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标题:《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雨霖铃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五个部份分析《雨霖铃》的教学反思。

一、语言特点的分析:1.1 用典型的唐代文言文表达方式,学习古代文学语言的特点。

1.2 探讨柳宗元在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匡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1.3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句式结构和词汇运用,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二、意境描写的分析:2.1 分析作者通过雨霖铃的声音描写,营造出的诗意氛围,培养学生对意境的感知能力。

2.2 探讨作者通过对雨霖铃的描写,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思量故乡的特殊意义。

2.3 引导学生通过对意境描写的分析,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情感表达的分析:3.1 分析作者通过对雨霖铃的情感表达,传递出的孤傲、思乡和忧伤等情感,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

3.2 探讨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量,引导学生思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3 引导学生通过对情感表达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学习方法的指导:4.1 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如阅读原文、听音频、观看视频等,匡助学生全面理解《雨霖铃》的内容。

4.2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4.3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思量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量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5.1 分析学生在学习《雨霖铃》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5.2 采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3 总结教学经验,分享教学心得,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与提高。

通过对《雨霖铃》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色和抒发离愁别绪,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这首诗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情感表达方式。

然而,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1.1 缺乏明确的知识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们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这导致学生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2 忽视情感目标除了知识的传授,我没有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机会去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使得学生们对于诗歌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也相对较浅。

1.3 忽略实践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给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比如通过模仿写作或者朗读等方式,来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2.1 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讨论的方式,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这使得学生们的参与度和兴趣相对较低。

2.2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这导致部分学生在诗歌理解和欣赏上遇到了困难。

2.3 缺乏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设置足够的互动环节,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这使得学生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教学资源不足3.1 缺乏多媒体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2 缺乏文化背景资源我没有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社会背景等,这使得学生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相对较为肤浅。

3.3 缺乏实践性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提供足够的实践性资源,如写作指导、朗读示范等,这使得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评估不全面4.1 重视知识考核在教学评估中,我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和实践能力的评估。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名篇,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表达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雨霖铃》这首诗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即通过学习《雨霖铃》这首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们共同分析、解读《雨霖铃》,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2.1背景知识的讲解在教学开始前,我先向学生们介绍了《雨霖铃》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2诗歌的分析与解读我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雨霖铃》的诗歌结构、意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2.3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雨霖铃》的主题和意义,我引导他们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们深入思考诗歌与人生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3.1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2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一些与《雨霖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3.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鼓励学生们相互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效果的评估4.1课堂表现的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我密切观察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包括他们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一首中国古代文人林则徐所作的词曲,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色和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才华。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其艺术内涵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词曲。

正文内容:1. 雨霖铃的艺术特点1.1 描绘雨中景色:词曲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雨中的景色,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给人以清新、凉爽的感觉。

1.2 表达思乡之情:词曲通过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引发读者共鸣。

2. 雨霖铃的文化背景2.1 唐代文化:雨霖铃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2.2 文人墨客的情感表达:雨霖铃是文人墨客表达情感的典型之作,展现了他们对故乡、亲人和友情的思念之情。

3. 雨霖铃的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通过分析词曲的词句、描写手法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3.2 朗诵演绎: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演绎,通过声音、语调和表情的表达,体验词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3.3 创作扩展:鼓励学生在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扩展,写一首自己的词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乡之情。

4. 雨霖铃的教学反思4.1 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词曲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深入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4.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如阅读理解、朗诵演绎和创作扩展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4.3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音频、视频和图片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总结:通过对《雨霖铃》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词曲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文化背景,还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理解和欣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
《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曲作品,被广泛传唱和演绎。

通过对《雨霖铃》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首词曲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教育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反思,分别是:作品背景介绍、词曲特点分析、情感表达解读、文化内涵剖析和教学方法探索。

一、作品背景介绍:
1.1 《雨霖铃》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1.2 作品的创作时间和历史背景
1.3 作品的流传和影响
二、词曲特点分析:
2.1 词曲结构和形式特点
2.2 词曲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2.3 词曲的语言特点和意象塑造
三、情感表达解读:
3.1 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主题
3.2 作者通过词曲如何表达情感
3.3 读者对作品情感的共鸣和体验
四、文化内涵剖析:
4.1 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
4.2 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4.3 作品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五、教学方法探索:
5.1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5.2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
5.3 教学效果评价和改进策略
通过对《雨霖铃》的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这首词曲作品的深厚艺术内涵和
教育意义。

