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分析摘要:随着生态化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海绵城市作为一种科学的模式,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主要总结了低影响开发(即LID)技术应用到道路建设中的几种形式,望可以对今后城市道路建设工作带来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海绵城市;LID;市政道路工程;应用;分析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在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这一建设模式可以有效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洪涝灾害,同时对提升市政道路的安全性也具有积极意义。

1、概述海绵城市技术的具体要求在低影响开发中,控制目标越来越多,即水量控制、水生态修复以及水质控制等[1]。

在建设海绵城市中,需要多种不同技术措施进行配合,其中最主要的技术之一就是LID技术,对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提出许多要求。

例如掌握雨水年径流总量、下沉式的绿地率以及透水铺装率,目的在于逐渐提升径流雨水实际渗透率、调蓄以及净化,进而可以促使城市道路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有效修复城市中的“海绵”功能。

例如在珠三角地区的城市道路建设而言,海绵城市理念中对道路和街区年径流总量控制利率大约是60%至84%,而且在新建城区当中所出现的透水地面大约占区内道路用地的40%。

2、分析该技术的具体设计原则建设“海绵城市”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城区水资源,提升水资源利用率[2]。

因此,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采用LID技术需要设计师对城市用地情况进行充分分析,综合多方面因素确定道路设计方案。

具体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道路建设过程中的用地条件,第二,道路建设过程中所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第三,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工程造价情况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低影响开发不能够独立在道路外,同时还需要具体结合道路实际设计情况以及各种项目之间所具有的特点而做出详细要求,即能够采取和道路设计具体方案良好匹配度的技术结合在一起,使得道路中的各个因素,如地下管线、绿化以及路基路面等设施可以更好地融合,充分保障整个系统能够形成良好的整体。

低影响开发原理,应用和实例简介

低影响开发原理,应用和实例简介

低影响开发原理,应用和实例简介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原理是通过对城市雨水的管理来减少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遵循"保留、过滤、渗透、蓄滞"的原则,使雨水在城市内的自然循环和水文循环中得到合理的调配和利用。

LID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城市雨水的利用率和水环境的质量,还能够促进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LID应用广泛,包括绿色屋顶、生态墙、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

其中,绿色屋顶是一种通过在建筑屋顶上种植植物,形成植被层,从而达到保护屋顶、节能降温、减少雨水径流等目的的技术;生态墙则是一种通过在建筑外墙表面种植植物,形成垂直绿化,从而达到美化城市、减少大气污染等目的的技术;雨水花园则是一种通过在地面上种植植物,形成自然过滤和渗透,从而达到减少雨水径流、提高水质等目的的技术;雨水收集系统则是一种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雨水,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减少雨水径流、提高水环境质量等目的的技术。

LID技术的实例非常丰富,如美国的波特兰市、西雅图市、费城市等都采用了LID技术来管理城市雨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中国,LID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北京市的鸟巢、水立方等大型场馆采用了绿色屋顶技术;上海市的申江东滩、万宝滩等地区则采用了雨水花园和生态墙技术。

LID技术的应用还在不断推广和完善中,未来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浅析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

浅析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

在 城市 迅猛 发展 的时代 背景 下 , 我 国的城市 水环 境 问题 日渐 突 出 , 为 降低 洪涝 灾 害 发生 的频 率 , 杜绝 城 市 看海 的现 象 , 逐 步改 善城 市水生 态环 境 , “ 海绵 城市 ” 应运 而生 . 海绵 城 市是 说 城市 可 以具 有像 海 绵 一样 的 功能 , 弹性应 对气 候环境 的变化 和 自然 灾害 的发 生 , 通 过 自然 收集 、 输送 、 存储 、 回收等方 式 , 在 雨洪 来 临时吸 水、 蓄水 、 渗水 、 净水 , 水 资源 短缺 时将储 存下 来 的水综 合治理 并加 以回收利 用 .
( 1 :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 院 , 长春

