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指南及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
县级医共体信息化建设
县级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项目背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指出,建设和发展医联体,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是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使基层群众享受优质便利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意见》提出,以县为单位开展县域医联体(医共体)试点,以创新运行机制为核心,通过整合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整体提高县域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提高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能力,减少病人外流,确保县域内就诊率提升。
业务介绍“互联网医共体云平台”,集手机APP应用(Android、IOS)、PC端分级诊疗协作平台、健康一体机多应用平台、自助就诊设备、全渠道缴费支付模块、移动医保支付模块、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账务信息管理系统,涵盖一站式双向转诊/转检、远程会诊、区域云LIS、区域云PACS、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医联体一卡通、移动医保支付、医疗信息化系统等服务项目.系统详述双向转诊系统双向转诊系统是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业务办理、转诊业务统计及患者诊疗信息共享的统一业务平台,主要业务功能覆盖转诊申请、接诊审核、到院确认、转诊信息查询统计等。
接诊医院为患者提供就医绿色通道,简化就医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同时患者数据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传递,信息共享,方便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后续诊断,降低患者重复检查等造成的成本浪费。
•线上精准转诊。
转诊前申请医生与接诊医院医生通过双向转诊平台,在线充分沟通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后,有针对性转到相应科室和医生,线上一键转诊,精准高效。
•专属绿色通道。
通过平台转诊的病人,可享受上级接诊医院的就医绿色通道,享受优先门诊、优先住院、优先检查,简化就医流程、节省就医时间。
县医院基本标准(征求意见稿)
附件1县医院基本标准(征求意见稿)一、床位根据我国居民住院率,近年来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床位数和床位使用率情况,为实现90%患者在县域内就诊的目标,按照县域常住人口数量的0.8-1.2‰设置住院床位。
床位规模符合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有关标准。
二、部门设置按照医院的业务和管理职能,设置行政部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三大类部门,其中行政部门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和管理需要设置。
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建设与管理符合《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卫医发[1994]第27号)、《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50号)、《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123号)、《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23号)、《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31号)、《二级综合医院药剂科基本标准》(卫医政发…2010‟99号)、《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卫医政发…2011‟31号)等文件要求,基本科室设置如下:(一)临床科室。
1.内科。
科室内设置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肾病学、内分泌等专业组,也可根据需求开设相应科室。
2.外科。
科室内设置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等专业组,也可根据需求开设相应科室。
3.妇产科。
科室内设置妇科、产科等专业组,也可根据需求开设相应科室。
4.儿科。
科室内设置新生儿专业组,也可根据需求开设相应科室。
5.眼科。
6.耳鼻咽喉科。
7.口腔科。
8.皮肤科。
科室内设置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专业组。
9.精神科。
开设精神卫生或临床心理门诊,根据需求确定是否设置住院床位。
10.感染性疾病科。
11.急诊医学科。
12.麻醉科。
13.重症医学科。
14.康复医学科。
15.中医科。
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可使用跨学科科室名称,如“眼耳鼻喉科、五官科”。
(二)医技科室。
县域医共体需求及报价
XX县医共体项目建设需求一、建设项目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2017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2017年,基本搭建医共体制度框架,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每个地市以及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
到20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
2017年11月,河南省印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
意见指出:加快推行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
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共体。
2020年10月,河南省卫健委印发了《河南省推进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指导意见》,要求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发展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豫卫医[2017]27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7]121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全面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豫卫信息【2020】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豫政办【2020】9号)等文件,提出推进共建共享。
加强县域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指南及评价标准
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方案
目录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 (1)时间:2019-05-28 08:27:26 (1)国卫基层函〔2019〕121号 (1)一、工作目标 (2)二、遴选确定试点县 (2)附件: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 (4)一、基本原则 (4)二、工作目标 (4)三、工作内容 (5)(一)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5)(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6)(三)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
(6)(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7)四、工作要求 (8)《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解读 (10)一、文件制定背景 (10)二、《通知》主要内容 (10)三、《指导方案》的应用 (11)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时间:2019-05-28 08:27:26国卫基层函〔2019〕1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等文件要求,现就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发展工作通知如下:一、工作目标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新秩序。
到2020年底,在500个县(含县级市、市辖区,下同)初步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
二、遴选确定试点县在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将在全国遴选一批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改革意识强、工作基础好的县作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试点县需经县级人民政府申请、地市级和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审核同意。
医共体信息化建设,5个问题必须解决!
