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素材
袁世凯复辟帝制原因探析
袁世凯复辟帝制原因探析苗玉德摘要:袁世凯复辟称帝,原因复杂。
他自身对无限制的极端权力的追求是其称帝的根本动因;但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及当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纵容和支持也是促使袁倒行逆施的重要原因。
此外,袁世凯身边一些人长期以来别有用心的鼓动和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本文就试图从这几个方面来探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复杂原因。
关键词:袁世凯帝制复辟1915年末,民国刚刚走完其第四个年头,袁世凯便宣布洪宪称帝,短短八十三天,上演了一场历史闹剧。
袁世凯久怀帝制之心,阴谋复辟,无疑是这场闹剧的导演者和主角,但一人不成戏,这一闹剧中其他角色的扮演我们也不能忽视。
解读袁氏当国的这段历史,剖析袁世凯这个悲剧性人物,从中不难看出袁氏复辟的原因所在。
袁复辟称帝,原因复杂,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一、制度转型时期的社会辛亥革命后,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帝制被废除,民国也已建立,长期生活在皇帝专制统治下的人们想着换了天地,总该过上好日子了。
可事实上呢,民国却被一些官僚、政客、党人之流闹得乌烟瘴气,内忧外患不断,人民生活依旧苦不堪言。
这一时期,正是近代中国社会从一个古老的封建制度向民主代议制度,从“帝制”向“民治”发生转型的启蒙期,占全中国人口80%的下层民众的政治觉悟远没有我们后人想象的那么高。
他们是管不得什么共和制、君主制这些虚的东西,他们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对他们来说,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而此时,帝制在表面上被废除了,但根深蒂固的专制思想还在,在许多人的心里,依然是有着帝制情结的。
他们习惯了头顶上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更何况如今,旧的已破,新的却还未及建立,“如此则受害群众就要抱怨今不如古,民国不如大清了。
”【1】此时的袁世凯,做了一年多总统,对尚处于实验阶段的共和政体已失去了信心。
在他的认识里,既然共和搞不下去了,就不如恢复帝制的好。
况且,逊清老官僚出身的他,深知帝制更能满足其独裁专制的权欲。
历史深处的民国袁世凯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袁世凯读后感咱先得说,袁世凯这人可真不是个简单的角色。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时期,他就像是一股捉摸不定的旋风。
一开始吧,感觉他还像是有点本事的,毕竟能在清末民初的复杂政治格局里混得风生水起,那肯定不是个无能之辈。
他就像个狡猾的老狐狸,懂得在各方势力之间周旋。
他在军事上的影响力可不小,手底下有兵,这在乱世里就像是有了一张王牌。
但是呢,他这野心啊,就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
从他想当皇帝这件事儿就能看出来,这人对权力的欲望简直要爆棚了。
当他试图复辟帝制的时候,我就觉得他有点拎不清形势了。
都已经到了民国,大家都在追求民主共和了,他还想着当皇帝,这不是逆潮流而动嘛。
就好比大家都在玩新的游戏规则了,他非要把老一套搬出来,结果肯定是玩不转的呀。
不过呢,袁世凯也不是一无是处。
他在某些方面也做过一些推动近代化的事儿,比如说军事改革之类的。
但这就像他身上的一块遮羞布,盖不住他妄图称帝这个大错。
从这本书里,我还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袁世凯周围的人也都各怀鬼胎,有跟着他一起想复辟捞好处的,也有反对他想维护共和的。
整个社会就像一锅大杂烩,各种思想、势力搅和在一起。
袁世凯就像是在这锅杂烩里蹦跶的大虾,以为自己能掌控一切,最后却被历史的浪潮拍打得狼狈不堪。
读完这本书,我就觉得历史真的是很公正的。
不管你多有权势,要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就只能被淘汰。
袁世凯的一生就像是一个大大的警示标志,告诉我们人不能被野心蒙蔽双眼,得看清时代的潮流,不然啊,就算你一时风光,最后也只能落得个被人唾弃的下场。
这袁世凯的故事啊,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贪婪、权力的诱惑,还有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不可阻挡。
【精编文档】初中历史知识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doc
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最为世人诟病的事件应当是其“洪宪帝制”的事件,按照我们传统教科书的说法,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孙中山的大总统职位被袁世凯拿去了,而且他复辟称帝,完全破坏民主共和。
其实,袁世凯最初能够当选为大总统,是当时的名至实归,“篡夺”一词是后人的观点。
细究袁世凯称帝这段历史,可以发现隐含在其中的诸多事件值得推敲。
无疑,袁世凯称帝违背历史潮流,但复辟帝制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观察“洪宪帝制”的产生一、共和体制的问题。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最高权力集中于皇权。
民众对于总统,三权分立的西方话语,都不太适应,当时的民众不知道总统是个什么样的职务。
伴随着皇权的推翻,传统的纲常伦理都发生混乱。
袁世凯面临着诸多困境,他要安抚那些把他当做曹操的人(当时北洋系内部,同僚与士兵在背地里骂袁世凯是曹操)。
此时的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也出现了危机,蒙古、新疆,西藏地区都出现了分离危机。
这些边疆的少数民族认同与效忠的是清朝皇帝,一旦皇帝没有了,在外国势力的介入下,这些地区都出现分离倾向。
政府的国会选举是由地方士绅负责的,很多地方士绅并不确定共和制是什么,更不清楚共和体制下的国会是怎么一回事,认为是革命缔造了共和。
国民党在当时看起来力量强盛,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孙中山声称十年内为中国建二十万英里铁路,许多搞实业的人都觉得孙中山不靠谱。
二、袁世凯善用权术操控国家政局。
按照《临时约法》的体制,应当实行责任内阁制。
唐绍仪曾试图超越党派,好好办共和。
但袁世凯为了保护核心利益,在决定直隶总督的人选上,可以绕开与其政见不合的唐绍仪,直接任命;袁世凯的总统就是按照皇帝的方式当的。
对于宋教仁案而言,袁世凯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北洋集团参与这件事,双方最终没有通过法律解决的耐心,而是仓促发动了战争。
袁世凯依靠国会把他选成大总统,当时的国会代表就想着来北京当官,来北京贪图享受享富贵。
中国近代史·“袁世凯的统治”知识点解析
