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基础

合集下载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经络基础知识的介绍:
1. 经络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络系统遍布全身,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联系起来。

2. 十二经脉:人体有十二条主要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这些经脉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具有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等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气血得以通畅运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4. 穴位:经络上的特定点位称为穴位,穴位是气血输注的地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5. 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

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调节身体机能。

6. 整体观念:经络学说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身体的健康与经络的通畅与否密切相关。

7. 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是根据经络气血运行的规律,按时辰选择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它认为在不同的时辰,经络气血的流动有一定的规律。

对经络的研究和应用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络的实质和作用机制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经络知识点总结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经络的学问。

它以《黄帝内经》、《灵枢》等医学经典为基础,系统地总结了人体经络的构成、分布、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相互关系等内容,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中医基础经络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全面了解中医经络学的概念、分布特点、功能作用、临床应用等内容。

一、中医经络学的概念中医经络学是指中医学中研究人体经络的科学。

经络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对人体特定部位具有一定规律的生理与病变变化的通道。

中医经络学包括经络的构成、循行、与脏腑、经络相互关系、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等内容。

二、经络的构成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经络是一种特殊的通道,经过遍布于全身,形成一个连续的网络。

主要包括经脉、络脉和奇经八脉。

经脉有十四条主经脉,络脉主要是经络的支络,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这些经络穿行于人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

三、经络的分布特点1. 经脉的分布规律:主经脉总共有十四条,分布于人体四肢、头面部和躯干。

具体包括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

这些经脉不仅分布于肌肉、经脉、血管、神经等组织之中,还与脏腑有密切的关系。

2. 经络的循行规律:经络的循行路径主要包括经脉的定位、循行、归经和交会等。

定位是指经脉在人体中的具体位置;循行是指经脉在人体中的具体走向;归经是指经脉的上下通络;交会是指经脉之间相互连接的部分。

3. 奇经八脉的分布:奇经八脉分别分布于人体前后、上下、左右方向,构成了全身的奇经系统。

它们主要负责调整阴阳、上下、内外等方面的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功能作用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在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导作用:经络能够输导气血精液等生理活动物质,维持人体内外的正常代谢。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经络的概念1.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流注气血的通道。

2. 经络的分类:根据经络的属性,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联络脏腑、表里相通、防御外邪等作用。

二、经络的走向1. 经络的走向特点:经络走向顺应人体的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12经脉的走向及分布: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胆经。

3. 别经及奇经的特点:别经主要指与正经相连的支脉,奇经指的是任脉、督脉。

4. 经脉的走向规律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经络的特点与功能1. 经络的渗透性:经络具有渗透性,能够影响体内外的生理活动。

2. 经络的传导性:经络通过气血的运行进行传导,起到联络脏腑和表里相通的作用。

3. 经络的敏感性:经络对外部刺激非常敏感,可以通过经络的刺激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经络与疾病1. 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在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疾病都与经络有一定的关系。

2.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出现痹痛、气血不畅、阻滞等病理变化时,容易导致相关脏腑器官的疾病。

3. 经络的治疗作用: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五、经络学与临床应用1. 经络学在临床中的作用:临床上,经络学的知识经常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中医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经络穴位的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治疗相关疾病。

3. 经络理疗的应用:经络理疗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经络理疗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状况。

总结: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掌握经络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日后的临床工作以及对中医学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

经络基础知识汇总一、概念: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2、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3、原穴的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二、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2、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3、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1.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外邪,反映病症。

4.传导感应,调节虚实四、经络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2、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3、指导针灸治疗4、循经取穴五、十二经络的主治规律:六、柱状图分析方法:(1)胃经偏离指数分析方法:正常范围:在柱状图中,胃经偏离指数呈绿色或蓝色。

1、胃经偏离指数在正常范围的临床意义:胃经营养正常。

2、胃经偏离指数为小于零的黄色的临床意义:胃偏寒。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中医经络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各种经脉病理的学科,也可以称之为生理病理学。