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理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他们深入领略《雨霖铃》的魅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之一,它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曾经在教学中选择了《雨霖铃》作为教学内容。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反应以及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1.1 学习传统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1.2 掌握《雨霖铃》的基本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1.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教学方法2.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开始之前,我通过介绍《雨霖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我还播放了一些相关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到这首曲子的美妙之处。

2.2 分析乐曲结构,讲解乐理知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雨霖铃》,我对乐曲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讲解了其中的乐理知识,如音符的音高、音符的时值等。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乐曲的演奏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3 练习演奏,培养情感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反复的乐器演奏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通过演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

三、学生反应3.1 学生对乐曲的兴趣提高通过教学的引导和激发,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得到了提高。

他们对乐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3.2 学生乐器演奏技巧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乐器演奏技巧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能够准确地演奏出乐曲中的各个音符,并能够较好地掌握乐曲的节奏和表情。

3.3 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增强通过演奏《雨霖铃》,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得到了增强。

他们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乐曲更加生动和感人。

四、教学反思4.1 教学目标的设定需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学目标的设定并不够明确。

下次教学时,我将更加具体地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它以婉约的笔调和深入的思考,描绘了雨天的景象和人们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雨霖铃》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雨霖铃》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背景介绍1.1《雨霖铃》的作者柳宗元1.2《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和意义1.3学生对《雨霖铃》的初步了解和感受二、文本解读2.1描写雨天的景象和氛围2.2反思人生的哲理和情感表达2.3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三、情感体验3.1通过诵读和朗读体验情感3.2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情感3.3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情感四、文学鉴赏4.1对《雨霖铃》的艺术价值进行评析4.2与其他作品的对比分析4.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五、教学策略5.1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5.2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5.3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正文内容:一、背景介绍1.1《雨霖铃》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天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1.2《雨霖铃》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意境,给人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1.3在初步了解《雨霖铃》之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表达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文本解读2.1《雨霖铃》通过细腻的描写,将雨天的景象展现得栩栩如生,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雨滴的触感和雨声的回响,这种描写技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2柳宗元通过《雨霖铃》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他以雨霖铃的声音比喻人生的起伏和变幻,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2.3在语言表达上,柳宗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文本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

三、情感体验3.1通过诵读和朗读《雨霖铃》,学生可以深入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如伤感、思考、无奈等。

2023年《雨霖铃》教学反思14篇

2023年《雨霖铃》教学反思14篇

2023年《雨霖铃》教学反思14篇《雨霖铃》教学反思1准备了很长时间的一节课,终于结束了。

虽然课后与学生交流,他们也觉得课堂效果还不错,但我个人觉得很多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简单列举如下:1.角色转换不成功,高三综合症严重。

一年没教高一了,突然间抛开专题的讲解,而去引领学生分析诗词,忽然间不知从何下手了。

不管是中间的引导,还是课堂语言的组织,总也脱不开高三的影子。

这是本次上课最大的感受,也是本节课最大的败笔。

正是由于角色的转换不成功,使得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点拨不够到位,给学生留下的思考交流的时间比较紧促,而所有这一切又致使学生的课堂生成不够精彩。

2.文本接触不深入,诗歌韵味不够浓。

对于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在课堂上,教师又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更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所讲授的文本之中,因为只有和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才能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才能引领学生获得美的体验。

在课堂上,情感的投入还不够,特别是朗读上不够到位。

这一点,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要加以改善。

鉴于以上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注意引导学生,给予他们恰如其分的提示,以及更充分的讨论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雨霖铃》教学反思2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

每一篇__,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汇,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共鸣,古典诗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古典诗词由优美文字构成,饱含优美的意象组合,意境幽深,汇聚了很多语文要素。

不讳言的说,诗词鉴赏课是一种让人陶醉的演绎。

诗词赏析是学生,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学习的难点。

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

《雨霖铃》教学反思五篇

《雨霖铃》教学反思五篇

《雨霖铃》教学反思五篇《雨霖铃》教学反思五篇篇一:《雨霖铃》教学反思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

