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评论2011第一二三期
半月谈半月评论 (3)
半月谈半月评论引言半月谈是中国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一本综合性周刊,其半月评论栏目是该杂志的重要栏目之一。
半月评论以点评时事热点、分析社会问题为主题,通过深入调查、独到观点和理性分析,为读者提供深度见解和思考。
本文将对半月评论栏目进行介绍和评价,并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讨论。
1. 半月评论的特点半月评论栏目着重点评时事热点,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视角和引发思考。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深入调查半月评论对于所报道的事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追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力求呈现出事件的全貌。
这种深入调查的方式不仅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资料,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背后。
1.2 独到观点半月评论栏目有着一批独立思考的专栏作家,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为读者呈现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这些观点不仅有助于读者拓宽视野,也激发读者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1.3 理性分析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通常以理性分析为主导,侧重于逻辑推理和事实依据。
作者不会滥用情感色彩,而是通过合理的论证和数据支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理性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化的判断。
2. 半月评论的优点半月评论栏目有许多优点,使得它在读者群体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2.1 提供多元观点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问题,提供多元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读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这对于提高读者的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是有益的。
2.2 拥有丰富的领域覆盖半月评论栏目的报道领域广泛,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议题。
这使得读者可以了解到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热点问题,对于跨领域的综合素养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2.3 对社会问题有启发性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通过深入分析社会问题,帮助读者理解问题的背后原因和深层次影响。
这能够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并有助于培养读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公务员考试必看:半月谈半月评论.doc
公务员考试必看:半月谈半月评论2016年公务员考试必看:半月谈半月评论2016年公务员考试看什么?首选半月谈半月评论,半月谈的半月评论已经成为众多公务员考生的必看书籍。
为什么半月评论会广受考试欢迎,都是源于半月谈每一期的半月评论,是一篇非常好申论,有些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好论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逻辑性,多读多品这些文章,对自己的申论写作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所以2016年公务员考试必看:半月谈半月评论。
下面给大家分享最新一期的半月谈半月评论半月谈2016年第3期半月评论:戒奢何难戒奢是一个老大难。
尤其在这些年来的官场,严控楼堂馆所,整肃“三公消费”,治理公务接待,一波接着一波,但是,成效如何?马路边的,车轮下的,舌尖上的,奢靡浪费现象仍在蔓延,享乐腐败花样不断翻新,中央有令难行,民众怨声连连。
官场戒奢难,难在哪里?何处求解?首先,这是在拷问每一个施政者的底线伦理。
权力是什么?对共产党人、各级干部来说,它传递着责任利使命,意味着奋斗和奉献。
“为人民服务”,这简洁鲜明的五个大字,就是他们应当始终不渝的施政伦理和道德底线。
可是,如今在不少官员眼里,权力是有其附加值和含金量的。
它己经成了一种特殊的待遇和地位,一种身份的证明和炫耀。
于是,他们恬然地享受着,贪婪地争取着,努力地攀比着。
于是,我们看到不少地方的行政大楼,竟相向星级宾馆看齐,一些宽敞的办公室还要带上休息室、卫生间;不少官员的工作用车一味追求规格,向下属企业私营老板借用豪车竟成一种时尚;不少官场的迎来送往热闹非凡,层层相陪前呼后拥,铺张浪费一掷千金。
试向,这些干部的施政伦理究竞落到了何处?道德底线究竟划到了哪里?我们经常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老百姓最爱听的。
可是,他们看重的,不仅是你怎么宣示,而旦是你怎么践行。
当媒体报道我国每年餐桌浪费多达2000多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我们能不为之霍然警醒?当舆论给出一边是公款吃喝之风H 甚一日一边是贫困人群一年到头难识儿回肉味的巨大反差,我们能不为之怦然心惊?当百姓满腔气愤发出诘问:“一些干部上班时候醉醺醺的,怎么让我们信任?”我们能不为之幡然自省?其次,还得延伸官场奢靡浪费之风的源头治理。
半月谈2011年第17期 半月评论及精选文章阅读
半月谈2011年第17期半月评论及精选文章阅读最新司法解释六大焦点本刊记者杨维汉周宁涂铭最高人民法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全国法院一审受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分别约为129万件、134万件和137万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房子”“孩子”等问题成为这类案件判而难了的焦点。
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于8月13日起生效实施,重点对婚前贷款买房以及父母出资买房,离婚时如何分割问题:有关亲子鉴定问题:第三者是否受保护问题:堕胎是否侵犯生育权等争议较大的问题作出了解释。
婚前贷款买房归自己现代社会,结婚前一方贷款买房、结婚后双方共同还贷的情况十分普遍。
特别是按中国的传统婚嫁习惯,一般由男方提供住房,房产一般也登记在男方名下,婚后往往夫妻双方共同还贷。
