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马克思2
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
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 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 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 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康德
庄子
休谟
皮浪
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
四.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现代理念
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天生就是不可以被了解的,而人类 缺乏根据一些所谓证据来得出这方面结论的能力。
神是否存在的问题没有答案,但并非完全不可能有结论。在没有 更多的证据之前人们应该不要轻易做出判断。
不 可 知 论 的 现 代 概 念
强不可知论
弱不可知论
消极不可知论
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神是否存在。但神即使存在也对整个宇 宙毫不相干,所以神是否存在只是个学术问题。
旧唯物主义可知论的严重缺陷 概括性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 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 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不断 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旧唯物主义可知论的严重缺陷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和不可知论,在是正确的。但是它同辨证唯我主义认识论 有着原则的区别,它是消极的、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所以,主张不可知论的一般只有怀疑论者和二元论者
唯心主义可知论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本体论上的区别,可 知与不可知论是认识论上的区别。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能以 为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或者都是不可知论,要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哲学 哲学中的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一可知论
定义:无限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能够认识 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叫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 定义:事物不能或不能撤底被人物意识所反 应。 所有不可知论都是唯心主义的。
托马斯· 亨利· 赫胥黎 的主张
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
学理论。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 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 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 的人。
休谟
休谟是十八世纪英国近代不可知论
的主要代表。他继承了贝克莱的主 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外在世界是否 存在是不可知的,他把世界的一切 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否认心理 活动的客观来源和生理基础,提出 不可知论。
观点
。
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 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 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 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 上帝)的存在。
休谟的相关著作
休谟,《人性论》
、《道德 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 解研究》
例子
上帝或者天国
轮回说
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核心内容
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 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 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错误认识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觉看成
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 屏障。。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唯一 的东西,不仅怀疑人的认识的正确 性,而且怀疑事物本身的存在。这 实质上是以特殊的方式唯心地回答 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哲学中的不可知论
2012025147 段亚芹
不可知论的含义:
不可知论Biblioteka 与“可知论”相对。一 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 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 说。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者完 全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
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
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把哲学家们划分为两大流派,洛克、贝克莱、休谟以及后来的许多经验主义者属于一派――经验派;而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人属于另一派――理性派。
这和恩格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来划分完全不同。
但是由罗素的划分可以看出贝克莱和休谟对洛克哲学的继承――继承了洛克哲学中的经验主义方面。
贝克莱否定洛克世界构成要素中的物质存在,休谟则走得更远,不仅怀疑物质存在、也怀疑上帝存在。
不过他不是象贝克莱那样断然否定物质存在,而是说物质存在与否不可知。
休谟的不可知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另一个是关于经验之间因果关系(或普遍必然规律)是否存在不可知。
关于物质的存在不可知,这是继承了贝克莱的思想,而后一个不可知是他的创见,它对康德哲学和现代科学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后面所说的休谟的不可知指的就是后一个不可知。
关于后一个不可知,休谟认为:我们相信因果关系存在是非理性的,因为归纳得不出普遍必然规律; 现实中我们相信因果关系,比如火使人温暖,水使人清醒,是因为不这样就要吃苦头; 但是从理论上看,我们的理性无论如何也得不出普遍必然因果关系。
他写道:“关于原因与结果我们的一切推论无非是由习惯来的;信念与其说是我们天性中思考部分的行为,不如说是感觉部分的行为比较恰当。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休谟和洛克一样,初衷是:明理性、重经验,什么也不轻信,追求由经验和观察能得到的不拘任何知识。
但是他最终却得出了从经验和观察什么也不能知晓这个倒霉的结论。
康德自称自己被休谟从形而上学独断论中惊醒,就是因为休谟提出的第二个不可知――普遍必然因果关系不可知。
康德为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主观改造客观理论。
康德接受了古希腊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和洛克关于感觉和外物不相似的说法,为了解释我们意识到的自然界是怎么来的,以及普遍必然规律是怎么来的,他提出主观改造客观理论:人通过感官直觉把外物(物自体)提供的材料表现成感觉对象――红绿软硬等,通过先验的时空观念由感觉对象构成事物的表象――比如一颗树的表象,通过理性――先验理性――把许多表象放在一起构成现象界。
一、唯物主义人物介绍.
