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合集下载

世界经济大调整三大阶段

世界经济大调整三大阶段

世界经济一、举例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大调整三个阶段的特征。

答: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代世界经济大调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世界经济大调整的开始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特征是:1、国际经济体系和组织的创立。

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建立国际社会新秩序召开了两个会议。

1944年7月1日—7月20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成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6年由美、英等19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贸易与就业会议筹备委员会,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并从1947年1 月1日起临时生效。

2、西方发达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运用凯恩斯主义理论,强调国家要制定经济政策,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经济体制的调整加上战后科技进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3、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形成。

1952年7 月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1月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7月由这三者合并组成的欧洲共同体,1960年5 月成立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除在西欧发达国家建立外,还在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来,如1960年成立的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1964年成立的阿拉伯共同市场,1966年成立的中非关税经济同盟等。

4、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开始进行调整和转移。

世界技术革命到50年代逐渐进入高潮,美国、西欧和日本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着重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某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海外转移。

50年代初美国第三产业产值已占GDP 的50%以上,1956年在美国白领超过蓝领,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5、各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经济战略。

二次战后,一大批亚非拉国家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相继摆获得了政治独立。

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或资本主义道路,这些国家有的选择了“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有的选择了“非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模式,不同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方式,采取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0世纪 70年代
纵向联系 时期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阶段 经济思想
工场手工业 资本原始积累 重商主义 1.时代 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变革 的根本原因。 自由资本主义 工业革命后 第二次工业 垄断资本主义 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内在需要。 革命后 经济大危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凯恩斯主义 后 3.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的新要求。 20世纪70年 供给学派、 减少国家干预 货币学派 代以来
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 ,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 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 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 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 水平,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 性巨变。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1)有学者认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 继承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 观点加以说明。 (1)从农业改革来看:邓小平沿着列宁培育农贸市场,走合作社 道路的思想,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 商品经济,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3分) (2)从对商品经济的态度看: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利用市场、商 品和货币关系恢复经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提出要搞 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3分)
世界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 类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罗斯福新政 生产资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生产资料私有制 所以制成分并存 料所有 制 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工 道路 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农业制 集体化农庄 度 经济体 高度集中的计划 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 国家干预下的资 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本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特点 通过牺牲农业优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 不触动资本主义 先发展重工业的 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 制度下对资本主 方式建立起来的 应生产力发展环节,解 义生产关系的局 高度集中的计划 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 部调整。 经济体制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明确如下思路:
1.为什么要创新调整?其背景是什么? 2.如何创新和调整? 3.调整的结果如何?如何看待调整?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和调整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会动荡
造成了政治经济危机
①都进行农村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经济体制改革 集制
②都利用市场 和货币关系发 展经济
放开商品市场,允许 资本家经营企业,还 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 国经营
作用:都使经 济得到恢复, 社会得到稳定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 恢复发展起来,苏维 埃政权进一步巩固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文革”使经济 濒临崩溃社会混乱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十四单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专题十五: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你认为是否都是不可避免的呢? 5.他的判断实现了吗?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学者总评: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 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 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 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 青年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10月8日,第一份 给外国人特许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 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课程标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

(2)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特点:在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重点不同。

4.影响(1)积极: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消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1.“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资本家和企业普通职工都拥有股票,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

(3)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1)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的要求。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1.建立: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制度的是英国。

2.特点(1)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2)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3.评价(1)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2)使低收入者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3)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 现代史部分 专题十一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课件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 现代史部分 专题十一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课件

2.罗斯福新政 (1)措施 ①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 员会的权力等。 ②调整工业:加强政府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 关系和劳资关系。 ③调节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整农产品结构等。 ④社会保障: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签 署《全国劳工关系法》等。
解析 答案
史论链接
⊙苏联经济模式中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 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 质量低劣。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上的改变,以使其 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真题导练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
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
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
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
√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 据该表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时间 类别 烟煤业 金属矿

1929~ 1930年 -12.3
-6.6
193
找错点
抓题眼 答案
对点训练
3.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务部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的价格 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 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这反映 A.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 B.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

2019高考历史专题11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019高考历史专题11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板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11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
创新与调整
考纲要求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危机; (2) 罗斯福新政;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 本主义的新变化。
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这种“独特实验”实际上实行的是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答案 斯大林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时期
核心考点 苏联的经济改革——破除“斯大林模式”的调整
(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
“三夫” 时代
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
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3.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 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
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
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史料实证]
4.“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 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材料中“他”指的是谁?
答案 赫鲁晓夫
归纳总结
答案
考点深化
1.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评价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重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 装干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2)它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 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 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10-28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选择题1.(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立国之初所形成的吃苦耐劳、集腋成裘的古训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快速致富。

