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发展简史
LCD发展简史要点
液晶及液晶显示器的发展简史热致液晶的发现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F r i e d r i c h R e i n i t z e r在加热苯酸脂晶体时发现:当温度升到145.5°C时晶体融化成为乳白色粘稠的液体。
再继续加热到178.5°C 时乳白粘稠的液体变成完全透明的液体。
后经德国卡尔斯吕爱大学教授O t t oL e h m a n n研究,这种乳白粘稠的液体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因而建议称之为液体晶体(L i q u i d C r g s t a l)。
液晶的合成和分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国H e i d e l b e r g大学的L u d w i g G a t t e r m a n n首先合H a l l e大学的D a n i e l V o r l a n d e r则先后合成了300多种液晶,并指出液晶分子是棒状的分子。
在此基础上,法国的G e o r g e F r i e d e l及 F.G r a n d-j e a n等对液晶的结构及光学性能作了详细的研究,并于1922年完成了液晶分类的工作,将液晶划分为:近晶相、向列相和胆甾相。
液晶的物理性能研究1917年M a n g u i n发明了摩擦定向法,用以制作单畴液晶和研究光学各向异性。
1909年 E.B o s e建立了攒动(S w a r m)学说,并得到L.S.O r m s t e i n及 F.Z e r n i k e 等人的实验支持(1918年),后经d e G e n n e s论述为统计性起伏。
G.W.O s e e n和H.Z o c h e r1933年创立连续体理论,并得到 F.C.F r a n k完善(1958年)。
M.B o r n (1916年)和K.L i c h t e n n e c k e r(1926年)发现并研究了液晶的介电各向异性。
1932年,W.K a s t据此将向列相分为正、负性两大类。
tftlcd发展历程
tftlcd发展历程TFT-LCD(Thin-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是一种液晶显示技术,它通过使用薄膜晶体管来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从而实现图像的显示。
以下是TFT-LCD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液晶显示技术逐渐被商业化。
最早的液晶显示屏是基于动态散射效应原理设计的七段数码显示器。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主动矩阵液晶显示(Active Matrix LCD)技术出现。
该技术使用了薄膜晶体管(TFT)来控制每个像素的亮度。
薄膜晶体管的使用使TFT-LCD具备了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快的刷新速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显示效果。
80年代初,TFT-LCD技术开始应用于计算机显示器领域。
由于TFT-LCD具有更好的色彩和对比度表现,以及更低的功耗,渐渐取代了传统的CRT显示器。
90年代初至2000年代,TFT-LCD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随着面板尺寸的增大,TFT-LCD显示屏逐渐用于电视和显示广告牌等大尺寸显示设备。
2000年代中期,TFT-LCD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嵌入式系统和移动设备领域。
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设备广泛采用了TFT-LCD屏幕,带来了更清晰、更细腻的图像显示效果。
近年来,TFT-LCD技术继续发展和创新,实现了更高的分辨率、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广的色域范围,为高清视频和3D显示提供了更好的体验。
总体来说,TFT-LCD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用不断提升的分辨率、更好的显示效果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来概括。
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主流的显示技术之一。
LCD面板技术介绍
背光源技术
CCFL VS. LED
CCFL
色彩 (NTSC色域) 色彩稳定性 功耗 成本 寿命 传统: ~70% 新技术:~90% 一致性好,但在接近使用 寿命时亮度衰减快 中等 优势 高端CCFL:6万小时 低端CCFL:2.5万小时
LED
白光: 70%+ RGB:100% 取决于LED管芯间的色彩衰减 一致性,即管芯的质量 小尺寸(侧入光):低 大尺寸(直入光):高 劣势 一般为5万小时左右,高端品 为10万小时
背光源技术
LED背光源
目前LED是被用作液晶面板的背光源,而非面板本身是LED发光。采用LED为液晶的背光源, 最主要目的是提升画质,特别是色彩饱和度上,LED背光技术的显示屏可以取得足够宽的色域, 弥补液晶显示设备显示色彩上足的缺陷,使之能达到甚至超过Adobe RGB和NTSC色彩标准要 求,可以达到NTSC ratio 100%以上。 同时因为LED的平面光源特性,使LED背光还能实现CCFL无法比及的分区域的色彩和色度调 节功能,从而实现更加精确的色彩还原性,以适应平面出版和图形设计工作的需要,画面的动 态调整可以使得在显示不同画面时,亮度与对比可以动态修正,以达到更好的画质。 另外,采用LED背光源可以使显示器进一步轻薄化。
该面板技术由富士通主导,特点:普通方块式像素点、黑色度好、色彩 表现一般,响应时间快(20ms以内),可视角度大(170度以上),成 本较低。
LCD面板的分类
2. MVA/PVA/S-PVA
PVA/S-PVA:
PVA采用透明的ITO层代替MVA中的凸起物,制造工艺与TN模式相容性 较好。透明电极可以获得更好的开口率,最大限度减少背光源的浪费让 显示效能大幅提升可以获得优于MVA的亮度输出和对比度。
lcd 技术路径
lcd 技术路径LCD(液晶显示器)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显示技术,已经在各种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LCD技术路径:一、LCD技术概述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技术利用液晶材料的光学特性实现图像显示。
