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案学习资料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竹石》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中重点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的寓意和主题。
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品味诗意的自然风光,感悟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竹石》的内涵和主旨。
2.领会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抒发。
难点1.提炼出诗词的意境,理解其抒情之美。
三、教学准备1.课文《竹石》。
2.教学课件PPT。
3.朗读材料。
4.黑板、粉笔、学生课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类似《竹石》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氛围营造:播放作者朗读诗作或教师精心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集体阅读: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难点生词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诗意所在。
3.课文赏析:带领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三步:理解(20分钟)1.学生个人思考:要求学生就自己理解的《竹石》内涵写下自己的感悟。
2.小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感悟,扩展对诗意的理解。
第四步:课文分析(15分钟)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分析《竹石》中的修辞性和表现手法。
2.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发表观点。
第五步: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写下对《竹石》的读后感,展示个人对自然美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加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与理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诗意的思考,培养出对诗歌、文学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怀。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体会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竹子的形态和品质。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通过学习《竹石》,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及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并背诵《竹石》,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竹子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尝试划分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古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享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竹子品质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4.教师引导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竹石》坚韧精神教案

《竹石》坚韧精神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竹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
1.1.2 竹石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1.1.3 学生对竹石精神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1.2 教学目标1.2.1 让学生了解竹石精神的基本内涵。
1.2.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1.2.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3 教学方法1.3.1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3.2 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1.3.3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竹石精神的内涵2.1.1 坚韧不拔:竹子能够经受住风雨的考验,象征着人的坚韧精神。
2.1.2 顽强拼搏:竹子顽强生长,象征着人的拼搏精神。
2.1.3 忍辱负重:竹子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存,象征着人的忍辱负重精神。
2.2 竹石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2.2.1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坚韧不拔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困难。
2.2.3 忍辱负重精神能够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冷静,积极应对挑战。
2.3 竹石精神的传承2.3.1 通过学习竹石精神,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3.2 将竹石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3.3 弘扬竹石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
三、教学内容3.1 竹石精神的起源和发展3.1.1 竹子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3.1.2 竹石精神的形成过程。
3.1.3 竹石精神在历史人物中的体现。
3.1.4 竹石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3.2 竹石精神的典型案例分析3.2.1 竹石精神在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等领域的体现。
3.2.2 竹石精神在普通人物中的故事。
3.2.3 竹石精神在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时期的体现。
3.2.4 竹石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成功案例。
3.3 竹石精神的实践与应用3.3.1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何运用竹石精神克服困难。
3.3.2 如何培养自己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和忍辱负重精神。
传统文化教案:解读古诗《竹石》

一、教案基本信息传统文化教案:解读古诗《竹石》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竹石》这首古诗,了解诗文的背景及作者郑燮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让学生掌握《竹石》的诗意及主题。
2. 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难点:1. 让学生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对《竹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竹石》,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如竹子象征高洁品质,石头象征坚定信念等。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情感体验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竹石》的主题及象征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竹石》这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竹石》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树立坚定的信念和保持高洁品质。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竹石》。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大意和主题,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4. 学生的读后感能够体现对诗文的深入理解,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七、教学拓展1. 介绍郑燮的其他诗作,如《竹石图》、《石竹图》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2.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活动,让学生欣赏其他表现坚定信念和高洁品质的古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登高》等。
八、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竹石》的文本材料,包括诗文原文、注释、译文等。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竹石》,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竹石》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竹石》一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竹石》,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典诗词,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竹石》,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理解诗意。
4.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竹石》,教师巡回指导。
6. 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意象等方面,对《竹石》进行鉴赏。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典诗词的韵味美和人文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竹石》2. 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 作者:郑燮4. 诗意:赞美竹子的坚韧不拔、顽强生命力。
5. 鉴赏:修辞、意象、情感。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竹石》。
2. 摘抄《竹石》中的佳句,进行欣赏。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竹石》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举例:诗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学生需要理解“千磨万击”不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还象征了人生经历的磨难和考验,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情景创设,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领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的坚韧精神。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节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来表现诗句的意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反复练习。
4.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5.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竹石》,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探究兴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郑燮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字词理解: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如“咬定”、“立根”、“磨”、“击”、“坚劲”等,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意境体会:通过分析诗句描绘的竹子和石头的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郑燮通过竹石寄托的个人情感和理想,把握诗的主旨。
-朗读与鉴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举例:《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重点在于理解“咬定”的意象,它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这一点,确保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古诗诵读《竹石》教案

