅游文化7、把文化旅游节打造成青海的金色名片8、我省藏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9、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10、论涉外旅游中的文化再生产与文化涵化--以云南丽江为例11、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路径开发的研究12、唐代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探析13、文化旅游与古建筑旅游开发--以山西平遥古城为例14、文化视阈下的旅游资料翻译策略研究--以杭州旅游宣传资料汉英翻译为例15、浅析旅游产业文化及旅游翻译研究16、承德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17、依托沧州地域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研究18、融合满族文化特色的沈阳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19、吴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创新设计研究--以无锡地区为例20、推动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21、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研究2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之道23、我国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24、高校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耦合机制研究25、基于竞合理论的丽江旅游文化开发途径探析26、努力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基于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培育视角的分析27、山西乡村旅游文化基因--社火民俗的开发研究28、我国慢游村镇建设对湖北特色小镇旅游文化开发的启示29、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究30、明清游记中的汉中旅游特色文化资源31、解析广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32、以文化人类学视野论旅游文化33、旅游文化视角下海南骑楼民居景区与山西古民居景区对比分析--以海口骑楼老街和晋中王家大院为例34、王屋山道教文化阐微及旅游板块设计35、丝绸之路背景下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问题研究36、河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研究37、承德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38、长春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39、旅游文化教学改革和创新40、四川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41、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研究综述及研究价值42、实现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思考43、两岸旅游文创商品设计比较研究44、论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的辩证关系45、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46、基于文化体验的丝绸之路旅游开发模式研究47、“龙江文化”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48、四川特色文化对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作用研究49、云南茶文化旅游的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刍议50、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智慧旅游论文题目1、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GIS课程研究现状分析2、智慧旅游新业态下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3、智慧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途径4、智慧旅游下的甘孜州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5、大数据挖掘在茶文化智慧旅游中的应用研究6、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生态服务系统设计7、信息化助推智慧旅游的重点与策略8、智慧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评《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大趋势》9、大数据挖掘在智慧旅游应用中的探究10、桂林旅游服务导向设计中的“智慧旅游”应用11、分析大数据时代下发展智慧旅游的必要性和模式12、大数据下的智慧旅游发展与思考13、智慧旅游信息服务设计研究14、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智慧化初探15、城市智慧旅游发展研究——以重庆万盛为例16、“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究——以6S理论为视角17、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旅游发展战略研究18、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洛阳智慧旅游为例19、基于“互联网+”的桂林乡村智慧旅游开发研究20、“互联网+”背景下的山西智慧旅游新常态21、智慧城市环境下江西省智慧旅游建设现状及改进措施22、“互联网+”视域下的沈阳市智慧旅游发展路径研究23、秦皇岛“智慧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研究24、建智慧旅游城市,引智慧旅游之先驱——以三亚游客中心为例25、东部落后地区智慧旅游发展研究——以浙江丽水为例26、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洛阳智慧旅游满意度评价研究27、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建议与实施28、智慧旅游视角下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策略研究29、智慧旅游背景下游客旅游意向影响因素分析30、智慧旅游要规避这些“坑”31、智慧旅游要可持续发展32、发展智慧旅游要以人为本33、基于三亚旅游微信公众平台与公共服务融合的智慧旅游34、基于云平台的智慧旅游信息推送系统的研究35、面向智慧旅游市场的旅行社经营策略研究36、智慧旅游背景下自助游APP的功能创新设计——“鱼得水”自助游APP软件37、智慧旅游目的地管理研究38、信息生态视角下智慧旅游构建与发展路径研究39、基于SWOT分析下的智慧旅游建设研究——以常州市为例40、基于层面建设的智慧旅游评价方法研究41、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发展路径探析42、基于智慧旅游的泰安市旅行社转型升级策略研究43、“互联网+全域旅游”视角下武威智慧旅游路径探索44、基于游客感知的杭州西湖景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研究45、基于WebGIS和虚拟现实的智慧旅游深度结合研究46、全域旅游视角下武威智慧旅游发展策略研究47、河南省乡村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48、历史文化街区智慧旅游管理体系构建研究——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49、智慧旅游:景区更“聪明” 游客更便利50、基于情景项目化的智慧旅游创新课堂开展机制研究。

探析武当山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设计

探析武当山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设计

探析武当山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设计【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武当山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设计,通过分析武当山道教文化概述和旅游需求,提出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设计原则,并规划文化体验路线和设计体验活动。

结论部分将阐述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设计的意义,评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对武当山道教文化的体验需求,提升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武当山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武当山、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设计、文化体验、路线规划、活动设计、意义、可行性、发展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武当山是道教名山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山”,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武当山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备受游客青睐。

目前市场上的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存在设计不够精细、体验感不够强烈等问题。

对武当山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对推动武当山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和背景,本研究旨在通过探析武当山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设计,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体验活动,以满足游客对道教文化的探寻和体验需求,同时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研究,不仅可以提升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1.2 研究目的通过本研究,旨在探索武当山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设计原则,为提升游客体验和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深入了解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特色,分析游客对武当山道教文化体验旅游的需求,探讨设计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基本原则和要素,规划文化体验路线以及设计各种体验活动。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武当山的道教文化,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吸引力,满足游客对道教文化体验的需求,推动武当山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设计的意义,评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为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推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济源市“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及时代价值

