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常见的修辞手法及用法

合集下载

小学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学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学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XXX《信念——看帆板表演》)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办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答题方法: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表现力。

如: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四十年别井离乡,XXX沉;五百个月缺月圆,XXX牵。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气同等的几个短语或句子。

作用:增加语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阶段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学阶段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学阶段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修辞手法是指作家或者演讲者为了增加作品或演讲的表现力,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手段。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接触到的修辞手法种类较多,下面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进行详细介绍。

1.比喻: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共同点的相互比较,表达出其中一事物的特性。

比喻能够使描述更具形象感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例句:她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2.拟人:赋予非生物或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和能力。

拟人能够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共鸣感。

例句:大树高举着手臂,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3.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或者缩小处理,以达到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

夸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例句:他吃了一整天的饭,好像永远也吃不饱一样。

4.反问: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肯定或者否定的意思,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反问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句: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我们的家园吗?5.排比:用同样的句式和语法结构进行列举,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排比能够使文章更整齐、流畅,增强修辞效果。

例句:有的人喜欢画画,有的人喜欢写字,有的人喜欢唱歌。

6.比较: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突出一方的优点或者缺点。

比较能够使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增强修辞效果。

例句:玫瑰花如同一颗瑰宝,娇艳欲滴;蒲公英则像一只小精灵,轻盈自由。

7.对偶:用意义相对、结构相对、语言相对的词、短句或句子进行并列,形成鲜明对比。

对偶能够增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例句:伤心的时候,你独自承受,开心的时候,你与他分享。

8.倒装: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语序颠倒,以增加语言的变化和独特性。

倒装能够使语言更加疑问、强调和夸张。

例句:在山顶上,欢快的唱歌的是一群鸟。

修辞手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增强艺术感染力:修辞手法能够让作品更加绚丽多彩,增加其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小学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学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学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是一种语言艺术技巧,用于增强文学作品的表达力和
感染力。

在小学阶段,教育者常常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下面是一些小
学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 比喻:通过把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形象地表达一种
特定的意义或情感。

比如,“她是一朵盛开的花朵”就是用来形容一
个女孩子美丽的比喻。

比喻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有生动感和形象感。

2. 拟人:赋予非人类的事物或抽象概念以人的特征和行为。

比如,“大海在笑”就是拟人的表达。

拟人可以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和情感交流。

3. 夸张:通过夸张或放大的方式表达事物的特征或情感的强烈
程度。

比如,“我饿得要吃一头大象”就是夸张的表达方式。

夸张可
以增强作品的幽默感和戏剧性。

4. 对偶: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结构来达到修辞的效果。

比如,“笑一笑,十年少”就是对偶的表达。

对偶可以增强句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5. 排比:通过列举相同结构的词语或句子来加强修辞和表达的效果。

比如,“我想要的不是金钱,不是名誉,不是权力,而是你的微笑”就是排比的表达。

排比可以增强句子的力度和冲击力。

6. 反问:通过提出问题表达某种观点或意义。

比如,“你难道不知道吗?”就是反问的语气。

反问可以让读者主动思考和参与作品。

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教学中常用于解析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15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一个事物来形象地描绘另一个事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例句:她的眼睛像一泓清泉,透出了智慧和温柔。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感到亲切和生动。

例句:花儿欢快地摇摆着身姿,迎风嬉戏。

3.夸张:为了加强描述效果,对事物进行放大描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句:她一笑,整个世界都显得格外美丽。

4.人称借代:用第三人称代替第一、第二人称,使表达更加客观冷静,加强说服力。

例句: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反问:用疑问句的语气提出肯定或否定的问题,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思考。

例句:你以为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吗?6.排比:用同样的结构和句式来连续表达几个内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和亮点。

例句: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花开芬芳,鸟语鸣唱。

7.对仗:通过对称排列的句子或词语,使文章更加平衡,增强表达的力量和美感。

例句:日出东方,日落西山。

8.借代:用一个事物代指另一个事物,借助相似的形象和特点,加深描述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

例句:她的歌声如同飞翔的鸟儿,轻盈而美好。

9.重复:在文章中多次使用相同的词语、句子或句型等,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句:他努力、他拼搏、他从不放弃。

10.头韵:在句子开头使用相同的辅音或辅音组合,使句子更加鲜明和有吸引力。

例句:腾飞的燕子,远去的背影。

11.倒装: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颠倒,使句子更加突出或具有强调作用。

例句:高高的大山,直插云霄。

12.排比句:将相同或类似的句式排列在一起,增加语言的力度和表达的感染力。

例句:我千方百计努力奋斗,只为了创造美好的明天;我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只为了争取更大的进步。

13.比较: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差异或相似之处,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描述效果。

例句:她的微笑如同春风拂面,温暖而迷人。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一、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例句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

1.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1)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2)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⑤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