医共体信息化建设,5个问题必须解决!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一个特点就是“信息通”,信息化是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的助力器。
如果没有县乡之间的联动,没有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普及应用,包括一些地方正在探索建设的人工智能诊断辅助系统,很难想象目前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在短期内有较高的提升。
推进信息化建设,用好人工智能,可以让乡村医生,让乡镇的医护人员得到便捷有效的指导,无异于一个无形得力的帮手。
打造县域医共体最主要是做到医疗资源的融合、重构、创新,其中两个“共享”非常的重要,一个是资源的共享,另一个是信息的共享。
资源的共享可以减少更多的硬件和软件投入,信息的共享可以让我们把更多的信息整合,让工作效率提升,减少病人的治疗支出。
最终形成四个共同体: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这才真正实现紧密型医共体的目标。
在县域建立的医共体模式,要以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为引领,以县乡村医疗资源一体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为三驾马车,驱动县域综合医改,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如何通过信息化来推动医共体的建设?主要涉及六方面内容:统一标准、夯实基础、互联互通、促进协同、加强管理、便民惠民。
推动‘互联网+’,尤其是在基层的应用,更重要的不是技术因素,而是机制上的创新,这才是核心和关键”。
推进医共体建设,毋庸置疑,县域院长责任重大,但是责任更大的是当地的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如果单独靠一家医院,靠院长去推进医共体的建设和运行还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县委县政府大刀阔斧地推动医共体建设才能让医共体切实发挥作用,如果单独交到院长的手里,这对于一位基层院长而言,是非常困难的。
作为县域医院的院长,要牵起医共体龙头医院的责任。
作为服务的提供方,如何把资源进行共享,把管理进行协同,以及围绕医共体的建设和围绕居民的健康需求,进行后期的一系列评价和绩效考核,这些是院长要考虑的问题。
医共体的不同形式,无论是直管型、托管型还是松散型都由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现状来决定,不能强求。
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方案
目录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 (1)时间:2019-05-28 08:27:26 (1)国卫基层函〔2019〕121号 (1)一、工作目标 (2)二、遴选确定试点县 (2)附件: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 (4)一、基本原则 (4)二、工作目标 (4)三、工作内容 (5)(一)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5)(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6)(三)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
(6)(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7)四、工作要求 (8)《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解读 (10)一、文件制定背景 (10)二、《通知》主要内容 (10)三、《指导方案》的应用 (11)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时间:2019-05-28 08:27:26国卫基层函〔2019〕1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等文件要求,现就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发展工作通知如下:一、工作目标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新秩序。
到2020年底,在500个县(含县级市、市辖区,下同)初步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
二、遴选确定试点县在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将在全国遴选一批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改革意识强、工作基础好的县作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试点县需经县级人民政府申请、地市级和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审核同意。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2018年12月目录前言 (1)指标体系图 (3)一、服务业务 (1)(一)便民服务 (1)(二)健康教育 (3)(三)预防接种 (5)(四)儿童保健 (6)(五)妇女保健 (7)(六)孕产期保健 (10)(七)老年人健康管理 (15)(八)基本医疗服务 (15)(九)慢病患者服务 (21)(十)中医药服务 (25)(十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9)(十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30)(十三)健康档案管理服务 (32)(十四)医学证明服务 (33)二、管理业务 (34)(十五)家庭医生签约管理 (34)(十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35)(十七)预防接种管理 (37)(十八)妇幼健康管理 (39)(十九)传染病管理 (41)(二十)慢性病管理 (43)(二十一)精神卫生管理 (45)(二十二)医疗管理 (46)(二十三)药事管理 (48)(二十四)中医药服务管理 (54)(二十五)双向转诊管理 (57)(二十六)医疗协同管理 (58)(二十七)帮扶指导管理 (60)(二十八)医学证明管理 (61)(二十九)计划生育巡查 (63)(三十)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巡查 (64)(三十一)食源性疾病巡查 (67)(三十二)饮用水卫生安全协管巡查 (69)(三十三)学校卫生监督巡查 (70)(三十四)人力资源管理 (72)(三十五)财务管理 (74)(三十六)运营管理 (76)(三十七)后勤管理 (81)(三十八)协管机构和人员管理 (83)三、平台服务 (85)(三十九)基层机构门户 (85)(四十)业务及数据服务 (85)(四十一)数据访问与存储 (88)(四十二)业务协同基础 (89)(四十三)服务接入与管控 (91)(四十四)电子证照管理 (92)(四十五)基础软硬件 (93)四、信息安全 (96)(四十六)身份认证 (96)(四十七)桌面终端安全 (98)(四十八)移动终端安全 (102)(四十九)计算安全 (103)(五十)通信安全 (104)(五十一)数据防泄露 (106)(五十二)可信组网 (109)(五十三)数据备份与恢复 (114)(五十四)应用容灾 (115)(五十五)安全运维 (116)前言为促进和规范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建设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我委疾控局、基层司、妇幼司、应急办、医政医管局、监督局以及统计信息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中心等司局(中心)、以及国内有关单位专家和技术人员,先后召开专题会议15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妇幼保健专科建设和管理指南》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以下简称《建设标准》)。
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评判标准
县域医共体建设评判标准由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4个维度构成
县域医共体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由有序就医格局基本形成、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医疗卫生资源 有效利用、医保基金使用效能提升4个方面构成。指标体系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指乡镇卫生 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计算方法】
23.县域门诊次均费用
县域门诊次均费用=县域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收入/县域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人次
【数据来源】卫生财务年报。
【计算方法】
24.参保人员住院次均费用
参保人员住院次均费用=参保人员住院总费用/参保人员住院次数
【数据来源】医保信息系统。
【计算方法】