济源市“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及时代价值

收稿日期:2018-11-20 基金项目:济 源 市 2017年 度 软 科 学 项 目 “愚 公 移 山 精 神 视 域 下 的 济 源 市 文 化 软 实 力 的 评 价 及 提 升 问 题 研 究 ” (17043038);2017年度济源市社科联重点课题“‘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探索”;2018年度济源市软科学项目“以‘一山一 水一精神’打造济源城市文化品牌问题的研究”(18043037) 作者简介:段亚利(1984—),女,河南济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时代价值;济源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9.01.009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9)01-0047-05
对济源王屋山道教文化、济水文化或者愚公移 山精神进行单方面的宣传和推广,应该达不到预期 的效果,也会将这些资源的内在价值浪费掉。如果 以济源市“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为主线,将王 屋山道教文化和济水文化、愚公移山精神等文化及 精神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成系列的精神文化旅游 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济源的优势资源价值。济 源独特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核心价值体系等 精神文化的融合可使其成为济源市的城市品牌,同 时促使济源城市文化软实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 挑起济源的文化旗帜。
第 36卷 第 1期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 2月
Vol.36 No.1
JOURNAL OF ZHONGZHOU UNIVERSITY
Feb.2019
济源市“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河南 济源 459000)
摘 要:单个旅游产品在区域竞争日渐加强的态势下逐渐失去优势价值,济源市的王屋山道教 文化、济水文化、愚公移山精神即是该种代表。以“一山一水一精神”为主线打造济源市文化品牌可 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济源的区域竞争力,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对“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的背景 研究及内在价值的挖掘,可以找到该文化品牌的真正时代价值。

王屋山与道教文化

王屋山与道教文化

王屋山与道教文化*导读: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40公里处,总面积265平方公里。

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设坛祭天开始,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道教代表人物……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40公里处,总面积265平方公里。

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设坛祭天开始,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道教代表人物在这里活动。

王屋山因此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道教历史博物馆。

传说,在春秋时道教学说的创始人老子曾隐居于王屋山悟道,而后写出千古名著《道德经》。

继老子之后,到王屋山隐居悟道者比比皆是。

战国时道家方士列御寇曾云游王屋山,搜集众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所著《列子》一书,成为道教传世之作。

著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出于此。

东汉的高道、学者魏伯阳曾在王屋山炼丹修身,著有《周易参同契》,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作。

魏晋时期道教医学家、炼丹家葛洪曾长期在王屋山炼丹修道,著有《抱朴子内篇》一书。

著名女道士魏华存也曾长期在王屋山读书修道,著有《黄庭经》。

唐代是王屋山道教文化得以长足发展的高峰。

唐玄宗时是中国道教最盛行的时期。

唐玄宗特别重视道教,优待礼遇道教宗师,多次召见高道司马承桢、李含光等人进宫,问道封官赐物、下诏建立道观。

因此,道教、道士的社会地位得以极大提高。

许多公主、嫔妃也纷纷入道为女冠,接受道号。

唐明皇有两个妹妹入道,号金仙和玉真公主。

杨贵妃也曾一度为太真宫女道士,号太真。

唐代最有名望的高道司马承桢就是在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入王屋山修建道观的。

司马承桢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师,武则天、唐玄宗都召见过他。

唐玄宗命他在王屋山自选形胜之地,建阳台观以居之。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唐玄宗命其胞妹玉真公主入王屋山阳台观跟司马承桢学道,一时轰动朝野。

