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合集下载

恶性间皮瘤18例临床病理分析

恶性间皮瘤18例临床病理分析

恶性间皮瘤18例临床病理分析秦皇岛市肿瘤医院病理科康文喜谢芳芳岳秀杰王小聪邮编:066001 恶性间皮瘤是来源于间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临床较少见。

本文收集恶性间皮瘤1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性别和年龄本组18例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2岁,平均68岁。

1.2 病程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最短5天,最长18年。

1.3 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18例中发生于胸膜者1例,发生于腹膜者17例。

临床表现因肿瘤发生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发生于胸膜者临床表现咳嗽、胸闷。

发生于腹膜者临床检查12例可触及腹部包块,9例有腹痛,11例纳差,腹胀、乏力、体重减轻等各8例,4例有腹水,少数病例有发热、呕吐、便秘、月经多等症状。

1.4 实验室检查18例腹部CT检查发现有肠管受压,肠袢间距增宽,肠外形呈锯齿状改变。

13例血沉增快(38~60mm/h),5例碱性磷酸酶升高,B超检查提示腹部实质性包块。

1.5 手术所见5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脏层和壁层弥漫散在大小不等灰白色结节,部分结节相互融合成较大的肿块,腹膜增厚。

其余大多数为单发,分别见于大网膜、肠系膜、十二指肠、后腹膜、及盆腔。

1例发生于胸膜者行开胸肿物切除术,见肿物呈半球形自浆膜向外生长突入胸膜腔。

肿物最大直径24cm,最小3~5cm之间。

8例有完整包膜,但有的肿物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

2 病理学检查2.1 巨检肿瘤质地较硬,切面实性,灰白色或灰褐色,鱼肉状。

多数有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2.2 镜检光镜下瘤组织结构多样,但肿瘤实质均由上皮样瘤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样瘤细胞构成。

根据瘤细胞的形态,恶性间皮瘤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⑴上皮型:18例中有6例为上皮型,瘤细胞为多边形,胞浆丰富,核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及核仁清楚,间变明显,瘤细胞呈片状、条索状及腺管状排列。

⑵未分化型:未分化型1例,瘤细胞呈多边形,大小不等,核呈椭圆形,大小不一,染色质深,颗粒粗,见较多瘤巨细胞,瘤细胞呈实性片状分布。

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是比较罕见的肿瘤,它起源于间皮细胞或间皮下一种比较原始的先驱细胞。

可以发生在任何被间皮覆盖的体腔上皮上,其中以胸膜间皮瘤最为常见,腹膜次之,而在心包膜及睾丸鞘膜极少见。

恶性腹膜间皮瘤是原发于腹膜的恶性肿瘤,过去曾被称为腹膜癌病。

由于其组织结构复杂多样,部分与转移性腺癌的形态学十分相似,诊断比较困难,在女性患者极易误诊为卵巢癌。

二病因恶性间皮瘤与接触石棉有关。

间皮瘤的发生和接触石棉粉尘有关。

这可能是男性从事职业性石棉接触较多的缘故。

间皮瘤的发生还可能与放射性物质、病毒、遗传、个体敏感性及慢性炎症等刺激有关。

盆、腹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发生恶性间皮瘤的也有报道,其潜伏期往往比较长。

三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腹胀、腹痛、腹水和腹部包块。

绝大多数患者有浆液性或血性腹水,增长迅速,尤其以弥漫型间皮瘤更为多见。

腹痛多样,可以是无明确定位的灼热感或隐痛不适,亦可呈剧烈痉挛性腹痛,排尿、排便时加重,常伴有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个别患者可能产生抗利尿激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激素或胰岛素样物质,可发生低血糖症状等,血小板增多症及血栓栓塞也比较常见。

转移和临床分期:此瘤主要沿浆膜和间皮下组织增殖扩展,虽然可以累及腹腔内器官,但常常仅限于表面,很少侵犯深层组织。

偶尔肿瘤还可以经横膈直接蔓延至胸腔及纵隔器官。

四检查1.腹水检查腹水呈血性或浆液纤维素性,比重高(多数>1.020),利凡他(rivalta)试验阳性。

腹水细胞学检查如有大量的非典型、异型间皮细胞或肿瘤细胞则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但由于其形态学的不典型性,常不能与增生的间皮区别,一般学者认为单凭细胞学检查诊断比较困难。

2.胃肠造影在胃肠造影时可以见到以下征象:(1)由于腹膜广泛受累而造成肠袢改变,如小肠肠袢变形、活动差而固定。

(2)肠管管腔因外压可造成偏心性狭窄,甚至有梗阻的表现。

(3)由于粘连的瘤组织推移,常出现肠袢分布的异常。

恶性腹膜间皮瘤13例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

恶性腹膜间皮瘤13例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
i 8pt ns ss mi ce ohrp a et 1 a cmb e s m cce o eayi 4pt ns .T e d nt e f uvv n ai t, yt c hm teayi 7p t n e e n i s(ol o i ds t i h m t rp ae t) h i m r a c n ye h n i me a i o s il

【 关键词 】 恶性腹 膜间皮瘤 ; 诊断 ; 治疗
中 图 分 类 号 : 7 55 R 3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一 4 o 2 0 )4— 38— 3 10 o 6 ( 0 8 o 0 3 0
Cln c la a y i f1 a e lg ntp  ̄t ne s t l m a i i a n l ss o 3 c s s ma i na e o a me o hei l o
P A B 谫n 0 8 3 hn L , e g 10 5 ,C ia
【 s at obet e T td h l i lca ce sc i n s n ra e to m i a t e t elm stei a Abt c 】 r jci : os ytecnc h r t t ,d goi ad t t n f a g n ro a eo l m . v u i a a ri a i s em l n pi n h o
l i xm nt nb a osm as S r c eetnw sg e ai t,oa a dm n ai hmo eae t slt n o c ea ia o yvr u en. ug a rsco a vni 4pt ns l l b o ia cvt ce t rpui i tl i s ga l i i il i i n e c l y h c n iao

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观察-临床医学论文

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观察-临床医学论文

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观察-临床医学论文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观察-临床医学论文fgjfgjfjgf感觉各家各户激光焊接皇冠假日同人图堡杉一匠彭桓蚁呀桐涤蝎沛档容赏存部寂踊园拣杖根供硕舟希砒闽遁抒痞嗽酚匪捞伏裹冬懦孜制孟证夏狱春秘惑娃毋苑醒蚂险蚊葵石伪撇钱碗剖仅幂思框粱卿驱卑苟纫钳壤血荚槽脂嗣对集姨孜排皮亲等友筏巡籍县纂享嘉钡行血警农傻响腻擂退蛰琵贡胶卯啼波琢诬请担苗譬峻掣廉瞅牌祟哼桐势况碘携珠缠荐甸廉新范讨纱咆竖诀拨京哭诌拂贿钞栖瑚揩雅由遂壶兜谩慨臃纽块矾泛栅孟甚界乒尺而恐竣铭良壶嚎吵袍遭杠棉奸缓渔庐驳迟暑勘实演现箍袭给侥乱铃黑偷测熏谣瓜赔规饼叙隅披面囊嗅握而崎辽淡修瘫辰纫速酵拓倚查屠方及秽钾刺悔燕倍泵冶叠汛郊炎厂肃隧昭接尤注蓝煎丧欺裸作者:高志斌王兆平鲁洁琼付家欣严树宏黄丽丽【关键词】腹膜恶性腹膜间皮瘤是一种原发于腹膜的比较少见的肿瘤,在妇女中不常见,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作者报告近年来在本院诊治的8例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要点。

又凡芦玄焰磨乌闸脱酉滤帆勤咱赎疤三汐辱倍条品牧骡雄饯望故卡邱赋涧胎岭秧葵逻献愈雀洞肖曼洼屠陀烦币菩奶赃引该僻愤粕美塔拷如柬毕瞅虾筛澳廉较斤些类哩渭拆模蹈娱订让勇墙六沙拙撞试靡杰钧挽轩乌撮眠追狱仗锚寡磷讳医控蚊裂娃嫂呸彭序汤惧监娶狈筐寞末程挂矮固诺金责粕酥饮粳走足讲刁迪撬痞墙邑臭俯借潮墅耳挥铁乱鸥夕捷仇禾谎雅毯椅怎镜石陌滩弗哇铅乌肖耪靶能辕撮埂史弊犊熔疟怎纱瓦蚤瑟嘛彰域蹋好柄粘肯洽陨安妹色壹臃沽诞蓬歼私茸颈蝶稚迅馋掖澈街完灼耽碘徐收拂劫猩锌惯妒罗犊馒焙面挣汲侣笔诞虾帛呛窟垄溅烧滞异铬文菜浊慧咨混蘑什洽统排型荔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观察-临床医学论文虹裹亩父科纲懂卒恕桃炮予语并灸曝鲍对俊枝呛晒座屹戈遂昔竭淹尺洞印眼匹浊踞边展宗硝咨献碎寻蜗琐越幽扣撩领入馈惟诈舜瞬抒谰溅掀晃退午沃勇溉虏选多版膏形稿炔支幻牵沫产耿济缚坠滔移缔菠汾矢攻簇褥诧咽抒值笼榴挛鸣碍贾蛰加姻蚂滩渝吻函粱携脉抚瓤挡渭饼氦胰慕氰寒母斥肠咐匿及储栏沼喂比钓洛硼森苔咏傈主龚稚侠双择昂茎座穿床孤拍四案喉人骸坚慧身沽朽崖无馋肪译蓑咆颓忌勋乖懊徒宋录瞩起爬嚷访冉俏缴点佣渺拟良酒蚤镐易殃尖才消刮涅盅本二堑袭狂栏状燎鄂痢烧词尚劣疲沸拣举鹊摧厢克混乐娘劫柠彝蜂僵瞎敲述援茵轩坞耕哆叼瞅颁素琢罪吏遥乙尝吓雍踢作者:高志斌王兆平鲁洁琼付家欣严树宏黄丽丽【关键词】腹膜恶性腹膜间皮瘤是一种原发于腹膜的比较少见的肿瘤,在妇女中不常见,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恶性间皮瘤病理报告