1 3 0 0 0 0 )
1 3 0 0 0 0 ; 2 : 吉林省安亿家热能计量有 限公 司 , 长春
摘要 : 海绵城 市的建设在改善我 国城 市逢 雨必涝 、 水 生态环 境 问题 上作 用 巨大. 本 文 主要探 究建设 海绵城 市 的途
径, 并对低 影响开发海绵城 市技 术特 点进 行9 3 - 纳总结, 旨在为海绵城 市建设提供符 合 时代发展 需要 , 并且行之有 效
的技术手段 , 进而不断推进 我国城 市化建 设. 关键词 : 海绵城 市 ; 低 影响开发技术 ; 人工浮岛 中图分类号 : x 5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2 0 9 5— 8 9 1 9 ( 2 0 1 6 ) 0 6— 0 0 4 3—0 4
S p o ng e i s Ana l y s e d Ci t y Lo w I m pa c t De v e l o pm e nt Te c h no l o g y
Abs t r a c t : I mp r o v e s p o n g e c i t y c o ns t r u c t i o n i n o u r c i t y me e t t he r a i n wi l l l f o o d , wa t e r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e n t i s s u e s , e no r mo us r o l e . Ci t y i n t h i s p a pe r , we e x p l o r e t h e c o n s t r uc t i o n o f t h e s p o n g e , a n d l o w i mp a c t d e v e l o p me n t c i t y, s um— ma r i z e d t he t e c h n i c a l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s p o n g e ,s p o n g e u r b a n c o ns t r u c t i o n i s de d i c a t e d t o p r o v i de y o u wi t h i n l i n e wi t h t h e t i me d e v e l o pme nt n e e d s , a nd e f f e c t i v e t e c h n i c a l me a ns , a nd c o n s t a n t l y p r o mo t i n g ur b a n i z a t i o n c o ns t uc r t i o n

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1]。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1-1)。

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

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 1-1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

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案例分析
• 总结词: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遗产之一,采用了多种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包括生态湿 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方面的效益。
• 详细描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重要场馆和公共绿地。该公园采用 了多种LID技术措施,以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方面的效益。其中,生态湿地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功 能,净化雨水、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雨水花园则是一种能够吸收和储存雨水的公共绿地, 可以减轻排水管道的负担,同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绿色屋顶则是一种能够吸收和储存雨水的建筑措施 ,可以减少屋面径流,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详细描述
绿色屋顶由耐根穿刺防水层、排水层、过滤层和植物层组成。它具有多种生态和环境效益,如削减径 流、减少污染、缓解热岛效应、吸收二氧化碳等。绿色屋顶的植物选择和设计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 件和生态环境进行选择和配置,以确保其生态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雨水利用
总结词
雨水利用是一种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 收集、处理和利用雨水资源,减轻城市 供水压力,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VS
详细描述
雨水利用包括雨水收集、储存、处理和利 用等环节。通过雨水利用,可以有效地减 少对城市供水的依赖,同时还可以减少雨 水的排放量,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雨水利用还可以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如增加水域面积、改善水质、促进水生生 物的繁衍等。
生态湿地
要点一
总结词
生态湿地是一种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 系统,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改善城市水环境 和生态环境。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成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途径 。

浅谈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

浅谈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

浅谈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突出,雨水得不到有效回收利用。

海绵城市的提出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城市问题意义重大。

海绵城市建设在改善我国城市逢雨必涝的同事又能利用雨水资源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从建设途径、建设框架、雨水利用和建设措施等方面简单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回收利用;城市生态环境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

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

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为了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的概念应运而生。

低影响开发强调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减少占用土地面积:在开发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土地的占用,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实现高效、节约用地。

优化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项目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避免日后维护管理问题:注重工程质量,采用耐久性强的材料和成熟的工艺,以减少日后的维护和管理成本。

实施上述措施后,低影响开发的效果显著,主要包括: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减少土地占用、优化设计和提高工程质量,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降低日后维护管理成本:采用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日后的维护和管理成本,实现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经济效益显著:低影响开发并非一味地追求环保而忽视经济效益。

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开发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平衡。

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分析,以进一步阐述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某市在城市中心区实施了一项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旨在提高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同时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该工程措施具体包括:减少占用土地面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排水设施的占地面积。

工程设计采用了立体布局,将排水设施布置在地下空间,从而节省了地面空间。

优化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排水设施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采用生态化的排水方式,如植草沟、雨水花园等,以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避免日后维护管理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耐久性强的材料和成熟的施工工艺,确保排水设施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能。

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技术探讨

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技术探讨

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技术探讨摘要:随着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关注,海绵城市的概念逐渐应用到城市建设中,海绵城市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在城市应对雨洪自然灾害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的内涵入手,探讨低影响开发技术的主要内容,分析低影响开发技术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城市绿地;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问题;对策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在雨洪灾害防御功能的能力逐渐成了学者研究的对象,海绵城市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设计目的皆在提高城市的适应环境和减少雨洪灾害的能力,建设具有“弹性”能力的生态居住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和维持生态平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如何突破技术难题,更好的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是社会和城市建筑界关注的焦点。

一、低影响开发的内涵低影响开发理念是上世纪90年代末提出针对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通过源头控制暴雨对城市所产生的危害和污染的一项新型城市建设技术。

