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的本质
货币金融系-第四章--利息和利息率
+
C (1+r)3
+···(1·+Cr·)n+
F (1+r)+n
式中:r = 到期收益率 P = 息票债券的市场价格 F = 债券面值 C = 每年定期支付的息票利息(等于债 券面值乘以票面利率) n = 债券的到期期限
七、金融工具的价格
上式中,在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期限 和市场价格已知的条件下,就可以求出它的 到期收益率;反之,如果知道债券的到期收 益率,就可以求出其市场价格。
名义收益率,是金融工具票面收益率与票面额的比
率。
如某债券面值100元,10年偿还期,年息是8元,则该 债券的名义收益率是8%。
七、金融工具的价格
即期收益率,是年收益率对该金融工具当期市场价
格的比率。
若上例中债券的价格为95元,则 即期收益率=8/95*100%=8.42%
七、金融工具的价格
平均收益率,是将即期收益与资金损益共同考虑的
(三) 系列现金流的现值和终值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会遇到一系列 现金流的情况,如分期等额付款、还款,发 放养老金、支付工程款等。经济学上将这种 定额定期的支付称为“年金”。这里涉及的 就是年金现值和年金终值的计算。
七、金融工具的价格
设年金额为A,利率为r,期数为n,则按复利 计算的每期支付的终值之和就是年金终值。 所以年金计算方法如下: S=A+A(1+r)+A(1+r)2+A(1+r)3+·····+A(
甲方案
每年年初 投资额 50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9500
现值
5000.00 454.55 413.22 375.66 341.51 310.46 282.24 256.58 233.25 212.04 7879.51
金融学第三章利息和利率
二、利息的本质
1、近代西方学者的利息理论 (1)节欲论 利息是节制当前消费欲望的报酬或实现现实消费的代价。 (2)时差说 时间偏好理论,资金具有时间价值。 (3)生产说 货币本身具有生产价值的能力 (4)流通性偏好说 流动性偏好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利息是现金资产资产持有者保有流动性付出的代价, 或其他金融资产持有者放弃流动性而获得的补偿。 2、马克思的利息本质理论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一、利率的决定理论
3、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观点: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M=M1+M2=L1(Y)+ L2(i) 4、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
观点:利率由可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决定。 与利率正相关 可贷资金的供给:储蓄、银行信用和反窖藏 可贷资金的需求:来自投资、反储蓄和窖藏
4、按利率生成机制为标准划分
(1)市场利率: 是指在借贷货币市场上由借贷双方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利息率。 包括借贷双方直接融通资金时商定的利率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 各种有价证券时的利率。 借贷资金供求状况变化的指示器 (2)官定利率: 也称法定利率,是指一国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确定的各种利息率。 (3)公定利率: 是指由非政府部门的金融民间组织如银行公会等确定的利率。
可贷资金的供给(与利率正相关)来自储蓄、银行信用和反窖藏
2、优化资源配置
利率自发引导资金流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
3、调节货币流通
利率上升:持有货币机会成本增加、减少货币需求 持有货币实际成本增加、增加货币流通速度
(一)宏观调节功能
4、调节价格水平 (1)普通商品价格:
价格构成:成本、费用、损失、税金、利润 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利率上升:融资利息支出增加、财务费用上升、商品价格上升 消费成本增加、需求减少、商品价格下降
利息理论感悟心得体会范文(3篇)
第1篇自从学习了利息理论,我对货币的经济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利息作为货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仅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以下是我对利息理论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利息的本质在利息理论中,利息的本质是资本的时间价值。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当货币被用于投资时,投资者期待在未来获得比当前货币价值更高的回报。
这种对未来收益的期待,使得货币具有了时间价值,而利息正是这种时间价值的体现。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利息的产生源于资本的稀缺性。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因此,资本的时间价值使得利息成为衡量资本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二、利息率的影响因素利息率作为衡量利息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众多。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主要因素:1.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利息率下降,因为货币的供给增加,投资者对货币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降低了对货币的竞争,使得利息率下降。
2. 需求与供给:利息率的变动与资本的供求关系密切相关。
当资本需求增加时,利息率会上升;反之,当资本供给增加时,利息率会下降。
3. 预期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利息率以补偿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从而导致利息率上升。
4. 风险:投资风险越大,投资者要求的利息率越高,以弥补潜在损失。
5. 政策调控:政府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如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等,对利息率进行调控。
