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学习要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学习要点归纳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元素、分子、原子、离子-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单质- 分散系:溶液、浊液、胶体2. 原子和分子-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电子-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2.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第三单元物质的制取和纯净1. 常见气体的制取-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分解法、置换法、复分解法2. 物质的纯净- 过滤: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 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萃取: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分离混合物第四单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酸:能释放出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能释放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的化合物2.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 氧化剂:接受电子的物质- 还原剂:提供电子的物质第五单元生活中的化学1. 食物中的化学- 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 食品添加剂: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存期的物质2. 生活中的化学- 洗涤剂:去除污渍的物质- 燃料:汽油、柴油、天然气等- 化肥和农药:促进植物生长、防治病虫害的物质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研究要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学习要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学习要点归纳本文档旨在总结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学习要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第一章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分类。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分解。
- 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以物理方式混合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
第二章空气与燃烧-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光、热和氧化产物的过程。
- 燃烧反应需要燃料、氧气和足够的温度来启动。
第三章金属元素与金属的化合物-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 金属的化合物主要是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结合而成的物质。
-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可以通过离子键或共价键进行结合。
第四章酸、碱与盐- 酸具有酸味、可以与碱中和、可以腐蚀金属等性质。
- 碱具有苦味、可以与酸中和、可以与油脂发生皂化反应等性质。
- 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
第五章物质的常见变化- 物质的常见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的状态变化,不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
-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
第六章离子反应与沉淀反应- 离子反应是指溶液中离子发生交换或结合的反应。
- 沉淀反应是指溶液中两种离子结合形成沉淀的反应。
- 沉淀反应可以通过观察沉淀的形成来判断溶液中是否存在某种离子。
第七章电流与化学反应- 电流是指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
- 化学反应可以与电流相结合,形成电化学反应。
- 电解质溶液可以在电解槽中发生电解反应,产生气体、金属或非金属等物质。
第八章酸碱中和与盐类的应用- 酸碱中和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 盐类具有多种用途,例如食盐、肥料、药品等。
- 酸碱指示剂可以用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学习要点归纳,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2、判断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基础知识【知识点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例】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水壶烧水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例】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粮食酿酒、米饭变馊3.易错辨析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知识点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稳定性、还原性、酸性、碱性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知识点3】实验室操作1.仪器名称书写A 锥形瓶,B 胶头滴管,E 集气瓶, F 长颈漏斗, G 水槽, H 酒精灯。
(1)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D ;(2)用于配制溶液的仪器是C ;(3)收集或贮存气体的仪器E ;(4)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B 。
2.取用药品①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②用托盘天平称一般固体在托盘两边各放一张等质量洁净的纸,易潮解或腐蚀性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③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药液流出④用量筒量量取液体时,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胶头滴管,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3.物质的加热①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②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③加热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飞溅④操作注意事项4.洗涤玻璃仪器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补充】判断下列实验操作错或对(填“√”或“×”)【知识点4】空气1.组成:氮气78%(保护气),氧气21%(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稀有气体0.94%,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2.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3.空气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物)【知识点5】氧气1.性质: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时为淡蓝色2.检验气体是氧气: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是氧气(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3.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4.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叫做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5.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6.工业制取氧气,利用沸点不同物理变化【知识点6】分子和原子1.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分子运动速率影响因素:外界温度,自身种类分子之间有间隔2.分子运动现象实验中,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浓氨水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挥发性(分子运动速率快)3.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4.