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枢神经系统--端脑.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端脑报告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端脑报告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端脑报告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端脑报告
(一)大脑半球外侧面 大脑半球外侧面由外
中央沟
顶枕沟
侧沟、中央沟和两条假想 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 枕叶、颞叶和岛叶。外侧 沟起于半球下面,行向后上 方。中央沟起于半球中点
额叶
外侧沟
顶叶

颞叶

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与
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延伸 至半球内侧面。
角回angular gyrus
颞下回inferior temporal gyrus 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 颞上回 su中p枢e神ri经or系t统e解m剖p-o端r脑al报g告yrus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端脑报告
(二)大脑半球内侧面和底面 位于中部的为前后方向略呈弓形的胼胝体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端脑报告
嗅球olfactory bulb 嗅束olfactory tract 嗅三角olfactory trigone
钩uncus 海马沟hippocampus sulcus 海马旁回 parahippocampus gyrus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端脑报告
二、大脑皮质 Cerebral Cortex
一、 大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半球表面起伏不平,凹陷处为沟 sulcus,沟间的隆起为回 gyrus.左、右大 脑半球间为大脑纵裂 cerebral longitudinal fissure,纵裂的底为胼胝体 corpus callosum,大脑和小脑间为大脑横 裂 cerebral transverse assure.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端脑报 告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端脑报告
端脑又称大脑 cerebrum,被大脑纵裂分 为左右半球,两侧大脑半球与小脑之 间有大脑横裂。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NS,Central nervous system)由脑和脊髓组成,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背腔,脑在颅腔,脊髓在脊椎管;颅骨保护脑,脊椎保护脊髓。

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简介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和位于颅腔内的脑;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及控制动物的全部行为。

组成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胚胎时身体背侧的神经管发育而成。

神经管的头端演变成脑,尾端成为脊髓。

神经管腔在脑内的部分发展演变成为脑室,在脊髓部分演变成为中央管。

脑在开始时是3个脑:前脑泡、中脑和菱脑泡,以后又衍化成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脑桥和延髓。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纤维是有髓鞘的,它们聚集在一起时,肉眼观呈白色,称白质。

相反,神经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肉眼观呈灰色,由大量神经细胞体和树突上大量突触组成,称灰质。

中枢神经系统内由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聚组成的,具有明确范围的灰质团块叫做神经核。

在脊髓中进行的神经活动,主要是按节段进行的反射性活动;但脊椎动物的许多活动都带有整体性,这有赖于脑及脊髓之间联系来完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出现了许多纵向走行的神经纤维束。

在脑和脊髓的左、右两侧之间也有许多连合纤维,其中最粗大的是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胼胝体。

特征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还保留着原来神经管的模式,灰质居中央管的周围,而白质围于灰质的表面。

端脑

端脑
较常用的是Brodmann(1909)分区法,将 大脑皮质分为52区。
(2)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中枢
中枢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大脑皮质区,是执行某 种功能的核心部分。大脑皮质上具有管理机体各种 功能活动的最高中枢。不同的功能相对集中在某些 特定的皮质区,从事对一定机能的分析综合。
大脑皮质联络区
在中枢周围的皮质,含联络神经元,其轴、树 突仅完成皮质内联系,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加工, 完成更高级的神经、精神活动。
视觉性语言中枢 visual speech area位 于顶叶的角回(39 区)。 ★损伤:失读症。
优势半球
美国著名脑生理学家罗杰尔-斯佩里,经过多年解剖研究 证实,人的大脑的左右两半球确实是各司其职而且又是互相协 调的。左侧大脑是主抽象思维的,右侧大脑是主形象思维的。 整个大脑与两个大脑半球,好比一车的两轮,只有双轮同步运 转车才能前行。也就是左右脑必须交叉并进,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协调运作,人的大脑才能发挥出其聪明才智。
尾状核:可分头、体、尾三部分。
尾状核头
背侧丘脑
豆状核 lentiform nucleus
苍白球 globus pallidus —旧纹状体
壳 putamen
尾状核 caudate nucleus
所谓优势半球(有语言中枢半球)已被大脑半球特化区的 概念所代替。左侧大脑半球以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活动为 主;右侧大脑半球以非语言信息,如音乐、图形、时空概念等 为主。
2.基底核basal nuclei
豆状核 lentiform nucleus 尾状核 caudate nucleus 屏状核 claustrum 杏仁体 amygdaloid body
双耳听力下降。
平衡中枢vestibular area 位于颞上回前方的

