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2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 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 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 变动性的统一 。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和存在方式
▪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 的哲学范畴。
▪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 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 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
古代朴素的辩证法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士
“水”是万物的始基
“从泰勒士起,我们才真 正开始了我们的哲学史”。
——黑格尔
阴阳、八卦说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 。
—— 伯阳父
“万物负阴而抱阳” 。
《老子》
——
“一阴一阳谓之道”
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 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
劳动产生了语言
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 了。需要产生了自已
猿脑变成了人脑
的器官;猿类不发达
的喉头,由于音调的
抑扬顿挫的不断增多,
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
到改造,而口部的器
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
一个个清晰的音
狼孩
节。 —恩格斯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客观唯心主义
柏拉图:回忆说 黑格尔:绝对精神 朱熹:理在事先 中国古代:天命说 西方近代:天赋人权
唯物主义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 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 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开展规律一、观点案例资料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

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原子别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根本范畴。

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

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拟,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局部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根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唐。

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0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0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具体实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
牛顿 化学原子论
道尔顿

物质结构图



……
物质=原子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物质 无非是各种物的 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 和中抽象出来 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的。 ‛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主张社会 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主张社会 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 问题 Nhomakorabea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联系、发展、 矛盾的观点 孤立、静止、 否认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 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 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过去 现在 将来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任何物质只能按照 长、宽、高这三个方向延伸。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自 在 世 界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没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8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 别。
9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10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不 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1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哲学与世界观
2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
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 系。
3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 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 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1、时间的涵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征:一维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 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58

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时间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

人类有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反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反之。

(二)物质的客观现实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列宁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哲学概括。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编辑ppt
5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自然界的自发演化及其发展的多样性 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演化发生新的飞跃 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形成人类社会 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 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 人类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
编辑ppt
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编辑ppt
28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既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 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 同形态。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编辑ppt
29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
基本要求: 学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懂得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编辑ppt
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
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 涉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 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 题。
编辑ppt
8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黑格尔:“(思维和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 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费尔巴哈:“……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 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 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2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2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义‎哲学、政经学和科‎学社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对马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义、实现共义。

世界观。

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一元论。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二元论。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对立统一规律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难点: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学时安排:6学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问题导入:“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名言。

就康德整个一生来说,它不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在1755年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时却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喊出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

物质是整个宇宙的内容,它充斥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宇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实践观点,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提出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科学世界观,这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本节的知识点有: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等等。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早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科学知识极度贫乏,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特性、构造和规律等的了解都极其有限,人类赋予大自然以神奇超人的力量,从而形成万物有灵论、“物活论”等原始宗教观念,并把人自身的精神活动看作是一种可自由寄居游离于肉体的灵魂的活动。

这样,远古人类对神和世界的关系、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就成了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史前形态。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2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2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 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⑴联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要素)之间的关系 ⑵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的,只有区别才能谈得上联系 ⑶联系是有区别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联系是有区别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联系原理的意义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 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 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 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运动、变化和发展
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 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结 果,但并非任何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六、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世 界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的本原
唯物主义

“是什么”
唯心主义

基 本
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
世界的存在状态
形而上学
问 题
“怎么样”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辩证法
• 辩证法,源出希腊文,含义是进行谈话、 进行论战。这一术语在哲学史上曾在各种 不同的意义上被使用,其历史发展经历了 古代的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 心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等三 个阶段。
当时有篇相当精彩的国际评论写道“据一历史文献记载,在 1960年,保加利亚曾一本正经地建议公民不要养狗,而要养猪。
因为猪是没有原则的,它为每一个拥有刀子的人长肉增膘。瑞士
银行奉行的正是这样的‘养猪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逻辑结构]茌章共三节,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应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本章重要知识点]1.世界的物质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本节逻辑结构]本节是全书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实践的观点。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它的产生和解决都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直接相关。

它提出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从属于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划清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二元论的界限;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劳动实践是任何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第四,人类社会既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应该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本节重要知识点]1.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定义。