司马承桢入主王屋山后修建了云台观、紫微宫、清虚宫、灵都观等道观。

还把天下道教的名山大川命名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提出了洞天福地学说。

他将王屋山命名为天下第一洞天。

司马承桢在王屋山一边从事道观建设,一边著书立说,他撰写出了《修道密旨》、《修生养气决》、《天隐子》、《通体论》、《上清天宫地府经》等等,成为道教一代宗师。

论济源市“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的内涵及设计

论济源市“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的内涵及设计

㊀收稿日期:2018-05-11㊀基金项目:济源市2017年软科学项目(17043038)ꎻ2017年济源市社科联重点课题(SKL-2018-8)㊀作者简介:段亚利(1984 )ꎬ女ꎬ河南济源人ꎬ讲师ꎬ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ꎮ论济源市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的内涵及设计段亚利(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ꎬ河南济源459000)摘㊀要:济源市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打造在新时代全域旅游发展和区域经济竞争力加强的情况下势在必行ꎮ山水文化㊁历史文化及核心精神价值是该文化品牌的三个主要内涵ꎬ济源市特殊的政策支持㊁经济支撑㊁品牌底蕴㊁交通区位加之前期投入的有效成果也为该文化品牌的建立提供了现实的基础ꎮ那么ꎬ结合 一山一水一精神 的内涵ꎬ从山水㊁历史㊁健康㊁静心这四大系列来进行文化品牌的具体设计ꎬ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济源市 一山一水一精神 的文化品牌影响力ꎮ关键词:一山一水一精神ꎻ文化品牌ꎻ内涵分析ꎻ品牌设计DOI:10.3969/j.issn.1672-0342.2018.03.006中图分类号:G127.6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342(2018)03-0029-07㊀㊀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智慧结晶和文明瑰宝ꎮ王屋山道教文化㊁济水文化旅游资源拥有大量的文物古迹㊁遗址ꎬ愚公移山精神则是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智慧结晶㊁价值核心和精神力量[1]ꎬ都是具备不可再生特性的珍贵资源ꎮ想要发挥这些文化产品的真正价值ꎬ就必须先做到努力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形态㊁还原历史原貌ꎬ做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ꎮ与此同时ꎬ挖掘这些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和核心精神ꎬ将这些潜在的文化价值应用到地区经济的建设中ꎬ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隐性作用ꎮ一㊁济源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的内涵分析文化品牌展现最重要的特点是品牌品质能否给人带来独一无二㊁不可复制的感受ꎬ也是文化品牌创立的核心所在ꎮ创设一个文化品牌最根本的目标则是通过营销方式让消费群体认可和接受该品牌ꎮ济源是一个拥有得天独厚条件的山水城市ꎬ同时也是一个具备丰富历史资源和遗址的文化名城ꎬ其最独特的文化品牌优势即在于山水和历史ꎮ王屋山是我国道教名山ꎬ相传为轩辕皇帝祈天之所ꎬ在中国众多名山大川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和名望ꎻ济水虽已消逝ꎬ但作为中国的 四渎 之一ꎬ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ꎬ尤以其具备至清远浊㊁坚守其节的高尚情操和君子品质为中国历代仁人君子所崇尚以至奉为毕生追求的境界和修身准则[2]ꎻ愚公移山作为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代代流传至今ꎬ成为鼓舞人们积极有为㊁奋发向上的精神食粮ꎬ其精神为我国当代领袖反复引用㊁多次提倡ꎬ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时代价值ꎮ无论是王屋山道教文化㊁济水文化还是愚公移山精神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ꎬ若将这三种文化及衍生产品进行整合ꎬ不仅可以在同系列品牌中展现出独特之处ꎬ也可将品牌价值有效地发挥出来ꎬ成为济源市的城市名片和标识ꎮ(一)山水文化济源地处太行山南麓㊁黄河北岸ꎬ境内大山㊁大河交相辉映ꎬ丘陵㊁平原横错交叉ꎬ山水风光旖旎ꎬ旅游资源丰富ꎬ开发出了王屋山㊁九里沟㊁小沟背㊁黄河三峡㊁小浪底㊁五龙口猕猴区等自然风景保护区[3]ꎮ其中ꎬ王屋山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㊁号称道教 十大洞天 之首ꎬ是国家4A级景区㊁世界地质公园ꎬ以天坛为主峰ꎬ山拔谷深ꎬ群峰环绕ꎬ具备 王者风范 ꎬ故称 王屋 ꎮ黄河小浪底景区融小浪底水库和黄河三峡于一体ꎬ烟波浩渺ꎬ壮丽秀美ꎬ高峡平湖ꎬ碧波荡漾ꎬ山水相融ꎬ形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效结合ꎬ被评为92㊀㊀第17卷㊀第3期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17㊀No.3㊀㊀㊀2018年9月JournalofJiyua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Sep.2018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3]ꎮ五龙口则拥有 