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排列变化,从而调节透光率,实现图像的显示。
LCD技术具有低功耗、轻薄、高分辨率等优点。
二、LCD技术路径发展历程自20世纪60年代LCD技术诞生以来,经历了多次技术迭代和升级。
主要历程如下:1.静态LCD:最早期的LCD,仅能显示简单字符和图形。
2.扭曲向列LCD(TN-LCD):广泛应用于低端显示器,具有较高的刷新率和响应速度。
3.超扭曲向列LCD(STN-LCD):在TN-LCD基础上发展而来,提高了视角和显示质量。
4.薄膜晶体管LCD(TFT-LCD):是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主流产品采用的技术,具有高分辨率、色彩鲜艳等特点。
5.有机发光二极管LCD(OLED):新兴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柔性、低功耗等优势。
三、主流LCD技术特点及比较1.TFT-LCD:色彩还原度高、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快,但功耗相对较高。
2.OLED:自发光、柔性、低功耗,但寿命和稳定性相对较差。
3.IPS-LCD:视角宽广、色彩准确,但成本较高。
四、我国LCD产业现状与挑战1.产业规模: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LCD面板生产国,市场份额逐年上升。
2.技术水平:虽然在TFT-LCD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但在OLED等高端显示技术方面与国外企业仍有差距。
3.产业链配套:我国LCD产业链逐渐完善,但部分关键材料和设备仍依赖进口。
4.挑战:面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创新压力、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
五、未来LCD技术发展趋势及展望1.高端化: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对显示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端LCD技术(如OLED)将得到广泛应用。
2.柔性化:柔性LCD技术在智能穿戴设备、车载显示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液晶的发展历程
液晶的发展历程液晶(Liquid Crystal)是一种介于液体与晶体之间的物质状态,它具有液态的流动性和晶体的有序性。
液晶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
以下将从早期发现液晶到液晶显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简单介绍液晶的发展历程。
液晶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弗里德里希·雷茨(Friedrich Reinitzer)首次发现了某些有机化合物在温度变化时表现出不同的相态。
接下来,法国物理学家夏尔·克法尔(Charles Mauguin)在上世纪初的1904年进一步研究了液晶的结构和性质,提出了类似固体的液晶物态。
然而,液晶的理论研究在那个时期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
直到1960年,两位美国科学家罗威尔和海森伯发现了液晶的特殊性质,才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
他们发现某些有机分子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具有类似晶体的结构。
这个发现为液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弗兰克·托维尔(Frank J. Tipler)在1965年发明了液晶触发器(LCD),这是最早的液晶显示装置。
它利用光的偏振特性通过液晶的光学调制来实现光信号的显示。
在液晶技术的后续发展过程中,液晶显示屏逐渐变得实用化并进入商业应用。
在1971年,美国公司RCA实现了世界上第一块实际应用的液晶显示器,采用了针对数字钟而设计的7段数码显示。
从此以后,液晶显示技术迅速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1983年,日本公司夏普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液晶电视。
这款TV-10创造了过去不可想象的薄型电视的概念,引发了液晶电视的热潮。
液晶电视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等优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显像管电视成为主流产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液晶显示器逐渐应用于电脑显示领域。
1996年,日本公司东芝发布了世界上首台液晶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标志着液晶显示器在电脑领域的广泛应用。
如今,液晶显示器已经成为各种消费电子产品的主要显示装置,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到电子书、导航仪等,都广泛采用液晶显示技术。
LCD发展简史范文
LCD发展简史范文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是液晶显示技术的缩写,它是一种通过操控液晶分子来产生图像的显示技术。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LCD的发展简史。
早在1888年,奥地利的瓦尔德·马恩哈特(Friedrich Reinitzer)首次观察到了液晶现象。
他发现将一种名为胆甾醇(cholesterol)的天然化合物加热时,它会从固体状态转变为混乱的液体状态,然后又会变回固体状态。
这种现象被称为液晶相变现象。
随着技术的进步,液晶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1970年代初,位于美国麻省的RCA研究院推出了第一台成功商业化的LCD电子手表。
这款手表采用液晶显示屏,具有极低的功耗和较高的可靠性。
1972年,日本东芝公司发布了全世界首台商业化液晶电视机。
虽然这款电视的分辨率仅为100x100像素,但其具备了色彩显示和大面积平面化的特点,成为液晶电视技术的重要里程碑。