端脑

端脑
常见的牵涉部位:
脑的高级功能
一、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 (1)经典条件反射: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 间上的结合而建立起来的,该过程称为强化。 (2)操作式条件反射:动物必须完成某运动或操作 后才能得到强化。 2、经典条件反射的消退和分化
反复给予条件刺激而不强化,条件刺激转化为抑制 中枢的刺激。
3、条件反射的生理意义: 使机体具有预见性,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1)经典条件反射: 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而建立起来的,该过程称为强化。
(2)操作式条件反射: 动物必须完成某运动或操作后才能得到强 化。
(2)操作式条件反射
特点:动物必须通过自己完成某种运动或操作后
才能得到强化。
2.基底核
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面,尾状核和背侧丘脑的外侧。
豆状核分为苍白球和壳两部分。苍白球称旧纹状体, 尾状核和壳称新纹状体。
尾状核呈弓形,围绕豆状核和背侧丘脑,全长都与侧脑
室相邻,分为头、体、尾三部,尾部末端连接杏仁体。
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底神经核的位置
基底神经核的位置关系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联络纤维 连接同侧半球 各叶与回之间的纤维
投射纤维 连接皮质与皮 质下中枢的上下行纤维
连合纤维 Commissural fibers
胼胝体 连接两侧半球纤维
连合纤维 Commissural fibers
胼胝体
胼胝体
上面观
联络纤维 Association fibers
弓状纤维
上纵束 下纵束 钩束 扣带
杏仁体
左侧基底核模式图
基底神经核
尾状核 豆状核 壳 苍白球
纹状体

神经系统端脑

神经系统端脑

端脑的皮பைடு நூலகம்和核团
端脑皮质是构成大脑表层的神经元网 络,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层次结构。
皮质和核团之间的连接形成了复杂的 神经网络,支持各种认知和行为功能 。
端脑内部包含许多核团,这些核团是 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集群 ,参与不同的神经信号传递和调节。
端脑的纤维束和投射
端脑的纤维束是指连接大脑不同区域 或核团的神经纤维束,它们在大脑中 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情感功能
端脑也参与情感的产生和调节,它与边缘系统等区域相互作 用,影响人们的情绪反应、情感体验和社会行为。
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
内分泌功能
端脑通过与下丘脑等区域的联系,参 与调节内分泌系统,影响激素的分泌 和释放,从而影响身体的代谢、生长 和生殖等生理活动。
自主神经功能
端脑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控制着内脏器官、血管和汗腺等的自 主运动,维持身体的内环境稳定和正 常生理功能。
投射是指大脑不同区域或核团之间的 连接关系,这些投射在神经网络的构 建中起着关键作用。
这些纤维束承担着信息传递的任务, 将不同区域或核团连接起来,实现大 脑各部分之间的协同工作。
通过研究纤维束和投射的连接模式, 可以深入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以及各 种认知和行为功能的神经基础。
03 端脑的功能
感觉和运动功能
04 端脑的疾病和障 碍
神经系统疾病对端脑的影响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 疾病,会导致端脑的神经元死亡 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影响记忆、
思维和行为。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 ,与端脑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 死亡有关,导致肌肉僵硬、震颤
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亨廷顿氏病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脑和脊髓
脑干:延脑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脑桥是通道;中脑是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

间脑:丘脑是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上丘脑是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底丘脑是调节肌张力——运动。

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端脑:(大脑)
大脑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
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额叶以躯体运动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边缘系统: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的调节中枢,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也参与记忆的活动。

