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性 试题
多重耐药菌试题及答案
![多重耐药菌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8d5e3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b.png)
多重耐药菌试题及答案一、试题1. 什么是多重耐药菌?2. 多重耐药菌的危害有哪些?3. 传统抗生素对多重耐药菌有效吗?4.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有哪些?5. 如何预防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二、答案1. 多重耐药菌是指耐受多种常用抗生素的细菌菌株,无法被常规抗生素治疗。
2. 多重耐药菌的危害包括:增加感染的难度、降低治疗成功率、延长感染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增加死亡风险等。
3. 传统抗生素对多重耐药菌的疗效较差,大部分常用抗生素无法有效杀灭多重耐药菌。
4.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医疗机构内感染传播、社区内感染传播、动物传播。
5. 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守手卫生规范、加强医疗机构内感染控制措施、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加强动物养殖管理等。
三、关于多重耐药菌的说明多重耐药菌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严峻医疗难题之一。
它们对传统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使得原本可治愈的感染变得难以对付。
由于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多样,预防和控制成为重要任务。
首先,理解什么是多重耐药菌十分重要。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它们能够避免被常规抗生素有效杀灭。
这些细菌的耐药性主要是通过突变或携带耐药基因获得的。
在感染过程中,多重耐药菌会加强自身的适应能力,从而使感染变得更加严重和难以治疗。
多重耐药菌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一方面,它们增加了感染的难度、降低了治疗的成功率,延长了感染时间,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另一方面,多重耐药菌感染需要使用更加昂贵和毒性较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增加了医疗费用。
此外,多重耐药菌感染还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目前,传统抗生素对多重耐药菌的疗效较差。
多重耐药菌对常用的抗生素产生了抗性,使得这些抗生素无法有效杀灭菌株。
因此,在面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时,我们需要采用其他治疗方案,如利用新型抗生素或采用联合治疗等。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医疗机构内感染传播、社区内感染传播和动物传播。
多重耐药菌试题及答案
![多重耐药菌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0a8f6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7.png)
多重耐药菌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多重耐药(MDR)菌是指对常规抗生素治疗失效的菌株,其耐药性主要来源于:A. 基因突变B. 垂直转移C. 表观遗传D. 横向转移答案:D. 横向转移2. 多重耐药菌最主要影响的是:A. 治疗效果B. 病人健康C. 公共卫生D. 抗生素销售答案:C. 公共卫生3. 多重耐药菌主要存活于以下哪个环境中:A. 医院B. 家庭C. 学校D. 公共场所答案:A. 医院4. 多重耐药菌最常见的感染类型是:A. 肺炎B. 尿路感染C. 血液感染D. 皮肤感染答案:B. 尿路感染5.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 空气传播B. 飞沫传播C. 接触传播D. 食物传播答案:C. 接触传播二、简答题1. 请简述多重耐药菌的产生机制。
答案:多重耐药菌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横向转移、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
横向转移是指耐药基因从一种细菌传递给另一种细菌,使其获得耐药性。
基因突变则是指细菌内部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而表观遗传是指某些细菌在特定环境下基因的表达产生变化,从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2. 多重耐药菌对公共卫生有何影响?答案:多重耐药菌对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威胁。
首先,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难以通过常规抗生素治疗恢复健康,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其次,多重耐药菌在医疗机构内传播,增加了感染控制的难度,增加了医护人员的负担。
同时,多重耐药菌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等途径在社区中传播,对公众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对于维护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3. 请列举一些防控多重耐药菌的措施。
答案:防控多重耐药菌的措施包括:-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措施、隔离措施等,减少多重耐药菌在医疗机构内的传播。
-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 加强监测与警示:建立多重耐药菌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提醒医护人员和公众注意防护。
多重耐药培训试题及答案
![多重耐药培训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fd36c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9.png)