中国近代史·“袁世凯的统治”知识点解析1、袁世凯专权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2、二次革命背景: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目的:组成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权力。
—袁刺宋。
概况:领导人: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政党——国民党领导。
失败:主观——国民党力量涣散;客观——北洋军强大。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袁世凯称帝:开始步伐——镇压二次革命后,强当大总统;过程:1913年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代之《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1915年底,改民国为帝国——1916年当皇帝。
4、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
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5、护国运动:1915年孙中山《讨袁宣言》,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领导人:孙中山、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袁称帝胜利——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最终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
回答下列有关北洋军阀统治方面的问题: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功绩是什么?说它失败,实质指什么?北洋军阀统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统治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立宪派、旧官僚的进攻;袁世凯掌握实权,玩弄权术。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对内专制独裁、镇压革命;对外出卖主权,投靠列强。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说明:反对称帝胜利,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未能改变中国现状,说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革命派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
袁氏当国观后感
袁氏当国观后感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兴趣的人,我一直对袁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感到好奇。
袁氏当国观是袁世凯曾经提出的一种政治理念和治国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的演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些我对袁氏当国观的个人见解和思考。
首先,袁氏当国观的核心理念是“民主专政”。
这一理念代表了袁世凯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构想,他认为民主和专政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的。
袁世凯主张通过一种有限的民主,来统一国家并确保政府有效地实施权力。
他在某种程度上试图将西方民主制度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创立一种适合中国的政治制度。
然而,袁氏当国观也受到了很多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种“民主专政”的理念实际上是一种权力集中的体制,有可能导致袁氏政权的专制化。
他们认为,如果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中,那么很容易产生腐败和不公平的现象。
此外,袁氏当国观也引发了一些反对派的批评,他们认为袁世凯是一个背叛民主的政治家,他只是利用“民主”的口号来达到自己的权力目的。
无论怎样,袁世凯的治国之道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在辛亥革命后成为临时大总统,并试图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
尽管这个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仍然对中国政治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袁世凯的尝试激发了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促使中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袁氏政权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得到了一定的推动。
袁世凯致力于推动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建设,他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并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这些努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迅速增长,为后来的政府奠定了基础。
然而,袁世凯的短暂统治也充满了争议和挑战。
他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压力和反对,包括来自革命党人和外国列强的干涉。
最终,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作用被提前终止,袁世凯去世后,中国政治陷入了更加动荡的时期。
回顾袁氏当国观,我认为它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政治理念。
尽管存在争议和挑战,但袁氏当国观对中国政治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其中2个原因,让他有苦难言
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其中2个原因,让他有苦难言一、1915年12月11日夜晚,忙碌一天的袁世凯回到总统府,没有理会众人的请安和问候,径直走入书房坐在宽大的太师椅上。
香炉里青烟袅袅,弯弯曲曲的冲房梁而去,犹如袁世凯躁动不安的内心。
他用胖胖的手猛然拍了一下光头,口中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做皇帝到底对不对?”袁世凯不禁陷入沉思。
当天上午,由全国选出的1993名国民代表齐聚,对共和制更改为君宪制进行投票,结果不出意料,1993名国民代表全票通过施行君宪制,并恳请袁世凯就任中华帝国皇帝。
按照惯例,他拒绝了。
这只是第一次劝进,立刻接受显得吃相太难看,等到第二次、第三次劝进的时候,他就会接受劝进,宣布改元建国。