目的在于实现城市水文良性循环,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可以充分吸收,实现蓄水功能,还可以在水资源缺乏时渗水、净水实现再次利用。

低影响开发作为一种生态的,景观的雨水处理方法,提倡城市绿地规划和雨水利用有机结合,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将低影响开发设计运用到城市绿地建设中,建造城市生态多样性,我国部分城市建设项目也在尝试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

二、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技术相关内容低影响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地下渗透、透水路面。

绿地建设是低影响开发的主要内容,也是城市原生态的有效保护措施。

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是在低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对原有的湿地、河流、湖泊、池塘等进行保护性开发,对污染或遭受破坏的绿地进行修护,同时严格把握开发的强度,城市建设不透水下垫空间和城市绿地蓄水、渗透净化的空间有一个科学的比例,在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和过量雨水排放系统达到顺利衔接,最终建成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规划方案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规划方案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规划方案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的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规划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规划方案的原则、实施方法以及其带来的益处。

首先,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规划方案的核心原则是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将自然资源视为无限可利用的,忽视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相反,低影响开发的城市规划方案强调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这意味着在城市规划中要尽量保留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土地开垦和建筑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其次,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规划方案还注重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导致了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低影响开发的城市规划方案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在城市规划中要提供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施,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实施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规划方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估,了解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确保城市的生态功能得到维持和提升。

其次,需要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建筑规范,限制土地的开发和建设活动。

这可以通过限制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保护绿地和水体等方式实现。

另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城市管理和监测机制,确保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和效果评估。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规划方案带来了许多益处。

首先,它能够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这有助于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其次,它能够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这有助于降低城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另外,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规划方案还能够提升城市的居住品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详细描述
该项目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冲厕等,有效减少了自来水 的使用量,同时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成功案例二:某生态湿地公园建设
总结词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详细描述
该生态湿地公园采用自然湿地恢复和人工湿地构建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02
目录
•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概述 •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分类 •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实施流程 •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的优势与
挑战 •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案例分析 •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未来发展
展望
01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等环节中 ,采用一系列生态、环保、节能等措施,以减少对自然环境 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生态化与自然化
借鉴自然生态系统,采用生态友好的材料和技术,降低设施对环境 的影响,促进生态修复和自然恢复。
集成化与模块化
将多种低影响开发技术进行集成,形成综合解决方案,同时采用模块 化设计,便于安装、维护和升级。
政策支持与推动
制定激励政策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给予资金、税收等方 面的优惠,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
02
03
施工准备
进行现场勘查、施工组织 设计、施工材料采购等准 备工作。
施工实施
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低影响 开发技术措施的施工,确 保施工质量。
质量检测
对施工完成的低影响开发 技术措施进行质量检测, 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研究探讨

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研究探讨

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研究探讨为解决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洪涝灾害日益严重、径流污染加剧等问题,引入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并对低影响开发技术进行简介,着重介绍了下凹式绿地、渗透铺装、绿色屋顶和雨水调蓄池这四种低影响开发措施,最后分析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标签:城市化进程;低影响开发技术;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池1 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引入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有流域的水文特性也会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改变,造成的重大影响之一就是使地表的不渗透性面积增大,降雨径流量随之增大,致使我国原有的排水系统已无法满足开发后城市排水的需求[1]。

由于我国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地表不渗透性面积的增大和老城区管网改造施工困难等因素导致在我国一些城市洪涝灾害频发。

洪涝灾害的频发不仅在经济方面造成巨大损失,在安全方面也带来巨大隐患。

并且,雨水落到地面在地表产流、汇流的过程中,由于地表冲刷的作用导致地表径流污染物负荷高,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会对其产生严重危害。

为解决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洪涝灾害日益严重、径流污染加剧等问题,在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优化改造的同时,对于管网改造困难的老城区,拟采用基于源头控制的低影响开发(LID)技术。

但由于国内对设置LID措施后对径流水质水量的控制效果及成因分析较少,对城市雨洪管理技术研究与国外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从而导致LID技术在国内实际工程运用中推广缓慢[2]。

2 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简介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基于模拟区域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状态,将传统的“终端处理”技术用生态化的“源头控制”技术来代替,尽量减小和降低建设区域的不透水面积,使开发后的雨水径流量接近开发前的自然状态。

在削减管道峰值流量的同时,保护了河流湖泊的水质,对自然生态的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LID技术提高了城市对雨水利用的效率,在有效缓解洪涝灾害的同时,减轻城市建设导致的初雨污染物引起的面源污染。

