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合集下载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0世纪 70年代
纵向联系 时期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阶段 经济思想
工场手工业 资本原始积累 重商主义 1.时代 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变革 的根本原因。 自由资本主义 工业革命后 第二次工业 垄断资本主义 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内在需要。 革命后 经济大危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凯恩斯主义 后 3.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的新要求。 20世纪70年 供给学派、 减少国家干预 货币学派 代以来
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 ,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 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 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 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 水平,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 性巨变。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1)有学者认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 继承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 观点加以说明。 (1)从农业改革来看:邓小平沿着列宁培育农贸市场,走合作社 道路的思想,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 商品经济,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3分) (2)从对商品经济的态度看: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利用市场、商 品和货币关系恢复经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提出要搞 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3分)
世界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 类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罗斯福新政 生产资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生产资料私有制 所以制成分并存 料所有 制 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工 道路 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农业制 集体化农庄 度 经济体 高度集中的计划 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 国家干预下的资 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本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特点 通过牺牲农业优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 不触动资本主义 先发展重工业的 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 制度下对资本主 方式建立起来的 应生产力发展环节,解 义生产关系的局 高度集中的计划 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 部调整。 经济体制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九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导航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九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导航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向瞭望 7.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8.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的特 点和影响 9.30年代大萧条与当代全球经济危机的 比较考查 10.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的综合考查 11.中国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 整的经验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创新和调整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
新和调整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013 高考导航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 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 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程标准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 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 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 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 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广东最新考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 危机 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 义的新变化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向瞭望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 林体制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苏美经济体制和模式的比较 3.苏联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4.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 巴乔夫改革的原因、措施、结果和启示 5.赫鲁晓夫大搞玉米运动的失败 6.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与新经济政策共同 点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明确如下思路:
1.为什么要创新调整?其背景是什么? 2.如何创新和调整? 3.调整的结果如何?如何看待调整?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和调整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会动荡
造成了政治经济危机
①都进行农村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经济体制改革 集制
②都利用市场 和货币关系发 展经济
放开商品市场,允许 资本家经营企业,还 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 国经营
作用:都使经 济得到恢复, 社会得到稳定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 恢复发展起来,苏维 埃政权进一步巩固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文革”使经济 濒临崩溃社会混乱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十四单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专题十五: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你认为是否都是不可避免的呢? 5.他的判断实现了吗?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学者总评: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 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 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 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 青年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10月8日,第一份 给外国人特许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 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课程标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

(2)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特点:在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重点不同。

4.影响(1)积极: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消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1.“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资本家和企业普通职工都拥有股票,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

(3)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1)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的要求。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1.建立: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制度的是英国。

2.特点(1)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2)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3.评价(1)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2)使低收入者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3)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体制】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点3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体制】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点3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关键字】体制考点34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b)1.原因(1)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宗旨: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2)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目标,采取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赤字问题。

(3)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

(4)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2.特点(1)“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2)“新”在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3)“新”在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

微点拨“新经济”包括了三个要素:经济全球化是背景,知识经济是基础,信息技术是主导。

实质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

二、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1.建立:1949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2.特征(1)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内容(1)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2)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4.成就: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三、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日本主要的经济模式: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1.主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调整“统制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2.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于市场调节。

3.成就:经济快速发展,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第27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3第27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8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 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
统观念的束缚,有一定 得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 评
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 国力大为增强。但没有从 价
破除苏联模式,改革失 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改

革陷于停滞
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 革阻力重重。政治改革偏离 _社__会__主__义___的方向,导致 1991 年苏联解体
——(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 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8
【解读】 史料阐述了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及特点。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法国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与 苏联“计划”的不同。 试答: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0
【易混易错】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等同于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特点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其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产业 结构的重大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较快。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
知识点二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试大纲: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 义的新变化。
表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生产下降、贸易额税减;农民破产、失业 现 人数剧增;工厂倒闭、市场萧条。一方面资本家销毁产品,另一
方面无数人死于饥饿。 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特 特点:①范围广(地域:由美国爆发,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 点 机转嫁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国家。经济领域:金融危机、工业危机与
农业危机同时迸发、相互交织 )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1929—1939年的世界:从危机走向战争
1.社会主义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 (1)政治与经济 题。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 (2)外交政策 从反法西斯主义走向中立自保,加速战争爆发
2.资本主义 (1)经济 30年代发生大危机,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家干预经济开始。 (2)政治 20世纪30年代初经济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造成
世界局势紧张与动荡。帝国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表现为资 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法西斯主义斗争。
(3)国际关系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英法美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
20世纪30年代亚非欧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为反法西斯侵略
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1929年—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