虽然是早已议定的流程,袁世凯依然忧心忡忡,毕竟在共和国里做皇帝,总是不那么光彩。
但是袁世凯没有办法。
他从“小站练兵”开始,就着手培养自己的亲信军事力量,15年间一手带出强大的“北洋六镇”,除了袁世凯本人,再无人可以指挥的动。
那些年,他和军官士兵们站在一起,成为无可争议的统帅。
正是“北洋六镇”的鼎力支持,他才拿到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职位。
也是从1912年开始,他和军队脱离了。
当年忠心不二的部下,替袁世凯分别镇守各地,也就分别取代了他在军队中的位置,3年来,他们各自培养起一批亲信,犹如小号的袁世凯。
袁世凯感觉到,指挥军队不太灵敏了。
他必须和各个军头商量妥协,才能贯彻自己的命令,而当年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如臂使指。
刀,已经不在他的手中了。
做为强势统帅,袁世凯绝对不能容忍。
另外,新成立的民国太混乱了。
清朝逊位以后,朝野瞬间冒出几百个党,各自拉帮结派攻讦不休,几年来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尤其是国民党,通过竞选获得大部分议员席位,平时没什么有用的建议,只知道维护自家利益,只要不符合国民党利益的全部反对。
更有甚者,他们在反对不利的时候,会无所忌惮的起兵造反。
显然,他们不把民国和大总统放在眼里。
内外不顺,让袁世凯成为“虚位总统。
2.1.5袁世凯称帝之研究 教学素材 (沪教版八年级下)
袁世凯称帝之研究---中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尝试由于诸多原因,我们对袁世凯误解较多,总以为袁世凯称帝就是要当专制皇帝,与“百代皆行秦政制”那种帝制模式一样,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实际上袁世凯实行的是君主立宪体制,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制度,传统帝制是皇权极权,所有权力集于一身,君主立宪则由皇室内阁、议会、司法三极组成,本质上是民主制度,如英国、日本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
从诸多历史实情来看,袁世凯并不是皇权主义者,而是一个民主派。
当时倡导君主立宪的许多都是知识精英、民主斗士,如杨度、严复、刘师培、孙毓筠、李燮和、胡瑛等,严复还是第一任北京大学校长,也是《天演论》的翻译者。
同盟会和国民党一些骨干也拥护君主立宪。
他们认为君主立宪更适合中国的国情,相比而言君主制优于共和制,而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并不矛盾,没有皇帝的国家未必就能实行民主。
英日等国皆属君宪政体,是事实上的民主政体,君主立宪是完全值得选择的一种政体。
假设中国君宪成功,袁家象英国那样成为虚设王室,当不成问题。
当时的海归派以及一些了解君主立宪的人、甚至部分政府高官对君主立宪很有信心,他们认为,反而可以用立宪来削弱袁世凯的个人势力,以进一步加强宪法的实践和行政管理的效率,政府将掌握在国务总理和内阁手中,他们将按照宪法继续掌管政府,幷使之与立法部门协调一致,使袁世凯成为庙宇中的菩萨,就是其子孙想专权,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环境,也容不下一个国家重返暴政了。
只要在法制轨道内运行一段时间,集权的君主立宪一定会逐渐过渡到分权的君主立宪。
当时国会的议题非常明确,就是更改国体,推行君主立宪,在给袁世凯的推戴书中说:“元首当视乎民意为从违。
民意共和,则誓词随国体而有效;民意君宪,则誓词亦随国体力变迁。
今日者,国民厌弃共和,趋向君宪。
”固请袁世凯称帝,赞成中国改制为君主立宪国体。
另外,中央大员、地方藩镇、还有十九将军,纷纷表态支持实行君主立宪。
袁世凯接到推戴书最后表示,“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
09.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九课 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9课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1913年,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控制国会,派人刺杀了宋教仁。
2.袁世凯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由于国民党力量分散,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最终失败。
3.1944年,袁世凯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行《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拥有和皇帝一样的权力。
4.1915年5月,袁世凯部分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
5.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自封“中华帝国”皇帝,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军阀混战
6.袁世凯死后,势力强大的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
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主要势力在直隶、江苏_、山东;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掌握北京政府的实权;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主要盘踞在东北。
7.此后10余年间,大大小小的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扶植下,割据一方,为了争夺地盘和政权,进行了连绵不断的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历史趣谈:袁世凯成为大总统 为何还要称帝复辟封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世凯成为大总统为何还要称帝复辟封建?导语: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所以也称他为袁项城,字慰亭,出生于185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北洋军阀的领袖人物。
现代历史学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所以也称他为袁项城,字慰亭,出生于185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北洋军阀的领袖人物。
现代历史学家对袁世凯较为公正的评价是前生是乱世能臣,但是人生最大的败笔就是在最后一年称帝。
那么作为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一定要称帝呢?袁世凯的生父是袁保中,在1864年袁世凯过继给了袁宝庆,袁世凯自小喜欢兵法,立志要干大事。
1873年,袁宝庆病逝,袁世凯被袁保恒、袁保龄兄弟照料,这是的袁世凯开始大有长进但每次乡试都名落孙山。
后来袁世凯投奔袁宝庆的好友吴长庆,破格任命帮办营务处,继续在吴府学习,但1882年的朝鲜壬午军乱,袁世凯的人生轨迹开始改变。