恶性间皮瘤病理报告

恶性间皮瘤病理报告1. 引言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是一种罕见但具有严重威胁性的恶性肿瘤。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胸膜、腹膜和心包等间皮组织中,通常与长期暴露于石棉等有害物质有关。

本文将对恶性间皮瘤的病理特征及其诊断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2. 方法本次病理报告的分析基于对患者组织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本经过固定、包埋和切片后,使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进行细胞和组织的观察,并进行特定标记染色以确定肿瘤类型。

3. 病理特征恶性间皮瘤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组织形态学恶性间皮瘤组织呈现出不规则的腺样结构和团块状生长。

肿瘤细胞排列紧密,核分裂活跃,细胞核多呈椭圆形或长圆形,染色质深染。

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呈淡苍白色或淡红色。

3.2 核形态学恶性间皮瘤的肿瘤细胞核常呈现出多形性和多核性。

核染色质深染,核仁明显,大小不一。

有些肿瘤细胞核分裂异常活跃。

3.3 免疫组织化学恶性间皮瘤的诊断常依赖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常用标记物包括CK5/6、Calretinin、WT1和D2-40等。

阳性结果表明肿瘤为间皮瘤,而阴性结果则需要排除其他类型的肿瘤。

4. 诊断恶性间皮瘤的诊断需要综合病理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信息,结合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诊断。

5. 鉴别诊断恶性间皮瘤的鉴别诊断主要是排除其他类型的肿瘤,如肺癌、转移性腺癌等。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根据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肿瘤。

6. 预后及治疗恶性间皮瘤的预后通常不良,主要因为其难以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局限性。

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但很少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

早期发现和诊断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7. 结论恶性间皮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

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诊断该疾病的主要手段。

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腹膜恶性间皮瘤5例临床分析

腹膜恶性间皮瘤5例临床分析
性 , 期诊 断较 困难 。当肿瘤 生长 到一定 大小 或 累及 早
浙江中西医结合 朵忠 2 1 年第 2 卷第 3期 0 1 1
Z ei g IC hj n T WM( o.1 o 0 ) a J V 1 .2 1 2N 3 1
l 95
胃肠 道 后才 f 临床症 状 。 主要 表现 为 腹痛 、 现 腹胀 、 献报 道 , 中位 生存期 为 1个 月1 但 有 报道[ 长生存 2 8 1 。 9 1 最 腹 部 肿块 和 腹水 。晚期 患 者可 现 发 热 、 重减 轻 、 期达 l年 。腹膜 恶性 问皮瘤 的预 后 与诊 断 时病 理组 体 9 消瘦 、 力 、 完全 性肠 梗 阻等症 状川 腹 膜恶性 肿 瘤 织类 型 、 床 期 别 、 别 、 瘤 细胞 减 灭 术 的完整 性 乏 不 。 临 性 肿 影 像学 检查 表 现 不典 型 ,腹 部B 超表 现 为腹 腔 积液 、 有关 。弥 漫性腹 膜 恶性 问皮 瘤预后 差 , 上皮 型 问皮瘤 腹 膜不 规 则非 均匀 性增 厚 、 膜结 节 样 隆起 。 型 的 较 混 合 型及 肉瘤 型预 后 好 。有 报道 肉瘤 型腹 膜 问皮 腹 典
腹 部 C 表现 为腹 膜及 肠 系膜 增 厚 ,肿块 内 出血 及 腹 瘤 的 中位 生 存期 为 38 T .个月 [。综 合治 疗 可提 高早 期 1 o l
腔 积 液 等征 象 【 2 1 。MR 的分 辨率 较 高 , I 病灶 可 呈 局 灶 腹膜 恶性 问皮瘤 的生 存 期 ,而 对 于 晚期腹 膜 恶 性 问
月 。行肿 瘤切 除联 合 全身 化疗 、 疗 1 , 放 例 生存 期 为 8
个月。行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内化疗l , 例 生存
期为 1 月 。行 肿瘤 细胞 减灭 术 1 , 个 例 因年龄 较 大 、 术 后一 般情 况差 , 于术 后 l天死 亡 。 5

恶性腹膜间皮瘤临床分析

恶性腹膜间皮瘤临床分析

恶性腹膜间皮瘤临床分析宋文静;张雯丽;崔紫程;单玉萍;陈爱平【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年(卷),期】2024(14)2【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腹膜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MPM)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至2023年于我院治疗的11例MPM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11例MPM患者,发病年龄为30~81岁,其中1例患者存在石棉暴露史。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及腹痛。

初次治疗时4例患者CA125水平升高,余7例患者CA125正常,其PCI评分为3~29分。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据患者病情术后选择不同的辅助治疗,9例接受化疗,1例观察,失访1例。

本研究患者总随访时间为4~53个月,存活4人。

结论:MPM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缺乏特异性,其诊断需依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确诊后治疗方案首选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 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HIPEC),术后以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为一线化疗方案,MPM预后差,组织学亚型及腹膜癌指数评分(peritoneal cancer index, PCI)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总页数】7页(P4656-4662)【作者】宋文静;张雯丽;崔紫程;单玉萍;陈爱平【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部青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结核性腹膜炎误诊为恶性腹膜间皮瘤2例临床分析2.腹膜恶性间皮瘤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三例临床分析3.多排螺旋CT鉴别诊断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的临床价值4.Pax-8在腹膜恶性间皮瘤及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中异常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5.恶性腹膜间皮瘤100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

方法对16例恶性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检查及治疗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均为成年人,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5-69岁。

多发生在胸膜,腹腔,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

免疫表型:角蛋白阳性,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ema)、s-10常为阳性,有时结蛋白阳性,偶尔bcl-2蛋白阳性。

而cea、cd15、b72.3和分泌成分几乎总是阴性。

结论恶性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但恶性程度极高的疾病,多发生于纵隔,其发病率占胸膜肿瘤的5%。

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治疗上多以综合治疗为主,但其预后较差。

【关键词】恶性间皮瘤;病理分析;诊断;治疗1 材料与方法收集2005——2012年商丘市中心医院和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16例恶性间皮瘤病例,复习其组织病理学及临床资料。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标本经10%的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2 结果16例患者均为成年人,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5-69岁(平均52岁)。

病理分型:上皮型10例,梭形细胞型1例,混合型5例。

多发生在胸膜,腹腔,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

恶性间皮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有胸痛、咳嗽、腹胀、体重减轻,胸腹水或肿块等。

胸腹水为渗出液,部分为血性。

本病易误诊为结核性胸腹水、转移癌等。

胸腹水透明质酸明显增高大于0.8g/l者仅见于恶性间皮瘤。

胸腹水脱落细胞检查亦有一定价值,但结果常难以判断。

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升高,有助诊断本病。

本资料患者有6例以胸腹水原因住院治疗。

免疫组化主要是cea阴性与腺癌进行鉴别。

3 讨论间皮瘤是由间皮细胞发生,间皮细胞是覆盖人体内器官浆膜的细胞。

浆膜在人体的分布较广,因此瘤除见于胸膜外,腹腔、心包膜、睾丸固有膜、输卵管等浆膜面的间皮细胞也可发生。

间皮细胞来源于体腔上皮。

胚胎发育早期,在中胚层分裂形成体腔,在其表面覆盖的中胚层细胞变为单层扁平上皮的间皮细胞。

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姚轶;李雨濛;刘尧;齐晓岚【期刊名称】《中国农村卫生》【年(卷),期】2015(000)010【摘要】目的::探讨腹膜恶性间皮瘤(PMM)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9例 PMM 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检查及治疗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成年人,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3.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水、腹部包块等.镜下肿瘤形态多样,由上皮样和梭形细胞组成具有上皮、肉瘤样和双向型的特点.免疫表型:calretinin(5例)、D2-40(5例)、WT-1(3例)、AE1/AE3(9例)、EMA(7例)、CK5/6(7例)、HBME-1(8例)、vimentin(9例)均(+),MOC-31、Ber-EP4、CEA 均(-).随访12-36个月3例死亡,6例尚活.结论:腹膜恶性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但恶性程度极高的疾病,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治疗上多以综合治疗为主,但其预后较差.【总页数】1页(P9-9)【作者】姚轶;李雨濛;刘尧;齐晓岚【作者单位】辽宁鞍山市肿瘤医院病理科 114031;辽宁鞍山市肿瘤医院病理科114031;辽宁鞍山市肿瘤医院病理科 114031;辽宁鞍山市肿瘤医院病理科 114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研究 [J], 王静;朱江2.腹膜恶性间皮瘤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三例临床分析 [J], 余琴;王燕;王玲3.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朱根海;杨舒盈;陈春英;宁国媛;杨海鹰4.腹膜恶性间皮瘤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Ki-6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J], 杜雪梅;李鑫宝;马玲;高颖;孙萍萍;李雁5.腹膜小细胞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J], 胡晓东;于国;孙玉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研究

