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学简史

合集下载

浅谈静电学发展历程及思维方法的演变1

浅谈静电学发展历程及思维方法的演变1

浅谈静电学的发展及其探究思维的演变课程名称:中国马克思与当代浅谈静电学的发展及其探究思维的演变摘要:本文初步探讨了静电学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演变,按照时间顺序和静电学发展的过程,对思维方法演变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按照天然的物理实验方法阶段、简单模拟物理实验阶段、定性物理实验和假说思维方法阶段、定量实验与归纳推理阶段、归纳推理和类比方法指导定量实验阶段、静电学理论应用六个阶段对静电学发展历程和思维方式演变进行了探讨。

从静电学发展过程来看,其思维方法演变符合物理思维方法的一般演变过程,也表现出了与力学体系发展有着差异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静电学发展史,静电学思维方法演变史0序言“电”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以能源、信息载体的形式支撑着现代社会的运行。

“电”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是从希腊文“琥珀”转意而来的,在中国则是从雷闪现象中引出来的。

从18世纪中叶以来,对电的研究逐渐深入,它的每项重大发现都引起广泛的实用研究,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今,无论人类生活、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物质生产活动都已离不开电。

静电学是电学中最古老的学科,现在静电应用技术和静电防护技术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对经典静电学作一较为详细的回顾也是很有意义的。

作者从事静电探测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对静电学的发展及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对静电研究领域有更深入的认识。

1天然的物理实验方法阶段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出现“雷”字,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代),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电”字,公元前600年前后,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有名字留下来的哲学家--希腊人泰勒斯(Thales)记载了摩擦后的琥珀吸引羽毛的现象。

但在当时认为“琥珀吸引微物是它们内在的能力”,并不能给出正确的结论。

在中国,西汉末年已有“碡瑁吸偌”(玳瑁吸引细小物体)的记载;晋朝时进一步记载了“今人梳头,解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是有关于摩擦起电引起放电现象的记载。

电学发展史简述

电学发展史简述

电学发展史简述一、电学的起源电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泰勒斯(Thales)是电学的奠基人之一。

公元前600年左右,他发现琥珀经过摩擦后能够吸引小物体,这就是最早的静电现象的发现。

二、电学的发展1. 电磁发现电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是在18世纪。

英国科学家弗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1752年进行了闪电的实验,从而发现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他通过风筝实验证明了闪电就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

2. 电学理论形成19世纪初,电学理论开始逐渐形成。

法国物理学家库仑(Charles-Augustin de Coulomb)提出了库仑定律,描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和安德雷亚·沃尔塔(Andrea Volta)分别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发现了电池,为电流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3. 电磁感应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他通过实验发现,当磁场变化时,会在导体中产生电流。

这一发现为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4. 电报的发明19世纪中叶,美国发明家莫尔斯(Samuel Morse)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并成功应用于电报通信。

电报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电学的发展,使得电信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 电磁波的发现19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einrich Hertz)通过实验首次成功地产生了电磁波,并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这一发现奠定了电磁波理论的基础,为无线电通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 电子的发现20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J.J. Thomson)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揭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

这一发现为电子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7. 电子管和晶体管的发明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李·德福里斯特·帕克斯顿(Lee De Forest)发明了三极电子管,使得电子的放大和控制成为可能。

《静电知识简介》课件

《静电知识简介》课件
损坏光学仪器
静电可能导致光学仪器的镜片表面出现微小裂纹或损伤。
影响气体和液体的输送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静电可能导致气体和液体的输送受阻或不稳定 。
04
静电的防护
人体防静电措施
保持室内湿度
使用加湿器或在房间放置一盆水,增加室内 湿度,有助于减少静电的产生。
佩戴防静电手环
防静电手环能够将人体上的静电导走,避免 积累。
常见的接地起电现象包括避雷针 的接地和电子设备的接地。
03
静电的危害
静电对人体的危害
影响生理功能
静电会干扰人体血液循环 、免疫系统以及神经系统 ,影响生理功能。
引发皮肤干燥
静电容易吸附尘埃,导致 皮肤干燥、瘙痒、红斑等 症状。
导致头痛、失眠
静电产生的电磁场可能对 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电磁 辐射,引发头痛、失眠等 症状。
静电现象的应用
01
02
03
静电除尘
利用静电场使气体电离, 使尘粒荷电,然后在电场 力作用下使尘粒沉积于集 尘器上。
静电喷涂
利用静电场将涂料微粒喷 涂到工件表面,形成均匀 的涂层。
静电植绒
利用静电场使绒毛带电并 吸附到基底上,形成绒毛 图案或立体绒毛织物。
02
静电的产生
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是指两个物体相互摩 擦时,由于电子的转移而使得 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 带负电的现象。
选择不易产生静电的材料
在制造过程中,选择不易产生静电的 材料,如棉、麻等天然纤维,能够有 效地减少静电的产生。
使用抗静电剂
在物体的表面涂抹抗静电剂,能够有 效地减少静电的产生和积累。
避免长时间接触高电压设备
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长时间接触高 电压设备,以减少静电的积累。