一、唯物主义人物介绍1、王充(公元27—约97)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在哲学上认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是物质性的“元气”,“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自生”指自然而然地生成,在万物背后没有一个指使它们生成变化的主宰。
否定“天人感应”,还认为物质(形体)先于精神,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
人死生理结构遭到破坏,精神也就散失了。
王充驳斥了当时谶纬神学为了宣传君权神授,神化所谓受命天子,编造的种种荒诞的谣言。
在认识论上,王充提出“实知”“效验”的唯物主义观点。
“效验”即实际效果。
认为实效、事实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王充虽然重视效验,但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经验阶段。
2、王夫之(1619—1692)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晚年隐居于衡阳的石船山上,著书立说,学者称“船山先生”。
他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
他还用“诚”、“实”、“有”等概念论述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驳斥程朱关于“理气”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从“道器”关系建立了他的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
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王夫之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很大影响。
3、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的创立者。
一生著述宏富,但所传不多。
他的哲学的基本内核是原子论。
他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
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他认为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再加上知识的匮乏,只有臆造出神来解释一切的未知。
其实,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外,从来就没有不死的神灵。
哲学家不可知论的典型观点
哲学家不可知论主张有关宇宙、存在、意义等根本问题的答案是超出我们认知能力的,因而无法获知或确定的。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不可知论观点:
1.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笛卡尔认为人类的知识受限于感观和思维的局限性,因而无法确定世界的真实本质。
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认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自己的存在,而其他一切都有可能是幻觉或欺骗。
2. 康德的审慎批判: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和理性能力有限,因此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外部世界的本质。
他主张人类只能通过经验和思考建构自己的认知框架,而是否能够获得真理是不可知的。
3. 尼采的虚无主义:尼采认为传统哲学和宗教的价值观已经失去了依据和意义,他提出了“上帝已死”和“永远重复”的观点。
他主张没有绝对真理或意义存在,认为个体需要在无意义的世界中自我创造意义。
4.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验,并主张通过深入思考个体存在的存在方式来获得真正的自我认识。
他认为存在本身是一个谜,而我们无法完全理
解或把握它的本质。
这些不可知论观点都强调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世界本质的无法确定性。
它们对于人类对于宇宙和人生意义的探求提出了挑战,启示人们需要以谦虚和开放的心态面对无法知晓的问题,并在不确定性中寻求个体的自我价值和意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古代中外哲学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古代中外哲学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
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承认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觉作用认识客观世界,并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辨别和验证。
2.范缜(约450—约510)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在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后,他仍能坚持反对佛教,并著《神灭论》。
他从“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根本命题出发,论证形体和精神的关系是“质”和“用”的关系,即“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形和神的关系,正如刀刃和刀刃的锋利的关系一样。
肯定精神本身并非物质实体,而是人的形体的一种作用,修正了以前唯物主义者误认为精神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观点,有力地批驳了佛教神不灭论。
3.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分离,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理是本”。
强调知先行后,但又认为“知行相须”,注意到行在认识中的作用。
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时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
但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
4.王守仁(1472—1528)明朝哲学家、教育家,余姚(今属浙江)人。
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的心学,用以对抗程朱学派。
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
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罗素
伯特兰·罗素求助编辑百科名片伯特兰·罗素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
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中文名: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 外文名: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威尔士 出生日期: 公元1872年5月18日 逝世日期: 公元1970年2月2日 职业: 作家、哲学家、数学家 毕业院校: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信仰: 无神论或不可知论主要成就: 创立分析哲学 195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代表作品: 《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 主要领域: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认识论 目录人物生平个人成就政治女权哲学历史经济伦理婚姻生活第一任夫人爱丽斯第二任夫人多拉第三任夫人皮特第四任夫人伊迪斯主要著作人物影响名言语录推荐书目展开人物生平个人成就政治女权哲学历史经济伦理婚姻生活第一任夫人爱丽斯第二任夫人多拉第三任夫人皮特第四任夫人伊迪斯主要著作人物影响名言语录推荐书目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生平1872年5月18日,罗素生于英国辉格党贵族世家。
其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维多利亚时代两度出任首相,并获封伯爵爵位。
其父安伯力·罗素是一位激进的自由主义者,因为鼓吹节育而失去国会的议席。
与著名的自由主义哲学家约翰·穆勒是好友,穆勒也是伯特兰·罗素的教父。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主观唯心主义
共同点: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 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
