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跑跑”事件的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师德失范案例与争议

师德失范案例与争议

师德失范案例与争议那我就给你讲讲“范跑跑”这个师德失范的典型案例吧。

一、事件经过。

“范跑跑”真名叫范美忠。

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正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呢。

当地震的晃动一出现,他二话没说,拔腿就跑,第一个冲出了教室,跑到了操场的安全地带。

等他到了操场,才发现自己是第一个出来的,而他的学生们还在教室里呢。

后来还是在其他老师的组织下,学生们才得以安全疏散。

二、争议点。

1. 违背师德方面。

从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来看,老师是有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嘛,老师在危险时刻应该像一个守护者一样,把学生的安危放在自己之前。

可范美忠这一跑,就被很多人认为他完全没有尽到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职责,简直就是把“师德”两个字扔到九霄云外了。

2. 言论争议。

他后来还发表了一些言论,更是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

他说自己在那种情况下,本能就是先自己跑,哪怕是自己的母亲在,他也会先顾自己。

这在咱们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里,简直是大逆不道啊。

咱们一直提倡尊师重道、尊老爱幼,他这种言论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大众对他强烈的批判。

但是呢,也有一部分人觉得他说的是一种真实的人性本能。

在面临巨大危险的时候,人可能会先想到自己的生存。

这部分人认为他只是诚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应该被如此严厉地批判。

不过这种声音相对比较微弱,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教师这个特殊职业决定了他不能仅仅以本能为借口。

还有一个案例就是某老师体罚学生的情况。

一、事件经过。

有个老师,因为学生作业没做完,或者是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了,就采取了比较极端的体罚方式。

比如让学生在大太阳下罚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还有的老师用教鞭打手打得特别狠,学生的手都肿起来了。

二、争议点。

1. 关于教育方式的争议。

但是现在更多的人反对这种做法。

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孩子也是有自己的人格尊严的。

体罚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伤害,而且这种伤害可能是不可逆的。

现在的教育更注重引导和激励,而不是通过体罚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范跑跑事件的伦理学解读

范跑跑事件的伦理学解读

“范跑跑事件”的伦理学解读“范跑跑事件”是指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期间,范作为正在为教室里的高一学生上课的老师,在地震发生后,没有组织学生疏散逃生,而是丢下学生独自一人先行逃到学校的足球场,获得自身安全。

虽然事后所在班级学生并无伤亡, 但其独自逃生的行为是否道德仍引起了社会的热议。

之后范本人公开发表对自己在地震中逃生行为的辩护,并无自责和反省之意,引发了公众更多的批评和批判。

人们称此事件为“范跑跑事件"。

【1】回顾范在事件发生后写下的地震发生前后自己行为的心理历程,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其行为的伦理出发点。

当学生问他“老师,你怎么不把我们带出来才走啊?”他回答道:“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上次半夜火灾的时候我也逃得很快!”瞬间的本能抉择却可能反映了内在的自我与他人生命孰为重的权衡,后来他对学生说:“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十八岁的人了!”这是他的自我开脱,但他表示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

这样对自己的行为“义正言辞”的辩护,范招致社会大众更多的谴责甚至唾骂,但是否范的行为全无合理之处,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伦理分析。

首先,生命是自有价值。

生命本身便具有至高无上的、不依赖于其他价值而存在的价值性。

换言之,在某种程度上,一切价值都应该让位于生命价值。

范显然是生命自有价值的忠实信仰者,在危急情况下,他选择优先保护自己的生命,是对自己生命自有价值的有力维护。

一个人的生命何其宝贵,那么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最大的保护也是无可厚非的。

这是人生而为人、对于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其次,从伦理利己主义的伦理角度来说,每一行为主体都应该去做自己认为能够最大地增加自己幸福的事情。

范跑跑事件经典案例老师职业道德规范 范跑跑事件实例启发

范跑跑事件经典案例老师职业道德规范 范跑跑事件实例启发

范跑跑事件经典案例老师职业道德规范范跑跑事件实例启发不跑留下抢救是英雄人物,跑了是平常人,被网民讥为“范跑跑”的老师范美忠在汶川大地震以后引起了一起有关“师德师风”的大讨论。

下边是我为大伙儿搜集整理的范跑跑事件经典案例老师职业道德规范范例,热烈欢迎大伙儿参照!范跑跑事件经典案例老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产生8.0级超大地震灾害。

曾任都江堰市光亚学校老师的范美忠也经历了这一场地震灾害。

他那时候已经给高二的学生学习。

当今震来的时候,范老师还泰然自若地抚慰学员“不要慌”。

但接踵而来的主震像疾风煽动落叶一般地超越着教学大楼。

过后范美忠直言不讳那时候脑中只有一个想法“地震,快逃。

”这时的范美忠肯定是个行动派,当他上气不接下气,心惊胆寒地赶到院校足球场地时才察觉自己是第一个抵达的避灾工作人员。

他才想到自身的人的大脑只为自己的腿公布了“逃走”的指令,而忘记了为自己的嘴公布这条指令。

結果便是那时候已经上自身课的几十名学员被范老师晾在了课堂教学以上。

大幸的是,这种学员都安然无恙地撤了出来。

接着范老师马上参加机构学员消防疏散,并没有离开院校。

全部光亚初中无一间房子倒塌,无一人死伤。

但事儿并沒有在这里极致地完毕。

5月22日,范美忠在天涯社区上发帖子《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

在其中提及当后逃出去的学员质疑他为什么不把大家带出去再机械表误差,范老师属实回应:“我从不是一个敢于牺牲的人,只关注自身的性命,大家不清楚吗?”此话一出,在社会舆论上刮起强烈反响,被网民讥为“范跑跑”,并引起一起有关“师德师风”的大讨论。