多重耐药培训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多重耐药(MDR)是指细菌对以下哪一类抗生素的耐药性?A. 所有抗生素B. 至少对三类不同的抗生素C. 特定的一类抗生素D. 只有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多重耐药细菌的防控措施?A. 合理使用抗生素B.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C. 随意更换抗生素种类D. 对医护人员进行耐药性教育答案:C3. 多重耐药细菌的传播途径不包括以下哪项?A. 直接接触传播B. 通过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C. 通过空气传播D. 通过食物传播答案:D二、多选题4.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A. 抗生素的滥用B. 细菌的基因突变C. 抗生素的适量使用D. 细菌间的基因传递答案:A, B, D5. 多重耐药细菌的检测方法包括:A. 纸片扩散法B. E-testC.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D. 基因测序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6. 多重耐药细菌只存在于医院内环境中。
(对/错)答案:错7.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可以有效预防多重耐药细菌的传播。
(对/错)答案:对8. 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以减少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9. 简述多重耐药细菌对公共卫生的潜在威胁。
答:多重耐药细菌对公共卫生的潜在威胁包括: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导致病程延长和死亡率增加,以及可能引发的医院感染爆发。
10. 描述医护人员在处理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患者时应采取的措施。
答:医护人员在处理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患者时应采取的措施包括: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实施接触隔离措施,对使用过的医疗器械进行彻底消毒,以及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五、案例分析题11. 某医院近期出现了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病例,作为感染控制部门的一员,你将如何制定防控策略?答:防控策略应包括:对疑似和确诊的MRSA感染患者进行隔离;加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手卫生教育;对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护人员进行有关MRSA防控的培训;以及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
细菌的耐药性试题
![细菌的耐药性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d9da0eb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d.png)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各型t 戈题]一、名词解释1、multiple resistance2、 acquired resistance二、填空题1、耐药性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 ;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 表示.2、细菌耐药性分为 和.3、获得耐药性的发生有三个因素 、和.4、转座因子包括 和,前者仅编码转移位置时所需的 ,后者 常带有 .5、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固有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 和.6、最早使用人工消除R 质粒的方法是 .7、最常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介导的耐药菌是 .8、耐药质粒在细菌间可通过 和 方式传递.9、细菌耐药性的基因限制包括 和.10、在耐药谱方面,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是 ,而R 质粒导致的耐药性是 O三、选择题1、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耐药A 、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小抑菌浓度B 、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小抑菌浓度C 、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等于其最小抑菌浓度D 、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大抑菌浓度E 、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大抑菌浓度2、抗菌药物对细菌能够起作用的首位条件是C 、抗菌药物在细菌细胞内分解D 、细菌具有抗菌药物的靶点 3、细菌的耐药性突变特点A 、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B 、抗菌药物进人细菌细胞内E 、细菌不携带耐药基因A、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B、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突变无关C、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可发生回复突变D、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具有相对稳定性E、以上都是4、有方案地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其原因是A、节约抗菌药物B、使耐药基因发生回复突变C、根据病程要求D、使疗效最好E、可将细菌彻底杀灭5、关于3-内酗胺酶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青霉素和头胞菌素类耐药的菌株可产生B、革兰阳性菌的3-内酰胺酶位于胞外C、只能由细菌染色体编码D、1940年首次发现E、分为四类B型题〔1〜5题〕A、磺胺药B、利福平C、链霉素D、唾诺酮类药物E、红霉素1、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S12蛋白2、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4或L12蛋白3、靶部位是细菌DNA旋转酶4、靶部位是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5、靶部位是细菌RVA聚合酶的证基〔6〜10题〕A、插人序列B、R质粒C、耐药性传递因子D、耐药性决定子E、转座子6、与耐药性基因或非接合性耐药质粒结合形成多重耐药的接合性质粒7、以接合和转导方式转移8、只编码转座酶9、插入基因中,是细菌产生耐药性10、即非接合性质粒X型题1、哪些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