那么离婚时房屋应该归谁?是否会出现“老公变房东让男人一片叫好、女人则一片抓狂”的情况?【条款】第十条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
若不能达成协议的,法院可判决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
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应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解读】北京市律协婚姻家庭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芳肯定了第十条规定:“其实人们在争议房子到底归谁的时候,忽略了第十条的第二款,即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部分,应当由房屋产权人给予配偶一定补偿,而且还要考虑房产升值利益,这才是最大亮点,恰恰证明老婆和老公一样,都可以是房东。
这对于没有购房却又帮配偶长年还贷的女方,实现了公平。
”“晴老房产”归个人当下适婚的年轻人,已多为80后、90后独生子女,接受父母的房屋馈赠比较常见。
那么,婚后父母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离婚时该归谁?【条款】第七条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2010年半月评论第1——17期(目前最全)
《半月谈》2010年第1—6期【半月评论】《半月谈》2010年第1期【半月评论】拒绝“城市二元化”城市化,在当下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
它是引领现代化巨轮远航的飘扬的旗帜,它是撬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神奇的支点,它是普通中国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个璀璨的梦想。
在中国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城市化又被赋予特殊的使命。
可是,当我们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赶、去推进的时候,有没有思索过、诘问过:城市化的真谛、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城市化、为谁的城市化?聆听各级政府宏大叙事中的城市化构想,投身今日中国呼啸前进的城市化浪潮,我们首先应当关注、应当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数,而是城市化的内质和价值。
许多地方正铺开改天换地的“新造城运动”。
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县城城区化,由此引发了紧锣密鼓的“圈地运动”,更有暗潮汹涌的“圈县运动”。
可是,如果脱离制造业服务业的支撑,仅仅靠爆炒房市股市做大资产泡沫就能举托新城崛起?在城市空心化的格局中,新市民生存发展、就业谋生的机会在哪里?许多地方正热衷经济增长的“新城市拉动”。
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进城打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消费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创新。
可是,在城市GDP化的偏向中,百姓消费的基础是什么?城市化并非仅仅是建制的扩大、土地的圈占和人口的膨胀,城市功能的开发,公共空间的拓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福利的普及与提高,如何及时跟进?许多地方正推进城市经营的“新地标活动”。
政府一味追求“现代城市形象”:更高的楼房,更豪华的商务区,更宏大的花园广场,更具动感的都是韵律……令人目眩的种种商业地标、产业地标、文化地标,往往变成造价惊人的工程,变成财富和技术的炫耀。
可是,在城市化泡沫化的幻象中,普通人的地位和尊严如何提升?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城市化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新的发展,人的创造力量的解放和财富源泉的涌流;是一种新的生活,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一种新的文明,人的道德精神的进步和人文价值的升华。
2012年及2013年1-3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2012年半月评论半月谈2012年第1期半月评论:心态也是一种力量作者/苏北我们经历了“更复杂”的2011,又迎来了“更严峻”的2012。
我们是否还能保留一份清醒的定力,还能拥有一种健康的心态?弃浮躁焦虑而理性把握形势,弃投机泡沫而回归实体兴业,弃路径依赖而强力推进转型。
这应是我们的正确抉择。
毋庸置疑,经济增速正呈明显的放缓之势。
这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我们是否已经告别两位数的增长时代?社会争议着,怀疑着,甚至悲观着、背后,有一种浮躁和焦虑在。
我们已经习惯了跨越发展,习惯了一枝独秀。
现左怎么看这放缓之势?增长是硬指标,发展是硬道理。
所以,2012年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
只是,我们应当清醒,市场自有其规则,经济自有其周期,我们可以去利用规则,去调控周期,但不能去扭曲、篡改规则,无法去熨平、消灭周期。
当出口面临世界经济增长下行,金融市场风险增多,保护主义倾向突出,国际贸易增速回落,我们不能抱有奢望;当投资规模一再扩大,所占GDP比重超过50%,我们实难重复4万亿带动18万亿的投资故事。
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速成长的大趋势中,一厢情愿地寄望于政府干预和拉抬速度,只会导致投资效益下降,产能过剩加重,通胀压力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更加严重,从而收获倍加苦涩的发展主义之果。
其实,经济增长的放缓也是宏观调控取向中的适度调整,也是发展方式转型中的自然回落。
把通货膨胀降下来,把资产泡沫挤出去,恰恰是为更健康的成长清除隐患,开辟道路。
而且,我们有信心,“稳中求进”的增长,9%或8%的速度,放在国际背景中去看,仍然是一个很可观的成绩。
比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紧的,是保障和激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创造和尊重经济自我调节的能力,积蓄和催生发展方式转换的推力。
比稳定出口稳定投资更要紧的,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拉动消费,这是中国经济的战略基点。
这就需要我们把发展的注意力更多地聚焦于收入分配改革,聚焦于社会民生建设。