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主要设计了“重朗读,抓意象,品语言,析手法,明感情”这五个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一、激趣环节:在课堂一开始我就以“黯然神伤者,唯离别也。

”入题,要求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

这些诗句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创设作铺垫。

结果有的学生说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有的学生说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二、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因此,我就以学生集体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带读的方式来进行。

.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我不是硬性的示范,而是用提问启发的方式来进行。

我问学生“对长亭晚”,该如何划分节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念”字是什么意思?这时该怎么读才识合适的?“今宵酒醒何处?”既然是个问句,要不要停顿。

学生很快的豁然开朗。

三、意象与语言环节:我先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诗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学生调动所学来分析意象,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

如解读“寒蝉”,能够把寒蝉的两层内涵(一是透露季节是秋天,而是渲染凄清冷落的离别氛围)分析得很到位。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以描写雨霖铃的声音为主线,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雨霖铃》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本文将从文本解读、语言表达、意境描写、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反思。

一、文本解读:1.1 了解作者背景和写作动机:通过深入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文学创作背景,能更好地理解《雨霖铃》的写作动机,从而更好地传达给学生。

1.2 解读文本结构:《雨霖铃》的结构特点是由“雨”、“霖”、“铃”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需要引导学生逐一解读,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1.3 分析篇章结构:对于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布局,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语言表达:2.1 词语理解:在教学中要注重解读词语的意义,特别是一些生僻或古文中常用的词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语言表达。

2.2 句子理解: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

2.3 修辞手法分析:柳宗元在《雨霖铃》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

三、意境描写:3.1 描写雨的意境:柳宗元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雨的多样性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到雨的美和力量。

3.2 描写霖的意境:霖是雨的延续,是雨的细腻和柔情,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霖与雨的区别,并体会到霖所带来的情感和意境。

3.3 描写铃的意境:铃声是整篇文章的主线,通过对铃声的描写,柳宗元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铃声的象征意义,并感受到铃声所传递的情感。

四、修辞手法:4.1 比喻的运用:柳宗元在《雨霖铃》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通过将雨、霖、铃与人生进行比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被广泛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反思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一、教学目标设定1.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雨霖铃》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1.2 设计教学活动: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3 制定评估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全面评价学生对《雨霖铃》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内容安排2.1 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2.2 教学方法选择: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3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三、学生参与程度3.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2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3.3 促进学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资源利用4.1 教材选用: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版本,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4.2 网络资源利用: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学习资源。

4.3 实地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雨霖铃》的感知和理解。

五、教学效果评估5.1 定期测评:定期进行测评,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5.2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5.3 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通过对《雨霖铃》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希望教师们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高一语文雨霖铃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雨霖铃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雨霖铃教学反思篇一:雨霖铃教学反思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领悟作者表达方式,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较强。

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主要设计了“重朗读,抓意象,品语言,析手法,明感情”这五个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一、激趣环节:在课堂一开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送别画面,背景音乐设置相关歌曲,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

二、朗读环节: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因此,我就以学生集体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带读的方式来进行。

三、意象与语言环节:我先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诗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学生调动所学来分析意象,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

有的意象,学生能找出来,但是分析不好,这时我能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解读,如“骤雨”,我问学生下骤雨前,天气怎样,人的感觉如何,诗人写骤雨是为了什么。

有的意象是学生根本不会,如“千里烟波”,这时也是以老师引导为主。

四、手法环节:新课堂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要“活”起来。

怎么让课堂活跃,前提是你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更好的探究欣赏。

在这一方面,因为学情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够充分,今后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篇二:雨霖铃教学反思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

尤其是诗歌更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关的文学知识,更要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本文将对《雨霖铃》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一、加深学生对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1.1 介绍作者柳永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帮助学生了解他的文学创作背景。

1.2 分析《雨霖铃》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1.3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更深入地理解《雨霖铃》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二、解读《雨霖铃》的诗意表达和意象构建2.1 分析《雨霖铃》中的诗意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

