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古代乐器
埙的名词解释
埙的名词解释埙是古代中国一种乐器,属于管乐器的一种。
它是由黏土和陶瓷制成的,形状像一个躺在地上的倒卧的半圆筒,中间有一个吹口,两端则用薄片代替。
埙是中华民族的独有乐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对埙的来源、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乐器。
1. 起源和历史埙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形成的一种乐器,其起源可追溯到早期的新石器时代。
在考古学的研究中,曾发现一些埙的残骸,这些残骸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埙最早是由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创造的。
他们利用黏土和陶瓷制成的管状物开始尝试吹奏,并逐渐改良,成为了后来的埙。
随着时代的发展,埙逐渐成为了古代宫廷音乐的主要乐器之一。
它在商代和西周时期被广泛使用,不仅在祭祀活动中演奏,还在宫廷音乐会上有过重要的地位。
埙的演奏方式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丰富,从最初简单的吹奏方式发展到了后来的合奏和独奏。
2. 演奏技巧埙的演奏方式与其他吹奏类乐器有所不同,它没有音孔或按键来控制音高,而是通过吹口和手指的遮挡来实现。
埙通常分为吹口、腔体和音孔三个部分。
演奏者通过改变吹口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用手指堵住或开放音孔来改变音调和音色。
在演奏埙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掌握正确的吹奏姿势和技巧。
首先是正确的吹口姿势,演奏者应将埙吹口咬住,用舌头和气流控制吹奏的力度和稳定性。
其次是正确的手指操作,演奏者需要灵活运用双手的指尖来堵住或开放音孔,从而控制音调的升降。
这些技巧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耐心。
3. 音色特点埙的音色独特,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由于其制作材料的不同以及演奏技巧的变化,埙的音色也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埙的音色柔和而悠扬,富有浓厚的中国风。
其音域广阔,能够演奏出不同高低音的音调。
演奏者通过吹奏力度和气流的控制,可以使埙发出深沉悠长的音色,也可以演奏出明亮欢快的旋律。
埙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与其他乐器合奏或独奏。
在宫廷音乐会上,埙常常与筝、琴等乐器组合演奏,既增添了音乐的层次感,又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于乐器埙的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演讲关于我国传统乐器——埙。
埙,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将从埙的历史、制作工艺、音乐特点等方面,为大家详细地介绍这一古老的乐器。
一、埙的历史埙,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学家研究,距今约7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
而埙的出现,则标志着我国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埙在商周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汉代,埙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演奏技艺也日益精湛。
如今,埙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埙的制作工艺埙的制作工艺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埙主要由陶土或骨、石、玉等材料制成,其形状多为椭圆形或梨形,一端封闭,一端敞开。
埙的音孔数量和排列方式不同,发出的音色也各有特色。
制作埙的过程包括选料、制坯、晾干、雕刻、烧制等环节。
其中,雕刻是制作埙的关键工序,要求工匠们具有较高的技艺和审美水平。
三、埙的音乐特点埙的音乐具有以下特点:1. 音色优美:埙的音色独特,清幽、悠扬,给人以宁静、深远的感觉。
埙音的音域较窄,但音色丰富,可表现不同的情感。
2. 表现力强:埙演奏者可以通过控制气息、指法等技巧,演奏出富有表现力的音乐。
埙的音乐可以表达喜悦、悲伤、激昂、宁静等多种情感。
3. 和声丰富:埙可以演奏单音、双音、和弦等多种和声形式,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4. 适合独奏:埙具有很好的独奏性能,演奏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艺,展示音乐的魅力。
四、埙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埙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早在商周时期,埙就成为了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春秋战国时期,埙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埙演奏家和曲目。
汉代以后,埙音乐逐渐传入民间,成为民间音乐的重要形式。
在唐宋时期,埙音乐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埙曲。
五、埙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埙音乐逐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埙的历史典故