《半月谈》2014年第1-12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2014年第1-12期半月评论第一期: 2014,激扬中国力量 (2)第二期: 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 (6)第三期: 政务诚信一马当先 (10)第四期: 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14)第五期: 改革再发力 (17)第六期:改革公信力不得损害 (21)第七期: 把改革引入法治的轨道 (25)第八期:草木葱茏是生态 (29)第九期:高考改革要向更加公平迈进 (33)第十期:我们要做一根坚韧的芦苇 (37)第十一期:让职业的星空更加灿烂 (41)第十二期:改革当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5)第一期:2014,激扬中国力量我们走进了又一个朝气蓬勃的清晨。
2014的到来,是又一页日历的翻过,也是新一章历史的书写。
2013,中国人怀揣满腔的改革期待,感奋崭新的改革图景。
中央吹响集结号,中国改革再出发。
2014,中国人将焕发更大的改革热情,创造更多的改革红利。
一种更为充沛的力量在涌动,在凝聚,在激扬。
这力量,源自民族梦想的引领。
“中国梦”的民族宏愿,已推涌起中国人心底里最炽热的情怀,提升出老百姓生活中最美丽的憧憬。
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不是一种浪漫的想象,它是从辽阔的大地上蓬勃生长的希望的升腾,是从深邃的历史中奔流而来的精神的汇聚。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倾注丰润的价值滋养。
自然,历史并未终结。
我们并未一劳永逸地解决时代的课题,并非一成不变地应答人民的期待,并未一马平川地铺设发展的大道。
我们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现代化的行进中,道路还在开拓,理论还在发展,制度还在建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不仅需要负起历史使命:如何顺利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和人民幸福?我们还当解答明日之问: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发展空间、生存环境和圆梦机会?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僵化思想观念的禁锢和极端功利主义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建树起价值的支撑,从而在物欲的弥漫中眺望精神的灯火,在困难的重负中贯注前行的动力,在时尚的裹挟中拥有自强的定力。
半月谈2011年第1-12期国内外大事及小测验
半月谈2011年国内外大事及小测验半月谈2011年第1期国内外大事及小测验 (1)半月谈2011年第2期国内外大事及小测验 (2)半月谈2011年第3期国内外大事及小测验 (3)半月谈2011年第4期国内外大事及小测验 (5)半月谈2011年第5期国内外大事及小测验 (6)半月谈2011年第6期国内外大事及小测验 (8)半月谈2011年第7期国内外大事及小测验 (9)半月谈2011年第8期国内外大事及小测验 (11)半月谈2011年第9期国内外大事及小测验 (12)半月谈2011年第10期国内外大事及小测验 (13)半月谈2011年第11期国内外大事及小测验 (15)半月谈2011年第12期国内外大事及小测验 (16)半月谈2011年第1期国内外大事及小测验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2010年12月21日至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并重点研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全面部署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
首要任务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
2、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次提高2010年1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幅度按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确定,全国月人均增加140元左右。
这是自2005年起第七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此外,会议决定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扩大大中专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
3、教育部:取消小学收取借读费的规定2010年12月24日,教育部公布《教育部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删除了《小学管理规程》第十二条中的“并可按有关规定收取借读费”。
《小学管理规程》第十二条原来的规定为“小学对因故在非户籍所在地申请就学的学生,经有关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可准其借读,并可按有关规定收取借读费。
2013年半月谈评论1-12期
半月谈2013年第1---12期评论“要考公务员,必读半月谈”。
《半月谈》是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首选的“课外”读物。
这是因为:首先是权威性。
《半月谈》是中宣部委托新华社主办的杂志,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政策导向性,是考生了解国家政策、特别是政策导向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二是针对性。
《半月谈》内容宽泛而精炼,《半月谈》一般都是有针对性、有重点性地报道和评论国内重大事宜,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三是实用性。
公务员考试分行测和申论,申论让不少考试为难,而《半月谈》每一期的评论文章,就是一篇好申论,有些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好论文。
比如每期刊头的“半月评论”,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逻辑性,多读多品这些文章,对自己的申论写作是有帮助的。
有一些文章,甚至可以成为申论写作的模块,可用于模仿。
因此,想考公务员,最好是多读《半月谈》。
另外,一般公考不涉及外事,因此,《半月谈》最后的国际内容,不感兴趣的,可以不读。
半月谈2013年第1期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编者按:党的十八大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尽管与十六大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强调“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此机遇”已非“彼机遇”。
十年来,我国的国内外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面临的任务也有转换。
如今我们所说的战略机遇是一种爬坡上坎的机遇、是一种寻求突破的机遇、是应对挑战的机遇。
这个战略机遇期展现更多的不再是顺风顺水的一面,而是流急浪高的一面,我们必须抢抓这个机遇,并赢得这个机遇。