在20世纪80年代,液晶技术经历了一次重大突破。
1987年,一群来自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液晶材料,它具有向自身排列的能力,并能够根据外界电场的作用改变对光线的透过性。
这种新材料被称为“液晶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它的发现为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方向。
随着90年代的到来,电子产品市场急需一种更轻薄、具有较高图像质量的显示技术。
液晶显示技术正好符合这些需求,因此逐渐成为主流。
在1997年,世界上第一台彩色液晶电视机由夏普公司推出,它的分辨率为1280x720像素,彩色饱和度和对比度也有了显著提升。
21世纪初,液晶显示技术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
2004年,三星和LG分别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8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这种生产线可以大规模生产尺寸达到55英寸的液晶面板,为大尺寸液晶电视的普及提供了可能。
同年,索尼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电视,打破了液晶电视的垄断地位。
LCD发展简史讲解
LCD发展简史讲解LCD(液晶显示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的平面显示技术。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LCD逐渐成为主流显示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LCD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液晶原理到现代的高分辨率LCD显示器。
1. 早期液晶原理的发现和应用液晶的原理最早在19世纪中叶被发现,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才开始应用于显示技术。
液晶是一种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物质,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
通过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可以实现光的穿透和阻挡,从而实现显示效果。
早期的液晶显示器主要应用于计算器和手表等小型电子设备中。
2. LCD的商业化发展20世纪70年代,液晶显示技术开始商业化发展。
首次商业化应用的是LCD数字手表,其采用了七段数码显示,虽然分辨率较低,但已经具备了显示数字的能力。
此后,液晶显示器逐渐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计算器、电子游戏机等。
然而,早期的LCD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低对比度、视角受限等。
3. TFT技术的引入为了解决早期LCD存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薄膜晶体管(TFT)技术被引入到液晶显示器中。
TFT技术可以通过在每个像素点上添加一个薄膜晶体管来控制液晶的排列方式,从而提高了显示效果。
TFT液晶显示器具有更高的对比度、更广的视角和更快的响应速度,逐渐取代了早期的液晶显示器。
4. 高分辨率LCD的出现随着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对显示器分辨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0世纪90年代,LCD显示器开始出现高分辨率的产品。
这得益于TFT技术的不断改进和面板制造工艺的进步。
高分辨率LCD显示器不仅可以呈现更多的细节,还能提供更好的图像质量和更广的色域。
5. LED背光技术的应用传统的LCD显示器使用冷阴极荧光灯(CCFL)作为背光光源,然而CCFL存在发光效率低、寿命短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LED背光技术被引入到LCD 显示器中。
LED背光具有发光效率高、寿命长、能耗低等优点。
液晶显示技术史
液晶显示技术史液晶显示器,简称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
世界上第一台液晶显示设备出现在20 世纪70 年代初,被称之为TN-LCD(扭曲向列)液晶显示器。
尽管是单色显示,它仍被推广到了电子表、计算器等领域。
80 年代,STN- LCD(超扭曲向列)液晶显示器出现,同时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技术被研发出来,但液晶技术仍未成熟,难以普及。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日本掌握了STN-LCD 及TFT-LCD 生产技术,LCD 工业开始高速发展。
一、液晶历史1、液晶的发现1888 年奥地利植物学家发现了一种白浊有粘性的液体,后来,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这种白浊物质具有多种弯曲性质,认为这种物质是流动性结晶的一种,由此而取名为Liquid Crystal 即液晶.2、LCD 发展过程1888 年发现液晶材料;1968 年美国首先做出LCD 产品;1973 年夏普做出TN-LCD;1984 年发明了STN-LCD 和TFT-LCD。
3、发展过程:1888~1968 年为液晶材料性能和应用研究时期。
1973~1985 年为TN-LCD 获得广泛应用时期。
1985~1993 年为STN-LCD推广应用时期。
1993~2000 年是TFT-LCD 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TFT-LCD 的性能已可以与CRT 媲美。
-LCD 发展大大扩展了显示器的应用范围,使个人使用移动型手持显示器成为可能,因此,2000 年以后将进入LCD 与CRT 争夺显示器主流市场的时代。
4、、LCD 主要技术发展过程彩色低功耗反射型LCD 技术。
低温多晶硅(P-Si)LCD 大生产技术。
大尺寸、宽视角、高分辨彩色TFT-LCD 的发展。
1993 年以前主要生产的是10.4 英寸以下,640×480 像素的产品;1993~1997年主要生产的是10 英寸~13 英寸,1024×768 像素的产品;1997~1999 年主要生产15 英寸~18 英寸,1024×768 和以上像素的产品;1999 年以后开始生产。