前言: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埙的历史典故》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埙的历史典故》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埙的历史典故具有以下内容:埙的历史典故:古老乐器的传奇之旅一、引言埙,作为中国古代的吹奏乐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埙便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本文将探讨埙的历史典故,带您领略这一古老乐器的传奇之旅。
二、埙的起源与发展起源埙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埙是由陶土制成的,形状简单,多为椭圆形或橄榄形,带有吹孔和音孔。
这些埙在原始社会中被用作祭祀、礼仪和娱乐活动的乐器。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埙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发展。
商周时期,埙已经发展成为了较为成熟的乐器,其形状更加规整,音孔数量也有所增加。
到了秦汉时期,埙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许多精美的埙作品,如汉代的“玉埙”。
三、埙的历史典故孔子与埙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音乐有着深厚的造诣。
据《论语》记载,孔子曾对弟子们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其中,《雅》便是指古代宫廷音乐,而埙则是这种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孔子认为,埙的声音能够陶冶性情,提升人的精神,因此他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埙的演奏技巧。
埙与战争在古代战争中,埙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曾利用埙声来迷惑敌军。
他命令士兵在夜晚吹奏埙,营造出一种悲凉、凄切的氛围,使敌军士兵思乡心切,士气低落。
最终,赵军在埙声的掩护下成功击败了敌军。
埙与文人雅士除了在战争和宫廷音乐中发挥作用外,埙还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中国古典乐器——埙
埙这学期上了音乐作品欣赏的课程,在**这样一个工科大学里能够上到这样的课确实感到很新鲜,机会也很难得。
在课上我们学到了很多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而且也欣赏到了很多中外的音乐,学到了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东西。
其中有一节课苏老师给我们专门介绍了中国的古典乐器,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的确,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留给了我们太多的精彩,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传承下去。
但是很多东西已经越来越少的人知道了,比如说这些几乎快“失传”的中国古典乐器。
“2005年8月,一支中国乐队在瑞士的日内瓦州巡回演出,演出的主题为“东方音符”,观众从未见过乐队用来演奏的乐器、也从未欣赏过如此悠扬而古远的旋律,演奏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台下的聆听者并不了解,这种演奏方式已经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现在的艺术家们已无法真正再现中国古人的音乐精髓了。
”——这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报道。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外来的西方文化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部分,而我们自己的文化却在逐渐地被我们遗弃。
所以这样的演出是给我们一个提醒,提醒我们要记住自己的文化,记住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的精彩的文化。
在这支演出队伍中,有一种很特别的乐器叫——埙(xun)。
首先是它的样子很特别,“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
看到它的样子,你很难想象这样的东西居然也可以作为一种乐器。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从前,这种乐器是用来在旷野上演奏的,它曾经统治了古中国人的音乐生活。
从长江下游到黄河中游,人们在很多新石器时代的古文明遗址中,都发现了这种乐器。
也有人说,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埙的演奏指法
埙的演奏指法埙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管乐器之一。
在古代的中国,埙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乐器,常被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埙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和传承,成为了中国民间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埙的演奏指法及技巧。
一、基本知识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埙的基本构造。
埙的外形是多孔圆形的,通常由粘土、石灰、橄榄石等材料制成,中心有一个空腔,上下两端都是开放的。
其中,下端是用于吹气的地方,上端是用于发声的地方。
埙的特点是结构简单,音色宏亮,发音清脆、通透,能够表现出来自自然的清新、朴实、真实的情感。
二、吹口技巧1.嘴唇的位置:当我们吹埙时,应该将嘴唇贴紧吹孔,使气流不易泄漏。