十里画廊 的美誉ꎬ因拥有纬度最北的猕猴群落ꎬ形成了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ꎻ还有医用价值较高的温泉水ꎬ符合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追求ꎮ古往今来ꎬ因济源美好的山水文化而产生的历史文化传说数不胜数ꎬ有 创世神话群之根 的美誉ꎬ更有帝王将相㊁名人雅士㊁修仙求道人士驻留的痕迹ꎬ留下不少美好的赞叹和作品ꎮ近年来ꎬ济源全域旅游发展融合了王屋山道教文化㊁愚公文化㊁黄河文化㊁济水文化㊁卢仝茶文化㊁荆浩画文化㊁愚公移山精神等特色文化ꎬ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山水文化旅游特色ꎬ荣获 中国旅游品牌榜最具人气旅游城市 称号[3]ꎮ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的创立自然要将济源具备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山水文化系列的独特性展现出来ꎬ树立其济源具有区别性的城市文化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ꎮ(二)历史文化1.文物遗存丰富济源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ꎮ因其历史悠久ꎬ文化底蕴厚重ꎬ成为首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ꎬ也是河南省的文物大市ꎮ目前保留文物有948余处ꎮ其中济渎庙是北方为数不多的古典园林之一ꎬ具备唐㊁宋㊁元㊁明㊁清历代建筑的精华ꎬ亭台楼榭ꎬ巧夺天工ꎬ垂柳清泉ꎬ引人入胜ꎬ被誉为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3]ꎬ除此之外奉仙观㊁大明寺㊁轵国故城㊁柴庄延庆寺塔㊁阳台宫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ꎻ庙街遗址㊁轵城关帝庙㊁栗树沟遗址㊁沁河谷栈道㊁五龙口水利设施㊁聂政冢㊁引沁渠工程㊁迎恩宫㊁盘谷寺㊁静林寺㊁二仙庙㊁西关汤帝庙㊁南天门㊁北勋石佛寺㊁塘石关帝庙㊁沁园遗址㊁南姚关帝庙㊁汤帝庙㊁清虚宫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有88处ꎬ现有馆藏文物30000余件ꎬ其中珍贵文物3327件ꎬ以出土的汉代釉陶和近现代纸质文物藏品最具地方特色[4]ꎮ三国曹魏时期的沁河古栈道遗址㊁二仙庙㊁裴休冢㊁荆浩墓㊁留村遗址㊁沁台遗址㊁王寨遗址和西窑头古墓群等已成立专门的文物保护单位ꎮ同时ꎬ隶属济源的邵原创世神话群[5]㊁愚公移山传说㊁天仙配故事㊁天坛砚(盘谷砚)㊁黄河船工号子[6]㊁王屋琴书㊁卢仝煎茶技艺㊁手工造纸技艺㊁黄龙日盘八卦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ꎬ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ꎬ对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ꎮ2.文化产品独特一山一水一精神 的品牌内涵之二则是将济源丰富的史前文化㊁宗教文化㊁建筑文化㊁人文文化㊁地域民俗文化等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系列产品展现在世人面前ꎬ体现济源的独特魅力ꎮ围绕这样的理念ꎬ将济源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打造成一个面向全国的具有神话和历史色彩的品牌旅游区ꎮ(三)精神文化一个准确而鲜明的城市文化品牌除了需要具备独特的品牌优势和产品之外ꎬ要确保其可持续健康的发展ꎬ必须向消费者展现出其积极向上㊁乐观豁达的精神正能量ꎬ尽最大能力创造和传播出一种促人向上的激励性文化价值观念ꎬ促使消费者的价值认同和产品忠诚ꎮ对济源而言ꎬ济源城市竞争力的增强看的不只是物质产品的丰富ꎬ更在于精神生活的丰富ꎮ济源只有具备自己的城市灵魂和气质ꎬ才能展现济源独特的个性ꎬ形成其独有的生命力和竞争力ꎮ济源市作为愚公故里和愚公移山精神发源地ꎬ其在传承和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ꎬ了解和解读愚公移山精神势必成为打造愚公移山精神文化高地的首要之选ꎮ正是由于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和激励ꎬ济源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才可以做到不忘初心ꎬ始终保持敢闯敢干㊁敢为人先的创业豪情ꎬ意气风发地迈着新时代的新步伐前进ꎮ2017年ꎬ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在«再读‹愚公移山›»一文中再次提出 愚公不愚ꎬ智叟不智 的看法ꎬ指出愚公移山精神更多展现的是对理想信念和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ꎻ一心为公㊁造福子孙的使命担当ꎻ笑迎挑战㊁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ꎻ善作善成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情怀ꎬ也可以认之为新时代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新阐释[7]ꎮ伟大的时代㊁伟大的事业ꎬ需要伟大的精神ꎬ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内涵之三也是最根本㊁最重要的内涵是愚公移山精神ꎬ打造济源特有文化品牌就是传播 愚公移山ꎬ敢为人先 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ꎮ二㊁济源 