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鸬鹚》教学设计之五
小学语文《鸬鹚》教案
小学语文《鸬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态度。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理解。
课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朗读和复述课文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包括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寓意。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课文《鸬鹚》文本。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分组学习的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鸬鹚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词或难点时进行标记。
3. 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5. 朗读与复述: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尝试复述课文内容,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八、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词和短语。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十、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优化。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鸬鹚》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了解鸬鹚的特点及其与渔人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 鸬鹚的特点及其与渔人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鸬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鸬鹚的特点及其与渔人的关系。
4. 讲解要点: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尊重传统文化,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优秀学生,鼓励后进生。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鸬鹚形象的认识。
2. 运用提问、讨论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 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课文中渔人和鸬鹚的角色,增强情感体验。
4. 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渔人和鸬鹚的合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表现,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评价。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鸬鹚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鸬鹚的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生字词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深入了解某一动物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懂得感恩,珍惜与动物相处的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鸬鹚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鸬鹚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有关鸬鹚的图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查阅有关鸬鹚的资料,了解其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鸬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查阅的鸬鹚资料。
(3)简介课文作者及课文背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解释。
(3)运用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4. 深入了解鸬鹚(1)学生分享自己对鸬鹚的了解。
(2)教师展示有关鸬鹚的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3)讨论鸬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鸬鹚的短文。
(3)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其特点,下周分享。
2. 课后作业:(1)收集有关动物的资料,了解其生活习性。
(2)与家人分享所学,培养关爱动物的意识。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鸬鹚》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相应的汉字书写;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鸬鹚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良好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生词认读和理解。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良好意识。
教学难点:1. 生词的记忆和书写。
2.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a. 图片导入:展示鸬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b.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对鸬鹚的了解和认识。
2. 生词学习a. 学生自读: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词。
b. 集体认读:教师带领学生认读生词,讲解词义。
c. 生词卡片:制作生词卡片,进行生生互动问答。
3. 课文理解a. 学生自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b. 分段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深层含义。
c.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小结b.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a. 生词复习:通过生词卡片,进行生生互动问答。
b. 课文回顾:让学生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课文a. 细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b. 实践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c.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寓意和启示。
3. 情感教育a. 案例分析:讲解鸬鹚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
b.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保护鸬鹚及其生存环境。
c. 汇报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提出保护措施。
4. 课堂小结b.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鸬鹚语文教案
鸬鹚语文教案鸬鹚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要求1.了解湖面的景色以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体会湖面景色的美丽。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其表达的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了解湖面的景色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挂图或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复习第八课《火烧云》。
1.听写词语。