1882年到1894年,袁世凯在超新先后平定叛乱和征变,粉碎了日本的谋取朝鲜的企图。
袁世凯目睹甲午战争的失败后,心生练兵的新法,但并不被采纳,后来他参加维新变法、加入强学会。
1895年年底到天津小站创立新军,1898年,康有为等维新派实行戊戌变法,但慈禧上台,袁世凯怕谭嗣同等人牵连自己,就向荣禄高密,戊戌政变失败,他的自保之举也成为他人生的负担。
清朝末年推行新政,袁世凯积极建学堂、练北洋军,建立了第一只中国警察队伍、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推翻清政府、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次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但是在1915年12月,袁世凯突然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遭到各方反对,引起护国运动,生活常识分享。
近代史论文之袁世凯
近代史论文之袁世凯蔡茂宇 24520132204189关于我对袁世凯的看法,最起初是看某部电影,对他有深印象是因为饰演袁世凯的演员很是帅气,以致前不久在图书馆看见袁世凯传记便借来翻了翻,还算对袁世凯有了个完整的认识.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争议的是戊戌告密事件,与日签署《二十一条》,洪宪帝制等。
他是北洋军阀首领,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捍卫国土,维护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
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创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
期初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等,后悍然称帝。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没有了首领,从此中国陷入了数十年民不聊生的军阀混战状态。
虽然袁世凯有过,但其功劳不能被过失掩盖。
1.兴办新式教育1905年,由袁世凯领衔,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周馥等奏请朝廷停止科举考试,推广西式学校,得到批准。
清政府谕令从1906 年起停止所有乡试、会试和各省岁试。
这样,延续了1000 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为新式学校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袁世凯还积极兴办新式学校,他建立了以“北洋六镇”为首的现代化陆军及“保定陆军学堂”“军医学堂”等一大批军事院校;他还是百年名校山东大学的建校元老,于1901年上书光绪帝,创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官立大学堂,即现在的山东大学(时称山东大学堂),对当时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统计,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直隶办有专门学堂12 所,实业学堂20 所,优级师范学堂3 所,初级师范学堂90 所,师范传习所5处,中学堂30 所,小学堂7391 所,女子学堂121 所,蒙养院 2 所,总计8723 所,是整个洋务运动期间兴办新式学堂最多的省份。
当时直隶有学生16.4 万多人,位居全国第二,但学务资产有四百八十万两,名列全国第一。
小论袁世凯成功称帝的原因
小论袁世凯成功称帝的原因历史C 李晋在辛亥革命中,袁世凯可以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对革命党的支持直接导致了清帝的退位,而他的称帝也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而后长期的军阀混战。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袁世凯的成功称帝呢?我认为,这是由几个方面的原因共同组成的。
1、军事原因袁世凯,是当时实力最强,装备最好,人数最多的北洋新军的统帅,也就是说他拥有着当时无人能比的军事实力。
而这也是袁世凯在孙中山进行二次革命的时候,能够镇压的原因。
强大的军事实力,使所有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人都对他有所忌惮,这是他成功称帝的重要因素2、社会原因在辛亥革命时期,清朝刚刚灭亡不久,封建帝制的残余思想还一直在社会上流传,而且当时袁世凯在中国的声望绝对不在孙中山之下,加之由于二次革命孙中山先生战败流亡国外,国民党被解散,一些维护封建帝制的势力就把袁世凯当成了推崇的对象,可以说当时的社会原因也导致了袁世凯的称帝。
3、国际原因袁世凯以割让主权签订《二十一条》等方式争取了如日本一批列强的支持,加之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无暇东顾,英美俄等国为了称帝后能够从袁世凯初获得好处,纷纷表示“中立”或给予支持,并没有过多干预,所以国际社会的态度也导致了袁世凯成功称帝。
4、政党与资产阶级专政方面的原因虽然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但是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资产阶级专政并没有真正的实施,加之孙中山为了拉拢袁世凯,将大总统的地位和权力交给了袁世凯,更何况当时用于分权的国会由于宋教仁案没能成功组成,袁世凯就相当于同时拥有了军权、政权和民心。
从另一方面讲,革命派的革命纲领并没有完全深入民心和正确执行,在一些地方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甚至被理解为“排满兴汉”,一些封建势力就在国民党四分五裂之时制造舆论,为袁世凯的成功称帝制造了机会。
总而言之,袁世凯的成功称帝,与当时的军事、社会、国际、政党与资产阶级专政四方面原因是分不开的。
不管怎么说,历史已经成为了历史,而这仅仅是我个人一点小小的看法,还期待着大家的见解。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袁世凯复辟帝制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袁世凯复辟帝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倒行逆施者必自食其果——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复辟帝制是1915年12月12日发生,结束于1916年2月25日的一场闹剧。
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亭,别号容庵,河南项城人。
是淮系军阀袁甲三的侄孙,是个绔绔子弟,曾两次参加乡试都落榜,1882年(清光绪八年),随吴长庆督兵赴朝鲜。
1885年(光绪十一年),经李鸿章保荐继任驻朝鲜商务委员,后以道员升调,留驻朝鲜全权交涉通商事宜。
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其见局势严重,便请调回国。
战后,袁以浙江温处道留京听候差委。
他命幕友译撰《兵法》12卷,因缘层递荣禄,受到赏识。
甲午战后,清政府以湘淮军不足恃,有意改练新军,袁遂受到慈禧太后亲信荣禄的推荐,于1895年12月被派到天津小站接管“定武军”十营。