第十七章 神经系统-端脑

第十七章 神经系统-端脑

滑车神经
脑桥 展神经 舌下神经 锥体 锥体交叉
迷走神经 副神经 橄榄
小脑
脑底面
31
海马:在齿状回的外侧,侧脑室下角底壁上的弓形隆起
海马结构:海马 + 齿状回
海马 侧脑室
齿 状 回 海马旁回
齿状回 海马
海马旁回
胼胝体 室间孔 侧脑室下角 穹窿 穹窿连合 胼胝体
尾状核头
海马
齿状回
侧脑室后角
海马结构
33
大脑皮质中枢
大脑皮质上具有管理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最高中枢。不同 的功能相对集中在某些特定的皮质区,从事对一定机能的分析 综合。中枢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大脑皮质区,是执行某种功能的 核心部分。
大脑皮质联络区
在中枢周围的皮质,含联络神经元,其轴、树突仅完成皮 质内联系,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完成更高 级的神经精神 活动。
调的。左侧大脑是主抽象思维的,右侧大脑是主形象思维的
。整个大脑与两个大脑半球,好比一车的两轮,只有双轮同 步运转车才能前行。也就是左右脑必须交叉并进,抽象思维 与形象思维协调运作,人的大脑才能发挥出其聪明才智。 所谓优势半球(有语言中枢半球)已被大脑半球特化区的
概念所代替。左侧大脑半球以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活动
2.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位置:是两侧大脑半球内的腔隙。
中央部
形态:马蹄铁形。
分部:
中央部:位于顶叶 前 后 下 角:伸入额叶 角:伸入枕叶 角:伸入颞叶 前 角 下 角
后 角
交通
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室间孔 interventricular foramen
缘上回
角回
大脑半球上外侧面

端脑

端脑

顶叶
回顾:脊髓的结构
前角(柱) 中间带,侧角(柱)T~L3
• 灰质 H形
后角(柱) 灰质前连合 中央al
侧索
前索anterior funiculus
上行纤维束 下行纤维束 固有束
• 白质
后索 白质前连合
• 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内囊膝──皮质核束
• 意义:三偏征
对侧偏身感觉缺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 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
对侧偏盲(视辐射受损)
边缘系统
皮 质 或 核 团
边缘叶:扣带回、海马、海马旁回和钩 隔区(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回) 皮质结构 海马结构(海马和齿状回) 杏仁体、岛叶、眶回和颞极 皮质下结构: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群和中脑被盖 纤 维 内侧前脑束(隔核→中脑被盖) 穹窿(海马→乳头体) 乳头丘脑束(乳头体→背侧丘脑前核) 终纹(杏仁体→隔区)
• 组成
• 功能
(1)个体保存(寻食、防御等)和种族保存(生殖行为) (2)调节内脏和情绪活动 (3)参与脑的记忆活动。丘脑髓纹(隔区→缰核)
额中回后部(第8区)
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 (第44、45区) 又称Broca区
侧 位 脑置 室
侧脑室
分部和交通 中央部:顶叶,狭窄的水平裂隙
• 分部
前角:额叶,前角的外侧可见尾状核头 后角:枕叶 下角:最长,颞叶,几达海马旁回钩,底可见隆起的海马
• 交通: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 功能:侧脑室内含有脑脊液,侧脑室脉络丛位于中央部和下角内,产生脑脊液
小脑皮质 小脑半球 小脑蚓 小脑上脚 传入纤维 小脑中脚 小脑髓质 传出纤维 小脑下脚 齿状核 小脑核 栓状核、球状核 顶核 第四脑室 绒球小结叶:原小脑,前庭小脑 小脑前叶:旧小脑,脊髓小脑 小脑后叶:新小脑,大脑小脑

端脑PPT课件

端脑PPT课件

• 杏仁体:海马旁回钩内,与尾状核的末端相连,属边缘系统
医学下载吧
21
医学下载吧
22
胝骈体嘴 连接终板
胼胝体
胼胝体膝 连接两侧半球的额叶 胼胝体干 连接两侧半球的额、顶、枕、颞叶
髓 质
• 胼胝体压部 连接两侧半球的枕叶 连合纤维 前连合:连接左、右嗅球及两侧颞叶
穹窿连合:连接两侧海马
• 联络纤维:同侧半球各叶以及回与回之间 • : 投射纤维 内囊
29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30
医学下载吧
23
胼胝体
医学下载吧
24
前连合 穹窿连合
医学下载吧
25
内囊
医学下载吧
26
内 囊
医学下载吧
27
内囊
小结
• 位置: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 分部
内囊前肢──额桥束,以及丘脑到额叶的丘脑前辐射
内囊后肢──主要有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 听辐射(豆状核下部)和视辐射(豆状核后部)等
• 灰质 H形
后角(柱)
中央灰质
灰质前连合 灰质后连合
• 中央管central canal 终池
前索anterior funiculus
侧索
• 白质 后索
白质前连合
上行纤维束 下行纤维束 固有束
• 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医学下载吧
10
回顾:脑干的结构
脑神经核 7类6柱,由内向外,不连续,N.Ⅲ ~Ⅻ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一.名解1.颈膨大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处呈梭形膨大,其中位于第4颈节到第1胸节之间的称颈膨大,该膨大的形成是由于此处细胞和纤维数目增多,颈膨大与上肢的出现有关。

