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202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珍藏版)
202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珍藏版)介绍本文档是关于202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珍藏版。
本标准旨在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提供指导,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的培养。
目标该标准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的使用- 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新和实践活动- 培养信息技术领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伦理和安全意识的培养课程内容根据本标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网络和网络技术- 数据库和数据管理- 编程和软件开发- 多媒体和图形图像处理- 信息安全和伦理课程评价为了评价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笔试- 实践项目-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教学资源和支持为了帮助教师有效教授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提供以下资源和支持:- 教材和研究资料- 实验室设备和软件工具- 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教学策略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升研究动力-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研究和项目实践- 创造丰富的研究环境,鼓励学生合作与分享-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案例进行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总结202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珍藏版)是教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指导文件,旨在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全面素养和能力。
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合理设计和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现代科学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信息社会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要求。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其具备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和应用的基本能力;2.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使其能够合理、规范、安全地利用信息技术;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安全与伦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办公软件应用-数据处理与分析-图像处理与制作-网络资源获取与整理-网络搜索与筛选-网络信息发布与分享-多媒体资料的编辑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3.信息技术实践与创新能力-分组协作实践-项目开发实践-程序设计和编码-网页制作和排版-多媒体技术创作-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网络安全实践-信息技术创新实践4.信息技术伦理与安全-信息技术伦理概念与原则-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网络数据保护与隐私保护-网络安全技术与方法-信息技术应用规范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跨学科整合教学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在线教学资源-虚拟仿真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网页制作工具-编程开发工具第四部分:评价策略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日常评价、作业评价、实验评价、项目评价等,形成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上,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实际水平考核。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一、基本原则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3. 坚持科学论证。
4. 坚持继承发展。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一)关于课程方案1.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2.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
3.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增设“条件保障”部分。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1.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2. 更新了教学内容。
3.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4. 增强了指导性。
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2.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
3.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
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二)基本理念1. 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 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专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
3. 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
4. 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 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一部分:前言信息技术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科。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标准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本次修订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本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应用。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具有正确的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伦理意识。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信息技术领域进行创新实践,开展自主设计和开发工作。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能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进行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
第三部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网络技术知识、信息安全知识等内容。
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网络基本知识、信息安全意识等方面的知识。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进行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学生应该掌握文档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处理、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技能,并能够运用这些技能进行实际工作和研究。
3.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设计和开发工作的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软件开发和应用程序设计,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四部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应用。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 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 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 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 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 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
数据库应用系统
人工智能初步
“人工智能初步”模块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人工智能领域内容易为高 中学生所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内容
知识及其表达
由三部分组成
推理与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
教学建议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二)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三)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 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四)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 展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内容标准
3.掌握因特网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 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
信息获取
活动建议 内容标准
1. 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
信息加工与表达
活动建议
信息技术基础
内容标准
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2.合乎规范地使用因特网等媒介发布信息 3.通过高级语言编程工具的简单应用,了解计算 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 4.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 验其基本工作过程
3.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
(三)评价的组织实施
/show.aspx?id=2202&cid=143 /view/15347308763231126edb11ff.html 徐福荫关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课程标准进行全面评估,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其意义和影响。
一、从简到繁,由浅入深: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让我们从概念和目标出发,简单了解一下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据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文件显示,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技能、基本维护知识、基本应用能力以及基本的信息素养。
这些要求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