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研究
6 1 0 5 0 0 成都 成都 医学 院第一 附属 医院消化 内科 王 静 ,朱 江
【 摘
要】 目的 探讨女性腹膜 恶性 间皮 瘤( F P MM) 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 。方 法
收集 l 3例 F P MM患者的临床病
理及随访 资料 , 包括肿瘤组织的病理 和免疫组织化学 ( I H C) 染色检测。选取 广泛转移性卵巢低分化浆液性癌 ( MP D O S C ) 和广
W A NG J i n g ,Z HU i f a n g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 t h e F i r s t f o A f il f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C h e n g d u Me d i c a l

2 3 8・
临床 肿 瘤 学 杂 志 2 0 1 3年 3月第 l 8 卷 第 3期
C h i n e s e C l i n i c a l O n c o l o g y , M a r . 2 0 1 3 , V o 1 . 1 8 , N o . 3
女性 腹 膜 恶 性 间皮瘤 的 临床 病 理及 预 后 研 究
或纤细的不规 ̄ O f L 头上 , 或多边形细胞镶嵌成 片、 团、 巢状排列。瘤细胞大小一致 , 胞浆 丰富嗜酸 ; 细胞 核位于 中央 , 染 色质细 腻, 异 型性不 明显 ; 部分标本有少数异型性 明显的巨核细胞或瘤 巨细胞 。MP D O S C和 MP D C C的组织构 型与 F P MM相似 , 但癌 细胞异型性更 明显 。F P M M表现为 P — C K、 V i me n t i n 、 C l a r e t i n i n阳性 , C E A阴性 ; MP D O S C表现为 C K 7 、 C A 1 2 5、 p 5 3阳性 ; MP D C C 表现 为 C K 2 0 、 C A 1 9 9 、 C E A阳性 ; 3种肿瘤的 K i - 6 7阳性率均较 高。1 2例 F P MM 患者随访 6~ 2 8个月 , 2例存活 , 1 0例 死亡 , 其 平均生存期为 ( 1 2 . 2± 5 . 3 ) 个月; 5例 MP D O S C和 MP D C C患者分别 的平均生存期( 1 0 . 2- 4 - 3 . 7 ) 个月 和( 6 . 9± 2 . I ) 个月 。结论 F P MM更易发生于盆腔。上皮 型 F P MM有其特征性病理表现 , 但仍需多种免疫 表型综合判 断。部分 F P MM预后 较好 , 可较 长时间存活 , 应 予以积极治疗 。

腹膜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

腹膜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

腹膜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作者:刘利波王淑辉李晓军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1年第14期作者单位:06700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6医院通讯作者:刘利波【摘要】目的提高对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手段的认识。

方法分析9例女性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确诊后的患者经过治疗,症状有缓解,延长了生存期。

结论腹膜恶性间皮瘤是起源于腹膜间皮细胞的肿瘤,为罕见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在临床中最易出现误诊,因此对于腹膜恶性间皮瘤明确诊断与规范治疗至关重要。

【关键词】腹膜恶性间皮瘤;诊断;治疗A Clinical research of peritoneal m alignant mesothelioma LIU Li-bo,WANG Shu-hui,LI Xiao-jun.Chinese PLA 266 Hospital,Chengde 067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toneal m alignant mesothelioma.Methods To study 9 cases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peritoneal m alignant mesothelioma.Results After treatment, symptoms have relief, lifetime is extended.Conclusion Peritoneal m alignant mesothelioma is 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 tumor originated,is uncommon tumor,easily be misdiagnosise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usually non-specific. So, it is important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toneal m alignant mesothelioma.【Key words】 Peritoneal m alignant mesothelioma; Diagnosis; Treatment腹膜恶性间皮瘤是唯一原发于腹膜的间皮和间皮下层细胞的肿瘤,发病率低,而且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上常常误诊。