2.腰骶膨大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处呈梭形膨大,位于第1或2腰节至第3骶节之间的称为腰骶膨大,该膨大的形成是由于此处细胞和纤维数目增多,腰骶膨大与下肢的出现有关。

3.脊髓圆锥脊髓末端逐渐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向下延伸为无神经组织的结缔组织状的细丝称终丝,附着于尾骨背面,有固定脊髓的作用。

4.脊髓节段每一对脊神经和其前后根丝附着脊髓的范围,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31脊髓节段:8个颈节(C)、12个胸节(T)、5个腰节(L)、5个骶节(S)和1个尾节(Co)。

5.马尾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一段较长的距离,这些在脊髓末端平面以下垂直下行的腰、骶和尾神经根称为马尾,临床上常在3、4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脊髓蛛网膜下隙穿刺或麻醉术,以避免损伤脊髓。

6.内侧丘系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线越边,构成内侧丘系交叉后,继续上行,称内侧丘系,最后终止于腹后外侧核,其功能是传导对侧躯干和上下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7.脊髓丘系脊髓中上行的脊髓丘脑外束和脊髓丘脑前束到达脑干后合并为一束称脊髓丘脑束,简称脊髓丘系,继续上行,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其功能是传导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痛、温、触压觉。

8.外侧丘系由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大部分横行越过中线,构成斜方体后,与对侧未交叉纤维一起上行称外侧丘系,主要止于内侧膝状体,传导两侧听觉。

9.三叉丘系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纤维,大部分交叉至对侧,而后与对侧少量未交叉纤维一起上行,最后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其功能是传导面部一般躯体感觉。

10.小脑核小脑核为分布于小脑髓质内的灰质团块,有四对,由内向外依次为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

11.基底核基底核是大脑深面埋藏的灰质团块,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体。

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下丘脑 端脑
背侧丘脑
上丘脑 中脑 小脑 底丘脑
组成
包括五部分
背侧丘脑 上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后丘脑
丘脑位于间脑的背侧部,是一对卵圆形
的灰质团块。被Y形的白质分为三个部分。 分成的三个部分是: 丘脑前核:与内脏活动有关。 丘脑内侧核:接受丘脑其它核团纤维 起整合作用。 丘脑外侧核:深、浅感觉纤维 外侧核 大脑皮质,是感觉的最后中继站。
分为31个节段。
脊髓全长有二个膨大,颈膨大在颈5至胸
1节段处。腰膨大位于腰2至骶3节段处。 脊髓膨大与肢体发达程度有关。
脊髓的外形
脊神经节 后根
前根
脊髓节段 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C1—4 C5—8 T1—4 T5—8 T9—12 L1—5 S1—5、Co
对应椎骨
同序椎骨 高 1个椎骨 高2个椎骨 高3个椎骨 平对T 10 - 12 平对 T 12、L 1
的冲动直接或间接地传给前角运动神经 元,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2)红核脊髓束:起自红核,纤维立即交
叉后下行,终止于脊髓。主要作用是调 节肌张力和协调肌群的运动。
白质 white matter 主要纤维束
薄束和楔束
传导深感觉
皮质脊髓侧束
支配同侧肢体运动
脊髓小脑后束
传导同侧下半身本体感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脑(encephlon)• 位于颅腔内,由大脑、间
脑、中脑、脑桥、延髓及小脑 6 部分组 成,• 通常将延髓、脑桥、中脑3部分合称 脑干。
第一节 脊髓
(一)脊髓的外形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上端平枕
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平第一腰锥下 缘,长约45厘米。
从脊髓上发出31对脊神经。所以将脊髓

17端脑

17端脑
-22-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大脑半球的表面结构与内部结构。 2 大脑半球的纤维束分类及功能。 3 侧脑室与基底核。 难点: 1 边缘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大脑半球的机能定位。
-23-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1.基底核 (1)纹状体 (2)屏状核 (3)杏仁体 纹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新纹状体 壳 苍白球—旧纹状体
-12-
2.侧脑室 分四部分: 前角 — 伸向额叶 后角 — 伸入枕叶 下角 — 伸至颞叶 中央部 — 位于顶叶内 借左、右室间孔 与第三脑室相通
17-70 ,71
-13-
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
一、
二、 三、 四、