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液晶显示技术,简称LCD技术,是一种可以将电信号转化为图像信息的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手机、电视、监控等领域。
本文将通过回顾LCD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LCD技术的发展历程LCD技术最初被应用于手表、计算器等小型电子产品中,远不如今天广泛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明了反射式液晶显示器,但是这种显示器仅在室内使用而且图像清晰度不高。
80年代后,随着LCD技术的不断发展,LCD显示器图像清晰度、反应速度、耗电量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本世纪初,Retina屏的出现更是刷新了人们对于液晶显示器视觉效果的认知和期待。
二、LCD技术的现状目前,随着人们对电子产品显示效果要求的不断提升,各种型号、尺寸、厚度、分辨率的液晶显示器不断出现。
据统计,大屏电视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平板电脑液晶显示器和手机液晶显示屏占市场份额最大。
在生产方面,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制造商是韩国的三星和LG。
此外,中国也在液晶显示器生产方面逐步崛起。
在技术方面,液晶显示器的分辨率逐步提高,为清晰、流畅的图像显示提供了前提条件。
同时,更加高效的LED背光技术已经取代了CCFL背光技术,对于降低功耗和改善显示效果非常重要。
目前,HDR技术在液晶电视上越来越受到热议,通过HDR技术可以呈现更加鲜艳、明亮、清晰的影像效果。
三、LCD技术的未来展望未来的液晶显示技术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激光投影技术的发展:即将成熟的激光投影技术相比传统的DLP和LCD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更突出的色彩表现力、更安静稳定的性能。
未来,它将成为主流的投影技术,穿透率较高,不像液晶显示器那样需要反光质材。
激光投影技术在大屏幕电视和家庭影院方面的应用也值得期待。
2.可穿戴的柔性显示器的出现:在全球智能穿戴市场不断升温的今天,柔性显示器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
未来,可穿戴柔性液晶显示器的广泛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生活习惯,增加人们的移动性和自由度。
LCD发展简史
LCD发展简史LCD(液晶显示器)发展简史一、LCD的起源和发展背景液晶显示器(LCD)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的平面显示技术。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研究人员开始研究液晶材料的光学特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LCD逐渐成为电子产品中最重要的显示技术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LCD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突破。
二、LCD的早期发展LCD的早期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
当时,研究人员发现某些液晶物质在电场作用下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从而产生可见的图象。
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得到了持续的研究和改进。
三、LCD的商业化应用LCD的商业化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在这个时期,LCD开始在一些小型电子设备中得到应用,如计算器和手表。
由于LCD具有体积小、分量轻、功耗低等优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CRT显示器,成为电子产品中的主流显示技术。
四、LCD的技术突破1. TFT技术的应用TFT(薄膜晶体管)技术是LCD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TFT技术通过在每一个像素点上添加一个薄膜晶体管,实现了对每一个像素点的精确控制。
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LCD的图象质量和响应速度,使得LCD在电视和计算机显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 IPS技术的引入IPS(广视角)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LCD的视觉效果。
IPS技术通过改变液晶份子罗列的方式,实现了更广阔的视角范围和更准确的颜色再现。
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LCD在电影、游戏等领域的表现更加出色。
3. LED背光技术的发展LED背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LCD显示器的进一步发展。
相比传统的冷阴极荧光灯(CCFL)背光技术,LED背光技术具有更高的亮度、更广的色域和更低的功耗。
LED背光技术的应用使得LCD显示器在色采表现和能耗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五、LCD的应用领域随着LCD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电视和显示器:LCD电视和显示器已经成为家庭和办公环境中最常见的显示设备。
液晶显示器发展史
认识误区:显示器厂商标识的响应时间大多数为典型最高值, 全程平均响应 时间更考验显示器厂商的技术
我们先来看一组理论情况下不同响应时间每秒钟能显示的画面帧数的数值: 16 毫秒 =1/0.016= 每秒钟显示 62.5 帧画面 8 毫秒 =1/0.008= 每秒钟显示 125 帧画面 5 毫秒 =1/0.005= 每秒钟显示 200 帧画面 4 毫秒 =1/0.004= 每秒钟显示 250 帧画面 我们可以发现, 在理论的数值下,传统 16ms 的响应时间能够满足大部分 电影或者游戏时的帧数表现了,但是为什么一些 8ms 或者 5ms 的液晶显示器 在进行游戏或者电影的时候还会感觉到画面延时现象呢?