“成功”的说教,制造了盲目的信心:衰退是反常的事情,繁荣无需解释。

此现象( )A.表明盲目追求致富会引发经济危机B.揭示出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源C.反映出了大危机爆发前人们的心理D.论证了衰退和繁荣间的必然联系【解析】材料中“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快速致富”“繁荣无需解释”,反映出大危机爆发前人们盲目追求致富、盲目相信繁荣的心理,故C项正确。

【答案】 C2.以下是1933年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解析】据材料五个主要国家在工业、外贸和失业人数的数据可知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8·河南八市联考)1933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

这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B.国家干预经济渐成为共识C.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D.各国陆续推行法西斯体制【解析】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中实行计划指导,反映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正确。

【答案】 B4.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

这表明( )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解析】在经济危机中,各国为渡过危机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提高关税、货币贬值),阻碍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 B5.(2018·吉林长春模拟)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试大纲: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 义的新变化。
表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生产下降、贸易额税减;农民破产、失业 现 人数剧增;工厂倒闭、市场萧条。一方面资本家销毁产品,另一
方面无数人死于饥饿。 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特 特点:①范围广(地域:由美国爆发,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 点 机转嫁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国家。经济领域:金融危机、工业危机与
农业危机同时迸发、相互交织 )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1929—1939年的世界:从危机走向战争
1.社会主义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 (1)政治与经济 题。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 (2)外交政策 从反法西斯主义走向中立自保,加速战争爆发
2.资本主义 (1)经济 30年代发生大危机,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家干预经济开始。 (2)政治 20世纪30年代初经济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造成
世界局势紧张与动荡。帝国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表现为资 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法西斯主义斗争。
(3)国际关系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英法美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
20世纪30年代亚非欧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为反法西斯侵略
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1929年—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二战前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二战前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考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 【解析】关键信息:“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在奉行自由放任主义经 济政策的同时,也部分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措施。①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 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②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胡佛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 辅助富人和大公司摆脱经济危机,属有限干预;罗斯福新政侧重于救济穷人,属全面干预。结合胡佛实行的相关措施和 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可知,D项正确。A、C项为罗斯福新政内容。1930年美国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该法修订 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该法案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 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使美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骤降50%以上,故B项错误。
济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思维导图』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胡佛政府反危 机措施失败
【针对训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2014·海南高考,20)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
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
【针对训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3.(2019·海南高考,19) 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 决经济危机问题。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 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 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 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 B.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 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 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一轮复习_精品.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_一轮复习_精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2、列宁的实验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 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 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 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 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1919)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3.意义
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 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但是苏维埃却做到了。 为煤油和松明操心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安静 的等待黄昏时刻的到来,看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 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喊叫: 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 现实意义:工农支持,经济恢复发展,政权巩固
根据列宁的构想,苏俄实施了什么政策?内容? 新在何处?评价?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企业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 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 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场悲壮的实验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 ——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第九课时本单元与前面内容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上经历了采集和渔猎——农耕经济——传统工业经济——现代工业经济的三次转型。

然仔细分析每一次的社会转型都是两个方面造成的,也是从两个方面所反映出来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经济上)和生产关系(社会政治上)。

首先是:生产力(经济)的角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社会关系已经无法容纳这些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因而就需要一种新型的社会体制(包括经济、社会),这样社会就会出现转型,即经济上首先出现转型。

其次是: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角度。

前面分析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社会已经无法容纳时社会就要变革转型。

但是由于社会是有人组成的,原有社会的统治者是不会自发的退出历史舞台的,所以要实现社会的真正转型不仅仅是经济转型,还要政治和社会领域转型。

实现社会的政治转型就要靠政治手段即——革命或改革。

今天我们只讲经济问题。

经过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时代,这一时期的工业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但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已经不适应日益扩大的生产需要了,于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大企业”就应运而生了。

发展经济有两个手段,一是按照经济自身的规律来发展经济即市场的手段,二是采用行政的手段。

纵观人类经济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这两种手段使用的具体情况不同。

如认为发展经济主要靠经济手段的国家他们就迷信市场,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发展经济完全依赖市场,在经济政策上就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有的国家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发展经济就要靠行政手段,这就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一批国家。

