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0世纪 70年代
纵向联系 时期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阶段 经济思想
工场手工业 资本原始积累 重商主义 1.时代 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变革 的根本原因。 自由资本主义 工业革命后 第二次工业 垄断资本主义 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内在需要。 革命后 经济大危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凯恩斯主义 后 3.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的新要求。 20世纪70年 供给学派、 减少国家干预 货币学派 代以来
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 ,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 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 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 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 水平,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 性巨变。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1)有学者认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 继承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 观点加以说明。 (1)从农业改革来看:邓小平沿着列宁培育农贸市场,走合作社 道路的思想,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 商品经济,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3分) (2)从对商品经济的态度看: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利用市场、商 品和货币关系恢复经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提出要搞 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3分)
世界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 类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罗斯福新政 生产资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生产资料私有制 所以制成分并存 料所有 制 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工 道路 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农业制 集体化农庄 度 经济体 高度集中的计划 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 国家干预下的资 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本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特点 通过牺牲农业优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 不触动资本主义 先发展重工业的 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 制度下对资本主 方式建立起来的 应生产力发展环节,解 义生产关系的局 高度集中的计划 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 部调整。 经济体制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演示文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创新与调整
3、“新政”在哪些方面保障了下层民众的利益?
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承认劳动者与雇主 谈判的权利;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4、“新政” 最能体现借鉴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措 施是什么?
调整工业生产。《工业复兴法》
特点:有“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
1、新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凯 恩斯主义)。 2、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 3、新的特点: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 没有废除自由竞争运行机制。(市场的自我调控 和国家宏观调控结合) 4、新的起点: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资本主 义制度获得新生,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5、新的生活:《社会保障法》奠定了美国福利 制度的基础。
5、经济全球化加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际 垄断资本主义。
【探究】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
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 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 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方针提出: 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 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 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㈠不同结果: 中国成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㈡原因: 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 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②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 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 义,引起思想混乱; ③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 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明确如下思路:
1.为什么要创新调整?其背景是什么? 2.如何创新和调整? 3.调整的结果如何?如何看待调整?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和调整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会动荡
造成了政治经济危机
①都进行农村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经济体制改革 集制
②都利用市场 和货币关系发 展经济
放开商品市场,允许 资本家经营企业,还 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 国经营
作用:都使经 济得到恢复, 社会得到稳定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 恢复发展起来,苏维 埃政权进一步巩固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文革”使经济 濒临崩溃社会混乱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十四单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专题十五: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你认为是否都是不可避免的呢? 5.他的判断实现了吗?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学者总评: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 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 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 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 青年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10月8日,第一份 给外国人特许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 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课程标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
(2)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特点:在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重点不同。
4.影响(1)积极: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消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1.“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资本家和企业普通职工都拥有股票,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
(3)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1)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的要求。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1.建立: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制度的是英国。
2.特点(1)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2)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3.评价(1)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2)使低收入者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3)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体制】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点3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关键字】体制考点34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b)1.原因(1)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宗旨: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2)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目标,采取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赤字问题。
(3)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
(4)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2.特点(1)“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2)“新”在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3)“新”在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
微点拨“新经济”包括了三个要素:经济全球化是背景,知识经济是基础,信息技术是主导。
实质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
二、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1.建立:1949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2.特征(1)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内容(1)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2)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4.成就: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三、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日本主要的经济模式: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1.主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调整“统制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2.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于市场调节。
3.成就:经济快速发展,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019高考历史专题11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专题11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
创新与调整
考纲要求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危机; (2) 罗斯福新政;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 本主义的新变化。
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这种“独特实验”实际上实行的是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答案 斯大林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时期
核心考点 苏联的经济改革——破除“斯大林模式”的调整
(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
“三夫” 时代
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
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3.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 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
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
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史料实证]
4.“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 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材料中“他”指的是谁?