库仑定律的发现静电学理论的发展

库仑定律的发现静电学理论的发展

库仑定律的发现·静电学理论的发展库仑定律的提出,把静电学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精确科学的阶段.在库仑定律的基础上,科学家们通过对导体中电荷的分布规律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从而建立了静电学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西蒙·泊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把微积分学引进静电学领域的第一位科学家.泊松于1812年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内部任何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力为零.他从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都遵循平方反比定律这一基本点出发,断定有关万有引力的数学理论也都应该适用于静电学.于是,1811年他仿照万有引力中的有关微积分方程,建立了静电学中的泊松方程.1813年德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高斯发展了库仑定律,提出了高斯定理.高斯定理把只能描述单个电荷的场的库仑定律,推广到可以描述任何连续电荷的场.它与库仑定律一样取决于作用力平方反比定律的性质,还取决于作用力的可叠加性.它是库仑定律的逆定理.高斯定理也是后来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基础之一.1828年,英国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格林首先提出了“势”的概念.同时他还指出了静电屏蔽现象,其中写道:“在一个中空的导体内外各放一些带电体,在导体壳内组成一个内部体系,而在导体壳外组成一个外部体系.内部体系有关电的吸引、排斥、密度等现象与外部体系无关,而外部(包括导体壳腔内与壳表面的全部电荷)的电行为也与内部无关.”1843年,法拉第用冰桶实验证明了电荷守恒原理.他把白铁做的冰桶(高为英寸、直径为7英寸)放在绝缘物上,用导线把冰桶外面接到一个金叶验电器上,然后取一根三四英尺长的丝线,把一个带电的小黄铜球吊进冰桶内,验电器张开.当带电的黄铜球进入冰桶内约3英寸深后,验电器张开的程度便不再变化,即使黄铜球与冰桶接触,电荷全跑到冰桶上,验电器也不发生变化.他进一步实验表明,不论冰桶内是空的还是放有其他物质,也不论带电的黄铜球与冰桶内的任何东西接触,即不论黄铜球上的电荷在冰桶内发生任何变化,验电器张开的程度都不变.法拉第说,假定有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壳,其内部有千千万万个带电的小物体或粒子,那么它们在球外面的感应能力等于它们所有的电荷都放在球壳上时所产生的感应能力.通常认为,法拉第的冰桶实验是证明电荷守恒定律的第一个令人满意的实验.从静电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家的参与在使静电学由定性阶段发展到定量阶段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数学化方法已经成为使物理学形成系统理论的重要方法之一.。

静电学

静电学

起电
起电
在摩擦起电裏,两种不同的物质,经过接触、摩擦、分开,这三道程序後,将羊毛摩擦於琥珀,会使琥珀获 得负电荷。这性质,最先由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纪录于历史文书
两道程序後,也会产生静电。由於大多数的表面都相当粗糙,经过接触比经过摩擦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充 电。摩擦增加了两块表面的附著接触。由於导电物体很容易流失电荷
。我们可以得到这便利。原因是库仑定律线性地相依於源点电荷 Qi。 将作用力除以检验电荷 q,可以得到电场。所以,总电场 E为, 其中,Ei是源点电荷在检验电荷的位置所产生的电场。 类似地,电位也遵守叠加原理: 其中,Vi是源点电荷在检验电荷的位置所产生的电位。
高斯定律
高斯定律阐明,流出一个闭表面的电通量与这闭曲面内含的总电荷量成正比。比例常数是电常数的倒数。用 积分方程式形式表达,
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在公元前六世纪,人类就发现琥珀摩擦後,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静电现象」。这是自由电荷在物 体之间转移後,所呈现的电性。此外丝绸或毛料摩擦时,产生的小火花,是电荷中和的效果。「雷电」则是大自 然中,因为云层累积的正负电荷剧烈中和,所产生的电光、雷声、热量。
静电现象包括许多大自然例子,像塑胶袋与手之间的吸引、似乎是自发性的谷仓爆炸、在制造过程中电子元 件的损毁、影印机的运作原理等等。当一个物体的表面接触到其它表面时,电荷集结於这物体表面成为静电。虽 然电荷交换是因为两个表面的接触和分开而产生的,只有当其中一个表面的电阻很高时,电流变的很小,电荷交 换的效应才会被注意到。因为,电荷会被入陷於那表面,在那里度过很长一段时间,足够让这效应被观察到的一 段时间。
摩擦两种不导电物体会生成大量的静电。但是,不只是摩擦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两种不导电物体,经过接 触、分开,两道程序后,也会产生静电。由于大多数的表面都相当粗糙,经过接触比经过摩擦需要更多的时间来 完成充电。摩擦增加了两块表面的附着接触。一般而言,绝缘体,不导电的物体,是起电(产生静电)和保留电 荷的优良材料。例如,橡胶、塑胶、玻璃等等,都是很优良的起电材料。导电物体也会生成静电。由于导电物体 很容易流失电荷,必须在外面特别包上一层绝缘体,才能保留住电荷。特别注意到电流的存在并不会阻止起电、 静电力、火花、电晕放电(corona discharge)等等静电现象的发生。

1.静电基础知识解析

1.静电基础知识解析

3
物体紧密接触时,共享表面电子
4
物体紧密接触时,共享表面电子
5
物体紧密接触时,共享表面电子
6
物体紧密接触时,共享表面电子
由于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一 种物质得到电子,另一种物质失去电子。
7
物体紧密接触时,共享表面电子
It is possible for electrons to be “stolen” from one material by nuclei in the other material, because 但此时,总体上保持平衡,不显电性。 they have a stronger force

Electricity
33
William Gilbert (电学之父) 1540 – 1603
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
首次明确指出地球是有磁性的; 首次区分了电与磁(《论磁石》 ); 发明了验电器。
34
十七、十八世纪的摩擦起电实验
1660年德国人Guericke(格里凯)发现了同性相斥的现象,
8
相互紧密接触的物体分离时
9
相互紧密接触的物体分离时
Electrons “lost”
Electrons “gained”
分离时,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10
相互紧密接触的物体分离时

所有接触-分离的物体间均会发生静电起 电过程。

对于绝缘体,电荷保持在原处。 对于导体,电荷转移到整个物体。 对于接地导体,电荷泄漏到大地。
20
静电序列
在静电防护工程设计、施工和有关静电敏感产品 的设计、包装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