霞光乘凉模糊庙门笑盈盈金灿灿茄子紫揉眼睛2.背诵《火烧云》。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课题:鸬鹚)学习这篇课文,也要和学习《火烧云》一样,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画有鸬鹚外形的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说说鸬鹚的样子。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舷”“篙”“抹”“囊”“痕”等的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四、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大致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2.讨论。
(1)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主要讲鸬鹚捕鱼的事。
)(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讲鸬鹚捕鱼这件事的?(是按捕鱼前、捕鱼、捕鱼后的顺序讲的。
)(3)按照这样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捕鱼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是第二段,讲鸬鹚捕鱼;第六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捕鱼后。
)3.请三名学生分段朗读。
五、学习第二段,理解鸬鹚是怎样捕鱼的。
1.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鸬鹚捕鱼的特点。
2.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讲鸬鹚捕鱼的特点的?(第三自然段。
)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注意提示学生说清鸬鹚有喉囊,捕到的鱼在喉囊里,渔人抓住它的脖子把鱼挤出来。
)(2)从“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捕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这句话,你们体会到什么?(渔人把竹篙一抹,就是命令鸬鹚下水捕鱼。
小学语文《鸬鹚》教学设计 4篇
小学语文《鸬鹚》教学设计篇4一、教学目的1、知识传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语。
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理解能力、朗读能力、背诵能力、用词能力。
3、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教学难点:理解渔人、鸬鹚、湖面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幻灯片、投影仪第一课时一、教学要求处理字词,理清文章层次。
二、教学过程:1、学生字,看生字表,读准字音,指出它们的音部、部首、共几笔,并组词。
鹚C鸟14鸬鹚垠Y土9无垠无边无垠窄Z10宽窄窄小悠Y心11悠悠悠扬抹M8抹去涂抹粼L16波光粼粼挤J9挤着拥挤炊C火8炊烟炊事员袅N鸟10袅袅舱C舟10船舱机舱拣J8拣起挑挑拣拣抛P7抛起抛球恢H9恢复恢弘2、想想下面的字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鹚垠粼抹舱拣袅(这些字都是形声字)3、练习朗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再读。
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
交流,理清层次。
(按照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顺序来写。
)4、交流信息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5、作业:读课文,写生字新词小学语文《鸬鹚》教学设计篇5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了解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3、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和默写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了解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教具:课件课型:新授课课前预习:1、初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情景。
2、理解词语:悠然、袅袅、一望无垠、波痕3、查找有关鸬鹚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鸬鹚”图片,板书课题3、鸬鹚学习生字“鸬鹚”,提问“关于鸬鹚知道什么?”(指名介绍关于鸬鹚的资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渔人指挥鸬鹚捉鱼的过程。
最新整理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鸬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鸬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mdash;mdash;指板书,齐读课题鸬鹚。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湖面都发生哪些变化3、结合学生的答复,板书:平静rarr;不平静rarr;平静4、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湖面发生这种变化呢这种变化会给我们带来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研读第一段1、请同学们翻开书听课文第1自然段的录音,边听边思考第1自然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并用﹏﹏把描写景物的词划出来。
2、反应并板书:湖面、垂柳、稻田、小渔船、渔人、鸬鹚。
3、请你自己再来读一读第1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可写出湖面很平静4、针对学生的答复随机出示句子展开讨论并研读⑴、课件出示: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A、自己认真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B、为什么把湖面比作一面镜子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像的地方吗C、你能读出这种平静的样子来吗自己先来试试看自由读rarr;指读〔请三四名学生〕rarr;齐读⑵、你还能找到其它句子也是写出了湖面平静吗课件出示句子: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A、什么叫悠然B、你能读出悠然的样子来吗指读〔三四名〕rarr;乐意读的同学一起来读读⑶、再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出了平静A、课件出示句子: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似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B、从哪里看出平静你能读出平静来吗5、这一段作者把湖面写得多么地平静啊,写得多么地美啊。
老师给这段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连起来把这段美美地读一读。
6、有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吗同桌互相读一读并把句子摘录下来。
三、研读第二段1、湖面是多么的平静啊,可突然却发生了变化。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段,用﹏﹏划出课文直接告诉我们湖面发生变化的句子。
2、出示课件: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⑴谁来读读这句话,看看哪个词用得特别好⑵读时我们能不能读出跳跃的样子来A、自由读;B、女生读;C、男生读;3、为什么湖面会发生这些变化的呢讨论总结:鸬鹚在渔人的指挥下下水捕鱼。
《鸬鹚》教案(优秀9篇)
《鸬鹚》教案(优秀9篇)《鸬鹚》篇一教学要求:1、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春江花月夜》或《渔歌唱晚》)、文中的景(湖面景色)、事(渔人利用鸬鹚捕鱼),让学生领略江南水乡的优美,体验劳动的欢愉,从而受到生活美情趣的陶冶。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强化“喉囊”的识记。
3、通过对图的观察,结合课文,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积累材料的能力。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更佳)、挂图(录像剪辑更佳)、录音机、音乐带。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回到平静的过程与鸬鹚捕鱼的关系,想像鸬鹚捕鱼时的情景。
教学课时分配:第一课时:创设情境,理解课文;图文结合,训练想像能力。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体会背诵,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察挂图,欣赏江南水乡宁静的美。
1、出示挂图,师边描述边引导观察。
(1)湖面上有_____(2)湖岸边有______(3)湖的远处有______2、小结、揭题(板书课题)二、配乐朗读,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验湖面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的过程。
(一)师明确听读要求,配乐范读。