2.2 解读《雨霖铃》中的意象构建,包括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2.3 引导学生通过诗意表达和意象构建,深入理解《雨霖铃》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体会其中的美学价值。

三、探讨《雨霖铃》的主题和内涵3.1 分析《雨霖铃》的主题,如离别、思念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核心意义。

3.2 探讨《雨霖铃》中的内涵,包括对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3.3 帮助学生通过探讨主题和内涵,更深入地理解《雨霖铃》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启发他们对生活的思考。

四、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4.1 帮助学生通过朗诵《雨霖铃》,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4.2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写下自己对《雨霖铃》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

4.3 鼓励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表达,深入理解《雨霖铃》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五、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传承和创新5.1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雨霖铃》中的情感和意境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5.2 鼓励学生进行情感传承,传承《雨霖铃》中的美学情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设定1.1 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教学《雨霖铃》,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设定知识点:明确教学重点,包括《雨霖铃》的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1.3 确定评价标准:制定评价标准,考察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安排2.1 分析文本结构:通过分析《雨霖铃》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脉络和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把握整体思路。

2.2 解读语言特点:解读《雨霖铃》中的诗句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导读文学背景:介绍《雨霖铃》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三、教学方法选择3.1 听课讲解:通过教师讲解《雨霖铃》的内容和背景,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有初步了解。

3.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雨霖铃》的主题和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3.3 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回答和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四、教学反馈与评价4.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作业,让学生巩固对《雨霖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学习笔记:鼓励学生做好学习笔记,总结重点知识和体会感悟,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4.3 教学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错误认识,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五、教学效果评估5.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5.2 教学效果评估: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被广泛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反思,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一、教学目标设定1.1 确定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雨霖铃》之前,需要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和阅读能力,以便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1.2 强调情感体验:除了传授文学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欣赏《雨霖铃》来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1.3 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安排2.1 分析文本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雨霖铃》的文本结构,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2.2 解读难点词句:针对《雨霖铃》中的生僻词和难句,要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文章的意思。

2.3 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雨霖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选择3.1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和意境。

3.2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促进思维碰撞,提高学习效果。

3.3 课外拓展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或写作活动,拓展他们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估方法4.1 课堂表现评估: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讨论参与等来评估他们对《雨霖铃》的理解程度。

4.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理解题、写作题等,来检验学生对《雨霖铃》的掌握情况。

4.3 口头表达评估: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如朗读、解读等,来评估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理解水平。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5.1 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结束后,要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5.2 学生反馈收集:可以向学生收集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看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雨霖铃》是一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爱情故事,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雨霖铃》这篇文章,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的美,还帮助他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与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分享一些我认为成功的教学方法。

一、文学背景介绍1.1 介绍《雨霖铃》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1.2 分析《雨霖铃》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1.3 解读《雨霖铃》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二、教学目标设定2.1 设定学生对《雨霖铃》的基本理解目标2.2 设定学生对《雨霖铃》中情感表达的理解目标2.3 设定学生对《雨霖铃》中人生哲理的理解目标三、教学方法与实施3.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3.1.1 利用音乐、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营造出雨夜的氛围3.1.2 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3.1.3 利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3.2 分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情感表达3.2.1 分段解读,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情节3.2.2 分析词语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3.2.3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转折,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冲突3.3 探讨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思考3.3.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人生哲理3.3.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悟3.3.3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四、教学效果评价4.1 学生对《雨霖铃》的基本理解是否达到预期目标4.2 学生对《雨霖铃》中情感表达的理解是否深入4.3 学生对《雨霖铃》中人生哲理的理解是否有所拓展结语:通过对《雨霖铃》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一些成功方法,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等。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评价方式。

我将继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雨霖铃》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设定1.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学习《雨霖铃》这篇文章时应该达到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1.2 强调文学鉴赏: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意义和情感。

1.3 提高写作水平:通过学习《雨霖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计2.1 文本解读:对《雨霖铃》的文本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词和意图,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2 背景介绍:介绍《雨霖铃》的作者柳永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3 文学分析:通过分析《雨霖铃》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内涵。

三、教学方法选择3.1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雨霖铃》的相关资料和解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3 作业布置:设计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作、朗读等形式表达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估4.1 学习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展示活动,展示他们对《雨霖铃》的理解和表达,评选出优秀作品。