袁以此为基础,并增募人员,编练“新建陆军”7000余人。
1897年,清廷以袁练兵有功,提升为直隶按察使,仍专管练兵事宜。
1898年9月,维新变法运动在光绪帝支持下达到高潮。
慈禧太后、荣禄为首的顽固派密谋发动政变进行镇压。
维新派鉴于袁参加过强学会,懂外交,掌握军队,清光绪帝于9月16日召见他,特赏兵部侍郎,专办练兵事务。
当局势危急之际,维新派要他“杀荣禄、除旧党”以助新政,他满口答应。
但他回天津后,竟立即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从而把维新派投入血泊之中。
为此,袁深得慈禧太后的信赖,并从此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1899年6月,袁被提升为工部右侍郎,12月署理山东巡抚,率军在山东残酷镇压义和团。
1901年11月,卖国贼李鸿章病死,袁署理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6月实授)。
1902年初,袁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练兵大臣,并在保定创立北洋军政司(后改北洋督练公所),自兼督办,开始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且抓住了清朝京畿的警权。
此后他又兼任督办商务大臣、电政大臣、铁路大臣等职。
1905年,袁拼凑成北洋军六镇,实额共6万多人,除第一镇外,其余五镇全是他的嫡系。
袁世凯称帝原因深度解析
集权vs自治:袁世凯的失败与护国战争的成功从1913年10月袁世凯当选为正式大总统,到1914年5月1日袁记约法公布,袁世凯完成了总统独裁体制,中华民国的共和体制已经名存实亡。
除了一些毫无权力的咨询机构,袁世凯实际上已经与皇帝无异。
他为什么还不满足呢?是虚荣心作怪,还是为了确保子孙的权力继承?如果说袁世凯只是为了个人的野心,那么大好人杨度为什么也要袁世凯称帝?事情恐怕有它自己的道理和逻辑杨度在前清是个君主立宪派人士,后来加入了共产党,他同孙中山的关系也不错,但在1915年时,他是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积极为袁世凯谋划称帝,是个帝制派。
杨度的表现在中国政界也算是个异数,但说到底还是个书呆子的缘故吧?梁启超在前清是君主立宪派的领袖,他的名言是“开明专制”,他为在中国实现开明专制奋斗了大半生,对袁世凯寄托了很大的希望。
但结果却一直没有着落。
在袁世凯准备称帝的时候,他坚决反对帝制,甚至不惜与袁世凯决裂,策动了护国战争,成为再造共和的英雄。
我们以往把袁世凯称帝简单地归结为他的政治野心,其实野心固然是有的,但野心也要有形势的驱动,利害的权衡。
那么,在1914到1915年间,杨度和梁启超为袁世凯谋划国家体制的理由是什么呢?当终身总统就能得善果吗?袁世凯走向独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权臣篡位的传统。
据传,在辛亥革命过程中,袁世凯重新出山之前,也曾考虑过自己称帝的问题,但毕竟他羽毛不丰,未敢贸然从事。
最后,以逼清帝退位,出任共和国总统的方式,掌握国家大权。
从实质上说,袁世凯乃是借着辛亥革命的冲击力,达成了权臣篡位的结果。
当然,一时间袁世凯的权力没有巩固,他也需要梁启超一派做他政治上的盟友,来对付孙中山一派的革命党人。
毕竟,他是由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的临时总统,他需要用欺骗和暴力的两手来对付革命党人,以便逐步巩固他的权力。
因此,在清帝退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袁世凯一直信誓旦旦,效忠共和。
例如,在清帝宣布退位后的第二天,即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即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思考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1911年的辛亥革命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推向了巅峰,结束了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近代的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当革命的成果还没有达到革命党人所预期的目标时,其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方略,闹出了一场复辟帝制丑闻。
每个历史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原因可追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不可抗因素成为他成功建立帝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1 转型中的社会以及政治虽说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经过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完全是欧美体制的移植,不过西方的政治文明在中国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适应期,不是一蹴而就的。
民国初年社会政治思潮的碰撞、混乱以及社会的无序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在当时的混乱社会下,老百姓希望强人统治,从此天下太平。
从中国历朝历代发展演进规律来看,社会动乱之后必须是由一个强者来统一、平定动乱,继而建立一个新的统一王朝,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还是对天下太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民国初年的时势并不比清朝好。
张华腾先生说:“与刚刚被否定和打倒的旧传统相比,人们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民国不如大清,传统比现代好。
”因此,可以说是时势选择了袁世凯。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孙中山将原有的美国式的总统制改为法国式的内阁制,内阁总理直接向国会负责,大总统变成虚位元首。
这一重大改变首先是想要保护革命党人的利益,因为内阁中大多数都是革命党人;其次是约束袁世凯的权力。
袁世凯也不是愚钝之人,在继任大总统之后,日渐觉得大总统职位空有其名。
像他这么有野心的人肯定不愿意自己手中没有实权,于是开始对自己约束最大的内阁动了想法。
刚开始钦定唐绍仪为内阁总理,但虽有唐内阁,“其实权如外交、内政、海陆军、财政和交通,都清一色掌握在袁记人物手中”。
唐内阁只是袁总统的一个盾牌,只能受其命、做其事。
试述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以袁世凯为例
试述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以袁世凯为例摘要:多少年来,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在惋惜辛亥革命失败的同时,都忘不了加上一句“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把袁世凯说的一无是处。
但我们更应该从正反两面看待袁世凯。
我们不仅要看到袁世凯称帝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和人民心愿的,是一种倒退。