思考:1.小湖宁静优美的景色都写在了课文的哪一段?2.湖面从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是由什么而引起的?(二)检查学生听思效果1、回答思考题1后,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表现出湖面的宁静、优美。
2、回答思考题2,讨论,对应板书: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三)小结,导入学习第2~5自然段。
三、引导重点学习第二段(第2~5自然段),感受捕鱼时的欢腾。
1、听一听,答一答(指名生读第2~3自然段):由于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湖面一片______景象?2、读一读,画一画(自由轻读):这一片欢腾的景象是由渔人和鸬鹚的哪些行动而引起的?3、填一填,品一品(书后练习3):体会动词的作用。
4、听一听,想一想(配乐朗读2~4自然段):想像“鸬鹚不断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的情景?(组织学生说感受)5、学一学,说一说(生默读自学第5自然段):这段讲了什么?6、齐读第二段。
《鸬鹚》教学设计15篇
《鸬鹚》教学设计15篇《鸬鹚》教学设计15篇《鸬鹚》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有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捕鱼的乐趣。
难点: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教学过程1、揭题,2、简介鸬鹚。
1.课件呈现课题。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优美的课文《鸬鹚》。
谁能把题目读准?注意都是平舌音。
3.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上网去查找鸬鹚的资料。
谁能向同学们介绍有关鸬鹚的情况?4.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定格喉囊的位置。
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介绍鸬鹚喉囊的作用,教学“喉囊”,范写并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写2遍。
5.看课题猜想课文内容——激趣。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5、检查自学效果:1)读准字音2)记住字形:窄抹柔喉拣抛痕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是否读正确、通顺?读后请同学们评价。
4)课文写了什么?6、教师小结。
7、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2)交流:总的感受是很静很美;从下列词句中感受到很静: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平得像一面镜子”是比喻,说明湖面没有风、很静。
)B、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有窄有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
(“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浮”说明很静。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悠然”是自由自在的样子,说明渔人的心里很静很美。
)D、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把鸬鹚比作列队的士兵,说明鸬鹚威武精神;“在等待命令”说明鸬鹚还没有行动,还很静。
《鸬鹚》教案设计
《鸬鹚》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鸬鹚》这篇课文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背景等。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鸬鹚》的作者和背景。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1.3 教学步骤1.3.1 开场提问:学生对鸬鹚的了解。
1.3.2 引入课文:介绍作者和背景。
1.3.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和情感。
第二章:词语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2 教学内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3 教学步骤2.3.1 列出生词和短语。
2.3.2 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词语的含义。
2.3.3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第三章:课文理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鸬鹚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2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教学步骤3.3.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3.3.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第四章:课文讨论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内容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4.3 教学步骤4.3.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4.3.2 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2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的总结。
拓展思考题目。
5.3.1 学生自主总结课文内容。
5.3.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5.3.3 学生解答拓展思考题目,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六章:课堂活动6.1 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口语表达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
6.3 教学步骤6.3.1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6.3.2 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七章:课后作业7.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鸬鹚》教学设计_5.doc
《鸬鹚》教学设计-鸬鹚是一种水鸟,善于捕鱼。
它的喉下的皮肤能扩大成囊状,把捕得的鱼放在囊内。
课文就是写鸬鹚捕鱼的经过。
2.听课文录音,听准生字的读音,划出新词。
3.学生自学生字,检查正音,正确书写。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垠,y n炊chuī,柔。
r n注童以下字的书写:喉右边不要多一竖。
囊书写笔顺,共22面。
4,学习生字词。
夕阳:将要落山的太阳。
一望无垠:一跟望不到边。
堰:边界;边际。
船舷:船两侧的边。
抹:轻轻地擦。
柔光:柔和的光线。
课文指夕阳在湖面上的反光。
柔的反义词是刚。
喉:咽喉,喉咙。
炊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袅袅地:动作直观。
拣:动作直观。
抛:动作直观。
痕:痕迹。
波痕,指波浪的痕迹。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5 自由读课文,按提纲把课文分成3部分:(1)鸬鹚等待渔人捕鱼的命令;2)渔人指挥鸬鹚捕鱼;(3)渔人给鸬鹚喂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
指导学生用// 在书上做记号。
6.齐读课文。
7.作业:(作业本)第1、3题。
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找出第1自然段的重点词句,能复述第1自然段。
2.感情朗读第l、2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1.复习生字词。
2.学习第1自然段。
(1)用划出这一段写了哪些事物。
(2)用划出描写这些事物的重点词句。
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
(1)着重解释几个比较难的生词。
一望无垠形容一大片的稻田;悠悠写出了渔人悠闲舒适的神情。
(2)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填表。
事物描写事物的重点词句夕阳湖面岸边稻田渔人鸬鹚照在小湖上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有垂柳一望无垠船尾悠然像士兵等待命令4.学生再读课文,看板书和挂图试背课文第1自然段。
5.学习第2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作简略点拨。
(1)读准这一自然段中的几个动词。
(2)说一说一抹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一抹?( 一抹是说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轻轻一擦。