经脉病理包括人体内的脉络、穴位、穴道,以及自发性病变。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是掌握中医经络学的基础,是中医学习者形成健康观念和护理技术的基础。

一、中医经络的基本概念1.脉络:中医经络认为,人体内拥有脉络系统,其中有12条大脉,称为数脉,根据脏腑学中脉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学者将它们分为三组:内脏脉、外脏脉和厥阴脉。

2.穴位:穴位是中医经络学概念中的关键词,也是现代中医治疗的要点。

穴位是指中医把人体划分为多个脉象单位,每个脉象单位都有一个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可以反映人体的“经络”和“气血”的状态,以及“病因”的关系。

3.穴道:穴道是中医经络学概念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指沿着脉络形成的一条条通路,其中每条通路都有一定的起点和终点,并经过不同的穴位,以及在穴位之间穿行的脉络。

穴道是中医治疗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治疗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

二、中医经络的意义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体现了中医关注人体健康的思想,也蕴含了中医“以穴观脉”的理论。

中医经络学不仅涉及到经络结构和功能的分析,而且涉及到合理的治疗技术。

因此,学习和掌握中医经络学在当今中医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医经络治疗方法1.药物疗法: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增强抗病能力,用药物缓解病痛,从而达到疗效。

2.拔罐疗法:通过穴位和经络的拔罐,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人体机能的目的。

3.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用艾草熏制的疗法,可以调节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改善机能障碍,从而达到良好疗效。

4.针灸疗法:针灸是用针刺穴位以调节气血运行,可以调理经络,从而达到调和人体生理病理机能的目的,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四、养生保健中医经络学认为,保持脉象平稳,养护对人体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养生保健有必要运用中医经络学的认识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充分的准备,有效的调节自身的脉象,使身体保持最佳的健康状态。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的基础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经络系统:经络是中医学说的人体内外联系的通道系统,包括经脉、络脉、腧穴等。

经络系统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起到调节、运输气血和经络信息的作用。

2. 经络的分类: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主要的通道系统,
包括十四个经脉和两个奇经,通过人体不同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系统。

络脉是与经脉相平行的脉络系统,主要分布在肌肤和皮下。

3. 经络的属性:经络有气血、营卫、营血等属性,通过这些属性来体
现其功能和特点。

例如,经脉主要传输气血,络脉主要传输营卫。

4. 经络的分布与循行规律:经络的分布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经脉相互
联系,表现出特定的循行规律。

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走向前臂,与肺脏相互联系。

5. 经络的功能:经络有调节气血流通、运输营卫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等功能。

中医通过经络调理来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6. 经络与腧穴:腧穴是经络和络脉的交汇点,中医通过刺激腧穴来调
节经络的功能。

腧穴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治疗作用,在中医诊疗中被广
泛应用。

7.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在疾病发生过程中,会出现气血阻滞、经脉
闭塞等病理变化,中医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这些是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的一些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经络理论,应用于临床诊疗中。

中医经络学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学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学基础知识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经络学的理论基础是经络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相互连接、贯通全身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气血得以运行,营养物质得以输送,疾病得以调节。

经络学是中医学的独特贡献,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系统是中医经络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它由经络、络穴和经络气血组成。

经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构造,它与血管、神经并列存在于人体内部,但与之不同的是,经络无明显的形态结构,无法通过常规解剖观察到。

然而,在中医实践中,经络的存在是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

经络系统中的络穴是人体上的特定穴位,也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中的经络气血是指人体内流动的生命能量和血液,它们通过经络系统贯穿全身,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气血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所以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经络的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经络针灸、经络推拿和经络按摩等。

其中,经络针灸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种重要疗法,它通过在经络穴位上插入针具,刺激经络系统,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推拿和经络按摩也是通过刺激经络系统,调节经络气血,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经络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经络的记载。

经络学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经络学体系。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经络学的研究也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展,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方法。