古诗诵读《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竹石》;(2)理解古诗《竹石》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了解作者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寓意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正直无私的品质;(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竹石》;2.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寓意和哲理的深入理解;2. 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古诗《竹石》全文、作者郑燮的生平介绍、相关图片等;2. 准备古诗《竹石》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古诗《竹石》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提问:“竹石”在诗中有什么特殊意义?2. 新课教授:(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竹石》,注意停顿和语气;(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解释其象征意义;(3)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体会其美感。
3. 深入探讨:(1)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寓意和哲理的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如坚韧、正直等,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4. 实践环节:(1)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古诗《竹石》,教师巡回指导;(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朗读和背诵,给予表扬和鼓励。
(2)强调古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品质和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古诗《竹石》的学习心得;(2)完成课后练习,包括默写古诗《竹石》和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的小作文。
10 古诗三首 竹石(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10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竹石》这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掌握诗中的生字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竹石》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的主题。
2. 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 诗歌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朗读能力。
4. 诗歌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讨论诗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竹石》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写作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竹石》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竹石》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的主题。
3. 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4. 诗歌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5. 诗歌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讨论诗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6.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竹石》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1. 《竹石》2. 作者:郑燮3. 诗歌背景:清代诗人,以竹、石为主题,表达坚韧不拔的精神。
4. 诗歌解析:意象、意境、情感5. 诗歌朗读:韵律美6. 诗歌讨论:哲理、人生感悟7. 写作练习:创意写作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竹石》,并默写生字词。
2. 选做题:以《竹石》为灵感,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石》优秀教案篇1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小黑板或课件一、导入: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六年级语文古诗《竹石》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诗《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品味、感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介绍《竹石》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4.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律。
(三)深入理解,品味意境1.学生结合注释,逐句阅读理解古诗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2.交流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与竹子有关的成语、名句或诗句等。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竹子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自由背诵其他与竹子有关的诗句或文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教师出示一些有关竹子的图片或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竹子的形象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案《竹石》》

幼儿园教案《竹石》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幼儿园中班儿童。
本课教学内容为《竹石》故事,通过讲故事,帮助孩子们了解物之性情,养成发现美丽万物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竹子和石头的不同特点。
2.了解竹子和石头的生长过程。
3.探讨竹子和石头的美。
技能目标1.能够听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2.能够发现物之性情,感知自然美。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竹子和石头的感悟。
情感目标1.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让他们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2.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想象不同的事物。
3.促进孩子们形成关爱自然、尊重生命、注重环境的观念。
教学准备1.《竹石》故事书。
2.竹子和石头的图片。
3.画纸、颜料。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从课室门口松软的地毯上取出一个小石头放在桌上,与孩子们互动:老师:这是什么?孩子:石头。
老师:对呀,这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我不知道。
老师: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故事书,看看有没有和石头有关的故事呢?讲故事(10分钟)教师向孩子们讲述故事《竹石》,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和理解故事。
感悟(20分钟)教师请孩子们参观校园内的竹林和山石:老师:我们来到了竹林,大家看看这些竹子是什么样的,它们长得怎么样?孩子:(看着竹子)嗯……很直,有的长的好高呀。
老师:这些竹子很直、很高,它们在天空中向上生长,在风雨中站得很稳。
那这些石头呢?孩子:(看着石头)嗯……不一样吧。
有的是大的,有的是小的。
老师:是啊,这些石头大小形状不同,它们在崎岖的路上经过了风吹雨打,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它们的不同,还能感受到它们的美。
那么,你们觉得竹子和石头有什么美呢?一些学生主动回答:孩子1:竹子很高,像一个勇士,很强大。
孩子2:石头有不同的形状,有的长得像动物,有的像一颗宝石。
孩子3:石头很耐磨,经过了很多年风吹雨打,还是那么坚强。
教师引导孩子们来感受和发现物之性情,从而培养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和好奇心。
课文竹石教案定稿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竹石》;(2)理解课文《竹石》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情节;(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竹石》的主题思想;(2)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3)学会通过课文《竹石》来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竹石》;(2)理解课文《竹石》的主要内容;(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竹石》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2)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描绘课文中的美好景象;(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竹子和石头;(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竹子和石头的认识和感受;(3)简介课文《竹石》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竹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的中心思想,探讨各自的理解和感悟;(2)全班交流:邀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点评。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的精神品质的体会。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竹石》所传递的美好情感和深刻哲理。
四、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竹石》,巩固生字词;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竹石精神”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竹石》公开课教案