说明渔人的动作十分轻巧,而鸬鹚则训练有素,一抹便成了命令鸬鹊下水捕鱼的信号。
){3)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事物?与第1自然段相比.都有什么变化?(先让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板书。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鸬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掌握课文中鸬鹚的特点及其与渔夫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鸬鹚的作用。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发挥想象,感受鸬鹚的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关注动物的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懂得感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和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鸬鹚的特点及其与渔夫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认读。
(2)发挥想象,理解鸬鹚在课文中的形象。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想象启发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鸬鹚的形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动画视频片段。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动画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鸬鹚的形象。
(2)简介鸬鹚的特点及与渔夫之间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认识生字词,教师适时讲解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鸬鹚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渔夫之间的关系如何?4. 想象启发(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鸬鹚捕鱼的情景。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教师点评并鼓励。
5. 课堂小结(2)强调鸬鹚与渔夫之间的友谊,引导学生珍惜友谊,懂得感恩。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于鸬鹚的其他文章或故事,增加对鸬鹚的了解。
2. 写作练习:以“我和鸬鹚的故事”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小学语文《鸬鹚》教案
小学语文《鸬鹚》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鸬鹚》。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鸬鹚的外貌和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鸬鹚》的阅读与理解。
鸬鹚的特点和习性的学习。
2.2 教学难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对课文情节的分析和描述。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课文《鸬鹚》的文本。
鸬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创造舒适的学习氛围。
音响设备准备,用于播放视频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鸬鹚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鸬鹚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4.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老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词和短语。
4.3 课文理解: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老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4.4 生词和短语学习:老师出示生词和短语的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其意思。
老师通过例句和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生词和短语。
第五章:课堂活动与作业5.1 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鸬鹚的特点和习性。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5.2 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下他们对课文《鸬鹚》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选择一个生词或短语,用它在句子中进行运用。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评估:通过学生在朗读、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参与度来评估他们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和对生词短语的运用能力。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鸬鹚》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提高朗诵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
(2)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体会诗人对鸬鹚的描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诵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全文及其注释。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展示鸬鹚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鸬鹚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如“江水”、“鸬鹚”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理解。
4. 朗读指导:(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模仿。
(2)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改进。
5.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2)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引导。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鸬鹚的短文,可以是描述、抒情或议论任一角度。
8. 板书设计:《鸬鹚》江水-清澈鸬鹚--捕鱼诗人--喜悦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课堂活动中,可能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
10. 教学课件:课件中包含鸬鹚的图片、诗歌全文及其注释、朗读示范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鸬鹚为题材,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诗意的作品。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鸬鹚》的基本内容,了解鸬鹚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学会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2. 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鸬鹚》的阅读与理解。
2. 鸬鹚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的理解。
2. 怎样正确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2 教学手段1. 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形式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课文情感。
2. 图片展示:展示鸬鹚的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课件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鸬鹚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简介鸬鹚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