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通过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中医经络学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是运⾏⽓⾎、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各部的通道,是⼈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那么你对经络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经络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经络的分形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之所以⽣,病之所以成,⼈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经脉则“伏⾏分⾁之间,深⽽不见,其浮⽽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营其逆顺出⼊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课题,也是⽼百姓⾮常想了解的奥秘。

⾄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的进展,但⽆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

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千五百年前,中国诞⽣了第⼀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发现⼈体上有⼀些纵贯全⾝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发现这些⼤⼲线上有⼀些分枝,在分枝上⼜有更细⼩的分枝,古⼈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献,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简和绵阳⽊⼈经络模型等出⼟⽂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的医疗⼿段:⼀个是灸法,⼀个是砭术(即⽤⽯头治病的⼀种医术),另⼀个就是导引术(⼀种古⽼的⽓功),⽽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时借助的途径。

东汉的“⽅书之祖”,有着“救命活神仙”之称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

他认为⼈所⽣的病是通过⼀条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样的通路从体外向体内传输的,根据疾病所属的经络不同,要⽤不同的⽅法治疗。

经络学基础

经络学基础

经络学基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纵横交错、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联系了人体脏与脏之间、脏腑之间、脏腑与体、五官之间的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其作用是濡润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使人体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系统将气血及营养物质输送到周身,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系统的作用是“行气血而营阴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

外邪侵犯人人体往往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是一种具有保卫作用的物质,它能抵抗言不由衷邪的侵犯,其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

说明病理变化: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

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指导辨证: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络属的脏腑及组织器官,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推断疾病的经脉和病位所在。

临床上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

指导治疗: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某些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因而在临床治疗时常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采用循经取穴进行治疗。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经络学基础知识

经络学基础知识

经络学基础知识经络学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是中医学最为核心的理论之一。

它指导开发了中医的辩证论治能力,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生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以此完成了人体健康的调节和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将介绍经络学的基础知识。

一、经络的概述经络是中医经典中指代人体内部联系的通道。

人体内部有十四条经脉,其中包括三阴经、三阳经和八肢经(奇经和偶经),又称主要经脉。

这些经脉分布在头、手、脚、胸、腹、背等部位,其中任脉、督脉作为主要带络,形成了一条从头到足底,从腹部到背部的通道网络。

此外,人体内还有很多次要经脉,如头髓会、颈会、小腿诸经等。

经络通过传递气血,联系了全身的器官组织,保证了人体的正常运转。

二、经络的特点1. 经络是互为联系的:经络互相联系,是一种非常细致、先进的系统,又称“生命能网”。

经脉根据自己所处的区域,与其他组织结构如经络、脏腑、五官六腑、皮毛等形成联系,融入人体的整体,形成了一张繁复到极致的网络。

2. 经络是细密的:经络的管腔非常细小,有时只有毫米、甚至毫米以下,可以说是人体内最细小的“管子”。

这一特点造就了经络所传递能量的特殊性,使人体的整体调控显得更为精细而有效。

3. 经络是相互依赖的:经络之间关系紧密,在人体内相互依赖。

如果某一条经络的气血运行畅通,那么它所依赖的经络、脏腑都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相反运行不畅则会影响部分甚至整个网络的作用。