下列观点哪些属于唯物主义?哪些属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1、天下无独燃之火,世界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唯物主义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3、水是万物的本原。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4、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庄子· 齐物论》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 来,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 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 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 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照此而 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 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 了。”
代表人物:王守仁、贝克莱
2、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理、理念、宇宙精 神、绝对观念等)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 化和表现。
代表人物:朱熹、柏拉图、黑格尔
小结:
唯 心 主 义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看作是世界 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 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 客观精神的外话和表现。 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 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 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 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 赖于人 的主观精神。
你也 将许 永 远 不 能 醒 来
你 可 以 不 醒 来
……
安瑟伦是中世纪出名的神学家。他宣称世界是由 “全能的上帝”创造的,上帝是宇宙的“主宰”, 它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无神论的代表人物高尼罗提出:上帝能否创造一块 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 “当然能,上帝是万能的!” “既然上帝有一块石头举不起来,怎么能说是万能 的呢?” “上帝万能,它能举起所有的石头。”
歌德尔和不可知论
更多时用商空间作积的方法表示。
对几何名称犯错,我道歉。
3 关于分形和chaos
我想这个东西是有定论的。分形的人也是作大气物理建模方面的。
当时庞知道有这种,叫strange attractor。
后来人用计算机找到了,
理论性认识:认识一个规律,比如认识相对论的本质等。
知识性认识:了解一个物体的存在状态,比如认识到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等。
三百多年前,科学的进展,特别是物理学的进展,似乎在暗示人类: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当然,那个时候,真正完备的科学研究体系才初步形成,下这样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
关于歌德尔和不可知论(网上秒了一段,不是我写的)
现代不可知论
哲学和形而上学的问题不能被证明或否定。但理性思维可以为其中的有意义假设建模。这一派不可知论不侧重讨论神的存在
支持不可知论的七条强有力的依据
世界可知吗?我们可以将认识分解为两种:
1 关于流形
我在文中引入流形的概念主要是想说明为什么人容易上当。
主要是相突出“局部相似,全局不同”这特点。
数学上对流形的定义很复杂,
而且现在的定义同最初想的也不一样。
高斯在欧氏空间中研究曲面,黎曼在黎曼空间中研究曲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B )院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kaoyantj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kaoyantj3.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 A )院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B )院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6.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C )院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院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10.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11.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12.“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13.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强调“无实”是因为(A )336 26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B.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能动性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14.“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1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6.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7.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 D )院济A.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8.“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C )院同济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门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12室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2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2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B )院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1、不可知论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
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
2、不可知论认为逻辑上不可证明,所以他们的回答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会因为不知道,就相信有,或者相信没有,“相信”本身就是自欺。
严格来说不可知论逻辑上最严谨,不过无神论实际上成功地用理论解构了大部分有神论的阵地。
泛神论就是拖鞋也可以成神,自然神论只限于自然崇拜,多神论一般是有复数人格神。
3、不可知论并不是完全的不可知,或者说,不可知论不会否认我们可能拥有任何知识。
毕竟先天分析判断还是可以进行的,比如说猫是猫,比如说雪是白的或者不是白的,再比如说平面几何中,直角三角形弦长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以及狗是动物。
前两个命题为真的原因,是逻辑的,或者说是语言的。
评述康德的不可知论。
评述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把世界分成可知的和不可知的两部分。
此岸——指可认识的部分,即事物的“现象” 彼岸——指不可认识的部分,即超越人们的认识界限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是在人的感观以外客观存在着的,它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产生感觉,但这种感觉是有限的。
其根源于,“自在之物”与“现象”即“此岸”与“彼岸”之间有着一条原则上的界限,是人类认识无法逾越的鸿沟。
人们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去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一句话,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康德可以说是一个可知的不可知论者,或者说,是一个不可知的可知论者。
其原因在于,康德既肯定了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必然真理性,但是又在现象世界之外设立了一个永不可能被认识的自在世界——“物自体”。
现象世界是物自体在人类理性中所呈现出的样子,但是由于人类心灵先天框架和范式的影响,认识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而且永远无法校准。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而他的判断力批判,除了美学专业,一般的哲学专业对其触及较少。
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越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有与日俱增的敬畏和景仰: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 这句话读来让人感觉甚为心潮澎湃,而且也屡屡被作为试题要求加以论述。