4.3 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4 情感体验1. 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作业内容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鸬鹚的认识。
5.2 作业要求1. 作业要认真完成,做到字迹工整、表达清晰。
2. 作业提交要及时,逾期不候。
《鸬鹚》教案设计
《鸬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鸬鹚》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鸬鹚的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鸬鹚的外貌特征。
(2)运用小组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动物的热爱和尊重。
(2)教育学生学会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掌握《鸬鹚》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鸬鹚的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课文中所描述的鸬鹚捕鱼技巧的理解与描绘。
四、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鸬鹚》的PPT或黑板。
2. 准备生字词卡片。
3. 准备与鸬鹚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准备小组讨论的学习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鸬鹚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关注。
(2)简要介绍鸬鹚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3)分段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 理解课文(1)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鸬鹚捕鱼的技巧。
(2)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鸬鹚的特点和作用。
4.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或小作文创作。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鸬鹚的特点和作用。
(2)教育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四年级语文《鸬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鸬鹚》一、教学目标:1.了解《鸬鹚》这篇课文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意思和情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力,并通过作文来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意思以及情感。
2.通过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意思。
2.提高学生作文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先与学生聊一聊他们身边的鸟,让学生展开他们对鸟的认识和了解的讨论。
2.新课呈现(15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张关于鸬鹚的图片,并提醒学生观察这只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生活环境。
3.分组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之间分配不同的小组任务,学生可以利用课本中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寻找相关的信息。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些问题,例如“鸬鹚有什么样的外形特征?”、“鸬鹚是怎样抓鱼的?”、“鸬鹚的生活习性有哪些?”等等。
4.整合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
并请其他小组提问或补充。
5.课文解读(15分钟)让学生跟着课文朗读,并解读课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
6.让学生表达(20分钟)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写一篇关于鸬鹚的文章。
教师可以给一些开放性的提问,例如“你在哪里看到过鸬鹚?”、“你对鸬鹚的印象是什么?”等等。
学生可以参考课文,也可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7.展示和评价(10分钟)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随机选几篇让同学进行评议。
鼓励同学们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反思:这个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感悟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组合作和整合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互相交流和学习。
同时,通过开放性的提问,不仅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一定的拓展。
鸬鹚优秀教学教案
鸬鹚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鸬鹚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捕鱼本领。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描述事物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
二、教学重点:1. 鸬鹚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捕鱼本领。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鸬鹚捕鱼本领的掌握。
2. 引导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电脑,用于查找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鸬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鸬鹚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鸬鹚的外形特征:学生分组讨论,观察鸬鹚的图片,描述鸬鹚的外形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词语表达。
3. 了解鸬鹚的生活习性:教师播放鸬鹚生活习性的视频,学生观看后,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鸬鹚生活习性。
4. 学习鸬鹚的捕鱼本领:教师讲解鸬鹚的捕鱼技巧,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鸬鹚捕鱼的本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鸬鹚的捕鱼本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鸬鹚及其生活环境。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学生绘制一幅关于鸬鹚的画作,并写一段描述鸬鹚的文字。
8. 课堂反馈: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带领学生观察附近的湖泊或河流,寻找鸬鹚的踪迹。
2. 邀请当地环保专家或动物保护志愿者,进行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画作和文字描述,了解学生对鸬鹚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户外活动表现:观察学生在户外活动中的观察、合作等能力,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鸬鹚、渔夫、船、诱、捉、鱼、填饱、偷懒、喂养”等;(2)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2)分角色朗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3)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理解渔夫与鸬鹚之间的深厚感情;(2)学生能够体会到勤劳、善良、忠诚等品质的重要性;(3)学生能够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培养感恩的心。
二、教学重点1. 生词认读和理解;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3. 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生词的准确理解和运用;2. 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辨析和运用;3.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2. 生词卡片;3. 图片素材;4. 录音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鸬鹚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鸬鹚的特点;(2)引导学生思考鸬鹚与人类的关系,引出课文主题。