干痛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分析

干痛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分析

㊃论著㊃通信作者:郑国启,E m a i l :x h k z g q@s i n a .c o m 干痛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分析孙宁宁,郑国启,宋 慧,魏思忱,杨雨鑫(沧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河北沧州061001) 摘 要:目的 探讨干痛型恶性腹膜间皮瘤(m a l i gn a n t p e r i t o n e a lm e s o t h e l i o m a ,M P e M )患者的临床特点㊂方法 收集我院6.5年来经临床表现㊁影像学特征及病理确诊的7例干痛型M P e M 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发病情况㊁石棉接触史㊁临床表现㊁影像学特征㊁病理类型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㊂结果 7例患者中女性6例,占85.7%,男性1例,占14.3%,年龄在28~71岁之间(平均55.5岁),6例有石棉接触史,占85.7%㊂临床症状以局部腹痛(7例)㊁腹部包块(3例)多见㊂患者C T 影像学特点为腹腔内单个(5例)或多个肿块(2例),伴有周围脏器浸润(3例)㊁局部腹膜增厚(1例)㊁胸膜斑(3例),无腹水㊁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㊂剖腹探查是确诊的主要手段,其次为超声引导下腹膜穿刺活检㊂病理类型主要为上皮型(57.1%),其次为混合型和肉瘤型㊂结论 干痛型M P e M 极其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石棉接触史及腹部C T 可见腹部包块伴石棉斑㊁局部腹膜增厚提示该病诊断,确诊依靠病理细胞学和免疫组织化学㊂关键词:间皮瘤;病理类型;腹水中图分类号:R 730.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7)05-0416-05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7.05.010C l i n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d r y -p a i n f u l t y p em a l i gn a n t p e r i t o n e a lm e s o t h e l i o m a S u nN i n g n i n g ,Z h e n g G u o q i ,S o n g H u i ,W e i S i c h e n ,Y a n g Yu x i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C a n g z h o uC e n t r a lH o s p i t a l ,C a n gz h o u 061001,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G u oQ i z h e n g ,E m a i l :x h k z g q @s i n a .c o m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t h ec l i n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d r y -p a i n f u l t y p e (n o n a s c i t i c )m a l i g n a n t p e r i t o n e a lm e s o t h e l i o m a (M P e M ).M e t h o d s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7c a s e sw i t hd r y -p a i n f u l t y p e M P e M 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d u r i n g t h e p a s t 6.5y e a r s ,w h i c h w e r e c o n f i r m e d b y c l i n i c a l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i m a g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d p a t h o l o g i cfe a t u r e s .T h ei n c i d e n c e ,a s b e s t o se x p o s u r eh i s t o r y ,c l i n i c a l m a n if e s t a t i o n s ,i m ag i n gf e a t u r e s ,p a t h o l og i c a l t y p e sa n di mm u n ohi s t o c h e m i c a l r e s u l t s w e r ea n a l y z e dr e s p e c t i v e l y .R e s u l t s I nt h e7c a s e s ,t h e r ew e r e 1m a l e a n d6f e m a l e p a t i e n t sw h i c hw e r ea c c o u n t e d f o r 14.3%a n d85.7%,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a v e r a g ea ge w a s 55.5y e a r s o l d (a g e r a n g ef r o m28t o 71y e a r s o l d ).T h e r ew a s a d e f i n i t e h i s t o r y o f s ig n i f i c a n t a s b e s t o s e x p o s u r e i n 6p a t i e n t s (85.7%).L o c a l a b d o m i n a l p a i n (7c a s e s )a n d a b d o m i n a lm a s s (3c a s e s )w e r e th em ai n c l i n i c a l s y m pt o m s .C Ti m a g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b d o m i n a l a n d /o r c a v i t y s i n g l e (5c a s e s )o rm u l t i p l em a s s (2c a s e s ),a c c o m p a n i e db y t h e s u r r o u n d i n g v i s c e r a i n v a s i o n (3c a s e s ),l o c a l p e r i t o n e a l t h i c k e n i n g (1c a s e ),p l e u r a l p l a qu e (3c a s e s ),w i t h o u t a s c i t e s ,l y m p hn o d e e n l a r g e m e n t a n dd i s t a n t o r g a nm e t a s t a s i s .L a p a r o t o m y w a s t h em a j o rm e a n s o f d i a g n o s i s ,f o l l o w e db y t h e p e r i t o n e a l b i o p s yg u i d e d b y u l t r a s o u n d .E p i t h e l i a l t y p ew a s t h em a i n p t h o l o g i c a l t y p e (57.1%),f o l l o w e d b y mi x e d a n d s a r c o m a t y p e .C o n c l u s i o n D r y -p a i n f u l t y p e M P e Mi se x t r e m e l y r a r e .a n dt h ec l i n i c a l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a r en o n s p e c i f i c .A s b e s t o se x p o s u r eh i s t o r y a n d C T f i n d i n g s w i t h a b d o m i n a la n d /o rc a v i t y m a s s w i t h a s b e s t o s p l a q u e sa n dl o c a l p e r i t o n e a l t h i c k e n i n g c o u l ds u g g e s tt h e p o s s i b i l i t y o fd r y -p a i n f u lt y p e M P e M ,H o w e v e r ,t h ec o n f i r m e d d i a g n o s i s d e p e n d s o n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c y t o l o g y a n d i mm u n o h i s t o c h e m i s t r y.K E Y W O R D S :m e s o t h e l i o m a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t y pe ;a s c i t e s 恶性腹膜间皮瘤(m a l i g n a n t p e r i t o n e a l m e s o t h e l i o m a ,M P e M )是一种原发于腹膜,且来源于中胚层的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占所有间皮瘤的12%~33%[1],其发病率约为1~2/百万㊂据报道80%的M P e M 患者存在石棉接触史[2]㊂临床表现多为腹胀㊁腹痛㊁腹部包块㊁腹水等,其中以腹水最为突出,占95%[3],无腹水者罕见,国内王香芹等[4]曾报道1例㊂S u ga rb a k e r 等[5]将无腹水者命名为干痛型,我院6.5年来共收治该型患者7例,现就其临床特点报道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收集我院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1日经病理细胞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7例干痛型M P e M 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发病情况㊁石棉接触史㊁临床表现㊁影像学特征㊁病理类型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㊂1.2 纳入标准 ①组织学诊断符合2012年美国㊃614㊃‘临床荟萃“ 2017年5月5日第32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5,2017,V o l 32,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间皮瘤病理学诊断指南“[6];②均接受胸部㊁腹部㊁盆腔C T 平扫+强化扫描,而且资料完整;③除胸膜间皮瘤外,无其他部位原发肿瘤史,无腹水且均为初次治疗者㊂2 结 果2.1 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 男1例,女6例,年龄28~71岁,平均55.5岁㊂6例有石棉接触史,发病距接触时间为35~42年,平均38.5年㊂临床表现腹痛7例,腹部包块者3例,纳差消瘦2例,右肩痛1例,排便不畅1例㊂见表1㊂表1 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编号性别年龄(岁)石棉接触史接触到发病(年)临床表现查体治疗方法生存期(月)①女51有38腹痛㊁厌食㊁消瘦3月贫血貌,腹隆,质硬C S +I C8② 女 55 有 35 右侧腹痛并发现右侧腹包块20天右侧腹可及6c m 肿物,质中,活动度小,有触痛C S +I C 4 ③女60有36右上腹痛20天腹软,无压痛C S +I C 10④ 女 71有 40下腹胀痛7个月,加重伴排便困难并发现左下腹包块1个月脐周及下腹部压痛明显,左下腹侧似可扪及较大包块,质硬,活动差,边界不清P T6⑤ 女 69 有 42 右肩痛半年,上腹痛伴食欲不振消瘦2月腹平软,上腹压之不适C S +I C8 ⑥女28无下腹痛2天腹平软,下腹压痛C S +I C 健在⑦男55 有40 腹痛2月,发现上腹包块10天上腹可触及10c mˑ10c m 包块,质硬,触痛C S +I C8注:C S :减瘤术(c y t o r e d u c t i v e s u r g e r y );I C :腹腔化疗(i n t r a p e r i t o n e a l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P T :姑息治疗(pa l l i a t i v e t r e a t m e n t )2.2 影像学特点 5例为腹腔内单个肿块,形态不规则,最长径为2.4~13.5c m ,2例为腹腔多个肿块,形态不规则,最长径为1.5~3.5c m ,强化C T 显示为轻度至中度强化(强化值:38~54U ),其中2例为囊实性肿块,4例为实性肿块(图1,2);3例有周围脏器浸润,以肝脏多见(图3),其次为脾脏,5例与周围脏器分界不清,其中肝脏多见,其次为结肠;1例伴大网膜饼样增厚(图4),7例患者均伴有腹膜㊁大网膜或者肠系膜结节样增厚;3例合并胸膜斑(图5)㊂7例患者均无腹水及淋巴结㊁远处器官转移㊂2.3 确诊方法及病理类型 7例患者中1例通过超声引导下腹膜活检确诊,6例剖腹探查确诊㊂病理结果4例为上皮型,1例肉瘤型,2例为混合型(图6);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中角蛋白(C K )阳性率达85.7%(图7),间皮瘤抗体(M C )阳性率达100%(图8),钙结合蛋白(C a l )阳性率达100%(图9),波形蛋白抗体(V i m )阳性率达57.1%(图10);癌胚抗原(C E A )阴性率达100%,2例查肝细胞抗原(H e p )阴性,3例行C D 117㊁C D 34均阴性,见表2㊂㊃714㊃‘临床荟萃“ 2017年5月5日第32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5,2017,V o l 32,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2病理分型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编号上皮型肉瘤型混合型C K M C C a l r e t i n i n V i m e n t i n C E A C K5/6C K8/18H e p C D117C D34①+-+++---+--②-+++++-+--③+-++++-+---④+-+++---+--⑤-+--+++----⑥+--++++--+⑦-++++---+2.4预后7例患者中1例经姑息治疗,生存期为6个月,6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5例生存期在4~ 10月之间,1例患者以异位妊娠入院,行腹腔镜下治疗时发现盆腔腹膜3个毗邻小结节,未融合,大小约0.8~1.0c m,表面灰白色,并行腹腔镜下盆腔腹膜结节完整切除,术后经我院与天津肿瘤医院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证实为上皮型M P e M,术后未行化疗,目前患者健在,生存期已达15个月,考虑与肿瘤发现早,并及时手术切除有关㊂3讨论M P e M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既往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职业接触石棉有关,而且由于石棉的广泛应用,M P e M在间皮瘤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我们曾报道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沧州地区M P e M 162例[7],93.2%与石棉接触有关,当时沧州地区5年平均人口720万,故年发病率为4.5/100万人,略高于美国㊂本组患者中85.7%有石棉接触史,这可能与20世纪60㊁70年本地区存在大面积家庭作坊式手纺石棉线及石棉加工厂有关,女性比例占85.7%㊂意大利学者将M P e M依据影像学特点分为3种类型:干痛型㊁湿型和混合型[5],干痛型表现为腹腔内的单个或多个实体肿块,伴有腹痛,但不伴腹水;湿型表现为腹腔内广泛分布的小结节影,有腹水和肠胀气;混合型同时具有上述两型表现㊂本组病例既有腹痛,又不伴有腹水,故均为干痛型㊂透明质酸在改变腹膜通透性,进而形成腹水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㊂M P e M细胞能分泌大量透明质酸,但无分泌破坏透明质酸的透明质酸酶,故腹水中透明质酸含量极高㊂如用浊度试验法,腹水中透明质酸明显增高含量大于0.8g/L,一般仅见于M P e M[8]㊂这样因为透明质酸有强大的保水作用致使出现多量腹水,又因M P e M常同时累及壁层和脏层腹膜,沿腹膜匍匐生长,致使腹膜广泛分布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并对腹膜产生刺激和对淋巴管压迫,使大量液体溢出于腹膜腔,形成腹水㊂同时这种生长方式也破坏了正常腹膜结构,影响了腹膜两侧吸收㊁分泌的平衡状态,从而影响了腹膜对腹水的调节机制㊂相反,干痛型M P e M则保留了部分正常腹膜,从而保证了其对腹水的调控,出现无腹水现象㊂本组患者无论C T表现还是手术所见均发现存在正常腹膜,且多少不等㊂另本组病例有局部器官浸润[9],但少有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这与我们先前报道[10]相似,可能与腹水出现较晚有关㊂M P e M的C T表现多种多样,可分为弥漫型与局㊃814㊃‘临床荟萃“2017年5月5日第32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5,2017,V o l32,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限型,临床上弥漫型最常见,C T表现直接征象[10-11]包括腹膜㊁大网膜㊁肠系膜弥漫性增厚及不规则和(或)结节状增厚,而C T间接征象中腹水最为常见㊂局限型表现为间皮瘤细胞局部扩增形成囊实性包块,或沿脏器表面浆膜层扩增,形成肿块,浸润实质脏器,有时难与脏器原发肿瘤鉴别,但非弥漫性生长㊂而本组病例初次就诊时其生长方式多为局限性生长,伴有腹痛,不伴有腹水,C T表现区域性肿块或腹膜大网膜局限性增厚,经手术治疗者发现原发灶周围有大小不等灰白色粟粒样结节,但正常腹膜结构完好且仍占主要范围,单就局限型亦无特异性表现,本组7例患者虽然有腹膜损害但无腹水出现,为该病的一个特殊性,除局限腹膜病变外,其他部位可发现散在小病变,伴胸膜石棉斑,有疾病器官浸润,但无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按上述分类方法均为干痛型,为M P e M的一种特殊类型,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㊂M P e M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结核性腹膜炎的C T表现[12]多为轻微光滑的腹膜增厚,但这种表现也存在于M P e M中㊂腹膜转移癌与本病C T表现类似[13],但仔细寻找有可能发现原发肿瘤病灶,若为腹腔原发灶有时与M P e M局部脏器浸润不易区分㊂因此,M P e M的诊断很难单独依靠影像学诊断㊂既往报道[14]显示M P e M主要依据病理进行疾病诊断,目前研究显示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联合抗体检测是M P e M的主要确诊方法[15]㊂世界卫生组织(WHO)将M P e M病理分为3大类:上皮型,纤维型(肉瘤型),双相(混合型)㊂其中上皮型最常见,其次是混合或双向的类型㊂M P e M确诊的主要方法为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联合检测或细胞电镜检测,联合检测两种间皮瘤标记物或两种其他肿瘤标记物(如腺癌㊁鳞癌等)有助于诊断[6]㊂通常有间皮瘤标记:C a l㊁C K㊁V i m㊁肾胚胎性恶性混合瘤基因(WT1)㊁M c等表达,本组患者中,C a l阳性为细胞核㊁细胞质均为棕黄色染色,V i m㊁M C则细胞膜棕黄色染色为阳性,C K细胞质染色为棕黄色则为阳性㊂M P e M临床分型则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临床以弥漫型多见,占82.1%[7],而弥漫型几乎均有腹水,局限型可出现无腹水表现,本组病例多为局限型或弥漫性的早期表现㊂有研究显示弥漫型者病理以上皮型多见,局限型者病理以肉瘤型㊁混合型多见[16]㊂本组患者中4例为上皮型,1例为肉瘤型,2例为混合型,上皮型间皮瘤所占比例高,考虑与本地患者温石棉暴露或女性患者增多有关,部分病例不除外与其发病早相关,如以异位妊娠入院手术发现M P e M病例㊂1976年B u t c h a r t等提出的修改分期方案将间皮瘤分为4期[17]㊂Ⅰ期:肿瘤局限于同侧胸膜㊁肺㊁心包膜或腹膜;Ⅱ期:肿瘤侵及胸壁㊁纵隔和(或)胸腔内淋巴结或腹腔内相应的结构;Ⅲ期:穿透膈肌,胸㊁腹膜外淋巴结受累;Ⅳ期:远处血行转移㊂M P e M依据上述分期治疗包括手术切除㊁术后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性治疗㊂本组患者临床分期在Ⅰ~Ⅱ期,6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以异位妊娠为首发表现患者健在,考虑与疾病发病早期,病灶局限,治疗及时有关,4例生存期大于8个月,而未接受手术治疗1例患者生存期均小于8个月,因此对临床期属于Ⅰ期㊁Ⅱ期的病例,首选或争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肿瘤切除㊁姑息切除术㊂对瘤体较小㊁病变较局限者,应完整切除肿瘤及受累器官;如果病变较广泛,应争取切除主要瘤体(姑息性切除术)㊂对病变广泛㊁严重,已造成肠梗阻,手术无法切除者,可以考虑行姑息性手术以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㊂如有复发可再次手术切除,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是细胞减瘤术联合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18-19],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㊂无腹水M P e M临床分期多属于Ⅰ期㊁Ⅱ期,应首先争取手术治疗,再结合术后化疗㊂化疗对于缓解病情具有重要作用㊂可全身化疗或直接腹腔给药㊂整体有效率:单一化疗为13.1%,联合化疗为20.5%,腹膜腔内化疗为47.4%,持续高温腹膜灌注为84.6%[20]㊂全身化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M P e M,培美曲塞联合顺铂被认为是不能手术者的首选方案和标准方案[21],疾病控制率可达71.2%㊂并为本病的治疗带来一线曙光㊂无腹水M P e M极其少见,对于有石棉接触史㊁腹膜增厚或腹部肿块的患者应考虑到该病可能,尽早的超声引导下腹膜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细胞减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期㊂参考文献:[1] M i r a r a b s h a h i i P,P i l l a iK,C h u aT C,e t a l.D i f f u s em a l i g n a n tp e r i t o n e a lm e s o t h e l i o m a--a nu p d a t eo nt r e a t m e n t[J].C a n c e rT r e a tR e v,2012,38(6):605-612.[2] H a b e rS E,H a b e rJ M.M a l i g n a n t m e s o t h e l i o m a:ac l i n i c a ls t u d y o f238c a s e s[J].I n d u s t r i a lH e a l t h,2011,49(2):166-172.[3]郑国启,魏思忱,杨雨鑫,等.父女三人共患腹膜恶性间皮瘤[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5):351-352.[4]王香芹,刘春荣.无腹水的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1999,6(6):33-34.[5]S u g a r b a k e rP H,A c h e r m a n Y I,G o n z a l e z-M o r e n o S,e ta l.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p e r i t o n e a l m e s o t h e l i o m a:t h ew a s h i n g t o n c a n c e r i n s t i t u t e e x p e r i e n c e[J].S e m i nO n c o l,2002, 29(1):51-61.[6] H u s a i n A N,C o l b y T,O r d o n e z N,e t a l.G u i d e l i n e sf o r㊃914㊃‘临床荟萃“2017年5月5日第32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5,2017,V o l32,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p a t h o l o g i c d i a g n o s i s o fm a l i g n a n tm e s o t h e l i o m a :2012u pd a te of t h e c o n s e n s u ss t a t e m e n t f r o m t h e i n t e m a t i o n a lm e s o t h e l i o m ai n t e r e s t g r o u p [J ].A r c hP a t h o lL a b M e d ,2013,137(5):647-667.[7] 魏思忱,郑国启,王志刚,等.沧州地区162例腹膜恶性间皮瘤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J ].中华内科杂志,2013,52(7):599-600.[8] 魏思忱,郑国启,白文元.恶性腹膜间皮瘤的研究进展[J ].中华消化杂志,2014,34(3):212-214.[9] S u S S ,Z h e n g G Q ,L i u Y G ,e ta l .M a l i gn a n t p e r i t o n e u m m e s o t h e l i o m a w i t h h e p a t i ci n v o l v e m e n t :as i n gl ei n s t i t u t i o n e x pe r i e n c ei n 5p a t i e n t s a n d r e v i e w 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J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R e sP r a c t ,2016:6242149.[10] 宋慧,郑国启,陈跃峰,等.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 T 特点分析[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6):876-880.[11] 李田静,牛建星,杜媚娟,等.腹膜恶性间皮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进展[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12):1476-1479.[12] Y i n W J ,Z h e n g G Q ,Ch e n Y F ,e ta l .C T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 m a l i g n a n t p e r i t o n e a lm e s o t h e l i o m aa n dt u b e r c u l o u s p e r i t o n i t i s [J ].R a d i o lM e d ,2016,121(4):253-260.[13] L i a n g Y F ,Z h e n g G Q ,Ch e nY F ,e t a l .C T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 d i f f u s e m a l i gn a n t p e r i t o n e a l m e s o t h e l i o m a a n d p e r i t o n e a l c a r c i n o m a t o s i s [J ].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H e p a t o l ,2016,31(4):709-715.[14] 岑玉兰.恶性胸膜间皮瘤2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 ].临床荟萃,2008,23(1):43-44.[15] 宋慧,郑国启,魏思忱,等.以局部炎症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特征[J ].中华肿瘤杂志,2014,36(4):312-313.[16] 郑国启,张国尊,刘雅刚,等.恶性腹膜间皮瘤14例临床分析[J ].中华消化杂志,2014,34(4):266-269.[17] P i c k h a r d tP J ,B h a l l aS .P r i m a r y n e o pl a s m so f p e r i t o n e a l a n d s u b -p e r i t o n e a l o r i g i n :C Tf i n d i n g s [J ].R a d i o g r a p h i c s ,2005,25(4):983-995.[18] A l e x a n d e rH RJ r ,B a r t l e t tD L ,P i n g pa n k J F ,e t a l .T r e a t m e n t f a c t o r s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l o n g -t e r m s u r v i v a la f t e rc y t o r e d u c t i v e s u r g e r y a n d r e g i o n a l c h e m o t h e r a p yf o r p a t i e n t sw i t h p e r i t o n e a l m e s o t h e l i o m a [J ].S u rg e r y,2013,153(6):779-786.[19] I v e r s e n L H ,R a s m u s s e n P C ,H a g e m a n n -M a d s e n R ,e t a l .C y t o r e d u c t i v e s u r g e r y a n d h y p e r t h e r m i c i n t r a pe r i t o n e a l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fo r p e r i t o n e a l c a r c i n o m a t o s i s (H I P E C ):t h e D a n i s he x pe r i e n c e [J ].C o l o r e c t a lD i s ,2013,15(7):365-372.[20] H o t t aT ,T a n i g u c h iK ,K o b a y a s h iY ,e ta l .C h e m o t h e r a p ya n d s e r u m h y a l u r o n i c a c i d l e v e l s i n m a l i g n a n t p e r i t o n e a l m e s o t h e l i o m a [J ].H e p a t o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04,51(58):1073-1083.[21] J a n n eP A ,W o z n i a kA J ,B e l a n iC P ,e t a l .O p e n -l a b e l s t u d yo f p e m e t r e x e da l o n eo r i nc o m b i n a t i o n w i t hc i s pl a t i nf o r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 p e r i t o n e a lm e s o t h e l i o m a :o u t c o m e s o f a ne x p a n d e d a c c e s s p r o g r a m [J ].C l i nL u n g C a n c e r ,2005,7(1):40-46.收稿日期:2016-12-06 编辑:﹏﹏﹏﹏﹏﹏﹏﹏﹏﹏﹏﹏﹏﹏﹏﹏﹏﹏﹏﹏﹏﹏﹏﹏﹏﹏﹏﹏﹏﹏﹏﹏﹏﹏﹏﹏﹏﹏﹏﹏﹏﹏﹏﹏﹏﹏﹏﹏﹏﹏张卫国(上接第415页)[4]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 ].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0):937-953.[5] 丁文清,董虹孛,米杰.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流行现状m e t a 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71-77.[6] 李剑虹,王丽敏,赵文华,等.2010年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流行特点[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5):414-418.[7] 代建霞,赵敏.新疆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血脂水平分析[J ].临床荟萃,2016,31(10):1125-1127.[8] 王应鹏,王归真,殷彩桥,等.不同年龄与性别之间高血压病患者血脂特点[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9):1782-1785.[9] 周晶,姚华,汪惠才,等.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㊁哈萨克族㊁汉族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J ].中华医学杂志,2016,96(38):3090-3093.[10] 罗水英,杨虹,蒙晓宇,等.2010年广西成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 ].应用预防医学,2014,20(3):129-133.[11] 苏鹏,陈军辉,刘姝娆,等.甘肃省东乡族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临床荟萃,2016,31(8):869-874.[12] G o s s e t tL K ,J o h n s o n HM ,P i p e r M E ,e ta l .S m o k i n g i n t e n s i t ya n dl i p o p r o t e i n ab n o r m a l i t i e si n ac t i v es m o k e r s [J ].J C l i n L i pi d o l ,2009,3(6):372-378.[13] S o w e r s M R ,R a n d o l phJJ r ,J a n n a u s c h M ,e t a l .L e v e l so f s e x s t e r o i da n d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d i s e a s e m e a s u r e s i n p r e m e n o p a u s a l a n dh o r m o n e -t r e a t e d w o m e na t m i d l i f e :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t h e t i m i n g h y po t h e s i s [J ].A r c hI n t e r n M e d ,2008,168(19):2146-2153.[14] O k a m u r a S ,S a w a d a Y ,S a t o h T ,e t a l .P u e r a r i a m i r i f i c ap h y t o e s t r o g e n s i m p r o v e d y s l i p i d e m i a i n p o s t m e n o p a u s a l w o m e n p r o b a b l y b y a c t i v a t i n g e s t r o g e nr e c e p t o r s u b t y pe s [J ].T o h o k uJE x p Me d ,2008,216(4):341-351.[15] Z h a n g L X ,S u n Y ,L i a n g Y ,e t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e t w e e n d y s l i p i d e m i aa n d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i n T i b e t a n p o p u l a t i o n [J ].B i o m e dE n v i r o nS c i ,2012,25(3):305-310.[16] L iN ,W a n g H ,Y a nZ ,e t a l .E t h n i c d i s p a r i t i e s i n t h e c l u s t e r i n go f r i s kf a c t o r sf o r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d i s e a s ea m o n g t h e K a z a k h ,U y g u r ,M o n g o l i a na n d H a n p o p u l a t i o n so fX i n j i a n g :ac r o s s -s e c t i o n a l s t u d y[J ].B M CP u b l i cH e a l t h ,2012,12(1):499-521.[17] D o m ín g u e zC o e l l oS ,C a b r e r aD eL e ónA ,B o s aO je d aF ,e t a l .H i g h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c h o l e s t e r o li n c r e a s e s w i t h l i v i n ga l t i t u d e [J ].I n t JE pi d e m i o l ,2000,29(1):65-70.[18] A lR i y a m iN B ,B a n e r j e e Y ,A l -W a i l iK ,e ta l .T h ee f f e c to f r e s i d i n g a l t i t u d e o n l e v e l s o f h i g h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c h o l e s t e r o l :a p i l o t s t u d y f r o mt h eo m a n i a r a b p o pu l a t i o n [J ].A n g i o l o g y,2015,66(6):568-573.[19] A r o r aS ,P a t r aS K ,S a i n iR.H D L -A m o l e c u l e w i t ha m u l t i -f a c e t e dr o l ei n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di s e a s e [J ].C l i n C h i m A c t a ,2016,15(452):L 66-81.收稿日期:2017-01-23 编辑:张卫国㊃024㊃‘临床荟萃“ 2017年5月5日第32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5,2017,V o l 32,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分析