分子与原子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5.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铁,铜,锰(金属单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氧气,氢气,氮气,氯气固态非金属单质:碳、硫、磷、硅、稀有气体:氦、氖、氩【知识点7】原子的结构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中不含有中子)(原子核带正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4.分层排布中,第三层最多排18个,每一层电子数最多为2n25.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种类6.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7.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的比叫做相对原子质量8.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知识点8】元素1.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的原子的总称,元素不讲个数只讲种类2.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物质种类变,分子种类变,元素不会改变3.地壳中元素含量最多的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人体中所含元素最多的是:氧;所含金属含量最多的是:钙4.元素符号书写①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②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2O表示:2个氧原子,2O2表示:2个氧分子,H2表示:1个氢离子)5.同一个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同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二、实验总结【实验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2.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刚熄灭时,烛芯冒出的白烟成分是石蜡固体小颗粒3.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4.检验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将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实验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现象:空气样品中木条照常燃烧,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氧气含量多3.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震荡现象:空气样品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氧气含量少(若澄清石灰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被浑浊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现象:哈气的玻璃片有水雾出现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水蒸气质量少5.适宜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该难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6.用集气瓶收集室内的气体:集气瓶先装满水,带到室内倒掉,再盖上瓶盖7.在比较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时,取相同滴数的石灰水:保证在其它条件相同下作对比(这种实验的方法叫对比法)【实验3】红磷燃烧实验1.现象:红磷燃烧时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白烟(固体小颗粒)分析:水进入集气瓶,约占原空气体积的1/52.实验结果分析:小于1/5体积的原因:①红磷不足;②氧气没有被消耗完;③装置漏气;④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大于1/5体积:燃烧匙过慢伸入3.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吸收产生的白烟,减少空气污染4.红磷不可替代:只能和氧气发生反应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5.化学式:【实验4】硫的燃烧1.现象: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发出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集气瓶中水的作用: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实验5】铁丝的燃烧1.现象:在空气中燃烧到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2.将细铁丝打磨至光亮:除去表面的锈盘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与氧气充分反应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铁丝预先放入一些水: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3.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实验6】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排水法)1.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2.加热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3.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的放出时再收集气体原因:防止收到的氧气不纯4.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至试管底部,炸裂试管5.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沿导管倒吸回试管底部【实验7】过氧化氢制氧气1.二氧化锰是一种黑色粉末,不溶于水2.不需要加热:操作简单、节省能源【实验8】氯酸钾制氧气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质量,且自身化学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催化剂可代替,不是唯一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化学的社会价值: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2.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3.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生存条件;4.利用化学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人类研究化学的历史:一、古代化学:1.火的发现和利用。
(翠绿色孔雀石上烧炭火会生成红色的铜。
写出其中的三个化学方程式)2.我国古代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战国开始冶铁炼钢。
3.制取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陶器铜器铁器造纸火药酿酒染料等。
二、近代化学: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概念。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周期律指导下,利用元素规律性知识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使化学学习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化学的发展前景:1.纳米技术.2.绿色化学(化学生产工艺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四个实验探究及其现象:1.水沸腾试管口有水雾生成,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液态水。
(物态变化)2.胆矾由块状变成粉末状。
(形状改变)3.研碎的胆矾比块状的胆矾在水里更快的溶解,先后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4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溶解、消失;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石墨变成金刚石、臭氧变成氧气是化学变化;轮胎爆炸、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我们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能”、“会”、“可以”、“容易”、“难”等词语。
●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笔记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化学的社会价值: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2.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3.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生存条件;4.利用化学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人类研究化学的历史:一、古代化学:1.火的发现和利用。