2. 生词学习:(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的读音和词义;(2)通过生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和理解生词;(3)用生词造句,巩固生词的使用。
3. 课文朗读:(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2)全班一起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3)老师点评,鼓励学生的表现。
4. 课文理解:(1)引导学生讲述课文大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2)通过问题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让学生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勤劳、善良、忠诚等品质的重要性;(3)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
六、教学拓展1. 故事续编:(1)学生分组,每组续编一个关于渔夫和鸬鹚的新故事;(2)学生展示并分享自己小组的故事;(3)老师点评,鼓励学生的创编能力和想象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鸬鹚》教学设计之五
1.使学生了解渔人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趣。
2.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
3.学习本课5个生字,8个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注意积累材料,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和积累材料的,即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
教学难点
了解鸬鹚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湖面的变化,以及湖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鸬鹚吗?(板书课题:鸬鹚)鸬鹚又名水老鸦、鱼鹰,是以鱼为食的水鸟。
在我国一些地方,有的渔民把它驯化,用来帮助捕鱼。
那么渔人是怎样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说完整话。
即:课文记叙了渔人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情景。
2.教师交待本文作者是郑振铎。
三、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
2.划出不认识的生字。
3.借助拼音字典,读准字音,并想想下列字是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鸬鹚抹囊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鸬鹚一望无垠船舷竹篙一抹喉囊水痕夕阳悠然甩进逐渐恢复2.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鸬鹚两字都是左右结构,右半部都是鸟。
抹字的右半部上横长下横短。
囊字笔划较多,教师引导记忆。
五、标出自然段序号(共七个自然段)
六、练习自读课文,纠正读音
七、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2.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初步认识。
八、看书上的插图
1.同学们,你们看站在船舷上的是什么?鸬鹚,鸬鹚羽毛灰黑色、嘴扁而长。
2.你们看图的近处,远处还有什么?柳树、稻田、夕阳。
3.夕阳是什么意思?傍晚的太阳。
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美丽的图画。
要求说话完整、连贯。
九、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同学自读课文并讨论
1.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湖面的句子,想想湖面有什么变化?
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平静)
②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不平静)
③天色逐渐暗下去,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
(恢复平静)
2.根据湖面变化或按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顺序指导学生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捕鱼前。
第二段(2~4自然段)捕鱼时。
第三段(5~7自然段)捕鱼后。
景物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读思考:渔人在什么地方捕鱼?周围的环境怎样?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关键词句谈体会。
(渔人在平静幽美的湖面上捕鱼。
)
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想想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重点理解这句话。
什么像一面镜子?为什么这样比喻?
把湖面平静的样子比作镜子,因为没有什么风,突出了湖面又平又静的特点。
其次学生会谈到柳树、稻田、渔人、鸬鹚等,教师综合:岸边杨柳依依,远处稻禾青青,几只窄长的渔船点缀在绿油油的湖面上。
这是秀丽的水乡景色,是渔人捕鱼的良好环境。
②找出描写渔人神态的句子,体会渔人的心情。
渔人坐在船尾,吸着烟显出悠然自得的神态。
③找出描写鸬鹚样子的句子,体会比喻说明了什么?
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严阵待命的样子。
2.根据刚才的理解,请同学谈谈这时湖面为什么这么平静?
①湖面平静;②渔人悠闲;③鸬鹚像士兵。
3.指导学生用缓慢的语速朗读这段。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看投影欣赏读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
1.读第2自然段,一抹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一抹?
竹篙在船上一擦,这是渔人的一个动作,打破湖面的平静。
这时鸬鹚接到冲锋的命令,扑扑地钻进水里。
读读描写湖面的句子,可以体会出以水动来衬托水下鸬鹚正在奋力捕鱼的情景。
这时的湖面已不平静了,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2.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
找出描写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语。
体会词语的意思。
渔人:抓住脖子,把鱼挤出来,把它甩进水里。
(说明渔人动作干脆、利索。
)
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
(说明鸬鹚捕鱼动作敏捷、熟练。
)
3.联系上下文想想: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忙不过来了,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是一幅繁忙欢乐的画面,体现出渔人与鸬鹚之间的默契,以及湖面的活跃气氛。
4.看图,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图的内容。
5.指导学生用紧张高兴的心情朗读,体会湖面热闹景象。
6.练习背诵。
二、学习第三段
1.自读思考: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恢复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用恢复一词?
恢复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湖面又变得平静了。
渔人喂鸬鹚小鱼,可以体会出繁忙紧张的劳动即将结束,渔人划船回去,所以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2.湖面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怎么能说平静呢?
3.指导学生用轻慢的语气朗读课文,读出捕鱼后喜悦而归的心情。
4.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文
《鸬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记叙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这是作者身边的事物,他认真细致地观察,并积累了材料。
希望同学们也要留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积累更多的材料,写出优秀的文章。
四、作业
1.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在练习本上完成课后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