因为,这是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半月谈》2013年第1期)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半月谈杂志社总编辑王海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关键作用。
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首先要正确认识战略机遇期。
机遇不是撞到树上的兔子,也不是从天而降的馅饼,机遇是具有关键性的有利条件。
2009年1-11期的半月评论
《半月谈》2009年第1期【半月评论】转型升级是出口解困的根本途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出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冲击,在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中国出口增长速度逐月回落,2008年11月出现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增长率降到一2-2%。
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国出口如何应对?一方面,政企携手,共度时艰,千方百计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保持我国出口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充分利用金融危机中蕴藏的机遇,推进出口的转型升级。
目前,外部需求迅速萎缩,个别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全球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我国出口企业普遍出现了利润降低、订单减少、企业倒闭等现象。
但是,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生产调整灵活性较强的企业,反而抓住了竞争对手纷纷陷入困境的机遇,扩大了市场份额,取得了良好的出口增长业绩。
因此,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关键是要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根本途径是加快出口转型升级。
出口转型升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要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地位。
为此,需要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同时,积极延伸服务价值链,发展物流、营销、金融服务等高附加价值的服务活动,逐步建立起由中国企业掌控的全球销售网络。
二是要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断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清洁生产、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三是要充分发挥出口对扩大就业的积极作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同时,要优化出口的区域布局,不断开拓和培育新兴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
——处理好保出口与促升级的关系。
在当前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要处理好保出口与出口转型升级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要利用当前的金融危机,淘汰落后的出口生产能力。
加速一些出口企业的破产倒闭。
但是,我国出口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如果听任出口企业倒闭,就会带来大量的失业,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011年-2012年半月评论汇总
2011年-2012年半月评论汇总2011年半月评论第7期:努力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随着现代社会的演进,社会心态问题日渐凸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确实,我国社会这些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健康的社会心态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良的社会心态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扰,甚至拖后腿。
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应该说,目前的一些社会心态状况并不能令人乐观。
因为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发展而不思进取的心态有之,因为看不到成功与进步的可能而放弃进取的心态亦有之;一些富起来的群体、一些有权有势的群体骄横狂妄、肆无忌惮的心态有之,一些弱势群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铤而走险的心态亦有之。
至于说日本发生的核泄漏事件,竟然让偌大的中国一度出现盐‚慌‛,非理性抢购行为反映的,正是背后浮躁、焦虑、不淡定的虚弱心态。
我们固然可以恨铁不成铜,去指责、去痛惜国民的这种心态,但一定要认识到,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不良社会心态折射出的,是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社会阶层有固化的倾向,赢者通吃、弱者无助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阶层与群体间也存在一些疏离隔阂,这是一个很值得警惕的现象。
一个社会中不同阶层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不同阶层相互流动则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有变化、能流动的社会才是有希望、有活力的社会。
这些年来农民家庭的孩子上大学的成本越来越高,可是上大学的‚收益‛却越来越渺茫,以至于有人提议农民的孩子既然改变不了命运就别再上大学了。
这样的提议固然荒谬,也让社会舆论不能接受,但这个提议中难道就没有值得我们警醒的地方吗?再看我们的一些发展行为。
GDP的增速举世皆惊,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可是民众生活的改善并没有像经济增长那样快、那样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仅不同步,甚至还呈现负相关态势。
2011年半月谈之半月评论13-24期
2011年第13期评论:文化也是民生近日走进重庆,吸引我的,不仅有市民“唱读讲传”的热情,更有乡村“文化民生”的勃兴。