在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具体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信息网络基本知识、信息处理基础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程标准还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规定,这些内容的详细设计和规定,有利于实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二、总结回顾: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影响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进行规范和指导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该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也将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将为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也将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推动整个社会朝着更加科技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学生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引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背景和意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教学指导文件,旨在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素养的发展。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可以提高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按照不同的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需要掌握的内容。
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与通信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
2. 能力与素养除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学生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等。
课程标准提供了相关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指标,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标准。
3. 实践与创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实践。
课程标准提供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项目,帮助学生培养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三、如何有效应用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应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师、学生和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1. 教师教师应该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了解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和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学生学生应当主动学习和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实践项目。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精心整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二)1.2.3.4.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
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时代公民。
三、课程结构方面在设计依据上,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紧扣课程方案设置结构,参考国际标准突出前瞻性、体现学科自身发展特性,使得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
课程结构由原来的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的6个模块改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共10个模块。
具体来说,新课标中必修课程分2个模块,分别为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学分由原来的2学分改为3学分,每学分18课时,共54课时,以此作为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
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课时,需36课时。
作为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加深,学生可在修满必修学分的基础上,根据能力、发展需要选学。
其中数据与数职业选同时,学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其中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达到的合格要求,而学业质量水平4则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六、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主要从教学与评价建议、水平等级考试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及课程实施建议四个方面展开。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等进行了全面修订,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表达能力,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信息社会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具备积极的信息获取、评估、利用和创造的意识,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信息筛选、分析和评价能力,具备信息伦理和法律意识。
2.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具备信息加工、表达和传播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信息安全和保护意识。
3.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能够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新实践和研究,具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1.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评价、利用和创造的基本能力和相关伦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2.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信息技术应用:包括办公软件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网页制作和设计、图像处理和设计等方面的具体技能和应用。
4.实践环节:包括信息技术项目实践、信息技术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
三、教学要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求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1.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引言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培养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而制定的教育标准。
本标准旨在通过系统性的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并为进一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并能够辨认信息的真伪,合理运用信息进行学习和生活。
2.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工具,能够独立进行信息的搜索、筛选、整理和表达,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该模块主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基本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网络的原理和常用协议,以及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2. 网络与网络应用该模块主要介绍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网络应用。
学生需要了解网络的相关术语和网络的组成结构,以及网页设计和网页制作技术。
3. 数据库与信息管理该模块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学生需要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查询语言,以及如何进行信息的管理和检索。
4.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该模块主要介绍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多媒体应用软件。
学生需要了解多媒体的基本元素和制作流程,以及多媒体在教育、广告和娱乐等领域的应用。
5. 程序设计与开发该模块主要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编程语言,以及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一种常用的编程语言,能够用程序解决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软件开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课程内容与结构 • 课程实施与评价 • 课程发展与展望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背景
01
02
03
社会信息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信息素养的需求 日益增强。
教育改革需求
为适应社会变革,教育部 门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 要性,强调培养学生的信 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 互评,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
相互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
01
02
03
04
持续学习与进修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 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
养和教学水平。
开展教学研究
支持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 整合、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 研究,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选修模块
程序设计实践
通过实际项目或案例,实践算法设计和程序开发的过程。
选修模块2
数据管理与分析
数据管理技术
学习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开发和优化技术。
选修模块
数据可视化基础
掌握数据可视化的基本方法和技 术,能够使用工具进行数据可视 化展示。
数据分析与决策
学习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 进行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
。
结构优化
课程标准将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的整体
性和系统性。
评价改革
课程标准将改革评价方式,注重 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以全面 、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
能力水平。