(翠绿色孔雀石上烧炭火会生成红色的铜。
写出其中的三个化学方程式)2.我国古代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战国开始冶铁炼钢。
3.制取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陶器铜器铁器造纸火药酿酒染料等。
二、近代化学: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概念。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周期律指导下,利用元素规律性知识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使化学学习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化学的发展前景:1.纳米技术.2.绿色化学(化学生产工艺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四个实验探究及其现象:1.水沸腾试管口有水雾生成,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液态水。
(物态变化)2.胆矾由块状变成粉末状。
(形状改变)3.研碎的胆矾比块状的胆矾在水里更快的溶解,先后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4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溶解、消失;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石墨变成金刚石、臭氧变成氧气是化学变化;轮胎爆炸、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能”、“会”、“可以”、“容易”、“难”等词语。
●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不: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别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XXX、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干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金属活动性、爽朗性、腐蚀性、毒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索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别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歪(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办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别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别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洁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别聚成水滴也别成股流下。
(7)可直截了当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别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别尝、手别摸、鼻别闻(闻的办法:扇闻)未讲明药品用量时:液体普通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N2 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4P2O5;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 、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化学的语言——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
1. 化学物质的表示方法:化学元素用化学符号表示,由元素符号组成,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
2.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化学物质由元素符号和下标组成,表示化合物的组成,如水的化学式为H2O,表示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3.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物在左边,产物在右边,用箭头隔开。
如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的方程式为NaOH + HCl → NaCl + H2O。
4.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反应物的消失和产物的生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的个数要保持平衡。
5. 化学反应的类型:有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不同类型的反应。
以上是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化学物质的表示方法、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以及化学反应的类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变化和性质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2)实例物理性质:颜色、气味、沸点、挥发性、导电性等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碱性等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实例物理变化:发光、发热、挥发、蒸发等化学变化:燃烧、生成沉淀、放出气体、发酵、分解等二、化学实验和探究1、科学探究(1)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2)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3)三“关注”:关注性质、关注变化、关注过程与结论2、蜡烛燃烧实验(1)火焰:分为外焰、中焰、内焰。
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蜡烛燃烧表达式:3、人体呼吸实验(1)探究方法:对照实验(控制变量法)(2)吸入:空气(主要是氧气和氮气,但氮气基本不参与反应)呼出: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氮气不参与反应)三、实验基本操作1、托盘天平的使用(1)精确度是0.1g(2)使用规则:左物右码(3)药品质量=砝码重量+游码重量(4)药品是干燥固体时,需要在左右盘先放一张大小和质量相同的纸;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时,需要放在玻璃器皿中。
2、仪器连接(1)玻璃管与胶皮管或橡胶塞连接时,都要先用水润湿。
(2)橡胶塞塞入容器口时不能把容器抵在桌面上。
(3)检查装置气密性:先将导管一段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容器,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3、药品取用(1)取用原则“三不”原则:不用手接触药品、不凑近闻药品气味【正确方法是: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不品尝药品节约原则:没说明用量时,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只能放入指定容器中。
(2)固体药品取用块状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状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3)液体药品取用①取用大量液体:一倒: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防止污染药品或者腐蚀试验台】二向:标签必须朝向手心【防止腐蚀标签】三紧挨: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防止药液损失】四还原:倒完液体之后应该立即塞紧瓶塞、放回原处、标签朝外【防止药品潮解或变质】②取用少量液体:使用胶头滴管在容器正上方竖直滴加,不能接触容器壁【防止污染试管或试剂】取液后,胶头滴管不能平放或倒放,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防止液体倒流腐蚀橡胶胶帽】③取用定量液体:使用量筒先向量筒内倾倒液体药品直至液面靠近目标刻度,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药品直至达到目标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行为,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等可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的性质。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不可燃性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主要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其形态、状态或性质发生改变,但其分子结构并未改变,如溶解、融化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如燃烧、腐败等。