小 间 端

脑 脑 脑
-1-
四、端脑
(一)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纵裂 胼胝体 大脑横裂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中央沟 额叶 颞叶 枕叶 顶叶 岛叶
额叶 中央沟
顶叶
大脑纵裂
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沟 顶叶 岛叶
枕叶 额叶
顶枕沟 颞叶 -2外侧沟 枕叶 颞叶
半球上外侧面 额上回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额叶: 中央前沟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额上沟 额上沟 顶上小叶 额下沟 额中回 中央前回 顶内沟 额上回 额下沟 额中回 缘上回 额下回 顶叶: 中央后沟 顶枕沟 顶内沟 中央后回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角回) 颞叶: 额下回 颞上沟 外侧沟 颞下沟 颞上回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上沟 角回 枕前切迹 颞下沟 颞下回 颞横回 颞下回 颞中回
舌回 侧副沟
半球下面
嗅三角 灰结节
垂体
嗅球
嗅束 视神经
嗅球 乳头体 嗅束 大脑脚 嗅三角 三叉神经 前穿质 侧副沟 面神经 海马旁回 钩 枕颞内侧回 枕颞外侧回 齿状回 海马 前庭蜗神经 海马结构 舌咽神经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端脑 人体解剖学课件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端脑 人体解剖学课件
1.背外侧面
(1)额叶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额中回
额上回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下回
中央后沟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
1.背外侧面
(2)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缘上回
角回
颞上沟、颞下沟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
1.背外侧面
(3)颞叶
颞上沟
颞中回
颞上回
颞横回
颞下沟
颞下回
扣带回中央旁小叶距状沟
2.内侧面
胼胝体
扣带回
中央旁小叶
中央前回
中央旁小叶前部
特点:
③身体各部投影区大小取决于该部运动的精细程度。
①上下颠倒,头部正。
②左右交叉。
(1)躯体运动中枢
(2)躯体感觉中枢
位置: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功能:接受对侧半身传来的感觉冲动。
中央后回
中央旁小叶后部
特点:
③身体各部投影区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
①上下颠倒,头部正。
豆状核
内囊前肢
内囊膝
内囊后肢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听辐射
视辐射
丘脑中央辐射
一侧内囊损伤,产生 “三偏” 症状:
(1)对侧半身躯体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损伤)(2)对侧半身躯体运动障碍(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损伤)(3)两眼视野对侧半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
位置: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
中央部位于顶叶内
④“书写中枢”受损:失写症
②“说话中枢”受损:运动性失语症
①“听话中枢”受损:感觉性失语症
③“阅读中枢”受损:失读症
语言中枢受损后的表现:
尾状核:“C”形,围绕背侧丘脑

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笔记大全

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笔记大全
较重要的束: 前脑内侧束、穹窿。 乳头丘脑束、丘脑髓纹等。
边缘系统的功能: 自我保护、 (1)嗅觉,内脏活动。 (2)个体生存、种族繁衍功能。 觅食、防御、情绪反应、生殖行为 自我保护、种族保存、近期记忆。 (3)海马还与高级神经活动 记忆有关 损伤 失去近期记忆 健忘症。
小结: 纹状体歌:
纹状由尾、豆成、 新旧纹体含其中、 新纹尾状豆核壳、 苍白自得旧纹名。
前部 后部
大脑 半球 内部 结构
大脑皮质 大脑半球浅层灰质
灰质 基底核 埋在髓质内灰质团
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
白质 大脑皮质深面的白质 称髓质
侧脑室 左右侧脑室 半球内的室腔
组成 尾状核
新纹状体
基底核
豆状核 壳
苍白球 旧纹体
功能 维持肌张力、协调肌运动
位置 组成 内囊 分部
临床
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
第十七章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第五节 端 脑 (大脑)
一、端脑:
大脑
在高等动物包括人类,大脑皮层是条件反射弧 的接通部位,机体借条件反射的建立,实现对 环境更完善的适应,以改造环境。端脑是脑的 最高级部位,由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 成。
端脑 从鱼类
嗅觉
发展。
爬行类 具嗅觉以外的更多功能。
原皮质 嗅觉、内脏活动。
(室底
有海马)。
两侧前角 室间孔 第三脑室。
2、基底N核: 位于白质内、因靠近脑底故名。
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杏仁体,
(1)纹状体: 维持肌张力、调整姿势、
“运动调节中枢”。
尾状核: 头、体、尾 新纹状体
豆状核: 壳
(爬行类)
苍白球
旧纹状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