在凤凰电视台“一虎一席谈”开播《范美忠不顾学生逃跑是不是失职》专题讲座综艺节目后,探讨迅速分为了两大阵营。

在其中一派特邀嘉宾郭松民斥责范美忠不管不顾学员逃走提升了社会道德的道德底线,是十分十分可耻的个人行为;另一派(包含范自身)觉得大灾当今,范的逃走是一个人本能反应的反映,无可非议。

范跑跑事件的案例分析

范跑跑事件的案例分析

范跑跑事件的案例分析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范跑跑”事件案例分析我认为,“范跑跑”事件折射出来的是教师的角色属性问题。

坦率地说,我很鄙视范某,我觉得他玷污了“教师”这一崇高的称呼。

范某口口声声诡称自己是“真小人”,还厚颜无耻地标榜自己是“真实的”。

“小人”就是“小人”,难道加了一个“真”字就能招摇过市?把“真”当做遮羞布,或者当做挡箭牌,是对“真”的极大污辱!媒体竟然也有观点支持他,认为教师也是人,有人的本能,可以理解。

这种言论误导了很多观念不清的人。

这些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何在?我要说:教师是人,但是教师不是一般的人;教师有人的本能,但教师不能靠本能来思维行事。

诚然,人有本能,但本能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教师”是一个社会角色,是社会属性。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公众对教师的要求超越了其自然属性,定位在社会属性层面上。

既然已经到了社会属性的层面,怎么还能用低级的自然“本能”属性来衡量其言行呢?媒体的观点中,还把范某的行为归到“道德”层面,而我认为,用“道德”来判断其行为太轻描淡写了,翻开《未成年人保护法》,根据其中的相关条文来判断,范某当时作为教师,不顾学生安危的行为就是犯法!2008年“5·12”的时候,我在湖北省西南部某市一中学任教,因为离震区近,所以震感强烈,虽没受灾,但也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体验。

我曾把那段经历写进博客里,摘录如下:那个下午五月十二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我正站在学校教学大楼四楼的阶梯教室门口。

可以容纳三百多人的阶梯教室内,来自全市各中学的同行们刚刚开始一个课题研讨会,我被学校领导安排在门口负责接待。

给领导、专家每人送进去一杯茶后,我正要进去参加会议,突然觉得楼板开始颤动,柱子开始摇晃,窗户玻璃在响,脚下踉跄了几步,几乎站不稳!起初我以为是自己头天晚上没休息好,头晕目眩的错觉,于是赶紧扶住栏杆,尽力让自己站稳。

可回头一看,阶梯教室内的老师们都涌了出来,大家的表情都惊恐又迷惑,纷纷探问着:“出什么事了?”“怎么楼晃得这么厉害?”这时,我们学校的一个领导赶过来说:“老师们赶紧下楼到操场去,是地震!”于是,三百多人分从两个楼道匆匆往下奔,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人流裹挟着推到楼梯口。

地震中自顾逃跑的老师“范跑跑”:道德绑架激起逆反心理

地震中自顾逃跑的老师“范跑跑”:道德绑架激起逆反心理

地震中自顾逃跑的老师“范跑跑”:道德绑架激起逆反心理2008年汶川大地震虽然过去有十二年了,但是当时的记忆笔者相信大部分人和我一样历历在目吧。

其中有一件就是轰动全国的范跑跑事件,当年正在讲课的范美忠在地震第一时间不顾学生逃跑,因此事件而离职并受到全民谴责,认为他没有师德。

然而就在两年前网络又兴起一篇文章,内容是要大众向范美忠道歉。

为什么范跑跑事件过了这么久又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在当下的社会背景来看,我们不禁再次去审视当年的范跑跑事件真的全是老师的责任吗?我们到底是否欠他一个道歉呢?我想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今日,结果一定是大相径庭的。

在这里笔者想借老子的两句话来分析分析范跑跑事件。

人生为己,天经地义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人本来就应该为自己而活,这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事。

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我们都不是圣贤之辈,我们有七情六欲,我们所做的一切出发点本应该就是为了自己,这是人性的本能,而活下来这是我们作为一个生命最原始的需求。

现在都比较流行说某人很自私,我想在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前提下,自私也是一种为了自己表达出来的方式。

弟子规中说:“欲助人者先自助,欲救人者先自救”。

我们知道飞机遇险氧气罩脱落都是要求自己先带好再替别人带,甚至任何应急救援都是要求先保护好自己,再根据自身能力大小去救他人。

作为人的生存角度来说,因为范美忠想要生存下来的本能欲望和冲动,让他在第一时间跑出教室,之后再协助学校做相关撤离工作。

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想在第一时间活下去,这是没有问题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并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意思,他的真正意思是我们如果不提高自身修为与道德,将不被天地(社会)所允许。

