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5、6章)【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4章~第15章【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4章~第15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3ff1ae52e3f5727a4e96277.png)
一、单项选择题 1.乾嘉有三大考史名著,不在其列的是( )。 A.《十七史商榷》 B.《廿二史札记》 C.《廿二史考异》 D.《文史通义》 【答案】D 【解析】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对 历代正史作了系统的考索、整理、归纳,并称为乾嘉三大考史名著。同时期的章学诚的《文 史通义》未在其列。
6.下列说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战国时期新兴城市的兴起 B.五代宋元时期风俗画的出现 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汉唐以来人头税被废除 【答案】B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商业兴盛,封建城市兴起;明朝江南一些城 市出现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汉唐以来税制改革的特点就是逐渐取 消人头税,在雍正帝在位时,“摊丁入亩”正式取消人头税,废除人头税让农民的封建依附
11.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的“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突出后果 是( )。
A.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B.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C.农民购买力低,缩小商品销售市场 D.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意思是指地主和商人把赚来的钱又用于旧的投 资方式——够买土地,导致手工业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9.明代宋濂在《銮坡集》中指出:“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其最所切 者惟四子一经之笺是钻是窥,余则漫不加省,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本强不能对。”造 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行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答案】C 【解析】明代成华年间,科举考试之法大大变更,改为八股取士。八股取士只在四书五 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 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 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1df07d57fd5360cbb1adb26.png)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四时捺钵答:四时捺钵是辽代的政治制度之一。
每年春夏秋冬四季,辽朝皇帝都要到各地巡视和从事渔猎活动。
“捺钵”,即辽朝皇帝在渔猎之地所设的行帐,皇帝出猎时,朝中官员随行,在捺钵与南北面大臣商议国事。
2.大诰答: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
明初洪武十八年十一月,发布《大诰》,也就是整理这一年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
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部分,统称《御制大诰》。
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
朱元璋为维护封建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仿周公《大诰》之制写定《大诰》颁行天下,诰戒臣民。
反映了明太祖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
因为过于严酷和过多体现明太祖个人特征,故《大诰》在洪武之后基本不再行用。
3.内务府答:内务府是清代独有的机构,职官多达三千人,比事务最繁的户部人数多十倍以上,可以说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机关。
内务府主要职能是管理皇家事务,诸如皇家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还把持盐政、分收榷关、收受贡品。
内务府主要机构有“七司三院”,最重要的是广储司,专储皇室的金银珠宝、皮草、瓷器、绸缎、衣服、茶叶等特供品。
直至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为止才被废除。
4.南北面官答:南北面官是指辽代根据不同社会发展状况而设置的两套统治机构。
辽建国后,依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
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的称为南面官,是治理汉人的官署其设置仿唐制,设三省六部,官吏亦多用汉人。
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的称为北面官,是治理契丹的官署。
北面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管理宫账、部族、属国之事。
5.形势户答:形势户是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富之家。
宋朝的形势户包括官户和充当州县衙门的公吏﹑乡里基层政权头目的上户。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6e928a1cc175527072208bf.png)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1.弥兵运动答: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
弥兵运动前后共有两次,以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弥兵之会最为重要。
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两大国,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
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
2.李斯答:李斯是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受业于荀子。
李斯初为吕不韦舍人,公元前237年,他的《谏逐客书》为秦王政(秦始皇)采纳,擢为廷尉,建议秦王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了很大作用。
全国统一后,李斯任丞相,主张加强专制集权,焚《诗》、《书》,禁私学。
他还以“小篆”为准,整理、统一文字。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令公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害。
泰山、琅邪等刻石,传为他的手书。
3.商鞅变法答: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
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废除贵族的井田制;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迁都咸阳,修建宫殿;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4.三独坐答:东汉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故称三独坐。