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建立的现实基础㊀㊀(一)政策支持有力度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㊁以京广和陇海线为轴线㊁涵盖河南省中部及北部地区9个中部03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地区城市发展较好的省辖市ꎬ是东西南北来往交流㊁互为沟通的必经之地ꎬ是河南省及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城市密集区域ꎮ由于经济发达㊁人数较多㊁基础设施建设良好㊁交通便利㊁自然条件优越㊁矿产资源丰富等因素ꎬ成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ꎮ2017年元旦ꎬ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原城市群规划»中ꎬ首次提出 一核四轴四区 网络化空间发展格局ꎬ其中 一核 主要包括郑州㊁开封㊁洛阳㊁平顶山㊁新乡㊁焦作㊁许昌㊁漯河㊁济源㊁鹤壁㊁商丘㊁周口㊁晋城㊁亳州14个城市[8]ꎮ济源作为一个地域面积狭小㊁人口相对较少的省辖市也成功跻身其中ꎮ济源市政府最近几年也将愚公移山精神的研究和传承作为重点ꎬ为济源市创立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提供了较多的政策支持ꎮ(二)经济支撑有保障济源近年来秉承着愚公移山精神ꎬ敢闯敢干㊁先行先试的劲头ꎬ经济㊁社会各项事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 快车道 ꎬ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和人均指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ꎬ济源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ꎬ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ꎬ人均生产总值7.3万元ꎬ居全省第二位ꎻ产业转型步伐加快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ꎻ培育了豫光金铅㊁济源钢铁㊁万洋冶炼㊁金利集团㊁富士康等五家超百亿企业ꎬ6家企业进入河南企业100强ꎻ引进了力帆新能源汽车㊁伊利㊁双汇等龙头企业ꎬ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31.1%[9]ꎮ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最好的水平ꎮ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ꎬ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ꎬ获得了全国 文明城市 绿化模范城市 森林城市 人居环境城市 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称号ꎬ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也在显著增强ꎬ是全省唯一在全域范围内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㊁全域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ꎬ为建立 一山一水一精神 提供了足够的后勤保障ꎮ(三)品牌建设底蕴足济源历史悠久ꎬ文化底蕴厚重ꎬ是首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名市ꎮ早期为夏朝的都城ꎬ在春秋战国时期曾为韩都ꎬ三国魏时期成为北方重镇ꎬ至隋始设县ꎬ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ꎬ因此ꎬ文物遗留非常丰富ꎮ现有30000余件馆藏文物ꎬ其中珍贵文物3327件ꎬ以出土的汉代釉陶和近现代纸质文物藏品最具地方特色ꎮ此外ꎬ还拥有非物质文化项目63项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达39名[10]ꎮ济源旅游业起步早ꎬ旅游产品成熟ꎬ旅游形象较好ꎬ已经形成了王屋山㊁小浪底㊁黄河三峡㊁九里沟㊁五龙口猕猴区㊁济渎庙等几个相对成熟且影响力大的文化产品ꎮ近几年又结合智慧城市建设㊁全域旅游发展的契机ꎬ济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㊁物力㊁财力ꎬ取得了喜人的成果ꎬ为济源创建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ꎮ(四)交通区位有优势济源地处河南省西北隅ꎬ西靠太行山ꎬ焦枝铁路横贯南北ꎬ东西与侯月铁路接轨ꎬ形成两大铁路干线的 丁 字通道ꎮ境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ꎬ北面207国道直通山西晋城ꎬ南面连接郑洛高速㊁310国道ꎬ东面107国道接通新济公路ꎬ西面直达山西垣曲ꎮ市内以市区为中心ꎬ辅之以干线公路及乡村道路ꎬ以虎岭工业区㊁全域旅游区㊁华能沁北电厂㊁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重点道路的城区道路枢纽[11]ꎮ尤其是济源东接焦作ꎬ北临晋城ꎬ南望洛阳ꎬ以晋城㊁焦作㊁洛阳三地为主的相对成熟的资源类型㊁客源市场可以与济源交相呼应ꎬ便于打破地区壁垒ꎬ形成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ꎬ实现在资源㊁市场㊁产品等多方面优势互补ꎬ充分利用资源和开拓市场ꎬ共同构建起多层次的旅游圈层ꎬ避免恶性竞争ꎬ达到双赢或多赢ꎬ促进济源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做大做强ꎮ(五)前期投入有成效文化+ 新业态融合在传承创新中快速发展ꎬ在新商业模式下实现完美结合ꎬ运用新的商业模式来打造文化产业发展ꎮ目前ꎬ王屋山(济水源)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已正式启动ꎬ完成投资近5亿ꎬ围绕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ꎬ编制«济源市旅游宣传营销总体规划»ꎬ确立 