此次事件是一个道德事件,在大众眼中,教师应该是爱学生保护学生的,所以发生情况抛弃学生自保不被大众认可和接受。

对比在地震中其他为学生受伤、甚至牺牲的老师,范美忠就像异类一样的存在,人们痛斥他缺德,不配为人师。

难道他真的道德败坏吗?理性来思考我想未必。

范跑跑事件之我见

范跑跑事件之我见

范跑跑事件之我见一、事件由来范跑跑原名范美忠,当时他正在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上语文课,课桌晃动了一下,但他根据对地震的一些经验,认为是轻微地震,因此叫学生不要慌。

但话还没完,教学楼猛烈地震动起来。

他瞬间反应过来——大地震,然后猛然向楼梯冲过去。

后来,范美忠发现自己是第一个到达足球场的人,等了好一会才见学生陆续来到操场,随后他立刻参与组织了被疏散的学生,并没有离开学校。

5月22日他在天涯上发帖《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文中细致地描述了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掀起轩然大波,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讨论。

二、范跑跑事件的现代解读(一)范跑跑事件之核心价值体系思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我国出现了很多种的社会思潮。

在这些思潮中,有的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方向是相一致的,属于进步思潮;有的思潮鼓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悖的,属于错误思潮;甚至有的思潮企图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构进行解构,属于反动思潮。

因此,必须对多样化社会思潮进行正确引领。

如果对其放任自流,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受到影响和冲击,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就会受到影响和冲击,甚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也会受到动摇。

范跑跑不顾学生安危,自己先逃出地震大楼,虽然属于本能反应,但震后在论坛博客里的发言透露出其具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与我国社会主义的集体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相悖的,是一种错误思想,如果任由其自圆其说的宣扬个人自由,会给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范跑跑事件之教师职业道德思考“范跑跑”现象其实就像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了一部分所谓社会精英对主流价值的公然挑衅,也集中反映了当下基本职业价值的缺失。

事实证明,人们一旦形成了对任何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它就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用以评量事物之价值轻重,权衡得失弃取的“天平”。

对范跑跑事件的分析

对范跑跑事件的分析

对范跑跑事件的分析“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多所学校倒塌,在地动山摇的那一刻,都江堰光亚中学教师范美忠选择了独自逃跑,把学生丢在了后面。

5月22日范美忠在网络上发表文章《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表示自己是一名老师,在地震发生时,没有提醒学生马上跑,而是自己先跑出教室,并发表了一句“连母亲都不顾”的言论,引起网友争议,被称为“范跑跑”。

对于范跑跑事件,有表示理解的声音,但更多的是道德的谴责。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遇到危及自己生命的紧急情况,躲避危险是人性的本能。

蚂蚁尚且有贪生的欲望,更何况人了。

我们是否设身处地的想过,倘若我们处于范跑跑当时的那种境地,我们又会如何抉择了?范跑跑的这种行为并没有什么过错,真正引起人们愤怒的是他为自己的行为所作出的那番言论。

另外,范跑跑的支持者认为,宁要真小人,不要伪君子。

地震时自顾逃生的教师可能并不止一个,但是他们都不敢说出来。

而范美忠的坦白,也是一种勇敢。

支持者称,社会不能用一个英雄的标准来要求普通人,人应该拥有不高尚、不勇敢的权利;如果认为范美忠可以这样做而不能这样说,这样的道德只是虚伪。

其次,从反对范美忠逃跑行为的观点上看,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危险发生时,保护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而范跑跑抛弃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行为是违背了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

另外,在对“范跑跑”的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他的言论是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基础的。

但当他的行为发生以后,他在内心深处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所以他为求心安,就发了那篇引起众怒的文章,为在内心觉得可耻的行为进行辩护。

对此,各大高校教授,如北大教授王海明,和著名时评人郭松民都批评范美忠诚实却不知耻。

导致这些根源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不到位以及科学的逃生技能技巧和理性抗灾救助教育的缺失。