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城市雨水径流控制

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城市雨水径流控制

可通过 沉 淀、过 滤 、吸 收等
作 用 去除污 染 物, 污 染物 负荷 低
类 从蒋 麟、景天 到 草 景天 ,抗 , 魁 坪绿 化

: 种和 灌


滞 术和 树 水
特 整 体高 度 7 2 0 c m
亘 颦
艇 体高度 1 2  ̄ 2 5 c m
重鞋 l r  ̄ . 5 - 1 9 5 k g / s q m
粘 体高发 1 5 - } O O c m
重繁 I ' t S - 4 9 0 k g / s q i n
建设 费用
运行 管理 升级 改造

复杂 复杂

简 单 简 单 5 0 - I 4 5 k g / s q m
适刚 1 发 t 要求更 高 的绿 色屋 顶
适用 了 良 J 养 的 乎 耀绿 包屋 顶
综 上所述,庄河市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推行城市低影 响开发模式 , 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 、 社会 、 环境效益的整体优化 。 二、 低 影 响 开发 ( L m) 模 式 雨 水 控 制 利 用 技 术 L I D模式雨水控 制利用技术措施包括雨水生物滞 留设施系统 、 雨水渗
科 学 理 论
低影 响开发建设模 式城 市雨水径流控制
沈晓芳 , 荆 昭 忠
( 大连九 成市政设计有限公司) 摘 要: 基于低影 响开 发( L I D) 模 式建 立现代城 市雨水控制利用技术体系 , 实现控制城市水 土流 失和水涝, 减轻城市排水和水处理系统 的负荷 , 减 少 水污染, 补给地 下水 , 缓解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城 市化所带来 的问题 。

到2 0 3 0年 , 城市道路广场面积约为 2 O . 4 0 k m2 , 规划可渗透 地面约为 8

浅谈低影响开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局限性_赵华

浅谈低影响开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局限性_赵华

特别关注The Special Focus1、低影响开发的缘起1.1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理念的提出根据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卷,中国在过去30多年以来,城市化速度极快,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上升到2012年的52.57%,并有望在2025年达到59%,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但是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导致的环境危机,大气、土壤污染以及水资源缺乏与污染,已成为中国城市环境的不可承受之重。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及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缺乏对自然的关注和尊重。

自然条件和格局遭到肆意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已受到难以弥补的创伤,并且人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单看雨洪方面,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问题日益严重。

雨水作为水的自然循环的一个关键要素,雨洪的利用管理已成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

传统的城市建设方法通过建设大面积不透水地面导致地表径流增加,径流速度加快、聚集时间缩短,水质下降及热岛效应等多方负面影响。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理念: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在美国Mar-ryland诞生并展开实施,目前在美、英、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展开研究,并且已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如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Management Practices,BMP),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ischarge System, SUDS)等,都是基于该理念开发。

国内开展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系统性研究和应用均起浅谈低影响开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局限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赵华 张峰 林文卓摘要关键词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一种新兴的雨洪资源利用管理措施,针对城市雨洪管理,将雨水资源化利用,起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

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与低影响开发(LID)

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与低影响开发(LID)

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与低影响开发(LID)摘要:最近几年,每到雨季我国许多城市均会遭遇不同程度的积水,特别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大城市,遇雨必涝的现象已成为一个城市病。

“海绵城市”最早是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提出海绵城市建设。

这将意味着在我国未来的城市建设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治水思想,充分利用新型海绵城市及低影响开发理论进行城市的规划建设,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环节,通过城市雨水源头减排、分散蓄滞、缓释慢排和合理利用等方式,充分地解决好雨水资源,解决水安全、水生态,构建新型绿色生态海绵城市。

关键词:雨水;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LID)引言: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是上世纪末发展兴起的对雨水治理和面源污染处理的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建设前后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

1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的主要内容1.1传统的雨水管理(硬质工程)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软质工程)传统的雨水管理:在城市开发中,雨水系统采用有组织汇流、转输、排放,使大部分雨水排入下游河道。

因没有在源头采取渗、滞、蓄等措施利用雨水资源,以至于城区雨水资源大大流失,而且会带来严重的城市防洪问题。

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其核心使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从水文循环角度,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

1.2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主要内容(1)建筑与小区海绵建设1)绿色屋顶现在建筑物屋面均为硬化屋面,径流系数大,产生径流量多,因此考虑对硬化屋面变为绿色屋顶。

城市排水系统改造中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

城市排水系统改造中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

城市排水系统改造中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排水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的排水系统在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容易导致城市内涝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排水系统改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低影响开发技术,简称 LID,是一种创新的雨水管理理念和技术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模拟自然水文过程,采用源头控制的策略,减少雨水径流的产生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储存和利用。