三、利息理论的应用利息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1. 贷款利率: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会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贷款期限等因素确定贷款利率。
这有助于降低信贷风险,提高银行盈利。
2. 投资决策: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考虑不同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和利息率,以确定最优的投资组合。
3.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息率,实现货币政策的传导,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利息的概念及其本质
利息的概念及其本质第一节利息一、利息的概念及其本质1、利息实际上是租用资金的代价。
一般认为,利息是使用借贷资金的报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凭借对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向这部分资金的使用者索取的报酬。
2、高利贷的利息来源。
马克思认为在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高利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主要形式,它体现了高利贷者同奴隶主和封建主共同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3、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产物(双重支付和双重回流的分析),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
利息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4、社会主义社会,利息是调节经济生活的重要经济杠杆之一,是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
社会主义经济中,利息来源于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产品价值,它体现了国民收入在社会主义经济内部的分配关系,反映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1、在借贷关系中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的观念被广而化之。
2、利息虽然就其实质来说是利润的一部分,但由于它是个事先极其确定的量,其大小制约着企业主收入,用它来衡量收益,并以之表现收益的观念顺理成章了。
3、在于利息的悠久历史,货币可以提供利息成为传统的认识。
三、收益资本化1.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即是收益的资本化。
B=P×r P=B/r2.有些本身不存在一种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相当于多大资本的实物,也可取得一定的资本价格,如土地。
3.本来不是资本的东西也因此可以视为资本。
如人力资本(工资)。
4.在有价证券价格形成中更突出的发挥作用。
有价证券的交易价格=预期收益/市场利率四、关于利息本质理论的几种观点1.利息报酬理论配第、洛克认为利息是因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给贷方带来不方便)而获得的报酬。
2.资本生产力论萨伊(庸俗经济学家推崇)认为资本具有生产力,利息是资本生产力的产物。
风险利息和纯利息,纯利息是:对借用资本所付的代价。
第四章 利息
七、即期利率和远期利率
从借贷交易的交易方式看,按照资金借贷合约是 否立即生效和进行交易,可分为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 相对应地,其合约约定的利率分别叫做即期利率和远 期利率。 所谓即期利率,是指从目前时点开始计算的未来一 定期限的利率水平。如果目前投资的1元本金在一年末 得到1.05元,那就意味着1年期的即期利率为(1.05-1) /1=5%。 所谓远期利率,是指在当前确定的未来两个时点之 间的利率水平。如果一份远期协议规定,贷款人同意 在一年后向借款人提供一年期的贷款100万元,到期借 款人归还106万元,那么这个(106-100)/100=6%的年 利率就是一种远期利率,即一年之后的年利率。 远期利率是由一系列即期利率所决定的。
第一节 利息及其本质
一、利息的概念 •所谓利息,是指在 信用关系中借款支付 给贷款者的报酬,是 借款者支付给贷款者 的超本金的那一部分 金额。
贷方 借方
利息
• 对于贷出者来说,利 息是他贷出货币而在 经济上得到的补偿或 报酬; • 对借款者来说,利息 是他获得资金必须支 付的成本。
因此,利息是信用存在和发展 的必要条件。
三、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从借贷双方所采用的计息方式看,利率体系由固定利率和 浮动利率组成。 固定利率是指利息率在借贷期内不随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 而调整的利率。固定利率的最大特点是利息率不随市场利息率 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具有简便易行、易于计算借款成本等优点。 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可采用固定利息率。 在借款期限较短或市浮动利率又称可变利率,是指借贷利 率在借贷期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息率。它由借 贷双方在规定的时间依照某种市场利率进行调整,一般调整期 为半年。调整期限和调整时作为基础的市场利率的选择,由借 贷双方在借款时议定。 我国人民币借贷一向实行固定利率。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 某些贷款实行的浮动利率与上述含义不同,它是指银行可在国 家统一规定的利率基础上,按一定的幅度酌情浮动的利率。但 是,外汇贷款则采用浮动利率计算。
《金融学》第3章 利息与利率
二、利息的本质
3.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利息本质理论
(1)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说”。 (2)希克斯的“不完全货币论”。 • 马克思对利息本质的看法 马克思从借贷资本运动过程来分析利息的来源并揭示 利息的本质。 马克思的利息本质理论认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 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6
三、利息与收益的资本化
• 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在现实生活中,利息通常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