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政策
新经济政策 使工农业生产逐 步恢复到战前水 平,受到广大工 农的欢迎,是一 条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
评价
对国家经济造 成不利影响, 引起工农群众 不满,不是向 社会主义过渡 的正确途径
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 新政的异同点
1.不同点
(1)目的不同:前者目的是巩固工农联
是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运
用经济计划,发展资本主义。
2.相同点: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都 为以后的世界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 成功的模式。
三、“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
济调整的原因
1.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发展的必然结 果。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 造成一系列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
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4.第三次科技革命和高科技产业需要
巨额的资金及对各部门的有效管理,这
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
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总之,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既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生产力发展是战后资本
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根本动力。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要旨概览
单元知识整合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
政策的不同点
项目 战时共产主 新经济政策 政策 义政策 险恶的战争 国际环境改善, 背景 环境,物质 但经济形势严峻, 极度匮乏 政治危机严重
项目 战时共产主 新经济政策 政策 义政策 无代价地征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 农业 收农民余粮 征集制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 把大中企业 主 工业 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 收归国有 要 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内 禁止商品贸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 商贸 容 易 由贸易 强制劳动, 分配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 实行平均主 形式 实行按劳分配 义配给制

高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知识点整理高一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升级,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学问点整理,坚信对你会有协助的。

高一历史学问点整理: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缘由、特点和影响,相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缘由:① 根本缘由: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冲突-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② 详细缘由:生产和销售冲突锋利2、特点:①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起先涉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全部经济部门)② 持续时间长(1929-1933)③ 破坏性紧要3、影响:⑴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⑴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疑心,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起先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相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⑴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根本持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⑴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middot;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 复兴工业mdash;mdash;核心内容(3)调整农业政策(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踊跃----干脆影响:是美国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冲突,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以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改变。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改变:(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人民资本主义”-----平凡职工也拥有股票(3)经营者革命------企业全部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特地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开展-----普遍和比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2、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1)踊跃:50、60年头,兴旺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二)苏联社会主义建立的经历和教训一、了解俄国国内斗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相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一轮复习_精品.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一轮复习_精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2、列宁的实验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 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 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 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 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1919)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3.意义
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 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但是苏维埃却做到了。 为煤油和松明操心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安静 的等待黄昏时刻的到来,看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 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喊叫: 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 现实意义:工农支持,经济恢复发展,政权巩固
根据列宁的构想,苏俄实施了什么政策?内容? 新在何处?评价?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企业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 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 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场悲壮的实验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 ——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各国经济的调整和创新

各国经济的调整和创新

各国经济的调整和创新(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十课时与前面内容的关系14、15世纪资本主义产生——新航路开辟,市场扩大——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放任政策失去作用,被迫调整。

)我们知道发展经济无外乎两个手段即市场(经济)和行政(政府)手段,也叫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也叫微观手段和宏观手段。

本节我们要讲述的就是——当纯粹的经济手段失去作用之后,政府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是继续的放任自由还是强化国家的权力就摆在人们面前。

通过具体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经济单靠某种手段是不全面的,要想使经济按照正常和健康的道路发展就必须市场和行政两手抓,两个手段相互配合。

几种重要的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即14、15世纪到工业革命)——————自由放任政策(自由主义时期)————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二战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各国调整经济政策。

转型的原因:原有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政策)和经济体制(单纯的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经济危机。

(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下一步转型将会从哪些方面进行)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其他原因:供需矛盾(供大于求)直接原因:股票暴跌(通过原因的分析,大家想想解决危机的办法有哪些?)特点:时间长(4年)、范围广(几乎所有工业国和所有经济部门)、破坏严重、影响深远。

影响:波及所有国家,影响所有经济部门,持续时间长,后果严重;各国转嫁危机(提高关税),以邻为壑,世界经济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措施——罗斯福新政背景:上述的影响既是改革的背景内容: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这条特别注意,要和现实的社会保证问题联系起来,注意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体系化制度化的特点)。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第九课时本单元与前面内容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上经历了采集和渔猎——农耕经济——传统工业经济——现代工业经济的三次转型。

然仔细分析每一次的社会转型都是两个方面造成的,也是从两个方面所反映出来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经济上)和生产关系(社会政治上)。

首先是:生产力(经济)的角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社会关系已经无法容纳这些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因而就需要一种新型的社会体制(包括经济、社会),这样社会就会出现转型,即经济上首先出现转型。

其次是: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角度。

前面分析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社会已经无法容纳时社会就要变革转型。

但是由于社会是有人组成的,原有社会的统治者是不会自发的退出历史舞台的,所以要实现社会的真正转型不仅仅是经济转型,还要政治和社会领域转型。

实现社会的政治转型就要靠政治手段即——革命或改革。

今天我们只讲经济问题。

经过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时代,这一时期的工业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但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已经不适应日益扩大的生产需要了,于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大企业”就应运而生了。