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3)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4)例句:①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②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③夏天,石榴树像蝴蝶张开翅膀一样张开了那一朵朵小花苞。

2.比拟(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常用的比喻词】好像、仿佛、像……似的、如同、像……一样、……是……、……成了……【例句】(1)、梧桐树叶像手掌。

(本体)(比喻词)(喻体)【分析比喻句方法:把(本体)比作(喻体);或者用(喻体)比喻(本体),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区分把或用。

】把梧桐树叶比作手掌;用手掌比喻梧桐树叶【练一练:说一说下列各题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或者用什么比喻什么】(2)十五的月亮像玉盘一样。

(3)火红的太阳好像大火球。

(4)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的辛勤园丁。

(5)大榕树成了“鸟的天堂”。

(6)党是阳关,我是花。

(7)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8)蒲公英的花好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9)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

(10)我家的后院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2、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人写。

【例句】(1)小树在向我们招手。

(2)花儿向我们点头。

(3)小鸟在树上唱歌。

(4)天空中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5)夜晚,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6)金鱼悲伤地在鱼缸里游来游去。

(7)小河唱着欢快的歌儿向东流去。

(8)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排比: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和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起来。

【例句】(1)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2)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5)当手指跳跃,风儿便不再悲伤;当黑白流淌,思绪便将痛苦遗忘;当旋律激扬,天地便只在我的心泉徜徉……(6)一张贺卡,就是一份温馨的友情,一份热情的祝愿。

它把春的信息捎来,它把爱的种子撒播,它把美好的祝福传达,它把人间的真情传递。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每种修辞手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

下面介绍15种小学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作类比,以增加描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如,用“他是个守护百姓的狮子”来形容一个勇敢的警察,使形象更加丰富。

2.拟人拟人是给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大树伸出长臂,欢快地和风儿玩耍”,使树显得有情有义。

3.夸张夸张是指对描述对象进行放大、夸大,以增添文章的幽默感或戏剧效果。

如“他跑得飞快,比闪电还快”,使得主题更加突出。

4.对比对比是通过将两个相对的事物进行比较,使其中的差异和特点更加鲜明。

如“他面庞白皙如雪,她则黑白分明,宛如黑炭”,用对比描写了两个人的肤色。

5.排比排比是指通过将同一类事物进行列举,使句子结构平衡,起到强调和增加气势的作用。

比如“我想要勇气,我想要坚强,我想要自信”,用排比的方式表达了三种愿望。

6.音律音律是指通过语言的音韵、声调等特点的组合运用,使文章更加动听、抑扬顿挫。

如“扑哧一声,蝉落在了泥土上”,通过“哧”和“落”两个字的音律,突出了落蝉的声音。

7.反问反问是指提出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并不希望对方回答,而是用来表达说话者的肯定、否定或嘲讽等情绪。

如“这是我们的责任吗?”,用反问表达了责任的重要性。

8.景物状语景物状语是指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特点和变化,来给读者传递感情和思想。

如“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点缀着幽暗的天空”,通过描写星星的出现,使文章增添了一丝浪漫色彩。

9.感叹10.推理推理是通过对现象、事实等进行合理的思考和推测,从而增加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如“他成绩这么好,肯定用了很多时间和努力”,通过推理引出人成绩的原因。

11.对联对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常由两句平行的诗句组成,形式上对应,义上互补。

在写作中,对联可以起到烘托气氛、点题等作用。

如“春色满园花自笑,夏天美食让人垂涎”,用对仗的对联形式,增添了文章的韵律感。

小学阶段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学阶段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学阶段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修辞手法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技巧,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以下是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 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某种意义。

它常用于描写人物、事物或情感,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比如:- 她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花,美丽而灿烂。

- 他的声音像一阵春风,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

2. 拟人拟人是赋予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概念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接近人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增强读者的情感共鸣。

例如:- 雨点儿害羞地从天空里探出头来。

- 鸟儿在树上唱歌,似乎在为春天的到来欢呼。

3. 夸张夸张是通过夸大描述或表达来增强语气和感触。

这种修辞手法在描述人物形象或情感时常常使用。

比如:- 他一口气跑了十个来回,累得像狗一样。

- 我等了一个世纪似的,终于等到了你的到来。

4. 对比对比是通过比较两个相对而言的事物来彰显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这种修辞手法常用于描述人物特征和情感转变。

