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金属学与热处理知识总结
金属学及热处理
时效处理工艺
总结词
时效处理是一种通过长时间放置或加热使金属内部发生沉淀 或析出反应的过程,主要用于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稳定性。
详细描述
时效处理工艺通常将金属加热至较低的温度,并保持一定时 间,使金属内部的原子或分子的分布发生变化,形成更加稳 定的结构。通过时效处理,金属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得到提 高。
表面热处理工艺
总结词
表面热处理是一种仅对金属表面进行 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主要用于改善金 属表面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抗氧化 性等。
详细描述
表面热处理工艺通常仅对金属表面进行加热 和冷却,而内部保持不变。通过表面热处理 ,可以改变金属表面的晶格结构、化学成分 和组织结构等,从而改善其表面的性能。
04 热处理设备与工具
热处理炉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和使用寿命。
在操作过程中,应定期检查炉温和炉压是否正常,防止 超温或超压。
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炉膛的清洁,防止杂物和积炭对 加热元件和金属材料的影响。
热处理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01
02
03
04
根据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和金属 材料,选择合适的热处理工具
。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工具的 材质和尺寸是否符合要求,防 止工具损坏或金属材料表面损
金属学及热处理
contents
目录
• 金属学基础 • 热处理原理 • 热处理工艺技术 • 热处理设备与工具 • 热处理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01 金属学基础
金属材料的分类与特性
钢铁材料
根据碳含量和用途,钢铁材料可分为生铁、铸铁和钢 材。其特性包括高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有色金属
如铜、铝、锌等,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 性。
金属学及热处理要点总结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决定材料性能的三个因素:化学成分、内部结构、组织状态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
金属与非金属的主要区别是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和良好的导电能力。
金属键:处以聚集状态的金属原子,全部或大部分贡献出他们的价电子成为自由电子,为整个原子集体所共有,这些自由电子与所有自由电子一起在所有原子核周围按量子力学规律运动着,贡献出价电子的原子则变为正离子,沉浸在电子云中,依靠运动于其间的公有化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叫做金属键。
双原子模型: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叫做晶体。
晶体的特性:1、各向异性2、具有一定的熔点。
空间点阵:为了清晰地描述原子在三维空间排列的规律性,常将构成晶体的实际质点忽略,而将其抽象为纯粹的几何点,称为阵点或节点,这些阵点可以是原子或分子的中心,也可以是彼此等同的原子团或分子团的中心,各个阵点的周围环境都相同。
做许多平行的直线将这些阵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空间格架,叫做空间点阵。
晶胞:从点阵中选取的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晶格常数:晶胞的棱边长度称为晶格常数,在X、Y、Z轴上分别以a、b、c表示。
致密度:表示晶胞中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可用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K表示。
三种典型的晶体结构: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
体心立方晶格:α-Fe、Cr、W、V、Nb、Mo 配位数8 致密度0.68 滑移系:{110}*<111> 共12 个堆垛顺序ABAB 面心立方晶格:γ-Fe、Cu、Ni、Al、Au、Ag 配位数12 致密度0.74 滑移系:{111}*<110> 共12 个堆垛顺序ABCABC 密排六方晶格:Zn、Mg、Be、Cd 配位数12 致密度0.74 滑移系:{0001}*<1121> 堆垛顺序ABAB晶向族指数包含的晶向指数:一、写出<u v w>的排列二、给其中每个晶向加一个负号,分三次加三、给其中每个晶向加两个负号,分三次加四、给每个晶向加三个负号晶面族指数包含的晶面指数:(如果h k l 中有一个是零就写出排列各加一个负号,如果有两个零就只写出排列就行。
金属学及热处理基本知识
金属学及热处理基本知识一、金属晶体结构的一般知识众所周知,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化学元素按性质可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金属,化学元素中有83种是金属元素。
固态金属具有不透明、有光泽、有延展性、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特性,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金属的导电性降低,电阻率增大,这是金属独具的一个特点。
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铁、铝、铜、铬、镍、钨等。
第二大类是非金属,化学元素中有22种,非金属元素不具备金属元素的特征。
而且与金属相反,随着温度的升高,非金属的电阻率减小,导电性提高。
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碳、氧、氢、氮、硫、磷等。
我们所焊接的材料主要是金属,尤其是钢材,钢材的性能不仅取决于钢材的化学成分,而且取决于钢材的组织,为了了解钢材的组织及对性能的影响,我们必须先从晶体结构讲起。
(一)晶体的特点对于晶体,大家并不生疏。
食盐、水结成的冰,都是晶体。
一般的固态金属及合金也都是晶体。
并非所有固态物质都是晶体。
如玻璃、松香之类就不是晶体,而属于非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不在外形,而在内部的原子排列。
在晶体中,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得很整齐。
而在非晶体中,原子则是散乱分布着,至多有些局部的短程规则排列。
由于晶体与非晶体中原子排列不同,因此性能也不相同。
(二)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金属的原子按一定方式有规则地排列成一定空间几何形状的结晶格子,称为晶格。
金属的晶格常见的有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如图1—4所示。
体心立方晶格的立方体的中心和八个顶点各有一个铁原子,而面心立方晶格的立方体的八个顶点和六个面的中心各有一个铁原子。
图1—4 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a)体心立方晶格 (b)面心立方晶格铁属于立方晶格,随着温度的变化,铁可以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
这种晶格的转变,称为同素异晶转变。
纯铁在常温下是体心立方晶格(称为α-Fe);当温度升高到910℃时,纯铁的晶格由体心立方晶格转变为面心立方晶格(称为γ-Fe);再升温到1390℃时,面心立方晶格又重新转变为体心立方晶格(称为δ-Fe),然后一直保持到纯铁的熔化温度。
金属学及热处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金属学及热处理基础知识一、金属的基本结构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其性能也不同。
但是对于同一种成分的金属材料,通过不同的加工处理工艺,改变材料内部的组织结构,也可以使其性能发生极大的变化,可见,金属的内部结构和组织状态也是决定金属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
金属和合金在固态下通常都是晶体,因此首先要了解其晶体结构。
1、金属的原子结构及原子的结合方式(1)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最外层的电子数很少,一般为1~2个,最多不超过4个,这些外层电子与原子核的结合力很弱,很容易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变成自由电子,此时的原子即变为正离子,而对于过渡族金属元素来说,除具有以上金属原子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即在次外层尚未填满电子的情况下,最外层就先填充了电子。