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
东汉时设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负责一切政务,对皇帝负责为;司隶校尉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权力十分大;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掌管监察事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cdb6e7633d4b14e852468fd.png)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哲宗绍述答:哲宗绍述是宋哲宗恢复王安石部分新法的事件,又称绍圣绍述。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次年改年号为绍圣,表示“绍述”(继承)神宗的新法。
贬斥旧党吕大防、刘挚等,追夺司马光、吕公著赠谥,起用变法派章悖、曾布为相。
恢复青苗、免役等法。
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更加激烈。
2.靖康之变答:靖康之变是金国灭亡北宋的事件。
靖康元年(1126年)秋,金兵第二次南下,东、西两路军会师,东京(今河南开封)遭围困,京师城被攻破,钦宗帝亲往金营投降。
次年三月,金统治者立宋投降派张邦昌为傀儡皇帝,改国号为楚。
四月初一,徽、钦二帝及宗室、后妃、官僚、百工等数千人被俘,同时携带大批掠夺的金银珠宝、珍贵书籍北撤。
北宋的统治至此结束。
3.驱口答:驱口是金国奴隶的称谓,又称驱奴、驱。
驱口一词始见于金代,蒙古灭金过程中﹐掠民为奴的现象非常严重,据记载﹐窝阔台灭金后,贵族、将校所得驱口,约当原金统治区残存人口的一半,在蒙古灭南宋的战争中,掠民为驱的程度尽管有所减轻,但仍相当普遍。
元朝统一全国后﹐以战俘为驱口的现象显著减少﹐在镇压人民起义过程中仍有掠民为驱的现象,后来﹐驱口成为奴婢的通称,直至明代初期仍有个别驱口的记载﹐但此后不久便逐渐消失。
4.廷寄答:廷寄是清代公文传送制度之一。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逐渐形成。
朝廷给各省高级官员的谕旨,交由内阁传抄者,称为明发;凡属机要文书,不便由内阁明发者,则由军机大臣专办,盖军机处印密封,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字样,用四百里或六百里文书递送各省,称为廷寄。
清末,廷寄改由电报拍发,故称电寄。
5.台谏合一答:台官是指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其主要职务为纠弹官邪,是监督官吏的官员;谏官指谏议大夫、拾遗、补阙、司谏、正言,其主要职务是侍从规谏,是讽谏君主的官员。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章节题库-第13章 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圣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章节题库-第13章 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圣](https://img.taocdn.com/s3/m/8654848f3169a4517723a3b5.png)
第13章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一、单项选择题1.宋元时期的沈括和郭守敬的共同科学成就是()。
A.他们的科学著作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成就B.他们都创造了一些天文仪器来观测天象C.他们编写的历法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D.都在数学上有很高的造诣【答案】C【解析】沈括和郭守敬历法上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沈括的“十二气节”和郭守敬的《授时历》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2.元世祖时曾按居民贫富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户,登记户等的簿籍,叫做()。
A.鼠尾文簿B.鱼鳞图册C.赋役黄册D.鼠尾图册【答案】A【解析】元世祖时曾按居民贫富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户,每等再分三级,如上上、上中、上下等,称为三等九甲。
登记户等的簿籍,叫做“鼠尾文簿”。
3.有关元朝历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是由成吉思汗建立②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③民族分化政策不具有进步性④是长期分裂后出现的大统一朝代⑤解决大都粮食是海运和漕运的主要目的⑥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广州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⑥D.②③④⑤【答案】C【解析】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建立,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4.三通不包括哪本书?()A.《通典》B.《史通》C.《通志》D.《文献通考》【答案】B【解析】三通是指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郑樵的《通志》、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二、名词解释题1.急递铺答:急递铺是金元时期传送公文的邮驿。
金代在军马要道上每十里置一铺,铺头一人,铺兵三人,由所辖军射粮军内差担任,负责递送元帅府、六部文移,用跑步接力的方式日行三百里。
元承金制,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铺兵五人,签贫户及漏籍户充役,免差发,负责递送省、台、院紧急公文,一昼夜行四百里。
2.宣政院答:宣政院是元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统辖吐蕃地区的官署名。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以帝师总领,长官为院使,秩从一品。
下设同知、副使、金院同佥、院判、参院等官,官属得有选用,地方置僧禄司僧正等分理僧尼之政,隶于宣政院,至大四年(1311年)废止,凡僧人诉讼悉归有司。
《中国古代史上》朱绍侯版考研题精选与2021考研真题
![《中国古代史上》朱绍侯版考研题精选与2021考研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6d0a7c7faf45b307e87197c5.png)
《中国古代史上》考研题精选与2021考研真题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宋代学术思想活跃,流派纷呈,计其要者有蜀学、洛学、关学、闽学等,其中关学的代表人物是()。
[统考2019年研]A.苏轼B.程颐C.朱熹D.张载【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苏轼为蜀学代表人物,程颐为洛学代表人物,朱熹为闽学代表人物,张载为关学代表人物,因此答案选D。
2王莽改制在经济方面的新举措是()。
[统考2016年研]A.算缗告缗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五均六筦【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社会矛盾而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在经济方面的举措为五均六筦,即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山大泽的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
算缗是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告缗是当时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最早实行于汉武帝时期。