A、染色体突变的频率B、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C、耐药R质粒的播散D、耐药菌株的存活E、敏感菌株的淘汰2、关于R质粒的表达哪些正确A、存在与细菌的核质中B、R质粒是染色体以外的基因C、具有自我复制的水平D、R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与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显著不同E、R质粒在肠道杆菌中通过转导方式转移3、氨基糖黄类钝化酶对耐药性机制是A、耐药菌株产生磷酸转移酶B、耐药菌株产生乙酰转移酶C、耐药菌株产生腺甘转移酶D、耐药菌株产生甲基化酶E、耐药菌株产生伊内酰胺酶4、细菌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A、以单一耐药性为主B、易丧失C、一般稳定D、抗菌药物敏感基因不能经过基因突变成为耐药性基因E、是细菌耐药性的基因限制途径之一三、问做题1、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并举例说明2、世界卫生组织早己发出警告一一如果不努力限制耐药问题,在超级耐药细菌〞面前,人类将面临消灭的危险!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我们应如何限制细菌耐药性[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多重耐药性:某些细菌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的特性.2、获得耐药性:指细菌DNA改变而获得了耐药性曲于是遗传物质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 故可稳定地传给后代.二、填空题1、相对反抗力,最小抑菌浓度2、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3、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4、插入序列,转座子,转座酶耐药基因5、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性比其他阴性菌低,存在主动外排机制6、高温澳化乙咤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8、接合,转导9、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10、单一耐药,多重耐药三、选择题A型题1、B2、D3、E4、B5、CB型题1、C2、E3、D4、A5、B6、C7、B8、A9、E10、DX型题1、CDE2、BCD 3 ABC4、ACE四、问做题1、细菌对于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过程实质是染色体或质粒上基因表达的过程,其产生机制包才^:〔1〕钝化酶的产生:耐药菌株通过合成某种钝化酶作用于抗菌药物,便其失去抗菌活性.如对青霉素类和头抱菌素类耐药的菌株产生3■内酰胺酶,可特异性作用于药物分子结构中的3■内酰胺环,使药物完全失去抗菌活性.其他钝化酶还有氧基糖贰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酣转移酶、甲基化酶等.钝化酶可以是细菌质粒或染色体编码;〔2〕药物作用的靶发生改变:耐药菌株通过改变药物作用靶位,使抗菌药物不能与其结合而产生耐药性.如红霉素作用靶位是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4或LI2蛋白,当染色体上的ery基因突变,使L4或L12蛋白构象改变,便影响了红霉素的结合而产生耐药性.〔3〕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某些革兰阴性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基因突变造成细胞壁上孔蛋白的丧失或降低其表达,而影响药物从细胞外向细胞内的运输.另一方面,某些细菌〔如大肠埃希菌〕中发现有四环素主动外排系统,将四环素从细胞内排出细胞外,由质粒编码.〔4〕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株的选择作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可形成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使占小比例的耐药性突变菌株被选择并不断扩大.2、〔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增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掌握重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资料,供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参考.在临床上提倡和推广药物敏感性测定试验,预防滥用抗菌药物.〔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耐药菌株感染的患者应予隔离,预防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医务工作者定期检查带菌情况,预防耐药菌引起医院内感染.〔3〕增强药政治理.必须规定抗菌药物凭处方供给.必须规定预防使用供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或用于牧畜的治疗,以预防对医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4〕研制新抗菌药物.根据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及其与抗菌药物结构的关系,研制对耐药菌有活性的新抗菌药物.如新合成的耐酶青霉素能由于酣基侧键Rl的空间位障作用,而保护了伊内酷胺环,使其不被水解.〔5〕研制质粒消除剂.耐药性质粒在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方面占重要地位,研制质粒消除剂或预防耐药性转移的药物是很重要的工作.如用高温和漠化乙咤消除R质粒.〔6〕抗菌药物的"轮休".细菌产生耐药性后,在停用有关药物一段时期后,细菌可恢复对该药物的敏感性,故有方案地将抗菌药物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限制细菌耐药性有一定作用.。
多重耐药菌测试题及答案
![多重耐药菌测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85359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5.png)
多重耐药菌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多重耐药菌(MDRO)是指对哪些类别的抗菌药物同时表现出耐药性的细菌?
A. 一种
B. 两种或以上
C. 三种或以上
D. 四种或以上
答案:B
2. 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方法中,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检测方法?
A. 纸片扩散法
B. 肉汤稀释法
C. 琼脂稀释法
D. 免疫层析法
答案:D
3. 以下哪种细菌不属于常见的多重耐药菌?