因此,过渡族金属的原子不仅容易丢失最外层电子,而且还容易丢失次外层的1~2个电子,这就出现了过渡族金属化合价可变的现象。
当过渡族金属的原子彼此相互结合时,不仅最外层电子参与结合,而且次外层电子也参与结合。
因此,过渡族金属的原子间结合力特别强,宏观表现为熔点高。
强度高。
由此可见,原子外层参与结合的电子数目,不仅决定着原子间结合键的本质,而且对其化学性能和强度等特性也具有重要影响。
(2)金属键处以集聚状态的金属原子,全部或大部将它们的价电子贡献出来,为其整个原子集体所公有,称之为电子云或电子气。
这些价电子或自由电子,已不再只围绕自己的原子核转动,而是与所有的价电子一起在所有原子核周围按量子力学规律运动着。
贡献出价电子的原子,则变为正离子,沉浸在电子云中,它们依靠运动于其间的公有化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叫做金属键,它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3)结合力与结合能固态金属中两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正离子与周围自由电子间的吸引力,正离子与正离子以及电子与电子间的排斥力。
结合能是吸引能与排斥能的代数和,当形成原子集团比分散孤立的原子更稳定,即势能更低时,在吸引力的作用下把远处的原子移近所做的功是使原子的势能降低,所以吸引能是负值,相反,排斥能作用下把远处的原子移近平衡距离d 0时,其结合能最低,原子最稳定。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知识
表面热处理
改善钢的性能:1)、调整钢的化学成分、2)热处理 热处理: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的操作方法,使钢的组织结 构发生变化,以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加工工艺。 退火和正火 退火和正火一般安排在铸造、锻造之后,机械加工之前。 目的:1)软化钢件以便切削加工;2)消除残余应力,防止 钢件变形开裂;3)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钢的机型性 能;4)为最终热处理(淬火回火)作好组织上的准备。 退火分为: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 完全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至Ac3以上30-50℃,保温一 段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至500℃以下在空气中冷却。 正火:将钢件加热至Ac3以上30-50℃,保温后从炉中取出在 空气中冷却。与退火的不同点是正火冷却速度稍快。
断裂韧性:
( 2 )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和工艺性能 物理性能:比重、熔点、热膨胀性、导热性、导电性。
化学性能:抵抗活泼介质的化学侵蚀能力,如耐酸性、耐碱性、抗氧化性等。
工艺性能:是物理、化学、机械性能的总和。可分为铸造性、可锻性、 可焊性、切削加工性能等。
2.钢铁材料 铁碳合金是以铁为基础的合金,也是钢和铁的统称。 铁碳合金固态下的组织:
(1)普通碳素钢:S、P含量分部≤0.055%和0.045% (2)优质碳素钢: S、P含量均应≤0.040% (3)高级优质碳素钢: S、P含量分别≤0.030%和0.035 % 3.按用途分类:分碳素结构钢和碳素工具钢两类。 (1)碳素结构钢:主要用于制造工程构件和机器零件。 (2)碳素工具钢:主要用于制造刀具、量具、模具。
1.金属材料的性能 (1).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弹性和塑性:延伸率越大,塑性加工的性能越好。 刚度:弹性模数是金属最稳定的性质之一。
强度:常用指标有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的金属学与热处理知识总结
钢的热处理总结晶向指数[UVW],晶向族<uvw>;晶面指数(hkl),晶面族{hkl};六方晶系晶向指数[uvw]→u=(2U-V)/3,v=(2V-U)/3,t=-(u+v),w=W→[uvtw]1. 空间点阵和晶体点阵:为便于了解晶体中原子排列的规律性,通常将实体晶体结构简化为完整无缺的理想晶体。
若将其中每个院子抽象为纯几何点,即可得到一个由无数几何点组成的规整的阵列,称为空间点阵,抽象出来的几何点称为阵点或结点。
由此构成的空间排列,称为晶体点阵;与此相应,上述空间点阵称为晶格。
2. 热过冷:纯全属在凝固时,其理论凝固温度(T m)不变,当液态金属中的实际温度低于T m 时,就引起过冷,这种过冷称为热过冷。
3. 成分过冷:在固液界面前沿一定范围内的液相,其实际温度低于平衡结晶温度,出现了一个过冷区域,过冷度为平衡结晶温度与实际温度之差,这个过冷度是由于界面前沿液相中的成分差别引起的,称为成分过冷。
成分过冷能否产生及程度取决于液固界面前沿液体中的溶质浓度分布和实际温度分布这两个因素。
4. 动态过冷度:当界面温度T i<T m,熔化速率<凝固速率时,晶核才能长大,这时的过冷度称为动态过冷度。
即只有液固界面取得动态过冷度,才能使晶核长大。
5. 结构起伏:液态金属中大量不停“游动”着的原子团簇不断地分化组合,由于“能量起伏”,一部分金属原子(离子)从某个团簇中分化出去,同时又会有另一些原子组合到该团簇中,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着这样的涨落过程,似乎原子团簇本身在“游动”一样,团簇的尺寸及其内部原子数量都随时间和空间发生着改变的现象。
6. 能量起伏:液态金属中处于热运动的原子能量有高有低,同一原子的能量也在随时间不停地变化,时高时低的现象。
7. 均匀形核:液相中各个区域出现新相晶核的几率都是相同的,是液态金属绝对纯净、无任何杂质,喝不喝型壁接触,只是依靠液态金属的能量变化,由晶胚直接生核的理想过程。
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1热强性:在室温下,钢的力学性能与加载时间无关,但在高温下钢的强度及变形量不但与时间有关,而且与温度有关,这就是耐热钢所谓的热强性;2形变热处理:是将塑性变形同热处理有机结合在一起,获得形变强化和相变强化综合效果的工艺方法;3热硬性:热硬性是指钢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较高硬度的性能;4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的热处理工艺;5回火脆性:是指回火后出现韧性下降的;6二次硬化:某些铁碳合金如高速钢须经多次回火后,才进一步提高其硬度;7回火稳定性:在时,抵抗强度、硬度下降的能力称为回火稳定性;8淬硬性:指钢在淬火时硬化能力,用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表示;9水韧处理:将钢加热至奥氏体区温度1050-1100℃,视钢中碳化物的细小或粗大而定并保温一段时间每25mm壁厚保温1h,使铸态组织中的碳化物基本上都固溶到奥氏体中,然后在水中进行淬火,从而得到单一的奥氏体组织;10分级淬火:将奥氏体状态的工件首先淬入温度略高于钢的Ms点的盐浴或碱浴炉中保温,当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再从浴炉中取出空冷至室温,完成马氏体转变;11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是过冷奥氏体不发生分解直接得到全部马氏体含残留奥氏体的最低冷却速度;12季裂:它指的是经冷变形后的金属内有拉伸应力存在又处于特定环境中所发生的断裂; 13奥氏体化:将钢加热至临界点以上使形成奥氏体的金属热处理过程;14本质晶粒度:本质晶粒度用于表征钢加热时晶粒长大的倾向;二、简答:1 何为奥氏体化简述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答:1、将钢加热至临界点以上使形成奥氏体的金属热处理过程;2、它是一种扩散性相变,转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形核;将珠光体加热到Ac1以上,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奥氏体优先形核;珠光体群边界也可形核;在快速加热时,由于过热度大,铁素体亚边界也能形核;2长大;奥氏体晶粒长大是通过渗碳体的溶解、碳在奥氏体和铁素体中的扩散和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为了相平衡,奥氏体的两个相界面自然地向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方向推移,奥氏体便不断长大;3残余渗碳体的溶解;铁素体消失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通过碳原子扩散,残余渗碳体逐渐溶入奥氏体;4奥氏体的均匀化;残余渗碳体完全溶解后,奥氏体中碳浓度仍是不均匀的;只有经长时间的保温或继续加热,让碳原子进行充分地扩散才能得到成分均匀的奥氏体;2 