范跑跑事件的案例分析

范跑跑事件的案例分析

“范跑跑”事件案例分析我认为,“范跑跑”事件折射出来的是教师的角色属性问题;坦率地说,我很鄙视范某,我觉得他玷污了“教师”这一崇高的称呼;范某口口声声诡称自己是“真小人”,还厚颜无耻地标榜自己是“真实的”;“小人”就是“小人”,难道加了一个“真”字就能招摇过市把“真”当做遮羞布,或者当做挡箭牌,是对“真”的极大污辱媒体竟然也有观点支持他,认为教师也是人,有人的本能,可以理解;这种言论误导了很多观念不清的人;这些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何在我要说:教师是人,但是教师不是一般的人;教师有人的本能,但教师不能靠本能来思维行事;诚然,人有本能,但本能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教师”是一个社会角色,是社会属性;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公众对教师的要求超越了其自然属性,定位在社会属性层面上;既然已经到了社会属性的层面,怎么还能用低级的自然“本能”属性来衡量其言行呢媒体的观点中,还把范某的行为归到“道德”层面,而我认为,用“道德”来判断其行为太轻描淡写了,翻开未成年人保护法,根据其中的相关条文来判断,范某当时作为教师,不顾学生安危的行为就是犯法2008年“5·12”的时候,我在湖北省西南部某市一中学任教,因为离震区近,所以震感强烈,虽没受灾,但也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体验;我曾把那段经历写进博客里,摘录如下:那个下午五月十二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我正站在学校教学大楼四楼的阶梯教室门口;可以容纳三百多人的阶梯教室内,来自全市各中学的同行们刚刚开始一个课题研讨会,我被学校领导安排在门口负责接待;给领导、专家每人送进去一杯茶后,我正要进去参加会议,突然觉得楼板开始颤动,柱子开始摇晃,窗户玻璃在响,脚下踉跄了几步,几乎站不稳起初我以为是自己头天晚上没休息好,头晕目眩的错觉,于是赶紧扶住栏杆,尽力让自己站稳;可回头一看,阶梯教室内的老师们都涌了出来,大家的表情都惊恐又迷惑,纷纷探问着:“出什么事了”“怎么楼晃得这么厉害”这时,我们学校的一个领导赶过来说:“老师们赶紧下楼到操场去,是地震”于是,三百多人分从两个楼道匆匆往下奔,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人流裹挟着推到楼梯口;看着恐慌的人群,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心跳得很厉害、背后发凉、腿发软,是生平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形,着实感到恐惧可我马上想到:我班里的六十多个学生还在教室里自习,教室里没有老师而且我们班的教室在学校楼层最高、最边缘处的五楼第一间,离楼道和操场最远教室里现在没有老师,孩子们怎么样了我决不能丢下学生自己先跑下楼,这个时候我必须跟学生们在一起于是我马上转身用力拨开人群,拼命往楼上跑,因为穿的是高跟鞋,跑得太急,在楼梯的台阶上扭了一下,但我顾不上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要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教室,赶紧把学生疏散到操场去学校的喇叭此时也响了:“请全校同学和老师迅速下楼到操场上去请全校同学和老师迅速下楼到操场上去”在往教室跑的过程中,我心里非常害怕,害怕学生出事,我能听到自己咚咚的心跳,感觉到后背开始渗出冷汗;那一刻,我甚至为自己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发生什么不幸,我一定要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学生,决不能让学生受伤或出事我跑到五楼,远远看到走廊的那端尽头,我班里的十几个学生正从教室里出来,我赶紧大声喊:“同学们赶紧下楼到操场去教室里还有人吗”跑在最后的一个男生他是班长向我挥手:“老师,教室里没人了,都下楼了”我迎着他们跑过去,路过其他班教室时,教室里都已经空无一人了;我带着这十几个学生往楼下跑,我跟在最后,不停叮嘱他们:“小心小心”等我们到达操场时,全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已经汇集在那里了,我们是最后一批;看到我,我班里的孩子们都围上来,很多女孩子都哭了;一个男生焦急地说:“老师,把您手机借我打个电话好吗我妈妈这时正在家里睡午觉”我帮他拨了号码,可是电话不通班里几个有手机的孩子也都开始往外打电话,也都打不通恐惧、焦灼、紧张的气氛在操场上弥漫着……我想说,真正的教师,是绝不会丢下自己的学生的范某不配说自己是教师,他连教师起码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都没有,在谭千秋等老师面前,他渺小如一粒尘埃。

另类道德与生存博弈——对“范跑跑”事件的社会学分析的开题报告

另类道德与生存博弈——对“范跑跑”事件的社会学分析的开题报告

另类道德与生存博弈——对“范跑跑”事件的社会学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2019年底,“范跑跑”事件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事件的主人公是一名曾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女性,她在中国境内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时,因为在比赛中使用了代跑者,最终被取消成绩并遭到了很大的舆论压力。

这场事件引发了对中国马拉松文化的反思,也引发了对中国的道德标准和生存竞争的探讨。

范跑跑事件是一个典型的道德与生存博弈的案例。

当个体面临着权力和社会规范的制约时,他们往往需要在道德与生存之间做出选择。

在这种情境下,个体的行为和选择会受到群体支持、道德标准和法律规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因此,这种道德与生存博弈为社会学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研究材料。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范跑跑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探讨在中国社会的特定背景下,道德与生存之间的博弈会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与选择,并对社会产生何种影响。

这一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个体行为的动因和社会心态的变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同时,本研究也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能够为公众提供对范跑跑事件的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决策和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内容和方案本研究将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范跑跑事件中相关信息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 范跑跑事件的经过和原因是什么?2. 范跑跑事件在社会中引起了什么样的反响?3. 范跑跑的代跑行为与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体育文化有何关系?4. 在现代社会中,什么因素导致了道德与生存之间的博弈成为常态化现象?5. 面对道德与生存之间的博弈,个体如何做出选择,这种选择行为对个体和社会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在进行具体研究时,本研究将结合相关文献和数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同时考虑提出一些简单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和整理社会相关人群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加深对于该话题的了解和认识。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在中国社会特定背景下,道德与生存之间的博弈是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与选择的,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道德与生存之间的关系,以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 对范跑跑的代跑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其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联系。

范跑跑事件的理解与评价

范跑跑事件的理解与评价

范跑跑事件的理解与评价范跑跑事件是指2019年12月12日发生在山西省太原市的一起警民冲突。

当天,一名名叫范玮琪的女子在红旗街一家商场购物时,因为与店员产生了纠纷,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

整个事件被现场目击者拍摄并上传到网络,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根据现场视频所显示,一名女子被几名民警推搡并殴打,随后被戴上手铐并塞进一辆警车。