答案 赫鲁晓夫
归纳总结
答案
考点深化
1.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评价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重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 装干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2)它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 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 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10-28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选择题1.(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立国之初所形成的吃苦耐劳、集腋成裘的古训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快速致富。
“成功”的说教,制造了盲目的信心:衰退是反常的事情,繁荣无需解释。
此现象( )A.表明盲目追求致富会引发经济危机B.揭示出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源C.反映出了大危机爆发前人们的心理D.论证了衰退和繁荣间的必然联系【解析】材料中“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快速致富”“繁荣无需解释”,反映出大危机爆发前人们盲目追求致富、盲目相信繁荣的心理,故C项正确。
【答案】 C2.以下是1933年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解析】据材料五个主要国家在工业、外贸和失业人数的数据可知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8·河南八市联考)1933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
这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B.国家干预经济渐成为共识C.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D.各国陆续推行法西斯体制【解析】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中实行计划指导,反映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正确。
【答案】 B4.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
这表明( )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解析】在经济危机中,各国为渡过危机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提高关税、货币贬值),阻碍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 B5.(2018·吉林长春模拟)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试大纲: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 义的新变化。
表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生产下降、贸易额税减;农民破产、失业 现 人数剧增;工厂倒闭、市场萧条。一方面资本家销毁产品,另一
方面无数人死于饥饿。 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特 特点:①范围广(地域:由美国爆发,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 点 机转嫁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国家。经济领域:金融危机、工业危机与
农业危机同时迸发、相互交织 )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1929—1939年的世界:从危机走向战争
1.社会主义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 (1)政治与经济 题。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 (2)外交政策 从反法西斯主义走向中立自保,加速战争爆发
2.资本主义 (1)经济 30年代发生大危机,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家干预经济开始。 (2)政治 20世纪30年代初经济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造成
世界局势紧张与动荡。帝国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表现为资 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法西斯主义斗争。
(3)国际关系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英法美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
20世纪30年代亚非欧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为反法西斯侵略
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1929年—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
整合2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对应训练 栏目索引
答案 D 从材料时间来看,应该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据材 料中“收入增加2倍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对农业 进行了调整,借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此D项表述正确。A项错 误在于“彻底否定”,不符合事实;B项也不符合当时情况;C项无 从体现。
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要点归纳 栏目索引
一、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 发展历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 :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 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 (2)内容 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 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表明苏俄(联)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要点归纳 栏目索引
时期 发展历程
20世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 纪 (1)原因 30年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代 ②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二战前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考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 【解析】关键信息:“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在奉行自由放任主义经 济政策的同时,也部分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措施。①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 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②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胡佛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 辅助富人和大公司摆脱经济危机,属有限干预;罗斯福新政侧重于救济穷人,属全面干预。结合胡佛实行的相关措施和 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可知,D项正确。A、C项为罗斯福新政内容。1930年美国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该法修订 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该法案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 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使美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骤降50%以上,故B项错误。
济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思维导图』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胡佛政府反危 机措施失败
【针对训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2014·海南高考,20)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
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
【针对训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3.(2019·海南高考,19) 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 决经济危机问题。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 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 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 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 B.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 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 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一轮复习_精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2、列宁的实验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 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 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 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 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1919)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3.意义
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 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但是苏维埃却做到了。 为煤油和松明操心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安静 的等待黄昏时刻的到来,看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 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喊叫: 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 现实意义:工农支持,经济恢复发展,政权巩固
根据列宁的构想,苏俄实施了什么政策?内容? 新在何处?评价?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企业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 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 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场悲壮的实验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 ——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第九课时本单元与前面内容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上经历了采集和渔猎——农耕经济——传统工业经济——现代工业经济的三次转型。
然仔细分析每一次的社会转型都是两个方面造成的,也是从两个方面所反映出来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经济上)和生产关系(社会政治上)。
首先是:生产力(经济)的角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社会关系已经无法容纳这些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因而就需要一种新型的社会体制(包括经济、社会),这样社会就会出现转型,即经济上首先出现转型。
其次是: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角度。
前面分析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社会已经无法容纳时社会就要变革转型。
但是由于社会是有人组成的,原有社会的统治者是不会自发的退出历史舞台的,所以要实现社会的真正转型不仅仅是经济转型,还要政治和社会领域转型。
实现社会的政治转型就要靠政治手段即——革命或改革。
今天我们只讲经济问题。
经过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时代,这一时期的工业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但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已经不适应日益扩大的生产需要了,于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大企业”就应运而生了。
发展经济有两个手段,一是按照经济自身的规律来发展经济即市场的手段,二是采用行政的手段。
纵观人类经济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这两种手段使用的具体情况不同。
如认为发展经济主要靠经济手段的国家他们就迷信市场,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发展经济完全依赖市场,在经济政策上就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有的国家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发展经济就要靠行政手段,这就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一批国家。
今后两课时就要分别讲述这两种类型。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行政命令型)对于前苏联的经济问题,同学们只要掌握六个问题就行了。
这六个问题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现代史_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现代史_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现代史?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知识体系】一、抓住一条发展线索: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以罗斯福新政为中心,分成三个阶段:新政前的自由放任;新政时期的国家干预;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
二、紧扣两个关键词:“政府”和“市场”。
从罗斯福新政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一是市场的调节,二是政府的干预。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差异仅仅是程度上的不同。
【重点解析】一、经济大危机迅速波及到世界的原因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经济联系密切,成为有机整体,一国经济领域的变化会迅速波及世界。
2.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其经济对他国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经济大危机给我们提供的教训和启示(1)注意内部机制和政策的调整(2)注意协调国际关系(各国政府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已)(3)经济危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危机;另一方面,迫使政府在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成为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作用1.整顿财政金融:(1)措施:成立联邦储备银行,由政府为储户提供担保;禁止交换黄金和出口黄金,增发货币,实行美元贬值。
(2)作用:有利于恢复银行信用,促使金融业正常运行,为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美元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
2.调整农业:(1)措施:实行减耕减产,国家提供补贴。
(2)作用: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3.复兴工业:(1)措施:建立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规定,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利。