第二章:原子与分子1.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具有质量、电荷和能量。
原子由原子核和外部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有正电荷,外部电子带有负电荷,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氧气、金属钠等。
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可以组成化合物。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盐酸等。
3.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粒子,分子是化合物的最小单位。
第三章:常见元素和化合物1. 碳的化合物碳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具有多种化合物。
碳的化合物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以碳为主要元素,如烷烃、醇等。
无机化合物主要是碳与非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碳酸盐等。
2. 金属元素和金属氧化物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金属氧化物是金属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氧化铝、氧化钙等。
3. 非金属元素和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元素具有较弱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氧、氮、氢等。
非金属氧化物是非金属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
第四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转变,旧的化学键断裂,新的化学键形成,物质组成发生改变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本文档将归纳整理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的重点知识点。
以下是每个单元的内容概述:
第一章重要化学概念
- 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 物质的分类
- 物质的性质
- 化学方程式
- 常见元素符号及其意义
- 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和式子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
- 分子的构成与性质
- 原子和离子的概念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 化合价的概念
- 元素周期表和化合价的联系
第三章分子运动与热
- 分子运动理论
- 温度和热量
- 热传递的方式和热传递规律- 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相图
第四章空气中的氧气
-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氧气的制取和应用
- 燃烧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第五章酸、碱与盐
- 酸和碱的性质和分类
- 酸碱中和反应
- 盐的制备和应用
- 酸雨的成因及对环境的影响第六章金属与非金属
-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分类- 金属的常见应用和冶炼
- 金属的腐蚀与防腐
第七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 化学反应速率
-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
- 化学反应的控制
第八章碳与碳化合物
- 碳的性质和应用
- 碳的同素异形体
- 碳的化合价和共价键
- 碳的四类化合物和应用
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的重点知识点归纳整理。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要点整理本文档旨在为九年级学生整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的要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原子和化学键1. 原子的组成-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核心,电子绕核心运动2.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3. 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序数表示元素中的质子数,也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相对原子质量是元素的质量相对于碳-12的比值4. 原子键和离子键- 原子键形成于非金属原子之间,共享电子对- 离子键形成于金属和非金属原子之间,电子转移形成离子结构第二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1. 物质的三态- 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距离近,无规则运动- 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距离中等,有较弱的规则运动-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距离远,有快速的无规则运动2. 相变- 固体融化成液体称为熔化,液体凝固成固体称为凝固- 液体变成气体称为蒸发,气体凝结成液体称为液化3. 气体的压力和体积- 气体的压力与气体分子撞击壁的频率和力量有关- 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压力成反比,关系由波义耳-马略特定律给出第三单元: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 元素周期表分为周期、族和区域三种分类方式2. 元素周期表的性质- 元素周期表上,周期内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呈现规律性变化- 氢元素是唯一一个位于元素周期表上孤立的元素以上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的要点整理,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注意:本整理内容来源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如有引用请注明出处。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实验仪器和操作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要想学好化学,必须先了解这门课程.为此,同学们可以利用暑期把化学课本先通览一遍,也许妙趣横生.图文并茂的化学课本会深深地吸引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们有帮助!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考点一: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分子本身.化学变化:,分子的与原子的.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是:.1.常见的典型化学变化(1)可燃物的燃烧;(2)金属的锈蚀和冶炼;(3)食品的腐蚀与变质;(4)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等.2.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变化即吸热或放热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溶沸点.硬度.吸附性.导电性等.化学性质:.例如:可燃性.稳定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考点三: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药品的取用原则:〝三不〞原则,最少量原则,环保原则(1)固体药品的取用通常保存在中.取用块状药品使用,操作方法为.目的是.取用小颗粒药品或粉末状药品使用或,操作方法为.目的是.(2)液体药品的取用通常盛放在里.取用时,,,拿起试剂瓶时,.缓慢倾倒,倒完液体后,应盖上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量筒量取液体时,应注意.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应.使用后应(滴瓶上的胶头滴管).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使用要求:禁止;禁止;用加热,先;熄灭时,应,不能用嘴吹灭;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注意事项: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试管夹夹在;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用外焰加热,先预热试管;试管口应,不应朝着有人的方向;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防止.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破裂.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考点四:两个实验探究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火焰分,温度.