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红烛”精神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的“红烛”精神
前段时间,我偶然在网上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辽宁省鞍山市有一位名叫周维玉的初三女教师,“非典”期间,在她的学生面临中考的关键时刻,儿子得了脑瘤。是陪伴儿子还是陪伴学生?这位女教师面临着一次艰难的选择。最终,她不顾儿子的声声呼唤以及校方的多次劝阻,毅然选择了学生。她的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她的儿子却在病房里悄悄地离开了她……
故事读到这,我不禁潸然泪下:世界上有谁能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儿子呢?别人作不到,周维玉老师却作到了。由此,我想起了“红烛”,想起了那燃烧自己的一切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于是,一股敬佩之感油然而生并满满的充斥了整个心房。可是,翌日,当这种敬佩之感归于平静时,我又联系起许多曾经发生过的类似事件,一个问题不由得从心里蹦了出来:21世纪的“红烛”精神也就是奉献精神难道还是这种悲壮的“自焚”精神?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喜欢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教师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的精神,但是,殊不知在这个流传的过程中却在无形中将教师“圣人”化,将“奉献”超凡脱俗化了,于是这在许多教师心中形成了一个大疑问:到底什么才是奉献?难道非要牺牲自己或是亲人才能算是一种奉献吗?
其实,奉献精神很简单,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牺牲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它体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坚守自己的岗位,不为金钱所动,不被权势所屈,甘为人梯,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无怨无悔地传授给学生。”再简单一点就是:每一天在早读前10分钟来到教室等候学生的到来是奉献;认认真真备好课,上好课,并且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奉献;认真批改作业,总结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这也是奉献;面对着学生及家长乃至家人的暂时不理解所造成的困难,迎难而上,大刀阔斧整治差班乱班,这更是一种奉献。现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时代与社会又赋予了奉献精神以更丰富的内涵,它已经更平民化,更人性化,更接近于我们的生活。这些内涵我认为其中的两点值得与同行老师共勉: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一种奉献。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许多学生的问题尤其是突发事件,教师处理方法的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甚至是一生的发展。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呢?不同的老师所用的方法也会各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应该共同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这也恰恰是新时期奉献精神所需要的。下面我想以学生捣乱课堂秩序的行为为例讲讲一下我身边的一位老师的例子:
他叫张孟蛟老师。张老师已从教多年,现在他正在学习一件所有老师从未教过他的本领:为学生申辩。体育课上,一个学生出现了不适宜的动作,老师制止以后,他觉得丢了面子,在老师转身之际作了一个鬼脸,并小声的嘀咕了一句脏话。不料老师的第六感非常敏锐,猛一回头看个正着。于是,这位老师立即勃然大怒,把这个学生又拉又扯的推进了年级办公室来了一大通训斥。班主任为挽回老师的面子拿起电话请家长,哪知这个学生又一大跨步扯断了电话线。得,破坏公物,罪加一等。可张老师却认为这个学生不是一点理都不占。做鬼脸讲脏话不对,可老师推搡他也欠妥。扯断电话线的潜台词是央求老师不要向家长告状,这属于过失损坏公物,可以原谅。
前不久,一位初二男生被一个女生家长告到了年级处,理由是他给这个女生打过几次电话。“你为什么要给她打电话,这是骚扰电话懂不懂?”“不懂。”“打了几次?”“三次。”“胡说,还有,你为什么老爱站在她身边?”这位男生的脸刹时由红变白,变得不知所措。面对着这种情形,张老师忍不住又管上了一回闲事,他说他要为这个男孩找回尊严!
以上的故事似乎与奉献精神不沾边,但是细细推敲下去,玄机便水落石出了: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如果我们一味的以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处理问题,难免会伤及学生甚至会导致学生误入歧途,而张老师的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则站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衡角度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非但不会伤及学生,反而还能促进他往良性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以这种理念作过一个实验。他花了整整十年时间,成功地将一名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了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试问:在悬崖边缘及时拉住学生,并将他引向光明大道,这不是奉献又是什么呢?
当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同时,立足教师自身的发展这也是一种奉献。韩愈曾讲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他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强调了教师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不仅要发展学生,也要发展自己;不仅要真心爱护学生,更要懂得呵护自己和家人们。像前面所讲的那个故事中的周维玉老师,她的优秀是无人质疑的,但是以儿子作为代价这样的优秀是不是显得太昂贵了些呢?优秀的诞生难道不能更人性化些吗?
在知识大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这只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它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时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它的光实在是太微弱了。因此教师不必要把自己的作用估计得太高,不必要太顺从社会的期望,将它们作为巨大的包袱背在肩上;更不必要像蜡烛那样牺牲得那么悲壮,把自己全部燃烧殆尽。教师也是自然的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和发展,也可以生活的有滋有味,有自己的情感和兴趣爱好,如果自认为是蜡
烛,一味的燃烧自己,那么蜡烛会越烧越短,终至熄灭。当然,这种燃烧有些可能是有价值的,但更多的会是能源的浪费,所以我们要学会节能,学会团结合作,也要懂得不断充电,这样,我们的牺牲才会更有价值!
其次,教学创新是奉献。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这已经是全球人们的共识。“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这是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考察北京大学时的讲话同时也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号召。另外,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思维能力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形成的,而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正好处于高中时期。这也就说明了: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但是创新型人才如何造就呢?俄国教育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所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自己首先应当是创新型人才。只有勇于创新的老师,才能不断造就开拓创新的学生。所以这种为了造就创新人才的创新这无疑也是一种奉献,一种对社会,乃至全球的奉献!在本次课程改革中,亮点之一即是强调教学的创新,其中包括课程教材的创新、课堂教学创新、评价体系的创新、办学体制的创新等等。而与教师最密切的并且最生动活泼、最富有成效的应该算是课堂教学创新了。课堂中教师的创新意识与方法将对学生有着直接或者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初二语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教学中传统的教法是从字词入手理解词的大意进而理解词的思想感情,这种教法很容易滋生学生的厌学情绪,但是,如果教师把词与音乐联系起来,边唱边品,这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了苏轼当时的思弟情感和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情怀,而且还能增强他们对词的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教师将语文与音乐的整合这种做法还将启迪和开发他们的综合联系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是极有裨益的。另外,在数理科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创新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开发也相当迅速,教师的一个大胆的设想,教师的一个大胆尝试,都会直接触动学生并将激励学生作出发明创造。
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观念,新的追求,新的世纪的教师不应该还是默默的奉献者,而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高举更具有人性化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红烛”精神,大步开创我们的新生代的红烛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