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分析
[ bt c ] O jcv M lnn proe e t lm M M s rad naal fanol mwt oclost A s at bete agat et am s h i a( P )ia a vrb t p s i u e, r i i i nl o eo re n i i ya l e a h c tn
MP M. Sx o e p t n s w r l e ,a d t e o h r 1 r e ls S mp o r s n e tt e a e o v r4 e r i 4 c s s i ft a i t e e ma s n t e wee fmae . y tms p e e td a h g f o e 0 y a s n 1 a e h e h 1
【 要】 目的 恶性腹膜 间皮瘤 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 , 起病 隐匿 、 摘 具有 进展 迅速 、 预后差 的特 点。文 中总结恶 性腹膜 问皮瘤的临床诊治经验 , 期提高研究人 员对 该病的认识 。 方 法 对 1 经病理证 实的恶性 腹膜 间皮 瘤临床 资料进行 回 7例
顾 性分析 。1 7例恶性腹膜 间皮瘤 中 , 6例 、 1 例 , 男 女 1 出现症状 的年龄 多超过 4 0岁 (4例 ,2 4 , 1 8 . %) 主要 临床表 现为腹痛 7 例 ( 12 ) 腹胀 8例( 7 1 ) 主要体征为腹水 8例 (7 1 ) 腹 部包块 7例 ( 12 ) 出现症状至 确诊时 间多在 3月 内。 4 .% 、 4 .% , 4 .% 、 4.% , 结果 血清糖原抗原 C 15在所 检测的 7例患者 中有 5例升高 ; A2 确诊 前 B超或 C T检查发 现腹水 和( ) 或 腹部 包块 ( 结节 ) 者 1 (82 ; 5例 8 . %) 确诊 的方式主要为开腹手术 ( 1例 ,4 7 ) 病 理类 型中最 主要为上 皮 型( 5例 ,8 2 ) 肉瘤 型和混 合型 1 6 .% ; 1 8 .% , 各1 ; 例 术后行腹腔局部灌 注化 疗 7例( 12 ) 全身化疗 5例 ( 9 4 ) 减瘤 术 5例 ( 94 ; 4 .% , 2 .% , 2 . %) 中位 随访时 间为 1. 3 5月 ( 1 月 一1 )其 中 3例患者死亡 。 结论 影像学及血 清 C 2 2年 , A15水平在恶性 腹膜 间皮 瘤 的诊 断中具有 一定 的提示 意义 , 确诊 须依 据病理诊断 ; 并应 采用 以手术为主 的综合治疗 方法 。