从乡村“三进三同”回来的同志特别推荐,地处渝、陕、鄂交界处的巫溪县.是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文化民生”推进“乐和家园”建设,带来了乡村全新的气象。
关注民生,已经成为当下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广大百姓的热切期待。
但是,什么是民生?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经济加速发展、设施加速建设和财富加速积累。
可是,农民的文化生活、精神期待和心理需求呢?一时还难以进入地方政府的执政视野,难以提上乡村建设的议事日程。
“改善民生并不只是吃红烧肉、穿漂亮衣服就够了,健康的精神生活也很重要。
”重庆市委领导的提醒是讲到农民的心坎上去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早已为我们熟知。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的需求是有一定层次的。
但是,“当人的某一级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这一假设则未必符合实际。
即使是乡村贫困人群,也是既有生存需求,也有发展需求,既有温饱需求,也有文化需求。
乡村社会在城市化的呼啸前进中,正承受着沉重的冲击。
乡村的凋敞,文化的失落,已是新闻舆论接连不断的警示。
我回老家探亲,看到年轻人差不多都离开了,散落到一个个遥远陌生的城市里打拼全家的生计,寻找人生的前途,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
村庄给人的感觉是空虚的,尤其到了夜晚.邻居们早早就入睡了,偌大的村庄笼罩在沉沉的夜幕中,没有灯火,也没有狗吠,一片沉寂。
“没有歌声便没有生活,犹如没有太阳便没有生命一样。
”这是文化人的表述。
我在心里反复追问:这些留守的乡亲们,属于他们的歌声、太阳在哪里?因为发生了富士康骇人的劳工悲剧,因为出现了珠三角连续的劳资冲突,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环境、文化生活、精神健康、城市融入等问题,已经被社会一再聚焦。
半月谈评论
《半月谈》2010年【半月评论】目录《半月谈》2010年第1期【半月评论】拒绝“城市二元化”- 2 -《半月谈》2010年第2期【半月评论】必须从根子上铲除“拉票”行为......................................... - 5 - 《半月谈》2010年第3期【半月评论】迎接一亿新生代- 8 - 《半月谈》2010年第4期【半月评论】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 - 10 - 《半月谈》2010年第5期【半月评论】穿越转型之痛.. - 18 - 《半月谈》2010年第6期【半月评论】愿公平正义光辉普照. - 22 -《半月谈》2010年第7期【半月评论】让批评政府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 - 25 - 《半月谈》2010年第8期【半月评论】世博,也是一个挑战. - 28 -《半月谈》2010年第9期【半月评论】政治观察-重新认识劳动的价值........................................ - 31 - 《半月谈》2010年第10期【半月评论】:建好分好公租房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 34 -《半月谈》2010年第1期【半月评论】拒绝‚城市二元化‛城市化,在当下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
它是引领现代化巨轮远航的飘扬的旗帜,它是撬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神奇的支点,它是普通中国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个璀璨的梦想。
在中国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城市化又被赋予特殊的使命。
可是,当我们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赶、去推进的时候,有没有思索过、诘问过:城市化的真谛、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城市化、为谁的城市化?聆听各级政府宏大叙事中的城市化构想,投身今日中国呼啸前进的城市化浪潮,我们首先应当关注、应当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数,而是城市化的内质和价值。
2013年全年1-24期,2014年1-8期半月评论汇总
2013年1-24——2014年1-8半月评论目录2013年《半月谈》第1期——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2013年《半月谈》第2期——我们都是改革者2013年《半月谈》第3期——戒奢何难2013年《半月谈》第4期——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2013年《半月谈》第5期——治理污染绝不能手软2013年《半月谈》第6期——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是一场艰苦的革命2013年《半月谈》第7期——尚德警钟为谁敲响2013年《半月谈》第8期——解放梦想2013年《半月谈》第9期——尊重基层2013年《半月谈》第10期——呼唤成长公平2013年《半月谈》第11期——向发展自由要活力2013年《半月谈》第12期——回到群众中去2013年《半月谈》第13期——补上人文这一课2013年《半月谈》第14期——扫除“四风”2013年《半月谈》第15期——是什么催人性之恶2013年《半月谈》第16期——政府购买服务谨防跑偏2013年《半月谈》第17期——凝聚共识再出发2013年《半月谈》第18期——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2013年《半月谈》第19期——请将文明带进你的行囊2013年《半月谈》第20期——不能用形式主义反“四风”2013年《半月谈》第21期——政府当舞起改革的龙头2013年《半月谈》第22期——为人民改革2013年《半月谈》第23期——七年,时不我待2013年《半月谈》第24期——用制度管住公务接待不正之风2014年《半月谈》第1期——2014,激扬中国力量2014年《半月谈》第2期——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2014年《半月谈》第3期——政务诚信一马当先2014年《半月谈》第4期——除了移民,我们还能做些什么?2014年《半月谈》第5期——改革再发力2014年《半月谈》第6期——改革公信力不得损害2014年《半月谈》第7期——把改革引入法治的轨道2014年《半月谈》第8期——解放梦想2013年《半月谈》第1期半月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关键作用。
半月谈 半月评论2篇
半月谈半月评论2篇半月谈是一本有着悠久历史的杂志,致力于深入探讨社会热点问题。
其以扎实的调查和分析为基础,提供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评论文章。
在此,我将撰写两篇题为《半月谈半月评论》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与思考社会现象。