静电学的发展简史

静电学的发展简史

静电学的发展简史在牛顿之后,还有个力让人充满疑惑,这就是磁力。

前面说过,重力与其他力区别在于可以远距离作用,这个区别最终让人类找到了万有引力。

而磁力和带电体之间也可以做到远距离作用,那么它们与重力(引力)是否一样呢?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非常成功,其亮点在于他采用了发光镜。

在那个年代,卡文迪许并不是唯一一位用扭秤做实验的人。

当时法国也有一位科学家用扭秤做实验。

这位科学家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当时时髦的带电体之间的吸引力与斥力。

这位科学家叫库仑(Coulomb 1736—1806)。

他的实验比卡文迪许晚了好几年,虽然都是叫扭秤实验,但是他的灵感来源于法国政府悬赏改良航海用的指南针,当时指南针由于摩擦力缘故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当他发现用头发丝把磁针悬挂起来,会减小磁针于转盘的摩擦力,就会更加精确。

由此他还算出转动角度和扭力成正比,确立弹性扭转定律。

再根据这些比例关系,从而做了扭秤实验:其结果是带电小球之间的吸引力可以用公式表达:似曾相识的公式。

没错,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几乎一致,从而证实了力就是力,不分彼此。

这让库仑再开心不过了,能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相提并论,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

所以他对电和磁提出一些观点,就很举足轻重了,当他被问到静电和静磁之间有什么瓜葛时,他十分坚定的认为:没有瓜葛。

这个草率的回答,颇让后人伤透了脑筋。

这个实验比卡文迪许的要轻松一点,毕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比万有引力大多了,所以不需要细微的刻度。

但是同样也设置精巧,开始库仑将其放入真空的玻璃罩中,现在已经真实了在均匀的空气中也可以。

库仑研究静电学不算早,但是他提出的库仑定律将静电学划分成两个时代:1.早期的定性时代;2.此后的定量时代。

早期有多早?我们还要回到那个什么都有源头的古希腊时代。

1.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7)曾研究过磁石的此现象,但一不小心,自己穿的丝绸衣服擦到了琥珀,他发现衣服竟然能带起了一些细小的颗粒状物体。

静电学发展史

静电学发展史

静电学发展史静电学发展史由查字典物理网整理提供,更多学科资料,可关注查字典物理网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研究我国古代和古希腊对静电现象的研究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书籍中有许多电磁现象的记载。

例如西汉末期的《春秋纬·考异邮》(公元前20年左右)中就有记载,说经过摩擦的玳瑁(一种跟龟相似的海生爬行动物的甲壳)能够吸引微小的物体。

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中进一步记述了这种现象:“顿牟(即玳瑁)掇芥,磁石引针”。

西晋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写有“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记载了梳子与头发摩擦而起电,外衣与不同质料的内衣摩擦起电的现象。

古希腊是西方电磁学的发源地。

在古希腊的文献中记载了一些电磁现象。

柏拉图(前427—前347)曾提到“关于琥珀和磁石的吸引是观察到的奇事”。

表明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人就发现了琥珀吸引小物体的现象。

(琥珀是松柏类植物的树脂流入地下后而成的化石,多为具有黄色光泽的透明固体,古希腊人习惯把琥珀当作高贵的装饰品,经常带在身上,这样就容易发现它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关于电的知识,都是由经验得出的,比较零散。

而且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很少进展。

静电学在西方的发展吉尔伯特最先系统研究电磁现象吉尔伯特(1544—1603)是一位医生,曾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

他在从事医学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磁现象和摩擦起电现象。

是第一批通过实验对电现象和磁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有许多重要发现。

他首先确定琥珀的吸引和磁石的吸引是两种不同的现象。

磁石本身就具有吸引力,而琥珀则要经过摩擦;磁石只能吸引有磁性的物体,而摩擦过的琥珀则能吸引任何小物体。

吉尔伯特利用各种物质做了许多摩擦起电的实验,发现除琥珀外,金刚石、蓝宝石、水晶、玻璃、硫磺、硬树脂、云母、岩盐等,摩擦后也能吸引小物体。

吉尔伯特把经过摩擦后能吸引小物体的物体叫做electric,意思是“琥珀体”,这就是西文中“电”的词根的来源。

静电学的发展简史

静电学的发展简史

静电学的发展简史你知道吗,在你身上和你周围就带有很高的静电电压,几百伏、几千伏甚至几万伏。

特别是在干燥的季节,当你脱衣服或用手去触摸金属体时,会产生电击感,此时你带静电达几千伏至几万伏以上。

微小的静电放电能量能引燃很多爆炸性混合物。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静电放电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静电研究机构。

我国从60年代末开始开展了一些静电研究工作, 特别是80年代开始以来, 我国的静电研究发展极为迅速。

静电研究和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科研队伍不断壮大, 静电技术日益受到各级领导和全国科技工作者的重视,本文简要介绍静电学的发展历程。

1.古代对静电现象的研究:有关电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

早在公元前585年,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已记载了用木块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碎草等轻小物体的现象,(琥珀是松柏类植物的树脂流入地下后形成的化石,多为具有黄色光泽的透明固体,是古希腊人随身佩戴的一种高贵的装饰品),后来又有人发现摩擦过的煤玉也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能力。

在中国,西汉末年(公元前20年左右)已有“碡瑁(玳瑁)吸偌(细小物体之意)”的记载;晋朝时进一步还有关于摩擦起电引起放电现象的记载:“今人梳头,解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这些关于电的知识,都是由生活经验得出的,比较零散,而且这些现象被看成与磁石吸铁一样,属于物质具有的性质,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没有什么其他重大的发现。