(2)作用:把工业生产置于国家监管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为企业复兴创造条件,也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4.举办救济和“以工代赈”:(1)措施:通过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大力兴办公共工程等。
(2)作用: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环境。
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史证 史料反映了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 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供过于求。
返回导航页
史证 史料反映了股票投机活动过度,股票暴涨,背离 实际价格,造成虚假繁荣。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问题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变化: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西方福利国家在二战后得
到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得到发展; “新经济”出现。
2.实质: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 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3、概念阐释——“新经济”和知识经济
(1)“新经济”:
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反 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
(2)知识经济:
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 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 展的三个阶段。
步粗
曲读
]
材料四反映了经济危机的表现 和影响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史 料 研 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读史三步曲]
材料一 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 日益盛行①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 消费。1927年,60%的汽车是用分 期付款的方式销售的,其他如电冰 箱、洗衣机到私人住宅也大量采取 赊销的方式。
3.作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 “黄金时代”,避免了像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的产生。
高考历史试题人教版必修二2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附答案
映达补习学校艺术文历史第九十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答案写题号前面,便于整理且不易出错)1.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2.“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3.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B.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C.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4.(2010•浙江杭州高中月考)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些“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A.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5.荷兰诗人冯德尔曾写道:“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
为了爱才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
”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在A.15世纪 B.16世纪C.17世纪 D.19世纪6.马克思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
对于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B.殖民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资本主义文明C.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建设性的 D.殖民地国家应重视交通业的发展7.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第29讲“自由放任”的美国和罗斯福新政课件新人教版
“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__基__本__矛__盾__,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 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 (3)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活动、盲目生产、无序 竞争等。
[答题术语] 1.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 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具体原因 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2.罗斯福新政所要解决的矛盾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与销售之 间的矛盾。
3.罗斯福虽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触 及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某些局部利益,但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 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私有财产。 4.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一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二是其措 施基本上以立法形式出现。
——《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 1940 年》
探究:(2)结合史料三、四和所学知识,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经 济大危机,世界各国在危机初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结果如 何? [教你读史] 史料三中“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 解决”说明胡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 史料四中“建立了好大的公共工程”“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大 幅度提高 887 种商品的关税”等信息说明胡佛政府在一定程度 上对经济进行了干预。 [提示] 措施: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结果: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从自由放任政策到 凯恩斯主义的转变;从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资本主 义国家经过对运行机制的调节,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长足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新变化。
一轮复习: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之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1.形成: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加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
(2)1946年,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 建立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
(2)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造成财政赤字,引起中产阶 级普遍不满;同时带来社会道德危机,助长惰性,降低劳动积极 性。
(三)产业结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1.发展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生产力发展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力比重都 迅速上升,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更加容纳其 生产力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以凯恩斯主义为指 导,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利用货币学派与供给学派理论为 指导,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更 好地结合,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作用。
4.特点: 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在克林顿统治时期,美国就出现了“新经济”革命。 其主体是私有资本和创业企业,像微软、英特尔、Yah oo、Google就是显著例子。另一个就是在20世纪后期, 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几乎占了2/3,甚至 是3/4。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现象。
正确认识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80年代
走出衰 退(复
苏)
(1)根据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里 根总统采取措施减少政府开支,紧缩 货币以抑制通货膨胀;(2)削减税收, 加大国防开支以刺激投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一、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2017年(江苏卷)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
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表中数据表明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2. 2017年(全国Ⅲ卷)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中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3. 2015年(新课标I卷)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4. 2010年(江苏卷)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5. 2010年(上海秋季卷)如图所示的曲线反应罗斯福新政前后的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6. 2010年(上海秋季卷)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7. 2014年(全国大纲卷)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
”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8.2014(海南卷)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
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9. 2013年上海卷以下言论出自于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其中最能体现其“新政“实质的是A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B现在就行动起来…..我愿意提供这样的领导C捷径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
D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共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10. 2017年(全国Ⅲ卷)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11. 2016年(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12. 2016年(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13. 2015年(新课标II卷)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14. 2015年(广东卷)解析版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 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15. 2010年(北京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16. 2010年(新课标卷)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17. 2014年(全国大纲卷)1928年,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18. 2014年(福建卷)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19. 2014年(新课标Ⅰ卷)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20. 2014年(江苏卷)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 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 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 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21. 2013年新课标I卷18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22. 2012年(福建卷)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23. 2012年(广东卷)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上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及其缺乏效率,及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B.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C.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否认赫鲁晓夫改个的必要性24. 2012年(江苏卷)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二、主观题(本题共1道小题,第1题0分,共0分)25. 2016年(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25分)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试卷答案1.D表格显示1990-2003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的国家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变化,就本区域范围内比较,三者增幅比例基本趋同,故D项正确。
2.A C项是无关项,并且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更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与题意要求不符合。
BD两项是错误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
这种转变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的调整【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较高。
首先突破点是材料内容的时间,其次定位是美国,通过这个定位要回忆教材相关的内容。
时空定位后再看材料内容,内容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面对着二战后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所以采取的减少政府干扰经济发展的做法,并不是要把权利下放到州政府,此处的关键点是“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依据此点可以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