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简介_顾炎武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合集下载

精卫清顾炎武文言文翻译

精卫清顾炎武文言文翻译

昔者,炎武先生,博学多才,忧国忧民,其志如精卫填海,不屈不挠。

余闻其事,感其志,遂为之赋诗,以纪其行。

炎武先生,字宁人,号亭林,吴郡昆山人也。

生于明崇祯十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

先生少孤,家贫力学,博览群书,尤好经史,遂以经世致用为己任。

时值明末,国事日非,先生忧心如焚,遂弃科举,专事讲学,以图振兴中华。

先生尝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此言也,足以见其忧国之心。

先生自谓:“吾辈生于末世,不能为圣贤,当为天下苍生,尽一份力。

”是以,先生不辞劳苦,四处奔波,讲学传道,以启迪后学。

一日,先生游历江南,至精卫山,见山势险峻,林泉幽美,心生感慨。

遂赋诗一首,以寄其志:精卫山前水自流,千年怨气未曾休。

空山寂寂无人语,唯有精卫泣不休。

诗中之意,盖言精卫填海,虽千载如一日,然其怨气不散,志向不渝。

先生以此自况,虽身处乱世,然其忧国忧民之心,亦如精卫填海,无怨无悔。

先生平生,历尽艰辛,尝言:“吾辈读书,非为科第,乃为经世。

”是以,先生虽不热衷于功名利禄,然其学问深广,著作等身。

其中,《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皆为后世传颂。

先生之学,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主张“实事求是,不尚空谈”。

其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

先生尝言:“天下之事,无不可为,惟在人为。

”此言也,足见先生之胸襟与气度。

然先生之志,未竟其全。

清兵入关,明室覆灭,先生悲愤欲绝,遂隐居于深山,以避世乱。

先生虽隐,然其忧国忧民之心,未曾稍减。

每当夜深人静,先生常独坐山巅,仰观星空,感慨万千。

先生尝曰:“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然吾辈当以天下为己任,尽一份力,方不负此生。

”此言也,足以见先生之豪情壮志。

今先生已矣,然其精神永存。

吾辈后人,当继承先生之遗志,奋发向前,为中华民族之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正如精卫填海,虽千难万险,终不改其志,方为中华民族之脊梁。

翻译:昔日,顾炎武先生,博学多才,忧国忧民,其志向如同精卫填海,坚定不移。

我听闻他的事迹,感叹他的志向,于是为他作诗,以记载他的行为。

顾炎武《日知录》经典名句,积淀前贤的智慧,带给后人启迪

顾炎武《日知录》经典名句,积淀前贤的智慧,带给后人启迪

顾炎武《日知录》经典名句,积淀前贤的智慧,带给后人启迪助读资料顾炎武(1613—1682年),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顾炎武极富民族气节,清兵入关,起兵抗清。

失败后,从商,继之以漫游南北,其足迹踏遍了京歌、昌平、代州、蓟州、遵化、玉田、永平、山海关,还到过太原、大同、榆林。

67 岁时,始在陕西的华阴定居。

他终生不仕清朝,竭尽全力于著述事业,写出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学术著作。

《日知录》是顾炎武一生学问的精华。

他从30岁起,每逢读书均做笔记。

到60岁时,他对先前自己所做的笔录进行反复探究,长期思索,多次修订,做成此书。

《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

32 卷本的《日知录》有条目1 019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 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 字。

《日知录》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哲学、宗教、历史、法律、经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也反映了作者渊博的学识。

阎若璩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大师,长于考据,但他服膺顾炎武的学识,曾说:“读顾炎武书,心花怒放,又汗流浃背。

”名句赏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

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出自《顾亭林诗文集·与人书六》。

【译文】君子的学问,需要终身追求。

祖生多意气,击揖正中流。

出自《京口即事》。

【译文】祖遨意气风发,誓复中原,渡江北伐,一举成功。

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出自《秋风行》。

【译文】人生富贵就像白驹过隙,转眼就会逝去,只有人的荣辱之名像金石一样永存。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字面的意思就是龙到晚上还行雨,树到暮春还开花。