三、经络的流动气血是经络内的流动物,其流向主要由心脏和肺两大器官驱动。

经络是经络内气血流向的各种途径,其计划神经系统、经组织与统御功能相应。

同时,气血也通过经络进行运动,经络的长短、弯曲、通畅等形态的不同,决定了气血在其内部运动的速度和衔接度。

经络所传输的气血根据中医学的学说,包括元气(本气)、气、血、津液、营养等物质的运动,涵盖了人体内脏器官、组织、骨骼、肌肉、神经等系统全部功能的运行。

四、经络学的应用经络学理论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它以治疗和预防疾病为主要目的,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调整生理功能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一系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详细描述
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下肢外侧等部位,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和精神状态,对于 食欲不振、胃痛、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状态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足太阴脾经
总结词
足太阴脾经起始于大趾内侧隐白穴,沿足背上行至小腿内侧,再上行至大腿内侧前缘,终止于腹部的太仓穴。
详细描述
03
经络理论的应用
经络与疾病诊断
经络诊断
舌诊
通过观察经络的异常反应,如穴位压 痛、经络敏感等,可以辅助诊断疾病。
观察舌头的颜色、形状、舌苔等变化, 可以判断经络的虚实、寒热等情况。
脉诊
通过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经络的通 畅情况,从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经络与针灸治疗
01
02
03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 整经络的通畅度,从而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01
02
03
04
科学研究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深入研究 经络学原理,揭示其科学内涵

临床应用
拓展经络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 用范围,提高治疗效果。
跨学科融合
将经络学与其他医学流派、现 代医学学科进行融合,形成更
全面、系统的医学体系。
国际化传播
推动经络学在国际上的传播和 交流,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这
一独特的医学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学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十二经脉 • 经络理论的应用 • 经经络系统的定义
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人体内所有的经脉和络脉组 成的复杂网络。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它们相互连接,遍布全身,是人体气 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着沟通内外、联系脏腑、运行气血等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和健康的必要条件。

《经络的基础知识》课件

《经络的基础知识》课件
深入探索经络的奥秘,有助于推动中医的发展和应用。
经络的调节功能
2
运行。
经络具有调节气血平衡的作用,促进身体的 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络的美容应用
经络的能量流动对皮肤健康和美容有所帮助。
结论
1 经络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作为中医领域重要的理论之一,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2 经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的分类
经络的种类
经络分为十二经络和八奇经两大类,涵盖了人体各个部位。
经络的区分
经络可以根据功能和方位进行细分和区分。
经络的解剖
1
经络的起点和终点
各条经络都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形成闭合
经络的路径
2
的循环系统。
经络按照特定的路径贯穿人体,与器官和组 织相互关联。
经络的功能
1
经络的传导功能
经络负责传导气血,保证身体各部分的正常
《经络的基础知识》PPT 课件
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承担着传导和调节功能。这 份PPT课件将为您介绍经络的基础知识,从定义、分类、解剖、功能、应用等 方面全面解析经络的奥秘。
什么是经络
1 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描述气血运行通道的概念。
2 经络的用途
经络是人体内传导和调节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

经络学基础

经络学基础
足太阴脾经: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手少阴心经:经:睛明、攒竹、大杼、风门、 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 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 承扶、委中、承山、昆仑。
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劳宫、中冲。
• 手少阳三焦经:外关、肩髎、角孙、丝 竹空。
• 络脉:包括十五络、浮络、孙络。 • 经络的意义、作用、特点。(见书41页表)
• 三 经络系统在推拿学中的运用
• 推拿治疗操作部位的确定,是决定推拿疗效 的要素之一。而经络腧穴是中医整体观念 理论的主要结构基础,是推拿治疗部位选择 与确定的依据。
• 推拿疗法针对病位讲究点线面结合运用。 点指相应腧穴,线指相应经络,面指相应 的经筋及皮部。
以泻其邪。如委中放血,可治腰扭伤。
• (4) 病在经筋者取阿是穴。 对经筋关节疾病,多取痛点治疗,“以
痛为腧“。
二 十四经经穴常用的腧穴定位与主治
(参考书目,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推拿35页)
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列缺、鱼际。
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曲池、肩髃、迎香。
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颊车、头维、 天枢、足三里、丰隆、解溪。
• 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循行走向规律(略) 。
• 经筋的病变,多表现为拘挛、强直和抽 搐。

第三节 经别
•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是正经别深入体腔的支脉。其
作用是加强了内外、脏腑的联系,扩大了 经穴的主治范围。
• “六合” 阴经合相表里的阳经 ,阳经 合于本经 。