也要看到他在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方面还是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一面。
关键词:袁世凯、帝制、近代化一、袁世凯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
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世凯的从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也是淮军重要将领,其家族成员对袁世凯的思想境界有深刻影响。
袁世凯从小学习四书五经,但自己偏爱武术、兵法,从小立志,经常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常常不惜重金搜罗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被人讥笑为“袁书呆”。
袁世凯曾制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这也为他今后一生的戎马生涯奠定了基础。
袁世凯参加过数次科举考试,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得到成功,这也因此更加坚定了他投笔从戎的决心。
他仰慕李鸿章,决心效法李鸿章的淮军。
他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
”这也表现出了他的爱国思想。
袁世凯是在朝鲜崭露头角的,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征朝鲜半岛。
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当年23岁年纪轻轻的袁世凯,则以“通商大臣”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
1885年,袁世凯被封为清朝驻朝鲜大臣,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世凯随军撤退天津。
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大学士李鸿章乃于1895年举荐袁氏负责督练新军。
从此袁世凯开始走入了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他为了自己的愿望慢慢爬上来一个比个高的的地位。
④1898年戊戌政变前,帝党人物曾寄望于袁的新军,谭嗣同即曾面劝袁世凯出兵围攻慈禧太后所居之颐和园。
我努力读懂袁世凯作文900字
我努力读懂袁世凯作文900字袁世凯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尊称为“二十国相”。
在他的一生中,他领导了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事件。
他的作文是袁世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之一。
下面是对袁世凯作文的读懂和理解。
袁世凯的作文是他对于中国社会和政治状况的观察和思考。
他在作文中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国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设想,并阐述了他自己的政治理念。
袁世凯的作文着重强调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他认为,只有一个统一和稳定的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和进步。
他提出了一些建设国家统一的具体措施,如加强军队建设,完善政府机构,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发展等等。
通过这些措施,他希望能够确保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袁世凯的作文还提到了改革和现代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国必须跟上世界的步伐,进行现代化的改革,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推行教育改革,发展科技等等。
他希望通过这些改革措施,能够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达到现代化的水平。
袁世凯的作文还对于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做出了一些思考。
他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他主张坚持对外开放和互利互惠的原则,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他希望中国能够与其他国家建立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关系,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通过阅读袁世凯的作文,我深刻地了解到他对于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关切和思考。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建议,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和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袁世凯的作文给予我很多启示,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
我希望以袁世凯的作文为指导,努力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努力读懂袁世凯作文900字
我努力读懂袁世凯作文900字袁世凯是清末民初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的作文思想深邃,文笔犀利而犹如刀锋。
以下是一个大约900字的篇幅,带你领略袁世凯的作文风采。
题目:人民与国家,荣辱与担当人民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源泉。
国家的命运紧紧依赖于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
历史上往往有人民付出而国家不代表的情况,而荣辱感却恰恰相反。
作为国家的领导者,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并勇于担当起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
作为领导者,我们应当始终保持谦逊和勤奋的态度。
历史告诉我们,虚心是成功的关键,而自大则是失败的开始。
当我们担任领导职务时,必须抛弃个人的小我,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施展我们的智慧和能力。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力。