《竹石》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石》;(2)理解《竹石》的诗意,体会诗人郑燮的写作特点和情感表达;(3)学会欣赏和分析竹石画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竹石》的内涵;(2)通过欣赏、分析、实践,掌握竹石画的基本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高洁傲岸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1. 《竹石》的诗意理解和诗句的朗读;2. 竹石画的基本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人郑燮的写作背景和情感表达;2. 掌握竹石画的基本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竹石》的课件和画作;2. 学生准备《竹石》的文本和画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齐读《竹石》诗句,感受诗文韵律。
2. 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竹石》,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竹石意象,体会诗人的品格。
3. 欣赏与分析(10分钟)(1)教师展示竹石画作,学生欣赏并分析画中的技巧;(2)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竹石画创作。
4. 实践与展示(10分钟)(1)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竹石画创作;(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改进意见。
6. 作业布置(1)背诵《竹石》;(2)完成一幅竹石画作品,下节课展示。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竹石》的诗意和竹石画技巧;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实践,掌握竹石画的基本技巧;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评价方法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2. 作品性评价:评价学生的竹石画作品,从内容、技巧、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3. 口头评价:学生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对其进行即时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六年级竹石教案

六年级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竹石》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竹子的形象特点,以及诗人借竹子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咬定”“立根”“破岩”等。
2、教学难点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写竹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形态,提问:竹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讲述一些与竹子有关的故事或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郑燮(郑板桥)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4、诗歌解读(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咬定”“立根”“破岩”等。
(2)逐句分析诗歌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情景。
5、诗歌赏析(1)提问:诗中的竹子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它有怎样的表现?(2)引导学生思考:竹子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作者有什么关系?(3)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赞美竹子,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6、情感体会(1)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应对的,与竹子的精神进行对比。
7、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如于谦的《石灰吟》,让学生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这种写作手法。
(2)鼓励学生尝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
8、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意思、写作手法和所表达的情感。
(2)强调竹子坚韧不拔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9、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竹石》。
《竹石》教案8篇

《竹石》教案《竹石》教案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石》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竹石》教案1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依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竹石》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些特别的事物或景象,让你感到很美或者很有意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4.强化语言表达:通过朗读、背诵和解读古诗,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5.增强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自主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的韵律、节奏、对仗等,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为深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
举例:《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理解诗句的平仄、对仗。
(2)诗句的理解与赏析: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举例:《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分析诗句表达的精神品质。
(3)古诗的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竹石》、《石灰吟》和《夏日绝句》。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体会古人对自然景物和精神的赞美。
具体内容包括:
1.《竹石》:学习诗中描绘的竹子和石头的形象,理解诗人表达的高洁品质和坚定意志。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古诗诵读《竹石》教案

古诗诵读《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竹石》;(2)理解古诗《竹石》的诗意,领会诗人所表达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3)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3)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竹石》;(2)理解古诗的诗意,领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古诗意境的感悟和修辞手法的欣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古诗《竹石》,了解诗意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竹石》,初步了解诗意;(2)准备好课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介绍古诗《竹石》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诗意的思考。
2. 朗读感悟(1)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竹石》,感受其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讲解分析(1)解析古诗《竹石》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信念和精神;(2)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认读和理解;(3)分析古诗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4. 应用拓展(1)开展古诗诵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意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鼓励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朗读古诗的态度、准确性和流畅性;(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3)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古诗《风》吗?一起背一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代】李峤【简析】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课件出示《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明代】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
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齐读一、了解咏物诗1.我们学过写景诗、送别诗,那么大家说以上两首诗是什么诗呢?(板书;咏物诗)2.什么是咏物诗呢?抽生说。
师:简而言之,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
(板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物诗——竹石。
二、学诗悟情(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三步学习法”,即: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看注释、悟诗情(二)学习《竹石》板书课题1.解诗题知作者(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抽生展示收集到的作者郑燮的资料,其他学生捕捉信息。
(3)一般我们看到的竹子是长在什么地方?从诗题你猜猜作者郑燮要写什么?猜猜作者郑燮想表达什么情感?(4)学生猜测究竟作者郑燮写的和大家猜的是否相同呢?我们来登上第二级台阶——读诗文明诗意。
班级朗诵活动教案:《竹石》