2.气息的力度:吹气时,应该要保持稳定的气流,并且力度要均匀。
刚开始练习时,最好保持慢慢的吹气力度,然后逐渐加强气息的力度,使音色变得更加清晰、明亮。
3.控制气流方向:当吹埙时,应该尽量让气流的方向向上或水平方向吹,这样才能够产生稳定连续的气流和音色。
如果气流的方向过于上下,就会使得音色变得不稳定,甚至无法发出声音。
4.舌头的位置:当吹埙时,舌头应该放松、自然,且平放在口腔中央。
这样能够使得气流更加稳定,并且有效避免舌头碰到吹孔,影响音色。
三、指法技巧1.吹孔的控制:当我们吹埙时,需要用双手来控制吹孔的大小,使得音调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整。
具体的做法是将左手手掌平放在埙上,覆盖住吹孔,然后用拇指、中指和食指控制吹孔的大小,来控制音调的高低。
2.埙管的转动:当我们演奏埙时,应该将埙管转动90度,以便更好地控制音色和音调。
通过调整埙管的位置,可以使得音色更加清晰、高亢。
3.气息的控制:当演奏埙时,需要通过控制气息的大小和持续时间来调节音色和音调。
如果气息过轻,则音会变得微弱,而如果气息过重,则音会变得嘈杂。
四、弹奏技巧1.指法的位置:当我们演奏埙时,需要用右手的小拇指、无名指、中指和食指来弹奏埙管的上下口。
埙
埙是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它的外形是椭圆形的,有的是圆形、橄榄形不等。它的大小与鹅蛋相似,音有一至五个不等。最早的埙是一孔吹两个音,后来逐渐发展为六孔,是中音吹奏乐器。它的音色古朴、醇厚、浑圆,即能独奏又能同其它古乐器合奏,如钟、琴、瑟等。同时也是历代宫廷的雅乐,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从浙江河姆渡遗址、西安商代遗址等。我国新石器时代几种不相同的文化类型的重要古迹中,都发现出埙的实物,这些出土埙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
埙的音色悲凉、萧瑟,擅于表现凄凉、哀伤的情绪。近年来,我国音乐工作者们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同时对埙也做了大胆的改革,使只一个音孔,可以模仿单调声音的埙,发展到了十二音孔演奏出的清音。如今的埙在作曲家们的手笔下已登上了大雅之堂。《乐队剧场I:埙》,就是作曲家谭盾90年代为埙写的一部作品。他运用了独奏埙与群埙的搭配,乐队与人声混用,具有古朴、典雅的特征。埙也是我国古老文化遗产的骄傲。近些年来,一些音乐家们在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中,大胆地运用了埙的特点,如《华陀与曹操》、《张衡》等电影电视剧中作了大胆的尝试,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这沉睡多年的乐器 埙又重获新生。
民族音乐鉴赏埙
新浪:/iwps/ 腾讯:/kingsoftwps/
模板分享平台:/index.php?mod=zhuanti&act=2010share 商务合作邮箱:template@
埙的独特气质
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更使我们体会到 一幅朦胧而另人神往的艺术画面:秋天是金黄色的, 是冷静的,是另人深思的,时光流逝,又有一种淡 淡的悲凄和感伤。秋风扫落叶的现实,又使人平添 几分愁绪。这就是埙的声音,这就是立秋之音。
从某种意义上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 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这就难怪 它?“质厚之德,圣人贵焉”了。
埙的分类
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埙分为颂埙和雅埙。 所谓雅埙,指体积大(“大如鹅卵,谓之雅埙” 《三礼图》),在雅乐中应用; 所谓颂埙,指体积小(“小者如鸡子,谓之颂埙” 《三礼图》),常在雅乐之外的其他宫廷音乐中应 用。 埙体的外观式样历史流传下来的也很多:唐三彩陶 埙,红陶刻花埙,怪兽埙,人面埙,绘龙埙„„最 原始的埙没有音孔只有吹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演 奏的需求,埙的音孔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大 多由泥土制成 埙是一种用陶土烧制的乐器, 同其它乐器一样,它是伴随着 劳动而产生发展的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 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 乐品质
埙乐器的形成
埙应当是汉族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 创造出来的乐器。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古 有记载谓之“石流星”),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 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 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 哨音启发了古代汉族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早期 的埙就是这样产生的。
埙曲欣赏
秦源陶埙的音程、音色和音调具有独特 的风格和特点。演奏曲目有《楚歌》、 《苏武牧羊》和《问天》等
中国民间传统乐器
中国传统乐器埙埙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件民族乐器,据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埙源于远古人狩猎用的一件石器——石流星(大概样子像后来的流星锤,就是一块石头后面穿上绳索,用以投掷击杀猎物)。
远古人在狩猎时偶然发现,若对准石流星上用以穿绳索的小孔吹气,则呜呜有声,好似野兽鸣叫,因此便用它来诱惑猎物,后来逐渐发展,就成了原始的埙。
到了四五千年以前,出现了有两个音孔的三孔埙。