2.吉尔伯特最先系统研究电磁现象:吉尔伯特(1544—1603)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

他在从事医学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磁现象和摩擦起电现象,于1600年出版他的研究成果《论磁》。

他首先确定琥珀的吸引和磁石的吸引是两种不同的现象。

磁石本身就具有吸引力,而琥珀则要经过摩擦后才有吸引力;磁石只能吸引具有磁性的物体,而经过摩擦的琥珀则能吸引任何轻小物体。

吉尔伯特利用各种物质做了许多摩擦起电的实验,他发现除琥珀外,金刚石、蓝宝石、水晶、玻璃、硫磺、硬树脂、云母、岩盐等,经摩擦后都有吸引轻小物体的作用。

静电简介

静电简介

静电的产生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组成。

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

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围,一经外力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原子儿而侵入其他的原子B,A 原子因缺少电子数而带有正电现象,称为阳离子、B原子因增加电子数而呈带负电现象,称为阴离子。

造成不平衡电子分布的原因即是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这个外力包含各种能量(如动能、位能、热能、化学能……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

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就会使得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如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其带正电,而另一个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

若在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电荷就会积累使物体带上静电。

所以物体与其它物体接触后分离就会带上静电。

通常在从一个物体上剥离一张塑料薄膜时就是一种典型的“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中脱衣服产生的静电也是“接触分离”起电。

固体、液体甚至气体都会因接触分离而带上静电。

为什么气体也会产生静电呢?因为气体也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当空气流动时分子、原子也会发生“接触分离”而起电。

所以在我们的周围环境甚至我们的身上都会带有不同程度的静电,当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

我们都知道摩擦起电而很少听说接触起电。

实质上摩擦起电是一种接触又分离的造成正负电荷不平衡的过程。

摩擦是一个不断接触与分离的过程。

因此摩擦起电实质上是接触分离起电。

在日常生活,各类物体都可能由于移动或摩擦而产生静电。

工作桌面、地板、椅子、衣服、纸张、卷宗、包装材料、流动空气。

另一种常见的起电是感应起电。

当带电物体接近不带电物体时会在不带电的导体的两端分别感应出负电和正电。

除物体除接触后分离能起电外,当带电物体接近不带电物体时会在不带电的导体的两端分别感应出负电和正电,如下图1所示。

当物体A与C发生放电时会造成C与B之间放电,如下图2所示。

参考资料静电学发展简史

参考资料静电学发展简史

参考资料●静电学发展简史人类很早就有对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观察记载.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塞利斯就已发现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我国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也提到“顿牟掇芥”(顿牟即琥珀,掇是拾、吸起的意思,芥指微小之物).王充还认为雷电现象不过是“一声一气”——气即如今之所谓放电.第一个从理论高度来研究电和磁现象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原始理论的人是英国的吉尔伯特(1544~1603).他将金刚石、蓝宝石、硫磺、树脂、明矾等许多物质一一摩擦,发现它们都有吸引轻小物体的作用.吉尔伯特为了把这种作用与磁作用加以区别,便引入了“电的”(electric)作用这个词.但他认为电的作用只是一种吸引作用;电和磁是截然无关的,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吉尔伯特还制作了第一只可供实验用的验电器——用一根极细的金属棒,中心固定在支座上,棒可自由转动,由于棒极轻,当摩擦后的物体靠近棒时,棒会被吸引而转过来.1660年德国马德堡的奥托·冯·格里克(1602~1686)发明了第一台可产生大量电荷的摩擦起电机——他做了一个足球那样大的硫磺球,穿在轴上并可自由转动,将干燥的手掌压在硫磺球上,不断地转动球,球面上就有越积越多的电荷,摩擦起电机在当时实验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720年英国人格雷(约1675~1736)对电荷能不能传递作了研究,他用一条绳子竟然使电传到24米远处.他还发现了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法国人杜菲(1698~1739)发现绝缘的金属也能通过摩擦的办法起电,他勇敢地用自己的身体作带电实验,当放电时他感到了针刺般的电击、听到了噼噼啪啪的声响.他用金箔代替金属细棒改进了验电器.他用许多物质做了摩擦起电的实验,发现了带电物体间的吸引和排斥,指出“互相吸引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电性,互相排斥的物体具有相同的电性”.摩擦得来的电往往会在空气中逐渐消失.荷兰莱顿大学物理学教授马森布洛克(1692~1761)在1745年发明了莱顿瓶.他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支枪管悬在空中,将起电机跟枪管连接,用一根铜丝从枪管中引出来插在一个盛水的玻璃瓶中,他让助手握住玻璃瓶,自己摇起电机.这时他的助手不小心把另一只手触近枪管,猛地感到了一次强烈的电击以致喊叫起来.马森布洛克于是跟助手互换了一下,他让助手摇起电机,自己一手握瓶,一手去碰枪管,强烈的电击使他以为“这下子我可完蛋了”!他的结论是:把带电体放在玻璃瓶内是可以把电保存下来的.只是当时他搞不清楚是靠瓶子还是靠瓶子里的水来起保存电的作用的.莱顿瓶的出现为进一步研究电现象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手段,对电知识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当时用莱顿瓶做电的示范表演简直成了娱乐游戏.一次最出色的表演是法国人诺莱特在巴黎一座大教堂前进行的.诺莱特请来了700个修道士让他们手拉手地排成一行,全长约275米.然后诺莱特让排头的修道士手握莱顿瓶,让排尾的修道士手握莱顿瓶的一根引线.接着他让莱顿瓶带电,突然间700个修道士因受电击几乎同时跳了起来,特邀来的法王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员和在场的其他观众无不为之目瞪口呆.他以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明了电的巨大威力.1746年,英国人考林森从伦敦给美国费城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寄了一只莱顿瓶.富兰克林很感兴趣,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得到了丰富的成果.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的概念,而且正负电荷可互相抵消,并用“+”、“”号来表示.富兰克林还认为:作为起电手段的摩擦只是使电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电不会因摩擦而创生.在任一绝缘体系中电的总量是不变的——就是通常说的“电荷守恒原理”.富兰克林还用莱顿瓶作了统一“天电”与“地电”的研究.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富兰克林做了著名的费城实验——放一只大风筝,风筝顶上安有细铁丝,用麻绳跟铁丝连接,麻绳末端拴了一把铜钥匙,钥匙塞在莱顿瓶中间.一阵雷电下来,麻绳上松散的毛毛向四周竖立起来了,引下来的“天电”跟“地电”一样可以做许多相同的实验,从而证实了天电与地电的一致性.富兰克林的实验是很危险的,他所以没出人身事故完全是一种侥幸.1753年7月26日,俄国学者利赫曼教授在实验室里观察雷电引起仪器指针变化时,不料一个劈雷突然打来,击倒了利赫曼,等到他的学生罗蒙诺索夫(1711~1756)闻讯赶来时,利赫曼已经为科学献出了生命.静电学的基本定律——库仑定律是法国物理学家库仑(1736~1806)于1785年发现的.早在库仑之前,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1731~1810)已经开始对电荷间的作用力进行了研究,1777年,卡文迪许得出:“电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很可能反比于电荷间距离的平方”.“物体中多余的电几乎全部堆积在紧靠物体表面的地方,物体其余部分处于中性状态”.遗憾的是卡文迪许一直没有公开他的成果.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开尔文勋爵)才在卡文迪许手稿中发现了这些珍贵资料.库仑对扭力作过较多的研究,他的有关扭力的论文使他在1781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785年,他设计制作了一台精确的扭秤,从而建立了著名的库仑定律.库仑定律的发现,对电磁学的发展十分重要.借助这个定律人们研究了导体表面电荷分布的问题,英国学者格林引入了电势的概念,而且得出了带电导体各个不同点的电势值总是相同的.关于电的本质,直到研究了原子结构后才弄清楚.。