例如:- 她的声音像天使一样柔美,而他的声音却像恶魔一样刺耳。

- 她的笑容明亮而温暖,犹如阳光洒在大地上。

5. 反复反复是通过重复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印象。

这种修辞手法在强调某种情感或观点时常常使用。

比如:- 美丽的花儿,美丽的笑容,美丽的世界。

- 勤劳的蜜蜂,勤劳的蚂蚁,勤劳的人们。

通过巧妙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我们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加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尝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来丰富自己的作文表达,提高作文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间接引用
• 一般不说明出处,直接把引文组织到文章中去,使之浑然 一体。
• 例如: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觉到像 是走近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 画中游”。
• 使用引号应注意:引用原话一定要用引号,概述大意 就不使用引号。
——双关
• 引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 句话获得双重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双关的运用可 以使表达委婉含蓄、幽默风趣而耐人寻味。
——引用
• 引用: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 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都叫引用。
• 引用包括以下两种: 直接引用 间接引用
1、直接引用
• 一般在引用部分的前面或后面说明其出处来源。
• 例如:鲁迅先生有两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 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 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例如:啄木鸟在给树治病。(拟人) 啄木鸟像医生一样在给树治病。
(明喻) 啄木鸟成了医生。(暗喻)
——夸张
• 夸张:就是把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 鲜明,更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夸张不是浮夸, 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且 夸张只用来表现形象,抒发感情。
• 夸张可分为三类:
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
• 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 夸张形式。
• 例如: 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 不到嘴边。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
• 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 式。
2、一体两面对比
• 把同一事物中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说,能 把事物说理说得透彻、全面。
• 例如: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 少,为别人想得多。
• 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对比,赞扬了鲁迅先 生的高尚品质。
1、正对
• 上下句意思相近、相似、相补、相衬的对偶形 式。
•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 亮晶晶的银条儿。
运用比喻时应注意: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两 种不同的事物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 (2)不是所有像“像”、“好像”、“仿佛” 等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 • 例如:他呆呆地坐在那里,好像在等人似的。
——拟人
• 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 感情。运用拟人这一方法,可以使文章生动、有 趣、富有感染力,使人觉得亲切,有利于作者抒 发感情。
• 对比可分为两种: 两体对比。
一体两面对比。
1、两体对比
• 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好的显 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 小等等。
•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 活着。
• 句中通过两种不同的事物的对比,说明两种人的不同 生命价值和人们对两种人的不同评价。
——对偶
•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 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方法。对偶式汉 语所独有的修辞格。作用有:能鲜明地揭示事物的内在 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式整齐,结构 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 忆和传诵。
——对比
• 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准确运 用对比,能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或者能突 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例如:
1.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2.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3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 在大地的怀抱里。
——排比
• 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 气一致的语句排列在一起,起到增强语气、充分抒情、 集中说理的作用,读排比句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 拟人有两种类型: 把事物直接当做人来写。 人直接同事物说话。
把事物直接当做人来写。
例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人直接同事物说话。
例如:延安,你的精神辉煌灿烂!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1)拟人是把事物当做人来写。拟人的特点是 本体事物和人,二者完全融为一体,具有相融 关系,“人”并不出现。当然也不可能出现比 喻词“像”、“如”等。 (2)而比喻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关系,不论何 种比喻,喻体必须出现。因而,拟人句不能有 “人”的出现,也不能有比喻词。反过来,凡 有“人”出现,有比喻词出现,拟人句就成了 比喻句。
• 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的群众。
• 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 文章富有变化。但设问一定要用得恰到好处,要有针对 性和启发性。
——反问
•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 肯定更强烈的情感。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加 强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
•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 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 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 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1、明喻
• 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 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 例如:共产党像太阳。
2、暗喻
• 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 “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如:弟弟成了泥人。
3、借喻
• 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 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 反问能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达作者自己的 思想。
1、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 例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 们怎么会忘记?
2、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 例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 理吗?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 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 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 例如:“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 是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在这段对话中,鲁迅先生用“碰壁”这个词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黑暗斗争的艰难,语言生 动而发人深省。
2、反对
• 上下句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 方面来说,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
• 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 上下句内容从事物的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 等方面相关联。
• 例如: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对比和对偶的区别:
(1)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 管结构形式如何。 (2)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 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 (3)有的对比也是对偶(即反对),就意义内 容说是对比,就结构形式说是对偶。
• 例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三 个排比的短语表现海上夜空的柔和、静寂与神秘特色。)
• 恰当地运用排比,可以增添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有 力渲染艺术形象,充分抒发思想感情,可以使句子节奏 鲜明,气势磅礴,使情感的表达有痛快淋漓之感。
——设问
• 设问:也叫设疑、提问。是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 抒发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一种修辞方法。设问是根据需要 提出问题随后作答,即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引 导读者深入探讨,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
• 例如: 1.他呀,心眼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2.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
• 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 嗅出白馒头的香味来了。”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 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小学常见的修辞方法及用法
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设问 反问 对偶 等
——比喻
• 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 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方法。运用比喻这 一方法,可以在描绘一事物时,使语言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
• 一般情况下,比喻包括三部分:被比喻的事物,叫做 本体;作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 词语,叫做比喻词。这三部分不一定在所有的比喻句 中都同时出现,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化,比喻一般 分为三种:明喻、暗喻、借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