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初中历史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2课 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c9eaa83a561252d380eb6e56.png)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知识梳理】1、背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把“孔子之道作为修身大本”,尊孔复古逆流到处泛滥。
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4、两面旗帜(两位先生):民主和科学5、阵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6、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代表:李大钊7、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地宣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8、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9、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重点、难点讲解】一、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知识链接:1.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79017cc63186bceb19e8bbd0.png)
一、新文化运动前期
标志: 口号: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民主和科学
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内容:
四个提倡 四个反对
20世纪初国民的思想
提倡民主 封建思想仍旧根深蒂固
《药》对“人血馒头”的描写: 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地说 : “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小栓撮(cuō)起这 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 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ǎo)开了,焦皮里面窜 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 — 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 —鲁迅《药》节选
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李大钊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 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 结果: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
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 革命推进一个新时期。
列宁主义。——毛泽东
三、评价新文化运动
他们打碎了身上的枷锁,
如春雷一般, 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1)“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中国人进行了什么探索?
洋务运动
(2)“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中国人进行了什么探索?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中国人又进行了什么探索?
新文化运动 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 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4)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背景:
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 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袁世凯为实现独裁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文化运动》课件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文化运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2820e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3.png)
陈独秀
《青年杂志》和《新青年》
3、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陈独秀
李大钊 胡 适
鲁迅
4、重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北运动的主要阵地)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20世纪初中国现状之镜头一: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刊登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 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 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 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影响:
2、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
的作用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浮雕
现象三
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影响: 3、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现象四 材料一:“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
的法子,绝对是两样,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 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乱”。 ---陈独秀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 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结果失败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西方传入的民主、
自由、平等、博
《海国图志》
爱等京思师同文想馆 观念深京师大学堂
受知识分子欢迎 介绍南洋、欧美各国历史地理 培养翻译人才,传播西学 近代中国教育教育改革
中华民国(资 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性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讨论: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孔,而今人又尊孔?我们应 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 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课-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课-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0924527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a.png)
胡适说:“你用了12个字,而我的文言文电报却 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感谢!’”
“新世纪的曙光”
后期内容: 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先 进学问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宣扬“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 的世界!”
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前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后期)
制度 思想
中国人向
西方学习
思 的渐进深 想 化过程, 近 也是近代
代 中国人思 化 想不断解
放的过程。
1、近代中国进步的学问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是 为了〔 〕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与洋务派论战 C.与立宪派的论战 D.同复古主义思想斗争
胡适
《文学改进刍议》,主见以白 话文代替文言文。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 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 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 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新道德:指男女公平、共性解放等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月,歪 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认真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 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人物:陈鲁独秀迅
李大钊 胡适
③旗 帜: “民主”和“科学”
④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⑤主要阵地: 《新青年》
1915年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的 《青年杂志》 的封面。它的 诞生,标志着 新文化运动的 兴起。
两大旗帜〔口号〕
民主 “德先生”
科学 “赛先生”
初中历史八年级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初中历史八年级第九课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5e87a5f9fab069dc502201e8.png)
一、《新青年》的创办 新青年》
2、新文化运动概况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一、《新青年》的创办 新《青年杂志》,后 改称《新青年》,陈独秀 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 发表《敬告青年》。他还 提出“民主”和’科学” 的口号。
一、《新青年》的创办 新青年》
一、《新青年》的创办 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
西方传入的 民主、自由、 平等、博爱 的 的
新文化运动 思 想
旧 激 烈 冲 突
新
新
为实现专 制与独裁, 规定国民 为
一、《新青年》的创办 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 中《 华 民 国 约 法 》
一、《新青年》的创办 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C )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 ③鲁迅 ④胡适 毛泽东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 ) A、《新青年》 B、《中外纪闻》 C、《民报》 D、《申报》
⑤
5、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 (B ) A、人文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列宁主义 D、民主和科学 6、在中国近代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 义的是 (C ) A、陈独秀 B、鲁迅 C、李大钊 D、胡适 7、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A ) A、 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 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 C、 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 D、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
Night Thoughts In front of my bed the moonlight is very bright. I 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 I lift up my head and look at the full moon, the dazzling moon. I drop my head, and think of the home of old days.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上第十二课《新文化运动》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上第十二课《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2f49599a804d2b160a4ec022.png)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第一次是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提倡西学,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2)第二次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3)第三次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它以宣传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2、近代化的探索分几个阶段?性质是什么?口号是什么?什么特点?
(2)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洋务运动为代表。
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自强、求富。
)
(2)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戊戌变法(变法图强)、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为代表。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民主、科学)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初中历史 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初中历史 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a2a0445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a.png)
目 录
一场乱局引思考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两大阵地育思潮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一次运动促解放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壹 一场乱局引思考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
1如915年—何1916年,袁挽世凯的救复辟帝制中活动,令国举国哗?然。
思考 结合教材P56第一段思考: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如何才能挽救中国?