寓意就是上面的,垂暮之年,疾病卧床,犹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勤奋著书。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简介参考资料一:中文名:顾炎武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613年职业: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学家:别名:原名绛,字忠清出生地:苏州府昆山千灯镇逝世日期:1682年代表作品:《知录》、《音学五书》、《军制论》、《天下郡国利病书》参考资料二: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

曾参加抗清斗争,之后致力于学术研究。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

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

他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主张。

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三:顾炎武(1613年—1682年),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正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因此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

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顾炎武资料

顾炎武资料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

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

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他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

社会的危机,家境的窘迫,逐渐孕发为学以救世的思想。

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

二人愤世疾俗,有“归奇顾怪”之称。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明亡,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获授兵部司务之职。

次年清军南下,他在苏州从军抗清,兵败,避居常熟。

继弘光政权之后建立的隆武政权,复授以兵部职方司主事。

此后十余年间,他频繁往来于太湖沿岸一带,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

后为豪绅所迫,于顺治十四年(1657)弃家北游。

康熙七年(1668),在山东济南为文网罗织,身陷囹圄。

出狱以后,更决意不与清廷合作。

十七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拒不就荐。

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

此后,即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都。

康熙二十年在山西曲沃病逝。

在北游的二十余年中,顾炎武遍游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足迹所至,无三月之淹,并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行了万里路,亦读了万卷书。

他的《日知录》、《音学五书》等近五十种著作均写成于这一时期。

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

明末,宋明理学已入末路。

入清,顾炎武承继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他断然摈弃“性与天道”的空谈,力倡“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为学之道,一生为学,实事求是,不立门户,不分畛域,一归于经世致用。

终其一生,皆以“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为怀,大声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知识点总结

顾炎武知识点总结

顾炎武知识点总结一、顾炎武的生平顾炎武的生平颇为传奇,他在明末清初之际,见证了明朝的覆灭和清朝的建立。

他曾环游南北,结交名士,广交朋友,深受当时诸多士大夫的赞誉。

在政治上,他曾出任湖广提学,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

在文学上,他也作为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对当时的文学和思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顾炎武的思想顾炎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在政治、社会、伦理、教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论。

他反对儒学正统,提出“尚书精神”、“天人合一”、“诚意诚行”,主张“政之本在民,政无常立,但民常立”。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于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变革和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尚书精神顾炎武提出尚书精神,主张从《尚书》中获取真理、道德规范和政治准则,认为“书本易知,而其大教不易”。

他认为尚书是中国古代经典的精华,是儒家文化的源泉之一。

他通过研究和解读尚书,提炼出尚书精神的核心观念,强调修身、治国、安民、利世的价值取向,主张“仁”、“义”、“礼”、“智”;提出“上庸颂”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是中国古代儒学的一种自我反省和道德塑造。

2. 天人合一顾炎武主张天人合一,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连绵不断的整体,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

他认为“阴阳调和、五常充盛”是天地万物生长发育、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他提出道德行为应该与天地万物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主张“仁者以治之,曲直容而宽纵之”,强调政治家和君子应该顺应天地万物发展的规律,布置政治制度、处理政治事务,推行政治政策。

3. 诚意诚行顾炎武主张诚意诚行,他认为人应该以诚意诚行对待天地、对待社会、对待国家、对待人民,应该积极努力、真诚坦率、单纯朴素地履行道义、守信用、取得社会信任和人民拥护。

他主张“天下公平,方乃无忧,故君子、诚则固”;主张“作者造物之人民,宁使其老弱、清富各有所长,逡巡箕踞款诚其区”,提出颇具现实意义的政治指导思想。

清代诗人顾炎武的诗词

清代诗人顾炎武的诗词

清代诗人顾炎武(1613-1682)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顾炎武诗词全文:
1.《精卫》:
翩翩精卫鸟,飞行万里天。

海滨遗恨事,衔石报仇冤。

浪涛涛何汹涌,风急急且翻篇。

矢志填沧海,何惧苦辛艰。

2.《海上》: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

舟子相呼过海岸,商人指点认烽烟。

一曲红儿歌宛转,千年白骨恨纠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狱中示子》:
悠悠岁月在,怀抱何时开?
父子今分散,相思首重回。