4.2 学习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3 学习评估:通过考试、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5.1 总结经验:总结本次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5.2 制定改进计划: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教学改进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3 持续改进: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学反思雨霖铃教学反思雨霖铃教学反思1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

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一、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

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

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

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

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

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3.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希望在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改观我目前的不足。

雨霖铃教学反思2教学是门失败的艺术,而我在这种艺术当中不停地摸爬滚打,积累失败的教训。

先谈谈我这次的授课吧。

柳永的《雨霖铃》,一首送别诗,词意本身不难理解,重点是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表达出来。

所以我安排的重点是学生活动和发言。

英才一班是一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的班级,平时学生上课状态好,愿意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发言积极,思维活跃,所以我自认为让学生分析品味后发言交流是符合学情的。

但是,不测是学生看到教室后面坐着20位老师和领导,出现了紧张和压抑情绪。

不论我怎么引导孩子们就是不敢发言。

课后我问了不少学生原因,他们给我的答案很一致,那就是怕回答错了给我丢人……。

我感动与学生的懂事,但是也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

为什么学生这么害怕答错?从上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就告诉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无所谓对错,只要是敢说,并且言之成理都是值得肯定的。

表面上看这种话,似乎是在鼓励学生发言,但是另一种心理暗示可能就是他们必须言之成理,还有就是我始终把他们当做学生,当做孩子,他们可能会说错,没有把他们真正当做课堂的主人。

所以,问题在我。

其次,评课老师提出我放手的问题太宽泛:1. 几分钟相互讨论,然后提出问题,不论是字面,还是理解上的疑惑,举手发言,共同讨论。

2. 选出你感觉最精彩的句子,并一起讨论这句话为什么给人这种感觉。

我的设想是在学生提问和分享的过程中,把学生望情感方面引导,提到意象,引出意象反映出的情感,分析句子(重点是:执手相看泪眼,就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就适时进行补充,这样情感理解,名句欣赏,情境关系,虚实关系就会在相互探讨中逐渐明朗。

但是,学生却始终都不敢张口说话。

或许我的问题太大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但是这两个问题确实是我常规课堂上最常见的问题,通常的课文我都会提问这两个问题,要说理解应该不是难度。

好不容易点一个学生回答,又总是不在状态,引导很久也说不出什么,在这个环节纠结太久,导致我我后面的环节没有展开,即1.为这首词加个词题2.提取这首词的意象,改为诗歌或者散文这是展示学生能力的环节,也是亮点所在,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以及在汲取知识之后活学活用的能力。

但是这个环节没有展示,只作为课后作业留给了学生。

这样来看,除了前面的背景、读两个环节在我控制范围之内之外,虽然主体部门在我的引导下基本完成,但是气氛沉闷,没有达到预期。

作为主体部分和亮点的两个环节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这门失败的艺术被我展示的淋漓尽致。

其实在发现学生的气氛不对时,我就应该及时调整策略,既然学生不说,我就不要再继续问,改为提问对某句话的理解,由我来掌控重难点,这样学生会有的放矢,或许敢开口发言。

这里体现出我的教学机智不够,这方面的能力尚需要不断去磨练。

雨霖铃教学反思3昨天听了一节雨霖铃,反思如下。

《雨霖铃》一课到底应该教些什么呢?教师的学习目标设计的是:1、了解柳永的创作风格2、体会该词的画面感3、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4、体悟情感,当堂背诵。

个人认为,这几个学习目标多有可商榷的地方。

首先,关于创作风格的问题。

仅仅通过《雨霖铃》一词来了解刘永词的.创作风格,似乎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固然《雨霖铃》是柳永的名作甚至是代表作,但是,仅仅通过这一首词来了解他作词的创作风格似乎不可能窥一斑而见全豹。

风格这种东西,如果不是经过对多首作品的赏鉴分析和归类,要想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似乎不大可能。

其次,体会画面感这一学习目标似乎没有必要。

词有个别称叫做“诗余”,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词作也能够表现画面感,并且很美的画面感。