回顾近代化的历程:
1840年,帝国主义的炮声,惊醒了沉睡的东方巨龙,不屈不 挠的中国人,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开 端
洋务运动
技术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制度
向西方寻求 真理的人们开始 了更为深刻的民 族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917年,陈 独秀受聘出任北 京大学文科学长, 并带《新青年》 迁往北京
阵地二:北京大学
探究 北大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陈
独
李
秀
蔡大
元钊
培
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办学理念: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辜鸿铭
1988年沈嘉蔚油画《宽容》,现名《北大钟声》
内容一:思想革命 一、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课 堂巩 固
1.(2020·江苏南京·7)“小学课本改用白话,‘国文课’改称‘国
D 语课’。”倡导这一变革的是(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梁启超
D.胡适
课 堂巩 固
1.(2020·甘肃天水·3)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只兔子面成名的。
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8004c4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01.png)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在教育领域内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的讲述,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期更好地指导初中历史教学。
一、促进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愚昧、迷信,这些思想观念的传播,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思想的危害和民主科学的价值。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封建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差异,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推动文化进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进步运动,它提倡新文学、新道德、新艺术,反对旧文学、旧道德、旧思想,这些新文化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进步。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吸收现代文化的新元素。
三、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他们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和他们的教育思想,如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等,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演变和发展。
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鲁迅、郭沫若等人,他们都是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新文化运动中爱国知识分子的英勇事迹和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0ecf0cf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a.png)
内容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口号) 民主 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
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也包从 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理论。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 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 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 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内容
胡适
③文学革命。
《文学改良刍议》 文体形式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文体内容 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 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陈独秀
1917年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
主张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内容
胡适邀请提倡维护文言文的黄侃先生做官。黄侃决定 以“不去”为题,请学生用文言代拟回电……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3)革命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4)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5)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6)革命方式:武装斗争 (7)群众基础: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8)革命结果:失败 (9)教训: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救国方案行不通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背景
(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处在北洋军阀 和帝国主义的黑暗统治下
(2)经济方面: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 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而袁世凯却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4)(见书本)总之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 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
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 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 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 不久也迁往北京。《新青年》的主 要撰稿人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精品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a876daaf1ffc4fff47ac44.png)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4.内容:新文化运动抨击_旧__道__德_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__科__学。 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倡导新文学,_白__话__文__逐渐普及开来。
C.民主科学思想
D.尊孔复古思想
2.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下列 刊物中你该首选查阅的是( D)
3.北大有一座著名的红楼,在20世纪初,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这里广 泛宣传民主和科学。
其中不少名人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些人物包括( B ) ①康有为 ②陈独秀 ③鲁迅 ④梁启超 ⑤孙中山 ⑥李大钊 ⑦胡适 A.①③⑤⑦ B.②③⑥⑦ C.②④⑤⑥ D.①②⑥⑦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15.回答问题。 材料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宪,势必复辟……孔教与共 和乃绝对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陈独秀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 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 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0.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 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A)
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 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上第四单元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共15张PPT)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上第四单元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共1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11c3aa7e53a580216fcfe2d.png)
新文化运动内容
前期: 思想方面: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盲 从;提倡新道德,反 对旧道德 文学方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
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 克思主义 发表文章:《庶民的胜利》 和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 世界!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内容
前期: 思想方面: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盲 从;提倡新道德,反 对旧道德 文学方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抛弃反映封 建思想的旧文学,倡导通俗易懂反映现实的新 文学。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以白话文代 替文言文。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号召人们推翻“黑漆漆” 的“吃人”社会。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 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典范。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北京大学
1917年初,蔡元 培就任北京大学 校长后,提倡学 术上“兼容并 包”,聘请一批具 有新思想的学者 来校执教。北大 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中心。
新文化运动口号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 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袁世凯实行复古尊孔的统治政策,推 行孔教,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兴起——创办《青年杂志》
此图为1915年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的封面。后来迁 往北京。它从第二卷 起改称为《新青年》。 从第四卷起,《新青 年》改用白话文和新 式标点符号,刊登新 体诗。它是新文化运 动主要阵地。
初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史新文化运动
![初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史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de33287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14.png)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01 知识管理知识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________领域的革新运动。
兴起:1915年,________在上海创办《________》,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________、鲁迅等。
主阵地:《________》和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知识点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主要内容:抨击________和旧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提倡________与________,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提出;________革命,________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___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_》,主张推到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______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________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是一次伟大的________运动。
02 基础过关知识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 )A.蔡元培 B.陈独秀 C.李大钊 D.鲁迅2.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
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3.“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初中历史八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22张PPT)
![初中历史八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19a8da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b.png)
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 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三.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内容
内容
(3)倡导文学革命
为什么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文言文 山海经 洪水滔天鲧(gǔn)窃帝之息壤以 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 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 土以定九州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 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 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 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 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小说 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 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 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 反抗。
西方的资产阶级民学观点。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 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 暗。”
——陈独秀《新青年》
三.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内容
内容
怎么写?