奥氏体晶粒大小对冷却转变后钢的组织和性能有何影响简述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答:1、奥氏体晶粒度大小对钢冷却后的组织和性能有很大影响;奥氏体晶粒度越细小,冷却后的组织转变产物也越细小,其强度也越高,此外塑性,韧性也较好;但奥氏体化温度过高或在高温下保持时间过长会显着降低钢的冲击韧度、减少裂纹扩展功和提高脆性转变温度;2、奥氏体晶粒大小是影响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主要有下列因素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越粗大;2加热速度的影响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的实际形成温度越高,形核率和长大速度越大,则奥氏体的起始晶粒越细小,但快速加热时,保温时间不能过长,否则晶粒反而更加粗大;3钢的化学成分的影响在一定含碳量范围内,随着奥氏体中含碳量的增加,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及铁的自扩散速度增大,晶粒长大倾向增加,但当含碳量超过一定限度后,碳能以未溶碳化物的形式存在,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使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减小;4钢的原始组织的影响钢的原始组织越细,碳化物弥散速度越大,奥氏体的起始晶粒越细小,相同的加热条件下奥氏体晶粒越细小;3 简述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因素;答:奥氏体成分含碳量、合金元素、奥氏体状态钢的原始组织、奥氏体化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及应力和塑性变形;1、含碳量的影响亚共析钢随奥氏体含碳量增加,使C曲线右移,Ms和Mf点降低;过共析钢随含碳量的增加,使C曲线向左移,Ms和Mf点降低;2、合金元素的影响除Co、AlWAl>%外,所有合金元素的溶解到奥氏体中后,都增大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Ms和Mf点降低;3、奥氏体状态的影响奥氏体化温度越低,保温时间越短,奥氏体晶粒越细小,C曲线左移;4、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在奥氏体状态下承受拉应力会加速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承受压应力则会阻碍这种转变;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有加速奥氏体转变的作用,C曲线左移;4简述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的组织和性能;答:1、片状珠光体组织:WC=%的奥氏体在近于平衡的缓慢冷却条件下形成的珠光体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片层相间的组织;性能:主要决定于片间距;片间距越小,钢的断裂强度和硬度均随片间距的缩小而增大;随片间距减小,钢的塑性显着增加;片间距减小,塑性变形抗力增大,故强度;硬度提高;2、粒状珠光体组织:渗碳体呈颗粒状分布在连续的铁素体基体中的组织性能:主要取决于渗碳体颗粒的大小,形态与分布;钢的成分一定时,渗碳体颗粒越细,相界面越多,则刚的硬度和强度越高;碳化物越接近等轴状、分布越均匀,则钢的韧性越好;粒状珠光体的硬度和强度较低,塑性和韧性较好,冷变形性能,可加工性能以及淬火工艺性能都比珠光体好;5何为马氏体简述马氏体的晶体结构、组织形态、性能及转变特点;答:是碳在α-Fe中过饱和的间隙固溶体;2、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在钢中有两种:体心正方结构WC<%,c/a=1;体心正方结构WC>%,c/a>1;组织形态:板条马氏体、片状马氏体200℃以上,WC<%,完全形成板条马氏体,因其体内含有大量位错又称位错马氏体;特点强而韧%<WC<1%,为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混合物;200℃以下,WC>%,完全形成片状马氏体,因其亚结构主要为孪晶又称孪晶马氏体;特点硬而脆4、1马氏体的显着特点是高硬度和高强度,原因包括固溶强化、相变强化、时效强化、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及板条马氏体束大小;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合金元素对马氏体的硬度影响不大,但可以提高其强度;2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亚结构;5、1无扩散性;奥氏体成分保留在马氏体中2马氏体转变的切变共格性3马氏体转变具有特定的惯习面和位向关系4马氏体转变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的6 简述淬火钢的回火转变、组织及淬火钢在回火时的性能变化;答:1、钢的回火转变包括五个方面180℃-100℃以下温度回火,马氏体中碳的偏聚,组织是马氏体马氏体:碳溶于α-Fe的过饱和的固溶体280℃-100℃回火,马氏体开始分解,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低碳马氏体和ε碳化物组成的混合物,称为回火马氏体;3200℃-300℃回火,残余奥氏体开始转变,组织是回火马氏体4200℃-400℃回火,碳化物的转变为Fe3C,组织是回火托氏体回火托氏体:由针状α相和无共格联系的细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5500℃-650℃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回复或再结晶,组织是回火索氏体回火索氏体:回复或再结晶的铁素体和粗粒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2、回火时力学性能变化总的趋势是随回火温度提高,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硬度下降,塑性、韧性提高;7 简述回火脆性的分类、特点及如何消除;答:1分类:第一类回火脆性低温回火脆性250℃-400℃和第二类回火脆性高温回火脆性450℃-650℃2特点第一类回火脆性:1具有不可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1具有可逆性;2与后的有关3与组织状态无关,但以M的脆化倾向3如何消除第一类回火脆性:无法消除,合金元素会提高脆化温度;第二类回火脆性:1选择含杂质元素极少的优质钢材以及采用形变热处理;2加入适量的Mo、W等合金元素阻碍杂质元素在晶界上便聚;3对亚共析钢在A1~A3临界区可采用4采用高温回火后快冷的方法可抑制回火脆性,但不适用于对回火脆性敏感的较大工件;8 叙述淬透性和淬硬性及淬透性和实际条件下淬透层深度的区别;答:1、淬透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它反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有关;临界冷却速度越慢,淬透性越大;其大小以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透层深度和硬度分布来表示;2、淬硬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硬化的能力,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含碳量越高,淬硬性越大;用淬火马氏体可能达到的最高硬度来表示;3、实际条件下的淬透层深度:是指具体条件下测定的半马氏体区至表面的深度;4、区别:1同一材料的淬透层深度与工件尺寸、冷却介质有关.工件尺寸小、介质冷却能力强,淬透层深;2淬透性与工件尺寸、冷却介质无关,它是钢的一种属性;相同奥氏体化温度下的同一钢种,其淬透性是确定不不变的;9 何谓淬火热应力、组织应力影响因素都是什么简述热应力和组织应力造成的变形规律;答:1、淬火热应力:工件在加热或冷却时由于内外的温度差异导致热涨或冷缩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内应力;2、组织应力:工件在冷却过程中,由于内外温差造成组织转变不同时,引起内外比体积的不同变化而引起的内应力;3、影响因素:1含碳量的影响: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热应力作用逐渐减弱组织应力逐渐增强;2合金元素的影响:加入合金元素热应力和组织应力增加;3工件尺寸的影响:a.在完全淬透的情况下随着工件直径的增大淬火后残余应力将由组织应力性逐渐变成热应力性;b.在未完全淬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应力特性是与热应力相似的,工件直径越大淬硬层越薄,热应力特性越明显;4淬火介质和冷却方法的影响:如果在高于Ms点以上的温度区域冷却速度快而在温度低于Ms点区域冷却速度慢则为热应力性,反之则为组织应力型;4、变形规律:1热应力引起的变形①沿最大尺寸方向收缩,沿最小尺寸方向伸长;②平面凸起,直角变钝,趋于球形;③外径胀大,内径缩小;2组织应力引起变形与热应力相反;10 何谓回火叙述回火工艺的分类,得到的组织,性能特点及应用;答:1、回火:回火是指将淬火钢加热到A1以下的某温度保温后冷却的工艺;2、分类: 低温回火:1得到回火马氏体;2在保留高硬度、高强度及良好的耐磨性的同时又适当提高了韧性,降低内应力;3适用于刀具、量具、滚动轴承、渗碳件及高频表面淬火件;中温回火:1得到回火托氏体;2基本消除了淬火应力,具有高的弹性极限,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3适用于弹簧热处理及热锻模具;高温回火:1得到回火索氏体;2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即在保持较高的强度同时,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3广泛用于各种结构件如轴、齿轮等热处理;也可作为要求较高精密件、量具等预备热处理;11 简述化学热处理的一般过程;渗碳的工艺、渗层深度、渗碳后表层含碳量、用钢、热处理、组织和应用;答:1、过程:1介质渗剂的分解2工件表面的吸收3原子向内部扩散;2、渗碳工艺:气体渗碳法,固体渗碳,离子渗碳3、渗碳层厚度由表面到过度层一半处的厚度:一般为-2mm;4、渗碳层表面含碳量:以%%为最好;5、用刚:为含的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碳高则心部韧性降低;6、热处理:常用方法是渗碳缓冷后,重新加热到Ac1+30-50℃淬火分三类:遇冷直接淬火、一次淬火、二次淬火+低温回火;7、组织:表层:高碳M回+颗粒状碳化物+A少量心部:低碳M回+铁素体淬透时、铁素体+索氏体8、应用:拖拉机履带板,坦克履带板。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点整理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点整理第1章1.1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最外层的电子数很少,一般为1~2个,不超过3个。