1、大大提高桌面利用率
大 屏幕液晶显示器轻薄的机身对提高桌面利用率是显而易见的。 19 英寸的 CRT 显示器其厚度普遍有 40cm 之巨,而当时相同尺寸的液晶显示器厚度不超 过 4cm,大大节约了桌面空间。随着双头输出显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需
要同时使用两台显示器,笨重硕大的 CRT 显示器显然不再适合,液晶显示器才 是最佳 对象。
由于 TN 型液晶属于“常亮”(液晶像素在没有电压驱动时该像素显示为 亮)显示模式,生产工艺中出现的瑕疵容易导致 TFT 故障而无法把驱动电压加 到液晶像 素上,这在屏幕上就会显示成一个“亮点”。良品率向来就不高的液
晶生产线只能尽量避开“亮点”集中的部位来切割液晶面板, 由于早期的液晶面 板生产线玻璃基 板比较小,这样使得可以成功切割出亮点较少的大屏幕面板并 不多,不改进工艺的话, 生产相对当时的大屏幕液晶并不经济。 极低的成品率导
,直译中文为:阴极射线
传统的 CRT 显示器就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球面到柱面再到平面直角, 直至纯平的发展。 在这段加速度前进的历程中, 显示器的视觉效果在不断得到提
液晶的发展历程
液晶的发展历程
液晶(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作为一种新型的显示技术,经历了以下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液晶技术最初在1962年被发现,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最早的液晶显示器是基于电流控制的设计,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以及材料的限制,这些早期的液晶显示器无法实现实用化。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液晶材料的改进,1970年代末,液晶技术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高温仪器中的液晶显示器开始进入市场,虽然分辨率较低且只能显示简单的图形和数字,但这一突破标志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的开端。
1980年代,液晶显示器在便携式计算机和手持设备上的应用逐渐增多。
同期,摩斯斯密特(MOSMITH)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商用液晶大屏幕电视,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使得液晶显示器可以显示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1990年代,液晶显示器的性能和应用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逐渐出现了更薄、更轻、更节能、更高分辨率的液晶显示器产品。
同时,随着液晶面板生产技术的进步,液晶显示器的制造成本也大大降低,促使其在家庭电视、电脑显示器等领域得以普及。
21世纪以来,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液晶显示器在高清晰度、广色域、高刷新率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同时,液晶面板的尺寸越来越大,触摸屏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进一步丰富了液晶显示器的功能和应用场景。
目前,液晶显示技术仍然占据着显示器市场的主导地位,不断地迭代和创新使得其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针对液晶显示器的局限性,新型显示技术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量子点显示等也在不断发展和应用中,未来液晶显示技术仍将继续演进和进化。
LCD发展简史讲解
LCD发展简史讲解LCD(液晶显示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的显示技术,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本文将从LCD的起源、发展、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起源LCD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88年,当时奥地利的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希·雷奇茨发现了液晶现象。
他发现,某些物质在特定温度下会形成一种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状态,这种状态具有一定的光学性质。
然而,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限制,液晶技术并没有得到实际应用。
二、发展1.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詹姆斯·费根发现了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对光的透过性有影响,这为后来的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8年,美国肖尔公司(Xerox)的研究人员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的液晶显示器,但由于技术限制和高成本,其应用范围有限。
2.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70年代中期,液晶显示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