25.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
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参保人员住院实际报销总额/参保人员住院费用总额×100%
【数据来源】牵头医院病案信息系统。
【计算方法】
二、县域医疗卫生 服务能力提升
10.区域内万人口全科医生数
11.牵头医院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数 量
区域内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年末全科医生数/同年末常住人口数×10000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计算方法】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名称、数量、进展情况等佐证支撑材料。 【数据来源】牵头医院。
指标说明 【计算方法】 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参保人员县域内住院人次/参保人员住院总人次×100%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部门或医保信息系统。 【计算方法】 县域就诊率(%)=参保人员县域内门急诊人次/参保人员门急诊总人次×100%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部门或医保信息系统。 【计算方法】 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县域内门急诊总人次 ×100% 【数据来源】卫生财务年报。 【计算方法】 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门急诊占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门急诊人次/ 县域内门急诊总人次×100%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计算方法】 牵头医院下转患者数量占比(%)=牵头医院本年度向基层下转住院患者人次/牵头医院总出院患者 人次×100% 【数据来源】医联体监测平台。 【计算方法】 慢病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确诊 登记人数×100% 【数据来源】基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服务年报。 【计算方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均收入与牵头医院人均收入的比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均收入/牵头医院人均 收入
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健康效益分析
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风险评估和对策
05
总结词
技术风险评估是指对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因技术因素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
详细描述
技术风险评估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架构设计、系统性能、系统稳定性、安全性等。在评估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确定各风险因素对整体的影响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计算资源的灵活扩展和动态分配,提高平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医疗设备的利用效率和医疗质量。
技术创新
未来趋势
建设目标
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吸引力得到显著增强,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目标成果
建设目标
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内容和技术架构
02
建设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
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
建设统一的信息标准
建设内容
技术架构
实现多级医疗数据中心的建设,满足大规模数据存储和计算需求。
技术风险评估
管理风险评估是指对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因管理因素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
总结词
管理风险评估需要从组织架构、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关注项目进度、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等方面,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详细描述
管理风险评估
总结词
市场风险评估是指对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因市场因素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
国卫办基层发〔2020〕12号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评判标准(试行)
关于印发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发布时间:2020-09-18 来源: 基层卫生健康司国卫办基层发〔2020〕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20〕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国卫基层函〔2019〕121号)等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县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引导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健康发展,现印发县域医共体建设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试行)。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工作目标聚焦县域医共体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定期监测各地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进展和成效,进一步提升县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增强人民群众就医可及性,着力构建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政府主导。
强化政府办医责任,切实维护和保障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
坚持政府主导、资源下沉、群众受益,强化医防融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方便、经济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
(二)加强资源整合。
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人、财、物、信息等优化重组、集约使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县域医共体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
(三)加强部门联动。
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对县域医共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
加强和完善医保经办机构对定点县域医共体的协议管理。
发挥医保激励、约束作用,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为县域医共体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县域医共体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县域医共体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而医疗领域也不例外。
为了提高县域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成为了当前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与此同时,信息化也被应用于县域医共体的建设中,为医疗服务提供了便利和提升。