关于静电科学故事

关于静电科学故事

关于静电科学故事静电科学是一个有趣的领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现象与之相关。

以下是一些关于静电科学的有趣故事:1. 静电的发现:静电现象最早在17世纪被发现。

弗朗西斯·培根(Fra ncis Bacon)在一次实验中意外地触碰到金属球时,发现了静电的存在。

后来,科学家们通过摩擦橡胶棒和毛皮等方法,进一步研究了静电现象。

2. 莱顿瓶:莱顿瓶是静电实验中常用的装置。

它是一个玻璃瓶,内部有两个金属电极。

通过摩擦产生静电并储存于莱顿瓶中,科学家们可以进行各种静电实验。

莱顿瓶被认为是静电学的开端,为后来的静电研究奠定了基础。

3.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 klin)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证实了闪电和静电的本质相同。

他将一个湿绸子风筝与一个金属钥匙相连,并在风筝线上系上一块金属碎片。

当风筝在雷暴天气中飞行时,富兰克林观察到湿绸子被带电,并用手碰到了钥匙,从而导出了静电。

这个实验为后来的避雷针发明奠定了基础。

4. 静电现象的应用:静电除尘器是一种利用静电原理去除空气中灰尘的设备。

工厂、医院和家庭都可以使用静电除尘器,以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静电印花、静电喷涂、静电植绒等行业应用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静电放电:静电放电是一种有趣的现象,有时甚至可能导致火灾。

当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静电放电会产生明亮的火花,并发出响声。

在极端情况下,静电放电可能导致森林火灾。

为了防止静电放电带来的危害,人们在生产、生活等领域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6. 静电与生物:静电在生物界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动物间的相互摩擦会产生静电,这有助于动物间的交流和繁殖。

植物表面也存在静电,这在植物生长和果实采摘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

这些故事展示了静电科学的魅力和广泛应用。

静电现象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在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静电科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1静电学的发展回顾

1静电学的发展回顾

电量:带电体所带电荷的量值,一般用q表示,在SI制 中,其单位为库仑(C)。
q ne
n=1,2,3,…
e =1.602176462×10-19库仑(C)
得 到 电 子 带 负 电
失 去 电 子 带 正 电
实际研究——点电荷模型
只有电量而无几何限度的理想模型
在要求相对不高 的情况下
Q 任意值
电荷守恒定律(P138倒二段): 在一个和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内,正负电荷的 代数和在任何物理过程中保持不变。
Q c
i
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普遍的基本定
连同能量守恒定律一样是宏观和微观世界 中都成立的定律。(普适定律)
[德]Gerog Wilheh Richman(1711-1753)
重大意义
富兰克林的石腊平台实验
+
-
富兰克林的贡献 玻棒——正电荷 硬橡胶棒——负电荷 性质: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吸引。
-e
I
电荷量子化
原子结构图1 原子结构图2
1906-1917年,密立根用液滴法首先从实验上证明了, 微小粒子带电量的变化不连续。
早 期 验 电 工 具
1678年Guericke制造了第一个摩擦静电起电机
1709年英国科学家 (Francis Hauksbee,1666-1712) 第一个静电计
29英尺/秒
今天的验电器
1英寸
静电感应现象
库仑 Coulomb (1736—1806)
法国工程师、物理学家。 1736年6月14日生于 法国昂古莱姆。1806年8月23日 在巴黎逝世。早年就读 于美西也尔工程学校。 离开学校后,进入皇家军事工程队当工程师。 法国大革命时期,库仑辞去一切职务,到布 卢瓦致力于科学研究。法皇执政统治期间, 回到巴黎成为 新建的研究院成员。