1973年,日本的西川善司发明了一种新型液晶材料,称为“扭曲向列(TN)液晶”。
这种液晶材料具有较高的透光性和响应速度,为液晶显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打下了基础。
1973年,日本电气(现为NEC)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商用液晶显示器,其分辨率为20×16像素。
此后,液晶显示器逐渐应用于计算器、手表等小型电子产品中。
3.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在80年代中期,液晶显示技术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1983年,日本的夏普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彩色液晶显示器,使液晶显示技术进入了大屏幕显示领域。
与此同时,液晶显示器的价格也逐渐下降,促使其在消费电子市场中得到广泛应用。
4. 90年代中期至今在90年代中期以后,液晶显示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1996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了第一台高分辨率(1024×768像素)的液晶显示器,开创了液晶显示器在电脑领域的应用。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液晶显示器的分辨率、色彩表现、对比度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LCD投影技术的发展历史
LCD投影技术的发展历史液晶(LCD)投影技术是目前主流的数字投影机显示技术之一。
投影成像技术以其不能替代的大画面优势,成为了电影放映、家庭影院应用、商务会议、教育教学、大型指挥控制和监视显示系统的最佳技术选择,在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作为最主流现代数字投影最主流技术之一的LCD投影产品更是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
LCD投影技术的发展历史说到LCD投影技术,就必定要说到爱普生,其是掌握全球微显示数字投影机液晶面板产能的主要厂商之一,而且也是唯一向其他终端产品企业提供液晶投影机芯片、光机和整体解决方案的厂商(液晶投影技术的另一核心厂商索尼目前不出售芯片面板和相应技术)。
作为液晶投影机核心的液晶芯片是整个投影系统的心脏。
爱普生在液晶投影机的发展历史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块LCD投影板芯片,并于198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LCD投影机VJP-2000,由此开创了LCD投影机的新时代。
1989年爱普生推出的第一款LCD投影机不叫液晶投影机,而是叫做Video-Projection(视频投影机),起这个名字的意图在于想告诉消费者这款产品的具体用途。
爱普生第一台液晶投影机的出台,不仅开创了液晶投影机的新时代,也奠定了爱普生在投影机行业的全球领先地位。
此后,另一家显示巨头,索尼也开发出了相似的产品。
索尼和爱普生不仅仅是液晶投影机产业的推动者,同时也是现代数字投影机技术的最早推动者。
液晶投影机诞生之时面对的主要竞争者是传统的CRT阴极射线管投影机。
这种产品虽然拥有很好的色彩还原能力,但是在分辨率指标、亮度指标和可视角度指标上均面临着很大的技术瓶颈。
另一方面,阴极射线管投影机的安装、调试也极其麻烦,这给市场应用带来了诸多挑战。
虽然在液晶投影技术诞生的初期,CRT投影机所面临的问题也成为了LCD 技术需要突破的方向,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LCD投影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令CRT技术不得不告别历史舞台。
液晶显示器(LCD)
LCD的发展历程
1
早期探索
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研究液晶材料的光学特性,探索可应用于显示器 的潜力。
2
商业应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LCD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如计算机显示器、 电视和移动设备。
3
技术革新
随着技术进步,LCD屏幕的分辨率、刷新率和色彩表现得到显著提升。
LCD的工作原理简介
LCD色彩和对比度
色彩准确性
LCD屏幕可以准确显示广色域,呈现丰富的色 彩。
对比度
色彩之间明暗程度的差异,高对比度提供更好 的图像质量。
视角和反应时间的重要性
视角
表示从特定角度观看时,图像的清晰度和颜色 保持一致的范围。
反应时间
显示器从一个像素状态转换到另一个像素状态 所需的时间,影响动态图像的流畅性。
LCD屏幕由液晶分子和电场构成。液晶分子的排列受到电场的控制,从而改 变光的透过程度,实现图像显示。
不同类型的LCD屏幕
TN屏幕
响应时间快,价格较低,适用于普通电脑显 示和娱乐需求。
VA屏幕
对比度高,黑色表现好,适用于观看影视娱 乐和要求较高的图像细节显示。
IPS屏幕
色彩还原精准,视角广泛,适用于专业图形 设计和色彩准确性要求高的工作。
液晶显示器(LCD)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 中的平面显示技术。本演示将带您了解LCD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不同类 型
LCD是一种平面显示技术,利用液晶材料的光学特性来实现图像展示。它能 够以高清晰度、高亮度和低功耗的方式显示图像和视频内容。
OLED屏幕
自发光、色彩丰富,每个像素独立控制,适 用于高端手机和电视。
LCD
清洗柔性电路板 FPC Cleaning
贴异方性导电胶 ACF Laminating