事实上,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分别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研究对象。
当然头顶的星空在这里并不仅仅是指天文学,而是整个宇宙自然。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将世界物质化的结果,必然就是机械化。
康德所处的年代,已经是牛顿体系的统治时期,牛顿已经将世界严格规定在三大定律之内,而霍布斯的哲学也将人纳入了这个体系: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也被机械化了,人的自由被严格的定律取消了。
而另一方面,怀疑论者休谟又否定了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将知识引向了人的纯粹联想。
不可知论
一、定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方面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二、具体定义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
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三、不可知论:正统的来讲,不可知论所讨论的问题范围是比较小的,主要和神性和宗教有关。
即是说,不可知论是相对于真理来说的,而不是知识。
Agnosticism is the view that the existence or non-existence of any deity is unknown and possibly unknowable. More specifically, agnosticism is the view that the truth values of certain claims—especially claims about the existence or non-existence of any deity, as well as other religious and metaphysical claims—are unknown and (so far as can be judged) unknowable四、不可知论人口的分布:在一些人口统计中,不可知论者常被认为是无神论者,或是没有宗教,事实上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是不知论者:一些人对于他的信仰未必坚定,但是受到社会风气或自小的环境影响,他们把他们的宗教当作是常识或是信念。
浅谈休谟的不可知论
浅谈休谟的不可知论浅谈休谟的不可知论摘要:不可知论是指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在这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情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够做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体。
大卫·休谟就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关键词:不可知论休谟哲学正文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
在这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它继续维持同贵族的联盟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与此同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对这个联盟内部的关系作有利于本阶级的调整,并继续反对封建复辟势力。
这时,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交织在一起。
作为这个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谟,贯彻经验论观点,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大卫·休谟1711年生于英国的爱丁堡,27岁时,伦敦出版了他在旅居法国时创作的哲学著作《人性论》,这部书过于庞杂和晦涩,结果在很长的时间里几乎无人问津,甚至连他最忠实的崇拜者康德也没有读过。
此书包含了休谟几乎所有的哲学理念,标志着休谟哲学思想已经成熟。
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对于许多哲学家来说是不敢想见的事情,休谟堪称一个早熟的天才。
直到1748年,休谟将《人性论》的第一部分用较为通俗的语言改写成《人类理智研究》,这个简写本立即引起学术界的主义,并成为现在众所周知的哲学名著,许多后来者都是通过这本书了解这位思想家的。
在近现代哲学中,很少没有休谟的影子,作为英国经验论的集大成者,他以著名的不可知论结束了那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并以此为基础,成为近现代哲学的温床,康德,孔德,马赫,罗素,詹姆斯等许多哲学体休谟从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走向不可知论,认为人们只能知道其感知的,至于是否有客观事物存在则是无法知道的。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例子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例子【篇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例子】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浪、庄子、康德、休谟。
(1)皮浪(前365——前275)皮浪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浪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 是不同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各种元素的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所 能达到的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认识。因而,人们就 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 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各种元素既不能分割也不能 转化。哲学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世界的本质,得出: 世界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质。 法国.朱利安·奥夫鲁 瓦·德·拉美特利:人体不过 是一架自己会发动自己的机器 而已。(机械唯物主义)
• 4、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 有能对作用,这是( ) • A、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 • B、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 C、近代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 D、古代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 5、下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正确的 是( ) • (1)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2)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3)他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 (4)特使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强大思想武器 • A、(1)(2) • B、(2)(3)(4) • C、(1)(3)(4) • D、(1)(2)(3)(4)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世界的 状态是 怎么样?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表人物 费尔巴哈 辩证唯物主义,代表人物 马克思 唯心辩证法,代表人物 黑格尔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代表人物 杜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
英国博物学家、教育家。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
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科普工作的倡导者,他创造了概念“不
可知论”来形容他对宗教信仰的态度。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
下午4点钟)是英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视
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作品:《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人类理解研究》《宗教的自然史》
伊曼努尔·康德(德语: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
2月12日)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
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作品:《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