今后两课时就要分别讲述这两种类型。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行政命令型)对于前苏联的经济问题,同学们只要掌握六个问题就行了。

这六个问题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现代史_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现代史_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现代史_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现代史?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知识体系】一、抓住一条发展线索: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以罗斯福新政为中心,分成三个阶段:新政前的自由放任;新政时期的国家干预;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

二、紧扣两个关键词:“政府”和“市场”。

从罗斯福新政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一是市场的调节,二是政府的干预。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差异仅仅是程度上的不同。

【重点解析】一、经济大危机迅速波及到世界的原因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经济联系密切,成为有机整体,一国经济领域的变化会迅速波及世界。

2.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其经济对他国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经济大危机给我们提供的教训和启示(1)注意内部机制和政策的调整(2)注意协调国际关系(各国政府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已)(3)经济危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危机;另一方面,迫使政府在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成为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作用1.整顿财政金融:(1)措施:成立联邦储备银行,由政府为储户提供担保;禁止交换黄金和出口黄金,增发货币,实行美元贬值。

(2)作用:有利于恢复银行信用,促使金融业正常运行,为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美元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

2.调整农业:(1)措施:实行减耕减产,国家提供补贴。

(2)作用: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3.复兴工业:(1)措施:建立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规定,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利。

(2)作用:把工业生产置于国家监管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为企业复兴创造条件,也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4.举办救济和“以工代赈”:(1)措施:通过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大力兴办公共工程等。

(2)作用: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环境。

高考历史试题人教版必修二2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附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人教版必修二2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附答案

映达补习学校艺术文历史第九十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答案写题号前面,便于整理且不易出错)1.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2.“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3.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B.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C.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4.(2010•浙江杭州高中月考)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些“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A.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5.荷兰诗人冯德尔曾写道:“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

为了爱才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

”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在A.15世纪 B.16世纪C.17世纪 D.19世纪6.马克思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

对于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B.殖民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资本主义文明C.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建设性的 D.殖民地国家应重视交通业的发展7.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第29讲“自由放任”的美国和罗斯福新政课件新人教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第29讲“自由放任”的美国和罗斯福新政课件新人教版
第 29 讲 “自由放任”的美国和罗斯福新政
“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__基__本__矛__盾__,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 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 (3)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活动、盲目生产、无序 竞争等。
[答题术语] 1.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 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具体原因 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2.罗斯福新政所要解决的矛盾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与销售之 间的矛盾。
3.罗斯福虽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触 及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某些局部利益,但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 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私有财产。 4.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一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二是其措 施基本上以立法形式出现。
——《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 1940 年》
探究:(2)结合史料三、四和所学知识,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经 济大危机,世界各国在危机初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结果如 何? [教你读史] 史料三中“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 解决”说明胡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 史料四中“建立了好大的公共工程”“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大 幅度提高 887 种商品的关税”等信息说明胡佛政府在一定程度 上对经济进行了干预。 [提示] 措施: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结果: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从自由放任政策到 凯恩斯主义的转变;从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资本主 义国家经过对运行机制的调节,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长足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新变化。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在的经验教训。

落实课标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目的:①摆脱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武装叛乱引起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②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内容:①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方面: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③流通方面:取消商品贸易;④分配方面: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

3、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行政命令的办法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②消极:第一,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了农民反对和阶级矛盾尖锐,苏维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第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探索是失败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1、目的:①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经济亟待恢复;农民暴动频发;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②从苏俄国情出发重新探索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

2、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替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关于经济手段);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部分地恢复和利用资本主义(关于所有制和分配)4、评价:①直接结果:苏俄的经济恢复,与农民阶级矛盾缓和,政权得以稳固;②结论认识: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找到了一条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一轮复习: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之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轮复习: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之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 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 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1.形成: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加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
(2)1946年,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 建立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
(2)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造成财政赤字,引起中产阶 级普遍不满;同时带来社会道德危机,助长惰性,降低劳动积极 性。
(三)产业结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1.发展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生产力发展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力比重都 迅速上升,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更加容纳其 生产力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以凯恩斯主义为指 导,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利用货币学派与供给学派理论为 指导,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更 好地结合,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作用。
4.特点: 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在克林顿统治时期,美国就出现了“新经济”革命。 其主体是私有资本和创业企业,像微软、英特尔、Yah oo、Google就是显著例子。另一个就是在20世纪后期, 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几乎占了2/3,甚至 是3/4。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现象。
正确认识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80年代
走出衰 退(复
苏)
(1)根据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里 根总统采取措施减少政府开支,紧缩 货币以抑制通货膨胀;(2)削减税收, 加大国防开支以刺激投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过关检测(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汕头模拟)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