贴芯片 IC Laminating
入库 Storage
包装 Package
检测 Test
TAB工艺
热压 Hot Seal
LCD
TAB TAB ACF
Driver IC
LCD
PWB
COG
ACF
Driver IC
LCD
摩擦 Rubbing 超声波干洗 US Cleaner 丝印银点 Ag Print 超声波干洗 US Cleaner
贴合 Assembly
喷洒衬垫料 Spacer Sprayer
LCD
1.1.4 后工序
切割 Scribing 裂片 Breaking 液晶灌注 LC Filling 加压封口 End Seal
LCD
1.2.5 组装模块
挫压框
清洗屏
定位压框
定位液晶屏
定位斑马条
检验测试
拧压框脚
定位印刷电路板 焊背光源
贴保护膜片 入库
终检 包装
贴标签
LCD
液晶显示模块
采光技术
•自然光
•普通电光源(白炽灯等)
•冷阴极荧光灯(CCFL) •电致发光片(EL) •发光二极管阵列(LED)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清洗 Cleaning
磨边 Grinding
(二次裂片) 2nd Breaking
(二次切割) 2nd Scribing
老化 Aging
切偏光片 Striping
检测 Developing
贴偏光片 Etching
脱泡 Post Bake
LC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晶及液晶显示器的发展简史热致液晶的发现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Friedrich Reinitzer在加热苯酸脂晶体时发现:当温度升到145.5°C时晶体融化成为乳白色粘稠的液体。
再继续加热到178.5°C时乳白粘稠的液体变成完全透明的液体。
后经德国卡尔斯吕爱大学教授Otto Lehmann 研究,这种乳白粘稠的液体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因而建议称之为液体晶体(Liquid Crgstal)。
液晶的合成和分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国Heidelberg大学的Ludwig Gattermann首先合Halle大学的Daniel Vorlander则先后合成了300多种液晶,并指出液晶分子是棒状的分子。
在此基础上,法国的George Friedel及F.Grand-jean等对液晶的结构及光学性能作了详细的研究,并于1922年完成了液晶分类的工作,将液晶划分为:近晶相、向列相和胆甾相。
液晶的物理性能研究转变)。
这一发现为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提供了依据。
液晶在液晶显示器方向的应用研究1968年美国Heilmeir等人还提出了宾主效应(GH)模式。
1969年Xerox公司提出Ch-N相变存储模式。
1986年Nagata提出用双层盒(DSTN)实现黑白显示技术;之后又有用拉伸高分子膜实现黑白显示的技术(FSTN)。
1996年以后,又提出采用单个偏光片的反射式TN(RTN)及反射式STN(RSTN)模式。
液晶显示器产业的形成、发展及布局自1968年Heilmeir制成第一个DSM-LCD开始, 美、日等国即开始了LCD的应用和生产研究。
70年代初期,美国Rockwell公司开始生产DSM-LCD的计算机。
Optel公司则生产DSM-LCD手表。
日本Sharp、Epson等公司此类产品及工艺的成熟度都非常完满。
但DSM-LCD应用电流、电压效应,耗电较多,很快被TN-LCD取代。
1972年S.Kobayashi等人制成TN-LCD,并迅速工业化,被广泛应用于计算器、手表、测试设备及汽车显示等,取得了巨大成功。
并促使LCD向大容量、大面积彩色化方向发展。
大容量、大面积的一个方向是TN显示模式与半导体结合,采用有源矩阵(Active Matrix)的方式。
该方式最早于1972年由P.Brody提出。
经10多年的研究,到80年代中后期,日本已开始大批量生产以TFT为代表的AM-LCD。
目前它是手提电脑的首选显示屏。
大容量的另一个方向是采用STN模式。
虽然STN模式1983年才提出来,但由于它与TN生产技术有很大程度的工艺相似性,投资规模小,因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开始产业化,加之FSTN技术的发展,STN-LCD成为中高档、中小尺寸显示的主导。
全彩色化方案首先有1995年以后,ECB彩色化方案也见之于报导。
它利用电压控制显示颜色,工艺简单,但色彩有限。
一般只能实现3~4色。
目前,反射式显示模式(RTN,RSTN)正是许多工厂竞相开发的产品方向。
日本Sharp、Epson公司已经生产此类产品,主要应用于手机显示屏上。
就全球产业布局来说,日本TFT生产占全球80-90%的市场份额,台湾和韩国生产部分中小尺寸屏。
TN、STN生产90%以上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LCD结构TN、HTN、STN的结构:FSTN、ECB-Multi-color STN的结构:DSTN的结构:Color STN的结构:LCD的显示原理TN型扭曲向列相(TN)显示最常见的如用于电子表和计算器上的显示方式就是扭曲向列相(TN)显示,这种显示器件由两片基板玻璃中间注入向列相液晶材料构成,通过特殊的表面处理使分子在顶层与X方向平行,而在底层与X方向垂直,这种结构使液晶层形成了一个90°扭曲,从而得名,图1.即为扭曲结构。
这种结构类似于胆甾相结构,所以有时加入一点螺旋添加剂以保证扭曲方向一致。
TN显示的最基本原理是一个偏振光原理,当光入射TN盒时,其偏振面顺着液晶方向而扭曲。
例如,偏振光平行于样品顶层方向,当穿过液晶盒时,其偏振方向会随着分子旋转,从底面出射时,其偏振面旋转了90°。
右图为一个TN盒的示意图,黑线代表分别贴在显示器上、下表面呈交叉状态的偏振片。
当光射入液晶盒,其偏振面随分子旋转。
当光达到液晶盒底部,偏振矢量面已旋转了90°,接着穿过第二层偏光片。
对于一个反射TN型液晶显示器,相当于在底部装有一面镜子,它将透射光反射回来。
右图为光进入液晶盒后随着扭曲的路线。
从液晶盒中出来的光呈现银灰色。