静电发展资料

静电发展资料

【资料】静电学发展史“电”一词在西方是从希腊文琥珀一词转意而来的,在中国则是从雷闪现象中引出来的。

自从18世纪中叶以来,对电的研究逐渐蓬勃开展。

它的每项重大发现都引起广泛的实用研究,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今,无论人类生活、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物质生产活动都已离不开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带有专门知识的研究内容逐渐独立,形成专门的学科,如电子学、电工学等。

电学又可称为电磁学,是物理学中颇具重要意义的基础学科。

古人对于电的理解自然界的雷鸣电闪,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要对雷电现象做出正确解释,在当时是很困难的,因此人们在民间流传着各种神秘的和迷信的看法。

不过,雷电现象终究是自然界固有的,人们能够控制并重复实现的电学现象是摩擦琥珀后可使它吸引纸屑、芥子等微小物体的实验。

静电学的发展公元前600年前后,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发现了当时的希腊人摩擦琥珀吸引羽毛。

但在当时人们认为“琥珀吸引微物是它们内在的能力”,并不能给出正确的结论。

天上的雷电和手中的琥珀在人们看来这些现象与磁石吸铁一样,属于物质具有的性质此外没有任何联系。

直到18世纪,通过美国人富兰克林著名的在雷雨中放风筝的实验,证明了雷电和摩擦带电具有同样的属性。

在中国,西汉末年已有“碡瑁(玳瑁)吸偌(细小物体之意)”的记载;晋朝时进一步还有关于摩擦起电引起放电现象的记载“今人梳头,解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1600年,英国物理学家吉尔伯特发现,不仅琥珀和煤玉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相当多的物质经摩擦后也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他注意到这些物质经摩擦后并不具备磁石那种指南北的性质。

为了表明与磁性的不同,他采用琥珀的希腊字母拼音把这种性质称为“电的”。

吉尔伯特在实验过程中制作了第一只验电器,这是一根中心固定可转动的金属细棒,当与摩擦过的琥珀靠近时,金属细棒可转动指向琥珀。

也是大约在1660年,马德堡的盖利克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

他用硫磺制成形如地球仪的可转动球体,用干燥的手掌摩擦转动球体,使之获得电。

3.2早期的静电学研究

3.2早期的静电学研究

§3.2 早期的静电学研究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时代,就有了关于静电现象的历史记载。

Electricity(电)这个字的起源就来自希腊文的“琥珀”(electron)。

我国西汉末年(公元20年前)有“碡瑁吸衤若”的记载,说的是经过摩擦的玳瑁能够吸引微小的物体。

西晋时期,《博物志》中,也有摩擦起电的记载。

当然比起磁学来,电学发展还是较晚的,这主要是因为磁学有指南针等方面的应用,而电学则不过是宫庭中的娱乐对象。

直到1660年盖里克发明摩擦起电机,才有可能对电现象作详细观察和细致研究。

这种摩擦起电机实际上是一个可以绕中心轴旋转的大硫磺球,用人手或布帛摸抚转动的球体表面,球面上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荷。

1705年豪克斯比(F.Hauksbee)用空心玻璃壳代替硫磺球,后来别的实验家又陆续予以改进,直到18世纪末,摩擦起电机都一直是研究电现象的基本工具。

1720年,格雷(S.Gray,1675—1736)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发现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

随后,他又发现导体的静电感应现象。

1733年,杜菲(duFay,1698—1739)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他分别称之为松脂电(即负电)和玻璃电(即正电),并由此总结出静电作用的基本特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莱顿瓶的发明使电现象得到更深入的研究,这是克莱斯特(Kleist,1700—1748)和马森布洛克(Musschenbrock,1692—1761)在1745—1746年分别独立作出的。

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1706—1790)进一步对放电现象进行研究。

他发现了尖端放电,发明了避雷针,研究了雷电现象,从莱顿瓶的研究中,提出了电荷守恒原理。

1747年富兰克林用电流体假说阐述了这一思想。

接下来是康顿(John Canton)在1754年用电流体假说解释了静电感应现象。

至此,静电学三条基本原理:静电力基本特性、电荷守恒和静电感应原理都已经建立,对电的认识有了初步的成果。

第九章静电学

第九章静电学
x [1 2 2 1/ 2 ] 2 0 (R x )
r
R
O
x E [1 2 2 1/ 2 ]i 2 0 (R x )
已知带电系统的电荷分布时,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 求电场中任一点P的电场强度,其方法和步骤是:
选择电荷元和坐标系;
写出电荷元dq在P点电场度 dE ;
2.非均匀场中曲面的电通量 e d e S E dS
n
S
E
ds
3. 闭合曲面电通量
e d e SE dS
dS 以曲面的外法线方向为正
dΦe E dS
n
E

方向,因此:
π 0 ,从曲面穿出的电场线, 2
r
r
q2
F21
q1
1 k 4 0
q2
0 r 12
0
q1q2 0 F12 k 2 r12 r
F12
12 2 1 2 1 真空中的介电常数 0 8.85418782 10 (C N m )或(F m )
1 q1q2 0 F r 2 4 0 r
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电产生磁)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磁产生电) 麦克斯韦建立了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基础的完整 的电磁场理论 赫兹利用振荡器在室验上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解决了经典力学时空观与电磁 现象新的实验事实的矛盾
电磁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电磁学的研究在现代 物理学中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
一对等量正点电荷的电场线
+
+
一对异号不等量点电荷的电场线
+ 2q
q