盐铁官营是指中国历史上对盐铁实行专卖政策的财政措施,最早始于春秋时期。
均输平准是指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始于汉武帝时期。
3我国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六千多处,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其中江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是()。
[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A.河姆渡文化B.仰韶文化C.马家窑文化D.红山文化【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A项,河姆渡文化,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是江南地区迄今较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存。
B项,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的文化。
C项,马家窑文化位于黄河上游地区。
D项,红山文化分布在辽西及其附近地区。
4下列考古学文化中,与后来游牧文明有密切关系的是()。
[统考2013年研]A.马家窑文化B.红山文化C.仰韶文化D.屈家岭文化【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
1935年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距今5000~6000年,它是中原仰韶农业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结合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8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2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8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2](https://img.taocdn.com/s3/m/0bcb8b916137ee06eef91819.png)
第8章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25~220年)一、单项选择题1.《后汉书》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
”西海是指()。
A.地中海B.红海C.巴尔喀什湖D.波斯湾【答案】D【解析】甘英于汉和帝永元九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
他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出发,经条支、安息等国,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但未能到达他的目的地大秦。
甘英是史书所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他的这一行程丰富了当时汉朝对中亚的认识,是中西方交流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
2.汉中平年间,汉中爆发了五斗米道首领巴郡人()领导的农民暴动,被称为“米贼”。
汉灵帝时期,道教的一支太平道在流民中广泛传播,巨鹿人()是其首领。
A.张修,张角B.张陵,张衡C.张宝,张梁D.张鲁,张陵【答案】A【解析】五斗米道是张陵于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在蜀中创立的,当时入道之人须缴五斗米,世俗遂称之为五斗米道。
张陵死后传其子张衡,张衡又传其子张鲁。
巴郡(治今四川重庆)人张修也在巴郡、汉中传授五斗米道,并领导了农民暴动。
太平道的创建者是河北钜鹿(今河北省巨鹿)人张角。
汉灵帝在位时,他领导了著名的太平道起义,又称“黄巾起义”。
二、名词解释题1.光武中兴答:光武中兴是指光武帝刘秀统治期间,经济恢复、政治稳定的现象。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削平群雄,统一中国,为稳定、巩固王朝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对功臣厚予爵禄而禁止其干政;对诸侯王和外戚也予多方限制;行政体制,仍置三公,事归台阁;减省地方官吏。
其次,安定民生,恢复经济,重行西汉初年三十税一旧制;遣散军队还乡务农;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兴修水利等。
其三,比较适当地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他本人也勤政节俭,遗诏薄葬。
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2.王充答:王充是东汉著名哲学家。
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早年在太学学习,师事班彪,博通百家之言。
湖南大学《722中国史》考研真题详解
![湖南大学《722中国史》考研真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54deec7faaea998fcc220e5a.png)
湖南大学《722中国史》考研真题详解2021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722中国史》考研全套目录•全国名校中国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全国名校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说明:本科目考研真题不对外公布(暂时难以获得),通过分析参考教材知识点,精选了有类似考点的其他院校相关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李侃《中国近代史》(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课后习题+章节题库】•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课后习题+章节题库】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最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清政府()。
[统考201 9年研]A.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B.给予参与战争的各国“最惠国待遇”C.允许欧美各国商人在华开矿设厂D.有“义务”镇压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辛丑条约》的内容有:①中国向各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
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为担保,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
②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各国可以在界内驻兵,华人一律不准在内居住。
③大沽炮台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的十二个战略要地,准各国驻兵。
④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
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
地方管辖区内如发生此类事件,必须立即镇压,否则地方官革职,永不叙用。
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仅D项为《辛丑条约》内容。