本文将就县域医共体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县域医共体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县域医共体发展的关键支撑,它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共享、优化患者就医体验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具体而言,县域医共体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是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通过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医生可以准确了解患者的病史、过往治疗情况和用药情况等信息,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电子健康档案还可以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使得多点就诊的患者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2. 远程医疗系统远程医疗系统可以通过网络将县域医共体内的医生与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和远程病历查阅。
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也让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借助高水平医疗资源提供准确的诊疗意见。
远程医疗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县域医共体的整体医疗水平,也可以促进医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3. 移动医疗应用移动医疗应用是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患者可以随时随地预约挂号、查看检查报告和购买药品等。
此外,移动医疗应用还可以提供健康咨询、追踪患者的用药情况和进行健康管理等功能,方便了患者的就医过程。
二、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应用的意义县域医共体信息化的应用对于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县域医共体内的医疗机构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患者不再需要跑多个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而是可以在县域医共体内完成全部流程。
这样不仅提高了患者就医的便利性,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06
运营管理与持续改进措 施
运营管理团队组建及职责划分
组建运营管理团队:由医院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人员、临床医生等组成,负责平台的 运营、维护和改进工作。
明确职责划分:团队成员之间明确职责划分,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制定运营计划:根据平台建设和运营情况,制定相应的运营计划,包括目标设定、策 略制定、实施步骤等。
历程和成果
展望:提出未 来持续推进县 域医共体信息 化平台建设的
方向和目标
政策支持:介 绍政府对县域 医共体信息化 平台建设的政 策支持和推动
措施
合作与创新: 强调医共体信 息化平台建设 需要各方合作 与创新,共同 推动县域医疗 卫生事业的发
展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县域医共体信息 化平台建设将更 加注重数据共享 与互通
人工智能、大数据 等技术在县域医共 体信息化平台中的 应用将更加广泛
未来县域医共体 信息化平台将更 加注重患者体验 和服务质量提升
政策法规对县域 医共体信息化平 台建设的影响将 更加显著
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
总结:回顾县 域医共体信息 化平台建设的
建设目标与意义
提高县域医疗服务水平 促进医疗资源下沉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 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03 平台架构与功能
平台架构设计原则
稳定性:确保平台架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应对高并发、大流量等场景。 可扩展性:平台架构应具备可扩展性,能够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变化进行灵活的扩展和升级。 安全性:平台架构应具备高度的安全性,确保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易用性:平台架构应具备易用性,能够方便用户的使用和操作,提高用户体验。
据隐私
县域医共体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县域医共体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当今社会,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对于人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县域医共体作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其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成为了关键的支撑手段。
一、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医共体应运而生。
县域医共体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
信息化建设在县域医共体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打破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
以往,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时,常常需要重复检查、重复提供病历信息,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也影响了医疗效率。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让医生在第一时间获取患者的完整医疗信息,为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借助信息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各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使用情况,从而进行合理调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再者,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医疗服务的全程监管,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医疗差错。
1、信息平台的搭建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是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这个平台要能够整合各个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EMR)、检验信息系统(L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等,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共享。
2、远程医疗服务通过信息化技术,开展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监护等服务。
让基层患者能够享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3、医疗数据的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确保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能够准确交换和共享。
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信息、治疗信息、检查检验结果等方面的标准化。
4、移动医疗应用开发移动医疗应用,方便医务人员随时随地获取患者信息、进行医疗服务,也方便患者通过手机等终端进行预约挂号、查询检查结果等。
5、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安全防护,采取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网络安全监测等措施,保障患者医疗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求意见稿)
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 2020 年 1 月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录
技术篇 ...................................................................................................................... - 1 1 前言 ...................................................................................................................... - 1 -