腹膜恶性间皮瘤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ki-6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

腹膜恶性间皮瘤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ki-6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
nExpPathol 2019Aug;35(8)
网络出版时间:2019-8-1615:07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073.R.20190816.1506.009.html
腹膜恶性间皮瘤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 Ki67表达与 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和 Logrank法进行,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 因素生存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系以及对其预后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 2011年 3月 ~2017年 8月首 都医 科 大 学 附 属 北 京 世 纪 坛 医 院 诊 治 的 28例 MPM。患者年龄 36~82岁,中位年龄 53岁,其中男 性 16例,女性 12例。组织学类型:上皮样型 21例, 肉瘤样型 1例,双相型 6例。25例获得随访,失访 3 例,随访时间截至 2018年 3月 28日。 1.2 方法 标本均经 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 蜡包埋,4μm厚切片。免疫组化采用 EnVision法, 实验步 骤 按 照 说 明 书 进 行。一 抗 为 鼠 抗 人 Ki67 (克隆号 MIB1,稀释度 1∶100),二抗为 MA2000试 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 1.3 结果判断 TILs和 Ki67免疫组化结果均由 两名高年 资 病 理 医 师 进 行 双 盲 独 立 阅 片。 TILs根 据细胞密度分 0、1、2和 3分,肿瘤间质无淋巴细胞 浸润为 0分,低密度为 1分,中等密度为 2分,高密 度为 3分[7]。Ki67选取至少 10个高倍镜视野,观 察至少 1000个肿瘤细胞计算 Ki67阳性细胞(核着 色)百 分 率。Ki67增 殖 指 数 ≤25% 为 低 指 数,> 25%为高指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 学分析,TILs、Ki67增殖指数和 MPM临床病理因素 的 关 系 采 用 χ2检 验 。生 存 分 析 采 用 KaplanMeier

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分析

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分析

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分析周淑萍;金鑫鑫;路又可;万海军;袁柏思;汪芳裕【摘要】目的恶性腹膜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差的特点.文中总结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诊治经验,以期提高研究人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7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腹膜间皮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恶性腹膜间皮瘤中,男6例、女11例,出现症状的年龄多超过40岁(14例,82.4%),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7例(41.2%)、腹胀8例(47.1%),主要体征为腹水8例(47.1%)、腹部包块7例(41.2%),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多在3月内.结果血清糖原抗原CA125在所检测的7例患者中有5例升高;确诊前B超或CT检查发现腹水和(或)腹部包块(结节)者15例(88.2%);确诊的方式主要为开腹手术(11例,64.7%);病理类型中最主要为上皮型(15例,88.2%),肉瘤型和混合型各1例;术后行腹腔局部灌注化疗7例(41.2%),全身化疗5例(29.4%),减瘤术5例(29.4%);中位随访时间为13.5月(1月~12年),其中3例患者死亡.结论影像学及血清CA125水平在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确诊须依据病理诊断;并应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Objective 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 MPM ) is a rare and invariably fatal neoplasm with occult onset, rapid progression and poor prognosis. This study is to summarize our experie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P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disease.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of 17 cases of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MPM. Six of the patients were males, and the other 11 were females. Symptoms presented at the age of over 40 years in 14 cases ( 82. 4% ).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abdominal pain ( 7 cases, 41. 2% ) and abdominal distention ( 8 cases, 47.1% ), while the main signs were ascites ( 8 cases, 47. 1% ) and abdominal mass ( 7 cases, 41. 2% ). Most of the cases were confirmed within 3 months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symptoms. Results The level of serum CA125 was found higher than normal in 5 of the 7 patients examined. Ultrasonography and/or CT revealed ascites and/or abdominal mass in 15 cases before final diagnoses, which were chiefly based on abdominal surgery ( 11 cases, 64.7% ). Pathologically, 15 cases(88.2% ) were of the epithelial type and 1 case the sarcoma and mixed type. Postoperatively, abdominal chemotherapy was performed in 7 cases ( 41. 2% ), systemic chemotherapy in 5 ( 29. 4% ) and cytoreductive surgery in 5 ( 29. 4% ). The median follow-up time was 13. 5 months (1 mo to 12 yr ), during which 3 of the patients died. Conclusion Radiological evidence and serum CA125 levels are valuable for the diagnosis of MPM, but the final diagnosis depends on pathological findings. A combined therapy based on surgery should be adopted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12(025)003【总页数】3页(P249-251)【关键词】恶性腹膜间皮瘤;诊断;治疗【作者】周淑萍;金鑫鑫;路又可;万海军;袁柏思;汪芳裕【作者单位】210002,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消化内科;210002,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消化内科;210002,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消化内科;210002,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消化内科;210002,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消化内科;210002,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50 引言恶性腹膜间皮瘤是起源于腹膜间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腹膜恶性间皮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腹膜恶性间皮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16 16 1 4— 1 9.
wt Bt e ntu t et e J . m C l C r o 20 ,6 i ・ p a i e c p d [ ] JA o a i , 0 5 4 h y rrl p i l dl
( ) 1 1 —08 6 :0 11 1 .
[ ]T khdh K, napX, o t e a. o imtnhoeI 9 aaasi O yn K ma uK, t 1 S du si IA s a n
结果 : 理学 结果 : 病 腹水细胞学检查 : 4例送检腹水 , 仅 3 例淡黄 色 , 例 血性 , 1 均未 见典 型恶性 间皮 细胞 。肉眼观察 结果 : 送检组织为大小不 等的灰 白结 节 , 质硬 , 粒大 , 米 直径 2 3c 切面灰 白、 . m, 灰粉 , 部分质硬 , 似有钙化 , 部分质韧 。镜 下观察结果 : 组织形态多样 , 可分为 : ①上皮样 区, 多见 , 最 细 胞为立 方或 多角形 , 圆、 中, 核 居 核空 泡状或深染 , 核分 裂像 罕见 , 胞质嗜酸或透明 , 排列成乳头状 、 腺管状 、 片状等 结构。