青松生石上,翠竹倚栏回。

大有乾坤事,无言泪满襟。

4.《岁寒堂》:
岁寒堂前松柏长,曾是君子停车骑。

今来堂上宾客稀,唯有松声杂雨滴。

寒梅破雪独自开,清香满目春风吹。

知音难觅无知己,千古风云同一悲。

5.《桃花扇》:
桃花扇底江南水,烟柳长堤处处春。

世事悠悠共长短,人生乐事何穷已。

百年兴废随流水,千古风华共飘零。

唯有桃花扇底水,年年依旧照江滨。

他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教育名家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顾炎武

教育名家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顾炎武

教育名家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顾炎武,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人称亭林先生。

他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涉猎。

继承了晚明思想学术界对宋明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批判,建立了他的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思想,他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为学宗旨和立身处世的为人之道,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主要作品有《日知录》、《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以下通过四件事情介绍下他的人生历程。

亭林北“游”明末,国事溃败,民不聊生。

顾炎武有感于国家多难,应举试却名落孙山,便选择了一条学者之路,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

谁知,外患日甚,内患又起,家里突遭变故。

于是不得不将祖产800亩粮田典押给了昆山豪族叶方恒。

他的族叔为侵吞顾炎武的家产,竟与叶方恒勾结;顾氏家奴陆恩,也投靠了叶方恒。

他们私自将顾炎武囚禁,并威胁他自裁;后又派刺客跟踪,在南京太平门外刺伤顾炎武,并指使歹徒洗劫他在南京的住所。

清顺治十四年(1657),已经45岁的顾炎武孤身离开故乡,开始北游,漂泊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初四,这位马背上的学者70岁。

大病初愈,身体虚弱,执意外出访友,在山西曲沃不慎失足,摔倒在马下。

初九丑刻溘然长逝,遗体由嗣子衍生运回故乡,埋葬于千灯镇顾氏祖茔。

历来的史学家纷纷探究顾炎武北游的心路历程,为此争论不休。

其实,他长达25年的文化苦旅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为了避祸,也为了结交各地豪杰,考察山川形势,徐图复明大计,更多的则是积累知识,探求学问,写下一系列流传后世的伟大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肇域志》,等等。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是中国文化人普遍的理想,自小就接受庭训,真正能做到的却不多。

顾炎武做到了。

他是在一种半自觉半被迫的状态下做到的。

顾炎武诗文

顾炎武诗文

顾炎武诗文顾炎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一位重要学者,他一生所写的诗文深受后世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诗文充满了正义、义务和道德规范的要素,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座重要的精神丰碑。

今天我们来仔细了解一下顾炎武的诗文。

顾炎武的诗歌以严谨、精练见长。

他的作品大都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社会生活的反思。

其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是《送张器归越山》。

这首诗描绘了顾炎武对恐怖的社会现象,英雄遭遇死亡的感受。

在表达感慨的同时,他又警醒民众,提醒大家要有宽容和冷静的头脑去对待社会的问题:“业艰拔群萍,功成怒诈逆。

忧殁何伤心,空悬孤生识。

嗟出无行响,鉴箴信踌躇。

万虑集宵阙,积冤森当而。

”此外,顾炎武也是一位善于写散文的文学家。

他的散文充满了哲学、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代表作之一是《日知录》。

这篇散文集许多论述显得尤为超前。

比如,他提出了“读书为了方便与利益”这一理念。

他认为读书仅仅是为了让人学到知识,达到自己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攀高靠贵”。

此外,在顾炎武的《日知录》中,他还提出了一些人类历史上的元问题,例如对“人性”的认识、社会道德和中庸之道的探索。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忧恤和对社会问题思考的关注,这种关注和思考也被设计到了他的政治生涯中。

他多次引导当局,提出了关于政治、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方案和建议。

顾炎武的作品主题广泛,涵盖了古代哲学、文学、社会生活等领域,影响深远。

他的思想、艺术风格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都是后人广泛传承的精神财富。

关于顾炎武的个人简介

关于顾炎武的个人简介

关于顾炎武的个人简介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顾炎武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生平早年求学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

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白天纺织,晚上看书至二更才休息,独立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与同窗归庄兴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

到十八岁时二人前往南京参加应天乡试,共入复社。

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

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

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南明抗清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

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划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