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920年在上海出版了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译者是()。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https://img.taocdn.com/s3/m/3e75801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d.png)
研真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
社会
第版
名校
国家
教材
发展
笔记
真题
古代史 笔记
建立
古代史
典型
帝国
真题
民族
复习
经济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的考生。 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的师生参考。朱绍侯主编,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的《中国古代史》一直被用作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教材,并被大部分院校指定为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 考教材。为了帮助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该教材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制 了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的辅导用书:1.[电子书]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解2.[电子书]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 拟试题】3.[电子书]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4.[电子书]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作为朱绍侯主编的 《中国古代史》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 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 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遴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遴选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相关考研真题(部分真 题为考生回忆版)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3.精编典型例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针 对每章的内容精选了典型例题,所选典型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强,解析详尽,并注意对 相关知识点的扩充。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8efb9f877232f60dccca12a.png)
第1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说明:本部分从名校历年考研真题(部分为回忆版)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所选考研真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1章中国的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前2070年)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六千多处,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其中江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是()。
[2014北京科技大学研] A.河姆渡文化B.仰韶文化C.马家窑文化D.红山文化【答案】A【解析】A项,河姆渡文化,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是江南地区迄今较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存。
B项,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的文化。
C项,马家窑文化是位于黄河上游地区。
D项,红山文化分布在辽西及其附近地区。
2.下列考古学文化中,与后来游牧文明有密切关系的是()。
[2013年统考真题]A.马家窑文化B.红山文化C.仰韶文化D.屈家岭文化【答案】B【解析】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文化,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和仰韶文化约略同时的主要有北方的红山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等。
红山文化分布在辽西及其附近地区,契丹族在此兴起,建立契丹国。
3.考古者试图从中探寻夏文明的新石器文化是()。
[2012年统考真题]A.大汶口文化B.河姆渡文化C.龙山文化D.良渚文化【答案】C【解析】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文化遗址的主要代表。
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新时期时代后期父系氏族文化遗址的主要代表。
其中,龙山文化区私有制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为明显,其发展同我国最早的阶级社会夏商周有着直接的联系。
4.下列古史传说人物被周族奉为始祖的是()。
[2011年统考真题]A.神农B.后羿C.后稷D.契【答案】C【解析】神农为三皇之一;后羿为东夷族首领,以善射著称,太康时期曾夺取夏朝政权,后为亲信所杀;契为商朝的始祖,传说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契;后稷为周朝始祖。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0、11章)【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0、11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41e4072195f312b3169a5a2.png)
第10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581~618年)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隋运河开凿的动机与结果,表述准确的是()。
A.为沟通南北交通而开凿,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B.为繁荣洛阳商业而开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C.为巩固统治而开凿,客观上有利于南北交通和经济交流D.为巩固统治而开凿,但成为隋亡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大运河的开凿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最重要的是巩固统治。
加强南北交通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
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统治后期的暴虐无道。
2.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A.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B.发展教育和文化的需要C.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D.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答案】C【解析】隋唐时期,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参与政权,科举制的实行正顺应了这一要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动。