当液晶盒受到一个强度足够大的电场的作用时,晶分子将经历一个弗利德兹转换。
右图为一个发生转变的扭曲向列相液晶盒。
必须注意的是在这种状态下,扭曲受到破坏,液晶层的分子取向与电场平行。
当偏振光射入这种液晶盒时,偏振面不随分子旋转,因而无法透过第二层偏光片。
这样在亮态的背景下施加电场的区域呈现为暗态。
电光效应:依靠电场强度的作用扭曲向列相实现了亮态和暗态之间变化。
这种显示类型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分子对外加压的响应,右边的曲线图(电光曲线)是一个曲型的向列相液晶盒在电压作用下的响应曲线,即分子与玻璃面倾斜度随外加电压变化的关系。
对于TN型显示、电致扭曲形变决定了液晶盒对光的透过率。
右图显示了透过率与电场作用关系图。
考虑到偏光片的作用使反射型TN显示屏的最大透过率只有50%。
垂直线代表液晶盒的开或关状态时的电压。
----? -STN型超扭曲向列型显示具有很多行和列的显示,其开、关状态时的电压差别很小,由于这个原因,TN显示器不适合多路寻址大信息量显示的要求。
这个问题在1980年中期,由于超扭曲向列型(STN)显示器的出现而得到解决。
在这种显示器中,相对于TN液晶盒90°角,它的液晶分子旋转了270°左右。
扭曲角的作用可从右图电光效应曲线中可以看出。
随着扭曲角的增大,分子倾角随外加电压的变化很陡峭。
从右图的响应参数可以看出其开态和关态的电压非常接近。
虽然一般都希望得到一条陡峭的电光曲线,但也要考虑到中间灰度的问题,考虑到这个原因,很多供应商所用的STN显示器采用了210°扭曲角,这样在允许快速寻址的同时又能满足灰度显示的要求。
早期的210°扭曲显示模式通过器件的光谱变化也无法得到理想的颜色:在点亮状态,象素显示倾向于黄颜色,而在关闭状态为蓝紫色。
因此,STN除了不受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外,通过滤色片实现全色显示的STN也只能得到黑、白两种颜色。
这个问题通过增加一个扭曲角正好相反的液晶盒而得到解决,这种器件就是双层超扭曲向列型显示器(D-STN)。
这种器件在关闭状态时,第一层的相位变化可以在第二层得到补偿,像素显示为黑色;在点亮状态,第一层的相位变化,不能被第二层STN盒补偿,成近白光射出。
由于两层液晶盒由相同的材料所组成,在整个温度范围其补偿作用是相同的。
----LCD的驱动方式对于TN及STN-LCD一般采用静态驱动或多路驱动方式。
这两种方式相比较各有优缺点。
静态驱动响应速度快、耗电少、驱动电压低,但驱动电极度数必须与显示笔段数相同,因而用途不如多路驱动广。
£1. 静态驱动基本思想在相对应的一对电极间连续外加电场或不外加电场。
如图1所示:其驱动电路原理如图2:图 1.LCD静态驱动示意图图 2.驱动电路原理图驱动波形根据此电信号,笔段波形不是与公用波形同相就是反相。
同相时液晶上无电场,LCD处于非选通状态。
反相时,液晶上施加了一矩形波。
当矩形波的电压比液晶阈值高很多时,LCD处于选通状态。
图 3.静态波形£2. 多路驱动基本思想电极沿X 、Y 方向排列成矩阵(如图4),按顺序给X 电极施加选通波形,给Y 电极施加与X 电极同步的选通或非选通波形,如此周而复始。
通过此操作,X 、Y 电极交点的相素可以是独立的选态或非选态。
驱动X 电极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所需时间为帧周期Tf(频率为帧频),驱动每一行所用时间Tr 与帧周期的比值为占空比:Duty=Tr/Tf=1/N 。
图 4.电极阵列 电压平均化从多路驱动的基本思想可以看出,不仅选通相素上施加有电压,非选通相素上也施加了电压。
非选通时波形电压与选通时波形电压之比为偏压比Bias=1/a 。
为了使选通相素之间及非选通相素之间显示状态一致,必须要求选点电压Von 一致,非选点电压Voff 一致。
为了使相素在选通电压作用下被选通;而在非选通电压作用下不选通,必须要求LCD 的光电性能有阈值特性,且越陡越好。
但由于材料和模式的限制,LCD 电光曲线陡度总是有限的。
因而反过来要求V on 、V off 拉得越开越好,即V on /V off 越大越好。
经理论计算,当Duty 、Bias 满足以下关系时,V on /V off 取极大值。
满足下式的a ,即为驱动路数为N 的最佳偏压值。
六级电平驱动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中,实现最佳偏压一般采用如图5所示的六级电平方式。
图 5.六级电平? 图 6.六级电平的电路原理图实现六级电平的电路一般采用如图6的Bias电路。
六级电平驱动时,给于COM电极和SEG电极的电平如下表:正极性帧(+)负极性帧(-)选通V1V6扫描电极COM非选通V5V2选通V6V1信号电极SEG非选通V4V3上叙6级电平,当a<5时,会发生简并。
如:a=4时,V3=V4a=3时,V2=V4,V3=V5a=2时,V1=V4,V2=V5,V3=V6简并后,上表中的电平分配关系依然成立。
LCD的基本性能电光性能:LCD光学透过率随电压变化的曲线,如图1。
响应速度:LCD加电压后,透过率变化的快慢程度,如图2。
对比度:LCD在选态透过率与非选态透过率的比值。
如图3。
视角图:LCD在不同视角下观察所获得的等对比度曲线图。
如图4。
温度性能:由于液晶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因而引起LCD的阈值、透过光谱等会随温度漂移。
频率响应:LCD只能工作在一个适当的频率范围,太低会引起显示闪动太高则液晶分子跟不上电场变化。
LCD功耗:指单位显示面积的电流密度。
寿命:工业品保证100000小时。
民用品保证50000小时。
其他性能:防紫外、防眩目、防划伤等。
LCD的基本参数LCM的基本参数定制液晶显示模块除要求体积和厚度小, 重量轻以外, 移动通信和便携式装置还要求液晶显示屏具有高质量的性能。
由于公司完全掌握了各种部件的高密度装配技术, 精工 (SII) 具有进行全面计划, 设计和批量生产定制液晶显示模块的能力。
特点:高密度安装技术使生产体积和厚度薄及重量轻的产品成为可能; LCD液晶显示板可与SII LCD驱动器或公司其它型号的驱动器一起使用, 从而实现耗电量低的功效;总体支持包括後灯照明, 连接接头和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