金属键的特点: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结合力:当原子靠近到一定程度时,原子间会产生较强的作用力。
结合力=吸引力+排斥力结合能=吸引能+排斥能(课本图1.2)吸引力:正离子与负离子(电子云)间静电引力,长程力排斥力:正离子间,电子间的作用力,短程力固态金属原子趋于规则排列的原因:当大量金属原子结合成固体时,为使固态金属具有最低的能量,以保持其稳定状态,原子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距离。
1.2晶体:基元在三维空间呈规律性排列。
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的具体排列情况,也就是晶体中的这些质点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重复排列方式。
晶格:将阵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空间格子。
晶胞:保持点阵几何特征的基本单元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要会画晶项指数,晶面指数)共带面:平行或相交于同一直线的一组晶面组成一个晶带,这一组晶面叫做共带面晶带轴:同一晶带中所有晶面的交线互相平行,其中通过坐标原点的那条直线。
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的温度和压强改变时,有些金属会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转变。
1.3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经熔炼、烧结或其它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通常组元就是组成合金的元素。
相:是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相同晶体结构,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合金的组元通过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及性能均匀的、且结构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
与固溶体结构相同的组元为溶剂,另一组元为溶质。
固溶体的分类:按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的位置分为:置换固溶体与间隙固溶体。
按溶质原子在固体中的溶解度:分为有限固溶体和无限固溶体。
按溶质原子在固溶体内分布规则:分为有序固溶体和无序固溶体。
固溶强化:在固体溶液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5则范文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5则范文第一篇: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名词解释:退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以后随炉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以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1以上一定温度,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将淬火钢在A1以下温度加热,使其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并以适当方式冷却到室温的工艺过程。
表面淬火:将工件快速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快速冷却,仅使表面层获得淬火组织的热处理方法。
渗碳:将低碳钢件放入渗碳介质中,在900-950加热保温,使活性原子渗入钢件表面并获得高渗碳体的工艺方法。
渗氮:向钢件表面渗入氮元素,形成富氮硬化层的化学热处理。
淬透性:钢材淬火时获得马氏体能力的特征。
淬硬性:钢材淬火时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
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对回火时发生软化过程的抵抗能力。
回火脆性:钢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度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叫做钢的回火脆性热应力:工件在加热(或冷却)时,由于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导致热胀(或冷缩)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应力称为热应力。
组织应力:由于工件不同部位组织转变不同时性而引起的内应力。
过冷奥氏体:在临界温度以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退火的目的: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改善钢的成形及切削加工性能,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
正火的目的: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热加工缺陷;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便于球化退火;提高普通结构零件的力学性能。
淬火目的:提高工具、渗碳零件和其它高强度耐磨机器零件等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回火目的:减少或消除淬火应力,保持相变的组织转变,提高钢的塑形和韧性,获得硬度强度塑形和韧性的适当结合1.试述奥氏体钢的形成过程及控制奥氏体晶粒的方法制定合适的加热规范,包括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碳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在钢中加入一定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合金元素;考虑原始组织的影响2.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的特征、性能特点是什么?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片间距越小,强度越高,塑性、韧性也越好;粒状珠光体,Fe3C颗粒越细小,分布越均匀,合金的强度越高。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全)精选全文
2、常用的细化晶粒的方法:
A、增加过冷度
B、变质处理 C、振动处理。
三、同素异构转变
1、金属在固态下,随温度的改变有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晶格的现象称为 同素异构转变。
2、具有同素异构转变的金属有:铁、钴、钛、锡、锰等。同一金属的同素 异构晶体按其稳定存在的温度,由低温到高温依次用希腊字母α,β,γ, δ等表示。
用HBS(HBW)表示,S表示钢球、W表示硬质合金球 当F、D一定时,布氏硬度与d有关,d越小,布氏硬度值越大,硬度越高。 (2)布氏硬度的表示方法:符号HBS之前的数字为硬度值符号后面按以下顺 序用数字表示条件:1)球体直径;2)试验力;3)试验力保持的时间 (10~15不标注)。
应用范围:主要适于灰铸铁、有色金属、各种软钢等硬度不高的材料。
2、洛氏硬度
(1)测试原理:
采用金刚石圆锥体或淬火钢球压头,压入金属表面后,经规定保持时间后即 除主试验力,以测量的压痕深度来计算洛氏硬度值。
表示符号:HR
(2)标尺及其适用范围:
每一标尺用一个字母在洛氏硬度符号HR后面加以注明。常用的洛氏硬度标 尺是A、B、C三种,其中C标尺应用最为广泛。
见表:P21 2-2
§2-2金属的力学性能
学习目的:★了解疲劳强度的概念。 ★ 掌握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的概念、硬
度测试及表示的方法。 ★掌握冲击韧性的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的概念、硬度测
试及表示的方法。
§2-2金属的力学性能 教学过程:
复习:强度、塑性的概念及测定的方法。
2、 非晶体:在物质内部,凡原子呈无序堆积状态的(如普通玻璃、松 香、树脂等)。 非晶体的原子则是无规律、无次序地堆积在一起的。
超全的金属热处理知识大汇总!