3.隋朝有一位大商人欲运送一批货物从余杭出发到长安,他所经水路应该是()。
A.江南河—通济渠—邗沟—黄河—广通渠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黄河—广通渠C.邗沟—江南河—通济渠—黄河—广通渠D.广通渠—黄河—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答案】B【解析】从公元605年起,隋炀帝征发民工开凿疏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隋朝商人从余杭经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可到洛阳,再由洛阳经黄河、广通渠即可到长安。
二、名词解释题1.律令格式答:律令格式是隋唐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
律是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条文。
令是对国家典章制度的规定。
格是政府以诏敕形式颁布的各种禁令,主要是对违法者的处罚,可看作对律补充和变通条例。
式是官府机构的办事章程。
律、令创始于秦,格、式创始于东魏、西魏,至隋并行,唐沿用而更加完备,四者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构成严密的统治制度和法典体系,为后世法律所本。
2.开皇之治答:开皇之治是指隋文帝开皇年间出现的繁荣安定的局面。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7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前2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7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前2](https://img.taocdn.com/s3/m/f4109e554a7302768f99393a.png)
第7章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前206~25年)一、单项选择题1.西汉的主要赋税形式中,征收对象是儿童的是()。
A.算赋B.口赋C.田租D.更赋【答案】B【解析】算赋和口赋都是人口税,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人每年纳一百二十钱(一算)。
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二十钱。
更赋始于秦代,汉初仍袭用此法规定,22岁~56岁的男子,都要服更赋。
田租又称田赋,出自《管子·幼官》:“令曰:田租百取五,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毋乏耕织之器”。
2.下列选项中,不是由晁错提出的是()。
A.《削藩策》B.马复令C.《治安策》D.贵粟政策【答案】C【解析】C项,《治安策》是西汉文帝时期,由贾谊所上,内容主要是防止关于诸侯王尾大不掉,建议将诸侯国分成若干的小国,以削弱其力量,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A项,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巩固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
B项,马复令是关于因养马而免去徭役、赋税的政令,它是汉初鼓励民间养马的一种政策,也是由晁错提出的。
D项,针对农业生产尚未完全恢复,粮食供应一直紧张,经济形势很严峻,社会安定、边防巩固受到危及的形势,晁错又向朝廷上了《论贵粟疏》,这是“贵粟政策”的理论根据。
3.今天的新疆地区是在下列哪个朝代中正式归属中央的?()A.秦朝B.西汉C.东汉D.唐朝【答案】B【解析】西汉宣帝时期始设西域都护,西域都护为西汉政府设在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统领西域诸国,推行朝廷政令,维持西域治安。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汉王朝对西域统治的确立。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汉武帝时期削弱诸侯国势力措施的是()。
A.推恩令B.左官律C.平准法D.附益法【答案】C【解析】平准法是集中管理各地运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的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其余三项都是汉武帝时期削弱诸侯国的措施。
5.汉代积极地经营西域地区,在河西走廊设有四都,其中不包括()。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圣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圣才】](https://img.taocdn.com/s3/m/071e849283c4bb4cf6ecd157.png)
第3章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前1046~前771年)3.1 复习笔记一、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化1.周王朝的建立(1)周族的兴起①周族原居于今陕西渭水中游以北,传说为帝喾后裔,属姬姓之族,虞夏之际,始祖母姜嫄踩巨人脚印而生弃,定居邰,继承和发展种植“百谷百蔬”传统,被称为“后稷”,是周族第一个男性始祖。
②夏初以来,周是夏的方国,随着夏朝统治力量的削弱,北迁,在泾水中游一带坚持农业生产,商初,公刘在豳发展起来,成为商王统治下的一个方国,扩大耕地,整治农田,发展为繁庶兴旺之邦,为后来周人的发展奠定基础。
③高圉、亚圉时代,大约正当商王武丁前后,周发展为殷西的大邦。
④亚圉再传两代到公亶父,由豳南迁到岐山之阳即“周原”,经济繁荣发展,军事力量增强,公亶父开始了周人的“翦商”事业,被追尊为“太王”。
⑤古公亶父死,子季继位,称为“王季”,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侯国,与商王朝矛盾加剧。
⑥季死后,子昌继位,是为周文王,向东扩展势力,基本完成“翦商”的准备工作。
(2)文王时期的发展①周文王文王时期,周已相当强大,号称“西伯”。
文王在国内改正法度、施行仁政,团结周边诸侯,明确树起抗衡商朝的大旗,灭掉了犬戎、崇等部,为伐纣彻底扫清了道路,并迁都丰邑,为周人基本完成了灭商的前期准备,使周人“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②有亡荒阅周文王时,整顿吏治,针对奴隶逃亡的现象大规模清查逃亡的奴隶,称为“有亡荒阅”。
这项措施得到了各诸侯贵族的拥护,对巩固周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武王克商和周公东征①周武王周武王姬发,是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他继承文王遗志,励精图治,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还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
他还营建新都镐京。
这一切为伐商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②孟津之会与牧野之战a.武王九年,武王抓住商纣王统治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率师东进,观兵孟津(今河南孟津,古黄河渡口),大会八百诸侯。
这是对商朝的一次武力试探,也是伐纣战争的预演。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4c5112df46527d3240ce087.png)
第3部分模拟试题说明:本部分参照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第5版)教材,根据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标准的解答。