顾炎武诗词100首

顾炎武诗词100首

顾炎武诗词100首1.《江水》江水滚滚向东流,波光粼粼映夕阳。

泛舟其中心畅怀,忘却尘俗归自然。

2.《山居》山中清风扑面来,翠竹间隙舞蝶飞。

世事尽忘心自在,唯有山居是人生。

3.《夜雨》夜雨如丝洒窗前,轻轻敲击心头弦。

闲坐窗下听雨声,思绪纷飞随夜深。

4.《春风》春风拂面花香醉,山间小径草色新。

放下烦忧随风去,回归自然心自由。

5.《秋思》秋风萧瑟情何在,枫叶飘零思无忧。

世事如烟空幻灭,思绪飘散落寂寥。

6.《雨巷》雨声淅沥小巷深,独自徘徊心如灰。

泪水滴落秋雨中,愁绪阵阵渗入衣。

7.《月夜》月夜明灭如银盏,花影摇曳如舞蝶。

静夜思绪如潮起,凝望明月心无碍。

8.《晨钟》晨钟响起天地宁,寺庙钟声撞心灵。

心怀宁静身心健,喜迎新日燃朝气。

9.《寻梅》寻梅夜雨映花枝,花影婆娑如心机。

独自倚栏追逐梦,思绪飘散寻芳踪。

10.《初雪》初雪飘飘铺山岭,纷扬世界如洁白。

踏雪寻梅心自在,身世尘埃皆抛去。

11.《夜航》夜航星光点点照,征途漫长见千帆。

船在水上行未定,心中梦想未停歇。

12.《诗意》诗意如云漫天移,字句间蕴无尽思。

心行天地悠悠宽,独坐书房抒心志。

13.《思乡》思乡千里寄相思,别离心痛无处诉。

归期未定心向往,黄土故乡情难述。

14.《寒夜》寒夜无眠思绪乱,星光点点如钻石。

窗前烛影斜倚枕,一夜思念难入眠。

15.《故园》故园花开世界艳,山川湖海梦游天。

远行万里心仍在,故园记忆永存在。

16.《春意》春意盎然花开放,蓝天碧海心飞扬。

喜迎新生春鸟啼,满地花开人欢畅。

17.《古井》古井寒泉涌清波,回首人世心澄波。

思前忧后皆抛去,与井对饮心安宁。

18.《咏鹿》咏鹿游荡山岭间,宛若仙鹤展翅翻。

驱散尘埃迎新曙,自然气息绕身旁。

19.《别友》别友离去心难舍,欢声笑语满眼泪。

守望相思情未断,万里归途心尽在。

20.《夕阳》夕阳西下映山川,红霞满天画不完。

欢忧两忘心自在,心随夕阳彩虹散。

......(以下省略,共100首诗词)。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简介
简介
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 -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

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

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 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著作
《日知录》三十二卷.
一至七卷,论经
八至十二,论政治
十三卷论世界风气
十三四卷论礼制
十六十七卷论科举
十八至二时一卷论艺术,文学
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论名义
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
二十六卷论史法
二十七卷论注书
二十八卷论杂事
二十九卷论兵事,外国
三十卷论天象术数
三十一卷论地理
三十二卷论杂考
顾亭林自认日知录是生平得意之作: "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音韵学著作《音学五书》,三十八卷前后三十年,修改过五次《古音表》三卷
《易音》三卷
《诗本音》十卷
《唐韵正》二十卷
《音论》三卷
《金石文字记》六卷
《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卷。

顾炎武的爱国诗句

顾炎武的爱国诗句

顾炎武的爱国诗句
顾炎武,字长庚,号国梁,是明朝末年的著名爱国诗人。

他的爱国诗句充满激情和豪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关切。

下面是一些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按照列表划分,供您参考:
1. 天地自此纷纭事,人间岂得长安宁。