这段视频被迅速传播开来,引起了众多网民的愤慨和抨击。

范玮琪的支持者迅速聚集起来,在网络平台上发起了声援活动,并对涉事民警的不当行为进行了谴责。

事件发生后,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并宣布将对涉事民警展开严肃处理。

几天后,涉事民警被停职并接受调查,同时范玮琪因扰乱公共场所被行政拘留。

此外,有关方面也对商店涉嫌存在消费纠纷的问题展开了调查。

对于范跑跑事件,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评价。

首先,对于民警的行为,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虽然视频中显示涉事民警的行为相对激烈,被很多人认为是过度使用暴力。

然而,作为执法者,民警在履行职责时常常面临种种压力和挑战。

我们不能因为一段视频就对整个警察系统做出过度的批评。

无论如何,警方已经采取了行动,并对涉事民警进行了停职调查,应该给予他们一个公正的处理。

其次,范玮琪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她的行为也应该受到审视。

尽管范玮琪在视频中被暴力对待,但她的情绪失控和过激的态度也引发了纠纷的升级。

作为公众人物,她应该保持冷静并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任何人都应该按照法律程序行事,而非使用暴力或其他不当行为。

另外,范跑跑事件也反映了消费纠纷处理的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商店方面没有有效地解决争议,消费者权益受到了侵害。

这对于行业来说是一个警示,需要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对商家行为的监管。

消费者应该享有合法权益,并能够公正地解决纠纷。

范跑跑事件为相关部门提供了改善消费纠纷处理机制的机会。

最后,范跑跑事件的舆论发酵也引发了对于公民权益和执法制度的思考。

范跑跑事件引发了大量网民的关注和声援,这显示了公众对于维护公民权益和公正执法的渴望。

范跑跑事件的理解与评价

范跑跑事件的理解与评价

范跑跑事件的理解与评价范跑跑事件是一起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的事件,发生在2021年12月的广州。

这个事件中,一名叫做范跑跑的女孩在网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她痛苦地喊出“我还有梦想”的声音,引起了广大网友和媒体的关注。

范跑跑的遭遇也引起了众多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范跑跑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她因为家庭贫困辍学,之后在打工的路上遭遇了很多困难和不公正的待遇。

她在视频中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绝望,这也是她所处环境给她的压力和不公正带来的心理负担。

她在视频中呼吁社会关注像她这样的困境青年,也呼吁社会关注不公正的现象,希望能够得到帮助。

这个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范跑跑的遭遇代表了很多在社会底层艰苦生活的人,他们可能因为家庭贫困、教育不公、就业困难等原因,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面临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也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的声音和诉求往往被社会忽视,这也是造成社会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原因之一。

范跑跑事件也引发了社会对于不公正现象的思考和讨论。

在这个事件中,很多人纷纷献出自己的帮助之手,希望能够帮助范跑跑摆脱困境。

这种善举体现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爱心,也展示了社会的温暖一面。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样点对点的帮助只是治标不治本,对于类似范跑跑的困境人群来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制度性的改革和政策的关注,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

范跑跑事件也提醒我们,社会公正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每一个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对于像范跑跑这样的故事,我们不能仅仅抱以同情和关怀,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他们面临的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只有通过制度层面的改革和政策的倾斜,才能真正帮助这些困境人群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对于范跑跑个人来说,她的勇敢和坚强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她在视频中表达出自己的诉求,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这种勇敢和坚持也促使了社会对于这个事件的重视和讨论。

她的遭遇也提醒我们,不应该因为出身贫寒而失去了对于生活的希望和追求,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范跑跑”事件

“范跑跑”事件

“范跑跑”事件发布时间:2008-05-22一、主题事件概述“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多所学校倒塌,在地动山摇的那一刻,都江堰某中学教师范美忠选择了独自逃跑,把学生丢在了后面。

5月22日四川都江堰光亚中学教师范美忠在网络上发表文章《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表示自己是一名老师,在地震发生时,没有提醒学生马上跑,而是自己先跑出教室,并发表了一句“连母亲都不顾”的言论,引起网友争议,被称为“范跑跑”。

6月7日范美忠做客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就自己“先跑事件”与节目嘉宾郭松民(时评人郭松民)展开辩论,郭松民多次用“无耻”、“畜牲”之类字眼对范美忠进行辱骂。

多数网友对他从批判转向理解。

6月11日,范美忠接到光亚中学校长电话,被告知其教师资格被吊销。

6月16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从未发文取消范美忠的教师资格证。

而都江堰教育局则称,范没有教师资格证,光亚学校没有严格按《教师法》办事。

二、“范跑跑”事件日变化趋势图图1 “范跑跑”事件日变化趋势图(6月1日—6月16日)6月6 日范美忠做客腾讯网。

7日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邀请了范美忠和时事评论员郭松民就地震时教师先跑问题进行辩论。

在随后几天里关于“范跑跑”事件的新闻报道或评论陆续增多,在6月11日达到了337篇。

随后便进陷入沉寂,在14日更实在6月16号,教育行政部门取消了“范跑跑”的教育资格同时责令光亚中学辞退范美忠,从而又引起了媒体新一轮关注高峰。

此时期新闻报道或评论数量达到6月以来的到最高峰值,共有458篇相关评论与报道。

三、传统媒体倾向性分析1.传统媒体对“范跑跑”行为的态度图2 对“范跑跑”行为的态度批评(42%):中国青年报文章《教师跑不对,不让跑也不对?》认为:“在灾难面前,逃生是人的本能,这是大家都能认同和理解的。