愚公故里ꎬ传奇济源 形象推广口号ꎬ并通过央视㊁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媒体及北京西站㊁郑州机场等交通枢纽ꎬ各大旅游网站㊁ 三微 等新媒体平台综合展示济源形象ꎮ先后投入了2000余万元对济渎庙㊁大明寺㊁阳台宫㊁奉仙观等重点文保单位进行修复ꎬ着力发展济水创意文化产业园ꎬ打造济水古镇ꎬ推出免费品牌讲座 济图讲堂 ꎬ免费品牌演出 «济水韵»周末公益小舞台ꎬ每周五晚在广场举行文艺演出活动ꎬ免费开办戏曲骨干培训㊁ 百姓健康舞 推广培训和基层文艺辅导活动ꎬ先后培训辅导文化骨干和业余文艺爱好者1200余13段亚利:论济源市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的内涵及设计名ꎮ推出免费品牌陈展 汉代文明之光 古轵出土文物展 ꎬ每年免费开放315天[12]ꎮ自2011年起ꎬ«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开辟了 济水文化 愚公移山精神研究 专题栏目专门研究济水文化和愚公移山精神ꎻ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㊁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㊁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也相应建立ꎻ现代豫剧«王屋山的女人»荣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 ꎬ前往全国各地去巡演ꎬ极大地提升了济源市和豫剧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ꎻ根据典故«愚公移山»改编的休闲类手游产品«愚公移山»及第三代续作名为«愚公移山3智叟的反击»已相继推出ꎬ在自媒体时代采取新的文化发展模式宣传推广愚公移山精神ꎻ正积极谋划愚公移山精神文化产业园ꎬ着力培育愚公移山文化旅游㊁精神体验㊁影视拍摄㊁出版发行㊁图书音像㊁拓展训练㊁演艺娱乐㊁纪念品开发等业态ꎬ即将形成集文化㊁收藏㊁旅游㊁餐饮㊁休闲㊁体验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产业链条ꎬ实现各产业融合发展ꎬ成效显著ꎬ前期所进行的各项投入及规划都为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的创立奠定了基础ꎮ另外ꎬ济水西出王屋山ꎬ济水崇拜又伴随着自然崇拜和山水崇拜ꎬ愚公移山的对象为王屋山和太行山ꎬ王屋山道教文化与济水不可分割ꎬ三者之间各自独立又内在联系ꎬ形成济源市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建立的内在链条ꎬ便于品牌的持久性ꎮ三㊁济源市 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的品牌设计㊀㊀济源 一山一水一精神 品牌的塑造最直接的目的是促使济源经济的高速发展㊁相应产业链的更新升级以及济源民众的民生状况的改善提高ꎬ因此ꎬ结合济源市的文化旅游发展状况㊁产业发展状况和济源市的特有资源ꎬ 一山一水一精神 品牌的构建应主要从山水㊁文化㊁健康㊁静心四个系列来开展ꎬ打造 一山一水一精神 特有的品牌标识ꎬ包括品牌的名称㊁标志图案㊁标识字的设计㊁产品的包装和外观设计等[13]ꎮ对于已具有开发基础的系列ꎬ选择用其已有产品带动未开发产品的开发ꎬ形成循环产业链ꎬ实现产业化转变ꎬ让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仅怡情悦心ꎬ更可以将 一山一水一精神 品牌产品带走并传播ꎮ最后ꎬ通过成系列产业链对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的设计与推广ꎬ较为清晰地实现主题打造和产业规划ꎬ最终带动济源新兴产业的联动发展和聚合效应ꎮ(一)山水系列王屋山山系㊁济水流域环境优美ꎬ景观怡人ꎮ充分利用济源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开展绿色环保的生态体验游ꎬ一边让游客感受大自然所带来的轻松自然惬意ꎬ一边让他们在感受的过程中体验宗教文化的独特韵味ꎬ追求无我的境界ꎬ促使游客懂得热爱自然㊁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道理ꎬ学会与自然的友好㊁和谐相处ꎮ1.营造VR虚拟体验馆目前已有的成果是王屋山地质博物馆ꎮ该馆主要是由广场建设和展厅游览两部分组成ꎬ通过展厅的有序设计让游客可以观赏到地球的时代演变和王屋山的地质变更㊁物种进化ꎮ但去过的人始终感受不到其特色和活性ꎬ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ꎬ可将这些静态的文化遗产慢慢用动态的㊁直观的方式展现给消费者ꎬ仿如身临其境ꎬ印象深刻ꎬ不仅是王屋山地质演变㊁物种进化等演绎ꎬ还有济水的源出㊁奔流入海的过程㊁消逝的过程ꎬ愚公带领子子孙孙挖山的过程都可设计在内ꎬ附以现代声光电效果ꎬ实现旅游与高科技产业的结合ꎬ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和创收ꎮ2.筹建特色住宅园将旅游与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是个不错的想法ꎮ王屋山是济源市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乡镇ꎬ虽然拥有优美的原生态景观ꎬ但缺乏一定的规划设计ꎮ由政府出资所打造的王屋山景区存在重复其他类似景观的模式和发展路径ꎬ使不少游客得不到惊喜和快感ꎬ来过一次却产生不了重复再游的欲望ꎮ如果请专业的设计团队针对王屋山景区等特色景观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ꎬ结合现代人在高压工作状态下追求健康㊁追求释然的精神追求ꎬ在王屋山景区打造旅游与住宿㊁生活一体化的情感体验区ꎬ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ꎮ目前需要利用政策优势ꎬ吸引有资历和影响力的大型房产开发企业到这里投资ꎬ建设出一批与王屋山特色景观相配套的集观光㊁运动㊁情感体验于一身的特色住宅园及高档社区ꎬ让大城市