学员既可以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来检测该考试科目的学习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自己的应试能力。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1.士家制度答:士家制度是指曹魏时期实施的一种军事制度。
曹魏为了保持稳定的兵源和的劳动力,以保证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其治下推行士家制度。
该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将世代为兵之家集中居住,另立户籍,不与民户混杂,称为“士家”。
士家子孙必须世代为兵,且必须娶士家女子为妻。
士家集中居住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但士家制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2.土断答:土断是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由于侨置引起户籍混乱,影响财政收人,从晋成帝时开始推行“土断”。
所谓土断,就是以土(居住地)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使之著籍,取消侨人原来的临时户籍(白籍),改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黄籍,同时也就取消了侨人免除调役的优待。
兴宁二年(364年)三月庚戌日,由桓温主持庚戌土断,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豪族地主也给予惩处,收效很大。
义熙九年(413年),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也很有成效。
土断推行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明显增加。
3.党锢之祸答:党锢之祸是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的党争。
桓帝时,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
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
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
宦官于l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
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史称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178c946608a1284ac85043f9.png)
第9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220~581年)9.1 复习笔记一、三国鼎立1.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1)汉末军阀混战①董卓之乱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的矛盾加深,外戚何进拉拢袁绍,密召董卓进京,准备铲除宦官势力,事泄被宦官诛杀,袁绍又尽杀宦官,结束了东汉长期以来外戚宦官专权的局面,但中央权力出现真空。
董卓乘机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独揽朝政。
②军阀混战a.过程190年,关东军阀、豪强起兵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
董卓不敌,挟持献帝西走长安,后被部将吕布与司徒王允合谋杀死。
董卓死后,关东豪强地主的军事联盟宣告瓦解,各自割据,相互混战。
b.结果军阀混战近十年后,便剩下孙策、刘表、刘璋等较大军阀,其中最强的是袁绍和曹操。
(2)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①曹操扩大势力a.拉拢地方豪强武装,打败青州黄巾军,将其收为麾下,军事力量得到扩充。
b.迎献帝,“携天子以令诸侯”。
C.募兵屯田,初步解决军粮问题。
②官渡之战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企图渡河与曹军主力决战。
次年,袁、曹两军相峙在官渡,曹操率军偷袭乌巢,烧尽其军粮。
袁军乱,曹军出击,大败袁军。
此战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③曹操统一北方袁绍死后,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完全平定了冀、青、并、幽四州,并自领冀州牧,将袁氏的老巢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作为自己的大本营;建安十二年(207年),为了稳定后方,曹操又亲率大军远征乌桓,基本上统一北方。
(4)赤壁之战①过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企图扫平南方割据势力。
刘表身亡,其子刘琮降曹,刘备退守夏口,派谋士同孙权结盟。
曹率大军东进,与孙刘联军5万人遭遇于赤壁。
吴主帅周瑜派黄盖诈降,因风纵火,焚毁曹军舰船。
然后水陆并进,大败曹军。
②意义赤壁之战后初步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
(5)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①赤壁之战后的三方势力a.曹操转为对内经营,先后取得了关中、凉州和汉中地区,对南方采取防御方针。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下)【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下)【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dedffb859eef8c75ebfb336.png)
第7章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前206~25年)一、单项选择题1.西汉时,主张文治,反对“马上治天下”的是()。
[2015年统考真题]A.叔孙通B.娄敬C.贾谊D.陆贾【答案】D【解析】“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是陆贾对汉高祖建议。
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引称《诗》、《书》,一次刘邦很不高兴的称“我是骑着马打天下的,哪里用得着《诗》、《书》”,陆贾认真的说到:“你从马背上夺得天下,难道你还要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古代的圣贤治国哪个不是“逆取而以顺守之?”如果秦始皇夺得天下后不任刑法,而是认真总结前贤的治国之道,以仁义道德行之天下,你今天还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吗?刘邦听后虽然不高兴,但却面有“惭色”,之后命令陆贾收集历代王朝兴衰的原因。
2.《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其体例与内容主要依据()。
[2014年统考真题]A.《七志》B.《别录》C.《七录》D.《七略》【答案】D【解析】《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
《汉书》十志之一,该书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3.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治史思想的史学家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A.司马迁B.司马相如C.班固D.司马光【答案】A【解析】A项,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的治史思想。
B项,司马相如著《子虚赋》、《上林赋》,是西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赋家。
C项,班固著《汉书》,创造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