超全的金属热处理知识大汇总!总类1)热处理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以下简称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整体热处理对工件整体进行穿透加热的热处理。
3)化学热处理将工件置于适当的活性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其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
4)化合物层化学热处理、物理气相沉积和化学气相沉积时在工件表面形成的化合物层。
5)扩散层化学热处理时工件化合物层之下的渗层和化学气相沉积时化合物溶解并进行扩散的内层,统称扩散层。
6)表面热处理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7)局部热处理仅对工件的某一部位或几个部位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8)预备热处理为调整原始组织,以保证工件最终热处理或(和)切削加工质量,预先进行热处理的工艺。
9)真空热处理在低于1×105 Pa(通常是10-1~10-3 Pa)的环境中加热的热处理工艺。
10)光亮热处理工件在热处理过程中基本不氧化,表面保持光亮的热处理。
11)磁场热处理为改善某些铁磁性材料的磁性能而在磁场中进行的热处理。
12)可控气氛热处理为达到无氧化、无脱碳或按要求增碳,在成分可控的炉气中进行的热处理。
13)保护气氛热处理在工件表面不氧化的气氛或惰性气体中进行的热处理。
14)离子轰击热处理在低于1×105Pa(通常是10-1~10-3Pa)的特定气氛中利用工件(阴极)和阳极之间等离子体辉光放电进行的热处理。
15)流态床热处理工件在由气流和悬浮其中的固体粉粒构成的流态层中进行的热处理。
16)高能束热处理利用激光、电子束、等离子弧、感应涡流或火焰等高功率密度能源加热工件的热处理工艺总称。
17)稳定化处理为使工件在长期服役的条件下形状和尺寸变化能够保持在规定范围内的热处理。
18)形变热处理将塑性变形和热处理结合,以提高工件力学性能的复合工艺。
19)复合热处理将多种热处理工艺合理组合,以便更有效地改善工件使用性能的复合工艺。
6、金属学及热处理一般知识
1、金属晶体结构一般知识 2、合金的组织结构及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 3、常用热处理的方法、目的及应用 4、铸铁的热处理方法
金属晶体结构一般知识
一、晶体结构 1、晶体与非晶体:凡是原子呈无序堆积的状况称为非晶体,反之为晶体。凡晶 体都有固定的熔点,其性能呈各向异性。 2、晶格与晶胞: 晶格:原子在晶体中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晶胞:能够完整地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3、常见的三种金属晶格类型 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 4、金属的结晶及晶粒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晶:金属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金属的结晶过程由晶核产生和长大两个过程组成。 晶粒越细,金属的力学性能越高。 晶粒大小与过冷度有关,过冷度越大,结晶后获得的晶粒就越细。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和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常见热处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目的及实际应用
1、热处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一定温度,在这个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一 定冷却速度冷却到室温,以获得所希望的组织结构和工艺性能的加工方法。 2、根据加热、冷却方法的不同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1)、退火:将钢加热到适当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炉 冷)的热处 理工艺。 目的:a、降低硬度、提高塑性;b、细化晶粒,均匀组织和成分,改善性能或为以 后的热处理做准备;c、消除残余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 常用的退火方法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 2)、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 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 禁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与退火基本相同,但正火的冷却速度比退火的稍快,因此正火钢的组织较细, 它的强度、硬度比退火钢的高。 3)、淬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或Ac1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 适当速度冷却(达到或大于临界冷却速度),以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 处理工艺。 目的:把奥式体化的钢件淬火成马氏体,提高硬度、强度和耐磨性。 4)、回火:钢件淬火后,再加热到Ac1点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 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a、减小或消除淬火时产生的内应力,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和开裂。 b、提高韧性,适当调整钢的强度和硬度,使其达到要求的力学性能。 c、稳定组织,保证工件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组织转变,保证形状和尺寸, 保证精度。
金属学与热处理知识点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知识点总结金属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力学特性,以及金属原材料的加工工艺的学科。
热处理是指将金属材料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工艺过程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改善金属材料的加工性能。
本文结合实例,从金属学和热处理两个方面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金属学1、金属的性质金属的性质是由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组成决定的,因此,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质均受它的原子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金属的主要性质有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等。
它们的性质决定了金属在工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金属的加工工艺金属加工是指采用机械、热处理、电子和化学等不同类型的加工方法,改变金属原材料的形状、性能和结构,以达到使用和生产需要的加工工艺。
常见的金属加工工艺有冲压、锻造、焊接、切削等。
二、热处理1、热处理的种类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技术,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以改善材料性能的一种技术手段。
热处理的分类很多,其中包括:硬化、回火、淬火、正火、调质等。
2、热处理的作用热处理的主要作用是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从而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
热处理可以增加材料的强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同时热处理还可以改变材料的尺寸、形状和外观等。
热处理是衡量金属材料质量的关键性步骤之一,因此,热处理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
综上所述,金属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力学特性,及其原材料加工工艺的学科,金属加工工艺可以改变金属原材料的形状、性能和结构,以达到使用和生产需要。
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等技术,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以改善材料性能的技术手段,可以改变材料的性能、尺寸、形状和外观等。
正确运用金属学和热处理知识,可以有效提高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总结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总结金属材料是工程领域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性能和用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热处理过程。