国家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对人民的关怀和对国家的热爱。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心慈手软,也不能被困扰和苦难所吓倒。
只有挺身而出,勇而有为,我们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尽一份力量。
我们必须秉持正义和公平的原则。
一个公正的社会,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人民的权益,更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和纪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
作为领导者,我们承担着特殊的责任,要公正地对待每个人,不偏袒不偏私。
只有以公平为准绳,我们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赖,也才能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必须团结和勉励人民。
国家的兴旺,需要一个团结的力量。
我们作为领导者,必须始终站在人民和国家的一边,用我们的言行和行动来激励和鼓励人民。
我们要给予人民以希望,并让他们相信,只要齐心协力,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我们也要激励人民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潜力,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想说的是,我们作为领导者,要牢记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效力,为国家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以正义和公平为准绳,带领人民走向光明的未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简介素材剖析
袁世凯简介
首领。
早年投靠淮军将领吴长庆,曾任驻朝鲜通商
大臣。
1895年,经李鸿章推荐,担任荣禄部下的
新建陆军督办,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网
罗徐世昌、段祺瑞等为党羽,拼凑起家的政治资
本。
“百日维新”期间,以曾参加强学会向光绪皇
帝表示效忠,骗取了维新派的信任,被光绪皇帝
破格授予兵部侍郎。
戊戌政变前,满口答应维新
派的要求,同意在天津阅兵时诛荣禄,以武力保护光绪皇帝,清除后党,但旋即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获得了慈禧的宠信。
1899年,升任山东巡抚,勾结德国侵略军残酷镇压义和团。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期间,加紧接触外国。
1901年,李鸿章临终前推荐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1903年,利用清廷调整之机,成为北洋军阀的首领。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一方面逼迫清帝退位,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手段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权。
此后,派人刺杀了宋教仁,镇压了革命党人的“二月革命”,又以暴力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实行个人独裁。
1915年,为取得日本帝国主义对复辟帝制运动的支持,接受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底,宣布恢复君主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自称中华帝国的皇帝,激起了护国运动。
1916年,在全国人民的声讨声中,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不久忧惧而死。
1。
谈谈你对袁世凯的看法已经历史学习
谈谈你对袁世凯的看法已经历史学习袁世凯一生到底有没有做过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的事情,这是深入评价袁世凯不可回避的问题。
冷静地审视清末民初那段历史不难发现,袁世凯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能臣,并不像一些论者所说的那样“未建尺寸之功”。
一是驻使朝鲜,不辱使命。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袁世凯随吴长庆东渡平乱。
在朝鲜期间极力维护清王朝与朝鲜宗藩关系,并因此赢得了朝野一致好评。
二是编练新军,以振国威。
1895年12月,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练兵。
他还着手兴建各类军事学堂,培养军事人才。
这就开了“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
”三是首倡新政,堪称楷模。
他先后在山东、直隶力行新政,成为显赫一时的政治明星——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废除科举考试;发展近代新式教育。
四是顺应潮流,颠覆满清。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 ... 被迫重新启用袁世凯。
这时,他不仅可以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那样对付革命党人,而且“他完全有能力在1911年底之前把这场革命碾得粉碎。
”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与革命党人联手,将清朝268年的统治画上一个句号,并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迅速成为现实。
此外,他还提倡实业,注重发展经济,提出的一些举措对近代工商业的较快发展无疑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于认识和评价袁世凯需要把握几个关键问题近年来,有的论者在肯定袁世凯某些历史贡献的同时,却矫枉过正,片面夸大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比如,有论者认为,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无论是领导国民推翻晚清 ... 还是建设中华民国都“非袁莫属”,甚至把他的功劳抬高到同时代的孙中山、黄兴等人之上。
事实上,深入评价袁世凯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关于袁世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到底有没有告密的问题。
袁世凯评价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弄清楚袁世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到底有没有告密以及告密案与戊戌变法失败有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告密?对此,过去史学界几乎都认为这是毋庸争辩的历史事实,即便是袁世凯本人也未否认。