D项,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二、名词解释1.护乌桓校尉[2015年北京大学研]答:护乌桓校尉是我国古代设置的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前770~前476年)
一、单项选择题
1.确立楚庄王霸主地位的重要战争是()。
A.城濮之战
B.崤之战
C.邲之战
D.弭兵之会
【答案】C
【解析】公元前598年,楚围郑,晋施援手,晋楚战于邲,晋军大败,从此不敢与楚再战,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遂成中原霸主。
城濮之战虽然也在晋楚之间发生,但是获胜的是晋国,崤之战发生于秦晋之间。
弭兵会盟举行了两次,分别在在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华元、向成两次召集晋、楚两国在宋会盟,平分霸权。
2.下列不是春秋时代齐国管仲改革的内容的是()。
A.案田而税
B.寓兵于农
C.废除井田制
D.士农工商专业分居
【答案】C
【解析】废除井田制很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废除井田制到战国时代才发生,是战国商鞅
变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其他三项都是管仲改革的内容。
3.春秋后期,华夏诸国征服并吞并了许多周边的少数民族。
其中被秦国所灭的是()。
A.白狄
B.西戎
C.犬戎
D.赤狄
【答案】B
【解析】春秋早期,戎狄的势力比较强大,华夏各小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秦、晋等大国也受到过他们的入侵。
到了春秋后期,随着华夏各国的日益强大,秦国灭西戎,晋国灭了赤狄和白狄。
4.下列是在春秋时代的齐、楚两国之间发生的是()。
A.城濮之战
B.召陵之盟
C.苏秦合纵
D.葵丘会盟
【答案】B
【解析】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它先后灭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
郑国支持不住,已准备背齐向楚。
为了救郑,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军队进攻
楚的盟国蔡国,蔡军不战而溃。
联军陈兵楚境,楚国见齐的盟军强大,不敢率军交战,派使者质问齐桓公:你住北海,我住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你带大军来此是缘故?齐以楚不向王室朝贡相质询。
两国军队从春天相持到夏天,都不敢轻易进攻对方。
楚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
齐桓公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只好在召陵与楚国结盟,史称“召陵之盟”。
这是齐桓公“尊王”的又一次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5.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答案】A
【解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在天人关系的思想认识上,道家与儒家的相同之处是()。
A.人要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现实
B.人要知天命
C.天人要和谐
D.人有天赋的善心
【答案】C
【解析】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儒道两家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即天人要和谐。
不过它们的“天人合一”也有不同之处,儒家强调的是个体“合”于社会,以人合天,道家强调的是个体“和”于自然,以天合天。
儒、道的“天人合一”观是互补的,道家为儒家找到了退路,儒家为道家作了补充。
7.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
B.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C.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但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以及兴修水利设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中的冶铁业、盐业以及玉石雕刻、金银骨器的加工制造等,也都有较大的发展;此外,这一时期的商业交换和货币也都有所发展。
8.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答案】A
【解析】仁者爱人、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明显体现出儒家思想。
9.春秋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国家彻底分裂
B.井田制瓦解
C.分封制动摇
D.社会发生大变革
【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实质是分封制的动摇,王室衰微、生产力的发展和外族入侵致使各诸侯国之间的实力和地位发生变化,由分封制确立的诸侯国的地位已不满足现实情况的要求,所以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而发动了掠夺战争。
二、名词解释题
1.三家分晋
答:三家分晋是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三分晋公室领地,并于公元前420年暗杀了形同虚设的晋幽公,由此韩、赵、魏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晋侯沦为附庸,史称“三家分晋”。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最终废除晋静公,三分其残余领地,晋灭。
“三家分晋”成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郭店楚简
答:郭店楚简,即郭店楚墓竹简,是1993年10月从中国湖北省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
内出土的竹简,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
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00余个,全部为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
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免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3.《诗经》
答:《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又称《国风》,即十五国风,保存有大量民歌,是《诗经》的精华。
《雅》分《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歌颂帝王功绩的作品,有些篇章与后世的叙事诗很接近。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内容是在祭祀或大朝会时用于歌功颂德的颂歌。
根据部分诗篇考察,最早的约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于春秋中期。
4.弥兵之会
答:弥兵之会又称弭兵运动,是指春秋中期,宋国大夫华元、向戌等为了调解晋、楚两国之间的战争纷争两次召集相关国家在都城商丘西门外举行盟会,签订停战和约。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激烈,周围小国几乎都卷入战争。
小国普遍厌战,晋、楚也疲于攻战。
在此背景下,宋国前后两次发起“弥兵”运动。
第一次会盟没有达到弭兵的预期效果,四年后爆发了晋楚鄢陵之战;第二次会盟共有14个诸侯参加,晋、楚两大诸侯国平分霸权;齐、秦两国不作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两大国给予的义务。
这次会盟后,双方40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颇有好处。
5.春秋五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