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B.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C.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
D. 大肠杆菌
答案:D
二、多选题
4.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措施包括哪些?
A. 严格执行手卫生
B. 隔离感染或定植患者
C.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D. 环境清洁消毒
答案:ABCD
5. 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以下哪些?
A. 广泛分布
B. 快速传播
C. 治疗困难
D. 死亡率高
答案:ABCD
三、判断题
6. 多重耐药菌感染只发生在医院内。
答案:错误
7. 多重耐药菌感染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答案:正确
8.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措施中,不包括使用抗菌药物。
答案:正确
结束语:通过以上测试题及答案,我们对多重耐药菌的基本概念、检测方法、防控措施以及流行病学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微生物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习题与答案
![病原微生物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b8a709e87101f69f31950e.png)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一、选择题A型题1、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质粒是:A.F质粒B.R质粒C.Vi质粒D.Col质粒E.K质粒2、固有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A.染色体突变B.接合性R质粒介导C.非接合性R质粒介导D.转座因子介导E.细菌种属特异性所决定3、获得耐药性的产生原因不包括:A.染色体突变B.细菌种属特异性决定的耐药性C.非接合性R质粒介导D.接合性R质粒介导E.转座因子介导4、关于R质粒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R质粒是耐药性质粒B.R质粒可通过接合方式传递C.R质粒在肠道菌中更为常见D.R质粒在呼吸道感染细菌中更为常见E.R质粒由RTF和r决定子组成5、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不包括:A.以多重耐药性较为常见B.可从宿主菌检出R质粒C.容易因质粒丢失成为敏感株D.R质粒的多重耐药性较稳定E.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6、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不包括:A.钝化酶的产生B.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C.抗菌药物的使用导致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D.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E.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X型题1、下列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中,哪些与细菌的耐药性形成有关?A.转化B.转导C.接合D.溶原性转换E.原生质体融合2、获得耐药性发生的原因:A.染色体突变B.细菌种属特异性决定的耐药性C.抗菌药物的使用D.R质粒介导E.转座因子介导3、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A.合理使用抗菌药物B.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C.研制新抗菌药物D.研制质粒消除剂E.采用抗菌药物的“轮休”措施4、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A.抗菌药物的使用导致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B.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C.钝化酶的产生D.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E.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二、填空题1、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主要有,,和。
2、引起细菌耐药的钝化酶主要有,,和。
3、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有,,,,和。
三、名词解释1、耐药性(drug resistance);2、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3、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4、R质粒(resistance plasmid)。
多重耐药菌测试题及答案
![多重耐药菌测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9931b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9.png)
多重耐药菌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多重耐药菌(MDR)通常指的是对以下哪类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A. 单一抗生素
B. 至少三种不同类别的抗生素
C. 两种抗生素
D. 四环素类抗生素
2. 下列哪项不是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方法?
A. 纸片扩散法
B. 稀释法
C. 聚合酶链反应(PCR)
D. 显微镜观察法
3.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不包括以下哪项?