I
8.2 健康资讯服务 ....................................................................................... - 125 8.3 电子健康卡服务 ................................................................................... - 125 8.4 健康档案服务 ....................................................................................... - 125 8.5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 126 8.6 就医就诊服务 ....................................................................................... - 127 8.7 健康教育服务 ....................................................................................... - 127 9 基层业务 .......................................................................................................... - 127 9.1 遵循的规范依据 ................................................................................... - 127 9.2 健康档案管理服务 ............................................................................... - 128 9.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 - 129 9.4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 133 9.5 门诊医疗服务 ....................................................................................... - 137 9.6 住院医疗服务 ....................................................................................... - 138 9.7 医技服务 ............................................................................................... - 141 9.8 药事服务 ............................................................................................... - 144 10 资源共享 ........................................................................................................ - 148 10.1 遵循的规范依据 ................................................................................. - 148 10.2 医学检验中心 ..................................................................................... - 148 10.3 影像诊断中心 ..................................................................................... - 150 10.4 心电诊断中心 ..................................................................................... - 153 10.5 病理诊断中心 ..................................................................................... - 154 10.6 消毒供应中心 ..................................................................................... - 156 11 协同管理 ........................................................................................................ - 156 11.1 遵循的规范依据 ................................................................................. - 156 11.2 预约服务管理中心 ............................................................................. - 156 11.3 会诊服务管理中心 ............................................................................. - 156 11.4 电子处方管理中心 ............................................................................. - 158 11.5 转诊服务管理中心 ............................................................................. - 159 11.6 疾病管理中心 ..................................................................................... - 161 12 后勤管理 ........................................................................................................ - 162 12.1 人事管理 ............................................................................................. - 162 12.2 财务管理 ............................................................................................. - 162 12.3 物资采购管理 ..................................................................................... - 163 12.4 资产设备管理 ..................................................................................... - 164 12.5 医疗废弃物管理 ................................................................................. - 164 13 县域综合管理 ................................................................................................ - 164 13.1 遵循的规范依据 ................................................................................. - 164 13.2 医疗服务监测 ..................................................................................... - 165 13.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监测 ..................................................................... - 166 13.4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监测 ..................................................................... - 170 13.5 机构和人员动态管理 ......................................................................... - 171 评价篇 .................................................................................................................. - 173 14 绩效评价工作概述 ........................................................................................ - 173 15 公立医院绩效评价 ........................................................................................ - 173 -