里每天疲于奔波忙碌的人群在闲暇之余或者退休之后可以拥有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ꎻ而投资者也可在后续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ꎮ这样一来ꎬ既促进了济源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ꎬ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23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影响力ꎬ就能达到把蛋糕做大㊁互利共赢的先期目标ꎮ除了住宅园ꎬ还可为追求完美生活的人打造人居温泉房ꎬ通过人性化的内涵设计㊁风格展现ꎬ将济源传统文化底蕴内化成温聲浪漫的家园ꎮ(二)文化系列济源是中原文化乃至华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产生地之一ꎬ不仅拥有八成以上的山水文化ꎬ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ꎮ济源的历史文化如济水文化㊁王屋山道教文化㊁创世神话文化㊁画文化㊁药文化㊁茶文化㊁建筑文化㊁愚公精神文化㊁红色文化等不胜枚举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邵原创世神话群㊁愚公移山传说㊁天仙配故事㊁天坛砚(盘谷砚)黄河船工号子㊁王屋琴书㊁卢仝煎茶技艺㊁手工造纸技艺㊁黄龙日盘㊁八卦历为主要代表ꎬ还有囊括古华夏文化㊁人类创世测天建时㊁祭拜天地㊁医药㊁姓氏㊁名人先贤等在内的根亲文化资源ꎮ济源目前对历史文化的应用主要在于旅游景区的开发ꎮ王屋山道教文化景区㊁济渎庙景区㊁思礼镇卢仝茶文化园等项目ꎬ在市区主要以建造文化建筑为特点ꎬ先后建成了文化城㊁篮球城㊁图书馆㊁群艺馆㊁博物馆㊁大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ꎬ收到的成效却不大ꎬ其中未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还占很大比例ꎮ开发以文化为主题的产品成为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创立的重要任务之一ꎬ应纳入全市的发展规划之内予以重视ꎮ济源市的文化主题在抢救修复濒危古迹㊁保护文化资源原貌ꎬ实现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将其分为史前文明主题㊁宗教文化主题㊁遗址遗迹主题㊁名人文化主题㊁民俗文化主题㊁精神文化主题㊁红色文化主题几种ꎬ然后根据地域的远近设计各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㊁旅游产品和最佳旅游线路ꎮ响应国家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号召ꎬ以景区为龙头㊁以特色小镇㊁特色村为支撑ꎬ针对历史文化主题非常明显却未得到有效开发的乡镇ꎬ将其打造为特色小镇ꎮ以北部㊁南部㊁西部三个农业示范区为重点ꎬ建设景区 特色镇 景观村 三点一线的乡村旅游体系ꎬ充分体现当地的乡土民俗建筑㊁景观及小品ꎬ打造坡头㊁王屋㊁五龙口㊁邵原等一批风情旅游小镇和愚公村㊁山口㊁小沟背㊁泰山㊁留庄等特色旅游村ꎮ(三)健康系列道教与中国中医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ꎬ道教的成长与壮大一直伴随着治病救人㊁修身养性的功用ꎮ现代医学中的人体医学㊁病理学㊁药理学㊁治疗学㊁食疗学㊁疾病预防等医学专科门类及思想不同程度受到道教的启迪和引导[14]ꎮ 一山一水一精神 品牌健康系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出发ꎬ使消费者能够感受绿色㊁安逸㊁静心㊁健康的生活步调ꎬ放松身心㊁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ꎬ打造济源特色的健康产品和体验ꎮ1.吃 开发有机农产品㊁食品㊁礼品济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居生活环境使其成为绿色健康产品极为丰富的产区ꎮ由于最初在健康方面的意识不强ꎬ济源并没有利用自己的特有资源开发出品种多样的健康食品ꎬ更没有形成自己的绿色产品链ꎮ目前已有的产品主要是土馍ꎬ原料取自当地独特的观音土ꎬ颜色似土ꎬ故名ꎮ其味香脆ꎬ耐贮存ꎬ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ꎬ是一种高铁㊁高锌㊁高钾的食品ꎮ经常食用ꎬ可以补充营养㊁醒脾健胃ꎮ因为没有相应配套的产品和有效的宣传ꎬ虽然土馍应用价值很高ꎬ但却没有被广大游客所认可ꎬ达不到预期效果ꎮ济源的王屋山㊁邵原㊁大峪地区的高山环境适合种植有机产品ꎬ利用这些绿色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ꎬ配合精美的产品包装ꎬ加以大力度的产品宣传ꎬ就可以形成济源特色的吃文化产业链ꎮ2.喝 开发养生茶㊁药膳等产品济源山区的特殊地质结构产出的泉水非常甘甜ꎬ优质的水资源是制作济源养生茶的最好选择ꎬ且济源的王屋山有一座药柜山ꎬ由于海拔较高㊁地形复杂㊁昼夜温差明显ꎬ雨量较为充沛等特点ꎬ特别适合各种植物和药材的生长ꎮ据传这里还曾是神农氏尝百草的地方ꎬ遍地的野茶成为济源卢仝茶文化研究的优质茶资源ꎮ目前已经开发出来的济源冬凌茶所采用的冬凌草就是这座山所产ꎮ冬凌草被王屋当地人称为 仙草 ꎬ每逢霜降ꎬ该草上便挂满冰霜ꎬ薄如蝉翼ꎬ遇阳光而不化ꎬ遇风沙而不落ꎬ遂取名为 冬凌草 ꎮ冬凌草药用价值极高ꎬ可以清咽利喉㊁降火消炎ꎬ已逐渐被很多患者所接受ꎬ部分医院也开始采用冬凌草作为配方ꎮ但仅有冬凌草一款产品是远远不足的ꎬ作为 茶仙 的故乡ꎬ需要更多的去研究和开发其他品种的具有养生和健康价值的茶为人们所饮ꎮ近些年来ꎬ疾病年轻化的倾向逐渐加重ꎬ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高ꎬ为避免吃太多药所带来的副作用ꎬ更多的人选择了用药膳来取代药品ꎬ不少餐饮企业即利用人们的这种心态打造药膳食品ꎬ所获经济收益自然不言而喻ꎮ王屋山特殊的地理33段亚利:论济源市 一山一水一精神 文化品牌的内涵及设计。