A. 空气传播
B. 接触传播
C. 食物传播
D. 血液传播
二、填空题
4. 多重耐药菌的缩写是________。
5. 多重耐药菌的检测通常需要使用到________。
三、简答题
6. 请简述多重耐药菌对公共卫生的潜在影响。
四、论述题
7. 论述如何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D
3. D
二、填空题
4. MDR
5.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三、简答题
6. 多重耐药菌对公共卫生的潜在影响包括:增加治疗成本,延长住院
时间,增加患者死亡率,以及限制可用抗生素的选择。
四、论述题
7.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实
施严格的手卫生政策,使用个人防护装备,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性的发展,以及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消毒。
多重耐药菌试题及答案
![多重耐药菌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36445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0.png)
多重耐药菌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多重耐药菌(MDR)通常是指对以下哪类抗生素至少具有耐药性的细菌?A. 一类抗生素B. 三类抗生素C. 五类抗生素D. 十类抗生素答案:B2.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主要与以下哪个因素有关?A. 环境污染B. 抗生素滥用C. 细菌自身变异D. 医院消毒不彻底答案:B3. 以下哪项措施不是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有效方法?A. 合理使用抗生素B.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C. 增加抗生素种类D.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答案:C二、填空题4. 多重耐药菌的缩写是________。
答案:MDR5. 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基本原则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和________。
答案: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三、判断题6. 多重耐药菌只对一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答案:错误7. 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多重耐药菌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正确8.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与医院感染控制无关。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9. 简述多重耐药菌对公共卫生的潜在影响。
答案:多重耐药菌对公共卫生的潜在影响包括:增加治疗成本,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死亡率,以及可能导致抗生素治疗无效,从而对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
10. 列举至少三种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
答案: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五、论述题11. 论述多重耐药菌产生的机制及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答案:多重耐药菌产生的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水平基因转移、抗生素选择压力等。
这些机制导致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对临床治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限制了可用的抗生素种类,增加了治疗难度和成本,有时甚至导致无药可用的情况,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抗菌药物与细菌的耐药性复习题
![抗菌药物与细菌的耐药性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402791bfad6195f312ba6fe.png)
抗菌药物与细菌的耐药性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获得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大多数质粒介导其耐药性,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而前者更具有临床意义,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2,耐药性: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耐药性的程度通常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
3,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性,他是始终如一的,由细菌种属特异性所决定。
4,R质粒:又称接合性耐药质粒,可通过细菌简介接合进行传递,他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由RTF和r决定子组成。
5,化疗药物:化疗过程中所用药物称化疗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和抗肿瘤药。
6,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者LD5/ED95的比值表示,化疗指数大的表明药物的毒性低而疗效高。
7,MIC: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反映药物的抗菌能力,MIC值越小,抗菌能力越大。
8,抗菌后效应(FAE):是指抗菌药发挥抗菌作用后,抗菌药低于MIC或被消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9交叉过敏:是指机体对某一药物产生过敏后,对同一类药物(即使是第一次使用),也产生的过敏现象。
机体对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一般都有着相同的化学集团,如同一类药不同类药。
10 交叉耐药:是指细菌对某一种药物产生耐药后,对同一类药物也产生的耐药,细菌对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或作用点相同的药物产生的耐药,如同类药(红霉素和罗红霉素)、不同类药(红霉类药和林可霉素作用点相同)二,填空题1,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抗菌类药物一般分为七类。
2,呋喃唑酮临床上可用于肠道感染。
3,药用的乙胺丁醇为右旋光体。
4,异烟肼在体内可被乙酰化而抗菌作用减弱。
5,在人体内代谢是异烟肼的乙酰化速度有两种:快速和慢速。
6,两性霉素B为多烯类抗真菌的抗生素。
7,异烟肼对复制的病原微生物有杀灭作用,而对非复制的病原微生物仅有抑制作用。
耐药试题及答案
![耐药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1d286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1.png)