静电知识

静电知识

1. 电学之父Willian Glbert(英国人,1540-1603)重复了塔勒斯的实验。

他想为什么琥珀这个用于装饰用的东西摩擦之后会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是否其它的珠宝也有类似的性质呢?他用其它的珠宝作实验,结果发现钻石、蛋白石和蓝宝石摩擦之后也有象琥珀样吸引其它轻小物体的性质。

他后来还发现其它物体也有类似的性质,如紫晶、玻璃、黑色大理石、硫磺、腊等。

他注意到这些物质经摩擦之后虽然能吸引东面,但不像磁石样具有指南北方向的性质,他把这些用摩擦能带电的物质叫为“摩擦起电物体(Electrics)”。

而把摩擦不能带电的物体叫“非摩擦起电物体(no-electrics)”。

2.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物体的吸引能力, Gilbert还发明了第一个验电器(versorium)用来检验带电物体。

这是一个中心可以转动的很轻的木材或金属做成的细针,当摩擦过的琥珀靠近时,细针可以转动。

他还发现在天气干燥的时候这些物体容易产生吸引力。

Gilbert 被称为是电学之父。

不久,Otto Von Guericke (1602-1686, 德国人)发现电的排斥现象。

如果把带电棒接近金属屑时,它们开始吸引,然后排斥。

3.1678年Guericke制造了第一个摩擦静电起电机。

他把硫磺粉碎熔化后灌入一个直径为六英寸的空玻璃球内, 在其中间插入一条木棒作为轴, 硫磺冷却后,把玻璃球破碎,做成一个硫磺球。

当球迅速转动并用布或直接用手摩擦硫磺球时能产生很大的火花。

1709年英国科学家(Francis Hauksbee,1666-1712)做了一个类似于Guericke的静电发生器, 用一个大轮带动一个小轮使得球转得更快, 他计算球的线速度达到29英尺/秒, 当用毛皮摩擦球时, 强烈的放电会使球发出绿光。

当他把脸贴近带电球时他觉得有一股微风吹来。

这种摩擦静电起电机经过不断改进,后来在静电实验中起过重要的作用,直到十九世纪W. Holtztr和A.Topler 分别发明感应起电机后才被取代。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
不奋 负力 青前 春行
静电使头发飘起来
静电使薄膜有密封作用
一、电荷
1.
电 荷 的 发 现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学者泰勒 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 斯就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 一书中也写下 “顿牟掇芥”一词。
一、电荷
1.电荷的发现
16世纪英国科 学家吉尔伯特 创造了英语中 的“electricity” (电)这个词。
课堂小结
一、电荷
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摩擦起电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二、电荷守恒定律
接触起电 感应起电
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
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系统的电荷
总数保持不变。
电荷量
三、几个基本概念
元电荷 比荷
典例分析
【典例1】东汉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有“顿牟掇芥,慈石引针” 的描述,显示了中国古人对电磁的正确认知。“顿牟掇芥”意思是玳 瑁的壳经摩擦后会产生静电,可以吸引芥一类的轻小物体。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玳瑁壳摩擦后创造了电荷 B.玳瑁壳摩擦后转移了电荷
C.玳瑁壳摩擦后一定带正电 【正确答案】B
D.轻小物体原本一定也带电
典例分析
【典例2】如图,充气后的气球在 头发上摩擦,再靠近不带电的空易拉罐,在气球未接触易拉罐的情况 下,可观察到易拉罐会朝气球方向滚动,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易拉罐靠近气球一侧的带电性质和气球相反 B.易拉罐远离气球一侧的带电性质和气球相反 C.气球对易拉罐远、近两侧的作用力均为吸引力 D.气球对易拉罐远、近两侧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正确答案】A
起电方式
摩擦起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牛顿之后,还有个力让人充满疑惑,这就是磁力。

前面说过,重力与其他力区别在于可以远距离作用,这个区别最终让人类找到了万有引力。

而磁力和带电体之间也可以做到远距离作用,那么它们与重力(引力)是否一样呢?
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非常成功,其亮点在于他采用了发光镜。

在那个年代,卡文迪许并不是唯一一位用扭秤做实验的人。

当时法国也有一位科学家用扭秤做实验。

这位科学家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当时时髦的带电体之间的吸引力与斥力。

这位科学家叫库仑(Coulomb 1736—1806)。

他的实验比卡文迪许晚了好几年,虽然都是叫扭秤实验,但是他的灵感来源于法国政府悬赏改良航海用的指南针,当时指南针由于摩擦力缘故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当他发现用头发丝把磁针悬挂起来,会减小磁针于转盘的摩擦力,就会更加精确。

由此他还算出转动角度和扭力成正比,确立弹性扭转定律。

再根据这些比例关系,从而做了扭秤实验:
其结果是带电小球之间的吸引力可以用公式表达:
似曾相识的公式。

没错,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几乎一致,从而证实了力就是力,不分彼此。

这让库仑再开心不过了,能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相提并论,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

所以他对电和磁提出一些观点,就很举足轻重了,当他被问到静电和静磁之间有什么瓜葛时,他十分坚定的认为:没有瓜葛。

这个草率的回答,颇让后人伤透了脑筋。

这个实验比卡文迪许的要轻松一点,毕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比万有引力大多了,所以不需要细微的刻度。