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信息意识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 将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能够主动地 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4)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方面,以打造基础, 提供人生发展的基石为宗旨,在技术能力培养 方面,不片面追求技术的“深”,而是结合高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综合反映信息技术应 用发展和前沿技术动态,以激发学生对新技术 的追求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⒈ 信息素养的时代特征 ⒉ 信息素养与其他基础文化素养和 谐发展的一致性特征 ⒊ 信息素养的形成受制于信息环境的 差异性特征 ⒋ 信息素养的实践性标志特征 ⒌ 信息素养个性发展特征
四、 课程目标是如何表达信息素养的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要求,从 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 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 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般地讲,信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学生对信息技术要有持久的学习 应用兴趣,有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 强烈愿望; 2.信息知识:学生要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 础知识; 3.信息技能:学生要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 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4.信息道德: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 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 用信息技术。
另外,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 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 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意图或主题 思想;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 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 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6.重视环境设计,促使学生主动学 习、积极创新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是指为普通高中学生提供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指导文件。
本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其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下面将从课程设置、教学要求以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来介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
一、课程设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信息科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信息处理与管理、信息与社会等六个方面。
1. 基本知识与技能该部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信息技术的分类与特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等内容。
2. 信息科学基础信息科学基础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在这部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与信息相关的原理、方法和理论,包括信息系统与信息系统工程、信息与系统科学、信息理论与编码、信息的数字表达与处理等。
3.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学生将学习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等内容。
4. 网络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是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方向。
在这部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与应用、全球信息网络、网络安全等内容。
5. 信息处理与管理信息处理与管理是指学生学习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和传递的技术与方法。
学生将学习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信息检索与利用等内容。
6. 信息与社会信息与社会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延伸部分,将介绍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的应用与影响,学生还会学习信息伦理与法律等知识。
二、教学要求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教学要求分为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1. 知识要求学生需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了解计算机系统组成、网络基本原理、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等。
2. 能力要求学生需培养信息技术运用与创新能力,具体包括但不限于:能够使用计算机基本工具进行信息处理、能够使用网络资源查找、选择、评估和整合信息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学科,其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以便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首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获取、评估、利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是21世纪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因此,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能够掌握信息获取和筛选的方法,能够准确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形成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其次,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涵盖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伦理道德等方面。
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方面,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基本知识、多媒体技术等内容;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学生需要具备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网页设计、程序设计等能力;在信息技术伦理道德方面,学生需要了解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网络文明等内容。
这些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此外,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学生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因此,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分析、信息检索、系统设计等工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生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一、课程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信息技术文化素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信息化时代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与开发2.信息技术应用-办公自动化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安全应用-网络应用3.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4.信息技术与创新-信息技术下的创新思维-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设计-信息技术与创新的案例分析5.信息技术实践-使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进行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实践-信息安全技术实践三、课程要求1.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方面要求掌握计算机系统基本原理、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基础知识,并能够进行实际应用。
2.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要求具备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3.学生要具备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了解,能够在信息社会中健康、安全、积极地参与。
4.学生要具备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设计和实践活动。
5.学生要具备信息技术实践技能,能够灵活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进行问题解决和学习交流。
四、课程实施1.课程设置根据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可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
拓展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技术与创新等内容。
2.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实验操作、项目实践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从而成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二基本理念新旧都是5个基本理念;新旧不同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首次提出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媒体、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2.课程结构由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调整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模块;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3.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的行动意识;鼓励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4.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为依据;注重情境中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评价方式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完善标准化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学业评价..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新课标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从四个核心要素进行了具体描述;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采用计算机方式界定问题;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时代公民..三、课程结构方面在设计依据上;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紧扣课程方案设置结构;参考国际标准突出前瞻性、体现学科自身发展特性;使得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课程结构由原来的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的6个模块改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共10个模块..