耐药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A. 敏感性B. 耐受性C. 依赖性D. 抗性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耐药性形成的原因?A. 不规律使用抗生素B. 抗生素剂量不足C. 抗生素剂量过量D. 细菌的自然变异答案:C3. 耐药性细菌的传播途径不包括:A. 空气传播B. 接触传播C. 食物传播D. 遗传传播答案:A4. 耐药性细菌对公共卫生构成的威胁包括:A. 增加治疗费用B. 延长住院时间C. 增加死亡率D. 所有以上答案:D5. 以下哪项措施不有助于预防耐药性细菌的产生?A. 合理使用抗生素B. 定期清洁医院环境C. 滥用抗生素D.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耐药性细菌的检测方法包括:A. 纸片法B. 琼脂稀释法C. 微量稀释法D. 细菌基因测序答案:ABCD2. 耐药性细菌的控制措施包括:A. 限制抗生素的使用B.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C. 提高公众对耐药性的认识D. 研发新型抗生素答案:ABCD3. 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增加耐药性细菌的出现?A.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B. 抗生素的不当使用C. 细菌的自然变异D. 细菌的遗传交换答案:ABCD4. 耐药性细菌对患者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A. 治疗效果下降B. 治疗成本增加C. 治疗时间延长D. 患者死亡率增加答案:ABCD5. 预防耐药性细菌传播的措施包括:A. 洗手B. 隔离感染患者C.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D. 定期消毒医疗器械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耐药性细菌只对一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答案:×2. 耐药性细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获得耐药性。
答案:√3. 耐药性细菌的出现与人类活动无关。
答案:×4. 耐药性细菌的传播途径仅限于医院。
答案:×5. 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对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
答案:√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耐药性细菌的形成机制。
耐药性分类试题及答案
![耐药性分类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bb5a4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1f.png)
耐药性分类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耐药性的分类?A. 固有耐药性B. 获得性耐药性C. 完全耐药性D. 部分耐药性答案:C2. 以下哪种耐药性是由于细菌基因突变导致的?A. 固有耐药性B. 获得性耐药性C. 完全耐药性D. 部分耐药性答案:B3. 固有耐药性通常是由以下哪个因素决定的?A. 基因突变B. 基因重组C. 基因转移D. 基因表达答案:A4. 以下哪种耐药性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得的?A. 固有耐药性B. 获得性耐药性C. 完全耐药性D. 部分耐药性答案:B二、多选题5.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细菌获得耐药性?A. 抗生素滥用B. 基因突变C. 基因重组D. 基因转移答案:ABCD6. 以下哪些是耐药性细菌可能表现出的特性?A. 对抗生素的抗性增强B. 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C. 繁殖速度加快D. 毒性增强答案:AB三、判断题7. 固有耐药性是细菌固有的,不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
A. 正确B. 错误答案:A8. 获得性耐药性是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通过基因突变获得的。
A. 正确B. 错误答案:A9. 耐药性细菌在没有抗生素的环境中会失去耐药性。
A. 正确B. 错误答案:B四、简答题10. 请简述耐药性细菌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答案:耐药性细菌对公共卫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了治疗难度和成本,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同时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
五、论述题11. 论述如何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来减少耐药性细菌的产生。
答案:减少耐药性细菌的产生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首先,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其次,遵循医嘱,按照规定剂量和疗程使用抗生素;再次,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减少交叉感染;最后,加强耐药性监测和研究,及时更新抗生素使用指南。
耐药性细菌感染知识培训考试试题
![耐药性细菌感染知识培训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b277377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4.png)
耐药性细菌感染知识培训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耐药性细菌是指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产生抵抗力的细菌。
以下哪个选项是造成耐药性细菌产生的主要原因?- [ ] A. 大量使用抗生素- [ ] B. 经常洗手- [ ] C. 隔离感染者- [ ] D. 均衡饮食2. 耐药性细菌感染常见于以下哪个部位?- [ ] A. 胃部- [ ] B. 肺部- [ ] C. 膀胱- [ ] D. 皮肤3. 耐药性细菌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哪些?- [ ] A. 多次使用同一种抗生素- [ ] B. 定期接种疫苗- [ ] C. 避免接触传染源- [ ] D. 随意购买抗生素4. 耐药性细菌治疗的方法有以下哪些?- [ ] A. 抗生素联合应用- [ ] B. 饮食控制- [ ] C. 寻求医疗帮助- [ ] D. 运动锻炼5. 耐药性细菌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是?- [ ] A. 能够被常规抗生素治愈- [ ] B. 可能导致传染病流行- [ ] C. 只对个别人群有影响- [ ] D. 不会引起任何并发症二、简答题1. 请简述耐药性细菌感染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2. 请列举至少三种耐药性细菌感染的常见症状。
三、案例分析某医院收治了一名患者,患者表现出感染性疾病症状。
以下是该患者的病例信息,请根据情况回答相关问题。
患者信息:- 姓名:王小明- 性别:男- 年龄:45岁- 症状:发热、咳嗽、喉咙痛、乏力1. 根据患者的病例信息,该患者可能患有哪种耐药性细菌感染?2. 请列举两种可能的治疗方案,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四、判断题1. 耐药性细菌感染只发生在医院内部。
- [ ] 对- [ ] 错2. 随意购买和自行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预防耐药性细菌感染。
- [ ] 对- [ ] 错3. 耐药性细菌感染对社会经济发展没有任何影响。
- [ ] 对- [ ] 错4. 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增加治疗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效果。
- [ ] 对- [ ] 错5. 耐药性细菌感染只对老年人和儿童有威胁。
耐药性机制研究考试试题
![耐药性机制研究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03a52a5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1.png)
耐药性机制研究考试试题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 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于抗菌药物产生的()。