发展经济有两个手段,一是按照经济自身的规律来发展经济即市场的手段,二是采用行政的手段。

纵观人类经济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这两种手段使用的具体情况不同。

如认为发展经济主要靠经济手段的国家他们就迷信市场,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发展经济完全依赖市场,在经济政策上就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有的国家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发展经济就要靠行政手段,这就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一批国家。

今后两课时就要分别讲述这两种类型。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行政命令型)对于前苏联的经济问题,同学们只要掌握六个问题就行了。

这六个问题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

1.(2009· 四川文综22)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 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 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B
2.(2007· 广东单科21)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 验是(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盲目提前消费
分期付款膨胀 盲目扩大生产 “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 材料三:所有信托投资公司都在进行倒金
字塔式的操作……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 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4倍。1929年夏 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上 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 258
股票投机过度
狼来了? 不管了,睡 觉要紧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
1932年罗斯福高票击败胡佛出任美国总统 • “WE ONLY FEAR IS FEAR ITSELF” •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治疗心理危机: 战胜恐惧
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新政绝不是一种政治游说,而是战斗口号!祖国要求行动起来, 现在就要行动起来! 我们的国家过去经得起考验,今后还会经得起考验,复兴起来, 繁荣下去! ——罗斯福就职演说 罗斯福不断通过无线电广播发表“炉边谈话”,以拉家常 的方式帮助公众战胜恐惧,树立信心。
特点:
材料1:一般的经济危机持续一年最多不
过两年,而场危机持续了4年之久。

【创新设计】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2-4-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配套课件

【创新设计】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2-4-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配套课件

A.拉动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发展农业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解析:田纳西水利工程的修建,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为解决经济大危机所带来的 失业问题而实行以工代赈的一个重要举措。 答案:A
经济危机期间完成 的田纳西水利工程
考向 4 新史观、新高考
用全球史观看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国际金融风暴的出现 立意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在世 界各国相互依赖加深、从生产到销售都连成一个整体的今天,经济危机一旦 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研判 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②彻底抛弃民主党那种见死不救、袖 ④把
③在民众的期Biblioteka 和国会全力支持下,与智囊团紧急研究对策
通过尽快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作为上台后的首要任 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②错在把富兰克林· 罗斯福当成了共和党,他是民主党人,即彻底抛弃共和党 人那种见死不救、袖手旁观的政策——自由放任政策;④错在“尽快实行自由放任 政策,”他上台后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答案:D
1.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特点及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 响。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归纳提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1929 年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世界的原因。 提示:(1)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 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使一国 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世界。 20 世纪的“大萧条”和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人类历史上两次影响较 大的经济危机。对这两次经济危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从美国开始,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国家 B.前者源于生产相对过剩,后者始于美国次贷危机 C.危机发生后各国都设置贸易壁垒,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前者引发了世界大战,后者促进了国际合作 解析:为了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各国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但是没有设置贸易壁垒,C 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C )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高三级部历史科必修二第三单元过关试题 NO:_05_1..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

……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2.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3.1922年苏俄一农民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官员的正确态度是A.增加税额B.处以罚款C.帮助出售D.听之任之4. 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5.“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特点是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6.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

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7.列宁曾经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同国家联系着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应当将之纳入一定范围的资本主义……”从性质上和做法上符合该材料的有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及赫鲁晓夫改革、勃烈日涅夫改革时期④戈尔巴乔夫改革⑤中国过渡时期的做法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策A.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②⑤⑥8.下图改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原创一轮复习必修2: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

原创一轮复习必修2: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

工业国有化
影响
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 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 过渡的正确道路,工 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农支持,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 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 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 式”。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 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积极作用(经验):
①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③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存在四大问题: 1)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 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2、管理体制: 3、调节手段: 4、管理手段: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计划
特点?
1.1932年,“一五”
计划完成,苏联从农
业国转化成工业国。
2.“二五”计划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内
农 业 工 业 商 容 业 分 配
新经济政策
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农 业 工 业
新经济政策
国外有武装干涉、国内有叛乱、 国内经济困难与出 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现政治危机

余粮征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 中、小工业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 商 取消商业贸易,由国家集中分 容 业配 贸易 分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工资级别制,按 配 劳分配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在的经验教训。

落实课标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目的:①摆脱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武装叛乱引起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②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内容:①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方面: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③流通方面:取消商品贸易;④分配方面: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

3、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行政命令的办法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②消极:第一,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了农民反对和阶级矛盾尖锐,苏维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第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探索是失败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1、目的:①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经济亟待恢复;农民暴动频发;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②从苏俄国情出发重新探索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