第一篇文章:《半月谈半月评论》——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近年来,媒体的传播力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媒体开始追求点击量和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忽视了自身的责任。
半月谈作为主流媒体之一,应当树立榜样,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
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着连接人们与世界的桥梁。
然而,媒体的责任是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保持公正和客观。
然而,一些媒体倾向于迎合民众的偏好,在报道中加入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见,违背了媒体应有的公正性。
半月谈作为一本有社会责任感的杂志,应该重视传播力量,坚持客观和公正的原则。
另外,媒体的传播力量也需要审慎运用。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人们容易受到大量信息的干扰和误导。
半月谈应当在传播信息时,精选优质内容,并加强真实、客观的调查和论证。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供有价值且具有启发性的文章,引导读者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媒体也需要警惕商业化和虚假新闻的侵蚀。
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报道往往会偏离事实,损害读者的判断力。
半月谈作为一本不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杂志,应该坚持原则,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回归媒体的初衷。
在整个媒体界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的背景下,半月谈有着重要的使命。
半月谈以其深度调研和独立观点广受赞誉。
但在今天这个充斥着快速消费和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半月谈需要更加自省和持续改进,始终保持真实、客观、富有启发性的报道,回馈读者。
第二篇文章:《半月谈半月评论》——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半月谈作为一本深入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杂志,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立、严肃的调研和评论著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重探讨两个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教育公平和城市化进程。
教育公平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教育资源的分配仍存在一定的不平等。
2011年半月谈
2011年半月谈《半月评论》第2期:叩问土地过去人们常讲:不了解土地,就不了解中国农村。
今天我们要说:不了解土地,就不了解当下中国。
土地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
多少问题在生成,多少力量在博弈,多少歧途在伸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希望。
而时下许多地方的“统筹”恰恰是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夺。
迅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土地的快速升值,也给农民带来了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难逢机遇。
然而,不少地方政府,却在违背农民意愿,以种种堂皇的名义,公然动用行政强制力量,攫取农民的财产收益,剥夺农民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牺牲农民的未来生计和发展空间。
“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强迫农民以放弃自己的土地权利为代价,来换取政府本应提供的公共服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置换进城后增值的土地收益本应全部返还当地农民,试点时却大多被弃置一边;拆村并居,让农民上楼,常常是对农民一场可怕的掠夺。
转变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瓶颈的路径。
我们在愈演愈烈的生态环境污染和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恶化的倒逼、挤压中,开始重视起能耗问题。
但是,在许多城市工业项目已经难于落地和农村18亿亩耕地红线屡遭撞击的困扰中,为什么看不到与能耗同样紧迫的地耗问题呢?在摊饼式的城市扩张中,在运动式的空城制造中,粗放型、浪费型城市化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为什么不去从集约式土地开发中寻找新的空间和出路?抑制贫富分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点。
中国的暴富神话和返贫故事,往往都围绕土地而发生,而展开,而进入高潮。
随着房价暴涨,少部分人一夜间站到社会财富的顶端,无房户们则会被轻易甩出财富积累的大门。
房地产领域日益成为权贵资本膨胀、政府官员腐败的重灾区。
有办案人员说,房地产的产业链有多长,权钱交易的食物链就有多长。
维护社会稳定,是营造和谐生活的前提。
目前,农民维权的焦点是征地拆迁,城市民生的焦点是住有所居,背后都是土地问题。
看一看全国每年由此滋生了多少社会冲突?甚至引发流血自焚。
2013年1-14期半月谈半月评论
2013年《半月谈》半月评论汇总《半月谈》2013年第14期【半月评论】扫除“四风” (1)《半月谈》2013年第13期【半月评论】补上人文这一课 (2)《半月谈》2013年第12期【半月评论】回到群众中去 (3)《半月谈》2013年第11期【半月评论】向发展自由要活力 (4)《半月谈》2013年第10期【半月评论】呼唤成长公平 (5)《半月谈》2013年第9期【半月评论】尊重基层 (6)《半月谈》2013年第8期【半月评论】解放梦想 (7)《半月谈》2013年第7期【半月评论】尚德警钟为谁敲响 (8)《半月谈》2013年第6期【半月评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是一场艰苦的革命 (9)《半月谈》2013年第5期【半月评论】治理污染绝不能手软 (10)《半月谈》2013年第4期【半月评论】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11)《半月谈》2013年第3期【半月评论】戒奢何难 (12)《半月谈》2013年第2期【半月评论】我们都是改革者 (13)《半月谈》2013年第1期【半月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 (14)《半月谈》2013年第14期【半月评论】扫除“四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将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问题,这可谓抓住了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为民,是坚持党的宗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务实,主要是坚持实于富民、实干兴邦,实事求是,讲实话、做实事、重实效;清廉,是反对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显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与此针锋相对,我们必须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作风看似无形,但其实群众时时能感觉到:作风不是物质力量,但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人民群众不仅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评价党的工作,也通过身边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来了解党、评价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月谈2011年半月评论(1至3期)目录第1期:“十二五”,我们期望 (1)第2期:叩问土地 (3)第3期:呵护亲情 (5)第1期:“十二五”,我们期望岁末年初,翻检近日报章,一条消息映入眼帘:2010年12月15日,有“高原孤岛”之称的西藏墨脱公路修通,中国最后一个县城不通公路的历史宣告终结。
这是冬天里飘来的又一缕早春的信息。
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们的思绪已经登上了世界最快速的高铁,可也不能忽略边疆那更古老的遥远;我们的目光已经聚焦于沿海最壮观的都市,可也不能遗忘乡野那更荒僻的山村;我们的脚步已经追赶着历史更辉煌的前景,可也不能错失当下那更真切的日常。
“十二五”.应该属于每一个百姓。
我们都有朴素的梦想,都有坚韧的追求,都有一颗颗星星在生活的天幕上熠熠生辉。
百姓最看重的,是温饱,是富裕。
我们已经步入小康,正在挺进全面小康。
贫穷的字眼似乎已定格在昨天。
在依然寒冷的后危机时代,世界舆论持续赞颂着也间或嫉妒着中国的发展,西方奢侈品制造商真心欣赏着也更多震惊着中国的暴富,这些从东方汹涌而来的豪客,出手那么宽绰,人人那么年轻。
可是,这并不应是中国形象的全部解读。
走进散落凋敝的古老村落,走进遥远荒凉的西部边地,走进城市街巷的蔬菜市场,走进车水马龙的立交桥下,我们往往会发现另一个更为真切的社会。
有一则新闻读来令人唏嘘:南京一名大学毕业生工作后,因工资偏低,为攒钱交足房租,他便白天上班,夜晚上街捡拾废品,不料冻晕街头,被城管救起。
拎着蛇皮口袋离开前,他嘱咐千万别让家人朋友知道,也不要公开校名,“我丢不起这个人啊!”有一组数据读来让人清醒:2009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近4000万,农村低保对象有470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为2300多万。
还有6000多万失地农民,在紧叩就业的门路,在寻找明天的安宁,还有1.5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在呼唤城市公共服务,在期待社会保障权利。
贫穷,并未远去。
发展,未有穷期。
百姓最期盼的,是权利,是公平。
经历了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今天的人们习惯了利益分层,看多了收入分化。
同时,社会的权利意识已经普遍觉醒,法治观念正在蓬勃生长。
面对不少地方土地的强制流转,住宅的强制拆迁,农民的强行上楼,乡村的强行入城,面对生存发展资源的垄断,社会流动通道的堵塞,还有制度性暴富机制的强化和掠夺性权贵经济的猖獗,人们越来越多地以理性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发展权,去实现参政议政的批评权、监督权。
公民精神的发育,民间组织的建设,网络微博的勃兴,社会民意的凸显,正在给百姓打开崭新的世界,人们更清晰地辨识着自己的未来,更自由地迸发着自己的声音,更真切地把握着自己的力量,更坚定地争取着自己的权益。
人们已经意识到,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幸福生活,去改变人生命运,去增进公共利益。
当“十二五”走进视野,百姓真诚地期盼:在中央文件中明确规定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拆强建之后,众多乡村在“撤衬并居”“占补平衡”和“两个置换”中“被上楼”“被城市化”的风潮理当就此平息:在政府新拆迁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之后,那些不惜流血自焚也要讨还财产权利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维护家园的悲剧有望不再上演:在总理“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的一再公告中,河南农民王帅举报政府非法用地、甘肃网民王鹏举报他人公考作弊遭警方跨省刑拘的“诽谤罪公诉化”现象应该就此终结……这是社会进步的标识,这是现代文明的警示。
百姓最珍惜的,是体面,是尊严。
我们在报章中看多了那些对于普通百姓“仇富”“仇官”的指责,可否再侧耳听一听那些日渐流行的官场、市场种种“雷人雷语”呢?在既得利益集团的财富攫取中,在社会分化引发的社会排斥中,普通劳动者往往不仅承受着利益的剥夺、权利的侵蚀,还要承受精神的扭曲、人格的歧视。
这尊严,来自于体面的劳动。
我们耳闻目睹了智障包身工被困、富士康厂区跳楼、广东本田厂停工等一系列事件,警钟为谁而鸣?这尊严,来自于权力的谦恭。
求解分配不公,整治司法腐败,深化吏治改革,当有更大的力度、更新的进步。
那些被暴力拆迁的平民,被城管追逐的小贩,被送进精神病医院的上访者,当有更多的表达渠道、更好的权利救济。
这尊严,来自于福利的保障。
这就是: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痛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更小的城乡差别,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幸福指数,为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自由和平等创造适宜环境,提供广阔空间。
这尊严,也来自于内在的坚强。
我们当从纠结化、弱势化的社会心态中解放出来,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去建设、创造,以现代的公民姿态,去参与、奋斗。
“十二五”属于每一个百姓,我们有同样火热的希望,也有同样沉重的责任。
在新的远行中我期望,未来的五年社会太平,人民幸福。
在新的期望中我祝福,打开了幸福之门,遥远的墨脱莲花盛开,墨脱人民的笑容比莲花更加灿烂。
第2期:叩问土地过去人们常讲:不了解土地,就不了解中国农村。
今天我们要说:不了解土地,就不了解当下中国。
土地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