A. 敏感性B. 适应性C. 程序性D. 抵抗性2. 耐药性机制分为()与()两类。
A. 细菌耐药性,病毒耐药性B. 外源耐药性,内源耐药性C. 感染性耐药性,遗传性耐药性D. 先天耐药性,后天耐药性3.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主要包括()。
A. 突变和基因重组B. 基因突变和基因失活C. DNA合成和RNA合成D. 突变和DNA合成4. 确定耐药性菌株的方法可采用()。
A. MIC测定法B. 凝胶扩散法C. 大肠杆菌耐药试验D.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5. ()减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A. 多药耐药性B. 基因重组C. 基因突变D. 抗生素反应性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4分,共40分)1. 细菌通过()机制使抗生素无法作用于其细胞。
2. 耐药菌株通常可通过其()基因传递给敏感菌株。
3. 耐药性的()是指细菌通过基因表达进行的。
4. 抗菌药物的使用不规范是()的重要原因之一。
5. 非抗生素化合物对抗菌活性的研究被称为()。
三、简答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0分)1. 请简要说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及其分类。
2. 描述抗菌药物的使用不规范可能导致耐药性发展的原因。
3. 什么是多重耐药菌?请列举几个常见的多重耐药菌。
4. 简要介绍常见的抗生素作用机制及其耐药性形成途径。
5.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耐药性检测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6. 请简述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优势及其对耐药性的影响。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80分,共160分)1. 耐药性机制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在抗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2. 针对耐药性的控制策略和预防措施。
五、实验题(共1题,100分)请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机制,并给出实验步骤、结果和结论。
六、综合题(共1题,100分)请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耐药性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
[各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multiple resistance
2、acquired resistance
二、填空题
1、耐药性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表示。
2、细菌耐药性分为和。
3、获得耐药性的发生有三个因素、和。
4、转座因子包括和,前者仅编码转移位置时所需的,后者常带有。
5、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固有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和。
6、最早使用人工消除R质粒的方法是。
7、最常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介导的耐药菌是。
8、耐药质粒在细菌间可通过和方式传递。
9、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包括和。
10、在耐药谱方面,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是,而R质粒导致的耐药性是。
三、选择题
1、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耐药
A、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小抑菌浓度
B、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小抑菌浓度
C、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等于其最小抑菌浓度
D、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大抑菌浓度
E、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大抑菌浓度
2、抗菌药物对细菌能够起作用的首位条件是
A、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
B、抗菌药物进人细菌细胞内
C、抗菌药物在细菌细胞内分解
D、细菌具有抗菌药物的靶点
E、细菌不携带耐药基因
3、细菌的耐药性突变特点
A、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B、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突变无关
C、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可发生回复突变
D、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具有相对稳定性
E、以上都是
4、有计划地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其原因是
A、节约抗菌药物
B、使耐药基因发生回复突变
C、按照病程要求
D、使疗效最好
E、可将细菌彻底杀灭
5、关于β—内酞胺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青霉素和头胞菌素类耐药的菌株可产生
B、革兰阳性菌的β—内酰胺酶位于胞外
C、只能由细菌染色体编码
D、1940年首次发现
E、分为四类
B型题
(1~5题)
A、磺胺药
B、利福平
C、链霉素
D、唾诺酮类药物
E、红霉素
1、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S12蛋白
2、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4或L12蛋白
3、靶部位是细菌DNA旋转酶
4、靶部位是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
5、靶部位是细菌RVA聚合酶的β亚基
(6~10题)
A、插人序列
B、R质粒
C、耐药性传递因子
D、耐药性决定子
E、转座子
6、与耐药性基因或非接合性耐药质粒结合形成多重耐药的接合性质粒
7、以接合和转导方式转移
8、只编码转座酶
9、插入基因中,是细菌产生耐药性
10、即非接合性质粒
X型题
1、哪些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
A、染色体突变的频率
B、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
C、耐药R质粒的播散
D、耐药菌株的存活
E、敏感菌株的淘汰
2、关于R质粒的叙述哪些正确
A、存在与细菌的核质中
B、R质粒是染色体以外的基因
C、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D、R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与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显著不同
E、R质粒在肠道杆菌中通过转导方式转移
3、氨基糖甙类钝化酶对耐药性机制是
A、耐药菌株产生磷酸转移酶
B、耐药菌株产生乙酰转移酶
C、耐药菌株产生腺苷转移酶
D、耐药菌株产生甲基化酶
E、耐药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
4、细菌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
A、以单一耐药性为主
B、易丢失
C、一般稳定
D、抗菌药物敏感基因不能经过基因突变成为耐药性基因
E、是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途径之一
三、问答题
1、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并举例说明?