2、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替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关于经济手段);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部分地恢复和利用资本主义(关于所有制和分配)4、评价:①直接结果:苏俄的经济恢复,与农民阶级矛盾缓和,政权得以稳固;②结论认识: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找到了一条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苏联的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经济领域: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内容: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政治领域:后期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评价: 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国内局势失控, 1991年苏联解体。
组成: 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
特点:由单纯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实质: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 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利: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 评价: 扩大了社会消费; 弊:国家财政开支过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 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一课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国际: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 干涉,妄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 形势 农业:余粮征集制 内容: 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小企业实行监督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评价:意义: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新经济政策(1921) 经济:国内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亟待恢复, 背景:
但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政治: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暴动频繁。 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农业: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余粮农民自己支配 内容: 工业:大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私营,恢复私人
小企业 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相适应
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评价: 理论上:是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实践上:加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途径: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确立: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取消新经济政策 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1、调整方式: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背景:吸取30年代经济危机教训,放弃自由放任传统; 接受凯恩斯主义,利用国家权力大力干预经济。 形式: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欧洲国家;
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日本;
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 政手段调节社会生产——美国 评价: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评价: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过程中的盲 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消极: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1、赫鲁晓夫、勃列日林体制的弊端; ②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 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 是失败的改革。 异:① 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所 有制和商品经济; ② 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 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③ 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的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 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 会主义方向。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一)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大萧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背景: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主要原因: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过度
(2)爆发:192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崩盘 (3)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4)影响: 经济破坏: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经济损失惨重。 国际关系: 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恶化 政治危机: 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摇摇欲坠
(2)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 原因: 化的要求 含义: 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 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评价: 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经营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 重要组成部分
经 营 者 革 命
(3)推行福利制度,建立福利国家 基础: 发达国家生产力提高
知识结构 十 月 革 命 苏 维 埃 政 权 建 立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苏 联 解 体 戈 尔 巴 乔 夫 改 革 新 经 济 政 策 苏 联 成 立 国家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勃 列 日 涅 夫 改 革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斯 大 林 模 式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课时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积极:形成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评价: 消极: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该体制,产生了消极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 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危机; 特点:用国家的力量扩大 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消费,调节供求矛盾,缓 和社会矛盾。 (2)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首要任务
调整工业生产——新政核心
调节农业生产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 进行的局部调整,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2、美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政府干预经济有强大的经济基础; 3、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政治保障; 4、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3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提供经济借鉴; 5、同时期产生的凯恩斯主义为罗斯福新政提供理论依据。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4、对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认识 ☆历史之源——调整的背景: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 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调整之策——调整的内容 实行国有化,调整生产矛盾 (1)国家的 制定经济计划,保证经济运行有序 宏观调控 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福利国家的出现 (2)企业的 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 微观调整 经营者革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发展之路——调整的影响:黄金时代、新的挑战、 继续调整
(二)苏联的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 经营自主权 内容: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评价:取得一定成效;
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后期更趋于保守; 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2、调整的影响:
积极: 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
增长的“黄金时期”
消极: 1973年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纷纷
调整经济政策,削减福利开支。
3、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体制的比较 同:①都是在社会出现危机的背景下实行的; ②都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 ③都暂时解决了危机,经济得到发展。 异: ①目的: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工业化; 罗:在保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摆脱危机 ②效果:斯:存在弊端,引起社会危机; 罗: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被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 国家借鉴 ③实质: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模式; 罗: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给我国的启示和认识
启示: (1)经济建设必须按规律办事;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2)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一切从国情出发; (3)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 (4)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认识: 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必须适合本国国情,走独立发 展的道路,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苏联解体并不代表着社会主义 运动的失败,中国在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巨大 成就,表明社会主义正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人 民 资 本 含义: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 主 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义 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势 , 评价: 实质:企业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里。
原因: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 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4)影响:
积极:1、取得一定成效,使美国逐渐摆脱了危机,生 产力得到一定恢复,广大民众也得到一定好处。 2、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的新时代。 局限: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定本质, 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凯恩斯主义:
(1)背景: 经济危机使自由放任政策失效
(2)主张: 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对付危机的办法就是扩大需求。 (3)评价: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 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基本一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直接过渡 逐步过渡 完全确立 社 会 主 义 体 制
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经验:① 通过政府的力量、利用计划手段,调动一切人力、物 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 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 教训:①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 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 执行计划指令,挫伤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⑤ 应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二)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严重;
农业:给予农民一定的生产资料; 内容: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地方;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评价: 局限:(1)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 (2)目标脱离苏联实际; (3)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4)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