到了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晚期,埙已经有了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在前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出现了有六个音孔的七孔埙,能吹奏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埙作为一件乐器,也就基本成型了。
众所周知,古有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音之分,这看似不起眼的埙,在其中竟独占土音。
其实古代制埙的材料很多,有陶、石、玉、木、象牙等,但后来多为陶制。
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
古有:“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而为之”的说法。
埙在古乐之中负责填充中音,和谐高低音,所谓“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正,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功……”的说法,正体现了埙的功用。
埙在古乐中的地位等同于钟磬,可见古人对其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埙在古代常与笛子合奏,象征兄弟之情(或许是“埙笛”与“兄弟”谐音的缘故——笔者妄猜而已)。
《诗经·小雅》里就有“伯氏吹埙,仲式吹篪(音‘迟’,即古之八孔笛)”的说法。
埙的形状很多,现发掘出来的就有梨形、球形、鱼形和笔管形等。
现代的埙也有很多形状,比如两端突出,开十三孔的握埙、形如二卵相连,开二十孔,上下皆可吹奏的鸳鸯埙以及左右互抱,开十七孔的子母埙等,但最为流行的是卵形的十孔埙和葫芦形的十一孔埙。
埙的音量很小,音程也窄,平吹只有一个八度,加上俯吹技巧,可以达到一个半八度,现在的一些卵形埙和葫芦埙,通过对形状和吹孔的改造,音域已经拓展到了两个八度,表现力也日渐丰富。
埙的音色苍凉古朴,带着三分神秘,尤其适合表现一些悠远悲怨的曲调,著名的埙曲有《霓裳中序》、《秦王破阵乐》和《哀郢》、《楚歌》等。
埙乐器的介绍
埙乐器的介绍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
亦称“陶埙”。
埙是中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埙乐器的介绍,希望你喜欢。
埙乐器简介埙、壎xūn(形声。
从土,熏声。
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
又叫“陶埙”) 同本义[an egg-shaped,holed wind instrument]。
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的。
以土为之,六孔。
——《说文》。
字亦作埙。
埙箫管。
——《周礼·小师》。
注:“大如雁卵。
”调竽笙壎箎。
——《礼记·月令》伯氏吹壎,仲氏吹箎。
——《诗·小雅·何人斯》如壎如箎。
——《诗·大雅·板》。
注:“其声平下,与箎相谐。
”礼乐壎坎音也。
——《白虎通》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
——《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又如:埙箎(埙为土制乐器,篪为竹制乐器,埙篪合奏声音和谐。
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埙(埙)xūnㄒㄩㄣˉ郑码:BJLO,U:57D9,GBK:DBF7笔画数:10,部首:土,使用民族:汉族埙历史起源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
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秦汉以后,埙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
乐器精灵 埙
埙, 土音刚而浊 ; , 篪 竹音柔 而清。两种 乐 器 , 埙 十 分 相似 , 称 埙 的 “ 代 ” 与 堪 后 乐 器 合 在 一 起 演 奏 ,是 一 对 完 美 的 搭 或 “ 亲 ” 嫡 。至 今 , 台 湾 有 许 多 民间 艺 在
档 。 浙 江余 姚 河姆 渡 遗 址 就发 现 有 吹 人 能 捏 各 种 陶 埙 , 二 孔 、 孔 、 孔 在 有 五 七 孔 陶 埙 , 今 约 7 00年 , 是 目前 所 等 , 中 七 孔埙 能 吹 出各 种 音 阶 和 十 二 距 0 这 其
动 生 产 活 动 有 关 , 初可 能是 我 们 先 人 殊 形 制 的陶 埙 或瓷 埙 。 代 又 有 了 五六 最 汉 狩 猪 时 用 来 模 仿 鸟兽 叫 声 用 以诱 捕 猎 孔 埙 。后 世 的埙 大 都 为 平 底 卵形 , 料 质
物 的 乐 器和 相 互联 络 的 工 具 之一 。 了 到 有 陶 、 、 数 种 , 仍 以 陶 制 器 最 常 石 骨 但 殷 商 时 期 , 现 了 用 石 骨 、 牙 等 材 料 见 。 宫 博 物院 和 中国 艺术 研 究 院音 乐 出 象 故
制作的精 美的埙。远古时期的陶埙 , 在 研 究 所 藏 有 清 代 宫 廷 所 用 的 红 漆 云 龙 高 . m腹 l埙 n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当 时人 们 各 个 方 面 埙 , 85c 、 径 7c , 体 有 6个
一
的状 况 , 说 明我 们 的祖 先 在 生 产 力 极 音孔 , 4后 2 通体 红 漆 , 绘 金 龙和 它 前 , 描
后 才 重发 新 声 。
在 传 统 的 “ 音 ” , 属 土 类 乐 八 里 埙 器 ,这 也 是 我 国 音 乐 史 上 一 个 奇 特 之 处 。 原始 社 会 的埙 , 形 多样 , 鱼形 、 器 有 圆形 、 圆 形 、 榄 形 、 底 卵 形 等 。 随 椭 橄 平
古老的民族乐器——埙
古老的民族乐器——埙
张新民
【期刊名称】《当代戏剧》
【年(卷),期】2004(0)S1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民族乐坛上日渐引起众多中年朋友青睐的吹奏乐器--埙,演奏的范围日趋扩大。
只要随意在西安书院门街道上转一转,各式各样(大小不等、色彩不一)的埙便可能勾起你浓厚的兴趣,并且不时有人拿起试吹,但真正能吹奏者则属于极少数。
至于埙的久远来历知晓者就更少了。