多少问题在生成,多少力量在博弈,多少歧途在伸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希望。
而时下许多地方的“统筹”恰恰是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夺。
迅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土地的快速升值,也给农民带来了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难逢机遇。
然而,不少地方政府,却在违背农民意愿,以种种堂皇的名义,公然动用行政强制力量,攫取农民的财产收益,剥夺农民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牺牲农民的未来生计和发展空间。
“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强迫农民以放弃自己的土地权利为代价,来换取政府本应提供的公共服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置换进城后增值的土地收益本应全部返还当地农民,试点时却大多被弃置一边;拆村并居,让农民上楼,常常是对农民一场可怕的掠夺。
转变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瓶颈的路径。
我们在愈演愈烈的生态环境污染和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恶化的倒逼、挤压中,开始重视起能耗问题。
但是,在许多城市工业项目已经难于落地和农村18亿亩耕地红线屡遭撞击的困扰中,为什么看不到与能耗同样紧迫的地耗问题呢?在摊饼式的城市扩张中,在运动式的空城制造中,粗放型、浪费型城市化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为什么不去从集约式土地开发中寻找新的空间和出路?抑制贫富分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点。
中国的暴富神话和返贫故事,往往都围绕土地而发生,而展开,而进入高潮。
随着房价暴涨,少部分人一夜间站到社会财富的顶端,无房户们则会被轻易甩出财富积累的大门。
房地产领域日益成为权贵资本膨胀、政府官员腐败的重灾区。
有办案人员说,房地产的产业链有多长,权钱交易的食物链就有多长。
维护社会稳定,是营造和谐生活的前提。
目前,农民维权的焦点是征地拆迁,城市民生的焦点是住有所居,背后都是土地问题。
看一看全国每年由此滋生了多少社会冲突?甚至引发流血自焚。
以农民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生代,正在城市大山般的房价压力下,艰难地拼搏着、坚持着,为了眼前那一线奋斗的希冀,头顶那一缕理想的阳光。
如果一个个竞相崛起、美轮美奂的城市,放不下这一最有希望人群的最卑微的期求、最单纯的梦想,那对社会、对明天,意味着什么?政府调控地根,是平抑市场风险的杠杆。
但这一杠杆常常是调而不灵,控而不动。
如抑制房价泡沫,国务院接连推出新政,甚至是“史上最严”,也一再遭遇市场反弹尴尬,主要是来自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机)者等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强抵抗。
因为,土地中生成着暴富机制,土地出让金业已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
土地是民生幸福的一个痛点。
中国当下一些重大的民生问题,几乎都可以找到与土地发生的联系,都可以从土地里找到求解的秘道。
我们像流水一样奢侈地享用、贪婪地透支土地。
“但有方寸地,留与子孙耕”,那是写在墙上的标语口号。
我们已经过早地遭遇到“成长的痛苦”。
“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政府最大的问题竟是“缺地”。
如此下去,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向何处落地生根?在市场化的波诡云谲中,在城市化的呼啸前进中,多元利益主体借助土地的流转和整合,分享着一场财富的盛宴。
在2010年的土地市场上,政府获得的出让金总额高达2.7万亿元,同比增幅达70.4%。
这巨额的卖地进账如何使用?土地上的原住农民又收益几何?土地,对于芸芸众生的意味,不仅是物质的,工具的,而且是精神的,价值的。
是土地,给了我们生命丰润的滋养,赋予我们人生幸福的意义。
今天,在不少地方轰轰烈烈的拆村运动中,在许多城市一浪一浪的肆意扩张中,土地被折腾,被流失,这是社会最纠结的矛盾,家园在凋敞,在沉沦,这是我们最痛切的悲伤。
土地是深化改革的一个起点。
回首沧桑历史,中国社会的每一场重大变革,中国人民的每一次重新出发,几乎都是从土地开始。
当下中国,还得把土地问题读懂,还得把人地关系理顺。
最重要的,是把土地所有权真正还给农民。
所谓的“集体所有”,在政府的强制之下,在资本利用信息不对称的诱惑之下,必然导致所有者缺位。
应当探索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权益。
改变单纯行政化倾向,向市场机制配置稀缺土地转型已是当务之急。
农地的流转和入股,农地的征用和补偿,应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市场规律。
一些地方通过“地票”交易市场,将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纳入城市扩张之中。
应当警惕的是,防止变相剥夺农村。
化解土地矛盾中的利益冲突,理顺土地变革中的利益关系,政府应当坚守公平正义的底线。
这就需要推进社会体制的改革,在改革中形成维护公平正义的表达通道和平衡机制,维护大众的民主权利,保障人们享有体面的生活和人格的尊严。
杞人忧天,我今忧地。
第3期:呵护亲情春节团聚,人伦亲情的话题不断升温,“摩托妈妈”思子心切千里单骑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民。
道德进退,家庭伦理的建设渐成热点,“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生动地诠释着人间至爱、草根亲情。
养老修法,传统孝道的规范引起社会轩然大波,人们热烈地争论起儿女常回家看看的法律条文和限制“啃老”的明文规定。
每一个家庭.同一个社会,如何去呵护亲情?这既是生活幸福的召唤,也是国家文明的标识。
家庭日常.是亲情凝聚的摇篮。
在社会的流动和人口的控制中,中国的家庭愈来愈小型化、原子化、空心化。
一些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老家园,在轰轰隆隆的推土机声响中,在风驰电掣的城市化进程中,也难逃被历史终结的命运。
如何去坚守这历史变迁的基石.去凝聚这社会细胞的灵魂?节日文化,是亲情滋润的雨露。
快节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传统的节日文化经受着冲击。
电视“春晚”的出现,曾经带给人们些许激动。
但是,很快就引发了人们的怀疑、疲惫和失望,蜕变为商品和广告的狂欢盛宴.,如何去复原传统的节日活力,去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社会生活,是亲情沐浴的阳光。
市场力量在催生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挑开了人际关系温情脉脉的面纱。
尤其是弱势群体,在贫穷的窘迫中,亲情的向往和表达,甚至成了生活的奢侈和人生的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