• 收益的资本化 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 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 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便 是收益的资本化。
7
第三章
利息与利率
3.2 利率与利息的计算
二、利率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
(一)利率能够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二)利率能够影响个人的经济行为
33
三、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一)利率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 1、利率管制。
2、授信限量。
3、市场开放程度。 4、利率弹性。
(二)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1、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 2、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 3、适当的利率水平。 4、合理的利率结构。
17
• 古典利率理论的特点: (1)古典利率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从储蓄和投资等实 物因素来分析利率的决定。 (2)古典利率理论是实际利率理论。
(3)古典利率理论是一种局部均衡利率理论。
(4)古典利率理论使用的是流量分析方法。
18
三、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 理论观点: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凯恩斯在1936 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本理论 之一。凯恩斯认为,利率属于货币经济范畴,而 不属于实物经济范畴,极力主张利率是由货币量 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货币金融学·第十三章 利息理论
四、利率的种类
(一)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分 根据利率的真实水平的差异,可分为名义利率和
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指包括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实际利率指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货币金融学
2020/3/19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金融系
(二)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变动分 根据借贷期内利率是否变动,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
C2
C3
t0
t1
t2
t3
t4
时间
C0
• 从借款人角度出发和从贷款人角度出发所绘现金流图方 向是相反的
货币金融学
2020/3/19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金融系
(二)现金流分析方程 • 资金借贷基本原则:在任意时间参照点上,所有
现金流入与流出量通过投资者的要求收益率或市 场收益率的利息累计或贴现率应该相等
• 通常已经三个要素,求解第四个要素
1
利息问题求解的四要素
2
求解利息问题的一般方法
3
应用实例
货币金融学
2020/3/19
30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金融系
一、利息问题求解的四要素
(一)投资本金
❖ 投资本金通常在期初流出,在有些情况下,也可 能是一系列的现金流出。
(二)投资回报
❖ 投资回报可能是在投资期末一次性的返本付息, 也可能是一系列的现金回流。
贴现率只是利率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贴现率与利率 关系如下:
d
r
1 r
其中:d为贴现率,r为利率
货币金融学
2020/3/19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金融系
三、到期收益率
• 例 某个投资者A,面临两个投资机会,一是购 买某一新发行的债券B1,该债券票面利率5%, 每年支付一次利息,3年后到期,按面值出售。 二是购买某一以前发行的债券B2,票面利率为 8%,也是每年支付一次利息,3年后到期。本 次利息刚刚支付过,市场价格为105元。请问该 投资者该如何选择?(假设这两个债券的其它条 件都相同)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S P (1 r ) n 公式:
其中:I—利息额;P—本金金额;r—利息率;n—期限; S—本息合计
三、利率体系 利率体系是在一个经济运行体中存在的各种 利息率相互连结而形成的有机系统,包括利率 结构和利率间的传导机制。 利率体系结构包括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 和市场利率等。 利率间的传导机制:一是中央银行调整再贴 现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进而调 节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使市场利率向中 央银行的调节目标变动;二是中央银行在金融 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通过调 节货币供求状况来调节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 率。
(七)单利和复利 单利:计息时不论期限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所生 利息不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的计息方法。公式: 公式: I P r n
其中:I—利息额;P—本金金额;r—利息率;n—期限 复利:是单利的对称,是计算利息额时要按一定的期限 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中重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直 至借贷期满的一种计算方法。