据考古学家考证,埙出现于商周,属气鸣吹奏乐器,距今约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对这种古老的乐器,先做粗略的介绍:埙,是一种最古老的闭管吹奏乐器,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之一。
它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球体积气类吹奏乐器。
呈橄榄形、圆形书、椭圆形、鱼形、平底卵形等。
它的顶端有一个吹孔。
【总页数】2页(P138-139)
【关键词】吹奏乐器;管乐器;《乐书》;音孔;乐曲;音乐作品;发音
【作者】张新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32.1
【相关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乐器介绍之七——回族的牛头埙、口弦和满族的八角鼓 [J], 贺锡德
2.浅谈中国最古老乐器--埙的历史及埙乐的发展 [J], 陈瑞
3.民族乐器——埙 [J],
4.人类最古老的吹奏乐器——陶埙 [J], 宋晓娟
5.如慕如怨古韵悠长——介绍最古老的乐器埙和一道埙独奏曲 [J], 岳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埙
埙埙是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目前市场上不常见)。
亦称“陶埙”。
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
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
还有一种说法,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
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
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
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应该说,是在生产中,自然界的音响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
埙是我国特有的开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说文解字》:埙,乐器也,烧土为之,锐上平底,形似秤砣。
《前汉、律历志》:八音土曰埙《拾遗记》上说:“庖牺氏易土为埙。
”《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陶埙,小者如鸡子。
”《三礼图》:“大如鹅卵,谓之雅埙,小者如鸡子,谓之颂埙。
”《旧唐书?音乐志》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诗经》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音”迟“).又云:”天之诱民,如埙如篪。
“《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
平底六孔,水之数也。
中虚上锐,火之形也。
有专家考证,埙的产生地就在淮阳,发明人为伏羲氏,所以学界有时候干脆就把埙称作“淮阳埙”。
在淮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应该说是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文化的积累和孕化,给了埙深沉而浑厚的内涵。
埙所体现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一个民族在远古时代创造的文化浓缩的精髓。
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
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
考古——埙1
南京安怀村新石器时代陶埙,梨形, 南京安怀村新石器时代陶埙,梨形,顶端 和一侧各有一孔, 和一侧各有一孔,可以吹出一个相当准确 的小三度音程,通高6厘米。 的小三度音程,通高6厘米。
山东潍坊龙山陶埙
上图系甘肃玉门火烧沟陶埙,出土时有 多见 距今3500年 多见, 上图系甘肃玉门火烧沟陶埙,出土时有20多见,距今 年 左右,红陶鱼形, 个音孔, 个乐音。 左右,红陶鱼形,有3个音孔,大多可发 到5个乐音。 个音孔 大多可发4到 个乐音
陕西临潼姜寨陶埙,泥质红陶,橄榄形, 陕西临潼姜寨陶埙,泥质红陶,橄榄形,高7厘米, 厘米, 中空,顶端有一吹孔,无其他音孔, 中空,顶端有一吹孔,无其他音孔,仅可发一音。
姜寨二音孔陶埙
江苏邳县大墩子陶埙,泥质红陶,形如小猪, 江苏邳县大墩子陶埙,泥质红陶,形如小猪,头尾各 有一孔,可发二音,通长12.6厘米,距今 厘米, 年左右。 有一孔,可发二音,通长 厘米 距今5000年左右。 年左右
今人改进研制的九 孔陶埙,以古制六 孔埙为基础,然后 扩展其肩部和内胎, 以增大音量,音孔 增至八个:前六后 二,加上吹孔、共 为九孔。
埙的独特气质
八音之中,埙占土音。 八音之中,埙占土音。 之中 埙体较小,音调稍高;雅埙形体较大, 埙体较小,音调稍高;雅埙形体较大, 音响浑厚低沉。 音响浑厚低沉。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 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 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古人将埙的声音 形容为立秋之音,秋风扫落叶的现实, 形容为立秋之音,秋风扫落叶的现实,又使 人平添几分愁绪。 人平添几分愁绪。
考古中所发现的埙
目前发现最早的埙是新石器时代 的陶埙.分布于黄河流域和长 江流域这时期的陶埙分无音孔一 音孔和二音孔三类。
陶埙传千古
陶埙传千古
陶埙,又称陶笛、陶哨,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乐器。
它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贯
文化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陶埙的音色清脆悦耳,如涟漪荡漾的溪流,也有着朴