2. 腥风血雨何曾休,豪横贼寇欲何求。

3. 忍看家国如块石,负恩背义却高眸。

4. 心中燃烧赤子情,国士岂畏披忠诚。

5. 事在人为誓不凶,英气绝伦愿为龙。

6. 英雄何惧五岳重,胸怀大志敌不同。

7. 鞍马劲气尽昂扬,剑指乾坤万事长。

8. 不求神仙忠义深,情系江山泪满襟。

9. 英魂永振万里风,挺身抗苦不堪忍。

10. 冰心耐久展中原,千秋万代志犹存。

以上是顾炎武的一些爱国诗句,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的深情厚意和忠诚热血。

这些诗句描绘了那个动荡时期的社会景象,表达了他治国安邦、报效国家的决心和信念。

他的爱国情怀激励了无数后人,成为了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代表之一。

顾炎武治学的诗抄写

顾炎武治学的诗抄写

顾炎武治学的诗抄写摘要:一、顾炎武简介二、顾炎武的治学思想三、顾炎武的诗抄写1.《感遇》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四、顾炎武诗抄写的意义和影响正文: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著名学者、思想家、史学家、诗人。

他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实学,强调实事求是,主张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他的治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主张实事求是,强调真实可靠的实证研究,反对空谈和臆断;其次,他提倡经世致用,认为学术研究应该为现实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最后,他强调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诗歌创作方面,顾炎武的诗抄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对个人经历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充分体现了他的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其中,《感遇》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这两首诗最具代表性。

《感遇》一诗中,顾炎武借古人以抒怀,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对道德沦丧的忧虑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的“古人学问无遗力”指的是古人在学术研究上的勤奋和毅力,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则强调了自己认为学术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更要付诸实践。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则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表达了顾炎武在时代变革中对民族复兴的期盼。

在这两首诗中,他写道:“夜将晓,金戈铁马入梦来。

醒时揽衣起徘徊,谁为江山社稷计?”这里的“金戈铁马”暗示着战乱的残酷,而“醒时揽衣起徘徊”则表达了顾炎武对民族复兴的急切期盼。

顾炎武的诗抄写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他的诗歌作品为后世研究明清之际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顾炎武诗歌

顾炎武诗歌

顾炎武诗歌
顾炎武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
也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

顾炎武的诗歌一方面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他对社会和政治的关注。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人文主义和民主理念,这些也是他在思想领域中的重要贡献。

顾炎武的诗歌主要以山水为题材,表现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钦佩。

他的诗歌
中常常出现“山”、“水”、“岛”这些自然的元素,比如他的《春暝》中写道:“东风
吹水夜波翻,夜泊江头岸上村。

斜月沉沉藏海燕,碧岛低低带晴云。

”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自然秋色和险峻山峦的描绘,传达了自己的心境。

与此同时,顾炎武的诗歌还表现了他对社会和政治的深刻思考和关注。

他的一
些诗歌中表现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对中国古代习俗的批判。

比如他的《画》中写道:“油幕泼墨破兰亭,冷看华表手纷纷。

世人何故爱牛李,道是中无较高人。

”在这首诗中,他批判了当时的官员和学者们过分追求名利的现象,表达了自己对于“中道”的真正追求。

顾炎武的诗歌中还充满着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不屈。

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这首诗中,他用凄美的笔调表达了人生离合之苦和对于生命的感悟,同时也表现了对于生命力的钦佩和信仰。

总的来说,顾炎武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于人生和命运的
思考,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中传递了他的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

顾炎武在思想领域中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诗歌在这个基础上也承载着他的思想理念,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的。

【历史人物传记】明末清初“三大儒”之顾炎武

【历史人物传记】明末清初“三大儒”之顾炎武

【历史人物传记】明末清初“三大儒”之顾炎武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末清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对于顾炎武而言,他可能并没有想到,他在《日知录》中的一小段文字,会被梁启超总结为八字句式,并且获得广泛的传播和误用。

顾炎武所处于的那个激烈变动的时代,无疑刺激了他对天下和国家的思考。

特别是当他经历了一个朝代的更替之后,对于这一问题更有着敏感的注意力。

而个人应该如何抉择,也成为顾炎武人生中反复思索的主题。

当然,今天被我们广为流传的八字短语的原初含义,是出自于《日知录》第十三卷中的一个小片段。

顾炎武在讨论魏晋时期的风俗提到:•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人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

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

”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

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馀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人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上,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

