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一《我遥望》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必修一《我遥望》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第一篇:语文版必修一《我遥望》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我遥望》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者:张海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曾卓的简历,体悟诗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吟诵、感悟和理解的能力,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学会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要珍惜年华、珍爱人生,要加倍努力,成就事业,充实人生。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展开想象,对诗歌进行补白。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优秀的诗人很多。同学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殊不知中国的现当代诗歌也是璀璨夺目。下面先为大家朗诵一首我自己比较喜爱的一位当代诗人的诗。

(多媒体出示《悬崖边上的树》的末段。)

这位诗人便是曾卓,我们今天要一起来赏析他晚年写的一首诗:《我遥望……》。

(二)听读课文,把握意象,体会情感请大家轻轻地自由吟诵这首诗。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诵这首诗。(老师在朗读节奏、快慢等方面稍加指导。)

听多媒体配乐朗诵。(同时要想象诗的画面之美。)

明确:诗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为了抒发内心的某种情感,诗人就从周围的人、

事、景、物中选择对象。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融注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便是意象。解读诗歌应从捕捉、品味意象开始,来还原、丰富这份情感。请同学们再次自由吟诵这首诗,把握意象,体会情感。并在头脑中勾画出诗歌所展示的画面,借助勾勒出的画面品读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互相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适时抓住诗歌中的几个意象引导学生赏析。如:怎么理解诗中两个重要的意象——“港口”“故乡”?为什么诗人在“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为什么“故乡”会“迷失在烟雾中”呢?第一节中的“偶尔抬头”和第二节中的“有时回头”,字面上只有细微的差别,但包含的内在情感一样吗?

教师小结:

PPT:把握意象,领悟和品析诗歌情感。意象: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意”指诗人的情感意蕴,“象”指物象和事象。

明确:把握诗歌塑造的意象,就能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体味诗中的相关哲理,就能对诗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诗歌作出合乎情理的鉴赏。

(三)联想想象,填充空白问题:大家看课文,诗人写这首诗时大概多大啦?

明确:作此诗时,诗人已是将近六旬的老人了,回首往事,年少的幻想、青春的激情、中年的坎坷,一齐涌上心头。诗人以“回忆”的视角扫描颇不平坦的一生,应该有许多画面可以描写,但他却不着一字。从第一节到第二节几十年的跨度,诗人只用“抬头”与“回头”、“港口”与“故乡”的对比来表现,而一生的历史、人生的意义等,却全部留给读者去补充想象。这便是我们所讲的“空白艺术”。拓展延伸

PPT:“空白艺术”在许多艺术领域中都有运用。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如齐白石有一幅虾戏画(多媒体显示):一张白纸的中央,寥寥几只虾,周围无他物,然而虾以实出,水以虚生,使人觉得满纸溢水,烟波无限,给人留下不尽的想象。我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

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多媒体显示),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使用省略。留下空白是诗的基本特点。将空白留给读者,让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空白艺术,它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空白是一种美,它给鉴赏留下了再创造的可能。在诗歌鉴赏中,鉴赏者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诗歌的空白进行补充,体味诗人写诗时的心境、情感,发掘诗歌的意境。诗人用短短的八行诗将年轻到年老的几十年岁月组接在一起,中间用了“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来上下贯通,那么这几十年是如何过来的?经历了怎样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诗人又如何来抗御这些“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呢?诗中没有交代,一笔带过。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模仿诗歌的笔调,写两三行文字,填补作者在诗中省略后所造成的空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给出例子(多媒体):

我猜想——

他曾经有诗歌一样纯美的童年理想,想用心灵酿造诗歌的蜜浆;

他曾经……

他曾经……

他曾经……

(用5~6分钟写,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句子,同学之间互相点评。)

教师小结:

补白的过程就是一个多角度理解诗歌的过程。是一个想象的过程,没有补白就不能称为读诗。

(四)知人论世,走近曾卓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固然都有道理,但对“空白艺术”的正确理解、对一首诗的鉴赏品味,还要了解作者的遭际,知道作者创作诗歌时的背景,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知人论世”。(引导学生联系《悬崖边上的树》,了解曾卓的经历。)问题:刚才哪些同学的补白比较切近作者的思想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再

谈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准确把握诗歌主旨。问题:这首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感染力,让每个人在读它时都会被深深打动?你从中又悟出了什么? 教师小结:岁月易逝,人生如梦。我们既要勇敢地追求理想,又要珍重前行路上的每一段时光。只有走过,才能知道它的艰险,才能领略它的风景。同学们,请把你的每一步路走好,不管是乐还是苦,它们都将是你人生的宝贵财富。学生集体诵读《我遥望……》。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在走进曾卓内心世界的同时也学习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多媒体显示鉴赏方法之一:把握意象,领悟和品析诗歌情感;鉴赏方法之二:展开想象,填充和理解诗歌的空白;鉴赏方法之三:知人论世,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六)课后作业思考:《悬崖边上的树》这首诗的留白处是什么?

模仿这首诗,以“我憧憬……,”为题写一首小诗。

三、教学反思

孙绍振教授点评这堂课时说:“总共才简单的八行诗,要上成一节45分钟的课,课堂内容又要充实,难度很大。”这也是我在刚看这首诗时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经过反复研读思考,我找到了教学的切入点,即抓住这首诗“意象丰富……富含空白点”的特点,让学生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给他们鉴赏诗歌的方法。当然,这样处理也是因为有合适的条件和时机:1 这首诗简短,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2 这首诗是所在单元的第7首诗,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6首现当代诗的阅读鉴赏。在这一前提下,我紧紧把握住这首诗的特点,让学生先反复诵读,亲近文字,对诗中蕴涵的情感有初步体验。在让学生充分谈自己的感受体验后,引导他们对诗中几个重要意象进行深入充分的理解。阅读诗歌的过程其实是发现和建构诗歌意义的过程。诗歌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和个人色彩。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并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于是我安排了第二个环节——补白,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填补诗歌空白,并且是模仿诗歌的笔调进行补白,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