(3)倡导文学革命:推倒旧文学,倡导白话文。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课前预习: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主要阵 地、旗帜和内容等。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0世纪初北京大学课堂问好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 学生: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学生:升官发财!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内容
内容
写什么?
三.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内容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文化运动》课件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文化运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72f1e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0.png)
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
出的问题。”
——毛泽东
《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
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 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旧观念 重形式 难理解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新思想 重内容 好理解
胡适 陈独秀
积极倡导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 记》,把反封建的思想内容同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 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意义
“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0世纪初国民之灵魂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 劳动人民。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 相信别人说的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千方百计去找人血, 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他儿 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以及人血馒头到底能 不能治病?他不用也根本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
陈独秀
《青年杂志》和《新青年》
3.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陈独秀
李大钊 胡 适
鲁迅
4.重要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蔡元培
北京大学红楼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北京大学的“兔子”
• 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是靠三只“兔 子”而成名的:一只“老兔子”是校 长蔡元培,生于清朝的同治六年丁卯, 生肖属兔;一只“中兔子”,是北大 文科学院陈独秀,生于清朝光绪五年 辛卯,亦属兔;再一个“小兔子”就 是北京大学胡适,比陈独秀小12岁, 恰好也属兔。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82ed03e383c4bb4cf6ecd111.png)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解读】中国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器物到制度,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康有为和孙中山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但均未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
这就是先进的中国人继续向西方寻找真理,他们开始从文化心理层面,掀起一场更大规模的民族反思浪潮——新文化运动。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梁启超1923年《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以西方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民主、科学等思想文化批判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和文化。
知识点一:新文化运动兴起1、背景:(1)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社会: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
2、兴起的原因:(1)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直接原因)(2)思想上: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3)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根本原因)3、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称《新青年》),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
4、主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
5、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6、口号:民主和科学知识点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1、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人血馒头: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
初中历史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初中历史知识点-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b6ac6b3177232f60dccca123.png)
初中历史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包括“五四”前期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的主要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于旧民主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的领导和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
1、背景: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族政治。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主阵地:《新青年》杂志。
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内容:前期(1915-1918)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的逆流。
后期(1919-1923)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4、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经典例题陈独秀指出:“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为此,他倡导了[ ]A.洋务运动B.公车上书C.百日维新D.新文化运动D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D。
12[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同步教学
![12[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同步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e1d3d7a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9.png)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阅读新文化运动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上课伊始,师生问候之后,提问:这种相互的问候体现了什么?接着出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的材料,进而引出北京大学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探究新知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教师活动】讲述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潮流和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推行孔教,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学生活动】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相关知识。
提问: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青年》,并从上海迁往北京。
提问: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学生活动】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
【教师活动】分别出示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人的图片,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印象。
提问: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在哪?【学生活动】《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教师活动】提问: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是谁?【学生活动】蔡元培。
【教师活动】出示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的材料,提问:从材料中,你能读出蔡元培怎样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第12课新文化运动-2021年初中八年级《历史(全国版)》-配套课件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2021年初中八年级《历史(全国版)》-配套课件第4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https://img.taocdn.com/s3/m/3b6695eba216147916112854.png)
(2)文学革命 ①胡适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
》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
文学的语言。
②陈独秀发表《 文学革命论 》一文,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
新文学。
快乐预习感知 核心知识概览 互动课堂理解
2.评价 (1)进步性:动摇了 封建道德礼教 的统治地位,为随后爆 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 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快乐预习感知 核心知识概览 互动课堂理解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
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
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 伦理道德意识
。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
3.代表: 陈独秀 、胡适、李大钊、鲁迅。
4.口号: 民主 与科学。
5.最为重要的阵地:《新青年》和 北京大学 。
快乐预习感知 核心知识概览 互动课堂理解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1)思想革命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猛烈抨击 封建 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鲁迅的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
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快乐预习感知 核心知识概览 互动课堂理解
快乐预习感知 核心知识概览 互动课堂理解
【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判断一下,这 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探究:不对。原因: (1)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建立一个 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 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 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 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初中历史
1912年4月1日是,孙中山解职,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政治上进行反动统治,镇压革命,文化上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因此,在这时一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掀起了。
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识图),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4、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5、内容:①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第一个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
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
(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又是一次文学革命)
6、作用:①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②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③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