古诗《顾炎武·一雁》原文赏析

古诗《顾炎武·一雁》原文赏析

古诗《顾炎武·一雁》原文赏析古诗《顾炎武·一雁》原文赏析古诗《顾炎武·一雁》原文赏析一雁渡汾河,河边积雪多。

水枯清涧曲,风落介山阿。

塞上愁书信,人间畏网罗。

覆车方有粟,饮啄意如何?清康熙五年(1662),顾炎武北游大半个中国已历五载,据他自己记述:“又出西北,渡沂绝济,入京师,游盘山,历白檀至古北口,折而南,谒恒岳,逾井陉,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

”本诗是他从河北入山西渡汾河时所作。

这一年炎武五十岁。

清政权渐趋巩固,原先抱不合作态度的前明官吏,也纷纷出仕新朝。

顾炎武虽节志不改,但有一种寂寞与失落感。

《一雁》正表现了他的耿介形象与孤寂心态。

《一雁》以诗开头二字为题,杜甫的《不见》、《历历》,李商隐的《为有》、《锦瑟》开此先例。

雁只是诗人自我解嘲的形象外壳,并非咏物,与钱起、杜牧等咏雁诗不同。

前六句写“一雁”,即写自我。

“一”,孤也,示其耿介不群。

冬末春初时节,北国严寒犹烈,河边积雪未消。

山西多山,却是水枯山瘦,清涧曲折低落。

相传为春秋时介子推焚殉的绵山,正寒风阵阵,一片萧瑟景象。

顾炎武渡汾水,过介山,自然会想起介子推隐居不仕史事; 无论晋文公怎么征召,甚至派兵包围穷搜,他仍然宁愿焚身以殉。

以上写自然环境,写历史故事,都隐寓当时政治气候与心态。

他在致友人信中说:“频年足迹所至,无三月之淹(留),一年之中半宿旅店。

”但是,最使他痛苦的还是清朝统治网罗更加森严。

虽然身在北疆塞上,却很难像汉时苏武那样借雁书缠足向南传递消息。

而这一年吴三桂从缅甸俘杀桂王,李定国病逝勐腊,南明覆亡已成定局。

清廷则对汉族士大夫用高压与怀柔两手,一面大兴文字狱,以诛戮灭族威吓;一面开博学鸿词科,以高官厚禄利诱。

如此软硬兼施的网罗,很难逃避得了。

“畏”字有可畏与无畏双重含义,以可畏衬无畏,更见其高风亮节。

后两句可以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讥明臣仕清变节者,用旁敲侧击杂文笔法。

《论语集解义疏》:公冶长识鸟语,他在系狱期间,答狱吏问云:“雀鸣喷喷,嗺嗺黍粟,牡牛折角,收敛不尽,相呼往啄。

顾炎武的诗句

顾炎武的诗句

顾炎武的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顾炎武的诗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顾炎武的诗句《过苏禄东王墓》年月:清:顾炎武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

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

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

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

《古北口》年月:清:顾炎武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

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

《秋山》年月:清:顾炎武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

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

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

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

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

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白下》年月:清:顾炎武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

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

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

从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

二.顾炎武名言诗句顾炎武名言名句一、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二、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五、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六、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七、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怀。

九、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十、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十一、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十二、天下无不行变之风俗。

十三、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十四、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十五、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行无,而后为之。

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

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

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争论其所以。

十六、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十七、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十八、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十九、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行缺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炎武简介_顾炎武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

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卒于曲沃。

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代表作品:
《精卫》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廉耻》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
原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
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北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
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

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

《白下》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

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

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

从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

《又酬傅处士次韵》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清切频吹越石笳,穷愁犹驾阮生车。

时当汉腊遗臣祭,义激韩雠旧相家。

陵阙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泪发春花。

相将便是天涯侣,不用虚乘犯斗槎。

《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
重寻荒径一冲泥,谷口墙东路不迷。

万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阴旧翠长浮院,菊芯初黄欲照畦。

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

《酬朱监纪四辅》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

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

《赋得秋柳》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
昔日金枝间白花,只今摇落向天涯。

条空不系长征马,叶少难藏觅宿鸦。

老去桓公重出塞,罢官陶令乍归家。

先皇玉座灵和殿,泪洒西风日又斜。

《过苏禄东王墓》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

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

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

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作者为宋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全文如下: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翻译】
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a/guyanuhtm。

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

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

多多承蒙你千里之
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