证明方法:;蜡烛燃烧后有生成,证明方法:;蜡烛燃烧后有生成,证明方法:.2.对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验证CO2的方法:,且CO2含量越高,.验证O2的方法:,且O2含量越高,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考点一:空气的成分1.空气中各气体的体积分数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为:N2,O2,稀有气体,CO2,其他气体和杂质.N2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气体,于水,化学性质,可用作.稀有气体包括,直接由构成,化学性质,可做.2.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如图课本27页)(1)实验现象:①;②.(2)化学方程式:.(3)实验结论:.(4)注意事项:如实验结果为进入集气瓶中液体体积远不足1/5,则可能原因:①.;②.;③..如实验结果为进入集气瓶的液体体积大于1/5,则可能的原因:①..②..3.实验中不用C或S燃烧的原因:;不用Fe燃烧的原因:;不用Mg燃烧的原因:;不用蜡烛燃烧的原因:.考点二: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在通常状况下为,溶于水,密度空气密度,液态和固态都是淡蓝色.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2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可燃性.能支持燃烧.能与某物质反应(空气)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后水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_%(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_%.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_%.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O3.SO2.CO.NO2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氧气的性质 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2..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放出热量(用于发令枪)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用于照明弹等)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高温熔化物落下来炸裂瓶底.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一.分子和原子.元素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物质三态的改变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水银温度计遇热汞柱升高,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汞的体积变大.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有一种氢原子无中子).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_.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一些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如NaCl.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类别的也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3一些物质的特性及用途:1.可燃性的气体:H2.CO.CH4(甲烷)都可做燃料,点燃前都要验纯,与空气混合点燃会爆炸.2.还原性的物质:C.H2.CO都可用来冶炼金属,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具有氧化性的物质:O2,CO23.助燃性物质:O2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或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4.有毒的气体: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煤气中毒就是指CO中毒.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只有CO25.最轻气体:H2也是燃烧无污染的气体燃料6.干冰(CO2固体):用于人工降雨,致冷剂;CO2气体:用于灭火,做温室肥料,制汽水等盐酸(HCl):用于除铁锈,是胃酸的主要成份,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HCl 气体)7.石灰石(CaCO3):建筑材料,制水泥.高温煅烧制CaO;8.生石灰CaO:易与水反应并放热,做食品干燥剂,可用来制取Ca(OH)2.9.熟石灰Ca(OH)2: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与Na2CO3反应制取NaOH 化学与社会相关常识三大化石燃料:煤(固).石油(液).天然气(气)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主要供能物质,如:米.面.蔗糖.葡萄糖等).油脂.蛋白质(鱼.肉.蛋.奶.豆).维生素(蔬菜.水果).水.无机盐2.缺乏某些元素导致的疾病:缺钙:骨质疏松症(老年人).佝偻病(儿童);缺铁:贫血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C:坏血病3.合金: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区别是含碳量不同,钢含碳量低,黄铜是Cu-Zn合金铁生锈条件:铁同时与空气(主要是O2)和水接触4.防锈方法是: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并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涂油漆.涂油.镀其它金属等).5.可燃物燃烧条件:⑴是可燃物;⑵与空气(或O2)接触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6.灭火的方法:⑴隔离可燃物,如建立隔离带.釜底抽薪;⑵隔绝空气(或O2),如用湿布.灯帽.土盖灭火焰,用CO2灭火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7.环境污染名词:酸雨:主要由SO2.NO2造成,酸雨危害是使河流.土壤酸化,建筑物.金属被腐蚀.臭氧层空洞:臭氧能吸收紫外线,由于臭氧被氟里昂等破坏而形成温室效应:空气中CO2排放过多引起全球气温上升白色污染:塑料随意丢弃,不易被降解而造成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污染物主要指标是:总悬浮颗粒.SO2.氮氧化物(如NO2)人教版_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一提到期中考试,不少同学十分紧张,看看书本,学了不少知识,但所剩时间不多。
下文为您准备了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知识点的认识】托盘天平是一种粗粗略称量物质质量的常用衡器.精确度一般为0.1克.最大量程一般是200g.如图所示,它由托盘、横梁、平衡螺母、刻度尺、指针、刀口、底座、分度标尺、游码、砝码等组成.由支点(轴)在梁的中心支着天平梁而形成两个臂,每个臂上托着或挂着一个盘,其中一个盘(通常为右盘)里放着已知重量的物体(砝码),另一个盘(通常为左盘)里放待称重的物体,游码则在刻度尺上滑动.固定在梁上的指针在不摆动且指向正中刻度时或左右摆动幅度较小且相等时,砝码重量与游码位置示数之和就是被称量物质的质量.其使用注意事项有以下六条:
1.事先将要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的地方,把游码移至0刻度线,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左右平衡.在称量过程中,不可再碰平衡螺母.
2.左放物质,右放砝码(即“左物,右码”).
3.砝码不能用手拿,应该从大到小用镊子夹取,使用时要轻拿轻放.并且,游码也不能用手移动.称量完毕,取下的砝码应放回砝码盒,还应把游码移回零点.
4.过热、过冷的物质不能直接放在托盘里称量,应先在干燥
器皿内放置至室温后再称.
5.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时,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6.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上(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与其有关的题目,必须熟记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还要有一定误差及其原因分析能力.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主要记上面归纳的六条即可,但是还要注意精确度为0.1g;对于误差及其原因的分析一般是这样的:
1.若物、码错位(即“左码,右物”),误差偏大.
2.若砝码生锈了,误差偏小;若砝码磨损,误差偏大.
3.若左盘放纸,右盘不放,误差偏大;反之,误差偏小.
4.若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左时,就开始称量,误差偏大;反之,误差偏小.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要点就到这
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