王屋山道教“第一洞天”的生态伦理思想初探

王屋山道教“第一洞天”的生态伦理思想初探

的—个有机组成部分。老子 《 道德经》 日:“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 自然 。 ”这 里 的 “ ” 为宇宙 道
万物之本源与主宰者 ,是 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
的演化者 ;这里的 “ 自然 ”则是 一个法则 。道是产生
天地万 物 的根 源 ,所 以天地 万物 遵循 道 的变 化 而生 息 。但作为宇宙本 源的道 ,也不 能随意地作为 ,它也 有所遵循 ,即宇宙之 中的万事万 物都服从一个统一 的 法则 ,遵循一个有序 的规 律。而作为宇 宙之 中的人类
然天成和仙道化合的理想道境和仙境 ,充分体现了 道教 崇 尚 自然 、顺应 自然 、道法 自然 ,主 张返璞 归 真 ,追求 “ 人 合 一 ” 的生 态 伦 理 思 想 。笔 者 就 天
河 洛地 区王 屋 山道 教 “ 下第 一 ” 的 生态 伦 理 思 天 想进 行初 步探 析 。
第2卷 5
第4 期
洛 阳理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unl f uyn stt o c neadTc nl y ( oi c n ) o ra o oa gI tue f i c n eh o g Sca Si c L ni Se o l ee
Vo 5 N0 4 L2 .
的仙境 的遥 次演化 ,成为道教追求 “ 天人合一” 和得道升仙的理想 “ 第一洞 天” 。
关 键 词 :王 屋 山道 教 ;“ 一 洞 天 ” 第 ;生 态伦 理 思 想
D I1.9 9ji n 17 5 3 .0 00 .0 O :0 3 6/.s .6 4— 0 5 2 1 .4 0 5 s
境 的严 重危机 。而河洛地 区的王屋 山是道教 “ 天下 然。人只有采取 “ 顺应 自然”的态度去对待 自然万 第 一洞 天 ” 。长期 以来道 教 文 化 已深 深地 融 人这 里 物、合理利用 自然万 物 ,遵循 自然 的法则而行 为 ,才

王屋山一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让王屋、黛眉走向世界

王屋山一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让王屋、黛眉走向世界

王屋山一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让王屋、黛眉走向世界作者:暂无来源:《资源导刊》 2016年第1期本刊记者张永强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于2005年6月经济源市政府批准成立,属济源市国土资源局下设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正科级,具体负责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管理、地质遗迹保护、地学科学知识普及和日常管理。

管理局下设综合办公室、规划建设科、地质遗迹保护科、档案室、王屋山-黛眉山地质博物馆、王屋山科普教育基地等,现有工作人员32人(含地质博物馆和科普教育基地)。

位于愚公移山故事发祥地的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在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带领下,励精图治,凭着“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的愚公移山精神,十年来先后荣获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河南省首届“十大最优美的地质景观”、全国首届“中国最美地质公园”、全国地质公园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奖一等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数十项殊荣,谱写了世界地质公园建设管理的新篇章。

锐意进取地质公园建设逐步规范完善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是2006年我国第一批实施资源整合申报批准的世界地质公园。

要管理好这一涉及两地(济源市和洛阳市新安县)的986平方公里的地质公园,在当时全国跨区域世界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尚无经验可以借鉴的前提下,该局干部职工边摸索边发扬锐意进取的精神,在向市政府请示汇报,经两地市(县)政府商定后,成立了由两地市(县)长为主任的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下设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和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具体负责所辖区域的公园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地学科普宣传等。

为理顺地质公园管理局与公园所辖景区间的关系,该局先后多次召开由两地市(县)政府主管领导参加的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会议,对管理局与各景区的隶属关系以及各景区在地质遗迹保护、地学科普宣传、中期评估迎检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进行了明确,并定期到公园所辖景区进行地质遗迹检查。

河南济源王屋山旅游风景区导游词

河南济源王屋山旅游风景区导游词

河南济源王屋山旅游风景区导游词佛教文化源远流长,道教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柳暗花明历史长河洪流中根深蒂固,自唐代开始已经形成了各路神仙修行居住的洞天福地,计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些均被称为天下名山,而今天我要带大家前去游览的是被列为"天下第一洞天"的王屋山。

东林寺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研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65平方公里。

王屋山以主峰天坛为中心,这里一山突起、群峰环绕、丘阜卑围的拔地峨嵋之势,独具"王者风范",大有"众诸侯仰面朝天"之意境,据中国最早的地理宋史《禹贡》记载,"以其仙台若王者之屋",故称王屋也。

主峰天坛山,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祭天之所,干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华夏炎黄子孙大统天下的圣地。

誉满中外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发生在这里,老愚公挖山不止的雕像已经成为我们济源市的市标,也是激励济源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

王屋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为特色的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以黄帝、老子学派思想为基础的"黄老道"发展而来,带有浓厚的汉民族观念和信仰特色。

仙境,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美丽的王屋山,自然成了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的理想场所,也是历代道家人物的主要包括活动场地之一。

唐著名知名高道司马承祯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天下名山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为"天下第一洞天",号"小有清虚之天",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宗旨地位。

王屋山的兴盛和道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传轩辕黄帝轩辕黄帝大统天下大乱之后,于四月十五日在天坛山重会西王母,欲求得道成仙之术,并在此建上访院,访寻四海仙人。

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九日,四方善士、各路神仙皆云集王屋山。

被称为道教鼻祖的老子李耳,也曾入王屋山修炼,天坛山绝顶至今尚有"老子炼丹池"遗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