一、低影响开发技术的主要措施1、绿色屋顶绿色屋顶是在建筑物屋顶种植植物,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雨水,减缓雨水的流速,并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空气中。

同时,绿色屋顶还能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2、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种浅凹式的绿地,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雨水进行过滤、渗透和储存。

雨水花园可以有效地削减雨水径流的峰值流量,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

3、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是指采用透水材料铺设地面,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

雨水可以通过透水铺装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

4、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设施包括雨水湿地、植草沟等,它们可以暂时储存雨水,并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

二、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排水系统改造中的应用优势1、减少内涝风险传统的排水系统主要依靠管道将雨水迅速排出城市,一旦降雨量超过排水系统的设计能力,就容易发生内涝。

而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分散式的雨水管理,将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降低了雨水径流的总量和流速,有效地减少了内涝的发生风险。

2、补充地下水资源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硬质地面阻断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导致地下水资源得不到有效补充。

低影响开发技术能够促进雨水的自然渗透,增加地下水资源的储量,保障城市供水的稳定性。

3、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低影响开发技术中的绿色植物和生态设施不仅能够美化城市景观,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低影响开发的类型

低影响开发的类型

低影响开发的类型低影响开发的类型(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是指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法,通过设计和管理城市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它强调基于自然系统的原则,并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和创新技术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一些低影响开发的类型:1.绿色屋顶:绿色屋顶是在建筑物屋顶上增加一层植被覆盖的系统。

绿色屋顶可以减少热岛效应、降低雨水径流和净化空气,还可以提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2.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是指通过收集和存储雨水,然后将其用于灌溉、冲厕、清洗和其他非饮用用途。

这样可以减少对供水系统的依赖,节约水资源。

3.生态湿地:生态湿地是一种通过人工构造或修复现有湿地来处理和过滤污水的方法。

湿地可以去除污染物,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并改善水质。

4.雨园和生态廊道:雨园和生态廊道是利用天然或人工湿地、河流和溪流来处理雨水、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方法。

它们可以减少雨水径流,提供防洪保护,同时提供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5.可渗透铺装:可渗透铺装是一种通过使用透水材料来替代传统的不透水道路材料,以减少雨水径流的方法。

可渗透铺装可以增加地下水的补给,改善水质,并降低洪水风险。

6.城市农业:城市农业是指在城市区域内种植食物和种植植物的活动。

城市农业可以提供新鲜食物,提高城市居民的营养水平,并减少运输和包装的需求。

7.太阳能和风能系统:太阳能和风能系统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来供应建筑物或规模更大的社区所需能量的方式。

通过使用太阳能和风能,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8.自行车和步行道路:自行车和步行道路的建设可以鼓励人们选择更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减少对汽车的依赖,降低空气污染和交通堵塞的风险。

以上只是一些低影响开发的类型的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低影响开发方法。

低影响开发的目标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模式探讨

城市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模式探讨

城市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模式探讨1 我国城市严重的雨洪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地区的局部气候条件,又进一步影响到城市的降水条件,如雨水资源大量流失、雨水径流污染严重、城市洪灾风险加大、生态环境破坏等。

每年夏季,是我国暴雨频发的时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地均会降大到暴雨,导致上述地区先后爆发洪涝灾害。

近些年来北京、西安、广州等地的暴雨对城市造成的重大影响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严重的内涝、下水道管涌等现象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损失加重。

目前传统的雨水排放模式和以管渠、水池、泵站等为主的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及落后的工程治理方法已难以应对快速城市化过程出现的困境。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雨洪问题也将成为长期困扰我国许多城市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梳理清楚产生内涝及后果的各种原因,探索新的思路和对策,尽快找到新的战略性思路和解决方案[1]。

2 低影响开发的意义不仅我国出现上述情况,欧美国家也是如此。

城市水文情况的显著变化,使末端治理的传统城市排水模式难以应对,人们开始从径流源头来考虑城市雨洪管理。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美国就提出低影响开发模式的概念,其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实现对暴雨径流的管理与控制。

低影响开发模式的基本目标是使开发区域尽可能接近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状态,实现城市开发建设之后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地表径流影响最小[2]。

低影响开发从综合宏观策略分析和微观工程管理出发,综合利用入渗、蒸发、滞留、蓄流等方式减少径流排水量,采用的基本措施有生物滞留区、下凹式绿地、地下蓄渗、绿色屋顶、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等。

低影响开发模式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强调因地制宜,尊重当地自然特征,促进城市与自然共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

低影响开发模式既能有效进行城市雨洪管理,又能同时实现水源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合理利用、城市生态改善等目标。