热处理是通过控制金属材料的温度、时间和冷却速率来改变其内部结构和性能的工艺。
本文将对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来谈谈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方法。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退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以消除内部应力和改善塑性。
正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至适当温度,然后在空气中冷却,以提高硬度和强度。
淬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临界温度,然后迅速冷却至室温,以获得高硬度和强度。
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金属材料重新加热至适当温度,然后进行缓慢冷却,以降低硬度和提高韧性。
其次,我们来探讨金属材料热处理的效果。
热处理可以显著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通过退火,金属材料的晶粒得以细化,内部应力得以消除,从而提高其塑性和韧性。
通过正火,金属材料的碳化物颗粒得以析出,晶粒得以再结晶,从而提高其硬度和强度。
通过淬火,金属材料的组织得以马氏体化,从而获得极高的硬度和强度。
通过回火,金属材料的马氏体得以转变,内部应力得以释放,从而平衡硬度和韧性。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金属材料的热处理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时间和冷却速率。
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导致晶粒长大,从而降低金属材料的性能;冷却速率过快会导致金属材料产生裂纹或变形。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金属材料的具体成分和要求,合理选择热处理方法和工艺参数,以获得最佳的性能和效果。
总之,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是工程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艺之一,通过合理的热处理方法和工艺参数,可以显著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用途。
因此,在工程实践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原理和方法,灵活运用于实际生产中,以满足不同工程需求。
金属学和热处理知识大全
金属的晶体结构(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根据原子在物质内部的排列方式不同,可将物质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凡内部原子呈规则排列的物质称为晶体。
所有固态金属都是晶体。
凡内部原子呈不规则排列的物质称为非晶体。
如:玻璃,松香,沥青等。
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晶体内部原子各种规则排列,称为金属的晶体结构。
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方式称为晶体结构。
金属原子是通过正离子与自由电子的相互作用而结合的,称为金属键。
常见纯金属的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
什么是晶格?晶格:用假想的直线将原子中心连接起来所形成的三维空间格架。
直线的交点(原子中心)称结点。
晶胞:能够完整地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体心立方晶胞Body Centered Cubic Lattice(BCC)体心立方晶胞中的原子数为1/8x8+1=2个,致密度为0.68。
体心立方:Cr铬、W钨、V钒、Cb铌、Ta钽、Mo钼、钢铁(α-Fe、δ-Fe)。
面心立方晶胞Face Centered Cubic Lattice(FCC)面心立方晶胞中的原子数为1/8x8+1/2x6=4个,致密度为0.74。
面心立方:Al铝、Cu铜、Au金、Pb铅、Ni镍、Pt铂、Ag银、钢铁(γ-Fe)。
密排六方晶胞Hexagonal Close Packed Lattice(HCP)密排六方晶胞中的原子数为1/6x12+1/2x2+3=6个,致密度为0.74。
密排六方:Zn锌、Mg镁、Zr锆、Ca钙、Co钴、Mn锰、Ti钛。
冲击韧度是指材料在外加冲击载荷作用下断裂时消耗能量大小的特性。
体心立方晶格的冲击韧性值会急剧降低,具有脆韧转变温度。
实际使用的金属是由许多晶粒组成的,又叫多晶体。
每一晶粒相当于一个单晶体,晶粒内的原子的排列是相同的,但不同晶粒的原子排列的位向是不同的。
晶粒之间的界面称为晶界。
高温的液态金属冷却转变为固态金属的过程,是一个结晶过程态,即原子由不规则态(液态)过渡到规则状态(固态)的过程。
金属学与热处理知识点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一、金属的晶体结构重点内容:面心立方、体心立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八面体、四面体间隙个数;晶向指数、晶面指数的标定;柏氏矢量具的特性、晶界具的特性。
基本内容:密排六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密排面上原子的堆垛顺序、晶胞、晶格、金属键的概念。
晶体的特征、晶体中的空间点阵。
晶格类型晶胞中的原子数原子半径配位数致密度体心立方 2 a438 68%面心立方 4 a4212 74%密排六方 6 a2112 74% 晶格类型fcc(A1) bcc(A2) hcp(A3)间隙类型正四面体正八面体四面体扁八面体四面体正八面体间隙个数8 4 12 6 12 6原子半径r Aa42a432a间隙半径r B ()423a-()422a-()435a-()432a-()426a-()212a-晶胞:在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用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金属键:失去外层价电子的正离子与弥漫其间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位错: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有规律错动的一种特殊结构组态。
位错的柏氏矢量具有的一些特性:①用位错的柏氏矢量可以判断位错的类型;②柏氏矢量的守恒性,即柏氏矢量与回路起点及回路途径无关;③位错的柏氏矢量个部分均相同。
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螺型平行;混合型呈任意角度。
晶界具有的一些特性:①晶界的能量较高,具有自发长大和使界面平直化,以减少晶界总面积的趋势;②原子在晶界上的扩散速度高于晶内,熔点较低;③相变时新相优先在晶界出形核;④晶界处易于发生杂质或溶质原子的富集或偏聚;⑤晶界易于腐蚀和氧化;⑥常温下晶界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提高材料的强度。
二、纯金属的结晶重点内容:均匀形核时过冷度与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之间的关系;细化晶粒的方法,铸锭三晶区的形成机制。
基本内容:结晶过程、阻力、动力,过冷度、变质处理的概念。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引言金属学是研究金属和金属合金的组织、性能和应用的学科,而热处理是通过控制金属的温度和时间来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过程。
金属学与热处理密切相关,对于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能以及在工程中的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金属学和热处理的基本概念、常见方法和应用进行总结和介绍。
金属学金属的结晶结构金属的结晶结构是指其原子的排列方式。
常见的金属结晶结构包括面心立方结构(FCC)、体心立方结构(BCC)和面心立方结构(HCP)。
不同的结晶结构直接影响金属的性能,如硬度、韧性和导电性等。
金属的相图金属的相图描述了在不同温度和成分条件下金属的相变和相组成的关系。
常见的金属相图包括二元相图和三元相图。
通过研究和分析金属相图,可以预测金属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变行为和相组成。
金属的晶体缺陷金属的晶体缺陷是指晶体中存在的缺陷,如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等。
晶体缺陷对金属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等有影响,可以通过热处理来修复或改变晶体缺陷。
热处理热处理的基本原理热处理是通过控制金属的温度和时间来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方法。
热处理可以通过调整金属的晶界、晶粒大小和相组成等方式来改善金属的性能。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退火退火是将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缓慢冷却的过程。
退火可以消除应力、提高金属的韧性和可塑性,同时改变金属的晶粒大小和晶界分布。
固溶处理固溶处理是将固溶体加热到高温,使溶质原子溶解在溶剂原子中的过程。
固溶处理可以均匀分布溶质原子,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