班级朗诵活动教案:《竹石》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文《竹石》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主旨和深层意义。
2.掌握语音语调的正确朗诵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感染力。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学意识。
4.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朗诵文本:《竹石》2.作者简介:唐代王之涣3.文本解析:背景、主题、形象描写、意境等方面三、教学步骤1.导入:生动形象地介绍《竹石》的背景和作者,并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意识。
2.朗诵示范:老师或学生代表进行原文朗诵,给学生展示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表情表达,同时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认知和理解。
3.集体朗诵: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朗诵《竹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口语表达和协调能力。
4.文本解析:通过讲解背景、主题、形象描写、意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竹石》的内涵和价值。
5.个别朗诵:组织学生轮流进行个别朗诵,重点关注其语音语调和表情表达并给予指导和纠正,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感染能力。
6.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分享及阅读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提高其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7.专题展示:让学生自由创作相关主题的画、诗、散文等形式,展示班级文化特色和学生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1.口头测试: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口头答题,检查其对《竹石》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朗诵评价:对学生朗诵水平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其语音语调、表情表达和感染力等方面。
3.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书面作业,如朗诵笔记、文本解析、诗歌创作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了文本解析和个别指导,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古诗文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专题展示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可能会出现学生朗诵过程中的紧张和不自信等情况,需要引导其克服,并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染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文的美感和价值,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班古诗《竹石》教案(一)

大班古诗《竹石》教案(一)古诗《竹石》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 - 了解古诗《竹石》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 理解古诗中的诗意表达和修身养性的寓意 - 探究古诗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增强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 古诗《竹石》的文本解析 - 古诗《竹石》的意境描绘 - 古诗《竹石》与现代生活的关联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源形式,让学生先了解竹和石的形态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本解析1.带领学生朗读《竹石》古诗,探究其中字词的含义。
2.分析整首诗歌的结构,了解题目的寓意和文学价值。
3.逐词逐句理解诗歌的意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意境描绘1.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图片等资料展示竹和石的特点和美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欣赏和借鉴的能力。
现代生活的关联1.分组讨论竹和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地位,如建筑装修、艺术创作、文化传承等。
2.通过文化艺术展览、现场实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与现代生活的相关性,实现知行合一,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自信。
教学评估1.课堂笔记或思维导图2.课堂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评估3.以小组形式撰写《竹石》文学评论、现代应用等研究报告,并进行展示。
教学延伸拓展学生的文化背景,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同时结合实际,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来拓展:1. 设计制作古风文化艺术品,如毛笔字、陶瓷器等。
2. 参加文化旅游活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
3. 参加各类文化及艺术实践活动,如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注重了古诗文本解读、意境描绘和实践应用等多方面内容,但对于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考虑可能过于简单,下次教学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更多元化的课堂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石》教案古诗《竹石》教案设计古诗《竹石》教案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性质: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承这一经典文化,对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加大诗歌学习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诗歌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
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动手尝试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
许多诗歌的内容往往是在读中感悟的。
因此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让学生在读中认识,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语文课堂中,情感这条线应该始终贯穿于学与教的始终。
通过学习,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二)特点: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作用:《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
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
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的学习障碍,但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三、学重难点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四、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引导分析法五、教学时数:1课时六、教学准备:(一)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二)课件七、教学基本过程(一)导入:1 看图:图上有什么?观察比较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你觉得那个地方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学生讨论)我们古代有一个的大书画家也觉得长在石头上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
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他是谁吗?(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东西南北风5 分析古诗(1)“咬定青山不放松”①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②“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立根原在破岩中”①理解“立:站立,扎根。
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②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③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欣赏《竹石图》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④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坚韧不拔。
)⑤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⑥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⑦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⑧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请自读诗句给这两句诗找出多音字在书上注音,并理解。
“磨”是读mò“磨——磨砺、磨难、困难”“还”是读hái “还是”“劲”也是多音字在此处是形容词只有读作“jìng”才符合作者的真实意图。
“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坚劲:坚定强劲。
击:打击任:任凭。
任尔:随你。
尔,你。
②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③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④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三)体情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板书:咏物明志)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练,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四)拓展“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
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
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石郑燮板书设计: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东西南北风咏物明志(六)布置作业1.在采集本上用简笔画画一画你心中的竹子,并在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或抄写。
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有关写竹的诗句或像文人墨客们那样爱竹,请你也来赞一赞竹子吧!想好之后写下来。
2.假如郑燮还活着,他现在走到你身边,你会对他说什么?怎样跟他交朋友?写一段话。
3.搜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补充资料,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厚实”起来。
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七)课程小结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
《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
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八、教学反思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