发展低影响开发模式不仅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体现。

低影响开发城市建设面临的捌罡战与对策

低影响开发城市建设面临的捌罡战与对策

都 来 源 于 大 气 降 水 。 其 中通 常 只 有 河 流 水 、 湖 泊 水 和 埋
深小于 4 0 0米 的 地 下 水 被 看 作 是 水 资 源 , 而 城 市 域 的 降水 在进 入河 流 、 湖泊 之前 形成 的城 区径 流 , r h于 其 存
水 短 时 间 内通 过 市 政 管 网 排 入 受 纳 水 体 , 实现 “ 使 雨 水


低 影 响 开发 城 市建 设 面 临 的 战与 对 策
◎ 郑 昭佩 朱 晓艳 宋德香
低 影 响开 发 城 市 建 设 是 指 城 区建 设 中, 通 过 建 设 雨水 收 集 、 净化 、 蓄存、 利 用 设 旋 将城 市 雨 水 直 接 用 于 城 市 工 业 生 产、 居 民生 活 和 城 市绿 化 等 , 或者通过渗水路面铺装 、 建 设 下 沉 式 绿 地 等 措施 增加 城 区 地 下水 的 补 给量 , 实现 调 节 城 市雨 水径 流 的 时 空 分布 , 改 善城 市 水 生 态 系 统 。
量 】 。 由于 雨 水 在 进 入 河 流 、 湖泊之前所受的污染较轻 ,
城 市雨水 利用 对补充 城市水资 源、 改 善 城 市 自然 牛 态 系
统 能发 挥重 要的作用 , 因 而 城 市雨 水 是 一种 很 有 开发 利 用 价 值 的 水资 源 [ 4 ] , 城 市 雨 水 利 用 已成 为 国 际发 展 趋 势 。
水 系统 的依 赖 , 降低 城市 内涝风 险, 减 少 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市 污 水 处
郑 昭佩 , 教授 ; 朱 晓艳, 硕士研究 生; 宋德香 , 讲师:山东 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 , 济南 2 5 0 0 1 4 。z z p 9 9 9 @1 6 3 . e o m

低影响开发技术下小城镇建设探讨论文.doc

低影响开发技术下小城镇建设探讨论文.doc

低影响开发技术下小城镇建立探讨论文当今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型时期,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在城镇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然而,随着小城镇建立的开展,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一味扩大城市开展规模,小城镇特色慢慢消失缩退,生态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尤其是水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严重威胁,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涝灾害严重等。

所以,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警示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小城镇开展目标,以新的规划理念进行城镇建立,进而实现开展与自然和谐共生。

低影响开发理念根源于城市建立过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概念,最早强调的是城市建立过程的雨洪管理技术。

该技术于上世纪 90 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现今已被纳入美国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及绿色评价标准。

站在城市开展建立的角度,对低影响开发理念进行了适当扩展,把低影响开发作为理性增长的概念进行了运用,由此形成了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的低影响开发理念。

首先从我国小城镇建立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给出了狭义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概念,即在解决城镇水资源及环境问题方面的应用。

通过分析LID的技术措施及技术体系特点,本文提出了在小城镇建立中LID技术的实施路线,重点阐述了LID控制目标的选择及实施。

此外,通过案例,分析了LID技术措施在小城镇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及广场中的组合及应用,并对LID设施规模及控制指标进行量化研究。

此外,借鉴狭义低影响开发概念,从广义角度对低影响开发技术进行了应用。

在现代社会,所有的城乡建立活动,都存在低影响开发问题。

广义的低影响开发必须表达城乡规划建立对居民生产生活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包括对城乡水资源及环境的影响,还应该包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对城乡历史文化开展的影响等。

综合分析研究说明,低影响开发技术与小城镇建立相结合,为解决小城镇建立开展过程中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同时,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理念,低影响开发对实现特色小城镇开展目标,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开展及人性化开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低影响开发措施