实自然的气息,因此备受人们青睐,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陶埙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地区,然后逐渐传播至各地。
在古代,陶埙不仅是一种娱乐
乐器,更是一种祭祀乐器。
在周代,陶埙被用来奏响祭祀天地祖先的音乐,表达人对祖先
的崇敬之情,与此同时,它也被广泛用于庆祝丰收、祈福求吉等场合。
在民间,陶埙也被
广泛应用于各种民俗活动,如婚礼、葬礼、年节等。
随着历史的演进,陶埙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从最初的单声道陶笛,到后来的多声道
陶埙,再到现在各种不同的陶埙品种,如天津陶埙、咸阳陶埙、捏哨等等。
在不同的地区,陶埙还会以不同的演奏技巧、曲调和节奏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
除了在中国,陶埙也被广泛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在日本,陶埙被称为“篠笛”,并发
展出了不同的演奏技巧和表演方式,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陶埙
也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成为了一种新兴的乐器,并应用于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艺术领域。
陶埙传承千古,其魅力不减。
它的音色和表现力不仅激发了人们的音乐灵感,也反映
出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
在当今时代,许多人致力于传承、创新和推广陶埙,以使
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乐器。
让我们一起保护、弘扬和传承纯正的陶
埙文化,让它永远传承下去!。
古代的乐器有些什么
古代的乐器有些什么
1、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埙是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2、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3、编钟,是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4、笛子,是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
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笛。
5、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
“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乐器埙怎么读
乐器埙怎么读
埙怎么读?埙,汉语二级字,读作埙(xūn),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亦称“陶埙”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埙怎么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埙,汉语二级字,读作埙(xūn),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
亦称“陶埙”。
(2)乐器。
句子。
六空。
这个洞是空的。
今正。
诗歌。
博翠玉。
毛传。
岳於菟。
李周老师。
带头。
伟大的郑云。
两个,六个洞。
在郑云之后。
为它燃烧地球。
像鸡蛋一样大。
二丫。
大男孩就是男孩。
白虎说。
乐基云。
于,阚音也。
11月。
从土壤中。
冒烟了。
狂车。
古音在第十三部。
白虎说。
这是赞美。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其原创性、真实性及本文所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确认,本网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创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
请读者仅供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民族器乐之埙篇
民族器乐之埙篇◆文字解释埙、壎xūn(形声。
从熏声。
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
又叫“陶埙”) 同本义[an egg-shaped, holed wind instrument]。
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的壎,乐器也。
以土为之,六孔。
——《说文》。
字亦作埙。
埙箫管。
——《周礼·小师》。
注:“大如雁卵。
”调竽笙壎箎。
——《礼记·月令》伯氏吹壎,仲氏吹箎。
——《诗·小雅·何人斯》如壎如箎。
——《诗·大雅·板》。
注:“其声平下,与箎相谐。
”礼乐壎坎音也。
——《白虎通》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
——《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又如:埙箎(埙为土制乐器,篪为竹制乐器,埙篪合奏声音和谐。
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埙(埙)xūnㄒㄩㄣ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
亦称“陶埙”。
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郑码:BJLO,U:57D9,GBK:DBF7笔画数:10,部首:土,笔顺编号:1212512534◆埙的历史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
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
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