然而‘范跑跑’在灾难发生时只顾自己逃生,使班上学生的生命安全暴露在危险之中,这是作为教师的失职。

范跑跑事件的伦理学解读

范跑跑事件的伦理学解读

“范跑跑事件”的伦理学解读“范跑跑事件”是指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期间,范作为正在为教室里的高一学生上课的老师,在地震发生后,没有组织学生疏散逃生,而是丢下学生独自一人先行逃到学校的足球场,获得自身安全。

虽然事后所在班级学生并无伤亡,但其独自逃生的行为是否道德仍引起了社会的热议。

之后范本人公开发表对自己在地震中逃生行为的辩护,并无自责和反省之意,引发了公众更多的批评和批判。

人们称此事件为“范跑跑事件”。

【1】回顾范在事件发生后写下的地震发生前后自己行为的心理历程,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其行为的伦理出发点。

当学生问他“老师,你怎么不把我们带出来才走啊?”他回答道:“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上次半夜火灾的时候我也逃得很快!”瞬间的本能抉择却可能反映了内在的自我与他人生命孰为重的权衡,后来他对学生说:“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十八岁的人了!”这是他的自我开脱,但他表示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

这样对自己的行为“义正言辞”的辩护,范招致社会大众更多的谴责甚至唾骂,但是否范的行为全无合理之处,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伦理分析。

首先,生命是自有价值。

生命本身便具有至高无上的、不依赖于其他价值而存在的价值性。

换言之,在某种程度上,一切价值都应该让位于生命价值。

范显然是生命自有价值的忠实信仰者,在危急情况下,他选择优先保护自己的生命,是对自己生命自有价值的有力维护。

一个人的生命何其宝贵,那么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最大的保护也是无可厚非的。

这是人生而为人、对于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其次,从伦理利己主义的伦理角度来说,每一行为主体都应该去做自己认为能够最大地增加自己幸福的事情。

案例分析之范跑跑

案例分析之范跑跑

案例分析之——“范跑跑”该不该受到指责?罗琪教育原理51110102020看了《一虎一席谈》关于“范跑跑”事件的电视辩论节目,感慨良多。

范美忠老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发生大地震的生死关头,选择独自一人率先逃离教室,而没有顾及到当时正在上课的众多学生的安危,并因为在震后发表了一篇文章而被推倒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一时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人物。

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人民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所赋予范美忠老师的责任和担当。

我们常常把教师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我们对教师的期望有多高。

教师所承担的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而已,更多的是一种“以身作则”,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着良好品德,不断向“善”之人。

范老师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就是因为在危难关头,他没有先顾及学生的危险而是自己一个人“逃之夭夭”。

由此,他落下一个“范跑跑”的名号。

舆论大众中很多人对于范老师的这样一种行为表示可耻,他们认为范美忠老师根本没有尽到一个当老师的责任,他不配当老师。

但是范老师对此的解释是在生死攸关之时,他的生存本能告诉他:跑。

所以他听从了本能的支配,以飞快的速度跑了。

围绕这个话题,舆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很多事讨伐范老师的声音,他们言辞激烈,甚至对范老师本人进行人生攻击。

我想,对于这个事件,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

首先,范美忠作为一名教师,在没有对学生进行任何安全疏散和救护的措施下,就率先“逃跑”这肯定是会受人诟病的。

因为作为一名教师,他身上承担的东西是远超过平常职业的。

教师在大众看来是神圣和高尚的,大家都对教师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厚望。

最为一名人民教师,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对其有更多的要求,因而教师承担的责任是很大了。

在地震的危机关头,教师竟然对学生弃之不管,这让社会大众是怎么都不能接受的。

因而会问:教师的道德在哪里,他配当个教师吗?以上是我们对一个教师的要求来说的,但换个角度,我们暂时抛弃他的教师身份,只把他当做一个普普通通,在危机关头遇到生命危险的个人来说,你对他的这种行为还会谴责吗?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不会。

范跑跑事件案例分析教师职业道德 范跑跑事件案例启示

范跑跑事件案例分析教师职业道德 范跑跑事件案例启示

范跑跑事件案例分析教师职业道德范跑跑事件案例启示不跑留下来救人是英雄,跑了是普通人,被网友讥为"范跑跑"的教师范美忠在汶川地震之后引发了一起关于"师德"的大讨论。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范跑跑事件案例分析教师职业道德范文,欢迎!范跑跑事件案例分析教师职业道德20__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

时任都江堰光亚学校语文老师的范美忠也经历了这一场地震。

他当时正在给高二的学生上课。

当前震来时,范老师还镇定自若地安抚学生"不要慌"。

但随之而来的主震像狂风鼓动树叶一般地撼动着教学楼。

事后范美忠坦承当时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地震,快跑。

"此时的范美忠绝对是个行动派,当他气喘吁吁,惊魂未定地来到学校足球场时才发现自己是第一个到达的避难人员。

他才想起自己的大脑只给自己的腿发布了"逃跑"的命令,而忘了给自己的嘴发布这条命令。

结果就是当时正在上自己课的几十名学生被范老师晾在了课堂之上。

万幸的是,这些学生都有惊无险地撤了下来。

随后范老师立刻参与组织学生疏散,并没有离开学校。

整个光亚中学无一间房屋倒塌,无一人伤亡。

但事情并没有在此完美地结束。

5月22日,范美忠在天涯论坛上发帖《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

其中提到当后逃出来的学生质问他为何不把我们带出来再走时,范老师如实回答:"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此言一出,在舆论上掀起轩然大波,被网友讥为"范跑跑",并引发一起关于"师德"的大讨论。