2、世界卫生组织早己发出警告——如果不努力控制耐药问题,在“超级耐药细菌”面前,人类将面临毁灭的危险!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我们应如何控制细菌耐药性?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多重耐药性:某些细菌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的特性。
2、获得耐药性:指细菌DNA改变而获得了耐药性曲于是遗传物质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故可稳定地传给后代。
二、填空题
1、相对抵抗力,最小抑菌浓度
2、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
3、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4、插入序列,转座子,转座酶耐药基因
5、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性比其他阴性菌低,存在主动外排机制
6、高温溴化乙啶
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8、接合,转导
9、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
10、单一耐药,多重耐药
三、选择题
A型题
l、B 2、D 3、E 4、B 5、C
B型题
l、C 2、E 3、D 4、A 5、B 6、C 7、B 8、A 9、E lO、D
X型题
l、CDE 2、BCD 3 ABC 4、ACE
四、问答题
1、细菌对于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过程实质是染色体或质粒上基因表达的过程,其产生机制包括:(1)钝化酶的产生:耐药菌株通过合成某种钝化酶作用于抗菌药物,便其失去抗菌活性。
如对青霉素类和头抱菌素类耐药的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可特异性作用于药物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药物完全失去抗菌活性。
其他钝化酶还有氧基糖贰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酣转移酶、甲基化酶等。
钝化酶可以是细菌质粒或染色体编码;(2)药物作用的靶发生改变:耐药菌株通过改变药物作用靶位,使抗菌药物不能与其结合而产生耐药性。
如红霉素作用靶位是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4或LI2蛋白,当染色体上的ery基因突变,使L4或L12蛋白构象改变,便影响了红霉素的结合而产生耐药性。
(3)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某些革兰阴性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基因突变造成细胞壁上孔蛋白的丢失或降低其表达,而影响药物从细胞外向细胞内的运输。
另一方面,某些细菌(如大肠埃希菌)中发现有四环素主动外排系统,将四环素从细胞内排出细胞外,由质粒编码。
(4)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株的选择作用: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可形成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使占小比例的耐药性突变菌株被选择并不断扩大。
2、(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掌握重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资料,供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参考。
在临床上提倡和推广药物敏感性测定试验,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对耐药菌株感染的患者应予隔离,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医务工作者定期检查带菌情况,防止耐药菌引起医院内感染。
(3)加强药政管理。
必须规定抗菌药物凭处方供应。
必须规定避免使用供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或用于牧畜的治疗,以避免对医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4)研制新抗菌药物。
根据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及其与抗菌药物结构的关系,研制对耐药菌有活性的新抗菌药物。
如新合成的耐酶青霉素能由于酣基侧键Rl的空间位障作用,而保护了β-内酷胺环,使其不被水解。
(5)研制质粒消除剂。
耐药性质粒在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方面占重要地位,研制质粒消除剂或防止耐药性转移的药物是很重要的工作。
如用高温和漠化乙啶消除R质粒。
(6)抗菌药物的"轮休"。
细菌产生耐药性后,在停用有关药物一段时期后,细菌可恢复对该药物的敏感性,故有计划地将抗菌药物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控制细菌耐药性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