淬火淬火是将金属迅速冷却到室温的过程。
淬火可以使金属形成马氏体结构,提高金属的硬度和强度,但也会带来脆性。
热处理的应用热处理在工程中广泛应用于改善金属的性能和调整材料的组织。
例如,通过热处理可以使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高强度和高温稳定性,适用于航空发动机、汽车制造和化工等领域。
结论金属学和热处理在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金属的结晶结构、相图和晶体缺陷的研究,可以了解金属的基本特性。
金属学与热处理基础知识
金属学与热处理基础知识目录1. 金属学与热处理基础知识概述 (3)1.1 金属材料的分类 (4)1.2 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4)1.3 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6)2. 金属的热处理原理 (7)2.1 金属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8)2.2 金属在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8)2.3 热处理的目的和工艺选择 (9)3. 固态相变原理 (11)3.1 晶体结构与滑移机制 (12)3.2 固态相变的微观机制 (13)3.3 铁碳合金的相图分析 (15)4. 加热和冷却原理 (16)4.1 热传导原理 (17)4.2 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控制 (19)4.3 冷却速度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21)5. 热处理基本工艺 (22)5.1 退火工艺 (22)5.2 正火工艺 (24)5.3 淬火与回火工艺 (25)5.4 表面热处理工艺 (27)6. 特殊热处理 (28)6.1 渗碳、渗氮工艺 (29)6.2 高温回火、低温回火工艺 (31)6.3 电子束熔炼和热等静压处理 (32)7. 金属学与热处理的应用 (33)7.1 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35)7.2 航空航天材料的热处理 (37)7.3 能源和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 (38)8. 热处理设备与材料 (40)8.1 热处理炉及其类型 (41)8.2 热处理材料的选择与加工 (43)8.3 热处理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44)9. 金属学与热处理的实验与检测 (45)9.1 金属材料的力学和物理性能测试 (48)9.2 热处理后的金属材料分析 (49)9.3 质量控制和检验方法 (50)10. 金属学与热处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51)10.1 先进材料的热处理工程化 (53)10.2 智能制造在热处理中的应用 (54)10.3 绿色热处理技术的发展 (55)1. 金属学与热处理基础知识概述金属学与热处理是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核心课程,它们为理解和应用金属材料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持。
金属学与热处理知识点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一、金属的晶体结构重点内容:面心立方、体心立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八面体、四面体间隙个数;晶向指数、晶面指数的标定;柏氏矢量具的特性、晶界具的特性。
基本内容:密排六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密排面上原子的堆垛顺序、晶胞:在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用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金属键:失去外层价电子的正离子与弥漫其间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位错: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有规律错动的一种特殊结构组态。
位错的柏氏矢量具有的一些特性:①用位错的柏氏矢量可以判断位错的类型;②柏氏矢量的守恒性,即柏氏矢量与回路起点及回路途径无关;③位错的柏氏矢量个部分均相同。
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螺型平行;混合型呈任意角度。
晶界具有的一些特性:①晶界的能量较高,具有自发长大和使界面平直化,以减少晶界总面积的趋势;②原子在晶界上的扩散速度高于晶内,熔点较低;③相变时新相优先在晶界出形核;④晶界处易于发生杂质或溶质原子的富集或偏聚;⑤晶界易于腐蚀和氧化;⑥常温下晶界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提高材料的强度。
二、纯金属的结晶重点内容:均匀形核时过冷度与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之间的关系;细化晶粒的方法,铸锭三晶区的形成机制。
基本内容:结晶过程、阻力、动力,过冷度、变质处理的概念。
铸锭的缺陷;结晶的热力学条件和结构条件,非均匀形核的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
相起伏:液态金属中,时聚时散,起伏不定,不断变化着的近程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称为过冷度。
变质处理:在浇铸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促使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以细化晶粒的方法。
过冷度与液态金属结晶的关系:液态金属结晶的过程是形核与晶核的长大过程。
从热力学的角度上看,没有过冷度结晶就没有趋动力。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基本知识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基本知识一、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1、铁素体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用F表示。
强度和硬度很低,塑韧性好。
2、奥氏体碳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用A表示。
塑性好,在锻造、轧制时常要加热到A区域,易于加工。
3、渗碳体铁与碳形成的金属化合物称为渗碳体,用Fe3C表示。
硬度高,脆性大。
4、珠光体F与Fe3C混合物,用P表示。
强、韧性介于两者之间。
5、莱氏体A与Fe3C混合物(P+Fe3C)用Ld表示。
硬度高,塑性差。
二、铁碳合金状态图1、状态图主要点、线ABCD线:液相线,液相冷却至此开始析出,加热至此全部转化。
AHJECF线:固相线,液态合金至此线全部结晶为固相,加热至此开始转化GS线:A3线,A开始析出F的转变线,加热时F全部溶入AES线:Acm线,C在A中溶解度曲线,Fe3CⅡ析出线加热时Fe3CⅡ全部溶入AECF线:共晶线,含C量2.11-6.69%至此发生共晶反应,结晶出A与Fe3C混合物,莱氏体。
PSK线:共析线(A1线),含C量在0.0218-6.69%至此反生共析反应,产生出珠光体GP线—铁素体析出终了线PQ线—Fe3CⅢ析出线2、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1)、60钢1点以上 L → 1~2 点 L+A → 2~3点A → 3~4点A+F → 4点室温P+F(2)、 T7钢1点以上 L → 1~2 点 L+A → 2~3点A → 3点室温P(3)、T12钢1点以上 L → 1~2 点 L+A → 2~3点A → 3~4点A+ Fe3CⅡ→ 4点室温P+ Fe3CⅡ3、铁碳合金分类钢是含C量0.0218~2.11%的铁碳合金。
亚共析钢含C量0.0218-0.77%;共析钢:含C量 0.77%;过共析钢含C量0.77-2.11%4、铁碳合金相图的应用铸造方面:选择合适的浇铸温度,流动性好。
煅造方面:选择合适的温度区,奥氏体区。
热处理方面: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的热处理总结晶向指数[UVW],晶向族<uvw>;晶面指数(hkl),晶面族{hkl};六方晶系晶向指数[uvw]→u=(2U-V)/3,v=(2V-U)/3,t=-(u+v),w=W→[uvtw]1. 空间点阵和晶体点阵:为便于了解晶体中原子排列的规律性,通常将实体晶体结构简化为完整无缺的理想晶体。
若将其中每个院子抽象为纯几何点,即可得到一个由无数几何点组成的规整的阵列,称为空间点阵,抽象出来的几何点称为阵点或结点。
由此构成的空间排列,称为晶体点阵;与此相应,上述空间点阵称为晶格。
2. 热过冷:纯全属在凝固时,其理论凝固温度(T m)不变,当液态金属中的实际温度低于T m 时,就引起过冷,这种过冷称为热过冷。
3. 成分过冷:在固液界面前沿一定范围内的液相,其实际温度低于平衡结晶温度,出现了一个过冷区域,过冷度为平衡结晶温度与实际温度之差,这个过冷度是由于界面前沿液相中的成分差别引起的,称为成分过冷。
成分过冷能否产生及程度取决于液固界面前沿液体中的溶质浓度分布和实际温度分布这两个因素。
4. 动态过冷度:当界面温度T i<T m,熔化速率<凝固速率时,晶核才能长大,这时的过冷度称为动态过冷度。
即只有液固界面取得动态过冷度,才能使晶核长大。
5. 结构起伏:液态金属中大量不停“游动”着的原子团簇不断地分化组合,由于“能量起伏”,一部分金属原子(离子)从某个团簇中分化出去,同时又会有另一些原子组合到该团簇中,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着这样的涨落过程,似乎原子团簇本身在“游动”一样,团簇的尺寸及其内部原子数量都随时间和空间发生着改变的现象。