具体来说;新课标中必修课程分2个模块;分别为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学分由原来的2学分改为3学分;每学分18课时;共54课时;以此作为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课时;需36课时..作为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加深;学生可在修满必修学分的基础上;根据能力、发展需要选学..其中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作为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依据;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三个模块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以便更好满足学生升学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选修课程包括算法初步和移动应用设计2个模块;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选择而开设;并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总体上来看;新课标课程结构的调整;不仅促使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也进一步顺应我国高考改革;兼顾升学与个性化发展;凸显学科核心素养;满足我国对数字化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四、课程内容旧课程标准的每个知识模块是从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两个方面进行的说明;新课程标准的每个知识模块是从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三个方面进行的说明..内容更加具体和详细..五、学业质量方面首次提出用学生学业成就表现来衡量学业质量;并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作为衡量学业质量的标准;以此来描述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学业质量水平分为4级;每级着重突出学生整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情境中运用以解决核心问题的关键特征;同时每级又细分为4个等级;不同水平间具有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关系..学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其中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达到的合格要求;而学业质量水平4则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六、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主要从教学与评价建议、水平等级考试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及课程实施建议四个方面展开..一教学与评价建议教学建议上;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专业路径;具体从领会学科核心素养、把握项目学习本质;重构教学方式;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4个维度;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信息素养;养成终身学习习惯..首先;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在教学中能够从提高学生信息意识、引导学生亲历计算思维过程、创设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环境及提升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其次;把握项目学习本质;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为目标;在教学中;依托从整体到阶段的教学设计思路;在项目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知识与技能..再次;重构教学组织形式;凸显学生学习探究性..在师生角色定位上;体现“学主教从”;学生是项目的设计者、实施者和项目成果的推介者;而教师作为学生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引领者和咨询者..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尝试—验证—修正”的“试错”过程中;促进思维发展..同时;突出对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创建网络学习空间;通过组建互助小组;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助中共同提升思维和能力..最后;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丰富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相结合;便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拓宽师生互动交流渠道;同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资源..评价建议上;首先;从评价原则上;强调评价对教学的作用、评价对象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和评价内容的合理性;更多地注重公平公正和过程性评价;其次;评价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上;从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模块、从多个维度和问题解决来确定评价内容;最后;评价方式上;建议整体采用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其中;纸笔测试控制客观题型;适度设置开放性题目;上机测试注重过程性评价;同时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二水平等级考试命题建议新课程标准中对学员水平考试和水平等级性考试都作出了要求;并对命题建议从品德教育、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和实用性去考核;更加科学合理;也更能突出新时代学生的特点;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三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原则上依据课程标准;反映社会进步;同时考虑教学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鼓励编写特色教材、校本教材;倡导电子版等新的教材形式;内容选择上;建议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广泛实用性、联系实际和时代并能凸显人文精神;内容编排上;注重教与学的平衡;增加选做活动、重视作业系统;同时兼顾图文并茂..四地方和学校实施建议关于师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开展教师培训和教育活动;开展培训时;建议将重点放在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从教师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出发;加强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培训..关于基础设施;从教室和实验室建设上;要求数量合理;符合日常教学要求..关于教学资源;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解读
人文与社会
科学
技术 艺术 体育与健康 综合 实践活动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结构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 间既 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算 法 与 程 序 设 计 多 媒 体 技 术 应 用
选修模块
网 络 技 术 应 用
数 据 管 理 技 术
人 工 智 能 初 步
必修模块
信息技术基础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 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 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 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 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 用信息技术。
(4)、教学实施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 信息素养
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光靠学
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养成自主学习,主 动学习的习惯。
要努力适应的信息技术发展,养成终生学习的习
惯。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模块结构
算 法 与 程 序 设 计
多 媒 体 技 术 应 用 网 络 技 术 应 用 数 据 管 理 技 术
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
了解常见的多种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形、图像、 动画、视频的类型、格式及其存储、呈现和传递 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方法。
例1 不同种类的计算机动画具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和 表达特点。 例2 流媒体在信息传输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选修2学分
人 工 智 能 初 步
必修2学分
信息技术基础
•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 •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 2学分,选修2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即:(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3)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以上理念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多视角的价值观。
从重点关注知识与技能到关注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的教育是以提供人生的发展基石为宗旨;强调问题解决,关心生活实际。
在课程目标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
总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针对这个总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说明了分目标。
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及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结构体系为1+5,基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是选修模块学习的前提。
五个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注重技能与人文的培养,支持个性发展。
选修模块的设置,关注
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新特点。
确定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培养,规定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内容,阐述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应用;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更加注重方法和思想的挖掘;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
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强调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有建设性的意见,要求教科学编写要要强调适应性;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也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活动建议,教学建议,是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时的参考。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把握好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