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常见意象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秋愁意象解读
导读: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
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所谓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形象与情感意蕴的“合金”,用庞德的话来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一种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刘勰曾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见,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象是其艺术的灵魂。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能表达“秋愁”的意象颇多,如秋风、秋雨、秋霜、秋月、衰草、枯木、枯荷、落叶、鸿雁等等,“梧桐”这个传统意象更是纷繁出现,且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下面,笔者仅就古诗词中梧桐这一意象所蕴涵的悲愁加以解读。
古诗词中“梧桐”意象的分析
一、丧偶之痛
梧桐,一种普通的树种,青干绿叶,枝干扶疏。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死,因此,我国民间通常以梧桐来象征男女之间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便化用了这一象征意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然而,梧桐落叶早,“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古人深信“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由物及人,见梧叶飘零自然就会联想到生命的终结。因此,古人常以梧桐半死或叶落来象征爱情的零落。以梧桐象征丧偶,最早可近溯到枚乘的《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后人由此加以引申联想,产生了许多名篇佳句。贺铸在为其爱妻所作的悼之词中写道:“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半死桐》)就是以清霜之后的半死梧桐象征丧偶之痛。作者与妻子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当贺铸要离开苏州时,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只能哀叹:“你我一起来这里,怎么就不能一起离开呢?”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成为枝叶凋零的半死梧桐,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也经历了失伴之苦!留下的一半该是多么孤单、凄凉啊!因为“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孟郊《烈女操》)李清照在遭遇家破人亡后感慨:“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此时那片片落叶就象用哀愁锻铸的锤子,一下一下重重地敲打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更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二、离愁之苦
离愁别绪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古人常借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离愁的凄凉、悲怆。梧桐就是被运用得最为频繁的载体之一。
1、离人之思
求官远游是大多数古代文人都要经历的生活,这样,他们就不得不与所爱之人天各一方,由此就产生了许多抒发思念离人的作品。
“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对鸾镜。”(李玉《贺新郎·篆缕销金鼎》)思念离人已苦,立于黄昏中疏桐下思念更苦,夜深人静之时,听着窗外雨儿嘀嗒嘀嗒,一声声地滴在梧桐叶上,思念的人儿缠绕心中,思而不见,挥之不去,则苦不堪言了。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就刻画了这份极苦:“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在华美的画堂之中,玉炉飘香,红烛堕泪,好像有意和愁思无寐的人过不去,偏将烛光投到她身上,使其更为难堪。涂在眉毛上的黛色已经稀薄,乌云一样的头发散乱不整,在那漫长的秋
夜,怎么也不能入睡,只是翻来复去,深感枕冷衾寒!时序已是半夜三更,细雨正打在梧桐树上,此时此景,应是怀人最切,让人最难忍耐的时候。那一滴一滴的细雨慢悠悠地落在梧桐叶上,声音凄凉,催人泪下。雨,这个湿淋淋的灵魂,仿佛有意让思妇痛苦,极力折磨她,竟然“空阶滴到明”,人也愁到明,哭到明。是雨,亦是泪。雨声,亦是心声哭声。雨打在梧桐叶上,更是一滴一滴打在思妇的心上,浸透了思妇的心。“不道”,有不管、不顾、不考虑、不理会的意思,是说秋雨打在梧桐树上,发出凄凉的悲声,完全不顾思妇的内心痛苦。自古以来,雨打梧桐就是表现愁思的一种方式。像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冯延巳《采桑子》:“雨过残花落地红……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冯延巳《芳草渡》:“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韦庄《定西番》:“闷杀梧桐残雨,滴相思。”晏几道《清平乐》“卧听疏雨梧桐,雨馀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那回杨叶楼中。”晏殊《撼庭秋》“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晏殊《踏莎行》:“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张辑《疏帘淡月》:“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徐再思《水仙子》:“昭阳殿梨花月色,建章宫梧桐雨声。”高启《明皇秉烛夜游图》:“孤灯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萧瑟。”
秋天是个忧愁的季节,但是能把秋愁写得深入人心,把秋雨梧桐之悲凉凄清写得如泣如诉,应是集大成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李清照笔下的梧桐细雨,不是听,不是观,而是一点一滴地数,是一字一泪地诉说,这更让读者心颤。李清照把秋雨梧桐写绝了。
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划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实,优秀的诗人在选取意象时,已经把自己也融进了意象之中。把自己当成了物,或者把物当成了自己。“梧桐”二字,不正是“吾同”吗?也就是说,诗人们用梧桐做意象的时候,实际是想表达“吾同”这一隐意。“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的这首《长信秋词》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宫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单影孤、卧听宫漏的情景。那句“金井梧桐秋叶黄”,不正是说她的美貌如同秋天的梧叶一般,日益枯黄凋零吗?
2、离乡之愁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秋天的萧条悲凉,极易使人产生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天涯游子,最难忍受的莫过于思乡之愁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思乡之愁能使人断肠啊!“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夜深人静,一弯残月挂在疏落的梧桐之上,月夜朦胧,孤雁独飞。倍受离乡之苦的游子目睹此景怎不引起思乡之愁!“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晏殊《采桑子》)一幅多么萧瑟凄清的秋夜图。“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邓剡《浪淘沙》)离家千里,客居异乡的游子感到自己就像凄风苦雨中飘摇不定的梧叶一样。
在乡愁之苦中,去国之愁恐怕是最深沉、最凝重、最伤感的。去国之人归期遥遥甚至是无期!每念及此,怎不叫人肝肠寸断。把去国之愁与秋味体会得最深刻的当数李煜这个从帝王沦为阶下囚者,而那份浓浓的秋味,正是借助梧桐这个意象表达出来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乌夜啼》)秋风萧瑟,秋叶飘零,秋月凄清,孤影无声!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为全词定下了凄凉的基调。“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会触动他心中的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可见他对故国怀念之甚、眷恋之甚。作者仰头看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这会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萧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锁”住的究竟是庭院秋意还是作者的幽居之身?感到凄“清”的究竟是秋景还是作者的心?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三、孤高之悲
梧桐高大挺拔,根深叶茂,为树中的佼佼者,自古被人看重。古人更是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