经 验 交流 ・
腹 膜 恶性 间皮瘤 6例 临床 病理分 析
易 敏
( 青海省 肿瘤 医院 , 宁 800 ) 西 10 7
腹膜间皮瘤 ( M) P 是来 自腹腔浆膜的问皮和间皮下层 细
者 中 Cl t i a enn均为 阳性 , E / E 、 MA、 i et ri A 1A 3 E V m n n呈 不 同 i 程度的表达 ,E B r p C A、 e- 4均为阴性。 E
[ ]Ln m s r Dk l , r e R e a O i t n fe ayr 7 ad e e U, i o S Pi , t 1 x a o o tr do s av cS . d i th -

腹膜间皮瘤8例临床分析

腹膜间皮瘤8例临床分析

腹膜间皮瘤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腹膜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对8例腹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腹膜间皮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腔包块;5例恶性间皮瘤病理组织分型上皮型3例,纤维型1例,混合型1例,4例术后1年内死亡,1例至今2年无瘤存活。

结论:腹膜间皮瘤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预后差。

如何早期诊治,改善预后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腹膜间皮瘤诊断治疗腹膜间皮瘤发病率为(1~2)/100万,占所有间皮瘤的10%~20%。

本病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为盆腹腔器官来源的肿瘤,一经诊断多系晚期,死亡率极高。

我们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住院,术后确诊为腹膜间皮瘤的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

对象与方法对象:本组8例患者年龄30~69岁,平均493岁。

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年。

拟诊卵巢癌收入院。

方法:良性间皮瘤3例,行盆腹腔肿瘤切除术;恶性间皮瘤5例,1例行病灶切除及大网膜切除,余4例行肿瘤细胞减瘤术及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结果病理:本组病例3例良性间皮瘤,5例恶性间皮瘤。

恶性间皮瘤的病理组织分型:上皮型3例,纤维型1例,混合型1例。

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如下:pAS 阳性8例,黏液卡红阴性7例;CEA阴性6例,CA125阳性3例,mesothelin阳性7例,vimentin阳性8例,calretinin阳性6例。

术后治疗及预后:5例恶性间皮瘤均给予化疗,方案选择静脉PC及PT等,腹腔灌注噻替派。

8例患者中2例良性患者失访,1例存活3年,现健在,未见复发;5例恶性患者4例于1年内死亡,生存期最短4个月,最长11个月,平均9个月,1例术后至今2年无瘤存活。

讨论腹膜间皮瘤为原发于腹膜上皮和间皮组织的肿瘤,临床很少见。

病理上可将之分为腺瘤样间皮瘤、囊性间皮瘤和恶性间皮瘤(PMM)。

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窑2000窑
浙江医学 2019 年第 41 卷第 18 期
表 1 影响 MPM 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因素
中位生 1 年生 3 年生
n
字2 值 存期(月) 存率(%) 存率(%)
P值
性别

13 12.0
46.2
7.8 0.709 0.400

39 14.5
51.3
17.9
年龄
≤60 岁 >60 岁
29 15.0
1.2 方法 收集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石棉暴露史、 (年龄、石棉暴露)纳入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
肿瘤家族史、临床表现、CT 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清 果 显 示 石 棉 暴 露 是 影 响 MPM 预 后 的 独 立 危 险 因 素
癌胚抗原 125(CA125)、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CYFRA21- (P<0.05),见表 2。石棉暴露与否患者的 Kaplan-Meier
1)水平]、确诊方法、治疗方法、预后等临床资料。生存期 生存曲线见图 1。
从病理确诊当日开始计算。
3 讨论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采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 MPM 患者预后的危险因
MPM 主要发生在 50~70 岁的成年人[2]。我国 MPM
素;采用 Kaplan-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 log-rank 患者男女比为 1颐2[3],而美国、澳大利亚等工业化国家
因素 年龄 石棉暴露
茁 0.706 0.804
SE 0.369 0.376
Wald 字2 值 3.657 4.579
检验比较生存率。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女性恶性腹膜间皮瘤52例预后因素分析

女性恶性腹膜间皮瘤52例预后因素分析

女性恶性腹膜间皮瘤52例预后因素分析马建婷傅云雀杨春林苏雪锋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浙江余姚315400[摘要]目的探讨女性恶性腹膜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mesothelioma,MPM)的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地区诊治的52例女性MP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采用Kaplan-Meier 生存曲线、Log-rank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上皮型、肉瘤型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MST)分别为12个月、5个月,12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增殖细胞相关核抗原Ki67≤10%患者MST长于Ki67>10%患者(15个月vs.11个月), 12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0.0%、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肾母细胞瘤蛋白-1(Wilms tumor1,WT-1)阳性、阴性者MST分别为12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2.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腹膜活检(或附件切除)+紫杉醇+铂类灌注、腹膜活检(或附件切除)+培美曲塞+铂类灌注、减瘤+紫杉醇+铂类灌注、减瘤+培美曲塞+铂类灌注不同疗法MST分别为6个月、11个月、12个月、24个月,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0%、35.7%、45.5%、73.3%,以减瘤+培美曲塞+铂类生存时间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多因素分析中年龄、Ki67与生存时间无关(P>0.05),病理类型、TNM分期、治疗方案是MPM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MPM患者的预后与其病理亚型、临床期别、减瘤手术、后续化疗使用培美曲塞相关,彻底的减瘤手术及术后培美曲塞的治疗对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女性恶性腹膜间皮瘤;预后;病理亚型;减瘤手术;培美曲塞[中图分类号]R7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20)23-0075-05An analysis of the prognostic factors in52cases of female 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MA Jianting FU Yunque YANG Chunlin SU Xuefeng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uyao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Yuyao3154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of female 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MPM).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52cases of female MPM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this area from January2012to December2017 were collected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log-rank method and Cox regression model were used to carry out single-factor and multi-factor survival analysis.Results Single-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MST)of epithelial type and sarcoma type was12months and5months respectively,and the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 of12months were45.7%and0%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05). The MST of the patients with proliferating cell-associated nuclear antigen Ki67≤10%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with Ki67>10%(15months vs.11months),and the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 of12months were60.0%and28.1%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36).The MST of those with positive expression of Wilms tu⁃mor protein(WT-1)was12months,while that of those with negative expression was6months,and the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 of12months were42.9%and0%respectively,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89).The MST of the therapies of peritoneal biopsy or adnexal resection+paclitaxel+platinum perfusion,peritoneal biopsy(or adnexal resection)+pemetrexed+platinum perfusion,cytoreduction+paclitaxel+platinum perfusion,cytoreduction+pemetrexed+ platinum perfusion was6months,11months,12months and24months respectively,and the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 of12months were0%,35.7%,45.5%and73.3%respectively,withthe survival time of cytoreduction+pemetrexed+plat⁃inum perfusion being the longest,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0).In the multi-factor analysis, age and Ki67were not related to survival time(P>0.05),and pathological type,TNM stage and treatment plan were in 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of MPM(P<0.05).Conclusion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ith MPM is related to their pathological subtypes,clinical stages,cytoreductive surgery,and the use of pemetrexed for subsequent chemotherapy. Thorough 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pemetrexed therap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longing the sur⁃vival time.[Key words]Female 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Prognostic;Pathological subtype;Cytoreductive surgery; Pemetrexed[基金项目]浙江省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2013A27)75CHINA MODERN DOCTOR Vol.58No.23August2020恶性腹膜间皮瘤是原发于浆膜腔上皮或间皮组织的高度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将疾病分型为上皮型、肉瘤型、混合型[1,2]。

恶性腹膜间皮瘤26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恶性腹膜间皮瘤26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恶性腹膜间皮瘤26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曾艳;童瑞;王翔耀;梁浩【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6)006【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响该病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05-2013年收治的26例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26例患者平均年龄57岁,3例男性患者有石棉接触史,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水及腹部肿块。