但是这种体会画面感的目标放在整体感知或者赏鉴上片上更合适,单列学习目标似乎太单薄了。

当然也可能,将这个环节设计的非常出彩,比如,穿插进去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再现原诗获得美感也是可行的。

但能否出彩还很难说。

再次,情景交融这一概念是属于抒情方式还是属于运用寓情于景这一抒情方式之后大道的艺术效果,迄今为止并无定论。

对于这些不能让大多数人认可的界定比较模糊的概念还是以回避为妙。

否则处理起来,容易传递给学生错误的知识信息。

最后,关于当堂成诵的问题。

这一目标很小,如果通过学生多次朗读品味,不难实现,假如放在初中教学中还可以,在高中课堂还将之作为学习目标似乎有点简单了。

那么,《雨霖铃》一课,应该设计哪些学习目标呢?个人认为,词的教学在高一必修一上略有涉及,但是古典诗词还是第一次出现高中生面向前,所以指导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美来就是成功。

单从指导诵读这一角度来说,这节课做的还是不够的,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然后就没有了,缺乏教师指导诵读的环节,比如节拍重音停顿等等,没有涉及,另外学生本身读的也不多。

其次,这首词,美在分别场景的难舍难分,美在虚写别后情景。

因此个人感觉,这两点应该是着力点,多下功夫。

关于柳永的背景介绍,必不可少,但是如果过多过长实属多余。

导语设计有疑问,那种一上来就揭帽子的做法容易让学生一眼看穿课堂内容,不容易引起学生好奇心,也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整体感知方面,不能通过“找出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这一简单问题忽忽而过,解决这个问题和整体感知是两码事,可以预见的是,即便学生不读上片,也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话,整体感知就是空谈了。

雨霖铃教学反思4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

尤其是诗歌更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创设情境、符合考纲、整合知识、有效评价,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我觉得自己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将这些要求全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

因此,我便结合所讲课文的特点,将情境创设作为落实高效课堂的主要手段。

明确了这一方向之后,我开始精心的准备课件、反复推敲教学语言、选择适合的朗诵配乐,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出词人柳永想通过《雨霖铃》传递给我们的意境。

但是,在进一步分析课文之后,我发现,我所做的工作,都只是表面功夫。

学生如果对诗词本身没有较深入的理解,那么这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没有载体的。

因此,我改变了方向,将问题设计作为创设情境的重点,或许能获得相对好一些的收效。

因为,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导着学生探究文本,主动思考,从而揣摩出诗词的味道。

于是,我开始在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开始反思原因,是学生对这篇课文本身不感兴趣吗?我翻看了一些学生的教材,发现他们的教材上记了大量的笔记,这证明学生们对这一课是很感兴趣的,他们希望对这首词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是在课堂上没有进入充分思考的状态,只是简单直接地接受了老师的想法。

导致了学过以后对于诗歌的印象并不深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没有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点下,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问题的设计上。

我发现,我所设计的问题没有梯度性、区分性。

很多问题的设计是雷同的,让学生感觉回答完一个问题后,剩下的问题就无话可说了。

此外,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让学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思考。

也就是说表面上出现了学生不与老师互动的问题,而实际上,这个现象的原因是问题设计不科学。

针对这个问题,我将我所设计的问题做了修改。

将原来的问题改成“词的上片没有写‘情’却处处含情,是如何表现的?”、“‘念去去’一句出现在婉约词中是不是显得不协调?”、“‘经年’二字有怎样的味道?”、“‘虚设‘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经过这样的改动,在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自己感觉课堂的效果比第一次好一些。

至少学生们开始进入了思考的状态,他们开始不再排斥我的提问,基本上都能努力的在课文中找寻问题的答案。

但是,课堂气氛沉闷的问题仍然存在,学生们虽然在思考,但是却不能够的得出较好的答案。

这个问题又一次引起了我的反思。

是不是问题设计的太难了,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呢?在通过对老教师的咨询,我体会出,这次的问题出在环节设计上,缺少了让学生反复朗读、品读诗词的过程,那么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自然就不。

所以,高效课堂不仅需要科学的问题设计,更需要学生对于课文的品读,以读促解,以读促悟。

雨霖铃教学反思5这学期,我所教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第二单元共有八首词的学习内容。

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