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播出《范美忠不顾学生逃跑是不是失职》专题节目后,讨论很快分成了两派。

其中一派嘉宾郭松民指责范美忠不顾学生逃跑突破了道德的底线,是十分可耻的行为;另一派(包括范自己)认为大难当前,范的逃跑是一个人本能的反应,无可厚非。

关于“范跑跑”的案例分析和改善道德教育的建议

关于“范跑跑”的案例分析和改善道德教育的建议
■墨

吴 寒 吴 冰
( 大 连 医科 大 学 , 辽宁 大连 1 1 6 0 0 0 )
关于“ 范跑跑’ ’ 的案q J  ̄ J 5 - ) " 析和改善道德教 育 的建议
摘 要: 教 师 是 人 类 灵 魂 的 工程 师 , 在 学生成 长过程 中 起 到 了关键 作 用 。 本文尔伯 格 的
( 三) 内 尔・ 诺丁斯 : 关怀 理 论
( 一) 柯 尔伯 格 : 道 德 认 知 发 展 阶 段 理 论 柯 尔 伯 格 在2 0 世纪6 0 年代提 出了道德发 展阶段理 论 . 他 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 , 提 出三 水 平 六 阶 段 理论 。 三 水 平 包 括前 习俗 水 平 、习 俗 水 平 和 后 习 俗 水 平 。前 习俗 水 平 包 括 两 个 阶 段: 惩 罚 和服 从 的定 向 阶段 和 相 对 功 利 主 义 的 定 向 阶段 。以惩


“ 好” 学生 , 因 为 他 所 就 读 的 大 学 是 全 国数 一 数二 的 学 校 。 他 的 学 业 成 绩 可 以说 是 名 列 前 茅 . 可是这 种“ 好” 只 是 局 限 在 一 个 很 狭 隘 的圈 子 里 , 这 个 圈 子 只 是 告 诉 他 如何 考 高 分 . 如 何 进 重 点, 告 诉 他 只 要 上 了名 牌 大 学 , 就是一个 “ 好学生 ” , 而 恰 恰 忽 略 了一 点 , 就 是 对 他 道 德 品 格 的塑 造 。在 他 的 眼 中 , 自 己是 一 个 独 立 的个 体 , 和外 面 的世 界 没有 多 少 联 系 ,更 别 说 团结 友 爱、 尊老爱幼 、 尊 重 生 命 等 。说 他 的 行 为 是 由 他 错 误 的 认 识 引 起 的 ,这 并 不 是 他 一 个 人 的 问 题 ,是 整 个 社 会 整 个 国家 的 问 题 , 是 一 直 以来 的 应 试教 育造 成 的 。 2 . 道 德的形成 不是 与生俱 来的 。 一 般 经 过 外 部 道 德 准 则 不 断 内化 和 内在 道 德 观 念 不 断 外 显 的 变 化 。 环 境对一个人 的道德行成 是很重要 的 , 不能说 “ 范跑 跑 ” 所 处 的环 境 不 好 , 只能说那个环境没有使他 形成正确的认识 , 因 为人 是 具 有 一 定 的模 仿 性 的 ,一 个 风 气 好 的环 境 会 有 很 多 优 秀 的范 例 出现 ,可 以 给 予其 学 习 和 重 新 认 知 的机 会 .可 是 “ 范跑 跑 ” 仍 是 按 其 固有 的 思 维 模 式 生 活 着 , 这 不 能 不 说 是 集 体 教 育 的失 败 。地 震 以前 。 在 日常 工 作 中 , 如 果 他 能 够 意识 到 外 部 的道 德 准 则 和 自身 的 道 德 观 念 存 在 冲突 ,那 么诸 多 荒诞 的 言行 就不 会 出现 。

范跑跑事件的理解与评价

范跑跑事件的理解与评价

范跑跑事件的理解与评价引言范跑跑是中国体坛的一位著名跳远运动员,他在20X X年参加某体育赛事期间,因涉嫌违规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范跑跑事件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评价,从多个角度对此事件进行探讨。

范跑跑事件的经过事件发生的具体经过如下:在20X X年某体育赛事期间,范跑跑参加了跳远项目的比赛。

赛事期间,他在第一跳时出现了一次非常出色的表现,创造了个人新纪录并领先其他选手许多分。

然而,在第二跳时,裁判员发现他的起跳线存在一定的问题。

经过视频回放和多次判决,范跑跑的起跳行为被认定为违规,导致他的第二跳成绩无效。

事件随后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事件的影响与评价1.体育伦理和职业道德问题范跑跑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体育伦理和职业道德问题的关注。

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范跑跑应该遵守竞技规则和道德规范,以保持比赛的公平性和竞争的合法性。

然而,他在起跳行为上的违规行为暴露了一部分运动员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忽视公平竞争原则的问题。

这种行为不仅会对范跑跑个人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对整个体育界的信誉产生不良影响。

2.裁判判定规则和公正性问题范跑跑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裁判判定规则和公正性问题的思考。