低影响开发措施

3、低影响开发措施为了减缓未来城市发展造成地表径流系数和排涝模数的增大,需通过增强城市滞蓄雨水的能力、增加城市地面的透水性和加强雨水利用等措施来实现;1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利用浅洼地形深约3cm-45cm的生物滞蓄设施,浅洼内种植当地的湿地植物,通过吸附、渗透和过滤等原理对降落在不透水表面的雨水进行控制利用,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主要特点是削减雨水径流量、减少雨水外排;改善雨水径流水质,减少水体污染;下渗雨水,涵养地下水;增加渗透面积,减小热岛效应;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低成本、低维护、可实施性强;可构建在黏土、砂土等类型的土壤上;本措施主要适用于住宅区、商业区等建筑以及停车场、道路、广场等不透水区域的周边;2绿色屋顶绿色屋顶主要是在建筑屋顶上部分或完全的覆盖高质量的防水膜并种植植物,以补偿建筑物建设时所破坏移除的植被,通过滞蓄调控作用对不透水表面的雨水进行控制利用;主要特点是有效降低城市的不透水率,在源头上对水量和水质进行调控;直接依托不透水建筑,不单独耗费土地资源,消减暴雨径流量,减缓面源污染;美化城市居住环境,调控建筑物温度;本措施主要适用于建筑物屋顶设计;3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主要是在地面或道路周边设置低5-20cm 左右的绿地,利用植被截流、土壤渗透原理,截流和净化小流量径流雨水的一种工程措施,下凹的空间可以短时间存蓄雨水,增加截流下渗量;主要特点是增加下渗量,涵养地下水;降低汇流速度,减小地表径流,消减洪峰流量;改善雨水径流水质,减少水体污染;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本措施主要适用于住宅区、道路、停车场、广场等不透水区域的周边绿地;4植物浅沟植物浅沟又称为植草沟,是一种生态的地表排水方式,一般为依绿地或绿化带建设的浅沟,沟内种植草等植物,通过下渗、植物过滤等原理净化和削减雨水径流的工程性措施;主要特点是生态的雨水输送途径,截流雨水污染物;滞留雨水,削减雨水径流量;不占用专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造价低,可节约管道建设维护费用;增加绿地景观效果;本措施主要适用于城市园区道路的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大面积绿地内等,可以同雨水管网联合运行,条件适合时也可替代雨水管网,在完成输送排放功能的同时满足雨水的收集及净化处理的要求;汇水面积一般不宜大于2 公顷;5透水铺面透水铺面主要是采用透水性铺设材料,如水泥孔砖、水泥或塑料网格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增加下渗量来消减雨水径流的工程性措施;主要特点是增加下渗,消减雨水径流量,涵养地下水,提高对雨水的吸纳能力;本措施主要适用于路面、停车场和广场等地方;6渗透沟渠渗透沟渠主要是在传统的雨水排放的基础上,将雨水管渠改为渗透管、穿孔管或渗渠,周围回填砾石,雨水在排水构筑物输送过程中,通过埋设于地下的多孔管材向四周土壤层渗透,从而对水量、水质进行控制和净化;主要特点是削减雨水径流量、减少雨水外排;净化雨水径流,增加渗透面积;下渗雨水,涵养地下水;维护少、可实施性强;本措施主要适用于沿建筑物、道路以及广场等不透水下垫层面的周边,以削减和渗蓄硬化下垫面产生的雨水;7雨水湿地雨水湿地是一种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人为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区域,用于径流雨水水质控制和洪峰流量控制的工程措施;主要特点是净化雨水径流,去除径流中SS、N、P 和COD 等污染物;削减洪峰,降低区域洪涝风险;减小雨水径流对下游设施的负荷冲击;维护低,综合效益高;营造良好生态环境;雨水湿地一般可分为在线式和离线式两类,对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和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本措施主要适用于小区、商业区、开发区、公园、立交桥及道路周边等区域,也可以设置在控制雨水径流的地区;8雨水塘雨水塘是受纳、滞留和调蓄来自服务汇水面雨水径流的工程措施,调蓄的径流通过排放、下渗或蒸发作用释放调蓄空间,径流滞留期间通过沉淀和植物吸收作用去除径流中的SS、COD、N、P 等污染物;主要特点是控制洪峰流量,降低区域洪涝风险;减小雨水径流对下游设施的负荷冲击;净化雨水径流,去除径流中SS、N、P 和COD等污染物;低维护,可实施性强;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本措施主要适用于新开发区、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功能区域;9分散式雨水收集利用分散式雨水收集利用主要是采用雨水桶等小型雨水收集设施对雨水进行收集、调蓄的控制措施,收集的雨水经处理后作为杂用水用于冲厕、绿化等;主要特点是调蓄的雨水可用于绿化、冲洗道路等,节约自来水;减少雨水外排,提高排水系统排涝能力;占地小,投资省,运行维护方便;本措施主要适用于单体建筑或小建筑群屋面等雨水水质较好的场所收集,尤其适用于已建成区、集中收集困难的单体建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
发表时间:2017-06-27T11:39:25.9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6期作者:潘瑞娜何丹
[导读] 海绵城市的提出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城市问题意义重大。

陕西长风环境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突出,雨水得不到有效回收利用。

海绵城市的提出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城市问题意义重大。

海绵城市建设在改善我国城市逢雨必涝的同事又能利用雨水资源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从建设途径、建设框架、雨水利用和建设措施等方面简单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回收利用;城市生态环境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