3.意识。

4.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

5.实践的定义、要素、特点、基本形式。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单项选择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1)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承认世界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质或本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特点:直观、直发猜测性。

代表:空气、水、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世界本源。

四个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夸大为唯一的存在。

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法则等)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源。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基本思想:(1)承认世界统一性。

(2)认为世界统一与物质(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现实在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泰勒士: “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始基是 “无限者”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空气”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阴阳说”和“八卦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 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世界 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 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 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 的问题、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 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 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 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 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 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五行”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 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





阴阳、八卦说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 —— 伯阳父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中子星、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 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 律
编辑ppt
联系的多样性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火水鱼”
城门失水啦!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呀
编辑ppt
联系的多样性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现的 是本质联系;一棵瓜秧结几个瓜、 一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非本质联 系。
编辑ppt
联系的多样性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苹果熟透了要掉 到地上,这是苹果 与地球之间的必然 联系;但恰好掉在 某人的头上,则是 苹果与人的偶然联 系。
(4)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编辑ppt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 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劳动实践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
包括没有位移和没有根本性质的变化。 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举例:芝诺的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编辑ppt
(4)物质的存在形式——时空
(1)什么是时空?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编辑ppt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具体说,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 单向复杂的运动。
如:无声电影-黑白有声电影- 彩色电影-立体电影-球幕电影-有 味电影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 的灭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自然观 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成为半截子的唯 物主义。
洛克
斯宾若莎
培根 四假象说、科学归纳 法、朴素唯物主义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 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
你的购买行为与你的消费历史、在线习惯、支付方式以及社会 交往人群相关。数据能从这些因素中预测出消费者的行为。
你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生命选择和环境有关,因此数据能通过小 区以及家庭规模等信息来预测你的健康状态。
·你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与你的工资水平、表现评定以及升职情况 相关,而数据则能反映这些现实。
·经济行为与人类情感相关,因此正如下文所述,数据也将反映 这种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
多元论
物质
精神 物质 精神 物质 精神 客观知识世界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为唐玄奘法师及弟子窥基(632~682)。经古印度传到中国。其学说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了阿赖耶识,在唯识家看来,无量的世界似乎是一块,实际上各是各的, 这就是唯识的道理,一句话,就是"心外无境",即通常说的"万法唯识"。此宗条理谨严,分析 周密,非常接近科学,但法相词汇很多,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代表作有《俱舍论》(小乘法相 的总结)和《瑜伽师地论》(大乘法相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1节物质世界和实践⑴识记:世界观。

答: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答: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一元论。

答: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二元论。

答: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主观唯心主义。

答: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答: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运动和静止。

答: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时间和空间。

答: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实践的本质。

答: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答: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⑵领会:哲学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答: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答:①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

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②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③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

实践的基本特点。

答: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

答: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

第三,科学实验。

它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答: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⑶简单应用: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

答: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2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⑴识记:联系。

答: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新事物和旧事物。

答: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答: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内因和外因。

答: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答: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答: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质。

答: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

答: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

答: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

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保持不变,量变突破关节点,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

量变和质变。

答: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量的变化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肯定和否定。

答: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

离开了肯定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

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

原因和结果。

答: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答: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必然性与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的概念。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偶然的东西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能这样出现,也可能那样出现。

如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确定不移的必然性,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经过怎样的曲折道路,则是偶然的。

可能性和现实性。

答: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时,要经历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

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现实性和必然性是密切相关的。

只有合乎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或者说,终将变为现实。

现实不仅指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而且包括事物的种种联系。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和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内容和形式。

答: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本质和现象。

答: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一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本身的特殊本质;对于他事物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本质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但比较起来,本质的含义要更宽泛一些,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事物的现象是复杂多样的。

有些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叫作真相;有些现象与本质似乎不一致,这种现象通常叫作假象。

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

因而不能把它同主观上的错觉混为一谈。

⑵领会:联系的客观性。

答: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普遍性。

答: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联系的多样性。

答: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②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

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答:①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

第二,发展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变灭亡的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