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

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C.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D.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解析:选D经济大危机期间,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西方国家不惜以邻为壑,展开激烈的经济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只要能赢得订单,英美等国不再考虑意识形态的差异,这说明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故D项正确。

2.(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这一数据变化与下列罗斯福新政内容相关的是()A.C.调整农业政策D.推行“以工代赈”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推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用国家干预的方法对产业规模、产业数量、产品价格等进行了规划,根据图表,拖拉机、收割机、摘收机均属于此类,故B项正确。

3.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利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利的控诉。

这一变化反映出()A.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B.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C.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解析:选A最高法院对联邦政府通过的法律先否定后肯定,反映出随着罗斯福新政的不断深入,美国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无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无法解释1937年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判决不公,故D项错误。

4.(2017·蚌埠质检)下面是一部专著的部分章节标题: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A.垄断组织产生不利于经济发展B.胡佛的经济政策加剧经济危机C.罗斯福新政并未挽救美国经济D.福利国家制度带来了负面影响解析:选C材料中各章节标题均体现的是对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客观上说明作者对罗斯福新政持否定态度。

5.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B.都注重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都注重从实际出发调整生产关系解析:选D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了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本质上都是实事求是的变革生产关系,故D项正确。

6.(2016·邯郸模拟)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

该现象出现在()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赫鲁晓夫时期解析:选B根据材料“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可得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B项正确。

7.1931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 800人。

20世纪30年代,苏联三大钢铁基地之一的马格尼托格尔斯克,是由450名美国工程师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美国格里钢铁厂为蓝本设计的,电力系统由通用电气公司设计和装备。

由此可见() A.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苏联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大大提升C.社会主义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融洽D.美国为转嫁危机向苏联进行资本输出解析:选A从材料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时期有大量外国专家参与,故A项正确。

8.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

由此可见()A.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解析:选D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比例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苏联经济发展,故而需要调整和改革,故D项正确。

9.(2016·莆田质检)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

图1和图2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两者都()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C.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解析:选A图1反映的是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施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的体现,图2是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反映的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二者的共同之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

10.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

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

这些做法()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解析:选B农产品采购,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

11.(2017·肇庆检测)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A.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B.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解析:选B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工业产值增长总的趋势不断下降。

苏联工业产值增速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只是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 项正确。

12.据统计,苏联“十五”(1976~1980年)计划期间农业平均产值比“七五”(1961~1965年)计划期间增长50%。

这表明()A.勃列日涅夫对农业给予一定重视B.当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就D.加速发展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76~1980年间属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题干的意思是在此期间苏联的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是由于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6·汉中质检)社会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发展的活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世纪,英国形成了自然经济瓦解、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的历史巨变,重商主义走向全盛。

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

1776年,他的《国富论》的出版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高峰。

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国内出现了市场失灵和社会问题,国外自由贸易政策难以为继,于20世纪初期形成重重危机。

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史上最严重危机的时代,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形成第二次大变革。

20世纪70年代,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形成了“权力与资本”的第三次结盟,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历史再次相似,新自由主义政策进入高潮也物极必反。

工党在1997年大选中获压倒性胜利上台执政12年,提出两个政策思想: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在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中谋求新平衡)。

——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材料二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现代英国四次经济政策变革的主要原因。

(13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12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抓住16~18世纪、20世纪前期、1979年和1997年四个时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原因。

第(2)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和罗斯福新政时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各自的影响。

答案:(1)原因: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出现的原因是英国首先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倾销工业品,其产品具有竞争优势;20世纪前期,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英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管控;1979年起,英国“重返”自由经济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危机,经济发展出现“滞胀”,大规模福利政策导致财政困难;1997年,工党提出“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的原因是自由主义对经济的发展作用有限,其他政党开始上台执政并提出新的政策。

(2)表现:政治制度创新: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总统共和制(民主共和制也可)。

经济体制创新:1933年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影响:确立和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4.(2016·常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为生产力的新发展扫清道路。

材料二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

……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 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

——《苏联兴亡史》材料三从世界历史的实践看,几乎每一次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都在进行自我调整。

面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罗斯福总统一上台便立即实施“新政”,采取扩大政府开支、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民生等调节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