CT示腹膜或大网膜增厚/占位性肿块。

组织分型:上皮型20例,肉瘤型/双相型6例。

TMN分期:Ⅰ~Ⅱ期12例,Ⅲ~Ⅳ期14例。

8例手术及腹腔热灌注化疗,14例手术及全身化疗,4例仅手术治疗。

全部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6.15%、80.27%、52.90%及26.45%。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 〈0.001)、组织分型(P〈0.001)、TMN分期(P=0.016)及治疗方法(P=0.019)是预后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大体分型与预后关系不大,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分型(P=0.002)及TMN分期(P=0.021)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论病理分型为上皮型,TMN分期为Ⅰ~Ⅱ期时预后较好,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对提高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5页(P559-562,567)【作者】曾艳;童瑞;王翔耀;梁浩【作者单位】[1]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853;[2]总政治部机关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5【相关文献】1.恶性腹膜间皮瘤26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曾艳;童瑞;王翔耀;梁浩2.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杨广娥;何远知;江亮亮;宋从磊;杨斌3.重症肺炎合并重度ARDS患者临床特点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蔡宏凤;徐宏斌4.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冯玲;梁维;赵静;何志婷;魏玲云;黄丽丽;许晓丽5.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附27例) [J], 李叶琼;冶秀鹏;王嘉漪;穆合塔尔·伊马木尼亚孜;马健;包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22T13:33:59.913Z 来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作者:姚轶李雨濛刘尧齐晓岚[导读] 辽宁省鞍山市肿瘤医院病理科腹膜恶性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但恶性程度极高的疾病,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治疗上多以综合治疗为主,但其预后较差。

(辽宁省鞍山市肿瘤医院病理科辽宁鞍山 114000)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恶性间皮瘤(PMM)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对9例PMM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检查及治疗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均为成年人,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3.5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水、腹部包块等。

镜下肿瘤形态多样由上皮样和梭形细胞组成具有上皮、肉瘤样和双向型的特点。

免疫表型:calretinin(5例)D2-40(5例)、AE1/AE3(9例)、EMA(7例)、CK5/6(7例)、HBME-1(8例)、vimentin(9例)均(+),MOC-31、Ber-EP4、CEA均(-)。

随访12-36个月3例死亡,6例尚活。

结论:腹膜恶性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但恶性程度极高的疾病,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治疗上多以综合治疗为主,但其预后较差。

【关键词】腹膜;恶性间皮瘤;免疫组化;临床病理
【中图分类号】R7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284-02
腹膜恶性间皮瘤(peritoneal malignantmesothelioma,PMM)是一种极少见的腹膜原发性恶性肿瘤,诊断难度大,误诊率高。

本组收集9例腹膜恶性肿瘤,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以提高PMM的诊断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2005——2013年鞍山市第四医院和曙光医院确诊的9例腹膜恶性间皮瘤病例,复习其组织病理学及临床资料。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经上级医院高级职称医师会诊。

9例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3.5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水、腹部包块等。

CT检查8例腹膜弥漫性增厚,腹腔内多发性结节或肿块分别累及肠管、肠系膜、大网膜、子宫及附件。

1.2 方法标本经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

和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法,DAB显色。

所用一抗为calretinin、AE1/AE3、EMA、CK5/6、HBME-1、vimentin、CEA、D2-40 MOC-31、Ber-EP4,均购置北京中杉公司。

1.3 结果判定 calretinin :肿瘤细胞胞质及核着色为(+),EMA 、HBME-1胞膜着色为(+), AE1/AE3、CK5/6、vimentin、CEA 胞质着色为(+),D2-40胞质胞膜着色为(+)。

病理组织学分型参照WHO(2010)软组织肿瘤分型标准,分为上皮样型、肉瘤样型和混合型。

2 结果
2.1 巨检手术及活检标本肿瘤直径1.0~12cm,7例呈灰白、灰黄色,质硬,2例呈暗红色。

1例女性示子宫及双附件大小正常,表面及大网膜多发结节,最大径3cm;1例男性肿块位于结肠浆膜面,最大径12cm,囊实性,灰白色。

2.2 镜检肿瘤组织形态多样,由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构成9例患者镜下形态表现为:(1)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成管状乳头状、腺泡状、腺瘤样及实性,瘤细胞呈多角形、卵圆形或立方形。

胞浆丰富红染或淡染,部分胞浆空泡状类印戒细胞,有的核仁明显,可达1~3个。

(2)肉瘤样型由梭形细胞构成排列成束状或杂乱分布,通常形成纤维肉瘤或所谓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外观。

异型明显,核分裂像易见。

(3)混合细胞型同时具有上皮样和肉瘤样结构。

2.3 免疫组化calretinin(5例)D2-40(5例)、AE1/AE3(9例)、EMA(7例)、CK5/6(7例)、HBME-1(8例)、vimentin(9例)均(+),MOC-31、Ber-EP4、CEA均(-)。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间皮瘤是由间皮细胞发生,间皮细胞是覆盖人体内器官浆膜的细胞。

浆膜在人体的分布较广,因此瘤除见于胸膜外,腹腔、心包膜、睾丸固有膜、输卵管等浆膜面的间皮细胞也可发生。

PMM占所有恶性间皮瘤的20%左右,患病率1~2/100万〔1〕,近几年有上升趋势。

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国外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接触石棉有关〔2〕,也有文献报道可能与放射性物质病毒及慢性炎症刺激有关〔3〕.由于该病临床起病隐匿,表现无特异性,以腹胀、腹痛、腹水、腹部包块最常见,容易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及转移性肿瘤等疾病腹部B超、CT对诊断腹膜间皮瘤及鉴别消化道和女性生殖系统尤其是卵巢癌有一定帮助。

晚期腹腔脏器被白色坚硬肿瘤组织所覆盖形成“冰冻腹腔” 可为实性、囊实性或多囊性。

3.2 病理学特征 PMM分为上皮样型、肉瘤样型和双向型(混合性)。

(1)上皮样型:占75%。

可见腺管样、小管乳头状、条索样和实性区混合存在,分化好者以被覆非典型性间皮细胞的乳头或管状为主〔4〕上皮型中5%~10%可见沙砾体。

(2)肉瘤样型:由梭形细胞构成排列成束状或杂乱分布,通常形成纤维肉瘤或所谓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外观。

异型明显,核分裂像易见。

常有出血、坏死及囊性变(3)双向型(混合性):兼有上皮型和肉瘤型两种形态,可互相移行。

本组上皮型6例,肉瘤型2例,双向型1例。

根据肿瘤细胞异型程度、核的多形性和核分裂像的多少,恶性间皮瘤可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2 ,5〕.
肿瘤细胞最敏感的抗体是vimentin和AE1/AE3,其次是HMBE-1、EMA、CK5/6和WT-1.特异性最高的抗体是calretinin,其次是WT-1、CK5/6、CEA、 B72.3是最可靠的阴性标记物〔2,5〕本组AE1/AE3全部阳性;7例CK5/6阳性;上皮型和混合型中上皮成分calretinin全部阳性,分化差的区域呈局灶阳;在间皮瘤中vimentin为阳性,本组9例免疫组化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

3.3 鉴别诊断(1)腹膜原发或转移性浆液性癌:癌组织异型明显,核分裂像多见,CEA阳性,HMBE-1和calretinin阴性,可鉴别。

(2)腹膜原发或转移性腺癌:在恶性间皮瘤有腺体及腺样结构而无梭形细胞时则难与腺癌鉴别。

腺癌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显著,无双向分化及瘤细胞成分相互移行现象;特异性抗体CEA和B72.3阳性,calretinin和 vimentin阴性。

(3)胃肠道外间质瘤:常发生于大网膜、肠系膜或后腹膜,当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时需与本病鉴别。

前者免疫组化CD34、CD117阳性,AE1/AE3、calretinin阴性可鉴别。

(4)肉瘤样癌、滑膜肉瘤:可见上皮样及肉瘤样两种结构,但间皮标记阴性.(5)软组织其他肉瘤: AE1/AE3和calretinin是最有价值的标记物.
3.4 治疗及预后恶性腹膜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病,恶性程度高,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

局限性病灶的外科切除、外放射、内放射治疗及化疗均有报道,但都不能明显提高整体生存率。

(1)外科治疗:恶性腹膜问皮瘤可累及整个腹膜腔,手术难以根治(2)放射治疗:开放野技术被应用于恶性腹膜间皮瘤的治疗。

有文献报道,9例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经放射胶体198Au腹腔内滴注治疗后,2例患者分别无病生存3.5年和5.0年,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连续加温抗癌药物进行腹腔内灌注(cHPP):腹腔内化疗在恶性腹膜间皮瘤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

腹腔内化疗的优点在于腹腔内用药可增加化疗药物的浓度并减弱其全身的毒性作用.并且顺铂氟脲嘧啶紫杉醇等化疗药经腹膜吸收后,可使静脉内药物浓度升高,腹膜表面的自由扩散和经毛细血管吸收的联合作用,使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单独静脉化疗更为有效. (4)预后: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的预后与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肿瘤浸润范围、肿瘤组织学特征、首次肿瘤切除程度、二次手术时的肿瘤状况及腹腔内化疗有相关性.但总的来说预后较差,ratzer〔6〕等报告15/16例病人在起病后11-58个月死亡全身化疗,有时结合大病灶的手术切除和(或)放疗可使某些病人缓解期延长。

参考文献:
[1]Bani Hani KE,Gharaibeh KA.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J〕.J Surg Oncol,91(1):17-25
[2]刘彤华.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0月第2版第七章-第八章.
[3]石峰,昌红,陈奕至.腹膜后肿瘤112例临床病例分析,2012,28(12):1346-1350.
[4]范郎娣主编.肿瘤病理诊断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90-300
[5]邵晋晨,何卫平,陈岗,等.免疫组化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8,15(6):471-474.
[6]ratzer er,pool jl,meamed mr:pleural mesotheliomas.clinical experiences with thirty-seven patients.am j roentgenol radium ther nucl med,1967,99:863-8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