(五)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证券利率 存款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吸收存款时付给存款 人的利息与存款额的比率。 贷款利率: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向客户 收取的利息和贷款本金的比率。 证券利率:各种有价证券的名义收益率,主要指 有价证券票面载明的收益率。 物价上涨率<存款利率<证券利率<贷款利率<平均 利润率 (六)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 短期利率: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利率。 长期利率:一般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利率。
第二节 利率体系结构 一、利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1、利率的概念 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所贷本金金 额的比率是反映借贷资本增值程度和利 息水平的数量指标。 2、利率的表示方法: 年利率(百分之几%)、月利率(千分 之几‰)和日利率(万分之几)。 我国常用分和厘表示利率,如年息3厘, 为3%;月息5厘。为0、5%(5‰)。
试述马克思对利息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对利息本质的论述马克思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对利息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
在他的著作中,利息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对利息本质的论述。
一、利息的定义马克思将利息定义为“资本的自我增殖的一种形式”。
这意味着,利息是资本增长的一种方式,资本家通过投资获得利润,利息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二、利息的来源马克思认为,利息的来源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创造的价值减去他们的工资,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资本家通过投资这部分价值来获得利息。
三、利息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利息的本质是剥削。
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得利息,这是一种剥削行为。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的一种形式,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的延续。
四、利息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通过投资获得利润,利息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得利息,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的一种形式。
五、马克思对利息的批判马克思对利息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利息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的一种形式,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的延续。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才能消除利息的存在。
马克思主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实现剩余价值的公有化,从而消除利息的存在。
六、结论马克思对利息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
他认为,利息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的一种形式,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的延续。
他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从而消除利息的存在。
[经济学]第三章 利息和利率_OK
•
=1 045 506.25元
• 1 045 506.25,较之1 048 600,少3 093.75元。 14
• ——买两年期国债,其所以可多得3 093.75元,那 就是因为放弃了在第二年期间对第一年本利和1 022 500元的自由处置权。这就意味着,较大的效益 是产生于第二年。
• ——如果说,第一年应取2.25%的利率,那么第二 年的利率则是
• 3. 由于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绝对无风险的投资,所以也 无绝对无风险利率;市场经济中,只有国债利率可用以 代表无风险利率。
• 4. 有的中央银行规定对金融机构的存、贷利率,也称基 准利率。其中,如中国人民银行直取基准利率字眼,并 必须执行;有的不用基准利率字眼,其意义在于诱导市 场利率的形成。
10
• (2). 收益率实质就是利率。 • 作为理论研究,这两者无实质性区别。 • 至于在实际生活中两者使用的差别,取决于
习惯。
17
到期收益率
• 1. 到期收益率相当于投资人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购买债 券并且一直持有到期满时可以获得的年平均收益率。
• 2. 基本思路:设当前债券的市场价格与“债券现金流的当 前价值”相等,即决定当前实际起作用的利率。
国债无差别;从道理分析,如按一年期国债利率 计息;在一年期末,其本利和应是
•
1 000 000×(1+0.0225)
•
=1 022 500元
• ——如果买的就是一年期国债,这时就可自由处 理其本利和。假如无其他适当选择,把本利和再 买进一年期国债,到第二年末得本利和
•
1 022 500×(1+0.0225)
本的代价。 (阿弗里德·马歇尔 )
2
利息来源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约翰·克拉克 ) 利息是未来财富对现在财富的时间贴水(庞巴维克 ) 利息是放弃货币流动性偏好的报酬(凯恩斯 )
利息及其本质
利息及其本质一、利息与信用1、利息(interest):是指在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是借贷资本的“价格”。
2、利息出现的原因(1)延迟消费(2).预期的通胀(3)代替性投资(4)投资风险(5)流动性偏好二、利息的本质利息的来源与本质问题是把握本章内容的基本立足点,也是研究利率理论的出发点.古今中外许多经济学家在利息的来源与本质问题上提出过各种理论观点, 虽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因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解释上和不注重经济关系的分析,而带有较大的片面性.(一)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及其作用(1)表现:无论资金是否贷出或借入,利息都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收入或支出。