6. 能量起伏:液态金属中处于热运动的原子能量有高有低,同一原子的能量也在随时间不停地变化,时高时低的现象。
7. 均匀形核:液相中各个区域出现新相晶核的几率都是相同的,是液态金属绝对纯净、无任何杂质,喝不喝型壁接触,只是依靠液态金属的能量变化,由晶胚直接生核的理想过程。
临界半径8. 非均匀形核:液态金属中总是存在一些微小的固相杂质点,并且液态金属在凝固时还要和型壁相接触,于是晶核就可以优先依附于这些现成的固体表面上形成,需要的过冷度较小。
临界半径非均匀形核的临界球冠半径与均匀形核的临界半径是相等的。
晶核长大的微观结构:光滑界面和粗糙界面。
晶粒大小的控制:控制过冷度;变质处理;振动、搅动。
表面细晶区的形成:当液态金属浇入温度较低的铸型中时,型壁附近熔体由于受到强烈的激冷作用,产生很大的过冷度而大量非均质生核。
这些晶核在过冷熔体中也以枝晶方式生长,由于其结晶潜热既可从型壁导出,也可向过冷熔体中散失,从而形成了无方向性的表面细等轴晶组织。
柱状晶区的形成:在结晶过程中由于模壁温度的升高,在结晶前沿形成适当的过冷度,使表面细晶粒区继续长大(也可能直接从型壁处长出),又由于固-液界面处单向的散热条件(垂直于界面方向),处在凝固界面前沿的晶粒在垂直于型壁的单向热流的作用下,以表面细等轴晶凝固层某些晶粒为基底,呈枝晶状单向延伸生长,那些主干取向与热流方向相平行的枝晶优先向内伸展并抑制相邻枝晶的生长,在淘汰取向不利的晶体过程中,发展成柱状晶组织。
中心等轴晶的形成:内部等轴晶区的形成是由于熔体内部晶核自由生长的结果。
随着柱状晶的发展,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再加之金属中杂质等因素的作用,满足了形核时的过冷度要求,于是在整个液体中开始形核。
同时由于散热失去了方向性,晶体在各个方向上的长大速度是相等的,因此长成了等轴晶。
10. 固溶体与金属化合物的区别:固溶体晶体结构与组成它的溶剂相同,而金属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组成它的组元都不同,通常较复杂。
固溶体相对来说塑韧性好,硬度较低,金属化合物硬而脆。
11. 影响置换固溶体溶解度的因素:原子尺寸因素;电负性因素;电子浓度因素;晶体结构因素。
12. 相律:相律F=C-P+2压力为常数时F=C-P+1。
F为平衡系统的自由度数,C为平衡系统的组元数,P为平衡系统的相数。
他的含义是:在只受外界温度和压力影响的平衡系统中,它的自由度数等于系统的组元数和相数之差加上2。
13. 杠杆定律:ωL = rb/ab ×100%14. 成分起伏:液相中总会有某些微笑体积可能偏离液相的平均成分,这些微小体积的成分、大小和位置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成分起伏。
15. 枝晶偏析:固溶体合金不平衡结晶的结果,使先后从液相中结晶出的固相成分不同,再加上冷速较快,不能使成分扩散均匀,结果就使每个晶粒内部的化学成分很不均匀。
先结晶的部分含高熔点组元较多,后结晶的部分含低熔点组元较多,在晶粒内部存在着浓度差别,这种在一个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晶内偏析,又称枝晶偏析。
16. 宏观偏析:在材料宏观范围内出现的成分不均匀偏析。
17. 铁素体与奥氏体:铁素体是溶于α-Fe 中的间隙固溶体,为体心立方结构,常用符号F或α表示。
奥氏体是碳溶于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为面心立方结构,常用符号A或γ表示。
碳溶于体心立方晶格δ-Fe 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δ铁素体,以δ表示。
奥氏体塑性很好,具有顺磁性。
18. 工业纯铁:含铁量为ωC=99.8%~99.9%,塑性和韧性很好,但其强度很低。
渗碳体:Fe3C,含碳量为ωC=6.69%,可用C m表示,具有很高的硬度,但塑性差,低温下具有一定的铁磁性。
单相区——5个相图中有5个基本的相,相应的有5个相区:液相区(L)——ABCD以上区域δ固溶体区——AHNA奥氏体区(γ)——NJESGN铁素体区(α)—GPQ(Fe3C)—DFK直线以左渗碳体区共晶转变的产物是奥氏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莱氏体,用L d表示。
凡是含碳量大于2.11%的铁碳合金冷却到1148℃时,都会发生共晶反应,形成莱氏体。
+Fe3C(3)共析转变:发生727℃(水平线PSK),反应式为:γS→αP共析转变的产物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珠光体,用字母P表示。
含碳量大于0.0218%的铁碳合金,冷却至727℃时,其中的奥氏体必将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
Fe-Fe3C相图中的ES、PQ、GS三条特性线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的含义简述如下:(4)ES线(A cm线):是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
奥氏体的最大溶碳量是在1148℃时,可以溶解2.11%的碳。
而在727℃时,溶碳量仅为0.77%,因此含碳量大于0.77%的合金,从1148℃冷到727℃的过程中,将自奥氏体中析出渗碳体,这种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体(Fe3C II)。
(5)PQ线:是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曲线。
727℃时铁素体中溶解的碳最多(0.0218%),而在200℃仅可以溶解7×10-7%C。
所以铁碳合金由727℃冷却到室温的过程中,铁素体中会有渗碳体析出,这种渗碳体称为三次渗碳体(Fe3C III)。
由于三次渗碳体沿铁素体晶界析出,因此对于工业纯铁和低碳钢影响较大;但是对于含碳量较高的铁碳合金,三次渗碳体(含量太少)可以忽略不计。
(6)GS线(A3线):是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的开始线;或者说是加热过程中,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的终了线(具有同素异晶转变的纯金属,其固溶体也具有同素异晶转变,但其转变温度有变化)。
纯铁、钢、白口铁:1.纯铁——含碳量<0.0218%,显微组织为铁素体。
2.钢——含碳量0.0218%~2.11%,特点是高温组织为单相奥氏体,具有良好的塑性,因而适于锻造。
根据室温组织的不同,钢又可以分为:亚共析钢:含碳量0.0218%~0.77%,具有铁素体α+珠光体P的组织,且含碳量越高(接近0.77%),珠光体的相对量越多,铁素体量越少。
共析钢:含碳0.77%,组织是全部珠光体P。
过共析钢:含碳量0.77%~2.11%,组织是珠光体P+渗碳体Fe3C。
3.白口铁——含碳量2.11%~6.69%,特点是液态结晶时都有共晶转变,因而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
但是即使在高温也是脆性材料,不能锻造。
根据室温组织不同,白口铁又分为:亚共晶白口铁:含碳2.11%~4.30%,组织是珠光体P+渗碳体Fe3C+莱氏体L d'。
共晶白口铁:含碳4.30%,组织是莱氏体L d'。
过共晶白口铁:含碳4.3%~6.69%,组织是渗碳体Fe3C+莱氏体Ld'。
工业纯铁: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发生的组织转变主要是同素异晶转变和Fe3C III的析出。
共析钢:从液态冷却到室温要发生三次组织转变:匀晶转变L→γ(奥氏体),共析转变γ→(α+Fe3C)(珠光体P),α中析出三次渗碳体(Fe3C III)。
室温下共析钢的组织组成全部为珠光体(可以忽略Fe3C III),共析钢只有一种组织(忽略Fe3C III),即珠光体P,珠光体由α和Fe3C两个相组成。
应用杠杆定律可以计算出α和Fe3C两个相的相对量。
亚共析钢:含碳0.45%的亚共析钢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钢,通常称为45号钢。
45钢在液态到室温的冷却过程中将发生以下转变:匀晶转变L0.45→L0.53+δ,包晶转变L0.53+δ→γ0.45,同素异晶转变γ0.45→α+γ0.77,共析转变γ0.77→(α+Fe3C)。
室温下45钢的组织为:铁素体α+珠光体P(α+Fe3C)。
所有亚共析钢的室温组织都是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区别仅在于相对量的差别:含碳量越高(越接近0.77%C),珠光体的量越多、铁素体的量越少。
组织组成物ωα=49.5%,ωP=50.5%,相组成物ωα=94.3%,ωFe3C=5.7%。
过共析钢:在液态到室温的冷却过程中,首先进行匀晶转变,形成单相固溶体γ;当温度到达ES线以下时,过饱和的固溶体γ中析出渗碳体(二次渗碳体Fe3C II),奥氏体γ的成分变到共析点S(0.77%C);共析转变γ0.77→(α+Fe3C),形成珠光体P。
因此,过共析钢的室温组织为珠光体P(α+Fe3C)+Fe3C II。
对于过共析钢,随着含碳量增高,钢中Fe3C II的量增大。
由于大量的Fe3C II会形成网状结构,造成钢的脆性急剧增高,所以实际生产中使用的钢含碳量一般都低于1.5%;另外,含有网状Fe3C II的钢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经过锻造(压碎Fe3C II网)或相应的热处理后才能使用。
共晶白口铁:在从液态缓慢冷却到室温的过程中,首先在1148℃进行共晶转变,液相全部凝固成为高温莱氏体Ld(共晶组织),在1148℃到727℃之间,莱氏体中的奥氏体γ将按照ES线的变化趋势析出二次渗碳体Fe3C II,而奥氏体在727℃时的含碳量降到0.77%;此时,奥氏体进行共析转变,将全部转变成珠光体P。
经过共析转变的莱氏体,称为低温莱氏体,用符号Ld'表示,以区别Ld。
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叫做共析渗碳体,共晶组织中的渗碳体叫做共晶渗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