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实验专题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实验专题经典十题

1.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读数方式中正确的是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铅笔的长度

应为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6.04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

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某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

C.用铜丝的长度L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错误的步骤是,将错误的步骤改为。

(2)改正后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C.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3.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1)图甲中圆的直径是cm。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的表达式是。

4.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如图甲,“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形成稳固运行的组合体。以“神舟十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如图,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该铅笔的长度是。

(3)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通过图可知,甲车做的是运动;乙车在做前20s内的平均速度v前与后20s内的平均速度v后的关系是:v前v后,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v甲v乙;

(4)小明使用刻度尺测量100页白纸的厚度为1cm,则每张纸的厚度为mm;

(5)如图乙所示,M、N两个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两者从同一地点出发,N物体先发出80s,M物体开始追赶N物体,则经过s能够追上。

5.为研究纸锥下落的运动情况,小华查阅资料了解到,物体下落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阻力f的大小与物体的迎风面积S和速度v的二次方成正比,公式为f=kSv2(k 为比例常数)。

现用一张半径为R、面密度ρ(厚度和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质量与面积之比称为面密度)的圆纸片,按图甲所示将圆纸片裁剪成圆心角为n°的扇形,然后做成如图乙所示的纸锥,纸锥的底面积为S0(即为纸锥的迎风面积),让纸锥从足够高处静止下落。

(1)纸锥在整个竖直下落过程中的运动状态是。

A.一直加速

B.一直匀速

C.先加速后匀速

D.先加速后减速

(2)下落过程中纸锥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

6.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实验原理是。

(2)小红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在做(选填“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9.6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

(3)在图2中,能正确反映出该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的是(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7.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m/s。

(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8.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

(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 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BC=cm/s;

(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选填“慢”“快”)。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选填“大”或“小”)。

(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

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他的做法正确吗?。

(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用v、v1)。

9.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1所示,小球在做(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小球受力(选填“平衡”或“不平衡”)

(2)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m/s。CD段的路程为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V AB V BC(选填“>”“<”或“=”)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经过某点时的速度S AB=0.3m t AB=0.5s V AB=0.6m/s V B=1.2m/s

S BC=0.9m t BC=0.5s V BC=V C=2.4m/s

S CD=t CD=0.5s V CD=3m/s V D=3.6m/s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做出了v﹣t 图象,如图2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时的速度为m/s。

(4)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 AB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t AB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v2(选填“>”“<”或“=”)

10.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AB段距离s AB=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 AC=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