历史趣闻袁世凯为何要称帝?其目的是为了挽救大清朝吗
袁世凯为何要称帝?其目的是为了挽救大清朝吗导语:共和制下的民初,行政秩序却陷入了极为混乱的境地,政府效率低下,杨度的“君宪救国论”极具煽动力,而且当时去帝制未远,确有不少民众希望共和制下的民初,行政秩序却陷入了极为混乱的境地,政府效率低下,杨度的“君宪救国论”极具煽动力,而且当时去帝制未远,确有不少民众希望恢复旧日秩序。
在长子袁克定的鼓动下,面对内忧外患极大压力的袁世凯,错误判断了形势,踏出了称帝——这个令其追悔莫及的人生最后一步……居仁堂。
梁士诒看完连日来全国各地乞退、劝退、迫退乃至斥退的函电,默默地注视着御案对面的袁世凯。
时间在他身上汹涌地流逝了,除了那双还透着精光的眼睛,你实在无法将这个苍老的孤家寡人同国家领袖联系到一起。
袁世凯用手指蘸着茶水,在桌面上涂画了半天,最后道:“事已至此,我的意思定了。
撤销帝制后,政事由徐菊人(徐世昌)、段芝泉担任。
安定中原军事,交给冯华甫。
君为我致电二庵(陈宧),嘱其一面严防,一面与蔡松坡(蔡锷)言和。
君与卓如(梁启超)有旧,请他疏通滇桂,并回复长素(康有为)电函,请其婉劝卓如。
倘有办法能令国家安定,我无论牺牲到何种地步,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撤销帝制令,袁世凯拟让张一麐执笔。
他把张调回内史厅,诚恳道:“予昏聩,不能听你之言,以至于此。
今日之令,非你作不可。
”张一麐安慰道:“此事为小人蒙蔽。
”袁世凯道:“是我自己不好,怨不得别人。
”一日,谈完正事,袁世凯对张一麐感慨道:“今日方知淡于功名禄位之人,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你在我幕府这么多年,未曾有一字要求官阶薪俸;严范孙(严修)与我相交数十载,也未尝提及职务升迁。
你二人都苦口阻止帝制,有国士在侧而不能听从劝谏,我甚为羞愧。
如今看来,那些推戴我的,真有救国的胸怀吗?前日推戴,今日反对者,比比皆是。
梁燕荪(梁士诒)原不赞成,今乃劝我决不可取消(帝制),否则那些日夜盼望封官封爵之人便会解体,最后靠谁呢?有此忠言,还算不上首鼠两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最为世人诟病的事件应当是其“洪宪帝制”的事件,按照我们传统教科书的说法,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孙中山的大总统职位被袁世凯拿去了,而且他复辟称帝,完全破坏民主共和。
其实,袁世凯最初能够当选为大总统,是当时的名至实归,“篡夺”一词是后人的观点。
细究袁世凯称帝这段历史,可以发现隐含在其中的诸多事件值得推敲。
无疑,袁世凯称帝违背历史潮流,但复辟帝制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观察“洪宪帝制”的产生
一、共和体制的问题。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最高权力集中于皇权。
民众对于总统,三权分立的西方话语,都不太适应,当时的民众不知道总统是个什么样的职务。
伴随着皇权的推翻,传统的纲常伦理都发生混乱。
袁世凯面临着诸多困境,他要安抚那些把他当做曹操的人(当时北洋系内部,同僚与士兵在背地里骂袁世凯是曹操)。
此时的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也出现了危机,蒙古、新疆,西藏地区都出现了分离危机。
这些边疆的少数民族认同与效忠的是清朝皇帝,一旦皇帝没有了,在外国势力的介入下,这些地区都出现分离倾向。
政府的国会选举是由地方士绅负责的,很多地方士绅并不确定共和制是什么,更不清楚共和体制下的国会是怎么一回事,认为是革命缔造了共和。
国民党在当时看起来力量强盛,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孙中山声称十年内为中国建二十万英里铁路,许多搞实业的人都觉得孙中山不靠谱。
二、袁世凯善用权术操控国家政局。
按照《临时约法》的体制,应当实行责任内阁制。
唐绍仪曾试图超越党派,好好办共和。
但袁世凯为了保护核心利益,在决定直隶总督的人选上,可以绕开与其政见不合的唐绍仪,直接任命;袁世凯的总统就是按照皇帝的方式当的。
对于宋教仁案而言,袁世凯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北洋集团参与这件事,双方最终没有通过法律解决的耐心,而是仓促发动了战争。
袁世凯依靠国会把他选成大总统,当时的国会代表就想着来北京当官,来北京贪图享受享富贵。
袁世凯驱散了国会代表,只是设立一个政府的咨询机构,袁世凯虽然当上大总统,但同样有着诸多困扰。
他认为整个官僚统治体系需要皇帝。
他认为老百姓还是不习惯没有皇帝,使民众对国家的效忠转变为对袁世凯个人效忠,以强化总统的权威。
在经历二次革命之后,大批北洋军都被派驻地方各省,一些高级军官也转成地方各省督军了,当了地方督军之后,很快培植和扩张起各自的势力,不听中央的话。
民国初年出现了政局乱象,一大批遗老遗少都出来,鼓吹民国不如清朝的言论。
1915年的外交也出现了困境,日本强迫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当时日本有一个很大的图谋就是破坏袁世凯的声望。
历史上日本政府就与袁世凯有着恩怨,在日本人眼中,袁世凯是政治强人,他们害怕在袁世凯带领下中国由弱变强,成为日本扩张的障碍。
三、筹安会的帝制鼓吹。
当袁世凯的政治威信遭破坏时,筹安六君子大为复辟鼓噪,宣称“袁世凯称帝能够很快塑造起自己的权威”。
杨度一直以帝师自居,把恢复帝制的希望都寄托到袁世凯身上。
杨度是一个真诚地君主立宪者,他一手策划要在中国建成君主立宪。
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那篇《共和与君主论》的文章影响很大,作为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古德诺认为中国的国民的确不适合总统制,但他也没说当时应当复辟帝制。
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在“洪宪帝制”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因为他的存在使得袁世凯和外界
存在隔绝,重印《顺天时报》的伪新闻,宣称外国人支持帝制,给袁世凯带来错误的“民意信息”。
当然在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中,始终有着一批人不认同。
按照中国传统的惯性思维,要建立新朝,总得需要一些文治武功。
可当时袁世凯在内政与外交方面,都让人非常沮丧。
还有一些地方军阀对袁世凯有着顾忌,如南方的唐继尧、陆荣廷原本就与袁世凯集团之间比较疏离。
诸如梁启超这类文化人,坚持认定中国已经共和了,按照历史的进化观点,复辟帝制无疑是历史的倒退。
梁启超那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对袁世凯复辟帝王,违背历史潮流的行为进行尖锐批判。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人认为,袁世凯称帝是反对历史进化,进化论的声音把所有的想法都是统一起来了。
这就极大地孤立了袁世凯,最终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死去,中国的政局进入到一个更加混乱的境地。
袁世凯去世了,找不到一个能服众的人来当总统。
黎元洪、段祺瑞都没有如袁世凯的政治威望和能力。
孙中山被通缉在外,已经没有什么实力。
总体上说,当时中国就处于一个无权威的状态,而这也正是日本人所希望看到的,中国处于政治上的纷乱状态对日本而言极为有利。
袁世凯死后,中国地方割据真正开始,进入各地军阀并起的割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