但是同样也设置精巧,开始库仑将其放入真空的玻璃罩中,现在已经真实了在均匀的空气中也可以。

库仑研究静电学不算早,但是他提出的库仑定律将静电学划分成两个时代:1.早期的定性时代;
2.此后的定量时代。

早期有多早?我们还要回到那个什么都有源头的古希腊时代。

1.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7)曾研究过磁石的此现象,但一不小心,自己穿的丝绸衣服擦到了琥珀,他发现衣服竟然能带起了一些细小的颗粒状物体。

这引起他的主意,并把这个现象给记录了下来。

2.中国晋朝的张华(232-300)的《博物志》中也记载了这个现象,“今人梳头,解著衣,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3.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有个老御医,叫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1544—1603),他重复了古希腊泰勒斯的实验,并根据希腊文琥珀(ηλεκτορν)引入“电”(electric)一词。

他试图寻找还有哪些可以摩擦起电的物体,他把这些物体叫“摩擦起电物体”,把摩擦不起电称为“非摩擦起电物体”。

4.过了几十年,大约牛顿上中学那几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冯·格里克(Otto von Guericke,1602—1686),他也重复泰勒斯和吉尔伯特的实验,试图发现更多的摩擦起电物体。

当他把带电的物体靠近金属时,金属开始被吸引,后来又排斥,他发现了电的排斥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该市长还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有人说证明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上帝厌恶真空”的观点,个人觉得未必如此。

因为该实验证明不了“以太”。

5.1709年,牛顿的小弟、英国皇家学会成员霍克斯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静电计。

他把弯曲的稻草挂在绝缘的金属棒的一端,发现当带电体接近时稻草会时排斥而张开,张开的角度大小就是刻度。

高大上的东西并非都是空中楼阁,原来也可以这么贴近生活。

7. 1720年,英国人斯蒂芬·格雷(Stephen Gray)发现导体与非导体之分。

并在9年后,发现了电传导:电荷可以从一个物质传导至另外一个物质。

只有一些物质会传导电荷,其中,金属的能力最为优良。

从而证实了电荷不是依附于别的物体存在,而是独立存在一种“物质”,那时被称为“电流体”。

8. 1733年,查尔斯·琽费重复了斯蒂芬·格雷的实验。

他把导体绝缘起来,发现导体也可以摩擦起电。

他认为吉尔伯特把物体分为“摩擦起电物体”和“非摩擦起电物体”是不对的,并认为任何物质只要绝缘起来之后都可带电。

他在做实验时,发现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会和同样的玻璃棒排斥,而同时又和毛皮摩擦过的琥珀相吸引,而在接触时抵消。

他把电荷分为二种:玻璃电和琥珀电,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这就是后来电荷的正负性的雏形。

9. 据说大约在1746年,荷兰人马森布罗克在做实验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带电钉子掉落玻璃瓶里,他以为钉子上电很快就跑光,所以就徒手拿出来,没想到手被电了。

他重复这样的实验,发现把带电的物体放到玻璃瓶中就不会跑电了。

他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人类第一个电容器——莱顿瓶。

这个在后来被称为电容的东西,走进了实验室。

从此实验中要用静电时,就不用和鲜豆浆一样现磨现做了。

10.1746年之后不久,一位英国的科学家柯林森把莱顿瓶邮寄给美国的一位朋友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

他曾领导美国独立运动并参与起草《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

在此之前,富兰克林做了很多实验,他也认为电荷分为二种。

1747年,他认为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而摩擦的琥珀带负电。

这样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同时也是危险的,因为玻璃棒也可以说成负电,而琥珀电为正电。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后来发现的电子带的电就要命名为正电,而电子核则带负电。

虽然只是命名规则,但是深谙阴阳之道的中国人可能心里别扭一点了。

同时,富兰克林还认为静电的产生不是由于摩擦了“摩擦起电物质”引起的,而是“电流体”(即电荷)从一个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质上了。

虽然不够准确,但是基本上大概也许差不多也就是那么回事了。

此外,他发现尖尖的物体是最容易“吸引”电。

当富兰克林收到这个莱顿瓶的时候,他在房顶上竖立一根尖杆来试验空气和云的带电极性和特征。

他能利用尖杆
和莱顿瓶收集电荷。

他的这个实验使他得到了一个偶然的收获, 他发现了尖杆接地后能防止雷击,这就是霹雷针。

1752年,他做了一个著名的风筝实验。

在雷雨天把风筝放上天,风筝上固定一个尖尖的金属线,然后电通过淋湿的风筝线导入莱顿瓶。

当金属线被闪电击中时,莱顿瓶不断产生火花。

当莱顿瓶收集了电荷之后,对电荷进行研究,他肯定了电荷是被玻璃瓶存储起来的,也证明了天上电的和地上电是一样的。

这个实验很危险,德国一位科学家在类似实验中被电死了。

所以特别申明:创意实验,请勿模仿。

他在研究的时候,还为后人留下一把钥匙,1751年,他发现莱顿瓶放电会将钢针磁化,正是这个小钥匙,开启了电磁学的大门。

11.库仑定律。

12 .关于“电流体”,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发生在意大利动物学家兼医生伽伐尼(Luigi Galvani,1737-1798)身上,他的妻子有病在身,要吃青蛙。

1786年有一天,伽伐尼把青蛙(死的)放在台上,用刀叉碰了青蛙腿,他发现蛙腿剧烈地抽搐和痉挛,同时还有电火花,他惊奇做了很多类似实验,并把这个现象解释为“动物电”,也就是动物本身就是个莱顿瓶,动物电被存储在体内。

现在我们都知道伽伐尼发现了电流,但是他本人不知道罢了。

当时对电的研究头绪很多,伽伐尼的结论并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但是历史的转折往往在一瞥间。

1791年,另外一位意大利科学家从报纸上看到这则消息,整个历史进程改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