(2)作用:收益的资本化;收益的资本化:指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使一些本身无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资本金数量的事物,也能从收益、利率、本金三者的关系中套算出资本金额或价格.收益(B)=本金(P)×利率(r)如果知道收益和利率,就可以利用这个公式套算出本金,即:P=B/R收益资本化在经济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例1:地价=土地年收益/年利率例2:人力资本价格=年薪/年利率例3:股票价格=股票收益/市场利率(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利息本质的认识1、古典利率理论: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中。
基本观点是:利率由投资需求和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
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储蓄是对资金的供应,随利率上升而增加。
利率是资金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该理论的特点:A古典利率理论是实际利率理论认为,利率与货币因素无关,因此,在古典利率学派看来,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B认为利率的功能仅仅是促使储蓄与投资达到均衡,而不影响其它变量。
C采用的是流量分析法,是对某一段时间内的储蓄量与投资量的变动进行分析。
主要理论基础是:庞巴维克的时差偏好与迂回生产理论;马歇尔的等待说与资本收益说;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学说;费雪的时间偏好与投资机会说2、近现代西方学者的利息理论(1)节欲论: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在《政治经济学大纲》中提出的利润理论。
第三章-利息与利率ppt课件(全)
S=P×(1+R×N)
例如:一笔为期3年,年利率为7%的10万元 贷款,利息总额为:
I=P×R×N =100000元×7% ×3 =21000(元) 本利和为:
S= P×(1+RN) =100000× (1+7%×3) =121000(元)
(二)复利计息法
复利计息法就是指本金每期的生息数在 期末加入本金并在以后各期滚入本金再计利息, 即不仅本金要计算利息,而且利息也要生息, 即所谓的“利滚利”。
(三)对企业经营的约束和激励的作用
对企业而言,利息始终是其利润的抵减 因素,企业要增加收益就必须少付息。
(四)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
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利率的基本作 用。
(五)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
资金供求关系影响着利息率的确定,而 利息率一旦确定后又会对资金供求发挥积极 的调节作用。
(六)调节货币流通和稳定物价的作用 利息与利率从两个方面影响货币流通: ①影响储蓄者对货币的需求。 ②影响银行对货币的供给。提高利率是一种紧
(一)利率的概念
利息水平高低是用利率来表示的。所谓利 率是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借贷本金的 比率。用公式表现为:
利息率=利息额/本金 例如:甲从乙手中借得10万元钱投入生产过程, 一年后获得利润4万元,甲把其中1.5万元作为 利息付给乙,则这笔借款的年利率为:
15000/100000 × 100% = 15%
缩措施,降低利率是一种扩张措施。 利率对稳定物价的作用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1)货币供应量 (2)调节需求总量和结构 (3)增加有效供给
(七)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 开放经济中,利率与汇率作为货币的对内对外
价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货币银行学-利率
思考:10万元存款,存5年。 (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为3%;5年期为5%)
假设有三种选择: ①按单利直接存5年定期存款; ②按1年定期存款,将上年利息一并转为下年本金; ③按复利直接存5年定期存款。 分析三种选择的收益情况。
①按单利直接存5年定期存款;
F=P(1+in)
=10(1+5%·5)=12.5万元 ②按1年定期存款,将上年利息一并转为下年本金;
按性质不同,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银行挂牌执 行的存贷款利率。 实际利率:指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后的利率。 (反映真实的筹资成本)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实际利率越低,贷款人愿意贷出资金的动力越小, 借款人愿意借入资金的动力越大。
例如:如果在1年中,名义利率为8%,预期的通 货膨胀率为10%,实际利率是多少? 实际利率为-2%。 虽然在1年末现金数量增加了8%,但购买商品需 要多付10%,结果是,年末能购买的商品少了 2%,也就是说,以不变价来计算,损失2%。
小结: 现值的概念告诉我们:未来的1元不如现在的1元值钱,因为你
可以将这1元钱投资,从而赚取利息。具体来说,n年后收到的 1元钱仅仅相当于今天的1/(1+i)n元。 对于一种债务工具而言,一系列未来支付的现值应当=每次支 付款项的现值之和。 债务工具的到期收益率是使得未来支付款项的现值与债券当前 价值相等的利率。 到期收益率的计算是基于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家将其看做衡量 利率的最精确的指标。 债券现价与利率是负相关的:当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下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息的本质[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同学们了解利息的来源,了解中外经济学家对利息本质的理论能从利息的来源揭示利息的本质;掌握利率的划分标准及其主要分类,能应用单利法和复利法进行计算;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了解西方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掌握影响利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能对我国影响利率的困素进行分析;掌握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理解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利息、利率的概念、利率的类型、决定好影响利率的因素、利率的经济功能。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第一节利息的来源与本质[本节教学内容]:一、利息的概念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
