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左传》选读(南京大学高小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
《左传》选读(一)
一、《左传》的名称和性质
1、名称:《左传》是简称,它的全称是《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
2、性质:存世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按年月日为顺序来记录历史的书)。
《春秋经》242年历史只用了一万八千字,不能说是叙事详尽。
二、春秋笔法
《春秋》原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孔子为达到他“正名”的目的,寓褒贬之意于字里行间,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
例:《春秋经》微言大义,褒贬或含在字里行间,或有明确的标记词。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光”,用一“弑”字(地位低的人杀地位高的人),就将乱臣崔杼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春秋·襄公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虽然同样用“弑”,但主语却用了一集合名词“莒人”(音举),这就连同被弑的君主密州也遭了贬斥:若是个好君主,何至于触犯众怒?
三、《春秋》三传
1、为解释《春秋》经义,左丘明(春秋末鲁史)作《左传》,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作《公羊传》,榖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作《榖梁传》。
2、《左传》左丘明(春秋末鲁史)196845字,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与《公羊传》(44075字)、《榖梁传》(14512字)的“空言说经”很不同,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
3、这三传都不是榖梁赤、公羊高和左丘明他们本人亲自写在竹简上的或丝绸上,而是口耳相传,最后由其弟子记录下来的。师道相传——具有很高的保真度,因为它用一定的调子吟诵,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最后记录下来。把散文用一定的调子诵读出来,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一般说出入不会太大。齐、鲁、韩与毛诗(《诗经》)的主要区别就是部分字在字型上可能不同(同音假借)。可见传统的吟诵很重要!吟诵,韵文、散文用一定的调子传授,出入只在部分字形上)
四、《左传》的作者
1、“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孔子家语·观周》。
2、现存《孔子家语》是伪书,西汉至三国失传,三国魏司马昭的岳父王肃做伪
3、这段话来路:西汉大公羊家董仲舒的三传弟子严彭祖《严氏春秋》(出于左传的反对派公羊家)所引。后来又为(南朝陈)沈文阿《左氏义疏》所引。又被(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为西晋杜预《春秋序》写的解释性文字时所引。
五、《左传》的内容、语言物色及注本
《左传》定本大概于公元前390年前后,《论语》大概成书于430年前后。
1、《左传》内容十分丰富,较系统、详细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较真实、较深刻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的风貌。
2、语言特色:极其简明生动,叙事委婉周详,是后世散文的教科书。
3、注本:
(1)底本:(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以《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作为旁参。王伯详《春秋左传读本》;
(2)《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排印本(全5册),缺点:简化字。
《左传》选读(三)
一、郑伯克段于2鄢(隐公元年)
介词意义上,“于”“於”为古今字,直接引用资料用古字“于”,自己串连史实时用今字“於”。初,鄭武公娶于2申,曰武姜10,生莊公及11共4(gōng)叔段。莊公寤1(wù)生,驚5姜氏,故名5曰寤生,遂惡4(wù)之。愛10共叔段,欲立之。亟4請於武公,公弗(fú)許。
武姜10:周代贵族女子的称谓:
出嫁前:是她在姐妹间的排行加上娘家的姓,如伯/仲/叔/季+姜。
如果父亲正妻生的排行老大,即为伯姜,如果是妾生的老大,即为孟姜。
出嫁后:娘家姓加一个氏,如姜氏。
去逝后;丈夫的谥号+上娘家的姓,如武姜。
及11:连接两项,前一项为主,后一项为次。“和”、“与”连接的项目不分主次。
共4:诸侯国,地名。
寤1:wù,通啎,逆着。寤,义为睡醒。
竹枝词(只有14个字,两句平仄相同而节奏不同,两句押韵)
虚怀若谷创新强(平平/仄仄/仄平/平)
刚柔相济好商量(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七言丁种句的第三字可平可仄
惊5姜氏:使动用法。典故:出生之时叫“惊姜之夕”。
名5曰:名词用如动词,名之曰。
爱10:偏爱。
亟4:破读qì,履次。
及10莊公即位,為4之請制。公曰:「制,巖3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2(tā)邑唯命。」請京,使12居之,謂7之京城大1叔。
及:表明时间。
请:直至今天都是非常重要的词,礼貌用语。有三种用法:
+动词,请对方做什么;
+动词,请对方允许自己做什么;
+名词,请对方给什么,如请对方把“制”这个地方给小儿子。
巌3:异体,同“岩”,险要的。
佗2:(tā)古今字,旁指代词,别的、其他的,后作“他”。
使12居之:省略,使之居之。
谓7之“京城大1叔”:双宾语。
大1:通“太”。
祭4(zhài)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16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
祭4:姓氏意义上破读(zhài)。
都城:都,国都以外的城市;京师,天子所在的城市;国,诸侯所在的城市,国都。国都以外的城市,如果有设祖宗的牌位宗庙,叫都,没有则为邑。城,城墙。
雉10:一雉是三丈长一丈高。
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以外的大城市的城墙的长度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
参16、5:同源字“三”,数词用如动词,三分之一。
中(都不过)五(国)之一:国都以外的中等城市的城墙的长度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
小(都不过)九(国)之一:国都以外的小城市的城墙的长度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今京不度5:名词放在否定词后面,用如动词,不合法度。
又如人不人,鬼不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