中国古老的乐器——埙
中国古老的乐器——埙
中国古老的乐器——埙中国古老的乐器——埙埙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吹奏乐器,它有近似人声的音色,很擅长演奏一些抒情的哀婉的曲调。
在我国古代人们用这种乐器(当时是捕鸟的工具)模仿鸟叫,用来诱捕鸟兽。
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是在六千多年前。
比如浙江(中国东部)杭州湾河姆渡出土的圆锥型埙。
西安(中国西部)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的无孔埙和一孔埙,还有山西(中国北方)万荣县,甘肃(中国西北方)玉门火烧沟,河南(中国中部)辉县琉璃殷墟,均有发现。
埙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个小伙子非常喜欢埙这个乐器,觉得它能抒发自己的情意,他每天都要吹,凄婉缠绵的乐声飘呀飘,这如泣如诉的乐声终于传到了一个美丽姑娘的耳中,姑娘名叫黄河,她听了这动人的乐声,终日心神不定,于是让父亲请来了这个吹埙的小伙子,黄河的父亲见这个小伙子相貌英俊却衣衫褴褛,心中很不悦,很快叫人把他打发走了。
小伙子见到了美丽的黄河姑娘日思夜想,终于病倒了,口里叫着姑娘的名字离开了人世间,但是,他的心却变成了一颗红宝石。
一位过路的匠人看见了这块晶莹剔透的红宝石,于是就拾去打造成一个心形的饰物,然后摆在集市里卖,适逢黄河姑娘路过,看见这颗红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于是就买了下来带回家里,每天拿出来玩,爱不释手。
一天,姑娘又想起了吹埙的小伙子,很是伤心,禁不住落下泪来,姑娘
的眼泪滴在红心宝石上,没想到这颗红宝石是一颗不死的心,被姑娘的泪水浸润了以后,突然碎裂开来。
后来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演化成一个谚语不见黄河心不死。
中国古老的乐器——埙相关内容:。
埙的名言名句有哪些(精选2篇)
埙的名言名句有哪些(精选2篇)埙的名言名句有哪些「篇一」埙,又称陶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乐器,制作精美,音色悠扬。
在中国的音乐史中,埙被广泛应用,并演奏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旋律。
埙的美妙音乐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启示,下面就是埙的名言名句的精选,让我们一起欣赏并沉浸其中。
1. 世故不能入我心,人情终究难留住。
2. 埙音穿透时空,唤起心中的思念。
3. 埙声入耳,化解尘世的纷扰与焦虑。
4. 埙音如泉水流淌,洗涤心灵的尘嚣。
5. 听埙声,体悟人生之美。
6. 埙音如溪水涓涓,使心境渐入宁静。
7. 漫步于埙音之中,感受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8. 埙声寄托着乡愁,唤起内心深处的思念。
9. 埙音回荡,让心灵得到安慰与宁静。
10. 听埙声,感受古人智慧的千年传承。
以上是关于埙的名言名句的精选,这些名言名句通过埙的音乐和美妙之处,启迪人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埙的音色令人陶醉,让我们沉浸其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埙的名言名句有哪些「篇二」埙的名言名句有哪些摘要:埙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埙在历史上不仅是一种音乐工具,还被许多文人墨客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介绍埙的名言名句,探讨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和文化意义。
正文:1. 埙音悠扬,犹似思念之声。
2. 埙声入耳,心灵荡漾。
3. 埙声充满古韵,勾起乡愁。
4. 埙乐抒发心中无尽的情思。
5. 独奏埙声,寄托思绪的飘忽。
6. 埙声深远,如同无垠的古老意境。
7. 埙乐跨越时空,凝结着千百年的历史记忆。
8. 埙音回荡,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之处。
9. 埙声轻柔细腻,寄予繁华背后的安静心境。
10. 埙乐如泉水般悠然,流淌着文化之源。
11. 埙音入骨,传递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
12. 埙乐悠扬,寓意着和谐与合作。
13. 埙声悦耳动听,引领人们追寻内心的宁静与深思。
14. 埙音丝丝入耳,警醒人们珍惜当下。
15. 埙乐凝聚情感,抒发心绪的汇集之处。
16. 埙声平和安详,启迪人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埙--古代乐器
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
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
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
这
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
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
期的埙就产生了。
陶制
的埙是古代就流行的乐
器之一,属于吹奏鸣响乐
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
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续至今。
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目前市场上不常见)。
亦称“陶埙”。
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中文名埙外文名XUN
材料
陶土、瓷、竹、玉、石、骨
类别吹管乐器
种类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
文字解释
埙同壎xūn形声。
从土,熏声。
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