二、利息的来源和本质考察利息的本质,即其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必须结合其来源进行分析。
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高利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主要形式,其利息来源是奴隶或农奴、小生产者劳动创造的被高利贷者无偿占有的剩余产品,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产品。
反映的是高利贷者同奴隶主或封建主共同剥削劳动者的关系。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各经济学派对此从不同立场、角度出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马克思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借贷资本的运动特点是双重支出和双重回流。
双重支出指:货币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双重回流指职能资本家把商品销售出去,取得货币,然后把借贷资本连本带利归还给货币资本家。
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1、利息报酬论,由配第(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
是古典经济学中颇有影响的一种理论。
认为:利息是因为所有者暂时放弃货币使用权而给贷出者带来不方便的报酬。
评价:描述了借贷的现象。
但是没有真正理解剩余价值的本质。
2、资本生产力论,由萨伊(法国,近现代)提出。
认为:资本、劳动、土地是生产的三要素,在生产中它们各自提供了服务,资本具有生产力,利息是资本生产力的产物。
评价:否定了劳动价值论。
3、节欲论,由西尼尔(英国)提出。
认为资本来自储蓄,要储蓄就必须节制当前的消费和享受,利息来自于对未来享受的等待,是对为积累资本而牺牲现在消费的一种报酬,是资本家节欲行为的报酬。
4、灵活偏好论,也叫流动性偏好论,凯恩斯(英国)提出的著名理论。
认为:利息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人们放弃货币周转灵活性的报酬,是对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即不持有货币进行储蓄的一种报酬。
这些理论大多脱离经济关系本身,甚至从非经济现象进行考察,从而无法揭示资本主义利息的真正来源与本质。
(三)中国学者对利息来源与本质的基本认识中国学者在比较的基础上,坚持了马克思的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的理论。
他们认为: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社会,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的增殖部分。
反映劳动者重新分配社会纯收入的关系。
啊三、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于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生产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
显然,没有借贷,就没有利息。
但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无论贷出资金与否,利息都被看作是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可能取得或将会取得的收入。
与此相对应,无论借入资金与否,生产经营者也总是把自己的利润分成利息与企业收入两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后的利润才是经营所得。
于是,利息率就成为一个尺度:如果投资额与所获得利润之比低于利率,则不应该投资;如果扣除利息,所余利润与投资的比很低,则说明经营的效益不高。
在会计制度中,利息支出在会计中列入成本。
利润表现为扣除利息的余额。
马克思认为,利息之所以能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主要是因为:首先,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这种观念已得到广泛认同,取得了普遍存在的意义;一旦人们忽略借贷过程中创造价值这个实质内容,而仅仅注意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可带来利息这一联系,便会形成货币资本自身天然具有收益性的概念。
其次,利息虽然应其实质来说,是利润的一部分,但利率同利润率的区别在于利率是一个事先确定的量。
利率的大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直接制约企业收入的多少,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人们通常用利率衡量收益,用利息表示收益。
第三,利息的历史悠久。
货币可提供利息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因此,无论货币是否作为资本使用,人们通常认为,它可带来收益。
在一般的贷放中,本金、利息收益和利率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收益=本金*利率本金=收益/利率通过收益与利率相比,得出的资本金,习惯称之为资本化。
如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股票价格,是股息的资本化;人力资本,是工资的资本化等。
资本化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只要存在利息,这一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
[本节重点]:利息的本质。
[本节难点]: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及其收益资本化。
第二节利率的种类.[本节教学内容]:一、利率及其两种计算方法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的比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是衡量利息量的尺度。
利率=利息额/借出资本额。
体现借贷资本的增殖程度。