第四节 皮部
• 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 而进行取穴治疗的。正如《四总穴歌》所 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 列缺,面口合谷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筋
概念: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关节的部分。
循行:从四肢末端向上联系一定的部位,上达头身
而不入脏腑。无脏腑络属关系。
作用:具有联结筋肉,约束骨骼,保持人体的正常
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
概念:经络系统在体表的分布,也是经络之气在皮
肤所散布的部位。
分布: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
十二经别
概念: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腔联络脏 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循行特点:离、入、出、合。十二经别以表里 两两相合为六对,称之为“六合”。 作用:加强表里两经和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补充了经脉在 循行分布上的不足,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的 联系更趋周密,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
腑的标线。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脏与腑表 里相合。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 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阴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
手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心中 手少阴心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手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指端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手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肺中
作用:机体的外部屏障,保卫机体,防御外邪。诊
察与治疗疾病。
奇经八脉
概念: 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任脉、督脉、带脉、 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 循行分布: 别道奇行 任、督、冲同起胞中 任行胸腹正中 督行脊背正中 冲与足少阴肾经相并 带脉环腰一周 维脉与跷脉均分阴阳,左右对称分布,起于下肢,通过躯 干,至于头部,阴脉循内侧,阳脉循外侧。
两侧 头痛 少阳经
后头项 太阳经
巅顶
厥阴经
按穴诊察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经络循行的通 路上,或经气聚集的穴位上,有明显的 压痛点或有结节状、条索状反应物,或 皮肤形态变化,都有助于疾病诊断。如: 肠痈:阑尾穴压痛。 消化不良:脾俞穴异常变化。
指导分经用药以及引经药的使用。 “归经”是指某药对某经或某一脏腑 有特殊 选择性的作用。《本草纲目》 指出: 太阳经头痛——羌活 少阳经头痛——柴胡 阳明经头痛——白芷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足之三阳,头外足;
足之三阴,足内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互为表里的阴阳经脉交接于四肢末端,上肢为阴经交阳
经,下肢为阳经交阴经。 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均为手经交足经。 异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腹部,均为手经交足经。
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腑为经络的根本,经络为脏
2)指导临床治疗
3)指导疾病的预防 如灸风门、身柱可预防感冒。 灸足三里、悬钟可预防中风。
对经络实质的几种观点
1)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管、 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调节系统。 2)经络是独立于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等已知 结构之外而与之又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功能调 节系统。人体中可能还有一个尚未被发现的 系统,这就是“经络”系统。 3)经络可能是既包括已知结构,也包括未知 结构的综合功能调节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命名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接的络
属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现特点
有固定的流注次序 循行走向有规律
交接传递有规律
体表分布有规律 与脏腑有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胸内手; 手之三阳,手外头;
生理特点: 1、分布 不像十二经脉遍布全身。 2、络属 与脏腑没有直接络属关系,与奇恒之 腑联系。 3、相互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作用: 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的作用
十五络脉: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
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濡养全身组织。
孙络与浮络: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作用,维持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反映脏腑病变传递 经络是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如足少阴肾入肺络心、故肾水上泛可 “凌心射肺”。足厥阴肝经挟胃、注肺 中,故肝病可犯胃、犯肺。心火可下移 小肠,大肠腑气不通,可致肺气不利而 喘咳胸满。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指导疾病的诊断 循经诊断 肝胆疾病:两胁疼病 肺脏病变:缺盆中痛 前额 阳明经
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沟 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 导信息和调节作用四个方面。
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 二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 络)以及孙络、浮络。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 别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 表,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 之络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经络系统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在生理上起
着联络、营养、上下内外,沟通气血、 协调阴阳的作用。 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 上下,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 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 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是外邪侵袭人体的重要途径。 经络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表相应部位。 肝气郁结:两胁、少腹部胀痛 心血瘀阻:心前区憋闷疼痛沿手臂内侧放射。 2)脏腑病变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官窍。 心火上炎:舌尖糜烂、生疮、碎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胃热炽盛:齿龈红肿疼痛。 胆火炽盛:耳鸣、耳聋。 肾精亏虚:,足跟部绵绵作痛(足少阴肾经别入跟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