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
又叫“陶埙”) 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
平底六孔,水之数也。
中虚上锐,火之形也。
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
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
由来
壎,乐器也。
以土为之,六孔。
——《说文》。
字亦作埙。
埙箫管。
——《周礼·小师》。
注:“大如雁卵。
”
埙
调竽笙壎箎。
——《礼记·月令》
伯氏吹壎,仲氏吹箎。
——《诗·小雅·何人斯》
如壎如箎。
——《诗·大雅·板》。
注:“其声平下,与箎相谐。
”礼乐壎坎音也。
——《白虎通》
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
——《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
又如:埙箎(埙为土制乐器,篪为竹制乐器,埙篪合奏声音和谐。
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埙(埙)xūnㄒㄩㄣˉ
郑码:BJLO,U:57D9,GBK:DBF7笔画数:10,部首:土
结构
十孔埙的结构为一个类似空心球式的主体。
有一个吹孔、九个发音孔。
主体上端设有一个吹孔,正面设有七个发音孔,反面设有两个发音孔。
发展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埙是开
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
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
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
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子母埙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
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
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
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
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历史
埙是我国特有的开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起源与中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
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
距今6870±90年,内蒙古赤峰市赵宝沟文化遗址的哈喇海陶埙高5.4厘米,腹径5.9厘米,口径1.4厘米,厚0.25厘米,材质为加砂红陶,形状似梨形,结构原始,只有一个吹孔,无指孔。
[1]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
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
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
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
清朝时期,埙的传承已经断代,直隶人吴浔源偶得埙,复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埙传世,以阐发古音之秘。
到目前为止,《棠湖埙谱》是发现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埙专用乐谱,无论对于古埙制法、奏法以及埙谱研究,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一本难得的珍贵史料。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
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
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
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
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
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就开始制作仿古陶埙。
后来,天津音乐学院的陈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埙的基础上,又设计出新型的九孔陶埙,用江苏省宜兴市的紫陶制成。
这种九孔埙既保持了传统埙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阶和半音,使它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而且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
另外,由于九孔埙改变了原来不规则的音孔排列,按照现代人的演奏习惯,使演奏更为方便,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使用。
九孔陶埙的面世,标志着中国古埙重新获得了生机。
不久之后,陈重教授的另一位学生、湖北省歌舞团的赵良山,用红木研制出十孔埙,解决了埙难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2004年,河北邢台的侯义敏,对传统的竹埙进行改良,设计制作了一款新型竹埙,并且申请了国家专利(200420077527.6),这种竹埙是10孔的低音埙,这种埙音域宽广,音色低沉浑厚、空灵柔美。
这种埙发音灵敏,省气,高音好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