两种基本的计算方法:▲单利法:只按本金计息;公式:利息I=本金P×利率r×期限n本息和S=本金(1+利率×期限)=p(1+rn)优点:手续简单,计算方便,借入者利息负担较轻;适用短期贷款▲复利法:按本利计息,俗称利滚利;公式:利息I=本金P[(1+利率r)期限n-1]本息和S=本金P(1+利率)期限优点: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保护了贷出者的利益,适用长期贷款。
例如:A银行向B企业贷放一笔为期5年、年利率为10%的100万元贷款,则到期日企业应付利息额与本利和分别为:按单利计算:I=100*10%*5=50万元 S=100(1+10%*5)=150万元按复利计算:I=100[(1+10%)5-1]=61.051万元S=100(1+10%)5=161.051万元已知名义利率,求实际利率的公式:例如:本金1000元,年利率8%,5年后本利和。
如果每季复利一次,则利率=(1+8%/4)4-1=8.24%本利和S=1000(1+8.24%)5=1486元.二、利率种类1、按表示方法分:年利率用0/0表示月利率用0/00表示日利率(又称拆息),用0/000表示(按每月30天计)2、按决定方式分:法定(官定)利率:一国货币管理部门或央行规定;公定利率:由非政府金融行业自律性组织确定的利率;市场利率:市场决定。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利率是对经济进行间接控制的重要杠杆,为使利率水平的波动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各国几乎都形成了官定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局面。
一方面,市场利率的变化能灵敏反映出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是制定官定、公定利率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市场利率又会随公定、官定利率的变化而变化。
官定、公定利率要反映出政策意图,对市场利率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其升降直接影响借贷双方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进而影响市场利率。
但二者在量上和运动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朝相反方向发展。
3、按是否浮动分:固定利率:在借贷期内,按双方约定利率计算,利率不变;浮动利率:在借贷期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调整借贷利率。
4、按利率的制定分: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差别利率:据不同部门、期限、种类、用途、客户制定的。
5、按期限长短分:长期利率:1年期以上信用行为的利率短期利率:1年期以下信用行为的利率,长期利率比短期高。
6、按真实水平分:名义利率:是没有扣除物价变动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扣除了物价变动后的利率。
(1)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
(2)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
(3)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实际利率对经济起实质性影响,但通常在经济管理中,能操作的只是名义利率。
一般而言,正利率与零利率和负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互逆的,只有正利率才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
.三、现值的效用众所周知,一年后的一元钱和现在的一元钱是不同的。
一年后的一元钱价值较低,而现在的一元钱可以存入银行,等一年后可以获得超过一元的偿付。
现值概念就是基于这一常识而得出的。
举例:假设一个工厂要扩大生产,投资100万元,建生产线,可使用六年,每年的收益为20万元。
总收益:120元。
利润:20万元。
假设年利率为10%则第二年的收益现值:20/(1+10%)=18.18第三年:16.53第四年:15……第七年:11.29总收益为87.08万元结论:不仅没有利润,还赔了12.92万元。
投资不划算。
这还没有算上通货膨胀率。
这里运用了两个经济学的知识:一个机会成本,一个是现值。
启示:降低利率和降低通货膨胀率可以刺激投资,因为,未来收益的现值变高了。
[本节重点]:利率的各种类型。
[本节难点]:单利与复利计息法及现值与终值。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及影响因素[本节教学内容]:一、利率的决定因素利率取决于利润率及分割比例;利息的变动界限是:零<利率<利润率利率水平如何决定?哪些因素影响利率的变化?是金融理论中的重大课题。
对此,西方经济学家曾进行了广泛的论证,例如:实际利率论、可贷资金论、流动偏好论等等。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建立在对利率来源与本质分析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利率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以剩余价值在不同的资本家之间分割为起点,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所以,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率的高低取决于平均利润率。
由于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润本身也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
一般情况下,利率不会与平均利润率恰巧相等,也不会超过平均利润率。
总之,利率的变化范围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
马克思明确指出,在利率的变化范围内,有两个因素决定着利率的高低: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分配的比例。
利润率决定利率,从而使利率具有以下特点:1、随着技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
因而也影响平均利率有同方向变化的趋势。
2、平均利润率虽有下降趋势,但却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换句话说,平均利率具有相对稳定性。
3、由于利率高低取决于两类资本家对利润分割的结果,因而使利率的决定具有很大偶然性。
也就是说,平均利率无法由任何规律决定,而传统习惯、法律规定、竞争等却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对利率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平均利率是一个纯理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