在判决过程中,裁判通过多次回放和判断来确定范跑跑的起跳是否存在违规行为。

然而,在较为主观的裁判判定中,容易出现人为偏见和错误判决的情况。

这一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不断完善裁判制度和技术手段,以确保比赛的公正性和正常进行。

3.运动员心理素质与应对能力的考验范跑跑事件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考验。

在比赛中遭遇挫折和意外,是运动员常常会面临的情况。

范跑跑在发现自己的第二跳被判定无效后,面临着如何调整心态和继续比赛的问题。

这对于他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应对能力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和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结论范跑跑事件给我们提供了反思和思考的机会。

体育赛事的公平性和竞争原则是其核心,而运动员个人的职业道德和裁判的公正判定则是维护这一核心的重要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跑跑”事件案例分析
我认为,“范跑跑”事件折射出来的是教师的角色属性问题。

坦率地说,我很鄙视范某,我觉得他玷污了“教师”这一崇高的称呼。

范某口口声声诡称自己是“真小人”,还厚颜无耻地标榜自己是“真实的”。

“小人”就是“小人”,难道加了一个“真”字就能招摇过市把“真”当做遮羞布,或者当做挡箭牌,是对“真”的极大污辱!媒体竟然也有观点支持他,认为教师也是人,有人的本能,可以理解。

这种言论误导了很多观念不清的人。

这些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何在
我要说:教师是人,但是教师不是一般的人;教师有人的本能,但教师不能靠本能来思维行事。

诚然,人有本能,但本能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教师”是一个社会角色,是社会属性。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公众对教师的要求超越了其自然属性,定位在社会属性层面上。

既然已经到了社会属性的层面,怎么还能用低级的自然“本能”属性来衡量其言行呢
媒体的观点中,还把范某的行为归到“道德”层面,而我认为,用“道德”来判断其行为太轻描淡写了,翻开《未成年人保护法》,根据其中的相关条文来判断,范某当时作为教师,不顾学生安危的行为就是犯法!
2008年“5·12”的时候,我在湖北省西南部某市一中学任教,因为离震区近,所以震感强烈,虽没受灾,但也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体验。

我曾把那段经历写进博客里,摘录如下:
那个下午
五月十二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我正站在学校教学大楼四楼的阶梯教室门口。

可以容纳三百多人的阶梯教室内,来自全市各中学的同行们刚刚开始一个课题研讨会,我被学校领导安排在门口负责接待。

给领导、专家每人送进去一杯茶后,我正要进去参加会议,突然觉得楼板开始颤动,柱子开始摇晃,窗户玻璃在
响,脚下踉跄了几步,几乎站不稳!
起初我以为是自己头天晚上没休息好,头晕目眩的错觉,于是赶紧扶住栏杆,尽力让自己站稳。

可回头一看,阶梯教室内的老师们都涌了出来,大家的表情都惊恐又迷惑,纷纷探问着:“出什么事了”“怎么楼晃得这么厉害”
这时,我们学校的一个领导赶过来说:“老师们赶紧下楼到操场去,是地震!”于是,三百多人分从两个楼道匆匆往下奔,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人流裹挟着推到楼梯口。

看着恐慌的人群,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心跳得很厉害、背后发凉、腿发软,是生平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形,着实感到恐惧!
可我马上想到:我班里的六十多个学生还在教室里自习,教室里没有老师!而且我们班的教室在学校楼层最高、最边缘处的五楼第一间,离楼道和操场最远!教室里现在没有老师,孩子们怎么样了我决不能丢下学生自己先跑下楼,这个时候我必须跟学生们在一起!
于是我马上转身用力拨开人群,拼命往楼上跑,因为穿的是高跟鞋,跑得太急,在楼梯的台阶上扭了一下,但我顾不上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要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教室,赶紧把学生疏散到操场去!
学校的喇叭此时也响了:“请全校同学和老师迅速下楼到操场上去!请全校同学和老师迅速下楼到操场上去!”
在往教室跑的过程中,我心里非常害怕,害怕学生出事,我能听到自己咚咚的心跳,感觉到后背开始渗出冷汗。

那一刻,我甚至为自己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发生什么不幸,我一定要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学生,决不能让学生受伤或出事!
我跑到五楼,远远看到走廊的那端尽头,我班里的十几个学生正从教室里出来,我赶紧大声喊:“同学们赶紧下楼到操场去!教室里还有人吗”跑在最后的一个男生(他是班长)向我挥手:“老师,教室里没人了,都下楼了!”我迎着他们跑过去,路过其他班教室时,教室里都已经空无一人了。

我带着这十几个学生往楼下跑,我跟在最后,不停叮嘱他们:“小心!小心!”等我们到达操场时,全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已经汇集在那里了,我们是最后一批。

看到我,我班里的孩子们都围上来,很多女孩子都哭了。

一个男生焦急地说:“老师,把您手机借我打个电话好吗我妈妈这时正在家里睡午觉!”我帮他拨了号码,可是电话不通!班里几个有手机的孩子也都开始往外打电话,也都打不通!
恐惧、焦灼、紧张的气氛在操场上弥漫着……
我想说,真正的教师,是绝不会丢下自己的学生的!范某不配说自己是教师,他连教师起码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都没有,在谭千秋等老师面前,他渺小如一粒尘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