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是低影响开发。

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2.海绵城市建设内容
2.1建设原则
采用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基本原则,基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工与自然多方式调控、雨水利用与城市发展过程相结合、规划、建设和管理统一协调的理念。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统等对于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解作用,减少市政雨水管道投资。

国家已经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1],对各项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各项技术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并分析其主要功能、经济性、使用性、景观效果等。

成熟的技术体系,成功的典型案例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海绵城市建设厅技术指导。

2.2建设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

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

2.3建设框架
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本地条件。

最大限度保护区域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湿地、维持自然的水文特征;修复、恢复受损生态系统、水环境,采取退耕还湿地、污染物消减、河道整治等措施,修复和恢复流域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空间比例;低影响开发,按照雨水流动、迁移的全过程,打造城市低影响开发6大系统:渗流系统、滞留系统、蓄流系统、净流系统、用流系统、排流系统。

渗流系统,建设屋顶花园、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

可实施的低影响开发雨水下渗措施包括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深井和渗透塘等工程;滞留系统,建设下沉式绿地、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雨水滞留措施包括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工程;蓄流系统,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湿地和水系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措施等。

可实施的蓄流措施包括蓄水池、雨水湿地、湿塘等工程;建设初期与水处理设施,建设人工湿地,改造不透水的硬质铺砌城市建成区河道、改坝、清淤、有条件的地区拓宽河道及建设沿岸生态缓坡。

可实施的低影响开发雨水及水质计划措施包括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人工湿地以及生态护坡等工程;用流系统,按照“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的原则,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雨水利用设施等。

3.雨水利用
3.1建筑区雨水利用
对于年降水量大的城市,降雨具有“大”和“急”两大特点,仅依靠入渗和回用难以达到防洪排涝的标准。

因此必须针对降雨特点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即在全面保留雨水排水管的基础上设置“渗透方式+回用方式+调蓄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最大限度使进入雨水管道的雨水尽可能少,汇流时间尽可能长。

雨水经渗透、收集、回用、调蓄等方式利用后,可减少暴雨径流、降低径流污染,消减洪峰流量,减轻城市防洪压力。

3.2城市道路雨水利用
城市道路径流雨水通过有组织的汇流和传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内,并通过设施在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及回用。

3.3绿地雨水利用
利用河岸和道路两侧带状绿地,结合城区建筑绿化、大块绿地及河道,构建由小到大的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的
“层级”绿地雨水利用网络。

绿地系统作为市政工程系统的有益补充,具有“海绵”功能,水多则涵养,缺水则释放,调控城市雨洪平衡。

优先利用自然形成的凹地部分作为蓄水、排水的隐形区域和通道、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防护绿带、附属绿地等建设成高程低于周边地面的下沉式绿地。

地面径流排入绿地后利用其良好的入渗性能提高雨水入渗量,减少雨水外排,同时截流净化部分污染物。

城市湿地公园、城市大兴绿地中的景观设施等宜设计成具有雨水调蓄工鞥的集水型绿地,并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2]。

下沉式绿地可广泛用于城市住宅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

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米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米的区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治污染物地下水或浸泡地基。

公共建筑周边绿地与小区绿地、广场绿地,应低于路面5-10cm,在路面设置道牙时应采取将雨水引入绿地的措施。

建成区的景观水体和草坪绿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应建设成具有雨水滞留功能的植草沟、湿地、雨水花园等下沉式绿地。

4.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和建议
4.1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推广实施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改造,建立建筑、道路、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在工业及仓储用地,建设植草沟、雨水绿地、雨水花园等下沉式绿地、坡度较小的建筑屋面可进行屋顶绿化,建设工程硬化面积达1万方米以上(含)的项目建雨水调蓄设施;在公共设施用地,条件适宜的建筑实施屋顶绿化,建雨水花园或有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道路停车场铺设透水路面和植草砖;在道路与交通用地,新建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道路两侧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在绿地广场用地、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高程低于周边地面,建设雨水花园或具有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在居住用地,条件适宜的建筑实施屋顶绿化、屋顶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

4.2建议
加大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意义非凡,要成功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选择资质优、信誉好的单位参与建设,选取相关资质较优、信誉较好、最好有类似项目经历的单位承接此项目,并且在这些单位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监督、提醒;提高全民参与意识,海绵城市建设前期需要政府、设计、施工等单位参与,建成后需要人人参与,做到人人保护植被、维护相关设施、遵守相关规定,只有提高全民建设海绵城市的意识,才能使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每个环节得到更好的落实,最后运行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建成更加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2]龙腾锐《排水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